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風悍馬
-
2 # 流雲天下
張遼是五子良將之首,也是曹操麾下外姓大將第一人(當然如果於禁不是晚節不保的話,這兩個頭銜就不是張遼的了),論戰功之顯赫,三國很少有人能比得上張遼,我們先大概來看一看張遼有哪些顯赫戰功?
199年投降曹操之後張遼被拜為中郎將,並被授予關內侯的爵位,200年白馬之戰中協助關羽斬殺顏良,其後升為裨將軍;201年單槍匹馬勸降昌豨,202年黎陽之戰有功升為行中堅將軍;206年平定青州東萊諸縣後升為蕩寇將軍,207年白狼山之戰臨時代替曹操指揮虎豹騎擊破烏桓騎兵,並斬殺單于蹋頓。
209年平定陳蘭、梅成叛亂被授予假節(張遼很可能是曹操麾下大將第一個假節之人),215年逍遙津之戰中以800勇士突襲孫權大營,並在其後孫權撤軍之際果斷出擊,差點活捉孫權,張遼由此威震江東。
曹操麾下大將只有張遼一人入選武廟七十二將,可見其功之顯赫,那麼三國正史有誰各方面可與張遼相比或者說比張遼還厲害之人?一個是周瑜、另外一個陸遜。
東吳四大都督就有三人入選武廟,其中能力最為全面的當屬周瑜和陸遜:周瑜在赤壁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其後的南郡之戰又從曹仁手中奪得南郡南部,曹操在荊州的勢力範圍只能退縮至江北。
《三國演義》中周瑜被黑得比較慘,不過後世對周瑜讚譽頗多,論能力張遼是大將之才,而周瑜是帥才,可惜卻英年早逝。
論戰功陸遜猶在周瑜之上:夷陵之戰力挽狂瀾大敗劉備,石亭之戰擊敗曹休,為孫權稱帝創造了條件。
三國有兩人不僅出將入相,而且在《三國志》中得以單獨列傳,這兩人一個是諸葛亮,另外一個就是陸遜,這一點張遼可沒法和陸遜相比。
關羽和張飛雖然也是武廟名將,但是論戰功比起張遼其實還是有所不如。
-
3 # 良人執戟2
綜合各方面的優勢和成績,在“三國”的正史中,筆者還沒有發現“在各方面都比張遼強的統帥型將領。”
我試用兩位統帥型將領作為對比:
一,周瑜
周公瑾的戰場生涯是從花樣的二十一歲綻放到三十六歲,十五年間作戰無數,從未失手,尤其是“赤壁之戰”,以三萬軍隊人數戰勝了近三十萬人數的曹軍,堪稱經典,甚至可以媲美韓信的“井陘之戰”。雄才大略的周瑜在生命的最後三年,猶如綻放在夜空的熖花,連續取得了江夏(赤壁之戰的準備戰役)、赤壁、江陵(赤壁之戰的延續擴充套件)三大戰役的勝利,自此天下三分的鼎立局面初成。(周瑜時值“小喬初嫁了”)
三場大戰的影響力暨個人的人品、才貌可以評定為三國時代的第一名大將。
3.“名將之花”在岳陽凋謝
就在“三大戰役”取得勝利的時候,“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周瑜到孫權處商量沿長江三峽西去取益州的會談後,回到江陵作準備,路上病死在巴丘山(今湖南嶽陽)。
小結:周瑜的人生之路堪稱完美,一個男人應該有的,他都有一一大權、才藝、美人!“天道忌滿;亢龍有悔。”如果周瑜不英年早逝,他的“各方面”應該都比張遼強。
二,關羽
軍事上的關羽主要有二件大事值得關注
斬顏良這個階段是劉備集團最為艱難的時候,真的如一個創業公司,山窮水盡,艱難異常,除了結義三兄弟,缺乏金領CEO,被道上大哥曹操帶人追砍,甚至妻離子散。關羽迫於無奈,投降曹操,在與袁紹對決的官渡首戰中,袁紹的第一大將顏良圍攻官渡的側冀白馬縣城(今河南滑縣)白馬吃緊,官渡震動。
派去救援白馬的曹軍就是張遼和關羽,因為關羽的大哥劉備此時正在袁紹的隊伍中,關羽必須取得勝利才能在曹營安全,而袁紹知道了關羽的厲害,劉備才能立足。
於是關羽手執加大號的長戟(那時沒有大關刀一說)利用速度優勢,策馬如飛,直奔麾蓋,挑飛顏良,下馬砍下首級,於是,關羽一戰成名。
2.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集團早己渡過草創階段難關,益州總部三派人員齊整,而且呑並了盼望已久的漢中,己是荊州政軍一把手的關羽想為大哥業績錦上添花,於是在益州東邊發起“樊城戰役”。
這裡的主將是曹操的堂弟曹仁,手下兩員大將於禁和龐德。
由於洪水上漲,而關羽本身有上千艘戰船,水淹七軍、生擒曹軍異姓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當場斬殺不肯投降的龐德。
但是,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粗心大意的關羽被“紫髯小兒”孫權暗算,遭呂蒙“白衣渡江”,關羽大本營江陵失守,至十二月,他和兒子在臨沮章鄉(今湖北當陽一帶)被俘,遇害。雖然失荊州的主要責任不在關羽,但是,年己五十二歲的關羽終至“晚節不保。”
以上兩員統帥型大將生前的業績等各方面均可與張遼一比,無奈都沒有善終,留下遺憾,只有張遼善始善終而且業績不亞於周瑜和關羽。簡單介紹一下張遼:
我們知道,曹操的軍隊將領中,分為宗室一派和異姓一派。異姓將領在曹軍中佔多數,而張遼就是異姓將領中出類拔萃的“五子良將”之首。
三十而立前的張遼仕途坎坷,最早的職場生涯是丁原(呂布最早上司)看上了張遼,成為部下將領,後來又被進京的董卓看上,被董卓收編,後來呂布殺了董卓,張遼又跟隨呂布到了徐州。
建安三年(198)呂布被曹操擒殺於白門樓,張遼又跟了曹操,成為曹操手下戰將,從此在大哥曹操手下效力25年,直到黃初三年(222)病死前線。享年55歲。
巜三國志.卷十七.魏書十七》張樂於張徐傳中,記載張遼:“性儉釣畏慎,將軍常遠斥侯,先為不可勝,然後戰,追奔爭利。”注:追奔爭利:謂在戰鬥中爭先奪勝利和建立功名。
(張遼)
他在軍政方面的業績
進曹操集團的投名狀呂布的殘餘勢力昌狶,盤據在山東郯城,張遼與夏侯淵奉曹操令前去圍剿。張遼發現昌狶猶豫不決,於是單人進入昌狶營寨,說服對方,歸順曹操。
2.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前往幽州徵烏丸族武裝,雙方決戰於白狼山,曹操當場任命張遼為先鋒,把自己應該掌握的指揮大旗“麾”,交給張遼,三十九歲的張遼不辱使命,親冒鋒鏑,帶領精銳鐵騎,把對方分割小塊,逐一消滅,斬殺總頭目蹋頓,俘虜二十萬人。三十而立的張遼,終於為自己的人生,作了一個精彩的開幕式。
(合肥前線的張遼)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為了徵漢中張魯,在與孫吳對峙的淮南,他留下了張遼、樂進、李典三員名將。
八月,孫權出動十萬大軍進攻合肥。而張遼一方只有七千兵馬。
作為主帥的張遼,深知曹操臨走留下的一封信中內容的含義,決定主動出城進攻。
張遼深知,據城死守是被動挨打,如果主動出城進攻,勝利後再來據守,效果完全不一樣,於是帶著勇將李典和八百敢死隊,拂曉偷襲,張遼身先士卒,手持長戟短刀,帶頭衝鋒,複製當年戰友關羽的套路,直奔中軍大旗,逼得孫權爬上一座大墳包,等待援軍。
結束語
張遼是幸運的,在仕途坎坷半輩子時,終於在而立之年跟對了老闆。
老闆的信任和支援,使他在以後的二十五年中,屢創佳績,五子良將撐起了曹魏政權的東南大壁江山,而五子良將之首張遼功勳卓著,綜合各方面能力,鮮有強過他的將帥。
-
4 # 無成山人
我的回答是:孫策
這個問題問的是各方面都比張遼強,這個各方面我的理解是指作為一個統兵將領的各個方面,主要包括個人武力,統兵能力,戰略眼光,臨戰指揮能力,戰績。
從以上五點分析,呂布,關羽也許只有個人武力上相比張遼強,其他方面也只是相當,至於戰略眼光關呂二人遠不如張遼,呂布是出了名的目光短淺,關羽守荊州也是顧頭不顧腚,因為個人傲氣拒絕和孫權聯姻,破壞孫劉聯盟的大局,反觀張遼,獨守合肥,知道曹操關中吃進,不盲目求援,冷靜分析敵我態勢,有智,大膽衝擊孫權中軍,有勇,因此從作為將領的統兵能力,臨戰指揮上和關呂最少也不相上下。至於趙雲嘛……除了三國演義,二者沒有任何可比性。
但除了關呂就沒有比張遼強的了嗎?有,這個人就是江東小霸王,讓曹老闆都說出“猘兒難與爭鋒也”的人物,論武力,能夠被稱作“小霸王”可見武力之強,論統兵臨陣,橫行江東,不到三十歲就成為一方諸侯,戰略眼光上,如果不是遇刺,官渡大戰他一定會偷襲許都,而這也是曹操最擔心的,為此還把曹仁的女兒嫁給孫策的弟弟孫匡。
回覆列表
我是潘多拉效應,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三國時期名將眾多,“五子良將”的名號過於響亮,曹魏宗親裡也不乏夏侯惇、夏侯淵、曹仁這樣的名帥,東吳周瑜、呂蒙、陸遜也是名垂青史的軍事天才,若問三國誰比張遼厲害,想必每個人心裡都有不同的答案吧!將星繁集,我們就以關羽為列。
義薄雲天關雲長:關羽是劉備陣營裡的武將之首,在劉備起家之時便一路跟隨東征西戰,說是蜀漢政權的二當家也不過分,關羽能成長為主帥也是由於前期的戰鬥經驗積累,從在劉備賬下別部司馬到劉備接管徐州刺史時的鎮守下邳,行太守事,大小戰役均身先士卒。建安五年“曹公擒羽以歸”,多少會給關羽的一世英名抹上一絲汙點,但曹操恰恰成就了關羽,拜關羽為偏將軍,又給予機會,在白馬之圍中斬顏良而揚名,也因此被賜漢壽亭侯,說來也巧,同往白馬解圍的正是張遼,但人頭只有一個,被關羽搶了去。
彼各為其主,勿追也”——《三國志.武帝紀》
關羽成名以後離開曹操,但並沒有過五關斬六將,曹操為人還是很仗義,一路綠燈放走了關羽,因為曹操也非常敬重關羽心繫兄長,知恩圖報的義薄雲天。赤壁之戰後劉備在荊州站穩了腳跟,關羽被封為襄陽太守,拜蕩寇將軍;劉備入蜀期間,留諸葛亮、關羽鎮守荊州,後龐統戰死,隨即調派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一系列骨幹入蜀,單單留下關羽督荊州事,關羽也正是這個時期成為一方主帥,為蜀漢集團東南一柱石。
先主稱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三國志.關羽傳》
如果說解白馬之圍的關羽名揚天下,那麼荊州時期的關羽就是威震華夏。“刮骨療毒”和“水淹七軍”是關羽勇和謀的體現。而這也只是表象,關羽對於荊州的治理和佈防,使得這個魏吳垂涎之地平安無事,使劉備可以安心的圖伐川蜀、北伐漢中。其治下的荊州三萬水師精銳可以說是蜀漢政權最為精銳的作戰部隊。世人記住了關羽“虎女焉嫁犬子”的孤傲,卻忽略了其令馬良維護蜀吳關係的外交策略。
但高處不勝寒,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最終以身死兵敗告終,並葬送了蜀漢政權在荊州的基業。就後世來看,關羽兵敗由多方面的原因組成,但在戰略形勢上的選擇,關羽身為主帥並沒有失誤的地方,無論是糜芳、傅士仁的叛變,還是劉封、孟達的“不承羽命”,都給這位“假節鉞”的前將軍添上了一絲尷尬,東吳的“陰險”和曹魏的“忌憚”都是基於國家利益的選擇,而當年義薄雲天的棄曹尋劉之舉也成為此時“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的殺身之禍。無論如何,關羽協子關平戰死在臨沮,也算是為國盡忠了。
止啼江東張文遠:張遼據說是西漢時“馬邑之謀”主導者聶壹之後,先後在丁原、何進、董卓、呂布帳下為將,在呂布敗亡後歸順曹操,成為曹操非常倚重的將軍。曾勸降昌豨,從攻袁氏,白狼山斬殺烏桓單于蹋頓,驅逐遼東大將柳毅,平新軍叛亂,天柱山擊滅陳蘭、梅成,為曹操前期戰爭立下汗馬功勞。但這也只是身為先鋒大將的勇武,勸降昌豨時雖成功,但被曹操責罵為輕身範險不應是大將所為。
“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曹丕《三國志.張遼傳》
張遼真正揚名天下的是在建安二十年的合肥之戰,以八百將士衝擊東吳的十萬大軍,東吳軍隊潰敗而逃。其後,率兵追擊,大敗孫權、淩統、甘寧等人,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張遼止啼”的典故也由此戰而生,張遼本人也因此功被拜徵東將軍。
“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孫權《三國志.張遼傳》
曹丕時期,張遼仍是抵禦東吳的主要將領。在張遼染病後,孫權依舊對他非常忌憚。公元222年,張遼抱病擊破吳將呂範。同年在江都病逝,諡剛侯,享年五十四歲。張遼作戰風格勇猛,思慮周全,是一代名將的典範,也被歷代所推崇,成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二者對比:從身份上看,關羽地位一直都比張遼要高,關羽在蜀漢的地位相當於夏侯惇在曹魏的地位,恰巧的是夏侯惇正是曹魏集團在“揚州戰區”的統帥,也就是張遼的頂頭上司,合肥一線的戰略佈局都是夏侯惇統籌安排,這是由曹魏集團的階級劃分決定的,並非張遼能力問題。曹魏集團的戰區都統幾乎都是曹氏宗親,比如京畿戰區的曹休、豫州戰區的曹洪、荊州戰區的曹仁、薊遼戰區的曹彰、雍涼戰區的夏侯淵。無論是職位還是掌兵數量,異姓將領確實受到了打壓,而關羽作為劉備情同手足的創業夥伴,身居高位也可以理解,何況劉氏宗親衰落至極,劉備也無人可託重任。
太祖教日:“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三國志》
從戰績上看,張遼勝績相對較多一些,但勝利多為協同作戰,之說以說為將與為帥是有區別的,張遼多是作為先鋒將軍的身份陷陣衝鋒,取得傲人戰績,而單獨指揮作戰並未出現過,就連成名的合肥之戰也是曹操的部署,且有樂進守城,李典協助才完成,此二將也是三國時期的知名將領;而關羽前期雖屬於為將的戰鬥模式,但常分兵作戰,特別是荊州劉表時期,關羽已經開始獨領水軍,就連劉備南撤,關羽也是獨自領兵走的水路。而後來的襄樊之戰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也是關羽獨自發動的區域性大規模戰役,且取得了“水淹七軍”、“誅殺龐德”的良好戰績。
從人生軌跡來看,關羽高開低走,不得善終,卻留下“武聖”的美譽,這是後世對其功績的讚揚,也是對其義薄雲天精神的肯定,美中不足的便是關羽孤傲的性格和身首異處的結局。而張遼相比較關羽而言,忠義就顯得相距甚遠,先後侍奉五位主公,若說懷才不遇吧,前面四位主公也都重用張遼,並且都是一方豪傑,最終投靠曹操顯得氣節有損。但張遼一生征戰四方,立下不少戰功,最終病死軍營,也是一代名將最好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