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威吶解析
-
2 # 李厚何
堡壘海區必須有足夠深度,遠離繁忙的商業航線區,還需要有一定的迴旋餘地。
渤海平均深度只有18米,最深處也不過70米,這樣的深度別說戰略核潛艇,一般的柴電型攻擊潛艇也只能打打伏擊,否則一頓深彈就能炸出來;渤海灣雖小,周邊卻分佈著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等多個重要商業港口,商業航道密集,對需要高度隱蔽的戰略核潛艇執行待機任務十分不利。
更麻煩的是,渤海灣是個近乎封閉的內海,面積只有區區7.8萬平方公里,戰略核導彈一旦發射就是核大戰,中國的國策又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一旦使用戰略核潛艇發射核導彈,對手一定也是核大國,這樣的國家透過技術手段粗略掌握導彈發射海域並不難,屆時如果用核深彈進行攻擊,以渤海灣這個“大澡盆子”當堡壘海區,就連跑都來不及跑。
簡單說,堡壘海區的三大必要條件,渤海灣無一符合(包括“隱蔽安全”在內),中國周邊海域勉強符合戰略核潛艇堡壘海區條件的其實只有一處,我就不說是哪裡了。
.
-
3 # 兵器知識譜
中國海軍擁有三大艦隊,即北海艦隊、東海艦隊、南海艦隊,其中北海艦隊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曾經是中國海軍中實力最強、裝備最為精良的一支艦隊,而渤海就是北海艦隊的防區。
那麼北海艦隊的實力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裝備中國第一款現代化導彈驅逐艦的艦隊(051型驅逐艦,哈爾濱號)、首先裝備航空母艦的艦隊(遼寧艦)、首先裝備核動力潛艇的艦隊(091型攻擊型核潛艇)、首先裝備核動力彈道導彈核潛艇的艦隊(092型彈道導彈核潛艇,即題目中所說的“戰略核潛艇”)。
可見北海艦隊是裝備有戰略核潛艇的,這就意味著做為該艦隊防區的渤海必然會有核潛艇遊弋,甚至核潛艇的建造都在渤海灣裡的某個造船廠完成的。
從地理條件來講,渤海是一個極佳的戰略核潛艇堡壘海區,因為它本質上是一個被內陸環抱的天然優良海灣,唯一的出海口為狹窄的渤海海峽,只有透過該海峽才能從黃海進入這個海域。
只要在海峽兩岸部署防空導彈系統和岸基反艦導彈系統,那麼就相當於鎖住了進出渤海的咽喉,最重要的是渤海海域只有7.7萬餘平方公里,如果戰略核潛艇需要增援,岸基航空兵可以在30分鐘內趕到任何一個指定地點進行配合作戰或者開展救援。
可以說渤海是非常適合戰略核潛艇遂行作訓任務的,但是卻不適合做為它的堡壘海區,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從以下幾點來分析。
▼下圖為衛星遙測下的渤海海域,從地理條件來看,它是一個極佳的天然不凍海灣,四面有陸地環抱,必須透過海峽航道才能進出該海域,是適合做為戰略核潛艇堡壘海區使用的,但是該海域的自身條件卻未能滿足戰略核潛艇堡壘海區的要求,因此中國戰略核潛艇不會在這片海域執行核威懾戰備值班任務。
渤海不具備成為戰略核潛艇堡壘海區的條件堡壘海區這個概念對於很多讀者而言可能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我們首先來科普一下什麼叫做戰略核潛艇的“堡壘海區”。
堡壘海區概念是前蘇聯在冷戰巔峰時期基於“範多恩效應”理論為基礎率先提出的核戰略概念,它要求遂行三位一體戰略核威懾之一的戰略核潛艇要擁有在承受核打擊時較高的生存性,從而具備發起核反擊的能力。
“範多恩效應”是蘇聯科學家在進行地下核試驗時發現的一種核爆引發地震的現象,20世紀60年代,蘇聯科學家在進行地下核爆炸效應試驗時驚奇地發現,在進行地下核試驗後若干天,往往在距離實驗地點數百公里乃至數千公里外的某個地區會發生強烈的地震,透過對大量試驗資料的分析,科學家們證實了這些地震與核爆炸有關係(中國地震臺網監測發現北韓進行地下核試驗就利用了該原理)。
如果地下核爆能引起地震,那麼水下核爆會產生什麼樣的現象呢?答案驚為天人——海嘯!一枚當量為10萬噸的核彈在地下爆炸時可以引發一場5.4級的地震,如果相同當量的核彈在海里爆炸時,可以引發2級海嘯。
2級海嘯是僅次於1級海嘯的大型遭難,在海嘯發生的核心海域能掀起8~9米高的海浪,所有水面艦船都將被如此巨大的海浪掀翻或者直接撲到陸地上,當潛深低於50的潛艇處在這個海域時也不能倖免。
所以戰略核潛艇的堡壘海區必須滿足的條件之一就是要有足夠深的水深,以次來滿足戰略核潛艇透過深潛的形式躲避海嘯傷害的要求(潛深達到300米~500米時可以避免1級海嘯的影響),其它兩個條件分別是己方力量優勢、半開放海域。
那麼“己方力量優勢”和“半開放海域”又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從“己方力量優勢”開始解釋:簡單來講,當戰略核潛艇所在位置是一個有依託、有保障的海域時,這個海域就擁有了“己方力量優勢”,渤海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代表海域,這裡擁有岸基航空兵力量、岸基反艦力量、水面艦船力量,任何一支力量均能在短時間內對戰略核潛艇進行增援或者救援。
“半開放海域”則是指軍用、民用艦艇都可以自由航行,且海域一邊為距離較近的港口、另一邊為前出深海海域出海口的海域,渤海也是這樣一個海域,出了渤海海峽以後就是黃海,而透過黃海以後就是浩瀚無垠的西太平洋。
渤海滿足了戰略核潛艇堡壘海區的“己方力量優勢”和“半開放海域”兩個條件,但是卻缺失了“要有足夠水深”這個最核心的條件,渤海整個海域平均水深為18米,最大水深為85米。
很顯然這樣的自身條件是不符合戰略核潛艇躲避海嘯傷害的水深要求的,一旦在該海域進行戰備值班,那麼當敵方核彈在海里爆炸引起海嘯時,戰略核潛艇將會和其它水面艦船一起被掀到岸上去,屆時中國將失去戰略核反擊能力。
▼下圖為2011年日本發生的2級海嘯災難,這次海嘯是由海底8級地震引發的,震中海域的海浪超過了10米,雖然到達海岸之前海浪動能已經衰減70%,但是仍然有超過4米的海浪撲向沿海地區。渤海遭到10萬噸級核彈頭的攻擊,那麼像此類規模的海嘯將會影響到海域內的所有艦艇,戰略核潛艇以及包括航母在內的大型軍艦有可能會被海浪衝上岸擱淺,屆時該艦隊將失去戰略核反擊能力,所以渤海不適合做為戰略核潛艇堡壘海區使用。
堡壘海區需要滿足戰略核潛艇自身的作戰效能要求由於中國是一個從一窮二白的半殖民國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建國迄今不過70載而已,所以中國的各型尖端國防裝備均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儘管經過華人不懈努力,這樣的差距已經逐漸縮短,但是差距的現實在短時間內暫時無法改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裝備就是戰略核潛艇技術。
戰略核潛艇是一個國家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三位一體指的是陸基、空中、海上三個核威懾方位組成的一個核威懾力量),它的特殊性在於有錢也買不到、關係再好也不幫造,白手起家的中國在核潛艇技術上自然就落後西方國家了。
比如說中國最新型的094型戰略核潛艇只能搭載12枚潛射彈道導彈,在研的096型戰略核潛艇也只能搭載24枚,即便把彈道導彈換裝為巡航導彈,載彈量也不過86枚而已。
而美國30年前就開始列裝的“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可以搭載24枚潛射彈道導彈,換裝巡航導彈時最多可以搭載98~154枚!差距之大可見一斑。
另外,差距還體現在導彈技術上,這也是戰略核潛艇技術核心效能差距的綜合體現,比如說中國戰略核潛艇使用的“巨浪-1”型潛射彈道導彈,它是一種只能攜帶單彈頭的中程彈道導彈,當搭載當量為50萬噸的核彈頭時最大射程僅為2700公里(已退役);現役的巨浪-2型可以搭載6枚分導核彈頭,最大射程為8600公里,勉強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彈道導彈;在研的巨浪-3型可搭載8~10枚分導核彈頭,最大射程12000公里。
而中國與最大潛在對手美國的直線距離分別為14000公里(自東向西,北京→紐約)、8000公里(自東向西,山東→夏威夷)、11500公里(自東向西,山東→華盛頓)、7800公里(自東向西,遼寧→西雅圖)、16000公里(自東向西,上海→波士頓)。
這就意味著當中國戰略核潛艇在搭載現役的巨浪-2型潛射彈道導彈進行核反擊時,如果從渤海海域發射,那隻能打到包括夏威夷在內的美國西海岸地區,如果要全境覆蓋,那就必須前出至第一島鏈以外的西太平洋海域。
鑑於戰略核潛艇的綜合技術性能的制約,即便是渤海滿足了成為戰略核潛艇堡壘海區的三大條件,也無法發揮戰略核威懾和戰略核反擊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思考,渤海的自身條件以及地理條件好與不好已經不重要了,打不到對手又有什麼作用呢?真心期盼“巨浪-3”型彈道導彈早日實現實用化。
▼下圖為中國戰略核潛艇現役的“巨浪-2”型潛射彈道導彈,它的最大射程僅為8600公里,如果戰略核潛艇成功突破第一島鏈的封鎖,前出至西太平洋海域附近,那麼導彈可以勉強打擊到美帝國的西海岸部分城市,戰略核反擊能力其實十分有限,所以說即便渤海滿足了所有條件成為戰略核潛艇的堡壘海區也沒有多少實際價值,因為在這裡發射導彈根本夠不著美帝啊。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第一、渤海屬於中國海軍三大艦隊之一的北海艦隊防區,該艦隊裝備有核動力攻擊型潛艇以及核動力戰略核潛艇,而渤海灣就是核潛艇的主要基地所在地之一,該海域常有北海艦隊核潛艇遊弋。
第二、渤海是一個天然的優良海灣,但是並不具備成為戰略核潛艇堡壘海區的條件,因為該海域只滿足了戰略核潛艇堡壘海區三大條件中的兩個,缺失了“足夠水深”這個重要條件,當戰略核潛艇在渤海進行核戰備值班時生存能力會被降低,從而導致無法完成戰略核反擊的使命。
第三、渤海是一個被陸地環抱的海域,與假想敵距離十分遙遠,這個距離超過了現役潛射彈道導彈的最大射程,即便滿足了“三大條件”也不能體現戰略核潛艇堡壘海區的實際價值,因此渤海能發揮的最好作用是做為戰略核潛艇的休整、維護、補給、訓練、實驗基地,而不是做為堡壘海區來使用。
結語
中國的東部領海受到第一島鏈的第二島鏈的封鎖和制約,導致北海、東海兩大艦隊的發展長期受制,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為了制約中國海軍從近海海軍到藍水海軍的跨越發展,除了用“島鏈”的形式阻礙中國海軍水面艦艇前出西太平洋以外,還在平均水深較淺的黃海、東海等海域的海底安裝了大量的潛艇探測感測器,只要我軍潛艇駛出渤海海峽,這些感測器就會向美軍反饋資訊,這也是“中國潛艇噪音大到一開機夏威夷美軍就能聽到”的傳言的來源。
所以北海、東海兩個艦隊裝備的核潛艇在執行正常作訓以及戰備值班時顯得非常被動,特別是戰略核潛艇,有時候甚至需要自西向東航行,繞道印度洋,去大西洋深處執行戰備值班,而我們的海外基地軍事只有一個,很顯然不可能在海外為戰略核潛艇打造一個堡壘海區。
剩下的南海艦隊所處地理條件就相對理想一些,因為中國南海是一個深水海,再加上中國先後在諸島礁上擴建了軍事基地,滿足了戰略核潛艇堡壘海區的“三大條件”,所以中國目前的戰略核潛艇堡壘海區只有一個,那就是南海,這也是近年來南海艦隊優先裝備各型新型核潛艇的原因。
假以時日,巨浪-3型潛射彈道導彈以及096型戰略核潛艇正式裝備以後,我軍戰略核潛艇就能從南海這個堡壘海區直接發射導彈來完成核反擊任務,而不是冒險在危險的渤海執行這樣的任務。
▼下圖為正在南海浮航的南海艦隊094A型戰略核潛艇,南海是中國唯一一個戰略核潛艇堡壘海區,該海域能成為戰略核潛艇堡壘海區並不是說它有多適合,畢竟距離美帝還是太遠,只是說除了南海以外我們已經沒有多餘的選擇了,只期待搭載“巨浪-3”型潛射彈道導彈的096戰略核潛艇趕緊服役,到時候我們也能去太平洋遊弋執行核威懾戰備值班,只有擁有那樣的能力時,我們才能像美帝一樣視全世界海域為堡壘海區。
回覆列表
戰略核潛艇是大國核威懾/核打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二次核打擊的最主要的手段。戰略核潛艇之所以被各核大國視作最主要的核反擊手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擁有強的生存能力,這個生存能力就來自於海洋的掩護。
戰略核潛艇是“龍”,必須要有足夠大海才能容得下
戰略核潛艇一般情況下都會按照既定的路線長期在大洋深處巡航,憑藉大海的掩護和戰略核潛艇本身的機動能力,最大限度的儲存自身的生存機率,即便是本土經濟、政治中心以及戰略導彈基地遭受敵方核打擊,也能夠予以核反擊。要保證生存能力,戰略核潛艇就需要有足夠的海洋隱蔽條件,一是要有足夠的面積,二是要有足夠的深度,三是要“交通”便利,而上述三點渤海都不滿足。
渤海海域照片
渤海是中國的內海,面積小、深度淺,且出海口狹窄,海域面積只有7.7284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18米、最大深度80米,出海口最窄處只有109千米。在普通人看來,渤海是一個龐然大物,但是在戰略核潛艇和核武器面前,渤海只是一個“淺水灣”。一方面渤海較淺、可以迂迴的空間小,在現代化的天基、空基偵察手段面前,渤海里的戰略核潛艇無異於禿子頭上的蝨子,另一方面如果地方向渤海投射幾枚洲際導彈,大機率能夠將隱藏在渤海里的戰略核潛艇有效毀傷,這樣的條件註定渤海無法作為戰略核潛艇的堡壘海域。
近海、前海無法為戰略核潛艇提供足夠的保障
中國的戰略核潛艇長期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而且早期的戰略核潛艇不論是平臺還是潛射導彈,都遠未達到真正的“戰略”層面,因此,早期將渤海區域以及青島作為核潛艇基地也是無奈之舉。隨著094系列核潛艇和“巨浪2”潛射導彈的不斷成熟,渤海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因此,在海南建設了第二個核潛艇基地。南海廣袤的海域、充足的深度以及南海區域重要還是交通線的地位,將會是中國戰略核潛艇最好的戰鬥堡壘!
廣袤的南海是中國戰略核潛艇最佳的戰鬥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