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頭156934080

    答:我覺得小麥和玉米聯合收割機,跨區作業,基本上供大於求,經濟收入確實不好。

    見意你買一臺,花生聯合收穫機,現在看還有市場,花生聯合收穫機,是一種新興農業機械。

    大家知道如今農業,農民種糧利潤太低,而種花生的效益,比種小麥和玉米高,只是因為在秋天收穫花生時,完全得靠人力收穫,太勞累了,所以,農民不敢多種。

    花生聯合收穫機,能解決農民體力勞動的問題,它和小麥,玉米聯合收割機,是一樣的工作原理,農民只需開車,把收穫的花生果,拉回家涼曬即可。

  • 2 # 中國農機之家

    隨著國內跨區作業市場越來越成熟,市場上的聯合收割機也越來越多,目前購買聯合收割機進行跨區機收小麥、水稻等作物,的確是不太掙錢了,如果想掙錢就要訂單式作業、團隊作戰和一條龍服務

    除了傳統的小麥、水稻等大田作物的跨區機收服務,近幾年新興起的植保無人飛機跨區作業、秸稈還田離田跨區作業、花生收穫跨區作業等市場越來越來,是跨區作業的新藍海市場。

    機手能從事這些領域的跨區作業,必然找到新的發家致富的道路。

    一、國內跨區作業市場形成的原因

    據統計2017年-2019年,每年“三夏”期間投入跨區作業的聯合收穫機都超過了50萬臺,眼下北方地區已經進入麥收晚期,從南到北的高速路上可以看到由聯合收穫機排成的鐵流,在麥浪滾滾的田野裡隨處可見一臺臺收割機正在“龍口奪食”。

    這些收割機大多來自全國各地,每到農忙時節他們象候鳥一樣集聚到一起,他們被統稱為新時代的“鐵麥客”。

    1985年,當山西陽穀縣幾位農民機手開著簡陋的揹負式聯合收穫機,心懷忐忑的踏上跨區作業之路時,他們可能做夢都沒有想到他們一次“莽撞”的舉動卻造就了中國一個巨大的產業,甚至直接推動了中國的農業現代化的程序。

    跨區作業是中國一個獨特的現場,國外很少有類似的模式,據筆者分析,中國的式的跨區作業直接原因有以下幾點:

    1、小規模經營,碎片性土地

    據國家統計部門的資料,目前國內農戶戶均可利用耕地小於3畝,一臺動輒十幾萬元的收穫機,自已購買肯定不划算,機器的效能也發揮不出來。

    所以跨區作業機器的出現,解決的就是分散的小規模經營和社會化集中服務的矛盾,只要土地仍處於分散狀態,跨區作業就不會消失。

    2、勞動力大量轉移到城市裡,機器代替人力成為必然

    改革開放30年時間,國內有5億多強壯、高素質勞動力流動到了城市。

    據專家報告,從2015年開始,每年仍有近一千萬的勞動力源源不斷的從農村流向城市,農村出現了勞動力總量和結構的雙雙失衡,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明智的作業是發展機器化作業。

    3、收穫時間集中,不同地區作物收穫有時間差

    最典型的是小麥了,收穫時間非常集中,以前是一個月,現在是一週;每年小麥從南到北有約3個月的收穫時間。

    水稻有早稻、中稻、晚稻,收穫時間最多也是一個月,相對集中,持續時間6個月。

    正是這種時間差造就了國內跨區作業的時間和空間,給機手提供了獲得收益的機會。

    4、當地機器不夠用,或本地購買不划算

    國內農機化發展時間晚,許多地方農機化從零起步,在農機補貼政策沒有開始之前,許多地方當地並沒有聯合收穫機,在收穫季節只能依賴於遠方的“麥客”。

    現在有了補貼政策,本地的機器保有量增加,但是如果種植規模小,自己購買仍不划算,所以還是有很多地方的收穫依賴於跨區作業的機器。

    二、做到以下4點,傳統的跨區機收也能掙錢

    提問者說現在買收割機跨區收糧食掙錢很難了,這的確是個客觀存在的問題,說明跨區機收的快速發展已經過去了,現在機會沒有以前多。

    但另一方面,每年仍有很多人在參加跨區機收,並且很多人每年都能掙錢,一些機手和車隊透過跨區作業不但發家致富,而且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可見跨區作業能不能掙錢,主要與機手和車隊的能力有莫大的關係,據筆者和跨區機手交流,發現凡是能掙錢的機手或車隊,都有以下的特點:

    1、有計劃的出行,訂單式作業

    某種意義上講,當前國內小麥、水稻、玉米的跨區作業市場已經成熟了,行業形成了明顯的專業分工,準確的說跨區作業已經是一條產業鏈了。

    目前國內跨區作業市場的主體是機手、合作社、經紀人、農戶,其中機手參加合作社之後可以跟著合作社的車隊出外作業,經紀人往往是當地人,和跨區機手或車隊形成了長期的關係,為跨區者提供作業資訊和提前鎖定作業訂單。

    比如江蘇的跨區作業車隊在河南有經紀人,每年麥收前經紀人就已經和種植戶簽訂了作業合同,包括作業面積、機收價格、收割時間等,這樣可以保證車隊出發前就已經鎖定了訂單,減少盲目性和避免空跑。

    2、抱團出發,團隊作戰

    參加跨區作業的主體大的方面有兩類:一類是單兵作戰的機手,一人一輛車,走到哪裡幹到哪裡,路線隨意,作業面積沒有保障,收益也無保障;另一類是跨區作業組織,往往是由合作社發起成立的車隊,有3臺以上的機器,大的車隊甚至會超過100臺車,比如河南固始縣就有上百臺的車隊。

    團隊作戰肯定是訂單式作業,在保證作業面積的情況下,出門可以互相照應,老機手可以領著老機手。

    3、一條龍服務,多環節收益

    近幾年在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區,跨區作業中全程化服務、一條龍作業的現象越來越多。

    比如河南的“三夏”跨區機收,一條龍服務的車隊會在收割完小麥之後,把秸稈打捆,然後緊接著翻地、靶地和平地,接下來還要把玉米直接種上,以前要持續半個月的工作,現在半天時間從收到種一次搞定。

    一條龍服務為種植戶節約了支出和節省了時間,跨區的車隊則增加了收益。

    三、國內跨區作業的3個新藍海市場

    實事求是的講,小麥、水稻、玉米跨區機收中,機器太多了,機手已經很難掙到錢,就是能掙錢的,機器回本的時間也很長,所以機手必須找到新的藍海市場。

    據筆者的觀察,近幾年國內新出現了幾個跨區藍海市場,雖然單個市場規模有限,但是加起來的規模和商業價值甚至要超過小麥和水稻的跨區作業市場。

    1、植保無人飛機跨區作業市場

    筆者最看好植保無人飛機跨區作業市場,並且認為其市場規模和商業價值不亞於小麥和水稻機收市場。

    ①需要植保作業的農作物種類多,市場空間大

    國內耕地面積基本保持在20億畝左右,其中可耕地18億畝,理論上說18億畝地上只要種上莊稼就需要植保作業。

    另外無論是小麥、蔬菜、玉米等大田作物,抑或是蔬菜、水果、中藥材、花卉等經濟類作物、特色農業、設施農業,都離不開植保和施肥,並且一年不至一次,在這個意義上看,植保無人飛機可能是潛在使用範圍最廣泛的農機。

    圖:國內耕地面積基本保持穩定

    ②植保是剛性需求,作業頻率高

    植保另一個地方就是作業頻率高,機器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據實際測算看,在北方、中原地區小麥、玉米每年噴藥3-5次。

    南方地區水稻、油菜一年5-7次,而蔬菜、水果等高收益的經濟類作物可高達11次,而每畝作業服務費用是10-20元。

    如果未來幾年國內耕地面積仍維持在20億畝左右,每年植保次數取平均數4次,每畝作業費用取平均數15元,如果植保滲透率從小到大由10%到20%、30%、40%、50%,測算結果看,理想的狀態是每年600億的市場規模,悲觀看也有120億元,中性看360億非常可信。

    正常情況下小麥、水稻和玉米生長期間病蟲害集中爆發的時間有規律且非常集中,所以導致植保作業時間也很集中,這就要求在短時間內要有大量的機器作業。

    另外蟲災、病菌傳播也有時間差, 這為跨區作業的異地流動創造了時間上的可能性。

    突發的自然災難或蟲災也有集中性和流動性的特點。

    如2018年12月,草地貪夜蛾入侵中國,2019年,中國22省份發現了草地貪夜蛾幼蟲,實際造成危害面積200多萬畝,草地貪夜蛾作為一個入侵害蟲,它已經完成了從入侵-定殖到暴發前兩個重要的過程,所以今後幾年草地貪夜蛾將呈重發態勢。

    與草地貪夜蛾類似的災害爆發集中,並且具有非常強的流動性,這為植保無人飛機的跨區作業創造了天然的條件。

    目前植保無人飛機的已經形成了幾個細分的跨區作業市場:一是棉花脫葉劑的跨區作業,主要是新疆南北疆,機手從全國各地奔赴新疆,一年有10000架飛機流動,年市場規模50億元以上;二是小麥、水稻的統防統治,也就是“一噴三防”作業,在小麥和水稻主產區,主要是河南、山東、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等省區,這個市場面積很大,空間很足,預計有150億市場空間。

    2、花生聯合收穫跨區作業市場

    國內花生種植規模一直很大,隨著國內對高品質食用油需求的增加,後期花種植面積仍會增加。

    花生種植區域相對集中,並且之後緊接著要種下季作物,所以收穫時間緊,這也說明花生收穫機適合跨區作業。

    ①花生種植面積大,機收市場空間足

    2020年全國花生種植面積約8000萬畝,且種植的區域非常集中,主產區為山東、遼寧東部、廣東雷州半島、黃淮河地區以及東南沿海的海濱丘陵和沙土區。僅河南省就2000多萬畝,山東省就1200多萬畝。

    從下圖可以看出來,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作業半徑短,跨省作業非常方便。

    ②花生收穫機械保有量少,對跨區機器有剛性需求

    據統計山東省花生聯合收穫機不會超過1000臺,河南省約2000次,安徽約500臺,其它主產區聯合收穫機在100臺以內,明顯河南的機器多,可以到鄰近的省份作業。

    在南方地區7-8月收穫第一季,11月收第二季,江蘇、安徽地區8-9月收穫,河南夏花生收穫一般在8月中旬到9月下旬,而山東夏花生收穫一般在9月上旬到10月中旬。

    花生跨區作業客觀條件具備,目前已經形成了河南省域內縣與縣之間的短途跨區作業,近幾年河南、山東、安徽之間的跨省的區域作業市場也已經形成,河南、山東的機器也會遠端到遼寧、吉林、內蒙跨區作業。

    接下來能不能形成區域性或全國性的跨區作業市場,看的是政府部門的推動和企業的營銷能力。

    3、農作物秸稈還田、離田跨區作業

    這是一個全新的市場,起點是2015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秸稈焚燒造成大氣汙染和環境破壞。

    秸稈打捆需求受政策的影響很大,可以說是政策性需求,政策是決定力量。

    影響秸稈打捆機的主要政策力量是國家對環境治理的堅決態度。“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對環境不管不顧的路無法再走下去,針對環境汙染,霧霾肆虐的問題,國家持續加大對秸稈焚燒的治理力度,採取“疏”、“堵”結合的辦法,一方面是嚴禁秸稈就地焚燒,採取就地還田或妥善離田的措施,二是大力發展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為離田的秸稈找出路。

    2016年,農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環保部等六部委下發了《關於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試點的方案》,隨後地方上,尤其是秸稈焚燒嚴重的地區都出臺了相關的政策和產業規劃,一批秸稈資源化利用的專案出臺。

    秸稈打捆機影響最大的,且最直接的仍是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也是從2015年政策的力量開始加大,近幾年整體的趨勢是凡是補貼力度大的地區,打捆機的市場就會繁榮,尤其是有累加補貼的地方,銷量要明顯高於沒有累加補貼的地區。

    主要作業市場有兩類,一類是秸稈還田,使用機器是秸稈還田機;另一類是秸稈離田,使用的機器是秸稈打捆機,包括方捆機、圓捆機和收穫打捆一體機。

    目前已經形成了區域性和跨省域的秸稈還田或離田的作業市場。比如蘇北地區和皖北地區之間的跨區秸稈打捆作業,東北三省加上內蒙地區之間的跨區作業。

    秸稈還田和離田都有作業補貼政策,只要補貼政策不取消,跨區作業市場就會保持繁榮。

    總結:傳統的小麥、水稻等跨區機收作業的確是不掙錢了,要掙錢也得訂單式作業、團隊作戰、一條龍服務;另外近幾年新成長起來了一些藍海市場,如植保無人飛機跨區作業、花生收穫跨區作業、秸稈還田離田跨區作業等,新的藍海市場有新錢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世界什麼元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