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北宋建國的時候,其實就比較憋屈了。因為燕雲十六州拿不回來,此後西夏又被分了出去,自此宋朝完美地錯過了對西域的控制權。

    打不過大遼我們可以理解,畢竟契丹人比較勇猛。打不過西夏也還湊合,畢竟那個時候是党項人的巔峰時刻。可問題是北宋為什麼連雲南的大理都不敢欺負呢?這未免也太尷尬了吧?

    一、段思平是漢人,跟北宋不滅大理,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大理國實際上的開國皇帝,其實就是段思平,這跟小說裡是一樣的,段正淳就是段思平的後裔,也是大理國的第15位皇帝。

    僅十月幹貞自取之,國號大義寧。於是段思平起兵討平之。趙氏、楊氏得國共九年。石晉天福二年,屬於大理。宋初因之《繹年運志》:段氏之先為武威郡白人,有名儉魏者,佐閣羅鳳有功,六傳至思平而有國,改號大理。十傳至段慶義,為其臣楊義貞所弒,自稱廣安皇帝。---《讀史方輿紀要》

    段思平本身是漢族人,他是漢裔白蠻,有著漢族人的血統,世代是南詔武將。手裡有了權力,段思平便聯合當地的奴隸發動了起義,最終滅了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

    那麼北宋時期,沒有南下征討大理,真的是因為段思平是漢人後裔麼?當然不是這樣。我們看看北宋建國後滅了哪些國家。

    趙匡胤先滅了孟昶的後蜀,孟昶是正兒八經的漢族人。又滅了劉鋹的南漢,劉鋹也是漢族人。再就是滅了李煜的南唐,咱們都知道李煜肯定是漢族人了。此外還有錢弘椒的吳越,錢弘椒家是著名的錢塘錢家,當然也是漢族人。後來趙光義稱帝以後,又滅了劉繼元的北漢,劉繼元也是漢族人。這麼多漢族人建立的國家,趙匡胤和趙光義都沒有放過。他們怎麼可能因為段思平是漢族後裔,就放過大理呢?

    皇帝要考慮的,當然是自己國家的利益。他們根本就不可能去考慮個人情感上的好惡,如果當時滅了大理是有好處的,而且輕而易舉的話,我想趙匡胤或者趙光義,是不可能在這件事上猶豫的。

    二、大理國可以擋住部分吐蕃的邊境線。

    我們看大理的地理位置,或許能夠解開不滅大理的重要原因。當年的大理國相當於現在的雲南再大一點的樣子,所以說地盤是處於西南方向的。

    其實在西南方向,中原王朝一直都忌憚著另外一個強大的國家,那就是吐蕃。尤其是在唐朝的時候,吐蕃的大軍多次襲擾唐朝。

    二月癸亥,以大理國主段和譽為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甲子,會道士二千餘人於上清寶籙宮,詔通真先生林靈素諭以帝君降臨事。---《宋史》

    唐玄宗時期,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把西域和和河西走廊的人馬都調往中原鎮壓叛亂了,直接導致吐蕃一波肥,佔了大片土地。

    此後吐蕃雖然也發生了內亂,也開始逐漸萎縮,甚至於在北宋之前就已經亡國,被分裂成了四個集團,可是他們依舊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

    北宋王朝我們都知道,是一個軟蛋王朝。能用錢解決問題的,絕對不會動武。這麼一來,我們就能夠理解,北宋為什麼沒有滅大理了。

    大理的邊境線和吐蕃接壤的地方非常長,如果打下了大理,所獲得的收益尚且不知道多少,就必須要派遣大量兵馬前去鎮守邊境,這是宋朝皇帝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把大理留著,幫助他們看住了吐蕃那些蠢蠢欲動的力量,這反倒是一件有利的事情。所以說宋朝留下大理,還是有好處的。

    三、忙著滅南唐、吳越,又要奪取燕雲十六州,沒工夫搭理大理。

    趙匡胤本來是選擇先南後北的方式,一統江山的。所以大理按道理應該在計劃範圍之內,可是當時趙匡胤太需要滅了南唐和吳越了。

    在滅了南漢以後,北宋對南唐已經形成了合圍之勢。要麼向西攻打大理,要麼向東攻打南唐。很顯然拿下經濟繁榮的南唐,是更有價值的。

    五月丙辰朔,詔邕州沿邊州峒首領來降者,周惠之。癸亥,詔試醫學生。丙寅,分兩浙為東、西路。丁卯,城茂州。壬申,詔安南諸軍過嶺有疾者,所至護治。丙子,大理國來貢。庚辰,靜州下首領董整白等來降。---《宋史》

    為此趙匡胤絲毫沒有猶豫,就帶領大軍滅了南唐。此後吳越國也舉雙手投降,北宋這才有功夫去對付大理。

    此後為什麼還不打大理呢?因為大理早就向北宋稱臣了,表示北宋才是正統,他們是藩屬國罷了。

    而且趙匡胤和趙光義,都將眼光著眼於北方的燕雲十六州。拿下燕雲之地,比拿下大理要重要得多。所以他們又沒工夫搭理大理國。

    這麼一來大理可就在夾縫裡生存下來了,由此可見,老趙家不是不想滅了大理,只是權衡利弊以後,發現滅了大理,意義並不大,索性也就先不管大理了。

    總結:北宋重文輕武,戰鬥力太弱了。

    打不贏大遼、西夏,這也就算了,後來的北宋甚至連大理都不敢招惹,這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畢竟北宋皇帝都不願意惹事兒。

    自打趙光義雍熙北伐慘敗以後,北宋皇帝一個個都非常怕打仗。比如說宋真宗和蕭太后簽訂澶淵之盟之前,宋真宗嚇得差點要遷都南方。

    宋朝皇帝擔心武將造反,所以把兵權都交給了文臣。可是文臣打仗不給力啊,武將日子又過得憋屈,這就造成了宋朝戰鬥力十分低下的毛病。莫說是大理了,就算是平定自己國內的叛亂,都能讓北宋折了半條命。

    參考資料:

    《宋史》

    《讀史方輿紀要》

  • 2 # 天海雲端航拍

    北宋不徵大理是因為白族和段思平是漢族後裔嗎?

    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王朝。在鞏固自己的統治後,趙匡胤開始不斷對外用兵,後來派遣大將征討割據四川的後蜀政權,很快就將其滅亡。此時前線將領提出一鼓作氣,進軍雲南地區,但被趙匡胤斷然拒絕!那麼趙匡胤為何不敢征討雲南呢?

    事情還得從965年說起,這年十一月,趙匡胤下詔討伐後蜀,命大將王全斌率領3萬軍隊,從陝西向四川進軍,又命劉光義率領2萬軍隊,由湖北沿著長江進軍。後蜀政權至少有14萬軍隊,但與宋軍一交鋒就潰不成軍。從出兵到後蜀投降,北宋軍隊僅用了66天的時間。

    王全斌在平定四川后,想乘勢攻取雲南,就把當地的地圖獻給了趙匡胤。趙匡胤看著地圖思慮良久,最終他用玉斧“畫大渡河以西”說道:“此外非吾有也!”自趙匡胤開始,宋朝雖然對遼金用兵,與西夏交戰,但從來沒有徵討雲南的軍事行動,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件事和割據雲南地區的大理政權有關!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有一個特殊武林世家——大理段氏,而當時佔據雲南地區的就是大理段氏政權。據史料記載,大理國是白族首領段思平於937年建立的,到1253年被蒙古所滅,統治時間長達317年,與宋朝統治時間差不多。

    當時大理政權國力雄厚,可以說是稱霸西南地區,它的統治範圍不僅包括今天的雲南省,還包括四川西南地區、貴州西部,以及緬甸、越南的部分地區。對於大理政權的情況,趙匡胤心裡還是很清楚的,他之所以不攻打大理,是不願意冒險,不想重蹈覆轍,因為有唐朝的前車之鑑。

    原來在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時期,當時佔據雲南地區的是南詔政權,好大喜功的唐玄宗發動“天寶戰爭”,先後兩次派遣十幾萬大軍征討,結果唐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正是因為這次“天寶戰爭”,導致唐朝內地兵力空虛,給了安祿山造反的機會,釀成“安史之亂”。趙匡胤是在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

    而此時趙匡胤剛剛平定四川,天下還沒有完成統一,北邊尚有契丹、北漢虎視眈眈,南方還有南唐、南漢、吳越等割據政權。在趙匡胤統治期間,全國禁軍的數量只有19.3萬,假如他出兵雲南,即使僥倖獲勝,恐怕也難以守住;萬一失敗的話,則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宋朝統治時期,沒有和大理國發生衝突,兩國關係不錯,一直進行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交流。大理國不斷派出使者進貢,宋朝對大理國君主也進行封賞。此外由於宋朝缺乏軍馬,大理國成為宋朝重要的貿易伙伴,宋朝每年都要從大理購買上千匹戰馬。總體而言,大理與宋朝一直維持著和平友好的關係。

  • 3 # 孤寡老人講歷史

    根據歷史記載,宋太祖趙匡胤在王全斌滅掉後蜀之後,阻止了他繼續向大理國進攻的請求,民間還傳言有宋太祖用玉斧(這麼喜歡玉斧?估計就是那把趙光義砍死他時用的玉斧)劃界,不允許後世子孫侵犯大理的誓言。

    趙匡胤拒絕進攻和佔領大理,原因肯定不會是如題所講的因為大理國的開國之君段思平以及皇族段氏是漢族後裔,政治家考慮問題怎麼會感情用事?趙匡胤放棄對大理的覬覦是從北宋當時的政治、軍事和財政狀況來考慮的,主要原因有三點。

    第一:北宋的戰略重心在北方,不能陷入到西南地區的戰爭泥潭中,擔心師出無功

    史書對趙匡胤放棄進攻大理的理由記載是:“太祖鑑唐之禍基於南詔”,並言道:“德化所及,夷狄自服,何在用兵?”,這是為了避免出現唐朝末期因將大量軍隊派遣去攻打大理的前身南詔,而陷入和南詔的戰爭泥潭,導致唐朝給黃巢所滅的後果。

    從當時北宋的實際狀況分析,王全斌滅掉後蜀之時,宋朝還有北漢、南唐等國要消滅,哪有精力去顧及大理,且宋朝最大的戰略對手始終是佔據了燕雲十六州的契丹遼國,趙匡胤需要儘快統一中原地區,然後準備和強大遼國的戰爭。

    萬一大理這塊骨頭難啃,陷入到如唐朝一般的困境,那就得不償失了。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南中孟獲不斷挑釁的情況下,被迫南征,但也不敢去佔領南中地區,諸葛亮當時的戰略重心也是在北方,七擒七縱孟獲,只是為了他不在搗亂,然後馬上就抽身,這段歷史趙匡胤也是可以借鑑的。

    第二:宋朝有意一統,大義就非常重要,攻打大理師出無名

    大理國以及此前的南詔,在宋朝及之前,名義上一直都不屬於中原王朝統轄的地域,而宋朝建國後,先後滅掉的後蜀、北漢、南唐等國,其所轄之地,所管之民,本就是屬於中原王朝一向的管理範圍之中,滅掉他們有堂堂正正的理由。

    但大理可不行,宋朝有意一統江山,軍隊自詡王者之師,大義就很重要,除非大理國主動挑釁,否則,沒有任何理由對大理動手,強行佔領大理,會給周邊各小國霸道的印象,讓他們對宋朝產生警惕心理,未來的經濟、政治交流都會產生障礙。

    而且,大理也並非宋朝的“臥榻之側”,對宋朝的安全構不成威脅,又本是化外之地,趙匡胤不能容納南唐“鼾睡”,大理卻可以。明朝的朱元璋後來大張旗鼓的收復雲南,那是因為,大理被要包抄南宋的元朝給滅了,大理所在的區域變成了元朝的轄地,朱元璋收復也是堂堂正正。

    第三:大理地理位置偏遠,化外民族多,佔領大理師出無利

    在古代,中原王朝大凡要佔領或統治一處區域,必須考慮三個問題,首先是能否種田,其次是能否安穩的守住並對國防有益,最後是能否有效管理。

    大理國在宋朝時還屬於蠻荒之地,沒有良田可耕,即使有些礦產,開採並運送出來的難度也比較大,古代又沒有旅遊經濟,從經濟利益上來說,佔領大理得不到多大好處。

    大理和當時的吐蕃有大量邊界接壤,且長期受吐蕃影響,兩者之間的糾葛很深,大理國的前身南詔還一度是吐蕃的屬國,北宋如果佔領大理,從戰略上還形成了對吐蕃的包圍,很有可能刺激到吐蕃。

    如此,平白無故的就在西北邊疆樹立一個大敵,從國防上考慮,很不合算,長期和吐蕃對峙的話,需要多少軍隊?多少錢糧?後來一個西夏就攪得北宋一百多年不得安寧,何況更難防禦的吐蕃?

    大理國地處偏遠,境內山高林密,居住的也都是一些少數民族,即使能憑藉硬實力強行佔有,未來的管理也會牽扯到宋朝相當多的精力,包括宋朝在內,此前的中原王朝都無力對這種道路難行,教化不通的地區進行佔有和管理。

    一個不能種田收稅,還要派遣大量的軍隊去鎮守,要花大量的心思去教化當地民眾的大理,並不值得當時的宋朝去佔領,成本和收益根本就不成正比,諸葛亮當初不佔領南中,也有同樣的考慮在內。

    綜上所述,宋太祖趙匡胤拒絕王全斌去進攻大理的決策是很正確的,無論是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方面角度看,都沒必要去佔領大理。當然,如果大理國如同後蜀那般有錢,大理國君如同後蜀皇帝孟昶那般奢侈,趙匡胤沒準咬咬牙就打進去了,畢竟,如果能多搞些財富存進“封樁庫”,未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把握就更大些,趙匡胤做夢都想要的地盤,始終都是燕雲十六州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甄嬛傳的六宮分別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