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何看待現在的STEM教育方向
4
回覆列表
  • 1 # 藝美生活燈飾

     我們現在為什麼要提STEM教育呢?

      首先,它特別強調問題的真實性。也就是說我們過去的教育特別擅長解決這種定義優良的問題,有的人稱之為應試教育。應該說整個亞洲和中國的孩子們解決這種問題是非常優秀的。但是我們就忽略了一個地方,對於這種定義不良的,真正生活中的問題,孩子們怎麼解決?並且你從這種定義不良的問題你怎麼樣,能不能透過某種方法轉化為定義優良的可以解決的問題。對這方面的訓練是非常少的。

      過去的科學教育為什麼總是強調這種解決已知問題,實際上它是需要在短時間內大批次地生產出具備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人才來,投入到咱們的社會之中。也就是說過去的教育其實是一種批次加工的過程。

      第二點,完整性。現在的社會發展讓我們知道,越來越多的計算機和電子資訊科技可能會很大程度上代替我們人力對知識的記憶型的掌握。未來的社會我們可能不需要這麼多掌握基礎知識的人才,因此我們的教育也要做出相應的變化來應對未來社會和生產力的需要,我們教育改革到現在這麼多新名詞的出現,總結到最後就是一句話,我們的教育就是一定是要看到個人的、和過去的這種批次化生產的同一類的人不同了。

      我們要看到個性化的存在,並且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人。我們的學校教育產生之後,我們的學科是分立的,對老師來說,每個老師只管自己的學科;但是對孩子來說,一個孩子是學不同的學科,他每個學科都要學,那麼這個人是完整的,那學科之間有許多交叉的東西,我們要看到一個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存在。

      第三點,可持續發展的人。比如說我們的老師,並不是初中的老師只管初中的階段,以後怎麼發展我就不管了,我只要保證你能從初中考一個好分數能考到一個好的高中,我的任務就完成了。如果都是這樣想的話,那麼並不是把他當成一個可持續可發展的人。

      但是,對每個家庭來說,實際上是非常容易實現這個的。因為我們每個家庭家長最關心的就是我自己的孩子,我就關注這個個體。並且我的孩子對我來說,我不會把它當作就是一個學化學的孩子,他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完整的孩子。我不僅關注他的初中高中,我還要關注他的一輩子,就是它的可持續的發展,所以對我們家長來說,我們的目標和教育改革的目標是一致的。

  • 2 # BetaTwo貝塔兔

    先來科普一下,什麼是STEM教育。

    STEM 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四門學科的簡稱。

    STEM 教育並不是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的簡單疊加,而是要將四門學科內容組合,以形成有機整體,強調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而中國目前創客教育、STEM 教育開展的現狀,許多教師感到困惑,不知道要教什麼,如何教?這個問題也是所有培訓機構正在考慮的問題。經過初期的發展,各培訓機構都認識到,簡單的興趣活動並不能持續地吸引學生,只有合理的課程才能使創客活動、STEM 教育活動持續發展。同時家長也提出,我們的孩子參加這些活動,出口在哪裡?經過學習,他們會有哪些收穫?

    所以現在簡單看來最需要發展的兩個方向,

    一個是教學體系的完善

    一個是教學效果的衡量

    先來看教學體系

    教學體系中,我們不缺乏理論,而是缺乏工具。

    反思當前的課程體系就會發現,目前的科學課程與學生創新之間缺少了連線環節,這就是工具的選擇與使用,這也是目前創客教育、STEM 教育正在研發與推廣的課程。這些課程將幫助學生學會選擇並掌握工具,學生只有掌握了這些工具並將其用於創新,才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現代的學生有多種資訊來源,他們富於創新的靈感。然而,任何一個創新作品僅有科學原理是不夠的,需要技術、數學這樣一些工具來幫助實現。我們並不缺乏科學的課程,學校裡開設的一些傳統課程如物理、化學、數學等,很少與我們的生活相聯絡,這使得我們在完成某一作品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難以克服的困難,藉助哪些工具?如何使用這些工具?這恰恰是我們在開發課程時要考慮的。

    再看教學效果

    學這STEM有什麼好處,或者學生可以直接得到什麼加分項和閃光點呢?

    雖然這麼說功利心重了些,但是,在中國大的教育環境內,學生和家長巴不得每一項技能興趣點,都能成為學生的加分項。百年育人,一項教育想要立竿見影,短時間出成果很困難,

    但是可以嘗試增加機器人競賽,尤其是權威類的,學生拿著這項榮譽,可以獲得他應有的加分或者大家的認可。直接讓學生獲得利益,這項教育不僅僅是興趣,還可以加分技能點的時候,給它的寬容度就更好,環境就更優質了。

  • 3 # 大腦奇象局

    人類的發展源於自我,

    而自我產生於意識的覺醒。

    獨立的自我意識,是構建完整個體的雛形。

    從古至今,人類透過訓練的方式幫助自我的成長。

    演變至今,我們稱之為“教育”。

    人們不斷更改法律,改革教育體系。

    為的便是發展出更加完整,更加獨立的個體意識。創造力,想象力……

    我們統統可以歸納為“個體素質”

    我們常常痛斥“應試教育”,提倡“素質教育”,多年的高喊過後卻是艱難的落實。

    學校工廠流水線產出的是缺乏個性的孩子,侷限於基礎知識和技能教出的是後繼無力的人才。

    然而時代在發展,一個完整的可持續發展的個體,可以產生比一個麻木面孔化的集體更大的能量。

    美國最早提出“STEM教育”的概念,強調學科之間的融合和整合,知識不再侷限於某一本課本某一門學科,也不再學完就拋,而是讓孩子獲得更加全面和實用的知識。

    人生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從來不是試卷上定義明確的題目有著正確的答案,而是有著無數個解。

    不給你答案,但教會你如何去思考和解謎,這就是“STEM教育”的意義。

    科學(s),包含數理化等所有學科知識。

    技術(t),知識的運用方法。

    工程(e),如何把技術應用到生活,把知識變為可行的方案。

    數學(m),培養解題的思維方式。

    這些是“STEM”四大核心概念,旨在激發孩子的想象力,把抽象的知識融入具體的生活實踐,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習更加生動和立體。

    全面的接受知識,然後從中發現自己的興趣,再專注發展。

    丟掉試卷的分數,拋開名牌大學的執念,扔下自我的枷鎖。

    生活充滿了無限可能,讓孩子自己作出選擇。

  • 4 # 科技文化鄭軍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說個看似無關的現象。不少理工科畢業的人告訴我,他們多年都不讀一本文藝小說了,原因是他們覺得那些文藝作品裡的描寫都很傻。網上已經出現的“文傻”、“雞湯”之類詞,更露骨地說出了這種厭惡。反過來,工業革命後出現的那些世界名著,你記得有哪部歌頌了科學,歌頌了工業,歌頌了進步嗎?幾乎沒有。文學界的主流是對它們進行批判。

    一般認為“數理化”和“文史哲”只是學科劃分,專業劃分。但是在這兩個方面鑽研很深的人能體會到,它們還是價值觀上的鴻溝。不光在自然現象上,在許多社會問題上兩者也都涇渭分明。比如現在有個詞叫“工業黨”,提倡發展進步,改造自然,認為科技的未來會更好,支援這類觀點的基本都是理工科畢業生。反過來宣傳敬畏自然,迴歸傳統,認為科技的未來會很壞,持這類觀點的幾乎都是文科生。

    回到STEM這個概念,它講的不是科學+技術+工程+數學,而是貫穿它們其中的精神內涵。當然,即使提倡這個概念的人,也說不太清楚那些內涵究竟是什麼,但它們無疑客觀存在著,存在於科技文化與傳統人文文化的尖銳對立中,我們能看到現實中的科技人有著獨特的精神內涵,而不僅僅是從事幾大類職業。

    所以,STEM教育絕不僅僅是開幾種興趣類課程,設定一些問題來變相地教各種知識。那只是操作,不是價值觀。STEM教育真正的發展方向是建立“科學為體,科學為用”的價值體系,科學技術不再是工具,它本身就是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將來會有親科學的文化來取代現在反科學的傳統文化。這個過程很漫長,STEM教育只是開始。

  • 5 # 簡課課程開發平臺

    正文:

    儘管這個概念很早,但STEM真正開始熱起來,還是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的。

    原因是:2015年美國奧巴馬政府簽署了《STEM教育法案》,美國的科技界(其實主要是網際網路)推崇程式設計教育。

    狹義上講,STEM = 程式設計教育

    美國STEM教育法案之前後,各國政府都將程式設計教育列入K12的教育之中,典型的有:

    2014年,英國、法國和西班牙將程式設計教育引入小學

    2017年,新加坡將程式設計教育納入小學必修課

    2016 - 2017年,中國教育部、國務院在一系列計劃中(教育資訊化“十三五”規劃、國務院關於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的通知、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將STEM相關的計劃納入教育之中

    這樣看起來,大家經常談的STEM,經常被窄化為程式設計教育,或者在程式設計的基礎上加一點微控制器和機器人、3D列印,本質上還是程式設計教育。

    以樂博樂博為例,它的課程基本就是程式設計教育。

    STEM是透過學習解決問題、完成專案任務的整合式教育

    實際上,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是教育和科技的融合,它是一種試圖擺脫單一學科的壁壘,綜合運用多種知識解決應用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度學習。

    通俗地說,就是培養學習者動手解決問題或者完成一項任務。實際是教育與科技的融合發展的結果,培養的是學習者的綜合運用數學、科技、工程方法創新地解決問題。

    案例:《飛機場的設計》

    這個STEM教育專案是基於任務的,也就是說,學習者是要組成小組共同完成一個專案的各種任務(Project based learning)。

    飛機場設計,要學生設計整個飛機場的乘客乘機流程和設施、飛機排程、起降的規則,涉及範圍之廣,讓人很難想想這是一個給中學生的學習專案。

    這是一個基於任務的STEM教育專案,下表是學習目標:

    透過預設的目標,分解出專案的工作任務,如下表:

    STEM代表著一種聚焦整體任務的學習方式

    隨著知識越來越細分,知識的遷移和運用變得越來越困難。

    教育界應對的方法就是整體性教學設計,STEM也好,STEAM也好,都是這種教學設計的具體形式。

    已經可以大膽預測,這種學習方式會是接下來的教育、培訓中主要的方式。從這個角度來說,對教育培訓行業的從業者影響是巨大的。

    我們看看一些STEM教學的案例選題列表,大體上可以感受到:

    STEM教育的學習設計方法

    主要有三種:

    APPB 教學法是基於活動的學習(ABL,Activity-based Learning)

    基於問題的學習(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基於專案的學習(PBL,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法(Project-based Learning)是最常見的。

    PBL首先設計一個真實的專案任務情境,讓學習者自己去完成任務情境所需的各種任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建構對多學科知識的深度理解。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者要利用相關的學科知識,與同伴合作、溝通,提出、測試解決方案。使用的方法叫5E教學法(參與 Engagement、探索Exploration、解釋Explanation、評估Evaluation、延伸改進 Extension)。

  • 6 # 賈老師讀數學

    關於STEAM教育,我認為現在國內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或說普世教材。雖然教育部在最近的官方檔案中時有體現,但在嚴肅的國辦中小學還沒有形成共識,也沒有大規模的推廣。倒是部分媒體在某些教育機構的推動下,在某些‘專家’的口號和設想中此起彼伏,一片讚歎與頌揚,似乎中國的STEAM教育已經如火如荼的發展起來了。這是假象,是海市蜃樓,是遭到強勢機構或‘博士’綁架的泡沫。其實,思考STEAM教育的核心,不難發現這就是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紀初就提出的教育理論,是被國外教育系統最佳化的陶理論,是‘洋標籤’化的中國創造。因此,在STEAM教育實施過程中要警惕‘拿來主義’和‘本本主義’,立足本土、本校、親民和實用,不可為STEAM而STEAM,丟失自己的理論體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達到創新教育的目的。

    創客教育不是STEAM教育,可他們的界定,非教育類人士是很難區分清楚的。一般來說,STEAM教育是教師指導下的活動,是與現行教育制度配套的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科學思維的一種教育策略。而創客教育更關注學生是否能夠實現自我設計的作品,是一種創造和製造。可以說,STEAM教育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是教師主導下的專案式學習,而創客教育更關注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產品,教師的表現主要在提供幫助和服務方面。

    中國現階段的STEAM教育,過份強調了教育裝置的作用,而忽視了教師在教育中的作用。不利於學生的發展,最後成為新的形式主義。

  • 7 # 藝美生活燈飾

     我們現在為什麼要提STEM教育呢?

      首先,它特別強調問題的真實性。也就是說我們過去的教育特別擅長解決這種定義優良的問題,有的人稱之為應試教育。應該說整個亞洲和中國的孩子們解決這種問題是非常優秀的。但是我們就忽略了一個地方,對於這種定義不良的,真正生活中的問題,孩子們怎麼解決?並且你從這種定義不良的問題你怎麼樣,能不能透過某種方法轉化為定義優良的可以解決的問題。對這方面的訓練是非常少的。

      過去的科學教育為什麼總是強調這種解決已知問題,實際上它是需要在短時間內大批次地生產出具備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人才來,投入到咱們的社會之中。也就是說過去的教育其實是一種批次加工的過程。

      第二點,完整性。現在的社會發展讓我們知道,越來越多的計算機和電子資訊科技可能會很大程度上代替我們人力對知識的記憶型的掌握。未來的社會我們可能不需要這麼多掌握基礎知識的人才,因此我們的教育也要做出相應的變化來應對未來社會和生產力的需要,我們教育改革到現在這麼多新名詞的出現,總結到最後就是一句話,我們的教育就是一定是要看到個人的、和過去的這種批次化生產的同一類的人不同了。

      我們要看到個性化的存在,並且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人。我們的學校教育產生之後,我們的學科是分立的,對老師來說,每個老師只管自己的學科;但是對孩子來說,一個孩子是學不同的學科,他每個學科都要學,那麼這個人是完整的,那學科之間有許多交叉的東西,我們要看到一個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存在。

      第三點,可持續發展的人。比如說我們的老師,並不是初中的老師只管初中的階段,以後怎麼發展我就不管了,我只要保證你能從初中考一個好分數能考到一個好的高中,我的任務就完成了。如果都是這樣想的話,那麼並不是把他當成一個可持續可發展的人。

      但是,對每個家庭來說,實際上是非常容易實現這個的。因為我們每個家庭家長最關心的就是我自己的孩子,我就關注這個個體。並且我的孩子對我來說,我不會把它當作就是一個學化學的孩子,他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完整的孩子。我不僅關注他的初中高中,我還要關注他的一輩子,就是它的可持續的發展,所以對我們家長來說,我們的目標和教育改革的目標是一致的。

  • 8 # BetaTwo貝塔兔

    先來科普一下,什麼是STEM教育。

    STEM 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四門學科的簡稱。

    STEM 教育並不是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的簡單疊加,而是要將四門學科內容組合,以形成有機整體,強調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而中國目前創客教育、STEM 教育開展的現狀,許多教師感到困惑,不知道要教什麼,如何教?這個問題也是所有培訓機構正在考慮的問題。經過初期的發展,各培訓機構都認識到,簡單的興趣活動並不能持續地吸引學生,只有合理的課程才能使創客活動、STEM 教育活動持續發展。同時家長也提出,我們的孩子參加這些活動,出口在哪裡?經過學習,他們會有哪些收穫?

    所以現在簡單看來最需要發展的兩個方向,

    一個是教學體系的完善

    一個是教學效果的衡量

    先來看教學體系

    教學體系中,我們不缺乏理論,而是缺乏工具。

    反思當前的課程體系就會發現,目前的科學課程與學生創新之間缺少了連線環節,這就是工具的選擇與使用,這也是目前創客教育、STEM 教育正在研發與推廣的課程。這些課程將幫助學生學會選擇並掌握工具,學生只有掌握了這些工具並將其用於創新,才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現代的學生有多種資訊來源,他們富於創新的靈感。然而,任何一個創新作品僅有科學原理是不夠的,需要技術、數學這樣一些工具來幫助實現。我們並不缺乏科學的課程,學校裡開設的一些傳統課程如物理、化學、數學等,很少與我們的生活相聯絡,這使得我們在完成某一作品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難以克服的困難,藉助哪些工具?如何使用這些工具?這恰恰是我們在開發課程時要考慮的。

    再看教學效果

    學這STEM有什麼好處,或者學生可以直接得到什麼加分項和閃光點呢?

    雖然這麼說功利心重了些,但是,在中國大的教育環境內,學生和家長巴不得每一項技能興趣點,都能成為學生的加分項。百年育人,一項教育想要立竿見影,短時間出成果很困難,

    但是可以嘗試增加機器人競賽,尤其是權威類的,學生拿著這項榮譽,可以獲得他應有的加分或者大家的認可。直接讓學生獲得利益,這項教育不僅僅是興趣,還可以加分技能點的時候,給它的寬容度就更好,環境就更優質了。

  • 9 # 大腦奇象局

    人類的發展源於自我,

    而自我產生於意識的覺醒。

    獨立的自我意識,是構建完整個體的雛形。

    從古至今,人類透過訓練的方式幫助自我的成長。

    演變至今,我們稱之為“教育”。

    人們不斷更改法律,改革教育體系。

    為的便是發展出更加完整,更加獨立的個體意識。創造力,想象力……

    我們統統可以歸納為“個體素質”

    我們常常痛斥“應試教育”,提倡“素質教育”,多年的高喊過後卻是艱難的落實。

    學校工廠流水線產出的是缺乏個性的孩子,侷限於基礎知識和技能教出的是後繼無力的人才。

    然而時代在發展,一個完整的可持續發展的個體,可以產生比一個麻木面孔化的集體更大的能量。

    美國最早提出“STEM教育”的概念,強調學科之間的融合和整合,知識不再侷限於某一本課本某一門學科,也不再學完就拋,而是讓孩子獲得更加全面和實用的知識。

    人生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從來不是試卷上定義明確的題目有著正確的答案,而是有著無數個解。

    不給你答案,但教會你如何去思考和解謎,這就是“STEM教育”的意義。

    科學(s),包含數理化等所有學科知識。

    技術(t),知識的運用方法。

    工程(e),如何把技術應用到生活,把知識變為可行的方案。

    數學(m),培養解題的思維方式。

    這些是“STEM”四大核心概念,旨在激發孩子的想象力,把抽象的知識融入具體的生活實踐,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習更加生動和立體。

    全面的接受知識,然後從中發現自己的興趣,再專注發展。

    丟掉試卷的分數,拋開名牌大學的執念,扔下自我的枷鎖。

    生活充滿了無限可能,讓孩子自己作出選擇。

  • 10 # 科技文化鄭軍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說個看似無關的現象。不少理工科畢業的人告訴我,他們多年都不讀一本文藝小說了,原因是他們覺得那些文藝作品裡的描寫都很傻。網上已經出現的“文傻”、“雞湯”之類詞,更露骨地說出了這種厭惡。反過來,工業革命後出現的那些世界名著,你記得有哪部歌頌了科學,歌頌了工業,歌頌了進步嗎?幾乎沒有。文學界的主流是對它們進行批判。

    一般認為“數理化”和“文史哲”只是學科劃分,專業劃分。但是在這兩個方面鑽研很深的人能體會到,它們還是價值觀上的鴻溝。不光在自然現象上,在許多社會問題上兩者也都涇渭分明。比如現在有個詞叫“工業黨”,提倡發展進步,改造自然,認為科技的未來會更好,支援這類觀點的基本都是理工科畢業生。反過來宣傳敬畏自然,迴歸傳統,認為科技的未來會很壞,持這類觀點的幾乎都是文科生。

    回到STEM這個概念,它講的不是科學+技術+工程+數學,而是貫穿它們其中的精神內涵。當然,即使提倡這個概念的人,也說不太清楚那些內涵究竟是什麼,但它們無疑客觀存在著,存在於科技文化與傳統人文文化的尖銳對立中,我們能看到現實中的科技人有著獨特的精神內涵,而不僅僅是從事幾大類職業。

    所以,STEM教育絕不僅僅是開幾種興趣類課程,設定一些問題來變相地教各種知識。那只是操作,不是價值觀。STEM教育真正的發展方向是建立“科學為體,科學為用”的價值體系,科學技術不再是工具,它本身就是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將來會有親科學的文化來取代現在反科學的傳統文化。這個過程很漫長,STEM教育只是開始。

  • 11 # 簡課課程開發平臺

    正文:

    儘管這個概念很早,但STEM真正開始熱起來,還是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的。

    原因是:2015年美國奧巴馬政府簽署了《STEM教育法案》,美國的科技界(其實主要是網際網路)推崇程式設計教育。

    狹義上講,STEM = 程式設計教育

    美國STEM教育法案之前後,各國政府都將程式設計教育列入K12的教育之中,典型的有:

    2014年,英國、法國和西班牙將程式設計教育引入小學

    2017年,新加坡將程式設計教育納入小學必修課

    2016 - 2017年,中國教育部、國務院在一系列計劃中(教育資訊化“十三五”規劃、國務院關於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的通知、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將STEM相關的計劃納入教育之中

    這樣看起來,大家經常談的STEM,經常被窄化為程式設計教育,或者在程式設計的基礎上加一點微控制器和機器人、3D列印,本質上還是程式設計教育。

    以樂博樂博為例,它的課程基本就是程式設計教育。

    STEM是透過學習解決問題、完成專案任務的整合式教育

    實際上,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是教育和科技的融合,它是一種試圖擺脫單一學科的壁壘,綜合運用多種知識解決應用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度學習。

    通俗地說,就是培養學習者動手解決問題或者完成一項任務。實際是教育與科技的融合發展的結果,培養的是學習者的綜合運用數學、科技、工程方法創新地解決問題。

    案例:《飛機場的設計》

    這個STEM教育專案是基於任務的,也就是說,學習者是要組成小組共同完成一個專案的各種任務(Project based learning)。

    飛機場設計,要學生設計整個飛機場的乘客乘機流程和設施、飛機排程、起降的規則,涉及範圍之廣,讓人很難想想這是一個給中學生的學習專案。

    這是一個基於任務的STEM教育專案,下表是學習目標:

    透過預設的目標,分解出專案的工作任務,如下表:

    STEM代表著一種聚焦整體任務的學習方式

    隨著知識越來越細分,知識的遷移和運用變得越來越困難。

    教育界應對的方法就是整體性教學設計,STEM也好,STEAM也好,都是這種教學設計的具體形式。

    已經可以大膽預測,這種學習方式會是接下來的教育、培訓中主要的方式。從這個角度來說,對教育培訓行業的從業者影響是巨大的。

    我們看看一些STEM教學的案例選題列表,大體上可以感受到:

    STEM教育的學習設計方法

    主要有三種:

    APPB 教學法是基於活動的學習(ABL,Activity-based Learning)

    基於問題的學習(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基於專案的學習(PBL,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法(Project-based Learning)是最常見的。

    PBL首先設計一個真實的專案任務情境,讓學習者自己去完成任務情境所需的各種任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建構對多學科知識的深度理解。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者要利用相關的學科知識,與同伴合作、溝通,提出、測試解決方案。使用的方法叫5E教學法(參與 Engagement、探索Exploration、解釋Explanation、評估Evaluation、延伸改進 Extension)。

  • 12 # 賈老師讀數學

    關於STEAM教育,我認為現在國內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或說普世教材。雖然教育部在最近的官方檔案中時有體現,但在嚴肅的國辦中小學還沒有形成共識,也沒有大規模的推廣。倒是部分媒體在某些教育機構的推動下,在某些‘專家’的口號和設想中此起彼伏,一片讚歎與頌揚,似乎中國的STEAM教育已經如火如荼的發展起來了。這是假象,是海市蜃樓,是遭到強勢機構或‘博士’綁架的泡沫。其實,思考STEAM教育的核心,不難發現這就是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紀初就提出的教育理論,是被國外教育系統最佳化的陶理論,是‘洋標籤’化的中國創造。因此,在STEAM教育實施過程中要警惕‘拿來主義’和‘本本主義’,立足本土、本校、親民和實用,不可為STEAM而STEAM,丟失自己的理論體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達到創新教育的目的。

    創客教育不是STEAM教育,可他們的界定,非教育類人士是很難區分清楚的。一般來說,STEAM教育是教師指導下的活動,是與現行教育制度配套的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科學思維的一種教育策略。而創客教育更關注學生是否能夠實現自我設計的作品,是一種創造和製造。可以說,STEAM教育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是教師主導下的專案式學習,而創客教育更關注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產品,教師的表現主要在提供幫助和服務方面。

    中國現階段的STEAM教育,過份強調了教育裝置的作用,而忽視了教師在教育中的作用。不利於學生的發展,最後成為新的形式主義。

  • 13 # 方立在加州

    STEM是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的縮寫。這一提法來源於美國,是美國鼓勵學生主修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等專業的一項教育計劃。這些專業類似於我們以前常說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女兒的學校常提及,最初我以為只是中小學專案,後來才得知,並不限於基礎教育。

    暑假時,我和以前的學生見面,為她送行。她本科在上海財經大學讀新聞,輔修了第二專業——金融。畢業後來到UCSD讀碩士,即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讀了一年,告訴我她要轉學。去約翰 霍普斯金,原因是那個專業是STEM,畢業後好就業,為留美打基礎。

    STEM相關的專業與高科技相關,就業方面比較有優勢,因此也成為外國留學生的首選。對於國際學生來說,畢業後想留在美國就要申請OPT,才可以在美國合法實習、工作,但是OPT是有一定的時間限制的。

    OPT通常只有一年時間,也是說,如果一年內無法拿到工作簽證,就必須離境美國。而STEM專業的畢業生可以申請額外的24年月延期,加上最初的12個月,共36個月。這對於想留在美國的學生有很大優勢。

    我的學生也正是衝著STEM計劃,才轉學、轉專業,為畢業後留美提前作準備。

    哪些專業屬於STEM?通常STEM專業包括工程類、生物科學、數學、物理科學及相關領域專業。國土安全部剛剛公佈的最新專業名單涵蓋了工程類、數學、電腦科學、自然科學(包括物理學、生物學、農業科學)等領域的相關專業。此外,還對“相關領域”進行了說明:相關領域是指與以上四大類領域相關的研究、創新或者新科技研發。

    國內熱門的商科如金融、會計等專業不屬於於STEM,但是,近年來隨著大資料的興趣,資料分析在美國的商學院逐漸興起。由於這些專業與數學、統計等相融合,具備成為STEM的資質,因些,一些商學院紛紛增加此類專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武術怎麼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