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兵器研究所

    當然可以了!

    歷史上死戰到底,戰至最後一人的軍隊不要太少

    所謂古代軍隊的傷亡率超過30%就會崩潰的說法根本就是腦補和瞎說。

    舉幾個明代的例子啊!

    土木堡之變中,根據蒙古史料記載:在明軍大潰敗時,並不是所有的軍人都引頸就戮,皇帝身邊也並不是沒有一人,隸屬於皇帝身邊的三百親軍始終不曾離開陣地,這三百軍人頗有斯巴達勇士的感覺,在面對十幾萬蒙古軍一邊倒的殺戮時,他們都不離開陣地,並且在最後關頭仍然驕傲地說出:“我等系大明皇帝的臣子,豈可棄君逃跑?”最終這三百勇士壯烈殉國,蒙古軍隨後從戰死者的遺體中拖出了明英宗。

    在也先調兵遣將,攢著勁攻打北京時,明帝國唯一要做的就是和也先在時間上賽跑。面對慘敗以後軍政殘破的形勢,明帝國要趕在也先入犯京師以前做足準備。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明國沿邊的將士用自己的生命來詮釋了忠勇的含義,為北京的備戰爭取了足夠的時間。

    也先自大同東進以後,於十月四日到達紫荊關北空地。五日,投降瓦剌的內官喜寧,率領也先部前哨進入紫荊關北口。明軍嚴陣以待,與蒙古軍相持四天,蒙古軍一直無法突破明軍正面防線。但是,當時的紫荊關尚不完備,還有很多能通往關內的小路。加上由於明帝國建國幾十年來,從來沒有蒙古軍能侵犯至此,所以武備鬆弛,軍士戰力不堪。土木堡之變後,景泰帝下旨堵塞山口,但是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明軍並不能將可通人馬的隘口完全封堵,當時的紫荊關依然像篩子一樣四處漏防。雖然當時紫荊關先後有于謙調遣的一萬二千餘人,但是由於紫荊關可通人馬的隘口眾多,守軍分散防守,再加上時間太過倉促,所以當也先攻打主關口時,守軍到達自己崗位的人數還不到十分之一。因此在也先凌厲的攻勢下,守軍紛紛潰逃。就在此危急關頭,山東都指揮同知韓青奮力揮舞帥旗,招得勁騎百餘,曉以忠義,軍士皆為之感泣。此後韓青僅率領百餘騎兵,縱騎馳突,與瓦剌軍大戰於升兒灣,並親自手刃數名蒙古軍。韓青的驍勇成功吸引住了敵軍,引的蒙古軍紛紛來戰。韓青在亂軍之中,突中流矢,他卻仗劍屹然不動,因此僅憑百餘騎兵,居然自午時戰至申時,打了將近四個小時,而且明軍不但沒有崩潰,反而“轉戰益力”。之後蒙古軍憑藉人數優勢圍之數重,想要招降韓青,不料韓青勃然大怒,他破口大罵道:“我背忠義而狥汝乎!”說罷便引刀自刎。韓青死後,右副督御史孫祥又率領未奔逃的殘兵憑關堅守長達四日。最終蒙古軍眼見無法正面突破,便找到了紫荊關還未封堵的其他道路,繞到守關明軍的背後,腹背夾攻,明軍逐漸不支,紫荊關遂破。關破後,孫祥並未奔逃抑或投降,而是再次督兵與敵人展開巷戰,最終因寡不敵眾,力戰殉國。韓青、孫祥二人自始至終保全了對國家的忠誠,用自己的生命為北京換來了寶貴的四天時間。

    自土木堡事變之後,明代對蒙古的戰略轉向防禦,而中後期的主要邊防則是九邊防禦體系,此體系從東到西把整個明朝牢牢包在裡面。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大量蒙古騎兵從小鶯圪塔墩口破口進入山西侵犯大同等地。鎮守大同的總兵張達眼見兵臨城下,隨即點兵集合部下軍士二百人出城攔截蒙古騎兵,而《國朝獻徵錄》中有一種說法是時任宣、大巡按御史的胡宗憲晚上醉酒,得到蒙古入寇的訊息後以彈劾罪失逼迫張達連夜出戰,張達無奈之下只好從命,但這種說法疑點頗多,因此筆者略微一提。而張達與蒙古騎兵相遇後即展開戰鬥,張達頂盔披甲挺身陣前,一騎絕塵先入敵陣,部下軍士受到主將激勵,士氣勃發,紛紛逆血博戰。蒙古兵看到這部分明軍個個勇猛,於是憑藉兵力優勢分散開繞到明軍後方把張達部包圍數重。在發現自己被重重包圍之後,張達即率領身邊的軍士拼死突圍,但蒙古軍人多勢眾,張達往東突蒙古就往東邊增兵,張達向西走蒙古即往西邊增兵,結果儘管張達連續組織幾次突圍,卻依然被死死圍在陣中。而這時候副總兵林椿正帶著部分明軍在彌陀山搜剿零星逃躲的蒙古遊騎,接到張達被包圍的訊息後也沒有多想,就帶著這部分明軍急往救援。蒙古軍看到林椿人少,也沒有在外圍攔截,直接放林椿部明軍進入陣中與張達匯合,然後騎兵合集把這兩人全部包圍起來,之後蒙古軍裹挾著陣中明軍騎射如雨,張達和林椿全部中箭戰死,一軍盡沒,只有張達的兒子張世傑帶領部分士兵血戰突圍而出。

    張達、林椿戰死之後,嘉靖皇帝追贈張達為左都督,賜諡號“忠剛”;林椿追贈為都督同知,賜諡號“忠勇”,並給兩人分別建立祠廟祭祀,且各蔭一子為世襲指揮僉事。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四月,把都兒和俺達兒子辛愛一起糾集蒙古諸部兵兩萬餘人入寇,本來是計劃劫掠錦義等處,但發現錦義等處明軍防禦嚴密,擔心踢上鐵板,於是臨時決定改寇別處。之後二人帶著兩萬多騎兵一路來到遼東前屯附近,從新興堡進入境內,當時的新興堡守堡百戶常祿和指揮姚大謨接到烽火後當即率領堡內守兵二百人(新興堡全部守軍為三百一十五人)前往三道溝佈置防守攔截入寇的蒙古軍。蒙古騎兵抵達後發現竟有二百人擋住前路,於是也不二話,直接騎兵四集把常祿軍團團包圍,常祿部視若無睹,就在包圍圈裡跟蒙古騎兵展開血戰。不久之後,接到戰報的提調指揮劉棟和團練指揮劉啟基也趕來支援,不過由於正軍數量不夠,只帶來了四百多名軍餘舍丁(相當於預備役),雖然如此卻毫不怯戰,這四百名軍餘竟然硬生生殺出一條血路潰圍而進與常祿部匯合。不過人數還是太少了,在兩萬多蒙古兵圍攻之下常祿、姚大謨、劉棟、劉啟基四人相繼陣亡,六百多名士兵也死傷大半,不過蒙古軍也不輕鬆,血戰之後亦“創甚”,可能是損失超過了預期,蒙古軍也不想多做糾纏就退走了,剩下的明軍也得以儲存。

    但巧合的是,這時候還有一支明軍部隊正在趕來,備禦指揮王相也是接到戰報後就帶領所部士兵四百人趕來支援,結果正好在寺兒山碰上了正退走的蒙古軍,當下又是一場血戰。蒙古人估計也很鬱悶,出來搶個劫而已,錦義不敢去,覺得前屯軟柿子吧還碰上的都是硬點子,也不戀戰就又退了,雙方“殺傷略相當”。不過王相受傷略重,胸口和腦袋都受了重創,於是轉移到沙河驛休整養傷,在這裡也得到了千戶葉廷瑞的一百多名團練壯丁補充部隊。王相包紮之後不顧傷勢當即點兵又要出戰,有人顧慮重重之下對他說:“達虜入寇人多勢眾,我們只有這幾百寡殘傷病,如果出戰那必死無疑。”而王相的表現就是明代軍功武人世家的縮影,他回答:“王家世世代代皆為武將,沒有別的才能,只有這一腔熱血可以拿來報效國家。”然後又給士兵打氣說道:“達虜主要是為劫掠而來,兵無紀律士氣驕燥,即便人多勢眾也沒什麼好怕的。”

    第二天,王相帶領這支由傷兵和團練壯丁組成僅幾百人的隊伍出發尋找蒙古軍,並在蠟黎山碰上了攜金載銀唱歌歸還的蒙古騎兵。仇敵見面分外眼紅,蒙古騎兵全軍衝突而來,王相即令士兵立陣死戰不退,王相本人持大刀搏殺在外,創傷十餘處,最終力竭戰死。而經過一番昏天黑地的大戰過後,指揮張策、百戶程克改、胡鎮以及麾下士兵三百人捐軀沙場,葉廷瑞臉上被砍了數刀,因傷勢過重昏了過去,明軍剩餘士兵所剩無幾且人人負傷,卻無一人膽怯離隊,看著這些無畏的勇士,蒙古軍終於動搖了,退兵出境。筆者當時看完這段史料,腦中只充斥著八個字:“慷慨激昂,熊羆之士!” 訊息傳到北京後,嘉靖皇帝震動不已,追贈王相為都督同知,蔭一子為正千戶軍職,賜祭葬如例。追贈張策、劉棟、劉啟基、姚大謨為都指揮使,常祿、程克改、胡鎮為指揮僉事,子孫乘襲軍職並升二級。葉廷瑞就有些曲折了,本來嘉靖皇帝以為他重傷死了,就定的死事封賞,後來得到葉廷瑞復甦的訊息,又給改了賞格。

  • 2 # 弄伐裡奇

    當然有為國死士,這裡舉兩個例子:

    首先,在明末四川石柱土司秦良玉為其丈夫馬千乘訓練的一支善於山地作戰的特殊兵種——白桿兵。

    女中豪傑秦良玉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都督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建立"大金"(後金),開始連連發動對明朝的進攻。兩年後,薩爾滸一役(戰場在今遼寧撫順以東),明軍慘敗,諸營皆潰。自此之後,駐遼明軍幾乎是聞警即逃。

    東北告急,在此大背景下,明朝在全國範圍內徵精兵援遼。秦良玉聞調,立派其兄秦邦屏與其弟秦民屏率數千精兵先行,她自己籌馬集糧,保障後勤供應。為此,明廷授秦良玉三品官服。

    瀋陽之戰中,秦氏兄弟率"白桿兵"率先渡過渾河,血戰八旗兵,大戰中殺八旗兵數千人,終於讓一直戰無不勝的八旗軍知曉明軍中還有這樣勇悍計程車兵,並長久為之膽寒。由於眾寡懸殊,秦邦屏力戰死於陣中,秦民屏浴血突圍而出,兩千多白桿兵戰死。但也正是由此開始,秦良玉手下的石柱"白桿兵"名聞天下。此役使後金軍聞白桿兵而色變!白桿兵除少量突圍,其餘全部戰死沙場,無一人投降,只殺得渾河水變色,天地為之哭泣,在明末腐朽的官場和軍事中,是一抹耀眼的亮色!

    其次,就是戚家軍,大家只知道戚家軍在抗倭戰場上所向披靡,在抵蒙戰場上使蒙古軍無法越雷池一步。但很多人並不知道,戚家軍在抗擊後金軍中可歌可泣地寫下的最後濃重一筆!

    1588年,戚繼光病逝於家鄉,終年60歲。戚繼光死後,戚家軍繼續存在,先是抵抗蒙古軍隊,參與“萬曆三大徵”,後又在抵抗後金軍隊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1621年,明天啟元年。當年3月,後金主帥努爾哈赤領軍直逼瀋陽。就在瀋陽危在旦夕之際,兩支援軍星夜馳援。

    這兩支援軍,一支就是前面所說的女將秦良玉派來的川軍部隊,一是以戚家軍為主的浙軍部隊。

    儘管川浙軍團只用了一天就趕到了瀋陽城不遠的渾河邊,但還是來晚了一步。瀋陽僅僅守了一天就陷落敵手,瀋陽守將何世賢、尤世忠雙雙戰死。

    瀋陽已救不了,仗不得不打。川浙軍團就在渾河兩岸,與精銳的八旗軍展開決戰。

    從數量上說,八旗軍遠遠高於川浙軍團;從戰鬥力來說,八旗軍正處於上升階段,作戰風格也是相當頑強。由此可見,這注定是一場硬碰硬的血戰。

    鎮守渾河北岸的川軍面對強敵,沉著應戰,先後擊敗了八旗軍的正白旗和正黃旗,讓努爾哈赤一籌莫展。就在這時候,第一個投降後金的明朝將領李永芳獻計,稱可以在瀋陽城上發炮,襲擊川軍。

    努爾哈赤採納了李永芳的計策。隨後,當川浙軍團準備向八旗軍發起新一輪進攻時,一陣猛烈的炮火落在他們頭上。八旗軍趁機進攻,打敗了川軍。

    八旗軍渡過渾河時,浙軍的大口徑佛郎機火炮、火銃、火箭、小口徑虎蹲炮輪番開火,殺得八旗軍傷亡慘重。遺憾的是,就在雙方展開生死之戰時,趕來救援的明朝軍隊卻在離瀋陽十幾裡的白塔鋪一帶止步不前,被努爾哈赤派軍擊敗。而八旗軍的援兵則源源不斷地趕來。

    努爾哈赤決心拿下此役,下了死命令,對川浙軍團進行飽和攻擊。雙方血戰到天色將晚,川浙軍團漸漸陷入彈盡矢絕地步。川浙軍團除了少數殺出重圍,其餘全軍覆沒。陳策、童仲癸、戚金、袁見龍、鄧起龍、張名世、張大斗以下120餘名將領視死如歸、悲壯殉國。八旗軍雖然贏得了勝利,為此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傷亡上萬人,為歷來之最。

    戰後,明廷派人來撫慰勞軍,問剩餘的浙軍有何請求。這些最後的戚家軍流淚說:“我們不要賞賜,請把我們編入其他部隊,與八旗軍決一死戰!”朝廷大員聽了,不由豎起拇指,稱讚他們有“國士之風”。

    後來,他們被編入其他部隊,參加了瀋陽之戰,全部戰死沙場。曾經馳騁疆場數十年、所向無敵的戚家軍,終成絕唱。

  • 3 # 灌木叢裡的蜈蚣

    人多好生厭死,忠義之士難得。故而為將者 要在控制士兵逃跑上下功夫,我知有幾條。一陣型,密集的步兵方陣前排士兵回頭都難,更別提逃跑了。二地形,背靠山澤想跑得會點什麼,不如死戰。三物質,徵集光附近物質或去附近沒有物質的地方,想跑會餓死。四敵人,對面是高機動且兇狠的敵人,跑也沒用不如死戰。五文化,鄉鄰一組,逃跑者,終身會受到恥笑。六生命危險,近代有督戰隊古有親兵,逃跑者軍法。七訓練,佇列訓練等讓士兵習慣服從和團體,不易崩潰。八老兵死士,善戰者不逃。九保甲,逃兵無法回鄉,切拖累妻子。十忠義,士願死而不逃。

  • 4 # 胡言軍David

    古代生產力不高,軍隊除了少數精銳的職業軍人,大多數都是半耕半戰的世襲軍戶或臨時徵招的農戶。將士死戰到底一般靠的是獎罰分明的嚴酷軍紀,嚴密的組織性,長期訓練和征戰形成的人人相互監督,比如岳家軍,戚家軍,各個用命,是因為長期訓練和征戰,大家養成本能的戰場反應,而且相互督戰,臨陣退縮和逃跑,抓住就是砍頭。死戰到底,大家命綁在一起,不僅生存機會更大,打贏了還有重賞。一般臨時組成的軍隊,即使有嚴酷軍紀,缺乏嚴密的組織性,生死關頭大家奪命而逃,少數督戰的軍官也沒辦法,只能跟著跑。

  • 5 # 三隻腳的大烏鴉

    戰損率只是一個平均數,不代表所有軍隊都嚴格按照戰損率作戰。

    有些軍隊訓練有素意志堅定,那他們就能忍受更高的戰損率,比如戚家軍,渾河之戰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直至全軍覆沒。

    有些軍隊就是烏合之眾,死幾個人就能全軍潰逃了,遠遠達不到戰損率的標準。

    所以,從單支軍隊來看,古代軍隊肯定能有死戰到底的。

  • 6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守仁君認為,古代軍隊能不能不計戰損率死戰。除了部隊精神是關鍵外,最重要的是軍隊的規模。

    如果規模不大,三四百上千人的樣子,軍隊又受過良好的訓練,會死戰到底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人的情緒是會感染的,三四百人的隊伍裡,只要是有那麼十幾個悍不畏死計程車兵,就會很快影響全軍。而且部隊規模小,士兵也就能更容易得到軍隊主將的命令。是戰是逃,主將和十幾個親兵就能控制。

    但是如果是那種上萬人,甚至十幾萬規模的戰爭,軍隊死戰的機率就會非常小。

    首先通訊非常不方便。

    古代打仗接命令基本靠喊和看,古代光基層百夫長就得控制十幾個十人隊。規模一但大起來,那軍隊將非常難控制。打仗時前軍一個撤退的動作都有可能導致後軍炸營。幾十個潰軍衝陣就有可能把上萬人的軍隊沖垮。不是這幾十個人有多厲害,而是幾十個感染幾百個,幾百個裹挾上千個,到時候就連主將都會被裹挾著潰退。局勢很快就會不受控制。

    所以古代大兵團打仗,特別害怕潰軍衝陣和流言蜚語。潰軍敗退瞭如果從軍陣兩側撤出還好,如果直衝軍陣,寧可讓督戰隊將潰軍全部斬殺。軍營一但出現流言,就要迅速扼殺,寧可錯殺十個也不能放過一個。怕得就是軍隊潰敗。十幾萬人矇頭瞎跑就是神仙也控制不住。

    大規模軍隊想死戰,根本想都別想。敗者方相當一部分軍隊,會在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的情況下就被衝散,然後跟著潰退。

    上面說的是軍團野外混戰,但要是攻城戰則另當別論,軍隊軍隊是不是死戰到底就得看攻城方的斤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電視劇《好先生》大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