回覆列表
  • 1 # 南華居士

    1,“君子不器”出自《論語》第二章《為政》篇。

    器:器具,器皿,是指某種工具。“君子不器”,意為君子不能成為別人的工具。

    孔子把這句話放在《為政》篇中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因為“為政”要通才,通才就是要什麼都懂。“不器”就是不成為某一個定型的人。一個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無所不通。“君子不器”,就是要成為真正的通才,否則只有變成專才、專家。所以君子不器放在《論語》之《為政》篇中,就是說明為政這方面的道理,換言之:“能文能武”,即是“君子不器”的說明。

    “君子不器”,這裡講到了君子,什麼是君子呢?

    子貢曾向孔子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孔子說,把實際的行動擺在言論的前面,不要光說不做。先做,用不著你說,做完了,大家都會認同你。自古皆是說易行難。所以,孔子說,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說空話,多做實在的事情。

    2,“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的核心內容,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行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係,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行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簡言之,“知行合一”,就是理論和實踐的一致性。換言之,就是幹什麼事情,就要有與之相匹配的方法,既要有仰望星空的志向,又要有腳踏實地的去實現理想的行動,這就是知行合一。

    3,一個“行”字即是兩句話相通之處,亦即二者的核心:關鍵要行動。

    孔子在《易傳》裡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意思是,道是無形的,器是有形的。所有有形的物質都是器,不單指器皿;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運動、發展的總規律,是無形的。但是,道器不離,無形的規律的道,恰好就存在於有形的器物之中。“君子不器”的意思是,作為君子,不能囿於一技之長,不能只求學到一兩門手藝,不能只求發財致富,而應“志”於“道”,要從永珍紛呈的世界裡,悟到那個眾人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從而以不變應萬變。在孔子看來,只有悟道,特別是修到天道與本心為一,才有駕馭各種複雜事件的能力,才能擔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一旦明道,即朱子說的格物致知,也是陽明先生講的致良知,則可以持經達變,以不變應萬變,待人接物事事可為!君子不器,並不是說可以脫離實際,忽略現實,因為陰陽一體,道器不離,悟道總是在器中,悟道後還是在器中運用。

  • 2 # 淨心顯性

    我們做人作事都不能拘泥於任何形式的教條。對於學佛修行的人來說,要破法執,破對經書中講的“法”的執著,它告訴我們法的跟本“原理”其實是;法無處不在。知行合一,就是理論聯絡實踐的真幹。再說修行吧,既然法無處不在、哪哪裡不能修行?非得去搞形式的教條嗎?

  • 3 # 木真海

    “君子不器”和“知行合一”都強調應物而變,世事萬千,正心致知,以不變應萬變。兩者之間的差異,我認為單就“君子不器”一語僅是生活指導,“知行合一”是哲學層面用語。知行合一強調知與行不能分離,知在行中,行又致知,知行一體絕不能分離,這與朱程理學強調的“格物致知,先知而後行”的哲學起點區別很大。知行合一用現代用語解之就是:實事求是,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又豐富理論,在實踐中學習成長。還是那句話,聖人之言沒那麼複雜,大多是符合常識常理的才能經住時間考驗流傳至今。所以,專家門解惑釋疑最好簡易,別動輒滔滔博引,大起灌人暈人之勢而後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該如何管理大棚桃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