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呆小啾

    如果韓信當年聽了蒯通的勸說,在楚漢爭霸時自立反劉邦,韓信成功的機率可以說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最後參與爭霸的可能就不是劉邦,而是韓信跟項羽了。

    韓信是歷史上的一代名將,他的軍事才能可是極其之高的,可以說,劉邦的漢朝有一大半江山都是他來打下的。

    從古至今,功高震主的人一般都沒什麼好下場,而韓信也不例外,韓信的功勞給劉邦的震懾力實在是太大,所以劉邦和呂后聯合把韓信騙到了宮中,叫人用竹籤子給扎死了,這就是歷史上第二次著名的“狡兔死,走狗烹”

    縱橫了大半輩子的韓信,最終卻倒在了劉邦的懷疑和呂后的先發制人之下,所以韓信臨終之前,為了發洩自己內心的不甘,所以大呼:“悔當初不聽蒯通之言!”

    很多人會疑惑這蒯通是誰?他到底跟韓信說了什麼,讓韓信臨終前如此悔恨呢?

    蒯通其實就等同於韓信身邊的一個張良,不過韓信不像劉邦那樣對張良言聽計從,所以蒯通跟韓信提出的建議,他一般聽一半留一半。

    先來跟大家說說,韓信聽從蒯通的第一個意見是什麼。

    當酈食其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幫劉邦拿下齊國之時,原本已經到達齊國邊境的韓信,聽到劉邦這個訊息之後就準備撤退了,畢竟齊國已經打算跟劉邦投降。

    而蒯通非常替韓信不甘心,所以他跟韓信提建議說:“酈食其一個文人就憑一把嘴就讓齊國投降,這麼大的功勞肯定會騎在您的頭上,所以您不要浪費這次機會,完全可以自己不知情,就按著原計劃接著攻打齊國,這個時候攻打齊國肯定能夠長驅直入,一舉把齊國攻下來。

    韓信接受這個建議之後,果然很快就打敗了齊國,而齊國國君感覺被劉邦耍了之後,將酈食其趕出去了,開始東躲西藏,還找了項羽求救。當時的項羽把重心放在對付劉邦和彭越去了,所以只派了大將龍且率領10萬楚軍選去救助齊國。

    其實對付像韓信這樣的名將是需要項羽親自出馬的,只不過他這次太過於輕敵,讓龍且率領的10萬楚軍全部被韓信滅了。

    十萬楚軍喪失之後,項羽屢遭重創、元氣大傷,韓信也因此一飛沖天,成為了楚漢相爭的格局中,誰都無法忽視的一股勢力,而劉邦也因項羽的重創終於可以跟他面對面硬扛了。

    這個時候韓信憑藉目前手裡的兵力和他的勢力足以打破整個楚漢局勢平衡,他是那個能夠決定歷史走向的人,只可惜他放棄了。

    項羽因為元氣大傷,他意識到了韓信對於劉邦的重要性,所以派人遊說韓信叫三分天下跟劉邦分庭抗禮,還讓韓信要注意劉邦,只不過韓信只記得劉邦的知遇之恩,直接拒絕項羽的提議。

    而這個時候韓信身邊的謀士蒯通實在看不下去了,所以向韓信提供了第2個建議,而這個建議其實是決定韓信是否能夠自立稱王的一個重要關節點,韓信也正因為沒有聽從這個建議才走向悲劇。

    蒯通透過分析天下形勢認為楚漢兩家已經對峙很久,誰也沒有能力直接打敗誰,而影響天下局勢走向的就是韓信本人,既然如此,倒不如韓信自己自立為王,形成三足鼎立,說不定還能一舉統一中原。

    只可惜,蒯通這個建議沒有被韓信所接納,畢竟韓信可是連項羽的遊說都不願意接受,何況一個謀士給的建議呢?而此時,劉邦接受了張良的建議,給韓信畫了很多大餅,還封他為齊王,讓韓信和他一起出擊攻打項羽,韓信非常高興的接受了。

    結局很明顯,項羽烏江自刎,劉邦即位稱帝,而韓信也因功高蓋主被呂后解決了。

    韓信在臨終之前所說的“悔不聽蒯通之言”其實指的就是蒯通的第二個意見,他非常後悔沒有在最合適的時候三分天下,才讓自己淪落如此。

    所以韓信到底能不能自立呢?其實他是具備自立的條件,若想自立也是很容易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理由很簡單,我們分析一下韓信當時的實力,當劉邦慘敗項羽之後,劉邦闖進韓信的軍營,奪走了韓信的虎符,直接將韓信的主力都給帶走了,只留下了僅僅兩千人給他。

    而後來的韓信手中有多少人馬,他有三十多萬人馬,也就是說,韓信手中除了有原來兩千人是漢軍之外,其他的人馬都是他自己招募或者是其他各地投降的將士,這些人是完全聽從韓信的。

    有一句話叫做“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三十多萬兵力在韓信手中所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可怕的,可以說只有項羽率領相同數量和實力的兵力或許能跟韓信五五開,其他人幾乎不可能能和他抗衡,哪怕是劉邦也不例外,從實力上就可以推斷,韓信如果自立,三分天下的局面可以說是長期定局了。

    我們還能從一件事可以看出韓信如果想要反叛劉邦的話,是多麼容易的事情。

    當韓信打敗南韓之後,韓信想要劉邦封他為齊王,而劉邦知道之後並不想要給,畢竟齊王的名號足以跟劉邦相提並論了,劉邦並不想韓信功高蓋主。

    而劉邦身邊的謀士張良直接提醒劉邦:“韓信若反,無人能制。”這句話說出來就已經證明,就連張良都看得出來,韓信的實力是劉邦難以抗衡的,而這句話其實也是後來劉邦對韓信下手的重要原因。

    為什麼張良會認為劉邦很難制服韓信呢?這事因為韓信手底下已經沒幾個是劉邦的親信了,無論是騎兵軍團總司令灌嬰,還是步兵軍團總司令室曹參,雖然這兩個是劉邦派去管控韓信軍隊的人,但是他們手底下計程車兵不是以前的漢軍,都是隻聽韓信的。

    這跟劉邦帶走韓信主力只留兩千人這事有關,在韓信滅掉齊國之後的三十多萬兵力都是自己招募的,而曹參、灌嬰這兩個人只是劉邦看到韓信兵力壯大之後派來掌握軍權的人,你說,那些中下層的將士是聽韓信的,還是聽後來才來當官的人呢?答案就很明顯了。

    再說了,曹參、灌嬰這兩個人未必會對劉邦忠心,因為這兩個將領自從在韓信手底下工作之後非常的信服韓信。比如在劉邦與項羽在鴻溝對峙的時候,劉邦要韓信出兵來夾擊項羽,曹參、灌嬰這兩個人並沒有聽劉邦的號令,依舊跟韓信保持觀望的態度。

    當蒯通向韓信提“自立”的建議之前,項羽就已經派人來遊說韓信,希望韓信能夠反劉邦。雖然說這裡有項羽自己的利益考量,但他也是看到了項羽有著能夠抗衡他和劉邦的力量,才會派人遊說,如果韓信只是一個庸才,項羽才不會如此大費周章。

    也正是因為韓信有很強的的實力,才讓本來不想分封異姓王的劉邦封韓信為齊王,從劉邦這個“委曲求全”的做法就能看出他對韓信的忌憚。

    除此之外,韓信自立有著很強的地理優勢,比如他所佔據的齊國有著泰山和濟水兩條天險之地,城池防禦也比較完整,如果韓信不是趁著齊國想要投降劉邦的時機偷襲的話,恐怕要打下齊國也沒那麼容易。所以韓信佔據了地利的優勢,等他自立以後,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都難以打的進去。

    所以說,韓信如果想要自立的話,憑藉他手中的三十多萬人對付二十萬軍隊的劉邦和十萬疲兵的項羽,他能夠輕輕鬆鬆成為三分天下中最強的那一個。

    既然韓信能夠自立成功的話,他能否統一天下呢?我認為可能性很大!

    韓信有著很大的軍事優勢,再加上他在軍事上的才能,他比當時的劉邦和項羽奪得天下的可能性大多了。畢竟當韓信自立之後,項羽必定會跟韓信聯手,這兩個如此勇猛的人一聯手,天下形勢就完全變了,劉邦集團肯定很快被打敗。

    這裡不是說劉邦在“三分天下”之中實力最弱,雖然沒有韓信,但是他有張良這個軍事在,還有蕭何組織人力物力,劉邦集團依舊是很強的存在。

    但是劉邦是三個人之中年紀最大的,只要劉邦一去世,光憑呂后和張良或許能夠穩定局面,但是想要抵抗項羽或者韓信恐怕就不可能了,所以說劉邦會輸在時間。

    剩下韓信和項羽就很明顯了,韓信所帶的大軍是氣勢昂揚,而項羽的大軍是一支疲憊之師,對打仗已經有了厭戰情緒,更何況項羽其實一直只有稱王的心思,他對皇位來說其實沒什麼興趣,所以韓信一統天下、登上皇位的機率會很高。

    總結

    我們不能說韓信反劉邦百分之百能成功,但起碼不會淪落到後面如此被動的地步。等到項羽烏江自刎之後,韓信立刻就被呂后來了一手“請君入甕”,從此之後,歷史再無“兵仙”。

    韓信這輩子反劉邦自立最好的機會就是在齊國的時候,如果他聽了蒯通的勸說,他可能就真的登上巔峰了,只不過他錯過那次機會,在該自立的時候沒有自立。而在劉邦奪得天下之後,不該造反的時候造反,也只怪他自己活該。

  • 2 # 榮耀歷史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說的是韓信因為蕭何的舉薦成為大將軍,也因為蕭何而命喪鐘樓,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兩婦人指的是在韓信落魄時接濟他的漂母,以及飛黃騰達後致他於死地的呂后。

    蒯通,原名蒯徹,因為避諱劉徹,太史公將其改名為蒯通。他是韓信的謀士,在韓信平定齊國時對韓信說了一通話:

    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現在正是時候,將軍若坐失良機,日後悔之晚矣。

    這便是“蒯通之言”,是勸韓信脫離劉邦自立,在此之前也有項羽的說客前來遊說,還描繪了項羽、劉邦、韓信“三國鼎立”的局面,韓信已然心動,但他感念劉邦的恩德,猶豫不決,最後決定只是向劉邦討了“齊王”的封號,仍然幫助劉邦打項羽。

    “蒯通之言”有可行性嗎?從當時的局勢和韓信的個人能力來看,完全可行,甚至是謀國之言。

    先看韓信個人能力。韓信為什麼被稱為“兵仙”,看看他打的神仙仗和創造的成語。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從漢中迅速前出至關中,平定三秦之地,讓劉邦獲得了爭奪天下的根據地。

    聲東擊西收魏國。在正面戰場設疑兵,假意渡河,卻派精兵從他處渡河攻擊魏國都城,一舉平定魏國。

    置之死地、拔旗易幟平趙國。臨河列陣,置之死地,引誘趙軍進攻,卻派小股部隊潛入趙軍軍營換上漢軍旗幟,置之死地而後生,漢軍無退路誓死進攻,趙軍無法取勝退兵時卻見軍營為漢旗,以為被漢軍偷襲了後方,軍心大亂,韓信趁勢反攻,大勝。

    攻滅趙國之後,韓信繼續東進,滅掉了齊國。從軍事能力上來看,天下無人可出其右。

    再看天下局勢。此時劉邦和項羽正焦灼在滎陽一帶,雙方都已經快到了極限。

    劉邦有後方的蕭何源源不斷提供糧草和兵員,日子好過一點,但是他也需要韓信前來救急,當韓信向他提出先封“齊王”再出兵時,劉邦氣得跳腳,足見形勢之緊張。

    項羽的日子更難過,主動向劉邦求和,雙方以“鴻溝”為界,約定中分天下,這便是楚河漢界。以項羽西楚霸王的驕傲,竟然向“流氓”劉邦求和,處境之難可見一斑。

    以戰國時期地圖來看,劉邦佔據了秦國、南韓之地,項羽佔據了楚國之地,那麼韓信呢?他滅了魏國、趙國、齊國,這三國之地可是盡在掌握之中。再加上他的軍隊是百戰之師,連打勝仗,士氣正盛,豈非劉邦和項羽的疲憊之師所能比你的。

    所以說如果韓信聽信“蒯通之言”,趁機自立,三分天下並不是妄言。

    無奈韓信高估了人性的善良,認為自己有這麼大的功勞,劉邦肯定會優待自己,卻沒想到項羽剛死,劉邦就奪了他的軍權,改封為楚王,後來又以“謀反”的名義降為淮陰侯,軟禁在長安,最後被呂后聯合蕭何設局殺死在鐘樓,全族被滅,嗚呼哀哉。

  • 3 # 漩渦鳴人yy

    蒯通(kuai tong)原先這個人的名字叫做蒯徹,後來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因為要避諱漢武帝的名字,劉徹所以就把他改名叫做蒯通。

    這個人是誰呢,這個人是韓信的謀士!韓信和這位仁兄之間有過一段交涉,也正是這一段交涉,決定著楚漢戰爭未來幾十年的發展!

    韓信在拿下齊國以前,此時韓信的勢力也特別強大,不僅坐擁著韓,魏燕琪這四國的土地,而且更重要的是齊國握在自己的手裡邊!齊國代表著天下富庶之地,膏腴之地,有這麼一個地方握在自己手裡邊,到嵊泗,百萬雄兵,再加上韓信,此人用兵如神,所以很多韓信手底下的人就開始心思活泛起來!

    主要的想法呢就是想讓韓信自立,也就是我與其天天被人呼來喝去的,當一個下人,到還不如我站出來自己成立一方勢力,成為一方諸侯,這樣天天也沒人管束,說不定還能夠奪取天下,成為皇帝!

    在這其中唯一一個歷史上面明確,像韓信禁言,請他自立為王的就是這個蒯通。

    蒯通就是這麼建議韓信,韓信也是這麼幹的,結果去勸田榮投降的那個人被田榮給直接火煮了。這七十多座城池,或者說北方所有的土地,都落入到了韓信的手裡面,這個時候,韓信的野心被喂大了,他想要自立為王,想要獨立出來。因此,蒯通就像韓信建議說,劉邦跟項羽打的這麼激烈,咱就不去幫幫作壁上觀,自立一方作為一方勢力,這樣的話等到兩敗俱傷了。最差的結果也是三足鼎立!

    但是我們都知道韓信這個人在政治上面是一個典型的弱勢,他看不到政治上面的結果,也根本看不透人心。在這之後,韓信就單純的試探了一下劉邦,就給他要了一個齊王的身份,劉邦答應給了之後,韓信二話不說,直接就去幫了劉邦!結果勢力值一下子被打破,還讓劉邦半夜溜達,他軍營裡面把虎符給偷了!

    蒯通這一來二去全部都白忙活了,甚至於自己都上了劉邦的黑名單!就韓信的脾氣,韓信被劉邦詢問的時候,估計二話不說就把這人給賣了!

    但是後來等到呂后要殺韓信的時候,韓信才意識到當初這位仁兄是真的為自己好!

  • 4 # 船長趣談

    蒯徹(避漢武帝劉徹諱,漢時稱蒯通)曾勸韓信自立,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然後積蓄實力,削弱楚漢,成為諸侯霸主。

    一,韓信平齊

    漢高祖三年(前204年),韓信平定燕趙之地,率軍伐齊。劉邦擔心韓信功勞過大,以後無法節制,於是派酈食其遊說齊王。酈食其到達齊國,成功勸說齊王田廣降漢。韓信聽說齊地歸附漢王,想要撤軍,但蒯徹卻勸他說:“將軍率數萬大軍花了一年多時間才平定趙地,可酈食其卻憑藉三寸不爛之舌使得齊地七十餘城輕而易舉歸附漢王。將軍辛辛苦苦為漢王效勞數年,最後連一個儒生都不如嗎?”韓信聽從,於是率軍偷襲齊地,消滅了齊王田廣。

    漢高祖四年(前203年),韓信平定齊地後,見當地土壤肥沃,人口眾多,想要讓齊地作為自己的封地,於是向劉邦求封代理齊王。劉邦大怒,但在張良的勸說下,同意韓信的請求,封他為齊王。項羽見韓信佔據齊地,實力強大,於是派人遊說韓信,勸韓信自立,與楚漢三分天下。韓信認為劉邦對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不能背叛劉邦,因此沒有答應。

    二,蒯徹進言

    蒯徹見韓信不肯自立,於是遊說韓信說:“將軍若在劉邦手下,只能寄人籬下,還有性命之憂。若是據齊自立,脫離劉邦,必然能成為一方霸主。當今天下有三大勢力:齊、楚、漢。將軍若脫離劉邦,以齊地與為根據,奪取燕趙,苦心經營,以後的實力一定會超過楚漢,那麼楚漢必定會向將軍臣服,那將軍就是天下霸主。”韓信聽了,認為劉邦對自己很好,因此沒有答應。

    蒯徹又勸韓信說:“將軍用兵如神,你若幫劉邦天下就是劉邦的,你若幫項羽那天下就是項羽的,你若自立並趁機打壓楚漢,那天下就是你的。劉邦對你只不過是小恩小惠,你是要做大事的,怎麼能講婦人之仁。”韓信聽了,堅持認為劉邦一定會讓自己長期擁有齊地,沒有答應。

    三,韓信被害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消滅項羽,一統天下。他擔心韓信會對他不利,於是將韓信逮捕,降為淮陰侯。韓信自此被劉邦軟禁在長安,直到被害。漢高祖十年(前197年),陳豨謀反,劉邦前往征討。有人向呂后告發韓信與陳豨是同謀,想要謀反,於是呂后與蕭何合謀,誅殺韓信。

    韓信死的時候十分氣憤與後悔,恨自己當初沒有聽從蒯徹的建議三分天下。以韓信的傑出才能,若是聽從蒯徹之言,齊、楚、漢先三分天下,然後尋找時機消滅楚漢,那天下極有可能是韓信的。

  • 5 # 戒榮耀的歷史官

    火燒的赤壁,鉤沉的史書,我是東吳周郎,我來回答。

    蒯通本名蒯徹,《史記》和《漢書》為了避諱漢武帝的名字,把他改稱為蒯通。此人是一個蘇秦張儀似的縱橫家,一度曾是韓信帳下的謀士與說客。

    歷史上關於蒯通的記載不是很多,但卻很有名,他總能夠從人性深處出發,辨別利害,判斷出對己方最有利的行動,有一件事非常明顯的體現了這一點,公元前204年,韓信奉漢王劉邦之命,攻打齊國,與此同時,劉邦帳下的謀士酈食其自告奮勇,去說服齊國國王田廣,其實這個主意本身就不明智,如果遊說失敗,有可能被齊國殺掉,如果遊說成功,那置韓信於何地?最終,酈食其也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酈食其果然成功說服了齊國國王歸順漢王劉邦。得到這個訊息後,韓信打算退軍,這時候蒯通站了出來,分析指出:“將軍此時退兵大大不妥啊,如果您現在擅自退兵,是不遵守漢王的命令,而且,最關鍵的是,酈食其能夠說服田廣歸順,歸根到底還是依靠著將軍您的威名啊。”當時韓信已經掃平了燕國和趙國,其恐怖如斯的軍事指揮才能,足以讓天下為之側目。

    韓信心中一動。蒯通繼續說道:“如果您真的退兵了,本來就強大的齊國必然不會真心歸順漢王,遲早還會再來平叛,何不趁此機會出兵?齊國聽信酈食其的話,準備歸順,不會做抵抗準備,實乃天賜良機。”

    韓信何等聰明之人,認可了蒯通的分析,立即急行軍,迅速渡河攻城,一下子殺到了齊國都城臨淄,齊王田廣大怒,烹殺了酈食其。蒯通以上言論的犀利之處在於,準確分析判斷出:酈食其能夠遊說成功,本質上還是依靠了韓信的威名,成全了自己的功績。

    而且,嘴上媾和並不牢靠,以後齊國得到喘息之機,指不準會鬧出什麼么蛾子,而且,酈食其媾和成功,齊王田廣必然放鬆警惕,這反而是大舉進攻的絕佳機會,更妙的是,這時候劉邦的停戰退兵詔書還沒有發下來,韓信繼續進攻是不違反命令的,擅自撤兵反而違反命令。

    真是精妙絕倫,把整個厲害剖析的入木三分。當然,打動韓信的點,就在於:功勞為什麼給一個儒生奪走,幹嘛不牢牢抓在自己手裡。

    果然,在滅了齊國之後,韓信趁機對劉邦提出要求,要當“假齊王”,劉邦忍住憤怒,封了韓信當齊王。就在這時候,項羽派說客武涉前來遊說韓信。

    當時楚漢相爭,劉邦項羽在滎陽與成皋一帶對峙,劉邦命韓信攻打齊國,為的就是能夠和韓信前後夾擊項羽。而項羽也意識到齊國的戰略位置重要性,派遣大將龍且救援齊國,可惜,龍且根本不是韓信的對手,被韓信擊殺。

    武涉此來,陳說利害,建議韓信獨立,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韓信並不聽從武涉的計策。這時候蒯通又站了出來,對韓信分析指出:“武涉說的是對的,齊王您現在掌控一隻強大不對,又佔據齊國廣袤土地,完全能夠和漢楚三分天下,大家各憑本事來爭奪天下。”可韓信認為自己深受劉邦大恩,且劉邦一定不會虧待自己,不肯反叛劉邦。

    蒯通再次表現出他驚人的洞察力,說道:“豈不聞,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您要是不趁現在獨立,以後恐為漢王所害啊。”此處,這句名言“功蓋天下者不賞”真是犀利,韓信如果只是立下一般的軍功,給個侯爵,犒賞一下就可以了,劉邦也安心,韓信也高興,但問題偏偏出在了:韓信的功勞實在太大了,夷平了燕國趙國和齊國,極大的支援了劉邦的事業,尤其是現在,只要韓信倒向項羽,劉邦必敗,倒向劉邦,項羽必敗。

    這種功蓋天下,怎麼封賞?賞到什麼程度,才能既讓劉邦感到安心,又讓韓信滿意呢?實際上,韓信內心深處還是想當一個國王,並且在自己的轄區內,代代相傳,回到戰國時期那種格局,齊王就很不錯呢。偏偏劉邦絕不可能讓韓信當齊王,他還想著要消滅所有異姓王,只讓姓劉的當王。

    韓信沒有理解透徹這個形勢,時代發展浩浩蕩蕩向前,漢王劉邦要繼承大一統的格局,即使有所分封,也是分封自己的兒子們。

    在這一點上,其實也不怪韓信看不清楚局勢,當時大多數人都看不清楚,被烹殺的酈食其本來還勸劉邦找到六國的後人,封他們繼續當王,藉以聯合共同攻擊項羽,可張良知道後堅決反對此舉,給出了八個“不可封”的原因,句句點評到位,可惜韓信並不知道劉邦的打算,他還幻想著劉邦厚待他,給他一個齊國讓他當齊王,代代相傳呢。

    後來韓信被誅殺,臨死前感慨道:“悔不聽蒯通之言啊。”劉邦派人找到蒯通,打算處死他,卻又被蒯通成功說服,免除了殺身之禍,蒯通此人,當真厲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日本投降儀式要在海上進行而不在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