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左國曹

    《塞下曲》盧綸 一詩中如何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最佳答案

    請問你是問哪一首啊?盧綸 【塞下曲】-------------------------------

    其一

    鷲翎金僕姑,燕尾繡蝥弧。

    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

    【譯文】

    將軍配戴著用鷲鳥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繡的旌旗飄帶迎風飄動。屹立著宣佈新的命令,千營的將士一齊迴應。

    【註釋】

    鷲翎:箭尾羽毛。

    金僕姑:神箭名。

    燕尾:旗的兩角叉開,若燕尾狀。

    蝥弧:旗名。

    獨立:猶言屹立。

    揚新令:揚旗下達新指令。 【賞析】

    此為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一首。本詩描寫了威武的將軍傳達新命令時的誓師場面,千營軍士的一同迴應,正表現出威武的軍容,嚴明的軍紀及大家必勝的信心,讀起來不免被這種雄壯的氣勢所征服。

    【匯評】

    民國·俞陛雲《詩境淺說》:寥寥二十字中,有軍容荼火之觀。 【作者簡介】:

    盧綸(748-800),字允言,唐大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濟市)人。《舊唐書·盧簡辭傳》說盧簡辭(盧綸之子)原籍范陽,後來徙家於蒲,未可信。趙遴《因話錄》卷三記其侄趙櫓著《鄉籍》一書,大誇河中人物之盛,以趙家為最著,說盧綸為趙家的女婿,盧綸的妻子為趙櫓的姑姑,談到外家敬氏,說“先世亦出自河中”。據此可知,盧綸祖上也居河中,不會為范陽人。而很可能因為范陽盧家為名族,便妄指范陽為盧綸祖籍。 -------------------------------

    其二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譯文】

    昏暗的樹林中,草突然被風吹得搖擺不定,颯颯作響,將軍以為野獸來了,連忙開弓射箭。

    天亮去尋找那隻箭,已經深深地陷入石稜中。 【註釋】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這類作品多是描寫邊境風光和戰爭生活的。

    ②驚風――突然被風吹動。

    ④平明――天剛亮的時候。

    ⑤白羽――箭桿後部的白色羽毛,這裡指箭。

    ⑥沒――陷入,這裡是鑽進的意思。

    ⑦石稜――石頭的邊角。

    【賞析】

    這首邊塞小詩,寫一位將軍獵虎的故事,取材於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記載當時名將李廣事蹟的《李將軍列傳》。原文是:“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沒鏃(箭頭),視之,石也。”

    詩的前兩句寫事件的發生:深夜,山林裡一片昏暗,突然狂風大作,草叢被驚得刷啦啦起伏抖動;蛙人起落處恍恍惚惚有一頭白虎撲來。這時,將軍正從林邊馳馬而過,他眼疾手快,拉滿弓一箭射出… …

    後兩句寫事件的結果是:第二天清晨,將軍記起昨晚林間的事,順原路來到現場,他不禁大吃一驚: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見被他射中的原來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懼感默然蹲在那裡,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鑽進石稜裡去了!請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縫,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細的尖突的石稜――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藝啊!

    有人要問,將軍射老虎,幹嗎不當時就看結果,還要等第二天早晨?原來的故事並沒說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頭呀!這,就是詩人的藝術處理了。第一,這樣可以表現將軍的自信,從來是百發百中,這一次還怕它死不了跑掉嗎?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觀性,讓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當夜就看,固然也能發現是一場誤會,但很難取得現在這樣的畫面一般的鮮明效果。

    詩,最注重含蓄,最講究意在言外。看到詩中箭入石的描寫,我們會油然聯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將會射成什麼樣子?如果在戰場上射擊敵軍兵馬呢?於是,一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的將軍形象,便盤馬彎弓、巍然屹立在我們眼前了。

    -------------------------------

    其三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註釋】

    1.塞下曲:古時邊塞的一種軍歌。

    2.月黑:沒有月光。

    3.單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領。這裡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

    4.遁:逃走。

    5.將:率領。

    6.輕騎:輕裝快速的騎兵。

    7.逐:追趕。

    8.弓刀:像弓一樣彎曲的軍刀。

    【譯文】

    夜靜月黑雁群飛得很高,

    單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竄。

    正要帶領輕騎兵去追趕,

    大雪紛飛落滿身上弓刀。 【簡析】

    這是盧綸《塞下曲》組詩中的第三首。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對行伍生活有體驗,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格雄勁。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

    前兩句寫敵軍的潰逃。“月黑雁飛高”,月亮被雲遮掩,一片漆黑,宿雁驚起,飛得高高。“單于夜遁逃”,在這月黑風高的不尋常的夜晚,敵軍偷偷地逃跑了。“單于”,原指匈奴最高統治者,這裡借指當時經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後兩句寫將軍準備追敵的場面,氣勢不凡。“欲將輕騎逐”,將軍發現敵軍潛逃,要率領輕裝騎兵去追擊;正準備出發之際,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剎那間弓刀上落滿了雪花。最後一句“大雪滿弓刀”是嚴寒景象的描寫,突出表達了戰鬥的艱苦性和將士們奮勇的精神。

    本詩情景交融。敵軍是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潰逃的,將軍是在“大雪滿弓刀”的情景下準備追擊的。一逃一追的氣氛有

    力地渲染出來了。全詩沒有寫冒雪追敵的過程,也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鬥場面,但留給人們的想象是非常豐富的。

    《塞下曲》組詩共六首,這是第三首。盧綸雖為中唐詩人,其邊塞詩卻依舊是盛唐的氣象,雄壯豪放,字裡行間充溢著英雄氣概,讀後令人振奮。

    一二句“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寫敵軍的潰退。“月黑”,無光也。“雁飛高”,無聲也。趁著這樣一個漆黑的闃寂的夜晚,敵人悄悄地逃跑了。單于,是古時匈奴最高統治者,這裡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夜遁逃,可見他們已經全線崩潰。

    儘管有夜色掩護,敵人的行動還是被我軍察覺了。三、四句“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寫我軍準備追擊的情形,表現了將士們威武的氣概。試想,一支騎兵列隊欲出,剎那間弓刀上就落滿了大雪,這是一個多麼扣人心絃的場面!

    從這首詩看來,盧綸是很善於捕捉形象、捕捉時機的。他不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義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藝術效果的時刻加以表現。詩人不寫軍隊如何出擊,也不告訴你追上敵人沒有,他只描繪一個準備追擊的場面,就把當時的氣氛情緒有力地烘托出來了。“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這並不是戰鬥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時刻。這個時刻,猶如箭在弦上,將發未發,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許覺得不滿足,因為沒有把結果交代出來。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啟發性,更能引逗讀者的聯想和想象,這叫言有盡而意無窮。神龍見首不見尾,並不是沒有尾,那尾在雲中,若隱若現,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

    其四

    野幕敞瓊筵,羌戎賀勞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

    【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野幕敞瓊筵, 羌戎賀勞旋。

    ●●●○○,○○●⊙△ 。

    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

    ●⊙○●● ,○●●○△。

    【註釋】:

    1.雷鼓:舊時也以祀天神之八面鼓解。實即擂鼓。

    【前言】:

    盧綸《塞下曲》共六首一組,分別寫發號施令、射獵破敵、奏凱慶功等等軍營生活。語多讚美之意。此為第四首,描寫我軍勝利後慶祝時的場景。

    【簡析】:

    ??寫凱旋歸營,設宴勞軍的歡樂場面。語言精煉含蓄,情態活躍鮮明,細吟組詩,軍營之生活,守邊之艱苦,勝利之歡騰,無不歷歷在目,令人感奮。

  • 2 # 我心你聆

    塞下曲

    唐代: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塞下曲》為漢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內容多寫邊塞征戰。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選其四首。這是盧綸組詩《塞下曲》中的第三首。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對行伍生活有體驗,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格雄勁。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

      詩由寫景開始,“月黑雁飛高”並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飛的正常時刻;而宿雁驚飛,透露出敵人正在行動。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時間為冬季,又烘托出了戰前的緊張氣氛。

      “單于夜遁逃”,敵人夜間行動,並非率兵來襲,而是借月色的掩護倉皇逃遁。詩句語氣肯定,判斷明確,充滿了對敵人的蔑視和我軍的必勝信念,令讀者為之振奮。

      後兩句寫將軍準備追敵的場面,氣勢不凡。“欲將輕騎逐”,將軍發現敵軍潛逃,要率領輕裝騎兵去追擊;不僅僅因為輕騎快捷,同時也顯示出了一種高度的自信。當勇士們列隊準備出發時,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下了起來,雖然站立不過片刻,剎那間弓刀上卻落滿了雪花。遮掩了他們武器的寒光。他們就像一支支即將離弦的箭,雖然尚未出發,卻滿懷著必勝的信心。

      最後一句“大雪滿弓刀”是嚴寒景象的描寫,突出表達了戰鬥的艱苦性和將士們奮勇的精神。

      本詩雖區區二十個字,卻寫出了當時的實情:單于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率軍潰逃,將軍在“大雪滿弓刀”的奇寒天氣情況下準備率軍出擊。一逃一追把緊張的氣氛全部渲染了出來。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鬥場面,但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營造了詩歌意蘊悠長的氛圍。

  • 3 # 亦文人文

    塞下曲(其二)

    [唐代]盧綸

    林暗草驚風,

    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稜中。

    這首屬於小學生必背的古詩,雖只寥寥二十字,但是透過文字讀來,仍有蓄力待發的氣勢和身臨其境的動感。

    首句“林暗草驚風”,屬於環境描寫。夜色昏黑,樹林中晦暗不明,一陣寒風吹過,長草低伏。開篇,詩人就為全詩打下了一個緊張的基調,“林”、“草”、“風”彷彿優秀演員,“暗”這一形容詞和“驚”這一動詞的排程下,在灰暗的佈景下各司其職。

    次句“將軍夜引弓”,進入了動作描寫。古人說“雲生從龍,風生從虎”,暗夜林中,風行草偃,將軍一驚,連忙張弓搭箭。這一句是上一句的承接,“夜”字呼應“暗”字,在明確發生時間的同時,既進一步深化了緊張節奏,又為後文埋下伏筆。全句寫來,短促有力,同時,只用了“引”這一個動詞,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正如孔子所說:“引而不發,躍如也。”

    三句“平明尋白羽”,節奏轉緩。次日平明,將軍去找昨天射出去的羽箭(也是尋找獵物)。行文至此,讓讀者緊繃的心放鬆下來,一個“尋”字,用筆舒緩,一改前兩句緊張短促的感覺;同時,詩人用“平明”來與上句的“夜”相對,並加上一個“白”字,意在改換前文暗夜不明的視覺與觀感。

    尾句“沒在石稜中”,餘意悠長。走近前去,才發現那支射虎的羽箭,深深地插入一塊大石頭之中。這裡用一個“沒”字回溯全篇,讓讀者剛剛放鬆下來的心情又稍稍懸起,回想起前晚那攝心動魄的一場虛驚。至此,全詩雖完,但詩意不斷,讀者的心情,在這二十字的排程下,彷彿射進石中的箭,白羽鵰翎,仍然在不絕地顫動。

    統觀全詩,作者以四個動詞引領篇章,排程觀眾。一個“驚”,肅殺之意頓起,讓人毛孔生寒;一個“引”,乾淨利落,卻又蓄力不發,意在言外;一個“尋”,張弛有度,節奏轉慢,不過懸念已悄無聲息地埋伏;一個“沒”,入木三分,連線全篇,引領讀者腦海中的閃回。

    在《史記》中,這段故事是這樣描寫的:

    “李廣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更復射,終不能入石矣。”

    盧綸在此,藝術性地取消了“老虎”這一角色,又把“中石沒鏃”這一情節移到了後來,透過倒敘的手法,緊張地地還原了當時的情境。此時,一幅速寫作品已經映現:星月無光,古木深林,風行草偃,一位將軍躍馬引弓,箭鏃的光芒,正對著草叢中一塊橫臥的石頭。此時節,李廣心中,是否想起了他那多舛的命運,不得而知……

  • 4 # 蘇平生

    梁山的座次排序可是很有學問的,第一是看當初跟的老大是誰,比如跟著晁蓋上山的七個人排名都很靠前,畢竟人家是創業的老股東,跟著王倫的就不太好畢竟是被林沖火併了,第二要看出身,比如豹子頭林沖,雙鞭呼延灼,霹靂火秦明,急先鋒索超這都是在朝廷有官職的,再有就是跟宋江的私交舉個例子黑旋風李逵,李逵一介草夫還吃人肉,除了燕青沒人看得上他,但是李逵曾救過宋江。如果這些都沒有就只能拼本事了,比如盧俊義就是為晁蓋復仇,本來能坐寨主審時度勢屈尊第二,所以什麼替天行道,行大義都是假。

  • 5 # 傳統智慧文化

    《塞下曲》的表演效果。簫笳、鼓角等樂器都是軍中所用,其聲或粗獷、雄壯,富於氣勢;或哀怨、悽切,蕩氣迴腸,所以更能表現戰爭場面或征戍者的心境。因此《塞下曲》詩作大都氣勢雄渾、句式跳躍、語言奔放,也有的哀怨悽婉、躊躇凝噎。[2]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HK416步槍相比M4步槍做了哪些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