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果媽童學館

    簡單說,

    文理分科:考生只需要做一個二選一的選擇題,並且文理科對應的可填報專業和未來發展相對明確,所以考生很容易做出選擇, 也意味著考生很早就能確定究竟學文學理,有利於考生安排各科目的學習精力和比重,利於考生提早進行學業規劃。缺點也很明顯,一刀切,並沒有尊重考生自己的興趣,無論是喜歡還是不喜歡,選定文理科中的三科都要學習,並且很容易造成考生偏科,不利於考生綜合全面發展。

    文理不分科:不再簡單粗暴地將學生分為文科或是理科,替代的是學生可以完全根據自身的興趣來選擇相應科目的學習,而那些不喜歡的或者不想學的只需要過了學業水平考試就可以了,自己選擇出來的自己也有動力去學,所以不分科真正強化了學生的自主選擇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根據興趣選科,能夠做到“揚長避短”,並且配套於相應的考試政策,有利於學生多學科平衡發展,減少偏科現象的發生。缺點也很明顯,曾經只是文理科的二選一選擇題,現在變成了多選多,以前是套餐,現在是自助餐,學生的選擇困難症非常明顯,學生很難做出真正符合自己的選擇,加之選擇不同的科目對應著將來不同的發展方向,如此選擇對於學生來說也不免有些困難。

    所以,文理分科或者不分科,都是有利有弊,我們能做的只是在現有的環境下,努力調整自己,安排好自己的學業,做好規劃,才能讓自身以不變應萬變。

  • 2 # 天潤文化

    謝謝邀請,文理不分科,這是相對於我們國家以前參照前蘇聯分科的做法,以前培養的大學生模式是又紅又專,要求專業很細小,導致學生技能與思維比較窄,現在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快,交叉學科的出現要求學生的跨越更寬泛,綜合運用知識能力越高,沒有絕對的文理界線,這樣學生的綜合素質就相對較高,但也有學生學的寬泛後,面上的東西多,而不能深入問題的核心,這就要求學生在工作後選擇自己的行業,深入進行再學習。

  • 3 # 包茂偉

    文理科的優缺點:

    1、文科與理科,在中國高考文理分科的考試製度之下,三十多年來,歷經高考的幾代人可謂是體會深刻。長期以來已經形成了這樣的成見,那就是成績好的,必定是理科成績好,一般成績不好的,才去學文科。無論是中學,還是大學,理科生瞧不起文科生,那是普遍的。因為,理科生可以讀懂文科生的教材與資料,然而文科生望理科生畏,甚至簡直是一頭霧水。

    2、無論是從國家,還是個人層面,科學才是硬功夫。還有一點,就是不同的學科中,數、理、化這些理科才是真材實料,需要很高的智商,而其他文科之類,不過是用大腦記憶背誦,如果有一個好記憶力,又肯下功夫去背誦,沒有學不好的。所以,那時一談及文科,那就是背。那些學理科而不學文科的學生,最充足的一個理由也是強調自己記憶力不好,所以才來學理科的。就這樣,長期以來,理科需要推理,需要高智商,文科需要好的記憶力,這成為大家選擇文科還是選擇理科的最充足的理由。

    3、中國的高中,早早地分成文科與理科,其實是對知識的嚴重割裂。是對人類知識的嚴重誤解與偏見的產物。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論不發達,傳統哲學缺乏認識論,本體論,工具理性與方法論等等這些哲學問題的深入思考。輕視文科是一種瘋狂的理性,致命的自負現象。其實文科的研究與理工一樣,需要有清晰的概念,有嚴密的邏輯推理,有相關的論證材料,還要有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從學科發展來看,文科決不是靠記憶力就可以學好的。

    4、文科相對於理科工科來說,其實更難把握。因為,理工科的知識積累相對比較固定,比較豐富與完備,無論是基本原理,還是基本方法,都是相對穩定。無論誰都要充分尊重前人留下的那些概念、方法與原理。如果要創造出一個新的概念,那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必然經過反覆推理、論證,特別是要透過實驗的反覆驗證,才有可能成立,才會獲得同行的認可,否則,是不行的。然而,文科由於研究的物件是人類社會本身,而人類的複雜性遠非大自然現象可比。還因為人是有思想、有價值導向與感情的動物,還由於人類有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文化產物,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很難規定某一種就是唯一的,這一點與大自然界的規律的存在的唯一性不同。這一點構成了文科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其實優秀的文科研究人才要比優秀的理工人才更為難得,研究的成果也更難得到認可。

    5、在西方發達國家在高中是不分文理科的。透過大量可以自由選擇的選修課,讓學生圍繞著自己的天賦與興趣來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甚至到了大學的前兩年,也仍然不分具體的專業,而只有一個大的學科範圍,等到學生對這些不同的專業領域都有一定的瞭解,才來選定自己終身研究的物件。中國的學校自古至今也主要靠勤奮、刻苦與自虐來完成完全沒有樂趣的學習任務。學習的內容也主要是聖人之言,學習的方法就是記憶背誦,其痛苦程度是可想而知。這種背誦與記憶的學習方法仍然保留在中國的學校,成為學生學習,特別是文科生學習的主要方法與方式。無論什麼學科,核心概念與核心問題是不可少的。一個人要接受完整教育,就應該文理工兼通。

  • 4 # 好醫生2792

    我個人感覺還是分文理科好

    ,對培養人才很好。這次國家肺炎疫情就是需要國家反思。很多同學感覺物理難學。都不選擇物理了。豈不知。物理化學生物。這個是基礎學科是反應國家科技實力的學科。在80年代就有一句話叫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次肺炎疫情。現在考生熱門的經管。金融專業救不了國家。反而是生物學。化學,物理。醫學能救國家

  • 5 # 張老師高考課堂

    高考改革的方向包含著從文理分科向文理不分科的轉變,所以說啊,文理不分科是大勢,是經過多方面論證而實施的高考改革措施之一。至於說到各自的優缺點,我個人認為,不分文理一是更有利於學生的多樣化選擇,從原來的只有兩種選擇到改革後的35種、20種、12種等等不同選考選科模式的多種選擇方式;二是更有利於國家選拔和培養人才,這樣會使人才的知識結構更加多樣化,更有利於現代社會發展的選人用人需求;三是不分文理也包含了原來的大文大理,對於喜歡按純文或純理學習的同學依舊可以選擇。要說其缺點,實踐中感覺到容易在選擇時讓家長和考生糾結。分文理的優缺點剛好相反,根據上述分析倒推一下你就會明白。

  • 6 # 嬌嬌2295

    文理分科可以讓學生有個側重點,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門類,專一的進行學習,比如對歷史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把更多的時間放到歷史學習中去,對物理感興趣的,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到物理研究中去!這樣就能做到術業專攻了!不分科呢學生就會學的綜合全面些,但是畢竟課程多,時間有限,也就不能每門課都學的那麼精通了!所以各有優缺!

  • 7 # 中國高等教育

    文理是否分科,要從歷史的、社會的、發展的視角去分析和研判。

    建國伊始至改革開放初期,百業待興,借鑑蘇聯教育管理體制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的院校設定和學科專業佈局,分科有利於滿足各行各業專業化人才的現實需求,能夠有利推動國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上世紀末開始的高校大擴招,使中國高等教育迅速由精英教育邁向大眾化教育階段,擴招帶來的積極面和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高校學科專業設定求大求全,人才培養同質化格式化問題嚴重,很難適應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改革勢在必行!而高考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群體,不改革不行,但改革力度不宜過大,決不能推倒重來,改革的目標還是要圍繞為國科學選才,同時兼顧公平和效率。

    所以,始於2014年的新一輪高考改革,最核心的內容之一就是取消文理分科,最大限度的給予學生自主選科的權利,激發學生學科潛質和專業興趣,這是適應新時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政策改革,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制度設計。

  • 8 # 小智教育

    文理不分科的潛在動機,應該是“文科生沒邏輯、理科生沒文化”這種論調的不斷搬演,文理不分科,其實跟所謂大學的“通識教育”、“專”與“精”的長年辯潔一樣,不過是同一個母題之下若干變體或衍生物。分還是不分,其實根本算不上一個問題,都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的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

    合到一起以後呢,且不論能否真的實現文科生懂邏輯、理科生有文化的良好初衷,從高考錄取的角度,起碼文理科生都要多考3門。

    根據目前出臺的幾種方案,大方向是英語轉型為社會化考試,一年兩考,成績不細化到每分,而是按檔次給分;

    在此基礎上,或者文科、理科都以大綜合的形式出現,或者文科、理科都按學業能力評價的方式出現,也就是並非一年多考,而是按檔次給分。志願填報時,所選專業對學業能力評價科目掛鉤。

    單從高考安排而言,無論哪種形式,似乎並未給考生增加過多負擔,基本上還是2天就結束了;更何況,以後高考只考語文和數學的傳言,愈演愈烈,兩種考查方式裡,後者實際落地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如果志願填報真的按專業個性化了,好像還給了考生更多的選擇餘地:這會讓那些物理、生物、地理,或者歷史、地理、化學優秀的同學,以更多的施展才能的空間。

    這樣看來,想法還是好的。

    3

    那下一步就是推演高考題目的命制方式。如果高考總體難度維持不變,那麼無異於現有大多數省份的學生都要比自己的前輩多學50%的內容,在減負的大背景下,想想就覺得不可能,否則培訓市場上的文綜負責人晚上做夢都得樂出來。

    那麼,高考難度下降,都得維持一個面子上的過得去,起碼不能讓高考以及學業能力評價的區分度影響了高考招生和錄取啊。真要是全華人民都上了700,能上全國一流大學的,估計就是能拿到體特加分、或者道德模範稱號的特定群體了——這塊高考公平最後的遮羞布,事實上已經搖搖欲墜了。

    就算這個特定群體還不屑於為了上個名校徹底把高考貶得一文不值吧,為了進一步表明自己的競爭力,奧賽證書以及自招加分的權重顯然也會更大。這又與現在淡化奧數、競賽對於高考影響的大趨勢,產生了矛盾。

    能讓高考試卷在總體難度下降的前提下讓它們看上去面子還過得去的唯一方式,就是增加變數,讓題目命製得更為靈活,加大對於“能力”的考查力度,適當放寬對於個別具體知識點的理解和要求。在這一總體戰略下,有很多細緻的戰術可以打,比如先來個下馬威,再包裝一下題目,使它們“看上去”接近更高難度的考試(比如自主招生),最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給那些眼疾手快的“臨場型”考生,不動聲色地放水,然後用前面的那些大壩,把死腦筋的孩子分層攔在門外。

    具體的實戰個例,請參加目前(被迫)衝在教改最前頭的2014北京高考語文試卷,以及2014北京中考語文試卷——當然啦,今天中考語文還是沒玩好,直接導致110分以上的考試人數暴增,眼看著就剎不住車了。

    可見,這還真是個技術活。

    4

    我們再假設在這不長的時間裡面,高考的命題人已經充分熟諳了這種掛著羊頭賣狗肉的出題方式的一些細節;甚至考慮到考生的素質可能比預期的還要打一個折扣,他們甚至在命題時把身段降得比完成領導佈置的任務還要再低一些——

    我們依然需要考慮到,在具體的教學層面,教師、教材對於教學預期的完成情況。

    坦率地講,情況一點也不樂觀。

    問幾個問題好了:

    那些文科薄弱的理科名校,能在短時期以內建立起一套強有力的文科教師隊伍嗎?從哪兒招老師呢?

    那些以應試能力著稱的高考名校,能在短時期以內將教學和備考方針進行轉型,在應試中儘量多地實現“能力”導向、或者至少是“臨場”導向嗎?

    那些過去教育資源方面佔據優勢的學校能夠轉型,那中下等水平的學校,又如何實現教師隊伍的搭建以及教學思路的轉向?

    就算全國所有的教師都實現了這種轉向,面對考試科目增加50%的現狀,又如何保證考生真的能夠實現向“文理全才”的全面飛躍?

    ……

    可以說,把文科(理科)在政策上抬到與過去的理科(文科)同樣的戰略高度,這件事情本身,只能更多地放大教育資源的不均衡。

    為了彌補公立校在轉型中可以想見的稚拙和笨重,至少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培訓機構所扮演的角色,會更加活躍。而這,會進一步拉大城鄉之間教育資源的差距——別告訴我線上教育能解決這個問題,差得遠呢。

    而且,文理不分科,政策改了,教材改嗎?目前看來,幾乎沒有動靜。

    教材不改,教師的授課思路轉型,只能難上加難。

    留給教材編委、教師、命題人的時間,已然不多了。

    而學生,還在渾渾噩噩。

    5

    綜上,某種意義上說,文理不分科,不是壞事。甚至還是好事。畢竟這只是高中層面的“通識”問題,不至於像大學本科那樣爭議那麼大。

    只是,現有中國的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甚至高考的組織和運作現狀,說可以實現平穩過渡……起碼我持悲觀態度。

    在這種大形勢下,上面堅決要做,底下被動執行,短時間內,不容分說,大幹快上,不說操之過急,難免矯枉過正。問題一定會更多。

    到時候,有一馬當先表忠心的,有新瓶舊酒做姿態的,有盆滿缽滿發橫財的,有雪上加霜撓牆皮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 9 # 大索老師

    就選拔人才方面更贊同不分科的觀點

    以下4點供參考

    第一,選拔人才的衡量標準主要是思維能力以及習慣等方面。就基礎知識理論,隨著網路的進一步發展,利用各種工具都是優越於大腦普通的記憶和儲存。而我們應該學的是怎樣利用和搭配這些基礎知識,透過自己基礎知識訓練我們的思維和能力。

    多個科目就可以多方面的訓練,而不止只單單是掌握個別科目的基本知識點。

    第二,對於大腦的開發有非常大的幫助。大家都知道左右腦的開發各有特點,左腦是偏向於邏輯思維,右腦偏向於語言和藝術類的領域相當於左腦是理科,右腦是文科。那麼現在不分文理的話,可以讓大家深度的去進行訓練,如果是分科的話只能單一的去重複訓練。

    第四,走班選科及主動選擇可以增加孩子的學習主動性,減少老師機械性的主動灌輸,可以讓優秀的標籤和標準更加的多樣化,而不止單單是文科或者理科分數來衡量。

    總的來說,優秀的人都會主動積極會遵守和利用規則,會捨得付出,然後有相應的收穫,真正的人才很難被埋沒,只要肯學習,相信無論怎麼變。大家都依然優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林沖當眾休妻,這不是送於高衙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