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野老人
-
2 # 四川達州人
夷陵之戰讓劉備集團傷筋動骨了。
219年,也就是漢中戰役後劉備集團發展到一個半州的地盤和20萬大軍。結果關羽丟了荊州三郡和5萬精銳士兵。而夷陵之戰前後耗時一年多,浪費錢糧無數,又將最後的精銳葬送了四萬多。
整個劉備集團損失近10萬難以彌補回來的精銳士兵,還有數十員將領官員。
而且,丟失荊州之後,再想北伐實際已是水中花。
61歲的劉備,再也沒有重來的機會了。
-
3 # 在漂泊中相互取暖
夷陵之戰,是形成三國鼎立的三把火中最後一把火。此時劉備已經是六十歲的暮年!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去計劃,去整頓,他要儘快拿回荊州,才有機會實現《隆中對》的可能!
夷陵之戰之所以會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輕敵,不單單是劉備的輕敵,還有諸葛亮!因為當時東吳方面能統兵的帥才周瑜、魯肅、呂蒙相繼去世,其他將領比如:孫桓、徐盛、朱然此時還不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萬萬沒想到此時的東吳又出了一位不弱於周瑜的名將陸遜。結果大家都知道,火燒連營七百里,燒光了蜀漢的本錢、同時也燒光了劉備匡扶大漢的夢想。這也是劉備自赤壁之戰以來最大,也是最慘痛的一次敗仗,而此時劉備自己也已經意識到自己無法再重新站起來。最後將僅有川蜀之地的蜀漢政權交到了諸葛亮的手中。
劉備一生敗多勝少,屢敗屢戰。為何夷陵之戰敗會讓他一蹶不振,抑鬱而終?
夷陵之戰之前儘管劉備敗多勝少,屢敗屢戰,是因為軍事上雖然失利,但精神與意志沒有垮。夷陵之戰不僅軍事上慘敗,而且精神與意志徹底崩塌,感到絕望,所以讓劉備一蹶不振,抑鬱而終。
劉備的抑鬱表現在三個方面:不敢回成都,也不想回成都,甚至擔心回不了成都。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一、劉備為什麼不敢回成都?
成都是蜀漢政權的都城,劉備為什麼不敢回成都呢?有三個原因劉備不敢回成都。
其一、劉備沒有顏面回成都,無法面對趙雲、秦宓等一大批忠臣。出師討伐東吳之前,趙雲、秦宓反覆勸諫劉備,希望阻止劉備出師伐吳的計劃。
秦宓甚至不惜以死相諫,當劉備叱武士將秦宓推出斬之時,秦宓面不改色,回顧先主笑曰,“臣死何恨?但可惜新創之業,又將顛覆耳”,現在慘敗而歸,劉備感覺到沒有面目見這些忠臣。
其二、劉備沒有勇氣面對孔明。劉備曾對馬良感嘆過,“朕早聽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敗,今有何面目見群臣乎?”出師東吳時劉備明知孔明等著看他的好戲,他還是不顧一切堅持出師,他是想借討伐東吳樹立自己的形象,讓孔明看看他劉備的文韜武略。告訴孔明,沒有你孔明的日子,我劉備同樣攻城略地。殊不知大敗而歸,真讓孔明看了笑話,怕見到孔明無地自容。
其三、劉備沒有智慧走出屈辱。劉備本想出兵教訓東吳,沒有想到被東吳一把火燒得一乾二淨,因此而教訓了自己。劉備由此感到屈辱,沒有智慧應對這種屈辱。
當然,還有一些其它的原因。總之,由於失敗,劉備籠罩在陰影之中,無法回成都面對群臣。
二、劉備不想回成都。
劉備不敢回成都,是無法面對屈辱。劉備不想回成都是還有很多顧忌。劉備不想回成都至少有兩個原因。他得與成都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便觀察動靜、應對危機。他還得有一定的較為清淨的空間和較為充裕的時間來專心思考一些重要問題。
為什麼劉備得與成都保持一定的距離觀察動靜、應對危機呢?此時,在劉備心裡有三大潛在危機。
其一、是東吳帶給他的外部危機。
夷陵之戰,大敗而歸,東吳大兵尾隨而至,追到了家門口。為此,劉備不能跑得太遠,與成都又不能走得太近。劉備得守在邊境線上,告訴孫權,我劉備這次輸了,但是,我劉備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所以他還得裝出個虎死不倒威的樣子,還得拉開與孫權拼命的樣子,給孫權造成心裡壓力。這一點還真的奏效了。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
其二、是朝廷內外給他帶來的內部危機。
蜀漢政權相對益州來說,是個外來政權,蜀漢政權相對於益州的統治根基不牢。一有風吹草動,就會有人興風作浪。劉備征戰漢中的時候,馬秦、高勝等盜賊就趁機在郪縣造反,糾集數萬人的隊伍,打到了資中縣,還先後發生過少數民族鬧事的事件。越雋郡少數民族首領高定派軍圍攻新道縣就是一例(《三國志.李嚴傳》)。另外,在益州就先後發生過這樣兩件事。先是益州太守正昂被當地人殺害,後來,劉備派張裔去上任,又被一個叫做雍闓的首領劫持流放到了東吳(《三國志.張裔傳》)。這次遭遇到了這麼大的失敗,肯定有不法之徒,趁機鬧事,所以他得離成都遠一點,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便觀察動靜,應對國家內部發生的危機。劉備這樣想也不是杞人憂天,“漢嘉太守黃元聞先主疾病,懼有後患,舉郡反,燒臨邛城”(《三國志.楊洪傳》)。這一切都提醒劉備:他的蜀漢政權經此一敗肯定是危機四伏。
其三、來自劉備自身的危機。
劉備自身的危機,也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外部對他的威脅。劉備到了成都,擔心自身的人身安全,所以劉備要留在白帝城,因為這裡有趙雲。趙雲的忠誠,他是放心的。在荊州時,劉備出兵益州,趙雲留守荊州,就是“內政部長”,負責警衛左將軍府的內外安全。住在白帝城,有趙雲在,劉備放心。
劉備這樣想是有道理的,也是有根據的。
就拿彭羕來說吧。彭羕在劉璋手下不但得不到重用,而且還是個戴罪之身。來到劉備身邊,劉備重用了他。後來這個人罵劉備是老兵,說老兵辦事荒唐,要聯合馬超,內外夾擊,奪了劉備的政權。政權沒有了,劉備還能活命嗎?當時,劉備的事業正蒸蒸日上的發展,在這麼興旺時期,都有人敢圖謀他的蜀漢政權?現在,遭此大劫,難道沒有心懷不軌的人嗎?再加上在這件事上,劉備對於諸葛亮的行為也犯糊塗,不知諸葛亮在賣什麼膏藥。彭羕得到重用,他諸葛亮一直暗中告黑狀,說彭羕心高氣傲,難以保持安分,後來彭羕真的想與馬超一起鬧事,聯合馬超,內外夾擊平定天下。對此,劉備難以相信,一個鯉魚翻身,跳進了龍門的人,為什麼會這麼不知好歹呢?彭羕會這麼淺薄,不知深淺嗎?正像他彭羕自己說的那樣,“我在過去的州刺史劉璋手下,待遇平庸,還因被加以罪名而憂慮重重。在風雲變幻、戰火連天的情況下,我獲得了機遇,想求得明主果然就得到了明主,使我的志向得到了實現,名聲因此顯赫,從一介平民被提拔成國家的人才,並被主公授予茂才之名。我被主公當做本家晚輩一樣厚愛,這種恩德有誰會超過呢?我有這樣的地位與待遇,怎麼會突然發狂、自求死罪。如果是這樣,死了以後,是不忠不義的惡鬼啊。古人曾經說過,人都有貪圖勢利的本性,即使這樣,如果讓他左手拿著據有天下的圖冊,右手拿刀隔斷自己的喉嚨去死,即使愚蠢的人也不會幹,何況我還有一些辨別能力呢?”這段話見《三國志.彭羕傳》,是彭羕寫給孔明信中的內容。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彭羕真的沒有理由、沒有必要和馬超內外聯手奪了劉備的江山,他彭羕沒有這麼大的能力,也沒有這麼大的膽。對於這一點,彭羕在信中也有辯解,認為馬超誤解了他的意思,他的本意是要與馬超內外效力,共同輔佐劉備,一起討伐曹操。不管怎樣,彭羕最後被處死了,年僅三十七歲。
彭羕終將是一位狂士,應該只是喜好口出狂言,還不至於有奪取劉備江山的志向與膽量。對於彭羕的死,應該有點不明不白。但不管怎樣,劉備的敏銳嗅覺不會不嗅出什麼異味來。由此,劉備又想起了諸葛亮,諸葛亮為什麼不放過彭羕這麼一位狂士呢?這樣一想,劉備又想起劉封的事件來。劉封當年準備封太子,徵求諸葛亮的意見。諸葛亮說,這是家事,建議去問關羽、張飛。後來,關羽兵敗襄陽,向劉封求救,劉封見死不救,導致關羽敗走麥城而喪生。當時是諸葛亮支招,要處死劉封。後來劉封兵敗回到成都,又是諸葛亮極力主張要處死劉封,其理由不在劉封不救關羽這件事上,而是認為劉封性情剛毅猛烈,一旦他劉備去世了很難控制、駕馭。諸葛亮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是擔心太子劉禪懦弱降不住劉封,還是擔心他諸葛亮自己會降不住劉封呢?原來要封劉封為太子時,他諸葛亮不太關心,似乎是想不讓我劉備封劉封為太子,現在又這麼關心劉封的生死大事,是不是擔心我劉備一猶豫就原諒了劉封,所以,極力主張處死劉封。會是這樣嗎?劉備反問自己?要真的是這樣,那就很危險了。劉備還想起了當時自己處死劉封的心情,自己確實很難過。儘管這些問題一時還理不出個頭緒來,劉備提醒自己,總之,不能回成都。
第二、是自身身體狀況帶來的恐懼。經夷陵一戰,不但損兵折將,自己也積勞成疾,身體狀況不但不見好轉,反而是一天天惡化。再加上思念關羽、張飛兩位兄弟,閉了雙眼,關、張二弟在夢中;睜開雙眼,神志恍惚,關、張二弟似乎就在眼前。劉備不想讓人見到他如此模樣,他得提防些什麼。
三、劉備擔心回不了成都
劉備想,成都終將是要回去的。但現在不能回去,不能這麼貿然地回成都。他得有一個清淨的環境思考一些問題。他得認真琢磨、想想對策,應對危機。他終日憂慮,不得其解,在如此憂慮、困惑、恍惚之中,他忽然想起了袁紹。
劉備此時為什麼會想起袁紹呢?
因為袁紹和他亦敵亦友,先是敵人,後是朋友。最初,劉備投靠在老同學公孫瓚手下。此時,公孫瓚正與袁紹爭冀州打得不可開交。劉備自然是幫助老同學公孫瓚打袁紹,有一次,還差一點要了袁紹的命。後來,劉備在徐州被曹操打敗,無路可走,就投奔了袁紹,袁紹也很器重他。這是劉備想起袁紹的第一個理由。第二個理由是袁紹有過他現在的經歷。那是官渡之戰,當時袁紹與曹操在官渡作戰,其情形與現在的自己和孫權作戰幾乎一個模型。袁紹之於曹操,袁紹不把曹操放在眼裡,要一舉殲滅曹操。當時,有謀士田豐等提出質疑,預料袁紹的作戰計劃不可行。袁紹聽不進田豐的規諫,並將田豐關在了牢裡,惡狠狠地說,待我班師回朝後再來處置你。袁紹最後被曹操兩把火燒盡了軍糧,由此大敗。他今天之於孫權,正如昨天的袁紹之於曹操。他也不把孫權放在眼裡,企圖一舉剿滅孫權。對此部屬也提出反對意見,他聽不進去,執意出兵,最後被東吳陸遜一把火燒得丟盔棄甲,落荒而逃。臨出兵時,將反對者秦宓也打入了牢房,也惡狠狠的說了句,待我班師回朝時再來收拾你。真實滑天下之大稽,我劉備與你袁紹命運如此巧合,以致弄到自己無臉面回成都了。想到這裡,劉備大吃一驚。因為最後,袁紹惱羞成怒,擔心被田豐恥笑,袁紹一不做,二不休,由於害怕田豐看笑話,將田豐處死了。劉備畢竟不是袁紹,他從袁紹那裡學到了教訓,他以袁紹為鏡子,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教訓。劉備採取了他一貫的做法,不但原諒了那些反對派,而且公開承認了錯誤。只是承認錯誤的方式不同。對於趙雲,劉備知道趙雲的忠誠,坦蕩。劉備在臨終託孤時,說了句看似輕鬆而重於泰山的囑託,我死後,希望你看覷我的兒子。兩人心有靈犀一點通,僅此一句話,不管什麼樣的誤解與委屈都冰釋前嫌。
對於軍師孔明,劉備就沒有這麼委婉。劉備明白孔明的心思,孔明是軍師,是靠玩心計吃飯的,對於這樣一個從事這樣職業的聰明人,劉備知道無法彎彎繞,得如竹筒子倒豌豆一般,乾淨利落地承認錯誤。所以劉備在孔明面前承認了錯誤,而且,態度很誠懇。劉備請孔明坐於龍榻之側,撫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稱帝業,何期智術短淺,不納丞相之言,自取其敗,悔恨成疾。”由此便算是向反對出兵東吳的那些部屬一併做了個交代。
由袁紹之後,劉備又想起了曹操。劉備和曹操亦友亦敵。先是朋友,後來變成了敵人。劉備在徐州被呂布打敗後,投靠了曹操。
曹操收留了劉備,而且對劉備很好。劉備這人是不甘心屈居於人之下的,後來尋得一個機會逃走了。逃到哪裡去了呢?又逃到了徐州。此時的徐州是曹操的,曹操派他的愛將車胄守在那裡。劉備到了徐州,賺開城門,殺了車胄。從此,劉備與曹操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劉備想起曹操不僅僅是這些,還有兩個理由。第一個理由是曹操曾經也有個劉備現在的經歷,那是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帶著幾十萬大軍浩浩蕩蕩下江南,要剿滅他劉備。當時是曹操強大,他劉備相對曹操來說,是毫無抵抗之力。曹操根本不把他劉備放在眼裡,他聯合孫權,在赤壁一把火把曹操燒燬了,曹操乖乖地逃回了北方。第二個理由是,劉備一生都以曹操為標的。與曹操對著幹,比著幹。用劉備的話說就是,“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認為每與操反,事乃成耳。可惜的是,令他劉備想不明白的是,和曹操相比,他劉備遠不如曹操。一是運氣不如曹操。儘管曹操在赤壁被自己打敗了,但曹操沒有被打垮。曹操現在又發展起來了,而且變得越來越強大。他劉備也許經夷陵之戰後會一蹶不振。二是實力不如曹操,儘管自己做了皇帝,比起曹操,算不得成功,曹操擁有天下大部分土地,他劉備比之曹操只不過是偏安一隅。三是人才不及曹操,曹操手下文臣武將恰如星漢燦爛,與之相比,他劉備只不過是寥若晨星。四是他劉備的胸懷與之曹操相比也不如曹操那般包舉海內。曹操為了事業能包容諸於張繡這樣的仇人。他劉備為了報仇,還容納不下曾經的盟友、恩人、國舅孫權。當年的張繡在淯水戰役中不但殺了曹操的長子曹昂,而且殺害了侄子曹安民、護衛將軍典韋,曹操自己也差一點為之丟了性命。而孫權僅僅是殺害了他劉備的義弟關羽。五是不但劉備自己不如曹操,連自己的兒子也不如曹操的兒子。曹操兒輩中文有曹植,武有曹彰,能文能武有曹丕。而他劉備呢?太子劉禪被人戲稱之為“阿斗”,還有兩個兒子還未到弱冠之年。想到這裡,劉備自慚不如。想到兒輩,劉備絕望了。曹操雖然過世了,他有兒子繼承權力。如今,曹丕統治天下,不但天下太平,而且還被大臣們擁立為皇帝,取代了他劉家的天子漢獻帝。想到這裡,劉備雖然氣憤,居然奪了我老劉家的天下,但更多的是害怕,一種絕望到來的恐懼。曹丕能順利地稱帝,太子劉禪能順利地繼承我劉備打下來的江山嗎?不想不知道,越想越害怕,越想越預感到絕望。由此,他劉備又想到了袁紹。袁紹也有三個兒子,最後卻因兒子之間為了太子之爭,葬送了袁紹的江山。他劉備的太子劉禪不說比不上曹操的太子,連袁紹的兒子也不如。袁紹因兒子輩的事情沒有處理好,因此,弄得家毀人亡。劉備似乎預感到袁紹的昨日就是他劉備的今日。由此,劉備又想起了漢獻帝。漢獻帝因軟弱無能,其一生的遭遇苦不堪言,先是受董卓的凌辱,後是李傕、郭汜之流的虐待,然後是受曹操的控制,最後被曹丕趕下了臺。他劉備的太子劉禪也如漢獻帝一般軟弱,其結局會不會如漢獻帝一般如此悽慘。劉備想到這裡,擔心、害怕。擔心、害怕劉禪不但守不住江山,而且還會因此丟了性命。於是劉備病情一天天加劇,開始僅是痢疾,後來引發多病纏身,併入四肢,再加上兩眼昏花,心緒不寧,自己已是病入膏肓了。如此這般,劉備不得不處理後事了。儘管此時平日裡對太子太溺愛,以致才有了劉禪的今日,但為了劉禪的明日,自己雖然無能為力了,當務之急是要選好託孤大臣。那誰是最好的託孤大臣呢?想到這事,劉備真的極度絕望。此時,劉備再也不是夷陵之戰敗下來的心情,那時是因為臉面而不敢回成都,現在是自己已預感到回不了成都的絕望,劉備的絕望不僅僅是對於回不了成都的絕望,而是對遴選託孤大臣的絕望。對江山社稷後繼無人的絕望。
最後,劉備終因抑鬱成疾,倉促完成託孤後就撒手人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