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漫談君
-
2 # 曹老師xixi
其實咸豐皇帝奕詝(下文統稱咸豐)和恭親王奕訢(下文統稱奕訢)關係挺好的,所謂的交惡,只是因為咸豐當皇帝后,政治上排斥奕訢而已。
咸豐皇帝在10歲的時候,生母去世,道光讓此時9歲的奕訢的母親靜貴妃撫養,靜貴妃也算盡心盡力,視如己出,兄弟2人年齡相仿,出入同行,關係甚密,十年之間同處於一個屋簷下,形影不離、朝夕相處,情分終究非同一般。
從1851年咸豐繼位,一直到1955年,奕訢都是備受恩寵,手握重權,後來因為追封皇太后事件,奕訢與咸豐發生矛盾,接著奕訢遭到肅順等權臣彈劾,多方面原因,奕訢被一擼到底,成為閒散王爺,中間陸陸續續擔任了一些不太重要的職務,一直到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奕訢擔任議和大臣,再次相見就是陰陽兩隔了。
咸豐皇帝在去世後,擔心重蹈多爾袞專權,因此輔政大臣中沒有奕訢,肅順等人也千方百計,阻止奕訢面聖。不過後來奕訢還是來了,確實有記載說奕訢是哭的比較厲害,這個肯定是有作秀嫌疑,但是也不可否認,真情也是有的。
其實咸豐帝也不是個無情帝王,只是弟弟奕訢集團的勢力太強,為了專權肯定要打壓奕訢,再加上權臣肅順等人,整天排擠這排擠那的,咸豐也是有壓力的。交惡的話,我認為還不至於。
-
3 # 歷史的發生
咸豐駕崩後,作為同父異母的弟弟、曾經皇位競爭者的恭親王奕訢痛哭流涕,熟悉內情的人都知道二人關係雖沒到劍拔弩張的地步,卻也一度緊張。
我覺得恭親王奕訢在咸豐駕崩後痛哭流涕,既有兄長離世的悲痛,又有對自己對母親命運不公的宣洩,也有對咸豐的責怪、對大清國艱難時局的擔憂。
▲恭親王奕訢
兄長離世的悲痛咸豐奕詝原為道光第四子,前三子奕緯、奕綱、奕繼都早逝,奕詝便成了長子。奕詝的母親鈕祜祿氏深受道光的寵愛,短短三個月升為全妃,一年後又升為全貴妃,才17歲成為僅次於孝慎成皇后的貴妃,後來又成為母儀天下的孝全成皇后。
天有不測風雲,1840年,鈕祜祿氏去世。道光將年僅九歲的奕詝交於奕訢的母親博爾濟吉特氏撫養。兄弟二人雖是異母所生,卻在一起學習、玩耍,時間長了有了很深的感情。
雖然後來發生了立儲風波影響了奕詝和奕訢的關係,但奕詝終歸還是奕訢的哥哥,哥哥去世奕訢痛哭也是人之常情。
▲恭親王奕訢
奕訢有感命運不公咸豐的母親鈕祜祿氏深受道光的寵愛,成為了道光的第二任皇后,而奕訢的母親博爾濟吉特氏卻沒那麼幸運。鈕祜祿氏病逝後,直到道光駕崩,博爾濟吉特氏都沒能成為皇后,現在之所以稱之為孝敬成皇后,還是兒子奕訢在博爾濟吉特氏病危時為了沖喜特意向咸豐請求冊封。
“朕在沖齡,仰蒙康慈皇貴太妃撫育深恩。撫育朕躬十五載,恩恤優加。”道光在立儲問題上也曾猶豫不決,皇子中屬奕詝和奕訢最有競爭力。兩人相差一歲,奕訢文武兼備,頭腦靈活,一度是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候選人。奕詝的老師杜受田深知學生在文武方面均不敵奕訢,便教他要學會在道光面前表現出仁愛之心,恰恰是這一點打動了道光,立奕詝為帝。
奕訢明知自己的才學騎射在咸豐之上,卻也無可奈何。母親博爾濟吉特氏在病危時,奕訢為了為母親沖喜,跑去向咸豐請求為母親冊封,咸豐含糊答應,奕訢便跑去向軍機處下旨,這一點讓咸豐大為不滿。在博爾濟吉特氏下葬後第二天,咸豐罷免了奕訢的一切職務,讓其在上書房讀書,順帶管理中正殿等事務。
咸豐病危時託孤於顧命八大臣,也將奕訢排擠在外,不予重用。直到慈禧聯合奕訢扳倒顧命八大臣後,奕訢才逐漸受到重用。
恭親王奕訢痛哭咸豐,也有為母親為自己感到不平。
▲咸豐帝畫像
時局艱難令人心酸道光在位時,爆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時局逐步艱難。到了咸豐時,相繼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打到北京,咸豐以“木蘭秋獮”為名逃到熱河,命恭親王奕訢留京議和。
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讓奕訢痛感咸豐的無能,造成今日之局面,難以收拾。作為親王,奕訢定能感到大清國已到了風雨飄搖的時候,如此下去可怎麼是好,自己又不是帝王,又無能為力,失落之情不由而生。
結語文武兼備不敵咸豐的仁愛之心,又逢國家之艱難,時局之動盪,咸豐之無能,每思及此,奕訢痛感悲傷,所有的這些也只能化作眼淚任憑風無情吹乾,自己又能向誰去訴說?
回覆列表
大家知道,咸豐帝奕詝和恭親王“鬼子六”奕訢都是道光皇帝的兒子,這倆兄弟也同樣都深受父親的喜愛。按理來說這二人作為同胞兄弟,應該手足情深,相親相愛才對,可命運弄人,他們又偏偏出生在最不講情義的“帝王家”,我想奕詝、奕訢哥倆做夢也想不到他們命運早在出生便早已註定不同。
出身不同,卻皆受偏愛
奕詝是道光最寵愛的妃子鈕祜祿氏所生,其母鈕祜祿氏一進宮便頗得道光青睞,14歲就被封為“嬪”成為一宮主位,而後她的位份也是以飛一般的速度直線上升,迅速從“嬪”到“妃”,再到“貴妃”,“皇貴妃”。
此時年輕的鈕祜祿氏年僅17,卻位同副後,足見道光對她確實非同一般。可是即便如此道光也尚覺不足,後來趁著自己孝慎成皇后新喪,更是直接把她冊封為自己的中宮皇后,史稱孝全成皇后:
恩勤並著。綜平生之懿行。莫罄揄揚。播寰宇之休聲。宜垂久遠。愛為孝而敬為孝。實基百行之原。受克全而歸克全。允系六宮之望。爰遵懋典。俾永嘉名。茲以冊寶諡曰孝全皇后。
自道光十四年(即公曆1834年)十月十八日“靜皇貴妃被冊立為皇后以來,奕詝就子以母貴成了“嫡子”,再加上他這“老四”前面的三個哥哥早在他出生前就都早早地離開了人世,所以奕詝事實上就是道光帝的“嫡長子”,身份自然非同一般,道光愛屋及烏對這個兒子也是高看一眼。
而奕訢的出身相比來說就差的多了,他的母親“孝靜成皇后”別看也是個皇后,但實際上在道光心中的地位她是完全不能同孝全成皇后同日而語的,事實就擺在眼前:
即便奕訢生母在後宮中苦捱數十年,費盡心力幫助道光打理後宮事務,可直到老皇帝去世她也只落了個“皇貴妃”的名頭,並沒有如願以償當上國母。她這個名義上的皇后之位只是自己去世之後咸豐追封的。
所以說她是直接從妃嬪一躍而升當上的太后,而事實上她在道光眼裡的分量可能還遠遠達不到皇后這個位置。所以奕訢之所以能夠與哥哥奕詝並肩,主要還是靠的自己文武雙全的實力。
文:根據《清史稿》記載:(奕訢)就傅日授千言,少讀即成誦。也就是說他記憶力超乎一般,老師一天教授上千字文章,他大概讀幾遍就能完整地把它背下來。
武:奕訢在武功方面也一點不落於奕詝之後,《清史稿》中同樣記載了他過人的武功:
(奕訢)與文宗同在書房,肄武事,共制槍法二十八勢、刀法十八勢。
道光眼看著這個小兒子你能文能武,心裡當然樂開了花,一高興就給奕訢耍的刀槍都起了個名字:刀賜名“棣華協力”,刀命名“寶鍔宣威”,另外道光還賞了奕訢一把白虹刀。
奕詝幼年喪母,十年朝夕相處兄弟情
對於年幼的奕詝來說,身在封建宗法社會,“嫡長子”的身份給了他非同一般的優越感,讓他一直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這樣的好光景終究沒有持續太長時間。道光二十年(即公曆1840年)正月十一日噩耗傳來,奕詝倚仗的母后此時年僅三十三卻突然去世,讓這個時候年僅九歲的奕詝即遭喪母之痛。
道光聞聽愛妻的死訊之後,真可以說是痛心疾首,抱著奕詝一頭痛哭,父子倆都苦成了淚人。
雖然道光此時痛失嬌妻,確實難過的一塌糊塗,但是他更知道奕詝現在畢竟還小,不能沒有人照料,於是痛定思痛的他就下了一道聖旨,把奕詝交給了奕訢的母親靜貴妃撫養。
此後到道光駕崩咸豐登基前,奕詝都跟著他們一同生活。就這樣三人平穩地度過了十年。
靜皇貴妃太后情結太重,惹得兄弟反目成仇
道光死後靜皇貴妃一直憤憤不平,不僅僅是在為兒子本該到手的皇位卻名其妙地給了養子,更是在為自己鳴不平:
自己進宮這麼二十多年以來一直任勞任怨,給皇家誕育子嗣(靜皇貴妃一輩子給道光生了三個兒子一個女兒,也確實算是給皇家開枝散葉立下了汗馬功勞)。
此外還得一天到晚還得服侍這個比自己大好幾十歲的糟老頭子,這也就不說了,好不容易熬出了頭,強有力的幾個競爭對手都撒手人寰了,偏偏道光這個時候又裝起了情聖,此後十年寧願後位空懸也一直不立皇后,這讓位居副後的她始終不能名正言順,很是不快,最終鬱悶成疾。
母親的心結作為親生兒子的奕訢自然一直看在眼裡,於是他多次向咸豐帝奏請封靜皇貴妃為後,可是怎奈咸豐一直對此不知可否,這也讓奕訢心生芥蒂。
奕訢一直暗地裡想方設法地在為此事謀劃。
終於,讓他逮住了一個機會。史書記載,一天咸豐得知養母身體抱恙,前來探望,路上正好碰見了剛剛探望完母親回家的奕訢。
奕訢舊事重提,咸豐也再次不予理睬,只是象徵性地“嗯嗯”兩下點頭,結果奕訢就抓住這個時機,借咸豐點頭這個舉動,便自顧自地認為他是在暗示自己同意了此事。
於是奕訢一路飛奔跑到軍機處讓軍機大臣給皇上擬旨封后,軍機大臣不明所以,只得照辦,誰也不願意平白無故得罪一位當時正“當紅”的皇弟。
最後,軍機處送來替咸豐帝擬定的聖旨,咸豐也就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了。不過最後咸豐也對奕訢採取了報復措施,讓奕訢付出了慘重代價:
上責王禮儀疏略,罷軍機大臣、宗令、都統,仍在內廷行走,上書房讀書。
奕訢幾乎一下子從國家的部院大臣被貶黜得只剩下一個“先皇之子”身份的閒散王爵,而且自此之後,終咸豐一朝奕訢都沒有再被大幅起用,在這近十年的光陰裡都是屬於靠邊站的一種人物,至此這兩兄弟可以說是真正鬧掰了。
直到咸豐帝臨終前,咸豐都沒有打算把當時正在北京安排和談事宜的奕訢召來熱河行宮見最後一面,足見這二人關係之差了。
瞭解完奕詝、奕訢二人的恩怨情仇,那麼我們自然就會好奇,既然這兩兄弟關係這麼不對付,奕訢為什麼後來還要風塵僕僕地趕來弔唁,還在喪禮上哭的如喪考妣呢?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咸豐、奕訢確實兄弟情深
暫且拋開政治上的分歧與二人同胞兄弟的血脈關係不談,這兄弟二人畢竟自小一起長大,十年之間同處於一個屋簷下,形影不離、朝夕相處的情分終究非同一般。
即便這二人確實矛盾不少,隔閡重重,我想在生離死別的這一刻,奕訢也該放下許多了,“死者為大”這到底還是中國自古以來就崇尚的思想。此刻,我想他也許並不是作為一個臣子來給皇帝弔唁,更多的只是單純的弟弟來送哥哥最後一程。
二、奕訢藉此機會宣洩不滿
奕訢作為當年的皇位候選人之一,最後陰差陽錯沒當上皇帝也就罷了,新皇帝作為自己相處多年的親哥哥,受自己母妃恩養十年,居然連替他們共同的母親封一個“太后”的虛名都不肯,最後奕訢耍點小聰明替母親爭得了太后之位這本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可奕詝卻死抓不放,還把奕訢給“一擼到底”了,只保留了道光臨死前給他封的王位。更有甚者,奕訢後來還得知了哥哥居然跳過自己,在臨終前只安排了所謂的顧命“八大臣”八個外人來替將來的小皇帝處理朝政,試問奕訢作為咸豐的親弟弟,未來小皇帝載淳的親叔叔,心中怎能不憤憤不平呢?
但是奕訢的這種情緒卻無法表達出來,不然一旦被人抓住把柄,那就是個目無君上的大逆之罪,縱有皇子之名這個保護符,恐怕也難免罪愆。不過好在現在正是國喪期間,話不能說,哭總還是可以的,於是奕訢便大膽地放聲痛哭了。我想奕訢也正是基於此才會哭的這麼傷心,這就有了史書中“伏地大慟,聲徹殿陛”之語。
三、奕訢這是在表示對咸豐的蔑視
奕詝、奕訢從小一起長大,可是奕訢的文韜武略一直在哥哥奕詝之上,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咸豐授業恩師杜受田才給咸豐出主意讓他在頑固死板,守著老一套的道光面前“轉移陣地”,著力表現自己的“孝道,仁德”,最後這才讓咸豐碰巧取勝,可以說他贏得並不光彩,我想奕訢心底深處對這次失敗肯定是不以為意的。
繼位後咸豐的所作所為也讓奕訢唏噓不已,不僅把江山搞的一團糟,致使英法聯軍橫行中華大地,自己還拋下宗廟社稷,跑去承德避暑山莊逃難去了。
故我認為奕訢此時對這個所謂的“皇帝”是很看不上的,他的哭聲彷彿也是在說:不行不早說,把老爹留下的江山都敗成了這副模樣,沒這個金剛鑽你就別攬這個瓷器活!
所以說還真別小看奕訢這麼一哭,裡面的話外之音還是不少的,值得我們好好推敲一番。
參考文獻:
《清史稿》《清文宗實錄》《清宣宗實錄》《清朝野史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