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是農曆庚子年。

    這一年,義和拳運動爆發,清廷無法平息。後拳眾圍攻各國駐京師使館,引發聯軍入侵。原本,清廷欲利用拳眾的力量,打擊各國,誰知,宣戰後連連失利、節節敗退。最後,聯軍侵入大清的都城,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兩宮倉皇西逃。結果,無法收拾場面時,只能議和。

    這裡,就講一段清廷與各國議和時外交談判的相關情況。透過對議和談判時關於義和拳之亂(又稱庚子之亂)中清廷官員罪行議定過程的簡要描述,請大家看一看過往歷史中的煙雲;看一看所謂的實力政治;也看一看弱國無外交的真例項證。

    話說,這次外交談判,已經是庚子之亂後,清廷與各國第二次開議了。

    本次開議的主題,就是議定庚子義和拳之亂中相關官員的罪行,也就是如何懲辦庚子之亂中支援、帶領義和拳,並反對、攻擊洋人的滿清官方人員。

    當時,各國公使確定了開議的日期,然後,通知清廷的代表。

    開議的地點,是在英國駐京師的使館。

    開議當日,各國公使齊集在英國使館。

    英國使館的建築高大,裡面的屋宇寬敞。

    或許,就是因為英國使館內地方開闊、加之他們有戰勝者的自信,所以,對於清廷參會人員的數量,並沒有作出限定。

    開議時,李文忠公(即李鴻章)病體剛剛痊癒。

    到場之後,李文忠公與與慶密親王愛新覺羅·奕劻一同入坐。

    隨兩位全權大臣前往議和的人員,和第一次開議時一樣,有葉赫那拉·那桐、陳夔龍以及相關的翻譯人員。

    清廷參加此次談判的總人數,也和第一次相當。

    全權大臣坐在中間。

    李文忠公是在農曆七月被清廷授予全權大臣的,他當時的主要任務,就是與各國議定停戰。

    慶密親王奕劻是在農曆閏八月被清廷授予全權大臣的,他的主要任務,就是會同李文忠公與各國議定和約。

    清廷的二位全權大臣坐在中間的座位上,各國的公使環繞二位坐定。

    陳夔龍與那桐並沒有上桌,他們二位是坐在兩位全權大臣的後面。

    因為之前多有聯絡,在情誼上,已經不那麼生疏了,所以,就現場的氛圍看,各國公使對清廷這些談判的官員,在禮貌上,比之第一次,已經比較恭敬與謹慎了。

    談判開始後,英國公使首先發言:

    “今天開議,主要議題,就是要議定嚴厲懲辦義和拳亂中的罪魁禍首這一條。罪魁禍首的名單,我方與其他各國公使已經商量好了,並開列在此。按照我方的意見,這一事件的罪魁,確實就是端郡王愛新覺羅·載漪一個人。如果能夠對端郡王載漪從嚴進行處置,那麼,我們所開列的懲處名單中,必須治罪的其他人,均可不予問罪。不知道,對於我方的意見,全權大臣的想法如何?”

    慶密親王奕劻回答道:

    “端王是皇室的至親,無論如何,都不能重辦。按照以往的慣例,各國在議和之中,也有過對他國親貴進行特殊寬待的事情。要重懲端王,這事,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執行的。”

    慶密親王奕劻又說道:

    “前日,在我的私邸與諸位公使溝通時,我也曾表達了上述的立場,諸位當時都沒有提出任何異議,怎麼到了今天,又提出要重懲端王的事情來了啊?”

    英國公使見慶親王奕劻這麼說,他就笑了,並且對其他各國公使說道:

    “我也知道,這一條,他們是辦不到的!”

    說完,英國公使將名單上所羅列的需要懲處的清廷官員的名字,以所擬定的罪名,大聲逐一誦讀了一遍。

    讀完之後,他又說道:

    “那就請按照這個名單上的人名和擬定的罪行,進行懲處吧!”

    因為名單上的人很多,所以,無法一一開列出來。其中,比較有影響的人員:

    莊親王愛新覺羅·載勳

    右翼總兵英年(何氏,漢軍正白旗人)

    刑部尚書趙舒翹

    山西巡撫毓賢(漢軍正黃旗)

    這些人,按照當時的要求,都是必須從重懲處的。

    名單裡的其他人員,根據情節由重到輕,懲辦處罰的罪名也依次遞減。

    聽完英國公使的要求,清廷的全權大臣說道:

    “公使剛才所念的名單中,首列的四位中,莊王、山西巡撫毓賢確實有罪,這個我們也不迴護。但是,右翼總兵英年,他當時也沒有實權可以仇視外洋,也並未造成實質後果。他不過是為了維護關係、為了同僚情誼,聯名出了告示而已。他這樣做,當然也有他的過錯,但是,怎麼就罪至正法處決呢?就英年的行為來看,最重的處置,也就是定他個斬監候的罪名。”

    所謂斬監候,即明、清時代的刑律之中,有將判處斬刑的犯人暫時監禁,候秋審、朝審之後,再行決定是否執行死刑的法律制度。這一制度發展到後來,就是現在的死刑緩期執行的制度,簡稱死緩。

    至此,可以清楚,原來首列需要重懲的四位,全是要按死罪究辦、並且要立即正法。

    全權大臣接著說道:

    “至於趙尚書舒翹,他也就是跟隨剛相國(即他塔拉·剛毅),前往京師近畿一次,查看了一下當時拳亂的情形。就他的地位而言,他也沒有仇視攻擊外洋的舉動和權力,而且,更沒有實質的證據可以指證他。即便是說他不應該附和剛相國,就這一點論罪,對他進行革職,就算是和他的行為符合了。怎麼還可以再重懲啊?”

    清廷的全權大臣說完之後,各國公使也沒有意見,覺得他說得似乎有些道理。

    這時候,李文忠公又說道:

    “前幾天,各位公使說到罪魁禍首時,並沒有說到啟尚書秀(即庫雅喇·啟秀)、徐侍郎承煜二位啊。今天的名單裡面,怎麼又將他們二位加了進來,這是什麼意思啊?”

    李文忠公的話還沒有說完,義大利的公使馬上站了起來,他說道:

    “前日,我在賢良寺拜謁中堂時,曾經問及徐侍郎是何等人?中堂不是告訴我說,這個人不好嗎?”

    他接著說:

    “七月初三日,監斬許侍郎景澄、袁太常昶的,就是他啊!十七日,監斬徐尚書用儀等人的,也是他!二十一日,兩宮西狩,逼迫父親徐相國桐自盡的,又是他!像這種人,貴國不懲辦,只好由各國一起來代為懲辦了!”

    義大利國公使說完之後,李文忠公有些愕然,他說道:

    “我也不過就是隨便說了一句話,您竟然就引為實錄了!”

    義大利公使還要再說話時,被慶密親王奕劻用其他話打斷,並岔開了話題。

    至於啟秀的行事,日本公使手上也握有憑據。

    就這樣迴環往復,一直談論到傍晚時分。

    各國公使說:

    今天開議懲辦罪魁禍首這一主題,沒有辦法達成一致意見,實在是可惜;時間也不早了,就先散會,明天再具體照會下一步的方案。

    慶密親王奕劻走出英國使館的時候,私下對陳夔龍說道:

    “按照今天開議的情形看,英年、趙舒翹或許還可以減輕處罰。”

    不想,過了一天,各國公使的聯名照會送達清廷談判處。照會中的意見是,前日開議時提出的懲處意見,必須堅決執行,名單和罪名並沒有做絲毫的放鬆與改動。

    而且,德國的公使還慫恿他們的統帥瓦德西〔即阿爾弗雷德·馮·瓦爾德澤伯爵(Alfred Graf Von Waldersee)〕,向其國軍隊下達動員令,說是準備開戰,並以此來恫嚇清廷。

    最後,沒有辦法,清廷只好按照各國公使發來的照會進行處置。

    懲辦的人員之中,確實有一些是仇視外洋、並且實際參與了相關攻擊活動的,但是,其間被冤枉的人,也不在少數。

    嗚呼!

    本文依陳夔龍《夢蕉亭雜記》卷一中的一節成文。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 2 # 跪射俑

    八國聯軍要懲處慈禧太后,並要光緒帝親自祭奠被清軍擊斃的德國公使克林德。

    經磋商,八國聯軍放過了慈禧太后與光緒帝,但讓清政府斬殺了山西巡撫毓賢等官員。清朝被迫賠償八國白銀四億兩,即當時華人每人賠1兩。

  • 3 # 一貳一橙

    公元1900年,大清帝國最高掌權者慈禧太后因為一次錯誤的決定,對全世界和大清帝國有外交關係的國家宣戰,此詔一出舉國沸騰,對於腦熱的慈禧太后和義和團以及大部分百姓來說,這次宣傳無疑是”揚中國威“之舉,畢竟大清也被欺負得太久了,可是也有很多對時局有所瞭解的聰明人,知道這事擺明了是老太太為了挽回顏面而一時腦熱而已,以大清的國力對付一家列強都吃力,可況是全世界(老太太挖的坑不小,她沒指明是對哪一國宣戰),所以在北方如火如荼地炸領事館,殺洋人的時候,以兩廣總督李鴻章為首的南方各督撫,包括在山東的袁世凱,都加入了李鴻章的協議,組成東南互保組織,公開與洋人通電:”絕不奉詔“。

    宣戰的結果可想而知,大清戰敗了,八國聯軍攻入了紫禁城,慈禧帶著光緒帝早飯都沒吃逃出了北京,一路顛簸西行跑到了西安,留下一座恢弘雄偉的紫禁城給八國聯軍蹂躪,慈禧後悔也來不及了,只能在逃跑路上不斷下詔給李鴻章,讓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出面和列強談判。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這句話是慈禧罪己詔的內容,和她之前的硬氣可謂是截然不同,之所以要叫李鴻章去,只因為李鴻章已經是慈禧目前唯一能用的外交使臣了,李鴻章可以說是大清歷史上和列強簽訂條約最多的人,他和日本、俄國、英國、法國都簽過,尤其是1985年和日本籤的《馬關條約》,李鴻章成了大清的功臣,全中國的罪人,梁啟超、康有為、孫中山等後來的局勢弄潮兒都把他當作了仇人,李鴻章頂著“賣國者”的名號,為大清又苟延了五年之久,派他去是最理想不過的了。

    在接到慈禧詔書後,李鴻章於當年七月離開廣州前往上海,在上海逗留了一個月之久,並組成了外交使團再次前往北京,和當時留守北京的總理衙門大臣奕劻一同主持議和事務,會上列強提出了七項要求:

    懲治慈禧以及事件相關的人員;禁止大清再次製造軍火和軍艦,不準在從任何國家進口軍火;十億兩白銀賠款,十年內還清;列強駐清所有使館可以駐兵,人數由各國自己決定;拆掉大沽口炮臺;天津到大沽口一帶駐紮列強軍隊,移走所有清軍;割地問題在會上繼續商議;

    可以看出,列強的議和條件苛刻之極,特別是第一條,慈禧在西安給李鴻章的唯一一個要求就是要列強放自己一馬,至於其他的幾乎都可以答應,所以這條件從第一條就是李鴻章不可能同意的,加上鉅額賠款以及外軍入駐這些,李鴻章是真的籤不下手啊!

    在李鴻章“據理力爭”之下,列強總算做了讓步,李鴻章也為大清耗盡了最後一點心血

    議和從1900年十月談到了1901年九月,接近一年的時間裡,李鴻章一直在懲辦慈禧和賠款額度上和列強對抗,八個國家八種語言,李鴻章每天都要和他們用各種語言談判,要知道李鴻章當時已經七十七歲了,舟車勞頓之下又要應付各國的威脅,還有大清內部的輿論壓力,加上遠在西安度假的慈禧也是一天一封電報問情況,李鴻章面臨的處境不是我們所能想象得到了,據史料記載,李鴻章甚至多次於談判時嘔血,而列強也擔心李鴻章出事,給他請的西醫也一概被拒之門外,李鴻章是不等列強鬆口不罷休,寧願耗死也不答應。

    最後列強實在耗不下去了,只能同意了李鴻章的要求,也就是現在流傳的《辛丑條約》的內容了:

    賠款四億五千萬兩,三十九年還清;北京東郊民巷劃為使館區,華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拆毀大沽口炮臺,並沿天津一帶駐兵;大清禁止進口軍火兩年,但時間是否延長由列強商議決定;將總理衙門改為外交部,專門處理洋務;派使臣去各國當面道歉,為受害的各國大使立牌坊;

    很難想象在國家局勢如此糟糕,大清的底牌都被人看光的情況下,李鴻章還能在保住慈禧的命的同時,還減輕了賠款的額度和時限,更重要的是:沒有割地。這可比之前的嚴苛要輕得多了,而慈禧一看到自己免罪了,也就高高興興地同意了。

    公元1901年9月7號,李鴻章在世人唾棄的條約上,顫顫巍巍地簽下了一個“肅”字,這時的他連寫自己名字的力氣和勇氣都沒有了,而“肅”字則源於他的大清臣子爵位——肅毅伯。

    在簽訂完條約之後兩個月,李鴻章得到了相差懸殊的兩種評價,對大清來說他是“再造玄黃之人”,對大清子民來說,他是排在“賣國者”秦檜之後的“誤國者”,當然大清早已病入膏肓,弱國本來就無外交,李鴻章也不過是一個頂罪之人,所以華人對他還是嘴下留情了,只是“誤國者”,還沒到“賣國者”的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光合作用研究重點關注主題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