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際連橫
-
2 # 一老沈一第一個,“《尚書》載: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諸桐”的問題。
《尚書》,原來稱《書》,有今文和古文之別。
今文《尚書》,是原來的秦博士伏生,在西漢初口授,弟子們用漢隸記錄而成的,所以叫今文。
古文《尚書》,分幾個版本,有孔子家傳本、漢皇家藏本、河間獻王本等,因為是用秦之前六國文字書寫的,因此稱古文。
古文《尚書》二十八篇,今文《尚書》拆分了一篇,成為二十九篇。但是,不論古文字還是今文字,裡面都沒有記載本題目內容的《太甲》三篇。
《書》或者《尚書》裡,有沒有《上甲》篇目呢,還真可能有過。
證據是,戰國時期的孟子,在《公孫丑上》和《離婁上》中,有“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這句話,並註明引自《太甲》。
此後,《禮記》的《表記》、《緇衣》、《大學》裡,也引了《太甲》的隻言片語。
以上的引用,並沒有提到伊尹放太甲這件事。
一百餘年後的東漢,發生了一件事——和帝時期的大臣張霸,自稱發現了一百二十篇的古文《尚書》。但是很快被發現,這部書是他偽造的——他把今文《尚書》的二十九篇,拆分成數十篇,再以《左傳》和《書序》作為收尾。把戲被拆穿了,但是所謂《百篇書序》流傳了下來,還被說成是孔子所做。
再往後,就是又晚了二百多年後的東晉,元帝時的豫章內史梅賾,獻了一部所謂孔安國作傳的偽古文《尚書》,此書五十八篇。在這部偽古文《尚書》裡,有《太甲》三篇。
題目中說,“《尚書》載云云”,大概指的就是偽古文《尚書》所載了。不過,這部書中《太甲》關於伊尹的內容,基本來自《史記.殷本紀》。
第二個問題,關於“伊尹放太甲於桐宮”。司馬遷寫《史記》,對於《尚書》很重視。前所述及的古文《尚書》二十八篇和今文《尚書》擴充套件為二十九篇,太史公能夠使用的材料,都用上了。
這是因為,今文經學的泰斗人物伏生,就是司馬遷的老師。同時,古文經學的翹楚孔安國,也是司馬遷的老師。
於是,第一件事,司馬遷所引用的不論是古文《尚書》還是今文《尚書》,都沒有《太甲》;第二件事,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還參考了許多其他的史料,以及自己在民間蒐集到的古史資訊。
比如,《書》中可能曾有《太甲》篇章,孟子已經說到了,可是後來佚亡了,司馬遷也沒能看到。但是,《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記載“伊尹放太甲於桐宮”,就比孟子更早了一百年以上,司馬遷採用了。可能還有其他古籍。
甲骨文的出土,驗證了司馬遷《殷本紀》的高度可信性。因此,現代的學者,對於《殷本紀》中所載伊尹的事蹟,絕大多數持認可態度。
《古本竹書紀年》說,太甲被放後,曾自桐潛出,刺殺了伊尹。北宋劉恕在《通鑑外紀》中,斥之為“流俗妄說”,以後也就沒人再提此事了。
至於“伊尹放太甲於桐宮”,或許是史上首次“臣放君”,如果“太康失國”不算的話。
但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臣放君”,而在於為何“放”,“放” 後又如何了。
如果伊尹放太甲於桐宮,然後自己稱王,這也就和“后羿代夏”沒了區別。
而伊尹不同。
他是輔佐成湯的功臣。成湯死後,因其子太丁早夭,於是由太丁之子太甲繼位。可是,太甲“不明”,暴虐、亂德,於是伊尹不得不放逐太甲於桐。
這期間,伊尹一方面對太甲加強教育疏導;另一方面,又不能令王位空缺,因此扶太丁之弟、太甲之叔丙為“代王”,自己則如《殷本紀》所說,“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他履行的,是“攝政王”的職責。
在伊尹苦口婆心的諄諄教誨之下,太甲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翻然悔過。伊尹又將其迎回,重登王位,併成為一代明君。
對於伊尹這一系列操作,《孟子.盡心上》評價說:“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這是說,譭譽也只在“一念之間”。
太甲重登王位後,仍然倚重伊尹。《詩.商頌.長髮》雲:“是為阿恆,實左右商王。”《史記.殷本紀》說,“阿衡”就是伊尹。
伊尹的的所作所為有沒有可能呢?或許是有的。
西周初年,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其實也是靠周公輔佐的,以致武王的兄弟們發起三監之亂,說周公想篡奪王位,於是有了《尚書.大誥》,周公以一口周原的陝西方言,代成王釋出公告平定叛亂。
在已發現的甲骨卜辭中,有關伊尹的占卜共130多條,數量多與很多後來的商王。
從這些卜辭中可以看出,伊尹受到歷代商王室的高度尊重,並接受隆重的祭祀——
他能夠附祭於商先公上甲和第一位先王成湯;伊尹與上甲以前的先公高祖一樣,成為後世商王祭祀、求年、求雨的物件;伊尹與商王受到的祭祀待遇一樣。
從祭祀的排列順序來說,伊尹重於太甲、而“代王”丙又排於太甲之後,這也說明,伊尹先放太甲;然後扶丙為“代王”,他行攝政之職;三年後,又迎回太甲為王,這件事的前前後後,是可信的。
-
3 # 長公子扶小蘇
《尚書》所載,伊尹放太甲,臣放君,這其實是一種博弈,實質是王權與相權、王權與神權之爭。
臣放君,顧名思義,即是臣子逼迫其君下野,自己取而代之,或是攝政代管,或是另舉他人為君。這種事情歷史上很多,即便是在伊尹放太甲,在殷商之前,也不乏其例。我們一起來探討下吧。
一。顓頊絕地天通與共工氏怒撞不周山。帝顓頊高陽,是黃帝的孫子輩人物,他是昌意的兒子玄囂的侄子,玄囂是黃帝的兒子。玄囂即少昊金天氏,顓頊生於若水,而實際主要生活在窮桑,就是今天的山東曲阜附近。顓頊在稱“帝”之前,襲承了玄囂金天氏這個稱號;在黃帝死後,他上位,取代黃帝,稱之為帝顓頊。
如此,顓頊在稱帝字之前,他是少昊金天氏,是東夷族群的領袖。
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絮誠以祭祀。一一《史記*五帝本紀》
以上幾句,是司馬遷對顓頊的評價。
共工,或共工氏,他是炎帝的玄孫,和顓頊基本是同一時期的人物。
黃帝擊敗炎帝,炎黃聯盟。共工氏,他和少昊金天氏一樣,也是部族領袖,大致也屬於東夷或東南夷族群。
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桂,地維絕,天傾西北。一一《列子*湯問》
絕地天通。上面講的共工怒撞不周山,和顓頊絕地通天,其實是一回事情,即是顓頊與共工爭黃帝的位子,炎黃聯盟首領之位。結果是少昊氏勝出,稱帝顓頊;而共工氏敗北,“怒撞不周之山”。
共工為什麼怒?同為炎黃聯盟,他與顓頊一樣擁有備選代黃帝的資格,炎黃江山輪流坐,也許定立聯盟之初,就有這個盟約。
這樣,那顓頊確實有可能就是臣放君的第一人。
所謂絕地天通,即是顓頊在打敗共工,取得帝位後,重新整合東夷和東南夷,加強了炎黃部落聯盟的勢力和管控力,把各個部族首領都可以祭祀天地,勾通神人的資格給沒收了,集中到一人身上,即是隻有做為聯盟首領的帝顓頊,才可以代民祭天,直通上帝。這就是“絕地天通”。
難怪共工氏要反對,要怒,最後去撞不周山。
二。放勳代帝摯立,稱為帝堯。帝摯與帝堯,是倆親兄弟,都是帝嚳的兒子。
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一一《史記*五帝本紀》
司馬遷《史記》明示了帝堯是取代帝摯而立的。
摯荒淫無度,諸侯廢之,而推尊堯為天子。一一清人馬驌《繹史》
這裡講是諸侯廢了帝摯,是臣放君。
即便堯代摯,也是兄弟臣子取代了帝摯啊!
三。堯幽囚,舜野死。“堯幽囚,舜野死”,說的就是堯被舜放逐、舜又被禹驅離的事情,臣放君。
堯舜當之亦禪禹,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或雲:堯幽囚,舜野死。一一唐李白《遠別離》
這是詩人李白的句子,認為堯舜都是被後任逼迫下野,是臣放君。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一一《竹書》
四。夏后氏太康失國,有窮氏羿殺之自立。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於洛沒汭,作《五子之歌》。一一《史記*夏本紀》
這是司馬遷《史記》所載的,說明夏后氏的太康這個“後”,這個統治者,他失去了對國家的掌控權。
太康無道,在位二十九年,失政而崩。一一《帝王世系》
同樣講了太康失政,崩,身死,被殺。
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鹹貳。。。有窮后羿因民弗忍。一一《尚書*五子之歌》
這是《尚書》上的內容。
東夷族有窮氏后羿,殺死了夏后氏太康,取而代之。這個羿加“後”字,正如同夏后氏啟一樣,上古有三皇,有五帝,到夏啟時代,稱之為“後”。后羿上位,臣殺君自立。狠多了。
同樣,屈原《離騷》中也有提及。
五。伊尹放太甲於桐。伊尹自商湯立國,建立殷商起,共輔佐了成湯、外丙、中壬四位商王。
湯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於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為帝中任。帝中任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一一《史記*殷本紀》
詭異的是,成湯崩,太子太丁未立而辛,不明不白的死了;立的太丁的弟弟外丙,在位僅三年又死了;又立外丙的弟弟中壬為王,竟然四年後又死了;然後伊尹把太丁之子太甲扶上了王位
伊尹放太甲於桐,乃自立。一一《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認為,伊尹不僅放逐了太甲,把太甲給幽禁了,而且,伊尹還取而代之,自立為商王。
七年,王潛出自桐,殺伊尹,天大霧三日。一一《竹書紀年》
《竹書》認為,太甲重新登上商王之位,是經歷過一場宮廷慘斗的,最終,太甲殺死了伊尹,才得以重新迴歸商王之位。伊尹這個四朝老臣,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我們知道,上古時期的王,往往就是部族的大祭祀,大巫,他有勾通部族與上帝的能力和責任。這個直接關係到王的權力的大小,對部族的掌控能力一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殷商時期,依然處於巫權和王權交合的狀態,王權和神權還沒完全脫離。
商王太甲與大巫伊尹之爭,實際上就是王權與神權之爭。
殷商重祭祀,史書和現代的考古研究都可以佐證,殷墟就在我身邊不遠,咱是正統的殷商後裔,是東夷少昊金天氏的流傳。
所以,即便太甲處決了伊尹,也必然會嚴格控制風聲,並依商王之禮厚葬,祭祀。這是個聰明的王,聰明的辦法。
綜上,伊尹放太甲,臣放君的權力爭鬥古已有之,並不新鮮。而《史記》作為司馬遷一家之言,遵循了孔子儒學之道,是為尊周重禮之史也,故有春秋之筆法,有所隱匿或未可知。 -
4 # 黎陽村人
后羿代太康。《歸藏易》借者起射羿而賊其家,久而其奴。解:后羿篡位後,不理朝政,四岀遊獵,將政務交於寒浞。浞乘機射殺羿,佔羿妻生子。佔位六十年後夏復位。。
《竹書紀年》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以上是本人從網電子版購印)
回覆列表
在中國歷史上還是有皇帝被廢掉的例子,雖然不多。
伊尹廢太甲算是很有名了,在其他書中也有記載,如伊尹放太甲在《史記·殷本紀》中記載: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諸侯鹹歸殷,百姓以寧。
另外一個比較有名的就是霍光廢劉賀。說起霍光很多人估計要也知道,但是他那個同父異母的哥哥比他更有名,估計是人盡皆知了,漢武帝時的帝國雙壁之一冠軍侯霍去病。
公元前87年,漢武帝臨終前將8歲的劉弗陵託付給了霍光,封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霍光權力日盛,獨攬大權,朝中無人可與之抗衡。後來,劉弗陵英年早逝,霍光和眾大臣商議,決定立昌邑王劉賀為帝。
劉賀稱帝后,又不想處處聽霍光的,暗中培養自己的勢力,後來又不斷提拔自己的親信,行為越來越猖狂。之後甚至公開霍光抗衡,霍光在朝中縱橫多年,怎麼能忍受劉賀這樣的行為,更何況劉賀是他扶持上位的。
後面還有董卓廢掉漢少帝劉辯而立漢獻帝劉協。
皇帝被廢,大多不閒,也有權臣弄權所致。
但大多也是皇帝德不配位,或者掌控不了局勢被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