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黑色暱子外套

    文字出自洪應明的《菜根譚》。這本書主要是講人的修身養性,如何出世及入世,頗有道理。心靜之時,細細品味,意境高遠。

    所提幾句話的字面意思為:不苛責別人小的過失,不公開別人的隱私,不掛念與人舊的怨恨。這是修道之道,亦可說是君子之道。心地坦然,內心舒暢,路會越走越寬,泰然安然。

    現在社會是浮躁的,追求了金錢和名利,忘記了來路和自我。社會喧鬧,人心蕩漾,我們要守住內心,做好自我,需要一點精神食糧和支柱依靠,利用這種總結性的話語能夠讓我們儘快寧靜,歸於平和。

    人生是一段旅程,不斷的吸取知識和經驗營養,又能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心平氣和。Sunny是明媚的,空氣是清新的,但願一切都是美好的。當然,我們首要做的是自己一定美好!

  • 2 # 九思堂筆記

    這句話出自明代洪應明的《菜根譚》。

    原文是“不責任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此三者可以養徳,亦可遠害。”

    意思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別人小的過錯、小的失誤,包括別人對自己的冒犯、無禮,只要不是大是大非問題,不要橫加指責,不要斤斤計較;對別人的秘密、隱私、不願公開的事情,不要去窺探,不要去打聽,就是知道了也不要說出去,更不要到處宣揚;對別人過去的汙點、惡事,或是對自己曾經的傷害,要從心裡打掃乾淨,一點也不要留存,不要念念不忘,更不要記恨。做到這三點,可以培育自己的德行修養,也可以遠離危險和傷害。

    僅供參考。

  • 3 # 馬火蟻

    不責備別人的小錯,不揭發別人的隱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這三者不僅可以培養德行,還能讓自己遠離禍害。

    這幾句話出自洪應明《菜根潭》。

    俗話說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裡能撐船。《論語》說:對人不要求全責備。《禮記》說:至清的水裡沒有魚鱉,求全的人沒有朋友。所以我們要用一顆寬廣之心去包容他人,如果不能容忍別人的小錯,不時翻舊賬,這樣只能為自己埋下更多的怨恨,樹立更多的敵人。

    曹操戰場上火燒通敵者書信的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我們讀到這個故事時,還有誰會懷疑曹操能一統天下?廉頗藺相如的故事傳為美談,將相和國家穩,人民幸福!

    人生來就有表達慾望,尤其是在得知了別人的隱私之後,表達的慾望更強烈。但一個有教養的人,懂得與自己的慾望做對抗,能夠收起自己的獵奇貪念。因為別人能向你說出他的隱私,這是對你的信任。而對待這份信任最好的回報就是閉口不言。這是對他人的忠誠,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 4 # 天馬行空君

    摘自《菜根譚》,由明朝隱士洪應明所著。

    原句是這樣的: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

    翻譯後:

    做人的基本原則,就是不要責難他人犯下的輕微小過,也不要隨便揭發他人私生活中的秘密,更不可以對他人過去的壞處耿耿於懷,久久不肯忘掉。這三大做人的基本原則,不但可以培養自己的品德,也可以避免意外的災禍。

    《菜根譚》介紹

    《菜根譚》又名《處世修養篇》,“處世三大奇書”之一,糅合儒、釋、道精神內涵,總結前人生活經驗,傳授修身、處世、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的哲學智慧,為你解答生命中的種種困惑與疑難.

    《菜根譚》是明朝隱士洪應明所做,作者早年熱衷功名,晚年隱居,潛心禮佛,自號還初道人。《菜根譚》類似隨筆錄,沒有連貫的脈絡,只是作者的一些感悟句子。內容談不上晦澀,但是也確實包含了作者的數十年人生感悟。是作者在悟透了人生後融釋、道、儒於一身,別具慧眼,將自我的人生奧妙和盤托出的經典之作。

    《菜根譚》中有很多哲理性的句子,這裡貼上來供大家細細品味一番:

    01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02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03 蓋世的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的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

    04 完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汙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

    05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06 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淡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

    07 人情反覆,世路崎嶇。行不去,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務加讓三分之功

    08 降魔者先降其心,心伏則群魔退聽;馭橫者先馭其氣,氣平則外橫不侵。

    09 處治世宜方,處亂世當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待善人宜寬,待惡人當嚴,待庸眾之人宜寬嚴互存。

    10 心體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頭闇昧,白日下有厲鬼。

    回答完。

  • 5 # 劍秋954

    此文出自《菜根譚,概論》為明朝初期道人洪應明編著。《菜根譚》是一本有關養性育德修身充滿人生哲理警示醒人的語錄作品。該書語言生動凝鍊,兼採雅俗,文筆清霏耐人尋味。是洞悉人情世故的經典之作,被後人譽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書中警句極為豐富,例"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它明確的告誡並提示人們如何正確規範自己的言行,忠厚待人。亦如書中所言"攻人毋太嚴,教人毋過高""對小人不惡,待君子有禮"及"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等這些至理名言在今天對人們仍然受益,因此它的教育意義非常深遠。

  • 6 # 金道論國學

    別人的小過,不要責;別人的陰私,不要傳;別人的舊惡,別總掛念。如此做人,則會人氣旺,站得穩,行得遠。出自《菜根譚》

  • 7 # 雁影歸零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隱私,不念人舊惡”出自【明】洪應明《菜根譚》,原文是: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

    釋義:不要責備他人所犯下的小過錯,也不要去揭露他人的隱私,更不要記恨別人曾經的過失,能夠做到這三點,不但可以培養良好的品德,也可以避免遭受意外的災禍。

    俗話說:人有失足,馬有失蹄。誰人做事還沒有個出錯的時候,當別人犯下輕微過失的時,我們需要的是溝通而不是責備。就比如像父母和孩子之間,孩子難免出錯,這時父母需要的是和孩子溝通讓他們知道這件事他錯在那裡,避免以後再犯相同錯誤,而不是大聲訓斥讓其不知所以。

    ”不發人陰私“就和我們平常說的”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同理,揭人隱私是最最要不得的行為,換位思考,如果是自己被人揭了隱私,你的心情又將如何?

    至於說不念舊惡,曾經就是曾經,過去犯下的過失已成為過去,沒必要不停的提起唸叨,人要永遠往前看。一個人老是念叨別人的舊惡,後果便是令別人徒增反感。

    與這句話相類似的在《菜根譚》中還有一句: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此話的意思是:責備別人的過錯時,不要太過嚴厲,要考慮到對方是否能接受;教誨別人行善,也不要期望過高,要顧及到對方是否做得到。

  • 8 # 趙教授備用

    這句話是幾千年的各級領導幹部總結出來的。

    否則你當領導的將手中無將,軍中無兵。

    揚其長,避其短,人盡其才,才為我用。

  • 9 # 風過無痕攝有痕

    我認為《菜根譚》中的“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此三者可以養徳,亦可遠害。”這段話,是要我們忠恕待人,這是做人的原則,也是人生的智慧。

    現實生活中,當你開啟這樣的人際交往模式後,別人會因為你而精彩,你也最終得到回報,更多的是心胸變得寬廣。

    一、不責人小過,以恕心攝心

    不責人小過,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對下屬不要吹毛求疵。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論語·八佾》

    意思是說,居於統治地位的人,不能寬宏大量,行禮的時候不恭敬,遭遇喪事時沒有悲哀,這種樣子,我怎麼看得下去呢?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漢書·東方朔傳》

    意思說說,水太請,魚就不能存身,對人要求太苛刻,就沒有人能當他的夥伴。

    在孔子看來,做人、治國都要從根本上做起,這個根本是心地的寬厚、恭敬、真誠,如果沒有這些,即使有地位,行禮儀,也不足觀。

    不責人小過,是一種領導藝術、智慧管理。也彰顯了領導者的度量與對下屬的真關心。歷史上有很多明君,他們都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小事上都裝糊塗,絕不會把下屬逼得提心吊膽,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至於是大的事情,碰不得的原則底線,那當然毫不客氣,一點也不手軟。為禮要敬,不只是限於下降對上級的恭敬,上面對下面的愛護也在禮內。敬就是誠懇、真摯。歷史上有如“摘纓會”的典故,充分詮釋了不責人小過的智慧。

    不責人小過,不遷怒,是一種修煉。不遷怒於人,久而久之,自己的性格也會發生轉變,個人修養也回得到提高。由此,可以看成是“不遷怒”的質變過程。

    不責人小過,得理也饒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因此不要為一點小錯誤就揪住別人的小辮子不不放,得饒人處且饒人,是做人的大度。

    不責人小過,要學會運用鬼谷子的“攝心”術。就是對有小過的人,要從心智出發,以心智鼓勵、激勵,以心智教誨、教育,使他增強信心,解除憂患,驚訝我們的知識廣博和真知灼見,從內心深處佩服我們,從而心悅誠服地歸附並效力。

    二、不發人陰私,以恕實忠人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論語·顏淵》

    仲弓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出門好像去見貴賓,役使民眾好像去承擔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幹的事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在邦國做事沒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無抱怨。仲弓說:我冉雍雖然不聰明,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

    在孔子看來,為政就要實踐仁,要忠誠和勤謹,說出了華人做人的最高境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不發人陰私,就是尊重和保守他人秘密。對別人的秘密、隱私、不願公開的事情,不要去窺探,不要去打聽,就是知道了也不要說出去,更不要到處宣揚。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貧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發小來找他,總以為會念舊情而求得富貴或一官半職。朱元璋當然不願意接見,也忌諱別人揭他的老底。但總是有自以為是的人不信邪。有一個發小千裡迢迢,幾經周折總算進了皇宮,一見面就直呼其小名,把小時候的爛事、糗事全都倒出來。結果後果很嚴重哦,皇帝沒有了臉面,窮哥們便沒有了性命。

    不發人陰私,說話要注意忌諱。千萬不要踩雷,不要觸到他人的隱私和痛處。鬼谷子人際交往謀略中有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叫“飛箝”術,就是用褒揚之詞獲取人心。如果抓住別人的隱私、痛處和缺點,大做文章,那就大錯特錯了,揭人之短,傷人自尊!有意去揭短,是互相敵視的雙方用來攻擊的武器,無意中揭了對方的短,那是犯忌諱,但都有可能反目成仇。

    不發人陰私,就是有些謊言不必拆穿。這就是孔子的“不逆作”。不拆穿,不是我們傻,而是出於仁慈。在他人最困宭之時,能替對方保留一份自尊,這種尊重的本身就值得他人尊重。在日常生活中,親人之間為了保持幸福,也會撒謊,沒有人會故作聰明去拆穿善意的謊言,因為它的背後是生命的溫暖與美好,何苦去破壞呢?

    不發人陰私,要區別揭短和批評的不同。揭短是針對別人的缺陷,攻擊別人的軟肋,非君子所為;批評是就事論事,較為客觀,意在幫助。掌握這一原則,就能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不發人陰私,要防止做假仁假義的老好人。這就是孔子十分討厭的“德之賊也”,因為他們看起來樣樣好,可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從來都沒有原則,從來不願得罪人,判斷沒有定論,十足的“和稀泥”。不是明哲保身,而是不明哲保身。

    三、不念人舊惡,以恕道和人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論語·公冶長》

    意思是說,伯夷、叔齊這兩兄弟不記仇,因此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很少。

    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弗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士能明於三恕之本,則可謂端身矣。”《孔子家語》

    在孔子看來,不念舊惡,就是不搞秋後算賬,為人處世以和為貴,這種思想給後人以深遠的影響。伯夷、叔齊雖然反對殷紂王的暴虐,但又認為周武王伐紂是“以暴易暴”,故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

    不念舊惡,就是不把仇恨放在心裡面,不怨天尤人,不胡亂揣摩,心存信任,心存善意,心底無私天地寬,而這種寬容絕不是縱容,是有底線的。

    不念舊惡,隱藏著感化機制。德行好的人,他對你也好,人有恩於我不可忘,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德行糟糕的人做了對不起你的事,你用坦蕩的胸懷對待就可以了,不必硬是要做“以德報怨”的事,孔子也不這樣主張。關公放了曹丞相,丈夫要有容人量。

    不念舊惡,隱藏著救贖機制。報復只能讓你的心靈揹負報復的重負而無法獲得自由。釋迦牟尼說:以恨對恨,恨永遠存在,以愛對恨,恨自然消失。如果我們沒有報復心理,不採取報復手段,反而心胸開闊,提高自制力,用一顆豁達的心去化解一切怨恨,就能讓大家共同生存在寬容的Sunny和清風下,這也是一種自我救贖。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寬容;懦夫決不會寬容,這不是他的本性。

    田成子殺齊君而盜其國的典故,除了價值觀上的判定外,我們也應該看到其長治久安的另一面。後人不認可也罷,歷史卻如此,離開歷史就是空談,就是虛無。或許那個時期下的大多數人用不計舊惡來評說不成?

    恕是《論語》中的精髓,恕心,恕實,恕道是人性中的高境界,忠恕待人是人生中的智慧。開誠心,布大度。以大度相容,則萬物兼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遼籃今年最具冠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