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瓊林夜話

    四書是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論語》是孔子門人記載孔子說過的一些話,內容簡短精煉,十分像今天的微博體。《中庸》是孔子的兒子子思所做,《大學》是子思的弟子曾參所做,《孟子》是曾參的門人孟軻所做。《大學》、《中庸》是《禮記》中的兩篇,被朱熹拿出來獨立成書。

    五經是指《尚書》、《詩經》、《儀禮》、《春秋》、《周易》。它們都經過孔子的編輯和修改。

    四書五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所以,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後,這些都成了必讀書目。

  • 2 # 歷史解憂號

    均是先秦儒家經典典籍,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我無法從更深層次解釋這個問題,但以我個人理解,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是中國思想集中爆炸的時代,時至如今我們仍尊崇孔孟之道,可見其權重如何。而且四書五經確實對執政治國之道、為官從政之道、為人處世之道做了充分詳實的理解和說明,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後世採用儒家治國的朝代,自然對它們充滿無限的崇拜和喜愛。

  • 3 # 於洪發1

    四書:《中庸》《大學》《孟孑》《論語》

    五經:《詩經》《易經》《禮記》《尚書》《春秋左傳》

    四書是聖人一生精華鉅作。是開取後人愚鈍的鴻蒙典籍。

    五經是各行各業,三教九流奇人,佳才的奇篇佳作,軼事。是維生,展業的資本!

  • 4 # 江雪寒

    先秦典籍,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的經典書籍。四書又稱為四子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五經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經典的合稱,是“六經”、“七經”、“九經”、“十二經”、“十三經”的一部分。

    《大學》《中庸》和《論語》《孟子》一起合稱為四書,為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幾百年來,“四書”在中國廣泛流傳,其中許多語句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四書”指《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四部書。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首次把它們編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學者朱熹。不過,在朱熹之前的程顥、程頤兄弟已己大力提倡這幾部書了。他們認為,《大學》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經孔子的學生曾參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這兩部書與《論語》、《孟子》一起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最重要的文獻。

    正是根據這樣的觀點,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編在一起。因為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參、子思、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朱熹分別為這四部書作了註釋,其中,《大學》、《中庸》的註釋稱為“章句”,《論語》、《孟子》的註釋因為引用他人的說法較多,所以稱為“集註”。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編定的《四書》次序本來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淺入深進修的順序排列的。後人因為《大學》、《中庸》的篇幅較短,為了刻寫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論語》之前,成了現在通行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順序。

    《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

    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

    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後來的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雖然中國古代有“四書五經”,但是幾與耶教有聖經、伊教有古蘭經相似。被用為封建科舉中選拔人才的命題書和教科書。如果說今日學子不知“四書五經”為何物,恐怕會是件難堪的事。我們只要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必然得提到“四書五經”。“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包含內容極其廣泛、深刻,她比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

    “四書五經”詳實的記載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及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思想。歷代科興選仕,試卷命題無他,必出自“四書五經”足見其對為官從政之道、為人處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時至今日,“四書五經”所載內容及哲學思想仍對我們現代人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極強的參考價值。

  • 5 # 謙和既濟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1]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尚書》,最早書名為《書》,約成書於前五世紀,傳統《尚書》由伏生傳下來。考證為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尚書》列為重要核心儒家經典之一, “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它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

    《禮記》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

    《春秋》由於文字過於簡略,通常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分別合刊。四書之名始於宋朝,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

    《易經》指《連山》《歸藏》《周易》三本易書。其中《連山》、《歸藏》已失傳,傳世的只有《周易》一本。現在的《易經》一般即《周易》。《左傳·昭公十二年》,楚靈王稱讚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所謂《三墳》指的就是是古《易》。

    這些都承載著古代的文化精華,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非常有幫助,裡面也是充滿著人類智慧的結晶,能夠體會理解,活學活用,就是大師了。

  • 6 # 蝦吃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著名理學家朱熹取《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兩篇文章單獨成書,與紀錄孔子言行的《論語》、記錄孟子言行的《孟子》合為“四書”。

    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禮記》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和《禮記》。《春秋》由於文字過於簡略,通常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分別合刊。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

    “四書五經”詳實地記載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以及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的孔孟思想。四書五經在社會規範、人際交流,社會文化等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四書五經包含內容極其廣泛、深刻,中國文人士大夫一直用其中的思想規範自己,譬如,《禮記》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直到現在也常常作為知識分子的座右銘。當然,四書五經的內容也有其時代的侷限性。

    在古代,四書五經被用於科舉選拔人才的命題書和教科書。歷代科興選仕,試卷命題無他,必出自四書五經。足見其對為官從政之道、為人處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時至今日,四書五經所載內容及哲學思想仍對我們現代人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極強的參考價值。對於明清兩朝一般讀書人而言,由於四書五經是朝廷指定的唯一考試參考書目,為了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很多人甚至把這些書完全背下來。

  • 7 # 繁星國學

    在大多人的印象中,“四書五經”是儒家典籍,代表了儒家思想內容,其實,“四書五經”在古代是規範的官方教材,所有讀書人從開始識文斷字,讀的就是這幾部書。

    四書指的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這四本書。《論語》、《孟子》分別記錄了孔子、孟子的言行議論。《大學》、《中庸》原來是《禮記》這本書裡的兩篇文章,到了宋代,宋儒們非常推崇這兩篇文章的內容,將其從《禮記》中獨立出來,與論、孟並稱四書。

    對於四書如何讀,朱熹也有很精闢的見解。他認為,讀書要有次第,要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微妙之處。朱熹所定的讀書順序一方面是從四書的內容出發,另一方面也是從不同年齡階段出發讀不同的書,以求達到最佳的效果。

    “五經”原本是“六經”,即:詩、書、禮、易、樂、春秋。後來,因為《樂經》在流傳過程中失傳了,後世不得見,所以成了五經,即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春秋》在古時候是史書的名稱,各國都有自己的《春秋》。之所以將史書稱為《春秋》是因為古時候把一年分為兩季,只有春和秋,所以,以春秋命名代表歷史。我們現在看到的《春秋》是經過孔子刪定的魯國的《春秋》,當時其他各國也都有各自的《春秋》。

    孔子在晚年對六經進行了刪定,確定了六經的內容,並以此作為儒家教授學生的教材,以“六經”為內容,輔以“六藝”之技能,來培養君子品格。

    由此,我們就不難看出,為什麼“四書五經”會成為古代文人的必修課了。

    其一,古代教育自孔子開始走向平民。

    本來,古代教育是學在官府,只有貴族子弟才能讀書做學問,孔子創辦私學,人人可學,教育實現了普遍化、大眾化、平民化,普通百姓的子弟也有機會讀書求學。自然,學生們學習的內容就是孔子教學的內容,“四書五經”成為必讀書目無可厚非。

    其二,儒家思想在中國社會的絕對權威地位是“四書五經”成為文人必修課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思想文化流派眾多,百家爭鳴,互不相讓。到了秦朝大一統之後,思想領域也開始出現了大一統的趨勢。

    到了漢代,這種趨勢成為了必然。黃老學說在漢初完成了休養生息的歷史使命後,退出歷史舞臺也是必然。

    漢武帝“獨尊儒術”既是他建立霸業的需要,也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需要。由此,儒家思想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登上歷史舞臺,並且獨自一人擔任主角,一唱就是中國整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儒家思想的地位不可撼動。

    作為官方意識形態,那麼儒家的思想、文化,包括教育思想和教育內容一直都是官方規範,所有的科舉考試、入仕途徑都離不開儒家思想。“四書五經”成為必修課自然也是情理之中、毫無爭議的事實了。

    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四書五經”確實有非常寶貴的價值,即使對於指導當代人的生活學習也不落後。但是,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是全能萬能的,所以,我們在讀這些書的時候還是要抱著辯證的態度,有所甄別,有所選擇。

  • 8 # 賈秀文2208

    四書是大學,中庸,孟子,論語。五經是詩三百,周易,尚書,春秋,禮記。大學,中庸是禮記分出來的。孟子是孟子的言行記錄。論語眾所周知是教育大家如何做人的。詩三百是古代詩歌,尚書是上古歷史記載,不過好像很多詞義發生變化了,看不懂。周易更看不懂,不知道怎麼學。春秋屬於春秋帝王史,讀春秋明大義,君臣賊子懼。

  • 9 # 宸175863

    “四書”是指巜大學》、巜論語》、《孟子》、《中庸》,“五經”是《詩經》、《尚書》、《易經》、巜禮記》、巜春秋》。《論語》為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以對話形式編寫的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儒家經典,巜孟子》為孟子及其門人所作,巜大學》、《中庸》原是《禮記》中的兩篇文章,宋理學二程認為其非常重要就單列出來和孔孟之學放在一起稱為四書。我們現在看到的五經是孔子晚年對這五部著作做了刪定作為儒家教育學生的統一教材。

    為什麼四書五經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課?這是有其本身的原因也有基統治者的推崇的原因。

    政治原因。春秋戰國之前,國家的統治主要靠禮來制約人們的言行。周朝是典型的例子,八百年基業成就了中國朝代之最,周朝以後禮樂崩,以後的朝代證明靠禮已經沒法穩定政權,到漢朝時罷除百家,獨尊儒學,儒學成了正統之學,宋明理學更加推向了極致。更主要的是科考制度要求“四書五經”是必考科目,所以文人不學也得學。

    “四書五經”本身原因。四書五經本身是中國古人思想智慧的結晶,不論任何時代都可從中吸取營養,之所以能有那麼多人學習研究不僅僅是統治者的推崇,更主要的是確實價值所在。即使到了今天我們回過頭來看我們現在缺的不正是上面提倡的東西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胃“腸上皮化生”離胃癌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