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門不帶刀

    明朝皇權與世家大族的矛盾自始至終都不在一個層級上,根本不存在達到了不可化解的地步。

    根本不存在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門閥士族階層。就算到了隋唐時期,有過短暫的興起。但被武則天強力鎮壓之後,門閥制度一蹶不振,並逐步消亡。

    到了明朝建立後,這個過程又分成了四個階段,最終在歷代皇帝的強力壓制下,明朝的世家大族肯本就沒有與皇權平等對話的資格。

    第一個階段:明太祖完全收回相權,並大肆按照律法屠殺世家階層。

    明太祖作為開國皇帝,畢竟是從底層出身。對權力的控制慾一直非常強。

    洪武年間總共有過兩個一手遮天的丞相:李善長和胡惟庸,最終以胡惟庸為導火線,對即將形成的世家大族進行了瘋狂的屠殺。

    並廢除了丞相這個職位,將權力分散到六部,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

    這是明朝皇權對相權的一次瘋狂的撲殺,將還在萌芽狀態中的相權直接拍死。而相權背後的世家階層也是完全一蹶不振。

    特別是藍玉案之後,大明剛建國時的特權階層又一次受到了屠殺,所以在明太祖時期,世家大族又形成一個強有力的階層。

    第二個階段:靖難之役後,明成祖原南京的世家階層進行了又一次清洗。

    一朝天子一朝臣。明成祖打進了南京,打敗了朱允文。對於朱允文當皇帝時的世家階層進行了瘋狂的屠殺。

    重臣齊泰被滅掉了九族,方孝儒被滅掉了十族。建文帝朱允文時期剛形成的世家大族,基本上又被殺了個乾淨。

    後來明成祖朱棣將京都遷到了北京,大明朝保持著兩京十三省的建制,原來南京的階層都是一蹶不振。這是第二個階段。

    第三個階段:明英宗的土木堡事變。

    土木堡事變,讓朱元璋,朱棣時期培養起來的勳貴子弟(這個階層本來是皇帝培養用來對抗文官的)被一鍋端了。

    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官階層的崛起,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些文官階層依舊會成形成士族世家,但後來明英宗透過奪門之變,又將剛剛崛起計程車族進行了斬草除根式的屠殺。

    到這個階段,明朝依然沒有形成有影響力計程車族世家階層。

    第四個階段:明世宗嘉靖帝的三權分立

    對於皇帝來說,下面的權力越分散,他自己的皇位越安全,皇權也就越穩固。

    到了嘉靖帝的時候:宦官階層,文官階層,武將階層,這三個階層互相制約,宦官制約文官,文官制約武將,皇帝制約宦官。這是最穩定的三角關係,所以嘉靖帝才能夠20年不用上朝。

    而到了明朝後期,特別是崇禎時期,宦官階層被崇禎打壓為,文官階層一家獨大。大明朝也就亡了國。

  • 2 # 山谷大師

    明朝的獨特的一個現象,是在制度上確立了太監干政,儘管屢次出現閹黨亂政的事件,最有名的就是王振,劉瑾與魏忠賢。王振慫恿明英宗朱祁鎮親征,引發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當時勳貴子弟多戰死,退出朝堂的核心,文官集團獨大,導致後期皇帝只能依靠宦官來牽制文官集團。

    劉瑾在正德時期的專權,時人稱為“立皇帝”,而把正德稱為“坐皇帝”。魏忠賢在明朝後期人稱“九千歲”,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朝代象明朝那樣,直接讓太監干政。

    明太祖於洪武十七年設司禮監,他是皇宮內部管理宦官與宮內事務的機構,只負責瑣碎事情,不參與政治。

    豈知朱元璋的子孫寵信宦官,反其道而行之。

    永樂皇帝就信任宦官,委以要職,所以宦官的權力大大增加。

    司禮監的真正變化始於明宣宗時期,設立內書堂,讓翰林教授太監讀書,司禮監掌握權力就是握有批紅權,皇帝呢,就是批閱奏摺,朱元璋為了專斷,廢除了丞相,設立內閣大學士,但沒有決定權。

    朱棣時,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監管六部,成為朝廷的決策機構。批紅,就是用硃筆進行批閱奏摺。司禮監還設計地方的宦官機構,包括鎮守太監,東廠和提督京營。

    太監因為經常和皇帝相處,自然獲得信任,對皇帝而言,太監即是奴才又是助手,比較聽話,因此太監依靠皇帝信任,地位權力日益做大,甚至控制力中央決策,帶來了不少麻煩甚至災難。

    明後期,農民與地主之間的矛盾空前尖銳,土地高度集中,福王的賜田達兩萬傾。

    官吏士大夫希望緩和階級矛盾,要求仰制宦官和貴族特權,於是出現了東林書院講學,議論時政,稱為東林黨人。

    城市居民和手工業者進行了反對礦監稅使的鬥爭。至於明亡,主要原因是中國處在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過度轉化期,皇權與官僚許可權沒有權衡到位,導致皇權衰落,官僚腐敗並存。

  • 3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對明朝皇權威脅最大的是什麼?真的是世家大族?當然不是。世家大族和皇權之間的矛盾,主要發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到了明朝,不存在這種問題。

    世家大族影響中國至少有一千年的歷史,所以是歷史上不可抹殺的印記。陳寅恪先生用門閥的概念,將隋唐時期的關隴集團形象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其實就是為了闡述一個道理,隋唐初期,便是世家大族消失在歷史上的重要時期。

    01魏晉南北朝,是世家大族的巔峰時期。

    其實早在漢朝,世家大族就已經存在,而且源遠流長。尤其是到了東漢時期,因為選官制度的漏洞,舉孝廉成了貴族階級壟斷官場的重要手段後,世家大族在官場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因為舉孝廉的所有權力,都落在了官員們的手裡。當官的當然希望自己的子孫也做官,所以他們開始用交換的模式來選拔官員。

    徵西大將軍桓溫請為司馬,將發新亭,朝士鹹送,中丞高崧戲之曰:“卿累違朝旨,高臥東山,諸人每相與言,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蒼生今亦將如卿何!”安甚有愧色。既到,溫甚喜,言生平,歡笑竟日。既出,溫問左右:“頗嘗見我有如此客不?”溫後詣安,值其理髮。安性遲緩,久而方罷,使取幘。溫見,留之曰:“令司馬著帽進。”其見重如此。---《晉書》

    既然不能選自己的子孫,那麼就我選你的兒子,你選他的兒子,而他再選我的兒子。這麼一來就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所以幾代官爵當下來,這個家族也就成了世家大族。比如說四世三公的袁紹袁術兄弟所在的袁家就是典型的世家大族。

    而魏晉時期的世家大族更是成為了朝中主流,魏國時期還好,只是掌握了選官的權力,利用九品中正制,控制貴族集團的子孫入朝為官。等到東晉時期,朝廷的所有權力基本上都落在了世家大族的手裡。舊時王謝堂前燕裡的王家和謝家,那就是東晉時期典型的世家大族。其中王導、謝安等人更是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他們始終牢牢控制著朝中大權,皇權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傷害。這才是皇權和世家大族之間爭端最大的時候。一直到劉裕結束東晉的統治,才算是暫時結束了世家大族統治中國的事情。不過這不是世家大族掌權的終點。南北朝時期的世家大族雖然不再像魏晉時期那麼猖獗,卻也依舊活躍在政壇。

    尤其是北周時期的關隴集團,更是成為了國家的領袖。建立隋朝和唐朝的楊堅和李淵,其實就是關隴集團的代表人物,他們就是世家大族的典型代表。不過唐朝時期,武則天滅了長孫無忌一派以後,從此結束了世家大族與皇權對抗的歷史。

    02明朝的皇權始終處於不敗之地。

    秦漢時期,有諸侯王與皇權做鬥爭,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世家大族與皇權做鬥爭,唐宋時期有地方豪強與皇權做鬥爭,對皇權保護最好的,應該就屬明清兩朝了。

    明朝剛開國的時候,朱元璋利用胡惟庸的案子,徹底罷黜了宰相這個職位,從此以後宰相成為了歷史裡的一個名詞,再也沒有實際意義。

    因為相權始終會成為掣肘皇權的重要因素,所以解決相權,也就變相地提升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朱元璋是一個極度自私的人,他這麼做是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都能夠獨掌大權。可是他也留下了禍端,那就是諸侯王的事情。分封諸侯王成為了朱元璋非常失敗的一個舉措。因為朱元璋希望兒子們個個在地方上享受皇帝般的待遇,所以造成了朱棣謀反。朱棣謀反成功以後,徹底削弱了諸侯王的權力,從此以後,明朝的皇權就失去了任何其他力量的束縛,真正成為了至高無上的權力。

    明朝的皇帝,任用內閣大臣為他們處理朝中政務,任用太監為他們監管朝中大臣,形式上不斷做出改進和變化,最終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維護皇權。

    顯然明朝的這一政策的確十分成功,在朱元璋和朱棣父子倆的努力之下,皇權終於被他們保護成了最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力。

    惟庸既死,其反狀猶未盡露。至十八年,李存義為人首告,免死,安置崇明。十九年十月,林賢獄成,惟庸通倭事始著。二十一年,藍玉徵沙漠,獲封績,善長不以奏。至二十三年五月,事發,捕績下吏,訊得其狀,逆謀益大著。會善長家奴盧仲謙首善長與惟庸往來狀,而陸仲亨家奴封帖木亦首仲亨及唐勝宗、費聚、趙庸三侯與惟庸共謀不軌。帝發怒,肅清逆黨,詞所連及坐誅者三萬餘人。乃為《昭示奸黨錄》,佈告天下。株連蔓引,迄數年未靖雲。---《明史》

    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明朝的所有皇帝,全部都是擁有實權的皇帝。就算嘉靖和萬曆數十年不上朝,這朝中大局始終掌握在他們手裡。

    03科舉制度的實行,成為了世家大族掌權的重要壁壘。

    武則天為什麼能夠徹底消滅世家大族對皇權的干擾呢?其實前人已經為她做好了所有準備,那就是科舉制度。

    早在隋文帝時期,科舉制度就已經初見端倪。到了隋煬帝時期,科舉制度更是被髮揚光大。唐朝建立以後,科舉制度成為了選拔官員的重要渠道。

    一直到武則天時期,科舉制度成為了武則天治國的法寶。因為武則天不斷豐富科舉制度的內容,而且堅定不移地實行這一制度,贏得了讀書人的尊重。

    秋,七月,壬寅,命李勣、許敬宗、辛茂將與任雅相、盧承慶更共覆按無忌事。許敬宗又遣中書舍人袁公瑜等詣黔州,再鞫無忌反狀,至則逼無忌令自縊。詔柳奭、韓瑗所至斬決。籍沒三家,近親皆流嶺南為奴婢。---《資治通鑑》

    與此同時,武則天也就得罪了那些世家大族。過去李淵李世民時期,雖然也已經開始實行科舉制度,但是貴族做官基本也是被認可的。

    可武則天非常反感這一點,於是科舉制度就成為了她對付世家大族的重要工具。明朝時期,科舉制度沿襲了宋朝的重視程度,所以跟宋朝一樣,明朝的文人地位是比較高的。

    他們透過讀書成為了朝廷命官,而不是靠著父輩們的功勳承襲了官爵。所以世家大族在明朝,基本上是不掌權的,歷史倒車誰也開不了。

    總結:誰來掌權,其實對百姓來說,無關痛癢。

    魏晉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逐漸架空皇權,難道就一定是一件壞事嗎?這可未必。皇權和相權對老百姓來說,其實沒有什麼差別。

    誰能夠治理好這個國家,誰能夠讓老百姓過好日子,其實他們就可以來掌權。皇帝是世襲制,所以不能保證每一任皇帝都英明神武,宰相基本是靠自己的努力爬上來的,雖然不免有奸相的存在,但是大多數人都是有能力的。

    相比而言,世家大族掌權,或許真的比皇帝獨自掌權,對老百姓來說要好得多。因為世家大族不止一家,彼此之間是有競爭的,為了競爭上位,他們必須要比對方更加努力,從而沾光的或許就是老百姓。

    比如說東晉時期,謝家和桓家之間的鬥爭,在一定程度上就為老百姓爭取了一定的和平時期。因為有謝家的掣肘,桓溫不敢擅自篡位,因為有桓家的霸權,謝安必須要比任何人都要努力維持平衡。

    參考資料:

    《晉書》

    《明史》

    《資治通鑑》

  • 4 # 煮酒漁樵

    我是閒翻古書笑談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明朝的皇權和世家大族之間的矛盾其實是不存在的,因為皇權與士族之間的鬥爭在唐末就基本結束了,雖然還有一些力量殘留,但是已經沒有了漢,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時期那樣囂張了。

    兩個原因,第一是給殺的差不多了,唐末黃巢殺,朱溫殺,五代十國殺,宋代恢復點,遼金元來了繼續殺,也可以說文脈差點斷絕了。

    第二是唐高宗之後科舉制度逐漸佔據了主流,世家子弟上升的通道受到了限制,雖然還是好於平民百姓,但畢竟不能再一手遮天了。

    明代的主要矛盾是皇室和商人之間的矛盾了,商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從最初的勾結官員發展到後期的自己家族培養官員。

    其方式第一是自己家族子弟擇其優秀者全力培養,爭取透過科舉入仕,再有就是選擇有天分的平民子弟投資,有點類似現在的天使輪。

    然後再透過通婚等手段,聯為一體,共同進退。

    這些入仕之後,就會鼓吹一些對他們家族有利的政策和理論,將其包裝成對社稷有利的政策,鼓動或挾制皇帝施行,以使自己的家族獲得巨大的利益。

    比如士紳免稅,商人免稅,阻止繼續下西洋等等。

    聰明的皇帝會透過內廷來使朝局平衡,對他們形成制約。

    傻得比如崇禎,也是運氣不好,就亡國了。

    還有一些商人為了利益,根本就不管敵國不敵國,比如山西商人,直接資助或販賣糧食給後金。

    就像書裡說的一樣:商人,為了300%的利潤,沒有他們不敢幹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科學為何獨獨誕生於古希臘而非別處,與古希臘的地理環境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