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宋IF
-
2 # 行者要行萬里路
我覺得曹丕要真的能和劉備做到同心同德,滅掉吳國也並非不可能。
孫權在聽聞劉備起兵忙派諸葛瑾去見劉備,想要以利害說之,並願意將孫夫人送回,但還是被拒絕了。孫權聽說後大驚失色,嘆道:這樣的話,恐怕江東要不保了!可見江東還是很害怕劉備一方的。後來也確實在彝陵之前蜀軍連勝十多陣,所向披靡!後來由於劉備的決策失誤給了陸遜可乘之機,最後險勝!
諸葛亮也斷言:先主退後吳兵肯定不敢追,他們害怕曹魏會抄其後路。陸遜雖然年輕有為,但兩面作戰腹背受敵是兵家大忌,更何況對手還是吳蜀聯盟都戰不勝的魏國。
所以如果說拋開魏國和蜀國各懷鬼胎外他們要同心協力一致伐吳的話,吳國很有可能會滅亡,只是兩方也會損失很大罷了!
-
3 # 富元製作
只能說吳國會損失慘重,不能滅國,因為曹丕知道吳亡魏危,會盡可能消滅吳國實力,達到魏國利益最大化然後藉機退兵,以此牽制強大的劉備集團。
-
4 # 愛妮品歷史
夷陵之戰聽起來是一場戰鬥,一把火把劉備大軍燒個精光,其實夷陵之戰前後延續一年之久。221年7月,劉備發起戰爭,進攻東吳的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222年2月,劉備從秭歸進抵夷陵(猇亭)地區,雙方進入相持階段。一直相持到6月,陸遜用火攻反擊,劉備全線崩潰,退往永安。陸遜擔心曹魏會來攻吳,停止繼續進攻永安。果然9月,曹魏攻吳。整整一年時間裡,曹丕為什麼不趁火打劫,一起進攻孫權呢?
曹丕剛建立新魏朝,要保持國家內部穩定,就必然向吳地孫權這個當時是曹丕的吳王,有分裂叛亂傾向的勢力開刀,一定要鎮壓叛亂分裂分子鎮壓下去,是所有政治家,樹威顯赫的重要手段,也是首先解決急迫問題,有是否讓各地管理者都擁護自己新建立新王朝國家,是能確立他這個建立魏王朝政權的皇帝合法存在的大問題。更是保證國家長期穩定人民安寧的前提的關鍵問題不得推後託延。
此戰東吳雖然獲勝,但損失亦不小。除了軍隊的損失,攻戰一年耗費錢糧也是巨大的。攻戰一年東吳軍隊已經疲憊不堪。公元222年八月徐盛、潘璋、宋謙等上表請求攻入白帝城中。孫權詢問陸遜(說明孫權也有此心),陸遜反對講:現在魏國在集結軍隊,說是幫我們一起打劉備,其實是要來打我們的。公元222年九月魏國三路伐吳。
孫權本來就不是真心投降曹丕,只是劉備大軍來襲,孫權為防曹丕趁機南下,合力滅吳,所做的權宜之策。其實,三國中,孫權是對三國形勢看得最為透徹的一個人,也是最堅定執行孫劉聯盟政策的一個人。因此,雖然劉備大舉伐吳,但只要曹丕不出手,孫劉聯盟就還有修復的可能。而一旦曹丕出手,東吳就很能在兩方夾擊之下蕩然無存了。打敗了劉備後,警報解除,孫權對曹丕自然沒必要再恭恭敬敬的了。因此,曹丕不禁勃然大怒,不免覺得被耍,於是發兵伐吳。
如果東吳也同樣在此時機進攻蜀漢。那麼他們兩家索要比拼的就是誰的速度更快,誰的消化能力更好?誰能夠即吞併蜀漢 ,又得到蜀漢的支援,以為己用。這樣一來,就會產生不確定因素,東吳有可能乘機機會超越曹魏。總之,當曹魏處於優勢地位的時候,是不希望任何的變動發生的。如果東吳沒有進攻蜀漢,而是對準了曹魏的後方進行偷襲,那麼曹魏照樣是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綜合考慮,不如進攻東吳,以保持目前的戰略平衡最為穩妥。
-
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曹操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孫權和劉備結成聯盟,並在赤壁之戰擊敗了曹操,在整個曹操後期,孫權與劉備保持聯盟,才阻斷了曹操統一天下的夢想。
從某種意義上說,曹操要想統一天下,就必須擴散孫權與劉備的聯盟,然後各個擊破,同樣可以統一天下,在曹操的晚年發生了關羽北伐襄樊之戰,曹操迫於關羽的現實軍事壓力,而孫權眼紅關羽北伐的紅利,所以曹操與孫權頭一次在政治利益上達到一致,共同對付關羽,孫劉聯盟正式破裂,這也是曹操擊敗孫權與劉備的最好時機。
曹操
可惜的是,關羽被殺後沒多久,曹操就病逝了,這個統一天下的機會就讓給了繼承人曹丕,曹丕即位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統一天下,而是交接權力,改朝換代,曹丕只用了幾個月就完成了政治交割,代漢建魏,接下來,曹丕的任務就是統一天下了。
很快,劉備就送了一個天大的喜訊給曹丕,劉備居然發動了針對孫權的夷陵之戰,三國鼎立之機,最強大的曹魏居然看著兩個弱小的南方鄰國打了起來,這種政治局面換了誰也會在睡夢中笑醒,因為統一天下的機會來了,只要南方亂起來,對曹魏來說就是百利而無一害。
但是,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整個夷陵之戰期間,長達近一年的時間中,曹丕居然什麼也沒有幹,就這麼看著劉備與孫權發生戰爭,等到陸遜擊敗劉備後,東吳很快就結束了戰爭,曹丕浪費了一生中唯一一次統一天下的機會,而且是失不再來。
曹丕
為什麼曹丕在夷陵之戰中不做點什麼?比如趁火打劫攻擊孫權,那樣的話,孫權將會面臨兩線作戰,一旦孫權在某一線戰敗的話,整個東吳政權就會有亡國的危險,為什麼曹丕不知道利用機會呢?
作為一個新即位的君主,曹丕的能力自然不能與曹操相比,政治上成熟度甚至不如孫權,孫權也不過只比曹丕年齡大了5歲而已,曹丕沒有攻打孫權最大的原因就是:
1、曹丕是以政治家的眼光看待孫權的“歸順”。
在曹丕成為皇帝之前,其實已經是歸順了曹操,曹操封孫權為驃騎將軍領荊州牧,因為曹操沒有代漢,所以這是漢朝官職,曹操去世後,曹丕代漢建魏,孫權仍然歸順曹丕的魏朝,這給了曹丕很大的政治利益。
孫權
因為曹丕代漢最需要的就是得到天下勢力的承認,別說古時候,就是現代某個小國要獨立,也需要得到全世界的承認,孫權歸順曹丕的行為就是承認曹丕新建立的魏朝,這給了曹丕莫大的政治利益,在當時的天下,除了孫權勢力之外,還是劉備勢力,以及遼東的公孫康勢力,西北的烏桓、鮮卑、匈奴勢力,現在孫權開了個好頭,如果曹丕攻擊孫權的話,等於是給天下提供了一個壞榜樣,誰投靠曹丕就會被攻擊,那天下還有誰會承認曹丕的魏?
雖然謀士劉曄告訴了曹丕孫權的歸順只是權宜之計,為了應對劉備接下來攻打東吳的戰爭,因為孫權不能兩線作戰,劉曄還建議曹丕攻打孫權,因為這是一個很好消滅孫權的辦法,孫權將會面臨兩線作戰,那樣的話,孫權就會亡國,孫權一旦亡國,劉備也不會長久,但曹丕從自己政治角度考慮這個問題,並沒有從實際利益來考慮,從這裡能看出曹丕重視的表面,而忽視了實際。
劉備
2、曹丕既想獲取利益,又想坐壁上觀讓劉備與孫權打得兩敗俱傷而坐收漁翁之利,結果是啥也沒得到。
曹丕在夷陵之戰期間原本想攻蜀,但卻發現無法下手,因為魏與蜀的交界在關中秦嶺一帶,曹魏重點都在襄樊--合肥--淮南一帶,無法大規模調兵攻蜀,只能選擇攻吳或者什麼也不幹,最終曹丕選擇中立,同時曹丕認為劉備會在夷陵之戰失敗,但曹丕沒有想到劉備敗得如此之快,從劉備在夷陵前線被打敗,到戰爭結束,不到一個月時間,曹丕連發動大軍南征的機會都沒有準備好。
若是在劉備攻打陸遜期間,發動大軍攻打東吳,情況會如何發展?
夷陵之戰
那樣的話,東吳肯定會滅亡,當時曹魏的侍中劉曄就是這樣建議曹丕,三國鼎立,只要兩個弱小國家不聯合,那一定會是最強的那一個國家統一天下,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劉備伐吳牽制了孫權很大一部分兵力,陸遜所率領的抵抗劉備的軍隊都駐紮在夷陵一線。
如果曹丕發動大軍兵分三路,分別攻打荊州、江夏、淮南的話,孫權將會面臨滅頂之災,尤其是荊州,陸遜的大軍背後就是荊州,如果曹魏從北方的襄樊南下攻打江陵,等於是攻打陸遜的後方,陸遜就會前後受敵,軍心將受到極大影響,絕對不可能還能堅守夷陵,很可能是退往長江以南的公安到長沙郡一帶,那樣的話,江陵肯定失守,曹魏只需要攻打東吳軍隊而不佔領南郡,故意把南郡讓給劉備佔領,就能繼續讓劉備與孫權打下去,同時曹丕可以發動重兵從合肥或者淮南一線突破,孫權就會繼續面臨兩線作戰。
曹丕與曹操
真到了這個時候,孫權再厲害,吳軍再能打,也頂不住劉備與曹丕的同時攻擊,再加上孫權丟了南郡,長江天險已經被撕開了一半的防線,孫權已經無法守住江東了,最終結果就是孫權戰敗向南逃去,只有交州可去,要不然就去了越南和臺灣,這就是最終的結局。
至於曹丕能否統一天下,還要看後期的戰事發展,如果曹魏能夠擊破吳軍,佔領江東的話,那麼曹魏統一天下的機會就已經是定局,而且大機率會是這樣。當然,也不否認後來的諸葛亮會再次按照隆中對的戰略兩路出擊,如果三國變成兩國,那麼蜀漢將會面臨全部來自曹魏的壓力,國與國的戰爭,以實力決定,最終還會是曹魏統一天下。
-
6 # 寄暇學宮
曹丕和劉備一起攻打東吳,這並不是歷史假設。因為在劉備攻打孫權的時候,曹魏那邊就有人提過這麼個提案。只不過曹丕經過慎重考慮之後給否決了!
劉曄提出要去攻打東吳,主要原因有三點:
曹魏勢力最大卻不能滅掉東吳和西蜀,主要是因為他們結成了聯盟。現在他們自己打了起來,已經沒有了聯盟的優勢。這可真是天賜良機。現在趁機派遣大軍前去攻打東吳東吳在兩線作戰的情況下,用不了一個月就可以滅亡東吳。只要能佔領半個東吳,西蜀也就很快就滅亡了!劉備得知曹魏趁機出兵攻打東吳,必然要加緊攻打東吳,其目的就是要抓緊時間搶奪東吳的地盤。劉備肯定不會改變主意去營救東吳。曹丕之所以否決與劉備共同去攻打東吳,還是因為短期內不可能滅掉東吳。主要原因也是有三點:
曹丕是接受漢獻帝禪讓而成為皇帝的,可以說是名正言順的正統。劉備卻是屬於自立為帝,這是屬於典型的僭越之舉。而東吳的孫權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已經向曹魏稱臣。曹丕此時的戰略是受降東吳、討伐西蜀。東吳和西蜀聯盟地破裂,是因為曹魏暫時沒有對他們造成強大的威脅。一旦曹魏對東吳造成強大的威脅,在唇亡齒寒之下很難說就不會重新恢復聯盟。曹丕正好是處於剛剛完成權勢交接的節骨眼兒上,主要精力還是要保證自己內部的穩定。在這種情況下,派大將率重兵出征不放心;自己御駕親征,又怕自己後院起火(可以想想完顏亮)。曹魏在這個非常特殊的時期,還是宜靜不宜動,只能打打有限的戰爭。既然是不能發動滅國之戰,那麼也就不能夠滅掉東吳。
曹魏在不宜大舉用兵的情況下,與劉備共同攻打東吳,反而是讓劉備得到更大的利益。
屁谷決定腦袋,曹丕和劉曄考慮的就不是一回事兒。這種事兒曹丕當然也不能跟劉曄明說。
曹操為什麼對郭嘉、賈詡他們言聽計從,因為他倆兒都和君主考慮的是一回事兒。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回覆列表
應該不會。
首先,要想滅吳,一般都要派水軍從蜀地和江陵順流而下,但當時江陵在吳國手上,劉備的軍隊被阻攔在了三峽的崇山峻嶺之間,而吳軍的身後是平原和寬闊的長江,運輸很方便,劉備過不了夷陵,他的水軍步軍都施展不開。
在這種北方進攻南方的大規模戰役中,不僅需要協調好廣闊戰線上的各路人馬,同時要做充分的準備,歷史上如西晉滅吳,晉武帝準備了十年時間,發動幾十萬人進攻才滅掉東吳,隋文帝滅南陳的時候,陳國比之宋齊梁還要弱小,隋朝卻已經統一了整個北方,即使如此,隋文帝還是準備了數年之久,並採用計策,干擾陳國的經濟。最後發兵五十多萬滅掉南陳。而苻堅由於輕敵,率領百萬之眾被東晉在淝水打敗,可見攻下南方政權,沒那麼容易,需要有足夠的實力和充分的準備時間。
而三國夷陵之戰時,劉備剛繼位漢帝,與曹丕爭鋒相對,這兩家就算能同時攻吳,也不可能在軍事上協調一致,畢竟兩國都認為自己是正統,對方是篡逆。這種情況情況下,只能各打各的,劉備被吳軍阻擋在夷陵,魏國只有拿下江陵,才能順江而下,直抵武昌,而從東部的廣陵地區渡過長江,在當時不太現實,因為這裡江面寬闊,風大浪高,曹丕幾次伐吳都止步於廣陵。
實際上,雖然魏蜀雖然沒有同時伐吳,但夷陵之戰一結束,曹丕就發三路大軍伐吳,想坐收漁翁之利,結果損失慘重,徐晃、夏侯尚、張頜等名將包圍江陵幾個月也打不下來,軍中瘟疫流行,士兵傷亡大半,就可以知道有多麼難打,而且夷陵之戰發生在盛夏,對北方士兵來說,不是一個好的進攻時間。
況且這個時候的蜀國將帥乏人,而吳國這邊人才濟濟,名獲輩出,並且吳國早在呂蒙的時候,就設想過同時對抗劉備與曹操。當時呂蒙的建議是:派兵駐守南郡和白帝城,在長江上以遊兵一萬隨時策應,同時自己率領大軍進攻襄陽,全據荊州。所以,孫權肯定想過這種情況,從而做好兩面開戰的防備。
縱觀北方政權滅掉南方政權,都是在北方極其強大,而南方極其弱小腐敗的時候。即使如此,尚且要有充分的準備和足夠的水軍,才敢南下,何況魏蜀兩國那個時候,劉備被阻攔在夷陵,他的水軍不能發揮作用,曹魏這邊要想順流而下,就得打下江陵,而這兩個地方都被吳國以名將重兵防守,沒那麼容易打下來。除非劉備能夠打敗陸遜的五萬大軍,或者曹丕派兵攻下江陵,但是這個都實現不了,後來劉備被陸遜打敗,曹丕圍攻江陵損兵折將也說明了這一點,如果用比較玄學的話來解釋,那就是孫吳這個時候處於上升期,內部團結,人才輩出,兵精糧足,君主英明,沒那麼容易滅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