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雨霽視角
-
2 # 贛南客家
王定國,是故相王旦的孫子,也是蘇軾恩師張方平的女婿,更是蘇軾的至交好友。因為和蘇軾有詩詞唱和,在“烏臺詩案”中他被牽累其中,被貶到蠻荒之地的賓州(廣西賓陽)監酒稅,五年之後才放還內地。
蘇軾在與老友久別重逢的宴席上,詢問隨王定國南遷的歌姬柔奴嶺南是不是很苦,但柔奴不僅不以南遷為苦,卻說“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讓蘇軾感到十分震撼,有感而發寫出了一首流傳千古的名篇《定風波》,表達了蘇軾對王定國及柔奴安適、豁達態度的欣然讚賞,也流露出了作者自己善處窮達的精神境界。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詞的大意是說,王定國在廣西賓州的瘴煙窟裡呆了五年,回來的時候竟然面色如玉,老天爺還有意成全他,賜給他柔奴這樣既美麗又通達的女子,太令人羨慕了。人們都說柔奴的歌喉美妙動聽,其歌聲像一陣清風,使嶺南的炎熱轉為清涼,讓人們的心境變得寧靜而和暢。她跟隨王定國從遙遠的賓州歸來, 容顏顯得更年輕,微笑猶帶著嶺南獨有的梅香。我試著問她“嶺南的生活可能不太好過吧?”她卻回答道:“我的心安適的地方,就是我的家鄉。”
與柔奴的話類似的意思,在《左傳》中就有:“心苟無暇,何恤乎無家。”意思是如果心靈上沒有過失,虧欠,就不用擔心無處安身了。唐代的白居易更曾反覆歌詠:“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初出城留別》);“身心安處是吾土,豈限長安與洛陽”(《吾土》);心泰身寧是歸處,故鄉獨可在長安”(《重題》);“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種桃杏》)等等。
上述話語常被人們理解成“隨遇而安”的豁達,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以為關鍵在“心安”二字,它強調了一個人內心的安適淡定,平和坦蕩,無虧無愧。
-
3 # 律界詩者
贈李琪
蘇軾
東坡五載黃州住,
何事無言及李琪?
恰似西川杜工部,
海棠雖好不吟詩。
宋朝,文人攜妓、喝花酒,似乎是常事,蘇東坡也不例外。《東坡樂府》存詞三百多首,其中,直接題詠和間接涉及歌妓的,多達一百八十多首。這,也正是蘇東坡真實生活環境的寫照,絲毫無損於蘇東坡的偉大。
據說,蘇東坡一生灑脫,遇有歌妓酒宴,便欣然參加,絕不刻意迴避,以充道統。但蘇東坡,並不特別迷戀哪一名歌妓,他只是喜歡酒宴徵逐,和女人逢場作戲。對於歌妓,蘇東坡十分隨和,“樂而不淫”。常做的事,卻是為歌妓題詩,或者脫籍。
蘇東坡是名人,酒宴間,歌妓求題詩,是常事,蘇東坡也幾乎是“有求必應”。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時候,黃州城雖然偏僻,但是也有這樣的官妓,蘇軾雖然是個犯官,但蘇軾到了地方都與地方的官員關係十分友好融洽。所以有官員經常請蘇軾一塊吃吃飯、聊聊天、看看跳舞這都是有的。蘇軾其人名氣很大,他在黃州待了這五年,這些歌妓們沒少跟他要墨寶的,蘇軾面子又軟,有人向他討要他就給,這其中有一個歌妓名字叫李琪,其人色藝俱佳,長得又漂亮,又能唱又能跳。但是這女子比較靦腆內向,不敢向蘇軾討要墨寶,其他人五年下來可能都要了好多張了,她卻一張都沒有。蘇軾就要離開黃州接著被貶惠州,大家給他餞行,在這酒宴之上,有人就勸這李琪說你再不向蘇軾要墨寶這老先生就走了,到時上哪兒要去?李琪這才走到蘇軾面前羞澀說,求他在她的披肩上題詩。蘇東坡並不認識這名歌妓,但他慨然應諾,立即吩咐研墨,提筆寫道:東坡四年黃州住,何事無言及李琪。
至此,卻停下來,與朋友繼續吃飯談笑。在座的人大為驚訝,覺得東坡的詩也不過如此。李琪走上前,請求蘇東坡把詩寫完。於是,蘇東坡復提筆,將這首七絕的後兩句一揮而就:卻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吟詩。整首詩,音韻和諧,對李琪的讚美恰到好處。於是乎,眾人皆為讚歎,一夜暢飲……
後兩句說的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在四川住了八年,遺詩八百首,蜀地雖為海棠之鄉,卻無一字提及海棠。這首詩的比擬很巧妙,也許因為海棠太美,有稱“斷腸花”,有稱“相思紅”,“胭脂雪”的,也許老杜感到難以下筆,因此,沒有一句吟及海棠。又因生長在“海棠香國”的蘇軾,早年同樣也沒有一首詩吟及海棠。這無疑提高了李小姐的地位,誇其美貌,恰似海棠,勝於海棠。此詩音韻諧和,猶如一粒小寶石,有自然輕靈之美。對李琪的恭維恰到好處,因這首贈詩,便使黃州歌妓李琪小姐的芳名也永垂青史了。
-
4 # 蘭筆痕
蘇軾在黃州寫了首詩
1.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寫於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是蘇軾貶居黃州時遊黃風城外的赤壁磯時所作。此詞對於一度盛行纏綿悱惻之風的北宋詞壇,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文學家、藝術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灑脫奔放,其詞則一改唐五代以來兒女情長,離合悲愁的主題及柔媚纖巧的語言風格,以其寬闊的胸襟,雄大的才力,大大地開拓了詞的題材、意境、風格與表現手法,開一代豪放之詞風,“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婉轉之度”(胡寅《題酒邊詞》),表現出全新的面貌。
蘇軾一生,從政約四十年,基本上是在新舊黨爭的漩渦中坎凜起伏地度過的。但政治的挫折並沒有減弱他旺盛的創作精力。元豐三年(1080),御史官員從他文中搜索材料,牽強附會,說他譏諷皇帝、詆譭朝廷,把他逮捕,製造了一起“文字獄”,史稱“烏臺詩案”,次年被貶謫,“安置黃州”(今湖北黃岡)。此後,蘇軾又幾經沉浮,先後被貶於定州、知州、惠州、直至儋州(今海南省)。伴隨著宦海沉浮,經歷了多年人生挫辱的他,也清楚的看到政治鬥爭中不可避免的陰暗、卑鄙和險惡,感受到人生的無奈。對世情冷暖的漸趨洞察,使得他在困苦的生活中,一直保持著開朗樂觀的精神面貌,並且積極地進行創作。
-
5 # 講故事的小熊熊
贈李琪
蘇軾
東坡五載黃州住,
何事無言及李琪?
恰似西川杜工部,
海棠雖好不吟詩。
-
6 # 言者青青
宋朝文學家何薳(yuan)著有《春渚紀聞》筆記集。在這本筆記集中卷六是《東坡事實》專輯。在《東坡事實》專輯中,何薳所編輯引用的是蘇軾詩文集中所編輯佚漏的詩文,因而,更顯得其珍貴,對研究蘇軾生平和文學成就,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其中有一首就是贈給一位無名歌姬詩,這首詩,使其芳名千古,流傳至今,成為佳話。
元豐二年(1079)蘇軾被貶黃州。在黃州,蘇軾並沒因遭不幸而苦惱悶悶不樂,卻依然豁達開朗,只要有客人相邀,不分官職大小,貧富貴賤,從不推辭,尤其是在喝酒上,更是有請必到。
在喝酒時,若有人提出寫詩贈畫,蘇軾有求必應,決不推卻,大筆一揮,詩如流水,源源不斷,“醉墨淋漓,不惜與人”,不愧是性情中人。就連歌姬,蘇軾也毫不吝嗇,有何薳《東坡事實》“至於營妓供詩,扇題帶畫”記述為證。
其中,在黃州歌姬中有位絕色美顏女子,名叫李琪,多次向蘇軾求詩討畫,“終未嘗獲公賜”, 沒有如願。為此,李琪心中不甘,憤憤不平,心想:憑自己的容貌還打動不了蘇大人,蘇才子嗎?
這天,蘇軾又應邀來吃酒盡興。李琪見蘇軾酒酣耳熱時,她見機行事,又端了滿滿一大杯酒敬獻給蘇軾,順帶著領巾(披巾)和筆墨硯瓦。藉機再次請求蘇軾:“取領巾乞書”。蘇軾打眼一看眼前美女,控制不住自己的眼神了,“熟視久之”,才“令其研墨”,揮毫寫了兩行字:“東坡七年黃州住,何事無言及李琪?”意思是:自己在黃州住了這麼長時間,為什麼沒給李琪寫過詩呢?真是奇了怪了!
寫完之後,蘇軾“擲筆袖手,與客談笑”,把李琪曬在了一邊。其實,蘇軾此刻正在琢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句應該怎麼寫呢?可是周圍的人不解了,大家很奇怪,怎麼只寫了這麼兩行字就不再寫了呢?美女李琪站在旁邊的確尷尬,瞪著眼可憐巴巴地捧著領巾,站在一邊,望著蘇軾,她是在靜靜地等候蘇軾繼續寫贈給她的詩句。
旁邊的人實在不忍心看下去李琪哀憐的窘態了,就問蘇軾:蘇大人寫這兩句太簡易了,為什麼不繼續寫添足兩句收尾呢?
李琪趁機又給蘇軾磕了一個香頭。蘇軾見狀很不好意思,這才提筆揮毫寫下了:“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吟詩。”
在場的不約而同讚歎:“好!好!好!”其中一位激動出面解釋這兩句詩:這兩句詩是說李琪好比是一朵海棠花,蘇軾自己呢,好比是杜甫。海棠縱使好看,但杜甫從來沒有為海棠寫過一首詩啊!
在座的擊節叫好。李琪感動得淚光閃閃。李琪就是因為這首詩,使自己美貌出了名,在同行中名聲大振,揚名四海了。從此,李琪這個名字響亮了到了今天,永駐青史了。
參考資料:
《春渚紀聞》 作者宋朝何薳 中華書局出版社出版。
-
7 # 徐光59
東坡五載黃州住,何事無言及李琪?
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吟詩。
蜀地八年杜甫不碰“胭脂雪”,是因為怕寫不好海棠而不敢寫。黃州五載蘇東坡落筆“斷腸花”,是因為讚賞美歌姬而落筆海棠花。不寫海棠的杜甫還叫“詩聖”,只是令人更加起敬,落筆海棠的蘇軾仍為“詩神”,只是比起古板的杜工部更風流一點,而這位不小心的才子卻讓一無名歌姬李琪芳名永存,恐怕連他本人也沒想到罷了。
回覆列表
元豐二年(1079年),43歲的蘇軾調任湖州知州,上任後,他給皇帝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就是一個例行公事的感謝信,但偏偏蘇軾寫信別出心裁。
小臣蘇軾在遙遠的湖州向您問好,這個地方非常好,非常適合我這種渣渣養老。
您不用擔心我惹事了,我都43歲了,老了,還能惹什麼事呢,
您都把我打發到這窮山溝裡來了,再說了真正惹事的人都是朝堂中呢。
這信一寄回京城,立刻引發了許多人的不滿,7月28日,蘇軾被御史臺請去喝咖啡,因御史臺常年有烏鴉棲息,所以又稱烏臺,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蘇軾在烏臺詩案中幾經波折,差點死於獄中,幸虧蘇轍及其他友人多方奔走,最終才救了蘇軾一命。
烏臺詩案也成了蘇軾的人生轉折點,在北宋這個偃武修文的時代,文人下獄是極少的。蘇軾被髮配到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其實就是軟禁。
黃州送別,歌姬求詩在黃州的蘇軾心情一直很壓抑,曾多次遊覽赤壁遺址,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樣的千古名篇。
蘇軾年少時即有詩名,他寫詩永遠清新,並不像王安石的詩偶爾才達到完美的境界。別人寫詩需要華麗的辭藻、要選用傳統詩的題材,而蘇軾寫詩從不受限制,什麼俚語都可以入詩,而且聽來極妙。
因為他經常當眾作詩,所以他的詩寫得極快,因而也備受文人追捧,即使是在黃州這種偏遠地區,也不乏蘇軾的粉絲,慕名求詩者,不知幾何。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調汝州,在送別宴上,一名歌姬走到他面前,求蘇軾為她題詩,但蘇軾從沒有聽過此歌姬,立即吩咐她研磨拿筆寫道:
東坡四年黃州住,何事無言及李琪。
這兩句詩看來平平無奇,索然無味,而且還只寫了兩句就停筆了。蘇軾繼續與朋友吃喝談笑,幾番推杯換盞後,李琪上前求蘇軾將詩寫完,蘇軾拿筆寫道:
卻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吟詩。
這詩的前兩句,看起來平淡無奇,而後兩句中引用:杜甫在四川呆了8年,留下無數名篇,卻沒有寫過一篇海棠,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寫海棠,杜甫說:”海棠很美,但以自己的水平,很難將海棠的美寫出來,所以不寫。
海棠之美,杜甫不是不想寫,而是不敢寫,他怕自己寫出的詩歌描繪不極致,那這詩也就沒有意義了。蘇軾引用這個典故是想說:“杜甫八年都不敢寫海棠之美,我才四年,對於你李琪的美更加不敢造次!
這後兩句非常之高明,蘇軾不敢寫李琪,真實原因是他根本不認識她,但為了顧全她名聲,便寫成因你太美,我不敢造次。
這樣即安慰了李琪,又將她比作海棠,可謂一語雙關,高明之至。
後兩句一出,在場的人無不驚歎,果然是蘇軾,就是出手不凡。此詩音韻諧和,猶如一粒寶石,有輕靈自然之美,對李琪的恭維也恰到好處,因這一首詩,從此黃州歌姬李琪便名聲大振,許多達官貴人都想一睹這位被蘇軾比作海棠的奇女子,李琪也因此詩芳名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