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鋒潮評測
-
2 # 科技蠻姐
只要你用心學,就不難!
物聯網最基礎功能特徵是提供“無處不在的連線和線上服務”,包括網路電子,射頻,無線人工智慧,條碼,雲計算,自動化,嵌入式等技術為一體的綜合性技術及應用。
可以特別關注: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電網,智慧物流,智慧農業,智慧電力,智慧工業,質量追溯。
好好把握學習專業機會,目前物聯網處於發展初期,學好以後可以大展拳腳。
個人建議學區快鏈,因為個大型公司都超級缺區快鏈人才。
-
3 # 齒輪易創萬物物聯,未來即將到來
物聯網是新一代資訊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資訊化”時代的重要發展階段。物聯網是網際網路應用層的拓展,與其說物聯網是網路,不如說物聯網是業務和應用。
除此外,物聯網還有兩個重要本質點: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是網際網路,在網際網路之上進行延伸和擴充套件;其二:使用者端產品可以進行物物之間的資訊交換和通訊。物聯網透過智慧感知、識別技術與相關計算等通訊感知技術,廣泛應用於網路與生產、生活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稱為繼計算機、網際網路之後世界資訊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
物聯網起源和國內外發展狀況1990年物聯網的實踐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樂公司的網路可樂販售機——Networked Coke Machine。
1995年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一書中也曾提及物聯網,但未引起廣泛重視。
199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聯網的概念。
199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立了“自動識別中心(Auto-ID)”,提出“萬物皆可透過網路互聯”,闡明瞭物聯網的基本含義。早期的物聯網是依託射頻識別(RFID)技術的物流網路,隨著技術和應用的發展,物聯網的內涵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2003年美國《技術評論》提出感測網路技術將是未來改變人們生活的十大技術之首。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西亞舉行的資訊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釋出《ITU網際網路報告2005:物聯網》,引用了“物聯網”的概念。物聯網的定義和範圍已經發生了變化,覆蓋範圍有了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於RFID技術的物聯網。
2009年8月,中國物聯網領域的研究和應用開發推向高潮,無錫市率先建立了“感知中國”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運營商、多所大學在無錫建立了物聯網研究院,無錫市江南大學還建立了全國首家實體物聯網工廠學院。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物聯網在中國受到了全社會極大的關注,其受關注程度是在美國、歐盟、以及其他各國不可比擬。
據國際諮詢企業預測,到2020年物聯網硬體、軟體和綜合解決方案的服務提供商年收入可達4700億美元。
物聯網產業佈局大多權威機構將物聯網分為四個層級:感知層佈局、網路層佈局、平臺層佈局、應用層佈局展示如下
這些技術中有些實現突破,還有一些存在著發展瓶頸。
但毫無疑問,物聯網的發展即使曲折,未來前景也無比光明。物聯網的發展將會實現千億量級,更有可能催生下一個巨無霸企業。更有研究資料表明,toC商用將在2020年出現物聯網發展的另一個大規模爆發。
回覆列表
如果能重來,選理科並學習物聯網應用技術實在是明智之舉。
BCG波士頓諮詢集團前不久釋出一份報告具體分析了從2015年至2020年物聯網B2B市場的應用場景及發展機會。
報告涉及到2020年能夠迅速成熟並在B2B環境中得到廣泛應用的10個 IoT 用例,並總結出物聯網玩家必須回答的8大問題,筆者採集主要內容如下:
物聯網(IoT)的B2B市場正在起飛。大量的廠商——包括軟體、硬體和網際網路公司; 初創公司; 服務供應商; 和電信運營商——都在爭奪排名和市場份額。
第一,“物聯網”並非一個特定詞彙,其市場是由特定的應用場景驅動的。 第二,到2020年,企業們將會在 IoT 上花費超過2500億歐元(遠超過其他正常技術支出),而其中三個行業將佔該支出的約50%。 第三,雖然 IoT 技術棧的各個層面都將在2020年前發展壯大,但是吸引力並不均等。
物聯網的增長機會
IoT 的增長與其技術發展息息相關,可劃分為IoT 服務、IoT 應用及分析、身份認證及安全、IoT 骨幹(雲和平臺)、通訊和物連線六大層面。
從市場規模來看,IoT 的真正價值出自技術棧的前兩層,即 IoT 服務和 IoT 分析及應用。我們預計,到2020年,這兩個層面將佔到 IoT 支出的60%。屆時,IoT 服務的市場規模預計將從現有的100億歐元增長至600億歐元。而 IoT 分析及應用的市場規模會從現在的130億歐元增長至800億歐元。身份認證及安全、IoT 骨幹(雲和平臺)、通訊和物連線的市場規模分別是200億、150億、250億和500億歐元。
從增速來看,從2015年到2020年,IoT 的各層面技術CAGR(複合年增長率)預計至少達到20%,某些技術的增長潛力遠高於其他。
其中,IoT 服務、IoT 應用及分析、身份認證及安全增速最快,其CAGR高於40%;IoT 骨幹(雲和平臺)增速次之,其CAGR為30%~40%;相較之下,其他技術——通訊和物連線——增長速度相對較慢,但其絕對市場規模仍然不可小覷,其中,物連結以500億歐元市場規模,僅次於 IoT 服務,而通訊也佔據了250億歐元的市場規模。
驅動物聯網的用例
公司可能在 IoT 上花費約2500億歐元,但他們需要知道是哪些 IoT 應用提供了最大的價值。為了確定這一點,我們需要認識到業務領導者要使用 IoT 來解決哪些不同的業務挑戰。他們會問,IoT 怎樣幫助我們提高客戶滿意度、提升產品質量、支撐新業務模式(如資料驅動服務)以及降低成本呢?
至少在2020年之前,一些使用案例正在推動 IoT 的採用和增長。 為了在短期內獲得有意義的市場份額,公司需要將其 IoT 產品集中應用在正確的地方。
帶著這一想法,我們總結了泛 IoT 用例。 從這個長長的列表中,我們鎖定了到2020年能夠迅速成熟並在B2B環境中得到廣泛應用的10個 IoT 用例,包括:預見性維護、自主最佳化生產、自動庫存管理、遠端病人監護、智慧儀表、跟蹤與追蹤、分散式生成和儲存、車聯網、車隊管理、需求響應。
從應用速度來看,智慧儀表、分散式生成和儲存、車隊管理和需求響應腳步較快,預計能夠在1~2年內成熟,而預見性維護、自主最佳化生產、自動庫存管理、遠端病人監護、跟蹤與追蹤、車聯網等用例則空間較大,會在未來5~10年內逐步成熟。
從應用行業來看,多數用例主要服務於公共基礎設施和運輸物流領域。其中,預見性維護的應用領域最為廣闊,包括離散製造、物流運輸、能源和醫療保健在內的許多行業,都可以從中受益。
預見性維護 Predictive Maintenance
當裝置發生故障時,企業會不可避免地失去寶貴的時間和金錢。也有許多公司把錢浪費在每年的固定維修上,即使在不需要維護的情況下,裝置供應商也會進行例行回訪。IoT 技術可以預測或檢測機器的維護時間、減少或消除計劃外停工、延長使用週期並降低成本。包括離散製造、物流運輸、能源和醫療保健在內的許多行業,都可以從預見性維護中受益。當然,解決方案需要定製,以適應具體行業的具體需求。
自主最佳化生產 Self-Optimizing Production
關聯的工廠之間可以使用 IoT 實時監控和最佳化生產流程,自動進行調整,以提高質量、提升效率、減少浪費。這種用例是離散製造和加工行業的理想選擇。
自動庫存管理 Automated Inventory Management
IoT 透過跟蹤庫存和狀況(例如溫度,溼度和損壞),從而使公司可以更好地瞭解庫存狀況和供應鏈狀況。監控供應鏈產品的能力使公司能夠增加處理和響應時間,減少庫存和庫存堆積,並及時改善生產流程。
遠端病人監護 Remote Patient Monitoring
醫生可以遠端追蹤病人的健康狀況,以改善健康狀況、降低醫療成本。透過追蹤患者資料和配合度,醫療工作者可以幫助患者恢復得更快、更加健康。
智慧儀表 Smart Meters
感測器可用於電力、燃氣和用水量的實時監控。智慧儀表可以幫助消費者監控其使用情況,減少讀取儀表所需的技術人員數量,提供實時計費資料,並實現動態定價。
跟蹤與追蹤 Track and Trace
IoT 感測器非常適合提高系統效率。例如提高訂單履行的透明度,減少工作站中轉次數。 感測器還可用於組裝區域,以識別產品的狀態,定位工具、部件和材料。
分散式生成和儲存 Distributed Generation and Storage
IoT 可用於自動化和最佳化多個能源的供應和需求。 透過遠端監控和控制分散式發電和儲存,公司可以平衡電網的能源使用並降低能源成本。
車聯網 Connected Cars
許多消費者已經開始期待,透過新型感測器、無線連線和車載處理單元,交通工具可以越來越緊密地連結在一起。車聯網不僅能讓導航更加強大、安全係數更高、還能提供包括音樂和娛樂在內的駕駛體驗。 預計,車聯網功能會在未來5到10年內逐步成熟。
車隊管理 Fleet Management
除了跟蹤庫存和包裹之外,IoT 還被用來實時跟蹤車輛。隨著更好地瞭解車隊位置、使用情況和外界條件,公司可以提高效率、降低維護和維修成本,並透過動態路由避免擁塞和延遲。這一應用有望在未來1到2年內迅速成熟。
需求響應 Demand Response
IoT 開始改變終端使用者與實用程式之間的互動方式。 透過需求響應程式,客戶可以在需求高峰期遠端控制使用空調、洗衣機和其他能源密集型裝置。這些流程可以自動地減少供需波動,降低客戶的能源費用。
行業應用觀察
透過交叉引用行業用例,我們可以看到未來幾年最大的價值將在哪些行業產生:離散製造業、運輸和物流、公共事業、B2C、健康醫療、加工業、能源資源、零售、政府、保險、其他。
規模方面,預計到2020年,全球對物聯網支出接近2500億歐元。離散製造業,運輸和物流以及公用事業分別將產生400億支出,這三個行業總體將佔 IoT 支出的約50%;其他行業和B2C的 IoT 支出分別為300億和250億歐元;健康醫療、加工業、能源資源、零售、政府行業的 IoT 支出則位於120億至150億之間;保險行業支出為50億歐元。
增速方面,公共事業、B2C、零售行業的CAGR高於40%,增長最快;離散製造業、運輸和物流、加工業、能源資源、其他行業的CAGR位於30~40%;而健康醫療、政府和保險行業的應用則較為緩慢,其CAGR在20%左右。
一些用例,如預測性維護,對於所有行業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不過,每個產品都必須量身定做,以滿足不同行業的特定需求。每個用例成熟的預計時間也不盡相同,具體取決於其在客戶中的份額以及擴充套件速度。
玩家與賽道
各種公司在 IoT 中都有足夠的發展空間,並且有無數可能的方式參與到 IoT 市場中來。大型工業公司正在逐漸從“物聯網客戶”轉變為“物聯網提供商”。 例如,2015年,General Electric(通用電氣)釋出了Predix,這是一種端到端的 IoT 工業作業系統,旨在幫助GE客戶的機器更有效地執行。SIEMENS(西門子)與其 MindSphere 平臺正在進行同樣的探索。正如Microsoft(微軟)的Azure IoT Suite所做的那樣,其他公司專注於技術棧中的某個特定層面,在同一賽道比拼。SAP HANA雲平臺、IBM Watson IoT平臺和Cisco IoT系統都允許公司構建和部署自己的 IoT 應用程式,同時,這些平臺可以提供定製服務。諸如Intel(英特爾)和Bosch(博世)等裝置製造商,提供硬體和配套作業系統,為客戶提供更為全面的物聯網生態系統。
儘管各種各樣的玩家已經殺入 IoT 領域,但據調查顯示,有40%的物聯網客戶傾向於使用傳統的、成熟的軟體公司提供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在客戶選擇 IoT 軟體供應商時,優先順序最高的三大標準包括:產品功能、可靠程度以及整合解決方案能力。
這關於整合的最後一點非常重要。 當今的 IoT 客戶尋找的是端到端的解決方案。世界級的應用程式和服務僅在基礎(連線、通訊、框架、安全)與頂層無縫對接的情況下才能提供價值。 IoT 提供商無需掌握技術棧中的所有要素,但是透過制定一個滿足客戶需求的端到端解決方案,幫助其走向市場。
關鍵問題
想要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物聯網的供應商需要制定戰略,確定賽道和戰術。在戰略制定當中,高管首先應該回答以下問題:
部署用況。公司的優勢是什麼?如何利用這些優勢解決用例? 我們想要解決特定行業中的一個或多個用況(例如,針對醫療器械製造的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還是構建可由多個行業(自動化庫存管理)使用的單一通用型解決方案?
定位客戶。我們想吸引什麼型別的客戶? 公司是否能夠更好地定位於“直接服務經營資產的客戶”(例如需要預測維護能力的運輸公司),又或者公司是否服務於“為業務製造提供物料資產的客戶”(例如向石油行業提供產品的大型天然氣公司)?
開發端到端解決方案。 公司將為我們的客戶提供什麼? 公司是否可以開發端到端的解決方案,涵蓋我們品牌下的所有堆疊層,或者我們將專門從事堆疊的特定層(作為其他IoT解決方案供應商的一種手段)?
一旦 IoT 供應商決定賽道,管理層必須確定如何在其中贏得空間,他們必須解決以下問題:
利用合作槓桿。 公司如何利用現有的資產和能力來最佳化部署技術棧?例如,一家軟體公司是否有能力在硬體上建立人才實力?或者更好地與其他廠商(如硬體公司,服務提供商和系統整合商)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
如何使用感測器資料。 感測器可以在 IoT 中提供大量資料,確保資料鏈接到明確的業務目標(如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就顯得至關重要。 一旦感測器到位,我們應該測量哪些業務指標?
構建能力系統。 公司需要哪些能力? 我們應該透過建立內部能力、追求併購、還是透過合作來構建這些能力呢?
制定市場策略。 我們的市場策略是什麼? 如果公司主要集中在B2C上,那麼戰略如何改變就能夠達到B2B客戶? IoT對話必須以用例和業務價值為中心。
推進商業模式。 基於可用的感測器資料的粒度,可以衍生新的商業模式。 例如,除了出售裝置之外,公司可以獲得該裝置的實際使用和正常執行時間的反饋。 我們如何透過這些新的商業模式獲得更多的價值,併為我們的客戶打造一個令人信服的商業案例?
每個公司出發點不同,路徑也大相徑庭:
企業軟體公司需要利用品牌的良好聲譽,並透過併購或合作構建端到端的 IoT 解決方案。 就大多數客戶而言,平臺並不會在 IoT解決方案中帶來多大價值:我們調查的80%的 IoT 客戶並不知道他們正在使用平臺。 儘管如此,平臺是一個重要的基點,並且具有長期擴張的巨大潛力。
成熟的的網際網路玩家需要利用其強大的B2C份額,並進一步向B2B領域邁進。
創業公司應該為高度針對性的 IoT 產品開闢出最佳選項——理想情況下,在一個不會被更大的競爭對手更好地服務的領域。
工業和技術公司必須拓展其產品,以捍衛其龐大的B2B客戶群,並在整個產品生命週期中找到與客戶獲取的新途徑。
電信公司可以利用其電信資產和能力(包括資料訪問)來超越連線並提供更高價值的產品。
物聯網提供了巨大的機會,數百家公司已經在這個領域大舉投注。
報告總是很枯燥,但是隻有報告才能告訴你真正的前景是什麼樣,我們這一代非物聯網時代不進,在哪裡學習物聯網應用都不如提前準備來的好。(來自山行資本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