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艾瑞寶得來次夠

    玩家需要扮演一位父親,在荒廢的清末古宅中尋找女兒,並發現這座百年古宅背後的秘密。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這款以明清後期為背景的遊戲,涉及到哪些民俗。

    遊戲宣傳片和開頭有個“威揚六合”的牌匾,實際上這是取自洛陽的關林,是當年慈禧太后題寫的,據傳,關林是當時三國關羽首級所在地。

    在遊戲中我們還看到了“詛咒娃娃”,是遊戲道具之一,它在中國流傳已久,名字也有很多。《還珠格格》裡也有用到過這種“扎人玩偶”,是一種用巫術害人的迷信方法。

    還有就是“腰牌”,一種標示人物職位,資訊的道具。在歷史中,“腰牌”其實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民間管家,官吏都有佩戴。其實遊戲中還有很多民俗,比如遊戲主人公房間內供奉的“觀世音菩薩”。

  • 2 # 章子建

    《紙人》涉及到的民俗確實不多,大多已經是常見文化元素了,只有一些典型、常見的中國古代宗教、生活習俗,沒有特別強的民族和地區元素。只能粗略整理如下,大多都是大家生活中耳熟能詳的案例:

    關公崇拜(牌匾“威揚六合”,著名民間信仰)

    “威揚六合”四個字實際上取自洛陽的關林,為慈禧太后題寫。據傳,關林是當時三國時期關羽首級的所在地,魏晉之後受到歷朝歷代官方的認可和祭祀。

    現實中的“威揚六合”牌匾如下,有空去洛陽的朋友推薦去看一下,因為這是中國民間信仰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關公信仰:

    關公信仰是中國民間非常重要的一種文化符號,其原型完全來自中國本土人物,但是與各種外來、行業結合,成為中國民間信仰中最獨特的一個。關羽生平大家都知道,是作為三國時代名將而為人所知,生前是威震華夏的“萬人敵”,成為熊虎之將的代名詞。

    關羽死後在中國民間獲得“殊榮”超越了生前,這是極其有趣的民間信仰演化過程(另一個極端的民俗案例是李靖,生前馳騁疆場不敗,生前軍事成就超過關羽,死後成為天庭中懦弱怕事的天王),同時關羽也再和中國本土宗教、外來宗教行業結合。一方面,是官方祭祀的“武聖”,同時又是道教中敕封的“伏魔大帝”(尤其江南地區)、佛教中的“伽藍菩薩”(護法神)、還是儒家內部認可的“恩主”,屬於少數儒釋道三家認可的信仰。而且多個行業奉為守護神,是民間中的“武財神”,甚至因為義氣的描寫,成為不少社會邊緣暴力團體青睞的物件。

    遊戲中,殷家宅院的主人是一位馳騁沙場的武官,屬於軍人行業,在家裡有這種信仰和牌匾,是比較符合“行業”的特點的。

    魘鎮/巫蠱/詛咒娃娃(著名民間巫術)

    在《紙人》中,“詛咒娃娃”是遊戲最初拿到的幾個道具之一,也是後面用於解謎(平衡蹺蹺板)的道具之一,實際上這個東西在中國流傳已久,而且名稱甚多,也有很多附會的東西在裡面:

    這種東西源起於早期的“民間巫術”,起源說法不一,但是相對而言在中國南方地區較為流行,而且這種東西多次見諸史冊,多個歷史事件都與這種“詛咒娃娃”相關。

    這種巫術的核心,在於使用一個木偶或者木人,貼上詛咒物件的生辰八字(或者頭髮等),或者刻成那人相貌,用針扎或者貼上符咒等,進行詛咒。一般古代的人認為,這種情況輕則給詛咒人帶來厄運,重則造成死亡。

    這裡必須強調,這是一種封建迷信,完全沒有用,但是用“巫蠱”罪名進行栽贓,可是中國朝堂之上千年以來的手段。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漢武帝晚年的“巫蠱之亂”,趁衛氏衰微,和太子不睦的大臣乘機以“巫蠱”的罪名告發太子,引起漢武帝和太子之間的猜忌:

    歷史記載如下:

    女巫往來宮中,教美人度厄,每屋輒埋木人祭祀之;因妒忌恚詈,更相告訐,以為祝詛上,無道。上怒,所殺後宮延及大臣,死者數百人。

    江充自以與太子及衛氏有隙,見上年老,恐晏駕後為太子所誅,因是為奸,言上疾祟在巫蠱。於是上以充為使者,治巫蠱獄。充將胡巫掘地求偶人,捕蠱夜祠、視鬼,染汙令有處,輒收捕驗治,燒鐵鉗灼,強服之。民轉相誣以巫蠱,吏輒劾以為大逆無道;自京師、三輔連及郡、國,坐而死者前後數萬人。

    上文取自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對於漢武帝晚年“巫蠱之亂”的描寫, 就是挖出各種所謂的“巫蠱娃娃”,作為“罪證”,最後直接導致了長安軍民血戰,以及牽扯數萬名政治、軍事人物,對西漢造成極大負面影響。

    但是,實際上,在中國宮廷政治中,這些“骯髒的巫術”一直都沒有消失,直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這些東西依然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換湯不換藥,清朝康熙年間的“魘鎮”,就是類似的東西: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爭奪諸君之位的過程中,一說大阿哥就曾經給皇太子埋下過“魘鎮”,其實就是類似的木人,名字和具體操作確有變化,但是本質上還是原先那一套。

    應該說明,這種所謂的“詛咒娃娃”並不是“中國特產”,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有,而且大同小異,這是英國版本的“巫毒娃娃”:

    這種民俗可謂是世界各地都有,以物代人,進行扎針、斷手等方式表達恨意,幾乎是屢見不鮮,歐洲、亞洲甚至非洲都有類似的民俗,屬於相當古老,但是經久不衰的一種民間巫術,當然,自然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而且沒有任何效用的。比如,被下了巫蠱的漢武帝活得好好的,然而下巫蠱的人都死於非命了。

    腰牌

    腰牌是遊戲中,標示各個人物職位、資訊的道具,可以在抽屜等地方蒐集到。除了遊戲流程之外,也一定程度上交代了遊戲中各個人物生前的“身份”和“職位”:

    然而,實際上歷史很長一段時間中,腰牌都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在民間並不普及,大多數都是官吏佩戴腰牌,標示自己的職位等內容。

    腰牌在中國歷史發展中,其實範圍逐漸擴大,走入民間成為民俗,不少低層的人也開始擁有自己的腰牌,基層如管家等也都有自己的腰牌。

    以下是《湖南民俗志》中對於“腰牌”的一種描述,與遊戲中的腰牌形象有一些差別,不過大體上相近,不過形狀上並不完全一致:

    這種腰牌在清代實際上,已經是民間重要的標識之一了。《紙人》發生故事背景應該是晚清時期,辛丑條約之後,所以比較符合歷史和時代背景。

    觀世音信仰(佛教三大世俗信仰,中國本土特色)

    遊戲《紙人》之中,玩家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基地”,即“安全房間”,裡面供奉著可以保佑主角的“神明”,即“觀世音菩薩”:

    佛教三大世俗信仰(觀世音菩薩、彌勒佛、阿彌陀佛)均為“法身佛”,其中觀世音菩薩在中國民間信仰中有廣泛的基礎,而且具有很強的中國代表性。

    在佛教本土化之後,漢傳佛教有很強的世俗化傾向,觀世音菩薩、彌勒佛、阿彌陀佛三大世俗信仰成為中國民間信仰主流:

    其中,觀世音菩薩信仰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佛教元素,其傳播過程極具研究價值,因為傳播中涉及了觀世音菩薩的“陰性化”或者說“女性化”過程。唐代之前,觀世音菩薩在民間形象中,大多以男性形象出場,而到了宋朝之後,觀世音菩薩形象女性化較為明顯,流傳至今,大多數人心目中的觀世音菩薩已經相當“女性化”,《西遊記》電視劇中也大多啟用女性演員演繹這個角色。

    在民間選購護身符之中,根據“互補”的原則下,甚至產生出來諸如“男帶觀音,女帶佛”這種世俗化的解讀。而在遊戲之中(背景設定在清代),這個形象已經相對固化,於是在遊戲《紙人》中,“觀世音菩薩”依然是相對女性化的形象出現,而且成為男主角的“守護神”。

    京劇花臉形象(護院王勇,象徵魯莽、剛直、忠勇)

    遊戲《紙人》中有各種各樣的鬼魅,其中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護院王勇,不過不知道各位是否留意,和各種面目猙獰扭曲的鬼不同,他的臉部不是真實的人,而是一個臉譜:

    這是京劇中的“花臉”,你們對比一下,因為京劇中“淨”大多勾畫臉譜,所以有花臉之稱。(其他如“醜”等勾畫部分臉部的,叫小花臉)大多是成年男性,大家熟悉的《水滸傳》中的“魯智深”以及《三國演義》中的“張飛”都是類似的形象,

    雖然,也有曹操這種角色,不過這種花臉形象在民間已經有固化傾向,這種花臉角色大多是成年男性,而且性格剛直、忠勇。而在遊戲《紙人》中,透過日記以及碎片化資訊,我們可以知道護院王勇實際是殷家老爺(武官)的老部下,離開軍隊之後,成為了護院,他的房間中充滿了各種刀劍和武器,被封印的時候,他說自己一生坦坦蕩蕩,忠於老爺,最後自殺而死。這與民間形象中花臉的印象是比較符合的。

    禮佛佛香習俗(印度佛教中國化產物)

    遊戲《紙人》中,觀世音菩薩像下面就是一個小香爐,每一次讀取遊戲進度以及重新開始遊戲,都會從上香開始:

    佛香文化本身在佛教中起源很早(一說是佛祖釋迦牟尼弘法的時候,為了防止弟子睡著,使用香料提神),但是遊戲中這種現代人耳熟能詳的“三炷線香”(這種形狀的香),卻是在中國本土化的產物之一:

    中國在唐宋之後,線香就開始大規模在本土佛教中普及了,線香之後在唐代遠播海外。中國線香的“三炷香”完全是本土化產物,關於這個三說法很多:

    佛教一般認為供養“佛”、“法”、“僧”;

    佛教一般認為代表“戒”、“定”、“慧”;

    不過,其他人認為“三炷香”起源於中國本土的道教,也是三炷香;

    還有另外一些人認為,起源還要更早,在春秋早期祭祀活動中,中國已經有艾草進行類似祭祀活動的習俗。

    遊戲《紙人》中,已經是清代之後,三炷香已經成為慣例之一。然而,應該強調,在其他佛教國家中,三炷香並非定式。(在中國是主流)不知道有沒有同學去過泰國、高棉、寮國等東南亞國家,那裡也有很強大的佛教信仰基礎,而上香的說法很多,各種數量都有,各個地區不同,不可一概而論。

    虎頭鈴鐺(民間辟邪)

    紙人遊戲中,有一個謎題是解開門口的虎頭鈴鐺,根據虎頭鈴鐺文獻(潤溼之後)的提示,最終開啟這扇門:

    實際上,虎頭鈴鐺在民間相當常見,而且有自己的寓意,最常見的用法是用來辟邪。虎頭鈴鐺可以像遊戲《紙人》中用於門口,也有用於嬰兒,甚至用於窗戶、床下等等,一般認為,這種虎頭鈴鐺是用於“擋煞”的用品。

    現實中的虎頭鈴鐺也大體是這種形象,因為一般用於辟邪,所以並不被認為是邪物,很多人都會購買,和遊戲中作用差不多,至今依然是“活民俗”,製作生產和使用虎頭鈴鐺的人都大有人在。

    剛橛(因藏傳佛教而為人所知法器)

    這是遊戲中玩家最重要“武器”,用來封印各種紙人的“法器”,和上面的佛教元素不同,這種器物是徹頭徹尾的印度法器,在中國本土並不流行,是隨著藏傳佛教的引入,才開始被民間奉為“神器”的,大家注意這裡說的“金剛橛”和我們常見的“金剛杵”並不是一個東西:

    這是佛教文化的一部分,不過其實中原地區的漢傳佛教中,這種法器其實不算常見(但是有),這種法器是密宗佛教較為常見的存在。從形態上一端是佛像,一端是稜形的,區別於“金剛杵”等法器。

    這種金剛橛實際上源於印度的一種武器,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北部的時候,用的就是這種形狀的武器,被印度佛教吸收。後來在印度佛教密宗化之後,成為最常見的法器之一。

    不過很遺憾,密宗在古代中原地區沒有信仰基礎,密宗佛教在印度又衰落得很快,中原地區又被漢傳佛教大乘八宗統治,尤其是淨土宗、華嚴宗和禪宗,華人對“金剛橛”認知不多。但是,這種法器在藏傳佛教中(主要受密宗影響)完善保留。

    隨著藏傳佛教在元代、清代大規模進入中國之後,藏傳佛教對中原地區影響日益廣大。承德避暑山莊中,就有普陀宗乘之廟(即大家常說的“小布達拉宮”),就是藏傳佛教。這些外來的佛教宗派元素漸漸在民間傳播,不少成為“神秘元素”,進入到通俗小說、民間故事之中,而金剛橛成為“辟邪法器”之一,這與遊戲《紙人》清代背景比較符合,並不違和。

    鬼打牆與鏡子相關

    遊戲《紙人》中,有一個關卡是在一個佈置相似的屋子中不斷打轉,然後透過鏡子的線索,找到離開房間的路:

    這種在夜間不斷在一個相似場景中迷失方向的,有種通俗的民間叫法是“鬼打牆”,就是人好似一直在一個方向走,但是實際山卻原地打轉。對於這種情況,已經多種解釋了,從圓周運動到視覺錯覺,然而民間依然認為這是“鬼”在作怪(自然是無稽之談)。

    這種現象在遊戲《紙人》中,就是玩家在屋子中沿著一個方向走,還是會走回去,需要藉助對著門的鏡子指示(不同顏色)才能走出。

    然而,傳統的中國風水中,其實是很忌諱鏡子直接對著門,就這個設定來說,這個房間確實從古代風水角度屬於“凶宅”。一般認為,鏡子屬陰性,對門很容易招來鬼魅、惡煞等不祥的東西,一般鏡子都不對床、不對房門、也不對廁所門等:

    實際上,鏡子這個元素,在絕大多數都市傳說、怪談中都大幅出現,作為鬼魅指示之一,中國民間也有所謂“照妖鏡”傳說,“鏡靈”更是中外熱門題材,都是因為鏡子特殊反射元素所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做自助抓娃娃機生意,懂得人說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