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封侯歷史

    古式後膛榴彈炮:佛朗機明代正德年間利用歐洲技術製造的大型後裝火炮,使用帶炮彈殼的開花炮彈!

    火銃-單發步槍:明代制式的早期輕型火器,鑄造精良,設計精巧,和元朝的火銃比較,所需火藥大大減少。明代作為標準武器,曾生產達九萬餘, 1449年的北京保衛戰廣泛使用。

    紅夷大炮帶有炮耳和瞄準具,可以調節射程,炮身壽命長,大型者重1.6噸,射程可以達到1.9公里!應該是這一類武器的極限了

    "柺子銃”-連發手槍帶有曲柄的連發火繩槍,長37.5釐米,使用類似佛朗機的裝填方式,可以連續三發,射程150米,明朝稱為"萬勝佛朗機",在抗日援朝中使用比較多。

    "迅雷銃"-多管轉膛炮:單兵多管火器,明代趙士珍發明,參考了土耳其的類似火器,是大的可以達到1管使田。

  • 2 # 高先森帶你走近大東北

    大明帝國曾經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強國。明朝時期,科技技術十分發達,廣泛運用於軍事。大明軍隊配備的武器其製作之精良,清朝用了300年時間都無從超越。雖然明朝最終被清朝滅亡,但是它是亡於內亂、亡於統治階級的不作為。如果單論軍事裝備來說,清朝是不可能打過明朝的。

    如果說到古代戰爭,很多人心中的第一反應就是刀槍斧鉞,各種冷兵器的近身肉搏。其實在明朝,冷兵器已經很落後了,軍隊大規模征戰主要使用的就是各類火器。

    明成祖朱棣麾下的軍隊就最擅長使用火器,他在與建文帝爭奪帝位時,大量投放火器,打的建文帝毫無還手之力。因此,朱棣登基之後,專門在明朝軍隊中增加了一個編制,叫做神機營,專門訓練士兵負責各類火器的投擲與存放。

    明朝的火器主要分為兩種:一種類似於現代的手槍,叫做火銃。但是它遠沒有現代手槍先進,體積比較大,使用起來也需要先填放火藥,然後點燃引線。攻擊範圍也很小,一般只有射程十幾步,因此在大規模征戰中並不適用。第二種是火炮,口徑、體積都十分巨大,需要好幾個士兵共同搬運,一人填彈,一人點火,一人扶穩炮筒。

    雖然比較耗費人力,但是殺傷力巨大。明朝時有一種叫做“萬人敵”的武器,它是一箇中空的大鉛彈,外接無數個小孔,使用時在小孔中填滿火藥,然後點燃,多用於守城。萬人敵點燃之後,會因高溫爆炸,火藥四散。李自成曾經在攻開啟封的時候就吃過萬人敵的虧,被它打的毫無反手之力,被迫退兵。

    明朝時已經有了現代火箭的雛形,並且比現代火箭還有更有趣味性一些。有一種火器叫做“神火飛鴉”,它的外形類似於一隻烏鴉,內部填滿火藥。

    使用時士兵會點燃烏鴉尾部的引線,引線連線著尾部安裝的發射筒,火藥噴射而出,烏鴉就在反作用力之下飛上天空。引線最終會點燃烏鴉肚子中的所有火藥,最後爆炸,以此達到殺傷敵人的目的。

    針對水上作戰,明朝也有相應的火器,叫做“火龍出水”。這種火器與現代魚雷很相似,專門用來擊沉敵方戰艦。它有兩級火箭,捆綁在一起。使用時先點燃後一級火箭的引線,讓它發射。

    它的火藥燃盡之後直接引燃第二級火箭的引線,以此來增加射程。在水面上作戰時,兩軍戰艦往往距離很遠。而火龍出水的射程能夠達到1.5-2公里,威力十分巨大了。

    明朝滅亡之後,清朝坐享其成,將這些先進的武器裝備據為己有。此後的幾百年間,清王朝閉關鎖國,於科技上再無顯著的進步,也沒有再製作出趕超明朝火器的武器,最終被西方國家所超越。

  • 3 # 瘋狗的輕武

    明朝這個時期(14世紀中後到17世紀中葉)正是火器的發展時期,亞洲如此,中東如此,歐洲也是如此。

    這三百年正是火器從萌發到成型的三個世紀,也是冷兵器到火器轉型的三個世紀。而當時火器還有侷限性,尤其是明朝火槍起初還都是火門擊發,效率低下不說,據槍瞄準也很難,而且裝填速率很低,所以還是需要冷兵器撐場子。甚至當時很多單兵火器都是和冷兵器結合的,放完槍之後直接輪起來開片。

    另一方面,不管是中國還是西方,火器更多的是體現在炮上。畢竟那會防禦主要靠牆,尋常投石車之類的玩意動能遠比不上火藥產生的動能,炮的精度也比那些拋射武器更好。

    中西結合這塊的話是由於從15世紀開始,歐洲逐漸進入航海時代,尤其是葡萄牙西班牙這兩開著船全世界浪。而當時歐洲已經開始普及火繩槍以及後膛裝填的佛朗機炮,因此這些火器經葡萄牙傳到明朝,所以明朝既有傳統冷兵器,也有自身火器,也有舶來火器。

  • 4 # 蘭陵不算黑

    火藥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源於古代的煉丹術,其主要成分為硝石、硫磺與硫磺中的鉀化物。北宋時期文臣曾公亮和丁度著《武經總要》中有關於火藥的詳細配方,而火器最早應用於戰爭,則是唐哀宗天佑四年,鄭膰攻豫章城時用“發機飛火”攻龍沙門,後至宋太祖時期,出現火炮,“炮”子所以由“石”改成“火”子部,至元代則有管型竹製突火槍改為金屬鑄造――火銃。

    明朝時期,火器的發展更為成熟,火銃的發展製作則更為先進,主要有火銃和鳥銃,均是手持點放,其射程則僅有數十步至二百步,火炮則是根據葡萄牙商船上載有佛朗機炮引進製作而成,在中國又有了一個很接地氣的名字――紅衣大炮,其實真正名字為“紅夷大炮”,最接地氣的名字更炫“天佑助威大將軍”,其最遠射程為兩公里左右,但是準確度較低,填裝發射速率不高,所以擅長守城,不善於野戰。

    從火銃與火炮的優缺點我們可以看出,火銃,發射速度慢,還是手點燃的火繩槍,而紅衣大炮填充更換速率也是跟不上,只能作為遠距離的定點攻擊,所以在與清軍的對戰中,騎兵的速度優勢就顯而易見了。初多爾袞和李自成打仗也是這樣。不過皇太極在與袁崇煥對戰時,熱兵器一方的皇太極就被袁崇煥的關寧鐵騎殺的落花流水!所以,這兩者結合才是最優的策略,熱武器遠端攻擊和轟炸,然後冷兵器開始發揮機動靈活作用。

  • 5 # 作家青弋漁夫

    漁夫從自己的書中舉例一一回答此問題。

    第一,從整體上來說明軍一直處於冷兵器向熱兵器過渡的時期。那是因為明朝軍方和統治者認識到了火器的巨大好處。以下一段摘自本人書中內容,如果有興趣也可以直接去看書。————

    (例如弓箭手,訓練一個合格的刀牌手需要數月甚至幾年時間,而一個火器兵兩三月足矣,只要臨戰時能將火銃打響即可,一人或許不成事,可是萬人十萬人也是兩三月,這是何等恐怖的速度,只要火器足夠,兩三月就能拉起一支龐大的軍隊。此為招兵省力。臨戰之時,士兵從出發到到達,消耗體力無數,就說刀牌手,只能消耗一半體力在路上,戰時必須保留一半體力。而火銃兵不然,火銃兵可以將全部體力消耗在路上,戰時只需端起火銃射擊即可。這意味著火銃兵的行軍距離要比刀牌手多一倍。此為臨戰省力。火器製造雖然繁雜然可以統一制式,簡而言之,以後大明可以只保留火銃兵。不用像現在這樣分成刀牌手,弓箭手,長槍兵等等等等,訓練方法也各有不同,又是槍法又是刀法,繁雜不一。火器則不然,此為訓練省力。餘在南京也經常接觸一些洋人,佛朗機為何火器強盛,皆是因為洋人已經窺得火器之奧妙也。這些年洋人在海上耀武揚威,還不是因為火器犀利。”)

    第二,分析完了火器的好處我們再從類別的角度分析一下。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一個誤區。大明的火器要分為火炮和火銃。不能混淆。火銃是萬曆三大徵之後才發展起來,所謂鳥銃是指打得準打得遠不是說用來打鳥的。而鳥銃正是因為在萬曆援朝中擊敗了日軍,繳獲了他們的種子島鐵炮才仿製成功。而種子島鐵炮來源於佛郎機火繩槍。所以大明的火銃本質上和佛郎機火繩槍一致。而在這之前大明的三眼銃單眼銃五雷神機等火銃質量很差,幾乎沒有精度可言。射程近。只能算是土銃。在遼東明軍中很多人將三眼銃的銃身打上鐵釘,戰場上釋放完了就當狼牙棒用。這也是遼東軍的特色。所以後來明軍急於得到新式火銃。當日軍的火繩銃被繳獲後,明軍如獲至寶立刻仿製。後期薩爾滸和明末戰爭中都是西洋火銃和土銃混雜使用。這漁夫在書裡都有描寫。

    而火炮則是明軍的強項,明代從鄭和下西洋之後雖然閉關鎖國但是唯獨和澳門的葡萄牙人有往來,海上也和荷蘭人交過手,明軍深刻認識到火炮的不足,立刻展開仿製。所以才有了各式佛郎機。從小型子母炮到佛郎機大將軍。最後是紅夷大炮。炮彈從一斤到七斤不等。這正證明了明朝相對是比較開放的,甚至可以說將師夷長技以制夷落到實處的正是大明!但是大明的鑄炮法稍顯落後,平時還好,戰時緊急生產就會出大問題,這就是明軍火器經常被詬病的原因。以下摘自書中的大明鑄炮法僅供參考———

    (而且大明的鑄炮工藝普遍是泥模法,泥模法的本質就是先製成一個圓柱形的形芯,再製作一個外範。將形芯外範合體後再進行澆鑄,最後再經過齊口、打磨、鑽火門,一門火炮才算製成。泥模鑄炮法沿用數百年,堪稱成熟的鑄炮技術,但缺點也很明顯。一是外範和形芯用粘土製成,透氣性低,很難乾透,經過炭火烘烤經常外幹內溼,澆鑄時產生潮氣,使所鑄火炮經常有蜂窩狀孔穴。故泥模鑄炮經常出現殘次品,《西法神機》中甚至有“鑄百得一,即為國手”這種誇張的說法。二是由於火炮澆鑄完成後需要將泥模打碎取出火炮,所以每鑄一門火炮就要專門製作一個模具,且《海國圖志》中曾記載泥模“非一月不能幹透,若值冬令雨雪陰寒,晴霽絕少,則非三兩月不能幹透”,極其費時費力,而且難以實現火炮製造的標準化。三是鐵水澆入模具時經常擾動形芯,使鑄造出的火炮炮膛不在炮身的中軸線上,再加上火炮後續的鏜孔、打磨工藝粗糙,火炮的射擊精度會很差。種種因素導致泥模炮不僅粗笨,而且多鑄造缺陷,表面粗糙。)

    第三,從人才角度分析。明末湧現了一大批天才科學家。有發明掣電銃的趙士楨。這可是個牛人,他的神器譜已經記載了他發明了大明最早的燧發槍和定裝子彈。以下摘自書中對掣電銃的描寫———

    (掣電銃就是用了小佛郎機子母炮的原理由明代兵器專家趙士楨發明的一種子母銃,設計時將預先裝好火藥和鉛彈的鐵管從後方塞入銃管,然後點燃火繩,扣動扳機發射,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種後膛槍,而且還用到了定裝彈的原理。比西方早了快兩百年,但是很可惜這種銃至今未發現實物,所以後膛槍還是已霍爾步槍和德萊塞步槍作為鼻祖。)

    除了趙士楨,明代還有徐光啟,畢懋康,宋應星,洪震寰,孫元化等一幫科學大家,他們中的很多人對順天府的大明兵器局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發明改良了大批先進武器,正是因為有這些人的存在大明火器才能中西合璧,不斷髮展。只可惜吏治腐敗,大明滅亡,這些傑作都被淹沒在歷史長河。

  • 6 # 七七談歷史

    明朝與火器的淵源十分的深厚,早在明朝初期平定南方的戰鬥中,沐英就曾經使用火槍對抗叛軍的大象軍團。當時明軍使用的還是簡單的突火槍,為了改進其糟糕的換彈速度,沐英還開創性的提出了“三線射法”,使得火槍可以源源不斷的發射子彈。

    明朝統治者非常重視熱兵器的威力

    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朱棣徵交趾(今越南)時,得神機槍炮法,後成立大名鼎鼎的神機營,這是歷史上第一支火器部隊。讓我們看一下神機營的配置:

    全營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共計官兵5000人。

    雖然神機營是歷史上第一支熱兵器部隊,但是朱棣同樣沒有解決洪武時期留下的問題,那就是早期火槍換彈速度滿、威力小。神機營裝備的是一種名叫“神機槍”的火器,這種武器就是題主所說的冷熱武器相結合。

    首先他就是一根簡單的管狀武器,先填入火藥,然後放入特製的木送子,防止漏氣槍管,最後再放入一根箭矢,最後點燃火藥就可以將箭矢發射出去了。那麼這種武器威力大嗎?不大!現代的工匠曾經復刻過這種武器,使用現代火藥弓矢的射程也僅僅只有十幾米,並且出膛之後彈道非常的不穩定。

    所以朱棣將冷兵器部隊和神機營結合起來,將神機營置於陣首,馬隊置於其後,與敵方列陣時,神機營首先進行一波射擊,打亂對方陣型後馬隊再策馬衝鋒,朱棣使用這種戰法屢戰屢勝。

    而正是這一支部隊,在於謙的帶領下痛擊瓦剌騎兵,保住了大明朝的江山,這也說明了朱棣的做法是正確的。

    明朝多采用冷熱兵器結合的方式

    再比如被很多明朝粉絲說得天花亂墜的“三眼銃”,同樣也是冷兵器也熱兵器的結合,三發子彈打完之後掄起槍管就往敵人腦袋上錘,同樣的也是受限於當時較為落後的火器。

    而抗倭名將戚繼光創立的“鴛鴦陣”卻沒有使用到火器,整個陣型皆由冷兵器組成,這也說明了當時明朝並沒有成制式的武器,各地官兵根據地理環境的不同、所面對敵人的不同選擇最為合適的武器,所以才出現了冷熱結合的方式。

  • 7 # 陶式防務評論

    大航海時代來臨了啊!明朝的武器,本來就是相容幷包,廣泛吸取東西方各國的技術經驗。明朝的不少火槍、火炮技術,都學習了別國的技術。

    在大航海時代前,明朝的火器以本土技術為主。但在明成祖朱棣時代,從安南(越南北部)吸收了不少火器製作的經驗,例如“木馬子”這種改良部件,提升了火銃的密閉性,進而增加了威力。

    大航海時代到來後,西方的火器就大批過來了。其中,對明朝火器影響最大的,主要是葡萄牙式火繩槍、佛朗機後裝炮和紅夷大炮。

    葡萄牙式火繩槍的傳入,也與倭寇入侵有很大關係。火繩槍的技術,首先傳入了中國沿海的海盜團伙,隨之進入了日本。隨著倭寇大量使用火繩槍,明朝朝廷對這種武器也非常重視,很快就仿製成功並大量裝備部隊。

    明朝後期,西方火器技術已經大大超越明朝,但是明朝的引進也是比較積極的。像紅夷大炮、魯密銃等等,都分別是效仿的英國、奧斯曼土耳其的技術。

    但客觀來講,當時明朝後期火器的研發體制十分僵化和落後,主要是缺乏近代化學、冶金學等學科的指導,技術的自我進化已經趕不上技術引進的速度。所以,明朝後期火器就更多帶有了進口技術的色彩,也就是東西方結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與咸豐交惡的恭親王奕忻為何卻在咸豐死後非常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