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鬼影問道化真身

    美國的“動態力量部署”,其實是一種古老的戰術,這種戰術的實質,就是利用一部分精兵強將,做為快速反應部隊,以出乎對手意料的方式,突然出現在重要的戰略區域,給對手帶來較為嚴重的威脅,甚至是致命的威脅。中國漢朝將軍霍去病,就擅長此道。

    “動態力量部署”的三個關鍵要素就是不可預測性丶快速機動性丶主動性。這三大要素缺一不可,切記切記!

    美國所謂的“動態力量部署”,就是指美國要利用軍事主動權,軍事基地分佈廣,美軍機動性強這三大優勢,去圍繞美國所謂的“競爭對手”的戰略邊界,採取不可預測的隨機性集結,以便隨時在某一區域,給“競爭對手”造成較大軍事壓力的一種戰術。

    老實說,美國採用“動態力量部署”的戰術,會給一些領土不是特別大,實力不是特別強的中小國家,造成巨大的心理威懾。但是這一戰術對俄羅斯那樣又大又強的國家,沒有什麼效果。

    俄羅斯戰略縱深超大,軍隊規模龐大,戰力極強。美國採用“動態力量部署”戰術,最多一次突擊調來兩三萬軍人。以兩三萬軍人去入侵核大國俄羅斯,怎麼看都象是趕著去投胎。估計美軍將士的不會輕易入侵俄羅斯,而俄羅斯也不懼。

    因此,美國啟用“動態力量部署”的戰術,估計是用來對付伊朗、敘利亞…,若美國想以這種戰術對付俄羅斯,那證明美軍決策層,腦子進水了!

  • 2 # 兔哥哨位

    “動態力量部署”是美國為了應對大國戰略競爭而提出的一個軍事部署規劃,所謂動態就是整個戰略部署並不是固定或者是不動的陣位防守模式,而是整個部署是可變的,主要特點是不可預測性、敏捷性和主動性。這個很難理解,不過對比一下就很好理解了。美蘇冷戰時期,美國在歐洲方向部署有大量軍事力量,這些軍事力量都是以駐歐洲軍事基地的駐軍模式存在,人員配置、武器裝備部署相對固定,也就是“靜態防禦部署”。靜態防禦部署很容易就透明化,例如,多少人員,武器裝備配置,駐地、防線等等都近似透明化,在各種監視偵察裝置面前,缺乏突然性。而動態則是一切都是變化的,沒有固定的模式,例如,所謂的“不可預測性”,意思是透過靈活的兵力部署,讓對手摸不清頭腦,突然而至的兵力部署也讓對手措手不及,本來是在A點駐紮,突然快速跑到C點上展開兵力部署,顯然是給對手搞了一個措手不及,毫無犯備因而陷入被動。說白了就是讓對手摸不到真實意圖,被迫改變已有的戰略部署和作戰計劃。

    所謂的敏捷性就是強調兵力部署能夠做到快速靈活。美軍的構思是利用美國軍隊所具備的兵力快速投送能力實現“不可預測性。“動態部署”戰略主要是美軍想依託機械化、空中機動化的優勢來實現靈活而又快速的兵力投送,有點聲東擊西的意思。所謂主動性就是美軍經過多次的論證,證明這種戰略是可行的,“並非是疲於招架的應急之策”。這個動態戰略力量模式並不是新花樣,美蘇冷戰對抗時美國就曾經提出了這種戰略。

    動態部署力量的核心有兩點:第一是透過戰略上的可預測性和戰役上的不可預測性,透過快速投送兵力,破壞對手的已有防禦部署和作戰計劃,打亂對方的節奏,而且讓對手摸不到你的真實意圖,這樣就可以為美軍的決策者提供更好的軍事選項。對手為了防止被攻擊不得不重新調整部署,進而也就等於是被動應戰,這樣美軍就能夠挫敗對方行動,實現己方意圖。

    第二是部隊必須隨時隨地機動,以保持與敵人的力量平衡,主要是依託美軍全球化後勤保障體系,達到“從天而降”的機動能力。由此來看,美軍這個動態部署力量模式規模不會太大,否則也就做不到敏捷性和不可預測性,而有限規模的聯合作戰力量面對俄羅斯的大規模立體防禦模式,估計很難發揮出作用。

    美國的這個動態部署力量模式目前只能說是一個構思,不過,最近美國頻繁在歐洲機動部署部隊,包括北約大規模軍演中美國從本土派出數萬部隊也是在進行動態部署力量論證,說明美國已經開始這麼做了。動態部署和靜態部署的區別就是動起來,美軍認為動起來就活了,迫使對手跟著動,就佔有了優勢。以上就是美軍所謂的動態部署力量戰略。

  • 3 # 武器前沿視角

    如果說美軍軍事基地和永久性工事算得上是“靜態力量部署”,而作為對比的是美軍航母艦隊/海上預製中隊以及由諸多C-17和C-5運輸機組成的快速投送部隊。

    在冷戰時期,美軍在與蘇軍的兩極對峙時期,常見的是各種靜態力量部署,在於蘇聯的百萬大軍鋼鐵洪流的對抗中,必須進行針鋒相對的重兵佈置,而因對峙雙方的軍事佈置整體上都被對方所知悉,因此靜態的永備工事和裝甲部隊重兵壓境甚至戰術核武器才能對抗隨時一聲令下碾過Continental的蘇軍裝甲部隊鋼鐵洪流。

    但隨著蘇聯轟然一聲的倒臺解體,美國失去了兩極格局對面最強大的敵人,也失去了明確的目標,曾經為防禦鋼鐵洪流而準備的銅牆鐵壁一夜之間化為無用功,而美軍就像用力揮拳卻打在了棉花上一樣,一身軍力無處發洩。

    好在海灣戰爭以及之後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使得美國找到了施行霸權主義的好舞臺——“反恐戰爭”借反恐為名在全球顛覆各國政權建立傀儡政權,干涉地區熱點問題。而這就對美軍的全球投送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曾經以軍事基地為導向的靜態部署無法應付新的全球部署形式,美軍開始研究新形勢下對於全球打擊能力的提升。

    其一是增強傳統地面部隊的機動性,大量斯崔克旅被建立起來,是一種由斯崔克輪式戰車完全取代裝甲旅中坦克和履帶式步兵戰車的編制,使用五十架C-17運輸機或十二三架C-5運輸機就能一次性將一整個斯崔克旅從全球各地投送到戰區。實現最快時間對軍隊力量的投送。

    其二是加強對於海上預置中隊的建設,美軍的一種常見機動兵力,將大量的重型裝備放在運輸船上漂泊在海上,一旦需要快速投送力量,就從本土將輕裝上陣僅攜帶輕武器的美軍士兵運輸至海上預置中隊的位置,進而重灌登陸。

    其三是加強美國航母艦隊的建設,航母在當今的意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起海上軍事基地的作用,美國總統的一句口頭禪便是當發生區域性熱點事件時會不自覺的來一句“我們的航母到哪裡了?”只要由航母,就會有無數的飛機起飛,對區域性熱點地區進行或打擊或支援,也可以使用艦載直升機進行兩棲力量作戰。

    美國的動態力量部署,注重於快而非強,其作用是為美國干涉地區熱點作急先鋒,但對於中美、俄美等大國對峙間,其作用微乎其微。

  • 4 # 科沁雜談

    隨著戰略競爭對手軍力的暴漲,美國軍隊在全球現有的靜態力量部署,顯然已經無法應對戰略競爭對手的挑戰。美國在全球的軍事基地上進行的軍事力量靜態力量部署,反倒成了戰略競爭對手的“人質”和“炮灰”。這些軍事力量在對手第一輪的軍事打擊中,很難生存。美國國防部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把美國的軍事力量進行“動態力量部署”,以加強美國軍隊的生存能力,給對手一個變幻莫測的突然性、敏捷性和機動性。

    按美國的軍隊以前傳統的部署方法,美軍在全球固定的軍事基地部署有固定的軍事力量。美軍在德國等歐洲國家部署的軍事基地,部署有固定的美軍軍事人員以及軍事裝備,光在德國就部署有3.5萬的部隊,在歐洲地區總計部署有11.6萬人的部隊。這些基地早就處在俄羅斯導彈的瞄準中,再加上俄羅斯近年來在偵察、電子通訊、電子科技等等方面的突飛猛進,美國軍隊在歐洲的這些基地就成為了美俄博弈的人質和炮灰。

    美國軍隊在南韓和日本部署有大型的軍事基地,在南韓部署有2.85萬人,在日本部署大約4萬人的部隊。而部署在南韓的2.85萬人,時刻處在北韓大炮和導彈的威脅之下,一旦開火,北韓的大炮核導彈不計後果的話,美國駐韓軍隊將會成為實實在在的炮灰。再看遠一點,南韓部署的美軍和日本部署的美軍,在大國眼裡 更是一個“人質”和“炮灰”,這些軍事力量是大國衝突的第一犧牲品。包括關島的美軍基地和夏威夷的美軍基地,都很難倖免。

    為了應對這種風險,美國國防部推出美軍“動態力量部署”戰略,意思就是在原有軍事基地部署的基礎上,把一部分的軍事力量固定在執勤和威懾上,還有一部分軍事力量進行靈活的部署,讓對手不可預測到這些美軍的部署,同時者部分軍事力量可以快速機動至需要進行戰鬥部署的地區執行作戰任務。這樣,美軍在全球進行的軍事活動將會更加的主動和靈活。不僅在作戰上,在日常的戰略執勤和戰略威懾上,也能給對手施加更多的戰略壓力,讓對手無法捉摸美軍軍事力量的動向。

    不得不說,美軍在應變能力方面的強大,美軍已經是全球最具戰鬥力的軍事力量,但是美軍從不滿足和沉浸在這種輝煌中,美軍時刻關注全球軍事力量的發展和變化,並及時做出調整和變化,針對性的做出反應。

    雖然如此,但是在現代現有大國體系化作戰模式下,美國的“動態力量部署”戰術是徒勞的,這種動態力量部署模式對伊朗、委內瑞拉以及北韓這種沒有體系化作戰力量的國家來說還是有用的。面對中國和俄羅斯那就沒有什麼用了,中俄兩國的體系化作戰能力會做到戰場態勢的透明,美軍所強調的不可預測性和突然性、機動性以及主動性都會化為零。要想確保美國的安全,還是和平相處、合作共贏才是王道。

  • 5 # 咖哩咖哩醬

    美國的“動力部署”實際上是一種古老的戰術。該策略的本質是利用一部分精英和強大的將軍作為快速反應力量,以突擊對手無法預料的方式突然出現在重要的戰略領域。 ,給對手帶來更嚴重的威脅,甚至是致命的威脅。我們的漢代將軍霍曲兵擅長此事。“動力部署”的三個關鍵要素是不可預測性,快速機動性和主動性。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記住要記住!美國所謂的“動力部署”是指美國的三大優勢,即軍事主動性,軍事基地的廣泛分佈和美軍強大的機動性以圍繞美國的戰略邊界旋轉。美國所謂的“競爭對手”,並且採用不可預測的隨機性。這是性集會的一種策略,目的是隨時向某個地區的“競爭者”施加更大的軍事壓力。老實說,美國的“動力部署”策略將為領土不大,實力不強的中小國家帶來巨大的心理威懾力。但是,這種策略對像俄羅斯這樣的大國沒有影響。俄羅斯的戰略極為深刻,軍隊龐大,戰鬥力極為強大。美國採取“動力部署”策略,最多動員2到3千名士兵進行一次突擊。要用兩千到三千名士兵入侵核電俄羅斯,似乎急於轉世。據估計,美國士兵不會輕易入侵俄羅斯,俄羅斯也不懼怕。因此,據估計,美國的“動力部署”策略將用來對付伊朗,敘利亞……如果美國想以這種策略與俄羅斯打交道,那就證明了美軍的決策水平已被水淹!

  • 6 # 謝金澎

    當世界發生了跟美國相關的突發事件時,美國總統第一句話問的就是,我們的航母艦隊現在都在什麼位置?

    美國在全球各大洲都有軍事基地,這種永久、固定的軍事設施,就是美國軍隊的靜態力量。

    而隨時巡遊在各大洋上的航母艦隊、核潛艇、還有巡航在天上的核武器轟炸機、陸地上處於動態的核反擊運載工具、太空軍事設施等,都是美國的動態力量。

    美國之所以牛掰,就在於他的動態力量可以在短時間內抵達全球任何國家的海岸線甚至是港口,對目標國家展開軍事打擊。

    當然,這當中要拋開政治影響和戰爭後果因素。單純從純軍事角度來看,美國具有到達全球所有國家的軍事投送和打擊能力。但是,軍事上處於一二線的國家,美國雖然具有快速到達和打擊的能力,卻未必真敢那樣做。

    比如像中俄這樣具有三位一體核反擊能力的國家,而且也有動態核反擊力量的部署,美國想要幹個什麼,恐怕得反覆斟酌、掂量一下下的。

  • 7 # 軍武最前哨

    實際上,美軍所謂的動態力量部署並不是一個新名詞:早在冷戰時期,美國就曾使用這一戰略思想來遏制蘇聯。至於動態力量部署的具體措施,簡而言之就是依託前沿基地部署可隨時隨地機動至戰略區域、可給對手造成嚴重甚至致命打擊的部隊

    以冷戰時期美國應對蘇聯的動態力量部署為例,美軍集重兵於西歐,而西歐就是承載這些部隊的前沿基地。一旦蘇聯與美國爆發衝突,那麼部署在西歐的這些兵力就可以隨時隨地機動到戰略上預定的地區。

    綜合而言,動態力量部署的核心要點在於兵力部署的突然性、模糊性和非線性,能夠大幅提升美軍的生存力和威懾力,進而達到戰略上可預測,行動上不可預測的效果。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動態力量部署成行的前提是必須要依託廣泛的盟友和海外基地。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蘇聯解體後冷戰亦隨之落幕,美國所認為的威脅也由大國競爭轉換為了國際恐怖主義。而對於後者,大規模的動態力量部署顯然並不適合,於是華盛頓便適時的根據鬥爭物件裁減海外駐軍、轉變戰術思想。

    但是特朗普上任後又開始頻繁的重提動態力量部署,而這也意味著美國當前對於國際格局的審視又發生了變化:類似冷戰時期的大國競爭再次成為美國認為的首要威脅。也正是基於這種判斷,五角大樓對於美軍的全球部署也做了及時的調整......

    這裡有一組資料對美軍前後的部署變化很有參照意義:冷戰後期,美國的海外駐軍總人數高達50萬,發展到2016年的時候一度縮減到19.3萬;而到了17年底,這一數字又增長到了22.5萬。需要注意的是,恰恰是在2017年的時候,美國相繼釋出了《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和《國防戰略報告》,這兩份報告均提到了“大國競爭”。

    但是與冷戰時期有所不同的是,美國目前的動態力量部署不再傾向於西歐,而是力圖在亞洲範圍內實施這一戰略部署(波斯灣也是美軍動態部署的要點之一);至於五角大樓的目的,相信不言自明。

    在亞洲,美國的動態力量部署更多的是體現在海軍方面:比如在可行範圍內縮短航母打擊群的部署週期、增加部署頻次、推翻以往航母打擊群部署地點、航線的規律性等,其實都是美軍當前動態力量部署的具體體現。

    除了海軍之外,美國空軍的動態部署演練也在積極推進中。在此之前,美國空軍更傾向於依託前沿基地進行靜態部署,但是改革後則變為了基於本土的動態部署;變化後的具體行為就是從本土起飛後進行洲際飛行並實施打擊,而且要保證每次飛行的路線、時間等有所變化。

    其實從美軍重新啟用動態力量部署不難發現,美國已經不再把國際恐怖主義視作自己的頭等威脅,華盛頓更多的是想集中精力遏制正在崛起的國家,以達到維護和鞏固自身霸權的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嗓子當年如何用30萬搞定羅納爾多當代言人的?事情後續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