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警世通言

    華人傳承歷史,主要靠一些史書記載,其次靠一些在民間流傳的傳說、古代小說、評書、戲曲等文學作品中的描述。在博大精深的傳統戲曲中,這些歷史劇佔了很大分量,它包含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是中國百姓(特別是那些不識字的農民)瞭解歷史的重要途徑。正因為如此,傳統歷史劇曾經很受歡迎,多少年來,從這些戲中獲取歷史知識,成為老百姓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

    從它的來源上說,歷史劇就形成了明顯的時代特徵。一是歷史劇雖然來自史料,但主要取自民間傳說,所以使歷史劇演繹的故事一半是真,一半是虛,常常遊離於歷史與傳說之間。例如,後周世宗皇帝柴榮和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歷史上確有其人,戲曲又虛構個一個叫鄭恩的結拜為異姓兄弟,並且圍繞這三人展開了許多戲曲故事。先是趙匡胤聯合他的三弟鄭恩,將後來做了後周皇帝的大哥柴榮活活燒死(這齣戲叫《燒柴王》)。後來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後,黃袍加身做了皇帝,花天酒地,沉湎於後宮,剛被任命為北平王的鄭恩極力勸諫,不料被趙匡胤酒後錯斬了,使趙痛不欲生,抱起三弟的頭大哭了一場(這齣戲叫《趙匡胤哭頭》)。這些戲明顯與史不服,可信嗎?只能說亦真亦假,你信真就為真,你不信其真就為假,全憑後人去評說。

    二是某些傳統歷史劇中,也有濃重的迷信色彩。京劇《花亭射妖》敘說了這樣荒誕不經的故事:“柴榮投郭威(後周第一任皇帝),封為王爵,接趙匡胤至懷慶。弟兄倆在花園中飲酒,池出現魚妖,趙匡胤搭箭射之。柴榮薦之於郭威,而郭剛做了一個夢,夢見紅臉漢射傷其左目,欲斬趙,柴榮求赦……。你說故事情節荒誕不荒誕?在豫劇中有些戲在趙匡胤的唱詞裡也包含了這個意思,看來各劇種有其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的一面。

    這些豫劇有以上時代特徵,就顯示出其先天的不足,主要是:

    1、瑕瑜互見,精華與糟粕並存,且有些偏離歷史軌跡太遠;

    2、帝王將相主導舞臺,遠離百姓生活,遠不及那些反映市井百姓生活、家常裡短的家庭倫理戲和愛情戲;

    3、滿臺子多是男性演員,女性演員即便有,也佔戲份不多,因此舞臺色調單一。

    上述這些特徵與不足,註定了傳統豫劇必須要不斷髮展,與時俱進。

    其實歷史上的郭威還是堪稱一代梟雄,黃袍加身第一人了。

    亂世出英雄,國難出明君

    說起這黃袍加身,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趙匡胤了,他在陳橋賴著不走,假裝喝醉,趁著皇帝柴榮剛去世,朝中僅孤兒寡母地好欺負,於是便由部下披上黃袍,篡了後周之帝位。

    其實他是有師傅的,那便是郭威,後周的第一任皇帝,不過,郭威這黃袍同趙匡胤的黃袍顏色是不一樣的,趙匡胤是成心篡位,郭威是被逼無奈。他是在後漢劉知遠去世後,新皇帝上臺殺了他全家的情況下才動了殺心的。史載當時他全家是“嬰孺無免者”,所以,郭威還是有情可原的哈。

    郭威,字文仲,河北隆堯人。身材魁梧,勇力過人。出仕後漢,累有大功,拜鄴都留守、樞密使。後漢隱帝劉承佑厭為大臣所制,欲派人處死郭威。於是郭威發動兵變,攻破開封。次年,郭威建立後周,年號廣順。在位期間,崇尚節儉、虛心納諫、改革弊政,促進北方地區的政治經濟形勢趨向好轉。年51歲病逝,廟號太祖,遺詔令養子柴榮即位。

    說起這五代十國,那真叫個亂世。外族入侵,到處是割據政權,城頭頻變大王旗,這其中就有個由沙陀人劉知遠建立的“後漢”。

    郭威出身貧寒,年輕時是個小混混,在兵戈相向、強者為王的亂世之中,郭威有了用武之地。由於郭威作戰勇猛,從而得到了劉知遠的賞識,逐漸掌握了後漢軍權。

    及至劉知遠去世,他繼位的兒子志大才疏,為少受牽制而獨掌朝政,便準備除掉郭威。他藉口遼人南侵,讓郭威北上禦敵,由此將郭威調離了京師。隨後,清洗了郭威一黨,並密詔派人謀殺郭威。然而,接到密詔之人卻倒向了郭威。隨即,郭威起兵“清君側”,繼而廢帝自立。

    郭威全家被殺,按照“以牙還牙,以血還血”的慣例,他應該將對方家人也誅殺殆盡,但郭威卻沒有這樣做,他沒有報復後漢劉家和直接執行屠殺令的人,只是殺了下達命令昏君一人。如此看來,他的確是個很寬厚的君主

    郭威在中國曆代帝王中絕對算得上是個傳奇人物。他從一個普通士卒幹起,白手起家,戎馬倥傯,在數十年的攻伐混戰中,從低階軍官做到了節度使,最終黃袍加身,榮登帝位,且治國有方,政績斐然,堪稱五代十國諸帝中的佼佼者。

    郭威與那些”軍閥皇帝“不同,他即位後並沒有像其他皇帝一樣及時行樂,而是改革弊端,減輕了百姓的負擔,散田於饑民,讓他們有糧可種,並對唐末亂世中的一系列弊病進行了改革。

    郭威能夠如此地行寬鬆之國策,這與他從小飽受孤寒,深知底層人民疾苦有關。他改革了前朝許多殘酷的刑罰,並整治貪官,使朝野清明,軍心穩定。由此飽受幾十年戰亂的百姓開始能夠定居下來,滿目瘡痍的國家逐漸步入正軌。

    年青時的郭威還真是個問題青年,可以說是個小混混,他的成功真是機緣使之然,這其中就不得不提助他的夫人柴氏了。當然也可以說是柴氏慧眼識英雄,無柴氏相助,這郭威也許就是大頭兵一個地混下去了。

    柴氏本是後唐莊宗李存勖的嬪妃,莊宗去世的,柴氏等眾嬪妃成了寡婦。繼任的明宗李嗣源為減省開支,將嬪妃們統統裁撤出宮,發遣回鄉。回鄉途中,柴氏遇見了當時擔任低階軍官的郭威,對其一見傾心,不顧父母反對,執意要嫁給郭威。郭威對柴氏也一見鍾情,兩人於是結成夫妻。

    在柴氏的幫助下,郭威改正了很多的毛病,而郭威對柴氏也是相當地尊重,言聽計從,柴氏的教導和諫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於是郭威在迅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領軍人物的同時,樹立正確地政治理念也大有收穫。《舊五代史》載“太祖壯年,喜飲博,好任俠,不拘細行,後規其太過,每有內助之力焉。”。但可惜的是,沒幾年柴氏便一病不起,香消玉殞。郭威稱帝后,追封柴氏為皇后,諡號“聖穆”。

    不過,有些讓人不解地是,據《新五代史》記載,郭威後宮的繼任者都是清一色的寡婦。他有“一後三妃”,其中的楊氏還兩為人妻,可以說比那曹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有人說他“不忌口”,有人說他“重口味”,還有人說他是“寡婦控”。 清人趙翼在《二十二史札記》也表示說:“不可解也”

    郭威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好的漢人皇帝”,立國後,他致力於扭轉五代十國時期軍人政權的醜惡形象。努力革除唐末以來的積弊,重用有才德的文臣,仁愛百姓,他不但重視減輕人民的賦稅負擔,自己還帶頭節儉,他讓人把宮中珍玩寶器及豪華用具當眾打碎,說:“凡為帝王,安用此!”

    他從不在全國選美,就只在幾個寡婦間打轉轉;他不修建宮殿,用舊朝的足矣;他明令禁止各地進奉美食珍寶,崇尚節儉,曾對宰相王峻說:“我是個窮苦人,得幸為帝,豈敢厚自俸養以病百姓乎”;他崇尚儒學,以儒教治天下,為後周王朝治國奠定了思想基礎。

    他治國有方,放寬交易禁令,恢復農業生產,授無主土地給數十萬歸中原的幽州饑民,放免其差稅,以田分給現佃戶充永業,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使編戶增加三萬多。

    綜上所述,郭威的主要政績包括:提倡節約儉樸;整頓吏治綱紀;減輕壓迫和剝削;招撫流民,組織生產;治理河患,灌溉良田;準備統一,開展統一戰爭。他的這些努力都收到了顯著的效果,使後周在很短的時間裡就顯露出國富民強的跡象,為周世宗柴榮繼續他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可惜的是,郭威當皇帝僅三年多便辭世了,很多想做的事沒有做,但他在臨別之前做了件很英明的事,這就是他以德才取人,傳位於異性義子柴榮,並沒有將後周天下交給姓“郭”的自家人,這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尚屬首例!

    歷史證明郭威的做法是正確的,因為柴榮即位後,他更加勤勉治國,堪稱一代明君,在他的治理下,後周的國家實力愈發強大。可以說,沒有柴榮就沒有大宋。

    郭威辭世前做的第二件大事,便是對他陵寢的安排,據《舊五代史》載,他囑咐華人曰:“陵寢無須用 ,費人工,只以磚代之。用瓦棺紙衣。不要守陵宮人,也不得用石人石獸,隻立一石記之,鐫字雲:大周天子臨晏駕與嗣帝約,緣平生好儉素,只令著瓦棺紙衣葬。若違此言,陰靈不相助。”

    他的陵墓叫嵩陵,位於河南新鄭,非常之簡陋,真不象是一個開國帝王的陵寢,郭威一是出於節儉之目的,再一個主要是吸取了唐朝皇帝厚葬遭盜的教訓,以及漢文帝薄葬能完好保持的經驗。正因如此,以至於郭威陵墓至今完好,雖然略顯蒼涼,卻總歸沒人盜墓。

    時人就有詩描寫此地情景曰:“荊棘叢生舊衣甲,夕陽殘照袞龍袍。朔意正濃天肅靜,鐵騎縱橫成麥苗。”

  • 2 # 莫道疏狂

    題主好,我來就郭威為何在豫劇中被刻畫成一個昏君形象,談一談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要分析這個問題,我認為首先要理順三點,分別是豫劇中郭威的形象、郭威在歷史中的真實表現以及豫劇為何將郭威刻畫成昏君,只有將這三方面說清看透,才能洞悉問題本質,才能真正釋疑解惑。

    下面,容我一一道來。

    1.郭威作為五代十國時期後周太祖,和養子柴榮一起為兩宋奠定了開國之基,風評甚好,豫劇卻將其刻畫成佞臣昏君,在《高平關》和《剮郭威》中死相悽慘。

    要了解郭威在豫劇中的形象,這裡僅提兩部就足夠了。郭威在這兩部劇中被黑的體無完膚,黑到讓人費解。

    一是《高平關》,又名《下高平》,主角是宋太祖趙匡胤,郭威作為反一出場。故事梗概是這樣的,趙匡胤有罪在身,郭威以此為由,命其先取劉化王,再取高行周。趙匡胤父親與高行周是故交,於是修書一封,由趙匡胤去高平關向高行周借人頭一用。高行周夜觀星象,知道自己大限已至,就安排好後事自殺了,趙匡胤帶著高行周的頭顱回去向郭威覆命,結果郭威居然被嚇死,這才讓柴榮登基稱帝。

    我們來客觀的評價一下這部《高平關》,先不論它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多大的娛樂幸福,僅從故事梗概而言,兩個字是胡說,四個字那就是胡說八道。整個故事除了人名,基本沒有符合史實的內容,具體分析我們後面再說。

    二是《剮郭威》,又名《雙玉絕》。聽聽這個劇名,對郭威的憎惡已經抑制不住了,甚至比《鍘美案》聽起來還血腥暴力。這部劇的劇情我們簡單點說,大致就是駙馬郭威北征時強搶民女不成,反而殺人父母,結果民女出逃後女扮男裝入仕做官,經過種種波折,聖上下旨剮了郭威,其餘人等圓滿結局。

    這個劇情甚至更離譜了,簡直天馬行空,架空歷史。郭威甚至還沒榮登九五,就已經駕鶴西歸了,還居然是一個判剮的死法,我們豫劇的創作人們,究竟對郭威恨到了什麼地步啊。

    以上兩部劇,僅從結局來看,郭威在豫劇中的形象可見一斑,這真是豈一個慘字了得,與他在歷史中的真實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

    2.五代十國的後周太祖,文治武功,同代罕有,對比郭威在豫劇中的形象,真是聞者傷心,見者流淚。

    郭威本姓常,後隨母姓郭。幼年時家庭貧困,18歲從軍,從後唐的馬仔幹起,到劉知遠稱帝建立北漢時已經成為了朝中重臣,後來被劉知遠的繼承者逼反,建立了後周。

    提起郭威的文治武功,不誇張的說,五代十國君王中首屈一指的佼佼者。文治方面,有生性節儉、虛心納諫、改革弊政三個詞就足以形容了。武功方面,說說他的對手,有各地的地方軍閥,有實力強大的鄰國,有北宋的一生之敵契丹,郭威從沒怕過,敢打敢拼而且敢取勝,一路打出來個實力強大的後周。

    郭威出身卑微,亂世從軍是他沒辦法的選擇,他曾經因魯莽闖下大禍,卻也因禍得福得遇貴人。郭威性格堅韌不拔,全家婦孺被漢隱帝屠殺殆盡,他仍然能夠堅持信仰,能夠自我控制,這大概是一種人性的光輝。

    說到他的繼承人們,養子後周太宗柴榮,部下宋太祖趙匡胤,名氣都要比他大的多,在歷史中的地位也遠比他高。但是客觀的講,後周乃至宋朝的立國基礎都來自郭威,沒有郭威,柴榮大機率沒機會遺憾收不回燕雲十六州,趙匡胤更不可能來個空手套江山。

    3.五代十國的荒唐君主數不勝數,豫劇為什麼偏偏瞄準優秀代表郭威黑個不停,這究竟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要講清楚豫劇為什麼抓著郭威黑,我們首先要了解豫劇的創立傳承過程。

    豫劇起源於河南,是中國五大地方曲種之一,也是最大的地方曲種。豫劇發源於公元18世紀,在明朝中後期,距今約有三百年曆史,就在今天,豫劇的從業人數也堪稱各曲種之首。

    那麼問題來了,郭威距離豫劇的發源時間已經足有八百年,為何卻成了反面角色的代表。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和曲目的創作來源有關。戲劇的創作往往源於民間傳說,再經過創作者二次加工,其表現內容已經和實際情況相去十萬八千里,哪怕郭威口耳相傳的形象不是劇中模樣,也在層層改編中變成了反面角色,這種由創作過程造成的原因應該佔比較大。

    二是和郭威的個人情況有關。眾所周知,五代十國是典型的亂紛紛時期,各地軍閥層出不窮,能夠站到最後的寥寥無幾,而其中名聲較大的,無疑是與柴榮、趙匡胤等人糾纏在一起的郭威。相比郭威而言,柴榮和趙匡胤無疑都是正面形象,但他們又需要一個份量足夠的反面角色來襯托,那麼不好意思,只能是你了,郭威。

    三是個人民群眾的選擇有關。戲劇的興起是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娛樂活動的稀缺,讓戲劇成為了追捧的物件。而各曲種最吸引人矚目的無非是帝王卿相才子佳人,再加上兵戈烽火,英雄美人,這就是真正的時代熱點。恰好柴榮和趙匡胤是典型的正面角色,那麼不好意思,是人民群眾選擇了你,郭威你認了吧。

    綜上三點,郭威成為反面角色,有一定原因,但更多的是莫名其妙,明明不是他,偏偏要是他。但自古以來很多事說不清道不明。很多人想不通看不懂,對於郭威先生的悲慘遭遇,分析這麼多之後,我只想說上一句:

    你認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田XRV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