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多維觀世界

    所謂三體恆星際戰艦,是指三體第一艦隊,總數量一千艘。每艘戰艦多少人呢?

    三體人都有脫水的本領,這是地球人沒有的。所以三體人沒有必要採用冬眠方式,直接脫水。脫水後整個身體變為一張薄皮,可以幾十張人皮疊在一起,只佔很少空間,還節省能源節省資源。所以一艘戰艦可以攜帶很多人員。但是由於第一艦隊主要任務還不是移民,只是要佔領太陽系。所以人員也不會太多,主要是戰鬥人員和技術人員。啟程時留下少部分值班人員,其餘全部脫水。然後輪流蘇醒值班即可。

    一艘戰艦假設需要二十名值班人員,每組十年,四百年需要四十組八百人。加上戰鬥人員,二百人吧,所以至少一千人。一千艘戰艦就是一百萬人規模。

    一百萬人,復活一個文明應該是可以的。關一帆的星艦人類總共才一千多人,也恢復了一個文明。

    三體人還有一項技能,就是記憶遺傳。父母的知識可以直接遺傳黑後代。這就減少了後代學習的時間。這也是其迅速復活文明的一個優勢。

  • 2 # 海闊天空詩酒花

    《三體》裡面的恆星際戰艦,包括三體艦隊的,也包括地球自己的艦隊。在書中,兩支艦隊最後都有一部分人流落太空。三體艦隊那些人的下落不明確,而人類的艦隊最後的歸宿是明確的。具體地說,就是“藍色空間號”和“萬有引力號”這兩艘恆星際戰艦在發射引力波之後,承載著一千多人駛向茫茫太空,最後成功在太陽系以外的未知所在,建立起四個新世界。

    所以,題主說的承載一個文明延續的恆星際戰艦,應該就是指人類這兩艘戰艦。至於說為什麼它們能夠完成文明延續的任務,我想可以從這些方面去分析:

    1.人類建造的恆星際戰艦,規模並不小。

    在人類艦隊的全盛時期,也就是兩千多艘戰艦形成獨立於國家之外的實體組織的時期,每一艘戰艦都可以說是巨無霸。就拿被章北海劫持出逃的“自然選擇號”來說,書中是這樣描述的:

    這艘太空鉅艦,體積相當於三艘二十一世紀海上最大噸位的航空母艦,幾乎是一座小城市……

    後來在黑暗戰役中,“自然選擇號”和其他三艘戰艦都被“藍色空間號”消滅了,根據分析,藍色空間號的體量不會比“自然選擇號”小很多,至少抵得上半個“自然選擇號”。(詳細分析可以看我以前回答的《<三體>中,藍色空間號攻擊自然選擇號等戰艦後,為什麼不選擇自然選擇號作為星際航行母艦呢?》。)

    這種空間規模,承載小單位的社會文明還是可以的。

    2.恆星際戰艦上的人員數量和質量足夠維持文明的基本延續。

    最後流落太空的人類有多少?書中有明確數字,“藍色空間號”和“萬有引力號”兩艘戰艦加起來,一共1415人。除了兩百多人選擇返回註定滅亡的母星外,其餘的人都隨艦飛向未知的宇宙深處。也就是說,大約一千兩百人左右,構成了後來星艦人類新社會的原始一代。

    一千兩百人可不可以繁衍出一個新文明?我想這個數量還是可以的。

    關鍵在於,不但戰艦上各種資源齊全,而且這些人本來都是人類中的精英,各方面素質應都是很高的,包括體能素質、心理素質等等,要適應太空新環境並完成文明承襲的任務,難度也不會很大。

    3.戰艦上有完善的生態循壞系統,包括冬眠系統,足夠維持以千年計的航行。

    恆星際戰艦的設計初衷就是要能夠進行恆星際的航行的,那時人類還沒有光速飛船,要在距離遙遠的恆星際之間航行,時間是相當漫長的,甚至會超過人的一生。所以,艦上必須配置能夠讓船員的生命力“不斷續航”的系統,包括冬眠系統和生態迴圈系統。

    換個角度看,也就相當於恆星際戰艦本身就必須能夠形成一個封閉的自迴圈社會,這不就可以進行文明延續了麼?

    書中最後倖存的兩艘戰艦是“藍色空間號”和“萬有引力號”。論體量應該是前者佔優,因為“萬有引力號”是人類經歷了一蹶不振的末日之戰後才建造的,誕生時間比“藍色空間號”晚了10年,是當時垂頭喪氣的人類社會建造的唯一一艘恆星際戰艦,本來僅僅是為了安裝引力波天線的,所以體量不大。

    這一點,從兩艦人數對比就能看出來。“藍色空間號”俘獲“萬有引力號”之後清點過人數,“藍色空間號”還是當初黑暗戰役勝利後倖存的那1200多人,而“萬有引力號”只有100多人。

    但是,“萬有引力號”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雖然從書中描述來看,這艘不以打仗為目的設計的戰艦,雖然除了引力波發射再沒有更多的先進技術,但是推進能力並不亞於“藍色空間號”,所以可以憑藉燃料優勢,花半個世紀追上“藍色空間號”。而在這半個世紀的追蹤過程中,艦上人員大多在冬眠,書中有對艦上生態維持系統的描寫,這裡就不細說了。

    總之一句話,恆星際戰艦可以不配備武器,但是生命和生態維持的裝置是必備的。這些必須的裝置能維持多久的航行呢?除了“萬有引力號”實打實的半個世紀外,從書中對“藍色空間號”在黑暗戰役中殲滅其他四艘戰艦後的去向描寫,也可一窺端倪:

    一小時後,太空陵墓被“藍色空間”號加速的光芒最後一次照亮,陵墓將以光速的百分之一滑行,幾百年後,將在星際塵埃中被減速至光速的千分之零點三,在六萬年後到達NH558J2,而在這五萬多年前,“藍色空間”號已經從這裡飛向下一個星系。

    也就是說,“藍色空間號”預計會先到NH558J2補充燃料,然後再飛向新的星系。而飛向NH558J2的過程,預計也要幾千年接近一萬年的時間。顯然,艦上的生態迴圈和冬眠系統足夠讓人員度過這麼漫長的航程,才可能作出這樣的飛行規劃。

    要知道,“藍色空間號”從其他戰艦上掠奪的只是燃料和發動機關鍵配件,維生和迴圈系統這些無法加裝,只能用自己的。換言之,一艘恆星際戰艦上的生命迴圈和冬眠系統,標配就是可以使用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的。

    這已經足夠成為繁衍和延續文明的基礎保障。

    4.“藍色空間號”上配置的武器應該足夠對付正常狀態下的恆星際遠航。

    誠然,漫長的恆星際航行過程中,難免有危險和變數,但是隻要不是“人為”的危險,一般還是可以避免的。而根據黑暗森林法則,除非是很強悍的文明,宇宙中的文明正常來說應該都會躲起來的,所以“藍色空間號”遭遇伏擊的可能性不大。已經諳曉黑暗森林法則的“藍色空間號”,當然也會小心翼翼地做好躲藏工作,這又減少了遭遇打擊的機率。

    退一步說,就算碰上一些小機率的意外,比如隕石什麼的,以“藍色空間號”上配置的武器,應該也不難解決。要知道作為全盛時期的人類專門對迎戰三體人而建造的恆星際戰艦,“藍色空間號”上面可是什麼次聲波氫彈、高能伽馬射線鐳射、電磁動能彈等等,應有盡有。雖說碰到水滴這樣的黑科技只會被秒成渣渣,但一般情況下,為茫茫太空中漫漫遠行保駕護航,應該還是有信心的。

    “萬有引力號”呢,雖然沒配置什麼大殺傷力武器,但是跟著全副披掛又從其他四艘戰艦那裡獲得加強版武裝的“藍色空間號”,安全還是有保障的。

    剩下的就是在漫長航行中生存下來、繁衍下去,讓文明延續了。

    5.恆星際航行本身就是一個加速度“進化”的過程,只要存活下來,人類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出新文明是必然的。

    經過黑暗戰役的“自相殘殺”,倖存下來的人們不但擁有全部資源,大大擴充套件了恆星際航行中的生存機率,而且在心理上完成了從地球人類變成星艦人類的蛻變。簡單地說,就是把道德關邁過去了。

    拋棄了舊有的人類道德,就可以用空杯心態迎接新知識、新觀念。實踐出真知,在太空航行的過程中,戰艦上的人們必然會迅速瞭解和認知真實的太空環境,並發展創造出適應新環境的新準則。要知道那些都是人類精英,智商和研究的資源都不缺,理論上自然會很快融入太空新環境,開足馬力邁進星艦時代。

    後來人類不但開發出四個新世界,而且還派出光速飛船進行宇宙末日的飛行探索,可見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上,脫胎於地球人類的星艦人類已經完全適應了太空生活,成了一個和地球人類完全不同的新族群。

    6.綜上所綜:恆星級戰艦作為孵化星艦文明新人類的“諾亞方舟”,條件是具備的。

    當然,恆星際航行中充滿未知危險,連實力碾壓人類的三體艦隊下場都不樂觀。作者雖然給人類的恆星際戰艦設定了各種符合孵化新文明的條件,但客觀地說,要成功還得靠運氣。

    而運氣這種東西,就全憑作者大大的喜好了。很顯然,劉慈欣沒有讓兩艘戰艦上的人也跟留在太陽系的人一樣覆滅,也沒有讓他們和三體艦隊一樣下落不明,這就體現了作者的慈悲和對人類的愛。總有人說《三體》思想陰暗,甚至有說作者反人類的,我都不同意。在我看來,作者其實愛死人類了。要不然,怎麼會在宇宙這麼冷酷、人類如此作死的情況下,作者的筆下依然給人類留下了星艦人類這一支充滿溫暖的火種呢?

  • 3 # 逗趣夢夢

    大劉早就把所有答案寫進《三體》裡了。

    原文如下:

    末日戰役結束,人類艦隊團滅。

    章北海從出逃的“自然選擇”號上醒來,走出了指揮室:

    章北海慢慢前行,兩邊的艙室一間間向後移去,它們都大開著門。所有的艙室看起來都是一模一樣的球形空間,艙壁是雪白的,像沒有瞳仁的眼球。環境很潔淨,沒有看到一個開啟的資訊視窗,艦上的資訊系統可能已經被重新啟動並初始化了。  章北海想起了自己早年看過的一個電影,影片中的人物身處一個魔方世界,這世界是由無數間一模一樣的立方體房間構成的,但每一間中都暗含著不同的致命機關,他們從一間進入另一間,無窮無盡。他突然驚奇於自己思想的信馬由韁。在以前這是一種奢侈,但現在,長達兩個世紀的人生使命已經完成,思想可以悠閒地散步了。  到了轉彎處,前面是更長的一段廊道,仍然空空如也,艙壁均勻地發著乳白色的柔光,一時間竟讓人失去立體感,感覺世界好生簡潔。兩側的球形艙還是全部大開著門,仍是一模一樣的白色球形空間。  “自然選擇”號似乎被遺棄了,而此時在章北海的眼中,他置身於其中的這艘鉅艦更像是一個巨大但簡潔的符號,隱喻著某種深藏在現實後面的規律。章北海有一種錯覺:這些一模一樣的白色球形空間充滿了周圍無限延伸的太空,宇宙就是無限的重複。這時,一個概念突然在他的腦海中出現:全息。  在每一個球形艙中,都可以實現對“自然選擇”號的全部操縱和控制,至少從資訊學角度看,每一個艙就是“自然選擇”號的全部,所以,“自然選擇”號是全息的。  這艘飛船本身則像一粒金屬的種子,攜帶著人類文明的全部資訊,如果能夠在宇宙的某處發芽,就有可能再次成長出一個完整的文明。部分包含著全部,所以,人類文明可能也是全息的。章北海失敗了,他沒能把這粒種子撒出去,他感到遺憾,但並不悲傷,這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盡了責任。他已經獲得自由的思想在飛翔。他想到,宇宙很可能也是全息的,每一點都擁有全部,即使有一個原子留下來,就留下了宇宙的一切。他突然有了一種包容一切的寄託感,十多個小時前,當他還在睡夢中時,在太陽系遙遠的另一端。丁儀踏上他前往水滴的最後的航程,也有過這種感覺。

    大劉這段寫的很簡潔,但其思想卻極有深度。

    星艦文明之所以能夠承載人類文明的延續,關鍵不在於人數/物資/能源等條件,

    而是在於攜帶的資訊量

    實際上,大劉在第一部《三體:地球往事》裡就反反覆覆透過三體文明的演化來強調文明的延續形式和頑強的生命力。

    哪怕大災難毀滅掉大部分的星球生命,強大的文明總能有辦法透過某些個體的努力延續下來。

    更不用說一艘星際艦船的人和資源了。

    另外,大劉在三體中蘊藏的感情和理性都對資源問題做出過解答。

    比如,大劉早在《黑暗森林》開篇就給出了逃亡選項的思考:

      當三體危機出現後,逃亡主義隨之產生,其主要論點是:在人類尖端科學被鏑死的前提下,規劃四個半世紀後的地球和太陽系防禦是沒有意義的,考虐到人類技術在未來四個多世紀所能達到的高度,比較現實的目標應該是建造星際飛船,使人類的一小部分能夠向外太空逃亡,以避免人類文明的徹底滅絕。對於逃亡的目的地,有三種選擇:其一:新世界選擇,即在星際間尋找新的人類可以生存的世界。這無疑是最理想的目標,但需要極高的航行速度和漫長的航程,以人類在危機階段所能達到的技術高度看,不太可能實現。其二:星艦文明選擇,即逃亡的人類把飛船作為永久居住地,使人類文明在永遠的航行中延續。  這個選擇面臨著與新世界選擇相同的困難,只是更多偏重於建立小型自迴圈生態系統的技術,這種世代執行的全封閉生態圈遠遠超出了人類目前的技術能力。其三:暫避選擇,在三體文明已經在太陽系完成定居後,已經逃亡到外太空的人類與三體社會積極交流,等待和促成其對外太空殘餘人類政策的緩和,最後重返太陽系,以較小的規模與三體文明共同生存。暫避選擇被認為是最現實的方案,但變數太多。

    也就是說,逃亡方案在技術上成立必須建立儘可能大的生態迴圈系統保障人類生存。

    這點其實在劉慈欣的另一篇早期名作《流浪地球》中也給出過思考和解答。

    恆星級戰艦的意思是指其最大輸出功率達到恆星級別。換句話說,其中的能量儲存至少可以保障行星級別的生態迴圈系統能量需求。

    可見,在物質資源上,恆星級星艦可以實現文明在短期的延續和發展。

    可能有讀者還是不理解:文明的延續為什麼核心靠的是資訊。

    我們可以做如下類比:

    生命體的資訊傳承主要依靠遺傳物質所攜帶的資訊量,即普遍依靠DNA。

    父母結合遺傳給孩子DNA資訊,再透過吸收物質生長髮育,才能成長為一個生命體。

    那麼人類文明包羅永珍,包括文化,歷史,科技知識.....

    文明的DNA又是由什麼承載的呢?

    答案是人!人,是組成文明的最小個體。

    你可以想象人類誕生初的遠古時期,人口會有一星艦這麼多嗎?

    演化至今的人口終於到達了70多億。

    那麼一星艦的人還不夠傳承文明嗎?

    另外,人對於文明的理解,對文明之責任的繼承,便是人類文明的種子。

  • 4 # 解藥21

    不可能透過單純的冬眠系統,上萬延續到新的宜居星球的。

    三分之一,三班倒,300年為一個週期,醒來後,必須要繁衍一代,死亡一代。在保持一定數量的人口基礎上,不斷更新換代,創新才能延續,才有可能掌握新的技術,甚至改造基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車臣軍事實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