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春回芳去一玫到
-
2 # 榮耀歷史
題目有個錯誤,秦國王室和趙國王室並不是姓“趙”,另外看到有人寫到是因為嬴政的母親是趙姬才叫趙政,完全是胡說八道,因為秦國宗室和趙國宗室自始至終都是“嬴姓趙氏”!
先秦時期“姓”和“氏”是分開的,“姓”代表的是祖先,“氏”代表的是傳承。
秦國:嬴姓趙氏
趙國:嬴姓趙氏
齊國:姜姓呂氏
齊國:姒姓田氏(田氏代齊)
楚國:羋姓熊氏
南韓:姬姓韓氏
魏國:姬姓魏氏
燕國:姬姓燕氏。
以上是戰國七雄王室的“姓”和“氏”,周王室則是姬姓周氏,再舉幾個名人的例子,相信大家會大吃一驚。
商鞅:姬姓公孫氏(衛國宗室同宗)
張儀:姬姓張氏(周朝同宗)
屈原:羋姓屈氏(楚國宗室)
呂不韋:姜姓呂氏(姜子牙後代)
白起:羋姓白氏(楚國宗室同宗)
李牧:嬴姓李氏(趙國宗室同宗)
王翦:姬姓王氏(周王室後裔)。
同“姓”代表著擁有相同的祖先,比如說秦國和趙國,他們共同的祖先是伯益,伯益因為訓練禽鳥有功,被大禹賜予“嬴”姓。
但是秦國和趙國的關係更近,因為他們都是“嬴姓趙氏”。
伯益的後代中有些優秀人物,會因為傑出功績被賜予封地等等,比如說造父,為周穆王造車有功,被封在趙城,因此造父的後代便是“嬴姓趙氏”,他是秦國和趙國共同的祖先。
此外先秦時期,男子的正確名字應該是:“氏+名”,比如說屈原,屈是“氏”,原是“名”;張儀,張是“氏”,儀是“名”,所以嬴政不應該叫嬴政,應該叫趙政,姜尚不應該叫姜尚,應該叫呂尚,姜小白不應該叫姜小白,應該叫齊小白。
與男子相反,先秦時期女子的名字是:“名+姓”,比如說著名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中的女主角叫褒姒,姒就是她的“姓”,再比如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施是她的“姓”,大名鼎鼎的桃花夫人息媯,媯是她的“姓”,所以說如果秦始皇的母親真的叫趙姬的話,她可能會是“姬”姓,但是因為戰國後期以及西漢時期姓氏合一,便不作區分了。
雖然秦國和趙國有如此近的血緣關係,但是並不妨礙雙方大打出手,長平之戰秦國殲滅趙國四十餘萬青壯。
趙國滅亡後,趙王遷被秦始皇安置在房陵,如今的湖北十堰,是在深山老溝裡,說得好聽是安置,其實就是流放,趙遷因此鬱鬱而終。趙國滅亡時,趙遷的哥哥趙嘉在遺臣的擁立下在代地稱王,欲延續國祚,後被王賁率軍滅亡,趙嘉自殺。
-
3 # 滿月尋桂子
是贏姓趙氏,可不是姓趙。秦國趙國雖然同根同源,可是從他們分枝,也就是從“惡來”那兒算起,至秦王贏政滅趙,已經經歷了八百年。人常說“五百年前是一家”,這都過了八百年了,隔了多少代人,還親嗎?
別忘了晉獻公滅虞國,滅虢國時,那可都是姫姓同宗,之間只有一百多年,也就是上十代人。更親的是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曲沃武公直接小宗滅大宗,那血緣關係還多近!
戰國時期,就是兩個字:戰,殺。殺完敵國,殺自己,殺了外姓,殺同宗,有時連自己兒子、老子也不放過。晉國是這樣,齊國,楚國也是如這樣,楚國有多少弒君上位的!春秋戰國亂悠悠!
所以,別再說什麼趙國與秦國同根同源,趙國已經被秦打滅了,秦建立大一統王朝,也不存在有什麼趙國,齊楚魏韓燕什麼的,他們都是秦國的子民,一視同仁。還有秦始皇廢分封,連自己贏姓子孫都不分封,還談什麼照顧趙國貴族。現在再說說秦趙分枝的時候,就是周武王伐紂滅殷之時,周王朝國祚八百年,秦趙的血緣關係就從那裡分枝。
秦之先與趙之先共祖,出自顓頊帝,顓頊苗裔孫女脩,生大業,大業生大費,大費佐禹治水有功,舜帝賜他姚姓女子為妻,讓他馴養鳥獸,是為伯翳,賜姓贏氏。
贏姓後世子孫多顯,遂為諸侯,傳至中潏,在西垂,保西戎。中潏生蜚廉,蜚廉生惡來,蜚廉善走,惡來有力,同事商紂王,周武王滅商紂之時,惡來一併被殺。
蜚廉有二子:一曰惡來,就是秦贏這一枝;另一個季勝,就是趙氏這一枝。先說季勝,季勝生孟增,孟增事周孝王,是為宅皋狼,宅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事周穆王,善御深得周穆王寵。周穆王帶著他馴養的寶馬西巡守,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為周穆王駕車,日行千里,歸國平叛。周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以此為趙氏。
再來說惡來這一枝:惡來→女防→旁皋→太幾→大駱→非子。惡來事商紂王被周武王所殺,他這一枝當時肯定沉寂,造父得趙城後,他們依附住趙城,姓趙氏。
至非子時,住犬丘,善養馬及各類獸畜,犬丘人告知周孝王,周孝王召之,非子把馬養的又多又好,繁衍很多,周孝王很滿意說: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性贏,今其後世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贏氏祀,號秦贏。
秦從此有了自己的封地,不必再依附趙氏,而且續的是贏姓香火。至秦仲時滅犬丘,大駱之族,周宣王封為大夫,大駱犬丘之地歸其所有,為西垂大夫。秦襄公時,勤王護駕有功,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周平王封宋襄公為諸侯,秦自此立國。再說造父傳至叔帶時,周天子是周幽王,周幽王無道,叔帶去周如晉,事晉文侯,始建趙氏於晉國,大家熟知的“趙氏孤兒”就是說的他們家,後來三家分晉,才有了趙國。
所以趙氏先顯貴,但秦贏先立國。 -
4 # 董江波
這麼講吧,秦國和趙國,只是祖先一樣,但到了大夏王朝中期的時候,已經不是一撥人了,連遠親戚也算不上了。而到了大周王朝,那就只能說是姓一樣了。就跟我們現在說,五百年前,同姓的都是一家人,是一個意思。
第一,趙國滅亡了,大部分貴族都活著。只是王室中的美人珍貴武器等等被秦王運到了咸陽,集中起來。當然,王室的男性成員,除了逃走的,都別殺了。
可是,王的兄弟們和公子們,還有不少活著,秦始皇,並沒有為難這些人。在各自的地盤上,這些人,可以說,還是過得原先貴族般的生活,只是政治地位和軍事地位這些,沒有了。
第二,秦末陳勝吳廣,乃至項梁項羽反秦時,趙國又立了趙王。所以,秦末項梁項羽反秦時,這六國的舊貴族,紛紛響應,也各自組織了幾萬到十萬不等的人手。趙國,當然也不例外。
陳勝吳廣時期,趙國是武臣先自立為趙王,然後趙歇又被張耳、陳餘立為趙王,後被西楚霸王項羽改趙王歇為代王。
所以,結論是,就算是戰爭年代,苦的,也是普通老百姓,貴族,依舊過得很好。當然,可能他們的王除外,王戰死或被殺了。
-
5 # 水一白聊歷史
戰國七雄之中,秦、趙兩國的國君從父系傳承上來說確實是最近的,但卻絲毫不妨礙兩國打得熱火朝天,趙國也是秦國滅得較早的一個國家。至於說,趙國的那些亡國貴族,秦始皇有沒有給他們禮遇呢?這倒是值得我們來說道說道。
一、同根同源歷史上,秦國和趙國的國君都可以算作是嬴姓趙氏,而這個起源卻不是我們現在更為熟悉的趙,而是嬴。
嬴姓也是上古八大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之一,起源於大禹的首席助手伯益,此人因治水有功,受當時的君主舜所賜而得姓嬴。可見,在上古年間,得姓本身就是非常榮光的一件事,後來自然也就成為了後代傳承的標誌。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大姓的繁衍,同姓者變得越來越多,為了對此加以區分,“氏”這個同樣帶有傳承屬性的稱呼開始廣為使用,最初稱嬴姓趙氏的人名字叫做造父,他作為伯益的後人,自然得到了嬴姓的傳承,而身為周穆王(西周第五任君主,約公元前977年—前922年在位)時期的一個馬官,他還因為立了大功,被穆王封到了趙城(屬今山西臨汾),從此,他的族人也就開始以地名為氏,稱趙氏了。
不過,造父卻並不是秦、趙兩國國君共同的祖先。
商紂王時候,有一位名人,叫做飛廉,是商紂王身邊的寵臣。
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叫惡來,他的五世孫也就是後來秦國的始封君非子;另一個兒子叫季勝,他也就是我們剛才提到的造父的曾祖父,而造父的後人則以趙城為根基逐漸發展,後來建立起了趙國。
看得出來,儘管秦、趙從父系傳承上來看,是同根同源的,但傳承到戰國時已經過去數百年了。從這點上來看,秦、趙之間的血脈傳承關係,甚至不如春秋時期的“秦晉之好”來得近,與戰國末期數次聯姻的秦、楚兩國相比,就顯得更加遠了,畢竟宣太后、華陽太后可都是楚國貴族女子,只不過中國古代進入父系社會之後,相對來說會看重父系傳承一些。
那麼,秦王政又是否會因為與趙的同根同源而最終放過趙國貴族呢?我們再來扒一扒。
亡國君臣趙國的最後一位趙王是被稱為趙幽繆王的趙王遷,他因輕信讒臣郭開,害死了大將李牧、司馬尚,以致自毀長城,葬送了趙國,他本人則成了秦人的俘虜。秦王政也並未考慮同源之誼,將其流放到了房陵(今湖北房縣)的深山之中,任其自生自滅了。
一個常處優渥之中的趙王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又能生存多久呢?雖未有確切答案,卻也不難想象了。
趙國滅亡之後,一批趙國大夫、貴族逃往了北邊的代地,開始擁立趙王遷的異母兄趙嘉為代王,聯合燕國共同抗秦。不過,已經日薄西山的燕代兩國也並未堅持多久,數年後便都相繼被秦國滅了。
趙王嘉與燕王喜一道也都成為了秦國的俘虜,再無自由可言了。
那麼,趙亡以後,其他一些不知名的趙國貴族,秦王又是如何安置的呢?
這方面史書中也有記載,《史記》中就說,秦始皇“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也就是說秦始皇統一以後曾下令遷徙天下豪強、富戶等十二萬戶到咸陽,一方面充實人口,另一方面則是消除六國的威脅。
這“十二萬戶”中,六國貴族還是佔有相當比例的,但是要說盡遷六國貴族至咸陽,卻也未必。
我們知道,在後來的反秦鬥爭中,還是有一大批六國貴族子弟湧現出來的,比如魏國公子魏咎、魏豹,齊國貴族田氏三兄弟,趙國在當時也有一位趙歇被張耳、陳餘等人推舉為趙王,這說明,秦國當時並沒有盡遷六國貴族至咸陽。
而且,依據《史記》的記載來看,當時的這些六國貴族子弟還是“聚居”在一起的,比如,田氏勢力就多在狄縣(今山東高青縣東南),而楚國故地下相(今江蘇宿遷)也成了楚國貴族項氏族人的聚居區,趙歇也是秦朝時期趙氏的族長。
可見,秦始皇並未徹底打破這種舊有的貴族聚居的格局,反而造成了後來反秦勢力興起了六國貴族勢力的反撲。針對這一隱患,還是後來劉邦做得更為徹底一些。
大約劉邦建國兩年後,他就聽取了建信侯婁敬的建議,針對性地將十餘萬六國貴族和豪強,遷至關中,以充實關中人口,與此同時,六國貴族遠離故地,自然也就失去了崛起的土壤,不再對新興的大漢朝造成威脅了。
-
6 # 夏亦有心
待遇好壞不知。但是有一個事情是知道的,人趨利避害,嗜利和勢力。
在利益面前,同不同宗,同不同姓,有沒有血緣關係,是不是父子關係等,這些東西毫無卵用。他人只要威脅到自身利益,人就會想法設法維護自己利益,至於使用什麼方法或者方式,那就不好說了,光明正大也罷,暗地裡下黑手也罷。有時候人會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可以說毫無人性可言。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的公子們為了爭取繼承權,兄弟們互相傾軋暗算,太正常不過了。就是齊桓公小白,當初不也是在回國搶著繼承齊侯爵位時,被公子糾派人截殺嘛。不過他命好,回國繼承了爵位。
還有晉文公重耳,不也是被兄弟派人追殺嘛。那個趙武靈王被自己兒子圍困餓死的。姬姓諸侯們自己同宗互相攻伐,在春秋時期多有發生。鄭武公的小兒子段想幹掉鄭莊公掌權,最後自殺身亡。鄭國同周天子同為姬姓,同宗同姓。周天子看不上鄭莊公,糾集五國聯軍伐鄭。被鄭國擊敗。鄭莊公還和周天幹了一架,射傷了周天子。
同宗相互征伐,同室操戈,在春秋那時候,太正常了,太頻繁了。不單單那時候是這樣子的,中國歷史中這樣的事情,歷朝歷代都有發生。暫且不說歷史,你就說現在社會中,自己兄弟姐們兒爭家產房產的事兒少嗎!
-
7 # 大宋藝祖趙匡胤
秦始皇是贏姓趙氏,而趙國的王族是姬姓趙氏,根本不是一個世族出來的,可以這麼來講,被秦始皇滅亡的山東六國的國君,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好下場,包括他們的王族成員
-
8 # 風大豬也能飛
真佩服那些有勇氣說秦始皇姓趙的(先假設先秦時代姓氏是一回事),說秦始皇是趙氏的人純是一派胡言。
秦趙兩國有共同的祖先,這就是某些人認為秦始皇姓趙的根據。那我說商鞅、燕太子丹、魏無忌也有共同的這祖先,那他們都姓商?還是都姓魏?還是都姓燕?秦趙有共同的祖先,說明他們都姓贏,但同姓不代表同氏,秦國怎麼可能是趙氏呢?
秦趙兩國的共同祖先,可以追溯到商朝名臣飛廉。
飛廉的一個兒子叫季勝,季勝的後代有一個叫造父的,因為伐徐有功,被封在趙城,造父的後人以封地為氏,是為贏姓趙氏。這說明趙氏的得氏始祖是造父,此時距離秦趙的共同祖先飛廉已過去好多代了。
飛廉的另一個兒子名叫惡來,惡來的後人混得比較差,因此,當趙氏發跡時,他們為是混口飯吃,便腆著臉來到趙城討生活。這種情形就跟你在深圳發跡成了大老闆,然後三千公里外,你們村所有人都跑到深圳跟你攀親戚要你照顧差不多。後來惡來的後人中出一個叫非子的,很會養馬,得到周孝王的賞識,將其分封在秦地。自此之後,贏姓的這一支就成為了秦氏。也就是說,秦氏的得氏之祖是非子,而非子距離秦趙的共同祖先飛廉、甚至趙國的祖先造父已過去不知多少代了,秦趙兩氏之間的血緣已經非常遠了,跟老虎和美洲豹之間的血緣關係差不多。
在先秦時代,姓是萬世不變的,而氏則是隨時變動的,或者因為血緣關係變遠,或是因為封地改變,或是因為官職改變,或是因為居住地改變等等。比如《左傳·隱公八年》:“無駭卒。羽父請諡與族。公問族於眾仲。眾仲對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諡,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為展氏。”無駭是姬姓,但他死了之後,他的族人就被賜姓展氏,因為他的族人是公子展的後代。而展無駭的兒子展禽食邑在柳下,所以又稱柳下惠,後演為柳氏。再比如,商鞅在衛國稱為公孫鞅,說明他是公孫氏,但他到了衛國後,他就被稱為衛鞅,成為衛氏,到了秦國有了封地後被稱為商鞅,又成為了商氏。(這個其實也可以說明為什麼秦始皇被司馬遷稱為趙正了,因為秦始皇在趙國待過,而不是因為他屬於趙氏)秦始皇的先人確實有段時間在趙氏門下混過,但不代表他們永遠都是趙氏。當他們有了自己的封地那一刻起,他們就已經成為贏姓秦氏,並且,他們被再次賜姓贏,說明他們已成為了贏姓大宗了。而從非子得氏的那一刻起,這一支人就是一個獨立的分支,跟趙氏就沒有什麼關係了。
-
9 # 劉一千五
一,這兩個諸侯國來自於同一個叫趙城的地方,但是不同姓
秦國的祖先是給周孝王養馬的,屬於奴僕地位,但是他們積極進取,後來居上了。秦的祖先到了造父時候,運氣好得爆棚。造父緊密跟隨周王穆東征徐偃王,立下功勞,周穆王把趙城封給造父。所以按諸侯跟著封地姓的規律,造父族就是趙氏了,但是,他還是嬴姓。其中另一個分支,趙國的先人趙衰也是造父後人,周朝最大的諸侯國晉國的大夫之一就是趙衰,後來瓜分了間晉國。
趙衰是晉國的大夫,後來與韓、魏瓜分了晉國,晉國變成韓趙魏。趙國就是三家之一,逐漸成了秦國的對手。
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繆王,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自蜚廉生季勝已下五世至造父,別居趙。趙衰其後也。惡來革者……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
秦國是贏姓趙氏,趙國是趙姓趙氏。
秦國與“趙”沾邊的有兩個地方,第一是秦國的鼻祖造父因為有功勞於周朝,周王把趙城分封給秦國。第二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出生在趙國,他母親是趙姬,當時的嬴政就隨母親姓趙,所以趙政秦始皇影響力極大,趙國也跟著沾光了,在歷史上就名聲大噪了。
封建社會的帝王的女人多,王的女人多,生的孩子就多。所以為了加以區分,這些孩子一般就隨母的姓而區別。比如漢武帝的太子劉據,他本姓劉的,但是稱呼上就喊他衛太子劉據,因為他是衛子夫的兒子。漢景帝的第一個太子叫劉榮,一般叫他慄太子等等。這些都是傳承了周朝或者秦朝的喊法。
可以說秦國和趙國是同一個趙城發展流傳下來的兄弟國,因為地域差異而分離得久了,根源上應該說是沒有錯的。
二,嬴政對趙國是非常殘忍的,趙王室,趙貴族差不多都沒有留下多少秦始皇出生在趙國,原因是他父親秦異人(子楚,是楚華人華陽夫人的乾兒子,所以叫子楚)在趙國做人質。地位非常地低,人質的生活十分的困苦。如果不是碰上呂不韋,他就是一個隨時都會死的破落王子。
秦國與趙國勢不兩立,是非死即亡你死我活的關係。子楚的老婆是趙姬。趙姬生嬴政的時候,正是長平之戰前後的危險時候,兩國關係惡劣得趙人見秦人就殺,秦人見趙人還是殺的地步。子楚和呂不韋跑了,留下嬴政和母親趙姬在趙國東躲西藏地過了幾年非人的生活。這給秦王嬴政留下了深刻印象。
秦始皇的統一戰爭開始,秦國首先在降服南韓後,就對強大的趙國進行的亡國之戰。趙國被秦國消滅。秦王嬴政次年就帶著他母親回到邯鄲城。秦王嬴政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殺了當初對他們母子以及外公外婆家不好的趙華人。
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阬之。
趙國的上層,那些王室貴族是留不得的,留下了,萬一形勢發生了變化,那些民眾就會擁護他們復國。至於貴族,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留下來吃飯嗎?所以,新國家是留老百姓也不留他們這些亡國貴族的。
趙國的國王趙遷被流放到房陵生活,其實就是秦王嬴政不想讓天下人說他沒有仁懷之心,所以把六國的王都放逐到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的地方自生自滅。趙王遷就是死在不毛之地房陵的。
其後,趙王的公子趙嘉,跑到代地自己稱王,後來被秦兵殺了,趙國徹底滅亡。
趙國後代趙歇,後來被張耳兄弟拉出來立為趙王,韓信與陳餘在泜水大戰,陳餘死,趙王歇被俘,被劉邦處理了,劉姓趙國建立起來,劉如意成了第一任趙王。
引文《秦本紀》,《秦始皇本紀》各一則。
回覆列表
咄咄怪事,秦始皇姓趙,是因為母親叫趙姬嗎?但是,他母親可能不姓趙,只是趙國的一名歌舞妓,而他父親是秦送給趙的質子,是趙國的一個囚徒,平時儘管好吃好喝的供著,秦趙戰爭時,他要被吊到城樓上退兵,平常,他要受貴族們的欺凌和監管,趙國對於秦皇父子,就是一個地獄,對趙姬母子,也只是勞動人民所給的一線生機,所以,秦始皇不欠趙國貴族什麼,也不用給趙國貴族好的待遇,況秦朝是法制的國家,不是人情為上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