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羽居士

    電視劇《上陽賦》改編自小說《帝王業》其本身是架空,沒有具體歷史背景的。而電視劇編劇在原著小說基礎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賦予了其濃厚的歷史背景,填充了大量的歷史細節豐富了人物情感,從裡面的許多細節可以看出,他的設定時代背景為朝南劉宋皇帝時期。 一起跟白羽瞭解一下。

    一、琅琊王氏

    電視劇第一集在女主王儇的及笄典禮上就出現了“元熙十五年八月”,寧朔發生戰亂的事情。元熙正是南朝劉裕的年號,劇中章子怡的舞蹈、衣服、飾物都帶著明顯的南朝風格。這些證據都揭示了這部電視劇所處的時代背景為南北朝時期。

    無論是電視劇還是原著,都提到了琅琊王氏。這個顯赫的家族在中國歷史上曾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任憑時代如何更迭,始終屹立不倒的琅琊王氏簡直就是世家大族的教科書和模範樣板。

    唐代的宰相世系表》中這樣記載王家的來歷,“元避秦亂,遷於琅琊,後徙臨沂。四世孫吉,字子陽,漢諫議大夫”。

    琅琊王氏的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而真正將這個家族推向道德至高點的就是王祥,因為他就是 “二十四孝”中臥冰求鯉的男主。因為這個故事而名聲大噪的王家,絕對是儒生心目中的偶像級人物,他們的言行成為了許多人奉為圭臬的人生信條。就像當代小學生無論認不認識魯迅,喜歡在課桌上刻一個“早”字。王家還出過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這樣的書法大家,在書法史上有著泰山北斗般的地位。

    真正讓琅琊王氏走向士族巔峰的人就是東晉初年的王導。雖然他沒有導演過什麼電影、電視劇,但是他一手主導了司馬睿建立東晉王朝,開創了一個屬於王氏家族的“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王家是“九品中正制”最大的受益者,朝廷選拔人才都必須要在世家門第中選取,直到隋唐的科舉制度才打破這種壟斷局面。

    如果把各個時期王氏家族擔任過相當於丞相一級職務的人做一個統計,就會得出一個令人咋舌的數字92人。王家人把持了東晉的朝政,據統計琅琊王氏在六朝時期能做到五品官以上的,超過160人。六朝一共歷時三百多年,皇帝輪流坐莊,唯有琅琊王氏始終冠冕相承,風流相尚,其門閥的主導地位始終沒有變過。

    二、蕭綦的原型

    三國時魏主曹丕開創了一個“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勢族”的世家大族時代。人才的選拔一直掌控在世家門第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世家內部開始落寞。五胡亂華局面的又加劇了世家衰落的過程,越來越多的寒門子弟走上政治舞臺,形成新的格局。

    《上陽賦》中男主的蕭綦正是新崛起的寒門子弟代表,在朝廷大員們都忙著內部爭權奪利無暇顧忌邊關戰事時收穫了大批寒門子弟的擁戴。而他的寒門子弟身份,也讓朝廷中許多大臣都對他產生了巨大的疏離和排斥。蕭綦的人物形象與歷史上的南朝開國皇帝劉裕十分接近。劉裕自稱是漢楚元王劉交的後裔,傳到東晉時家世已經衰落不堪。他還說自己曾經賣履為業,跟劉皇叔幹過同一個行業。

    電視劇《上陽賦》展現的其實是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起伏的時代,也是皇權政治開始代替門閥政治的重要歷史時期。由於門閥的權勢過於龐大,嚴重阻塞了寒門子弟的上升渠道,也對皇權產生了威脅。王家向寒門子弟丟擲的橄欖枝,讓本來已經開始走下坡路的琅琊王氏家主又一次抓住了歷史機遇,不但保住了琅琊王氏江南第一個高門的社會地位,將琅琊王氏再次推向又一個高峰,還形成了“謙抑止足”的門風。

    歷史上,自劉裕晉宋(蕭綦)之後,門閥政治開始走向衰落。為了避免皇權對高門大族的打壓和排擠,王氏家族順應歷史潮流,把出將入相的政治目標向文化方面轉移。王氏子弟不再擔任朝廷要職,專心維護家族發展注重家學傳承,埋頭研究儒學和玄學,儘可能地避免捲入政治紛爭。

    此時的王氏子弟雖然官位顯赫,卻很沒有多少實權,保持了文化上的超然地位。這個龐大的大家族雖然這個大家族與其他魏晉南北朝時的名門望族一樣隨著政治特權和社會地位的喪失,逐漸走向衰落,

    卻沒有發生抄家滅門的人間慘劇,實現了高門大族的“軟著陸”,這個家族一直跨越了南北朝,唐朝,一直延續到了宋朝初年。而王家的歷史轉折點,正是從《上陽賦》中琅琊王氏與蕭綦的政治婚姻開始的。

  • 2 # 文城觀點

    《上陽賦》這一部電視劇製作精良、畫面很美;劇情跌宕起伏,富有情感旋律,是一部使觀眾很有興趣的大型歷史故事劇。

    這一部電視劇由侯詠擔任總導演、程源海擔任導演,由章子怡、週一圍、於和偉、楊祐寧(中國臺灣)等為主演,還有賈一平、蔣愷、郭家銘、蒲巴甲、劉端端、左小青、劉芸、史可參加主演;並有海鈴、陳瑾如、隋源、曾一萱主演,趙雅芝(中國香港)、惠英紅(中國香港)、郭家銘、袁弘、王姬等演員加盟,其演員陣容強大,很值得注意。

    《上陽賦》改編自原著小說《帝王業》,據說這一部電視劇曾多次改名,開始時傳言是《帝王業》,開拍時說的《帝凰業》,後來又稱《江山故人》,最後稱為《上陽賦》,看來是頗受制作組的重視的。

    原著小說沒有明確的真實歷史背景,但從劇情和故事的發展狀況來看,是以南北朝時期為時代背景,但多是虛構的,

    電視劇對《帝王業》的劇情故事和人物的關係、形象等作了較大的改編,主要是以演繹女主角王儇與男主角蕭綦的坎坷愛情故事,以及朝中權力鬥爭的劇情故事。

    在當時,皇權腐朽,貴族奢靡,朝中權力爭鬥十分險惡,門閥家族為了爭得朝中大權不擇手段,不顧百任何親情,豪門子女也只是權力鬥爭的工具;寒門子弟欲崛起十分艱難,但門閥家族已處於衰落的趨勢中。於是,便出現了郡主王儇與寒門出身因卓越戰功而成豫章王的蕭綦的曲折的愛情故事。

    原本,王儇與青梅竹馬的三皇子子澹有了執著的初戀,但因有預言誰得到了王儇便能“得天下”,因而,無憂無慮、快樂無比的王儇過了少年時期,便捲入朝堂激烈爭鬥之中,她成為她父親為爭奪權力的一枚棋子,也成了為了強化皇權皇帝欲殺害的可憐女子。

    王儇(劇照)

    王儇在極不願意的情況下奉旨欲嫁給出身寒門的豫章王蕭綦,本來,在她母親長公主的秘密安排下,想在夜裡與愛戀著的三皇子子澹逃婚,可是,子澹卻沒有能赴約;不得已與蕭綦舉行婚禮,但在大婚之夜,蕭綦卻被迫離開京城,這讓王儇蒙受恥辱,王儇心灰意冷。不久,賀蘭王子綁走王儇,欲利用她向蕭綦報戰事失敗之大仇,而各方力量都想利用王儇,後來,王儇擺脫了險境,在經歷了各種艱難之後,王儇被蕭綦守護天下子民追求盛世太平的心願所感動,二人在歷險過程中互相瞭解,因而深愛對方。但豪門郡主與寒門武將因王、謝兩族的爭奪以及皇族與豪門的爭權屢遭挫折,夫妻流落分離,而後又重聚,他們巧妙應對朝中各派力量的爭奪,滅了叛軍,平邊境賀蘭族之亂。王儇還拼死將無心於皇位但卻陷入困境的三皇子子澹護送出京;危難之時,王儇帶兵守城,九死一生,終於堅守到邊境平亂的蕭綦趕回,夫妻兩人又團聚了。最終,夫妻兩人攜手開創新紀元,共同守護家國百姓,豪門郡主出身的王儇與寒門出身的豫章王成了歷經患難而深愛著的夫妻。

    蕭綦(劇照)

    在這一部電視劇中,女主角王儇被放在琅琊王氏頂級豪族的背景中,她是琅琊王氏之女,她的母親是朝皇帝唯一的姊妹,也是最受先太后寵愛的晉敏長公主,父親王藺是當朝丞相。王儇一出生,就被外祖母孝穆太后養在身邊,賜寢殿風池宮,王儇是在無限寵愛中長大,年少時是最快樂無憂的小郡主。

    王儇的父親王藺在朝中的地位十分顯赫,他是大成朝的丞相,琅琊王氏的家主,是皇帝所忌憚的權臣,是權勢滔天的皇親國戚。王藺的妻子是大成長公主,他的妹妹是當朝皇后,他的女兒被封為上陽郡主,王氏原來的目標是將上陽郡主嫁給當朝太子,但因為朝中,原本王皇后計劃讓太子在宮中與王儇“生米煮成熟飯”,但由於隱藏在背後爭權的二皇子的設計,太子卻睡上了謝氏家族的謝婉如,謝婉如因此而嫁給了太子。

    王藺(劇照)

    在朝中,謝氏是唯一能與王氏家族抗衡的朝中勢力,謝貴妃頗受皇帝寵愛,而皇帝也想利用謝氏的勢力來抑制王家的勢力,自然,也贊同謝婉如嫁給太子。但野心勃勃的丞相王藺自從謝宛如嫁給太子後,他他便感到了皇帝和謝氏聯合所帶來的巨大壓力,於是,他不能忍受了,開始實施奪權計劃。

    首先,王藺利用他的外甥、太子向皇帝獻玉璽的機會對皇帝下毒,致使皇帝昏迷不醒;其次,他以保護王氏家族權力的名義逼迫王皇后與他聯手掌控朝政;再次,王藺將毒害皇帝的事嫁禍給謝貴妃,並以此為藉口,將謝貴妃和三皇子子澹逮捕入獄,讓太子監國,皇后臨朝,王藺攝政,並將謝氏一門抓捕入獄,王氏掌控了朝中政權。

    同時,為了對付都城之外的諸王勢力,王藺逼迫他的女兒王儇嫁給統領二十萬大軍的豫章王蕭綦,想透過與豫章王的聯手來掌控強大的軍事力量,而王儇愛的是三皇子子澹,但子澹的生母是謝氏之女,謝氏遭受重大打擊,子澹鋃鐺入獄之後性命難保,王儇為了救她所愛的子澹,委曲求地答應全嫁給豫章王蕭綦,同時,也滿足了她父親王藺一心想讓琅琊王氏掌控朝中大權心願。

    為了擴充套件琅琊王氏的政治大業,王藺的野心不斷膨脹,朝中凡是威脅到王氏家族利益的人,他勢必將其剷除,而為了滿足他的野心,所有的人都是他利用的工具,包括他的親人也都是棋子。包括他的親生女兒上陽郡主,包括他的外甥太子。在王藺看來,琅琊王氏家族的利益永遠是第一位的,他的女兒必須為此犧牲愛情,而他自己原本也是為了王氏家族的利益才取長公主為妻的,這一次,上陽郡主也必須嫁給寒門將軍、豫章王蕭綦。

    王藺和長公主是政治聯姻,原本王儇也負有這樣的政治使命,王氏想讓王儇嫁給太子,而這一次,需要她嫁給寒門武將。對於王氏家族來說,政治聯姻是必須的,而犧牲愛情是司空見慣的事,王氏已經出過十二位皇后,皇族馬家和權臣王家透過聯姻各自鞏固權力,但這一次,皇室卻想擺脫王氏的抑制,但皇帝暫時失敗了,王藺暫時成功了。但權力爭奪並沒有結束,皇帝后來清醒了,但他裝傻;謝氏看似失敗了,但卻秘密奉皇帝的密旨行事;王氏看似掌控了朝政,但背後潛伏著巨大的危機;三皇子看似不受重視,但卻暗中在使各種詭計,蓄積自己的力量;而寒門將領豫章王蕭綦並不想依附於王氏一族。《上陽賦》的劇情故事便是在這樣的政治爭鬥的背景上展開了。

    《上陽賦》的歷史背景是虛構的,但在意象上是設定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特別是東晉時期。劇中曾出現““元熙十五年”的說法,而“元熙”(419年-420年六月)是是東晉皇帝晉恭帝司馬德文的年號,也是東晉王朝的最後一個年號。而大成皇族姓“馬”,或是暗指或借意於“司馬氏”。

    《上陽賦》比較明確渲染和表現的是琅琊王氏家族。王藺是琅琊王氏的家主,他沒有明確的歷史人物原型,屬於是虛構的人物形象,但琅琊王氏是一個歷史上的超級望族。這一家族原本生活於琅琊郡這一特定行政區域內,是中古時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門望族。這一世族的奠基者是王吉,他由琅琊郡高虞(在今山東即墨市溫泉鎮西高虞村)徙家於琅琊郡臨沂縣都鄉南仁裡(今山東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孝友村),之後,王氏在此地繁衍生息長達400餘年,遂以郡望為名,稱“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發展於曹魏西晉,至東晉初年達到鼎盛時期,史上流傳“王與馬,共天下”,足見王氏當時在朝中的顯赫權力,琅琊王氏延續至唐末五代,直到南朝以後才逐漸走向衰弱。

    西晉末年出現了“永嘉之亂”,琅琊王氏自臨沂衣冠南渡,舉族遷居金陵,而南渡之後,王氏仍以故鄉為名,稱琅琊王氏,東晉元帝時,南琅琊郡(今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

    東晉朝司馬睿正是在王氏家族的擁戴之下,於建康(今江蘇南京)建立起來的,王氏是晉室中興的有大功之族。當時,王氏家族在朝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其地位之高,名望之顯赫,權力之大是其他家族所難以相比的。後來,發生了“淝水之戰”,才出現了陳郡謝氏,與王氏平肩,並稱為“王謝”。

    東晉朝出現了歷史上很有名的權臣王導,被認為是傑出的政治家。王導善於體察人情,具有極強的協調能力,他作為北方士族的首領卻能與南方士族搞好關係,是維護東晉朝穩定和強大的傑出大臣。王導一方面調節南渡後的琅琊王氏與司馬氏集團的關係,同時又協調處理好南渡的北方勢力與江南士族勢力的矛盾,是東晉朝出現了穩定的局勢,形成偏安江左的局面。

    王導的政治成就主要表現為三方面:一是“鎮之以靜”,穩定人心,維持政治局勢的安定;二是協調南下豪族與南方當地大族的關係,並團結中下層南北人士,與皇室相容相處,加強東晉朝的凝聚力;三是善於隱忍,與晉元帝等皇室平靜相處,保證琅琊王氏穩掌大權。

    唐朝的大詩人劉禹錫的懷古詩《烏衣巷》是人們所熟悉的:“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雖然是感到豪門世族後來衰落了,但其所稱的“王謝”讓人聯想到王氏豪族和謝氏豪門曾經的威權和顯赫,琅琊王氏被稱為中國古代的“第一豪族”是很值得注意的。

    電視劇《上陽賦》塑造了一個朝中的權臣王藺,藉以反映中國古代政治政壇的險惡和世族豪強家族的政治野心,同時,描繪了一個豪門世族的上陽郡主王儇與寒門將領豫章王蕭綦曲折的愛情故事,反映了豪族在衰落、寒門子弟在崛起,表現了男女主角在政治大變局過程中的情感心路,展現了權力角逐中的權謀故事,值得一看。

  • 3 # 丗之畫

    魏晉南北朝的東晉時代。司馬懿的後代,就是司馬家族。

    王氏是門閥政治。輔助東晉開國皇帝登基,把握朝政。是南方氏族。哼有實力,基本掌控東晉朝局。劉裕是主人公。

  • 4 # 達文有話說

    《上陽賦》講的是南北朝時,南朝的故事。至於琅琊王氏有多厲害?這麼說吧,它是中國古代名副其實的第一世家。

    《上陽賦》是根據寐語者的一部架空小說《帝王業》改編的。所謂架空小說,是指虛構或半虛構時間、人物、背景的小說。從《上陽賦》劇中的服飾道具,以及王、謝等世家的權力博弈來看,很顯然,該劇是半虛構的歷史小說,故事的時代背景是南北朝時期的南朝。

    具體是南朝的哪一朝?糾結這個問題,沒有意義,作者之所以選擇將歷史架空,就是為了掙脫準確地描述歷史背景帶來的束縛,換取創作的自由。

    因此,關於題主的問題,達文將重點放在後面那個:王儇背後的琅琊王氏有多厲害?

    琅琊王氏的政治背景有多厲害?——權力最巔峰的時候,連皇帝都怕

    “琅琊王氏”,是中國古代公認的第一名門望族。王氏家族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

    據說,周靈王的太子,因為總是喜歡提意見,惹怒了周靈王,被貶為了庶人,他的子孫,被老百姓稱為“王家”。久而久之,這個“王家”的家族後人,就將王作為自己的姓氏。

    到了西漢時期,官制實行三公九卿制度。王氏傳到了第二十二代,家族中出了一個叫王吉的人,在漢宣帝時被起用為博士諫大夫,官至九卿。後來,王吉的兒子做了御史大夫,孫子王崇更是官至大司空,都在三公之列。

    王吉、王駿、王崇,祖孫三代皆以賢稱著於史,因為王氏家族所在地為琅琊郡(今山東地區),所以人稱“琅琊王氏”。從王吉開始,到隋朝初期,琅琊王氏幾乎世代為官。

    有人統計過《二十四史》,從兩漢至明清,這1700多年間,琅琊王氏共出了92位宰相,和600多位文人名仕。其中,“琅琊王氏”在東晉一朝達到了鼎盛,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王,就是指琅琊王氏的王敦、王導;馬,指的是晉元帝司馬睿。意思是,東晉的天下,王家與司馬家共享。

    很多人會覺得不可思議,司馬家才是東晉的皇族,為啥要和王家共享天下呢?

    其實,司馬氏也不想跟別的家族分享天下,但是又不得不這麼做。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在東晉時期,雖然,司馬氏是名義上的皇帝,但無論是軍隊、財政、行政上,都是門閥士族們說了算。而各大門閥士族中,哪家勢力最大呢?無疑是“琅琊王氏”,無論是軍隊還是朝政,實際上說了算的,還是王敦、王導兩兄弟。

    “琅琊王氏”的厲害,有一件事可以說明:太興四年(321年),早就對“王與馬,共天下”有所不滿的司馬睿,為了減弱琅琊王氏的影響力,開始重用丹陽尹劉隗、尚書令刁協等親信,並逐漸疏遠王導。

    王敦對晉元帝的這個舉動極為不滿,君臣之間逐漸產生嫌隙。

    於是,在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敦在武昌(江州州治,在今湖北鄂州)起兵,以討伐奸臣劉隗的名義東攻建康。

    有意思的是,王敦一路殺到建康(今南京,東晉的都城)城下,竟然沒有遇到有力的抵抗。王敦到了建康城下,守將竟然主動開啟城門,迎王敦進城“清君側”。

    由此,我們不僅看出了“琅琊王氏”的政治背景,更看出了東晉司馬氏對門閥政治有多麼的無奈,這種無奈簡直是另人絕望。劉隗、刁協二人出身寒門,司馬睿重用二人,就是侵犯了所有門閥世家的利益,所以,他們不惜得罪皇帝,也要聯合起來清除二人。

    最後的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司馬睿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只能棄車保帥。最後,刁協被殺,劉隗北上投奔了後趙。王敦也很識趣,沒有為難司馬睿和群臣,重新退回到武昌駐守邊防。

    沒過多久,晉元帝司馬睿就在鬱悶之中病倒,最後,於年底病逝。“琅琊王氏”權勢滔天,連晉元帝司馬睿都無可奈何地鬱悶死了,你說厲不厲害?

    琅琊王氏憑什麼,能達到如此的高度?

    達文歸納下來,“琅琊王氏”的成功,憑藉兩點重要因素:祖訓家風,和時代的機遇。

    先來說,“琅琊王氏”的祖訓家風。

    “琅琊王氏”,發跡於王吉祖孫三代,但是,讓其真正成為門閥世家的,是魏晉時期,“琅琊王氏”的第二十八代的一個叫王祥的後人。

    說起,王祥這個名字,你可能會感到陌生,但他的一些有名的事蹟,你肯定聽說過。

    我們熟知的《二十四孝》中,有一個“臥冰求鯉”的典故:話說,在一個寒冷的冬天,王祥的繼母(注意,是繼母)說想吃魚,於是,王祥就去河邊捉魚。然而,由於當時的氣溫太低,河面結起了厚厚的冰,很難下水捉魚。王祥想盡各種辦法,也沒能破冰,於是,他就脫了自己的衣服,躺在冰面上,想用自己的體溫將冰面融化。或許,是王祥的行動感動了上天,忽然,冰面裂開,從裂縫中跳出兩條鯉魚。鄉親們紛紛驚歎,這是王祥的孝順感動的上天。

    很顯然,這個故事是經過誇張的加工的,別說魚會不會自己跳出來,就說王祥想用體溫融化冰,我們用自己真實的經驗可以想象,恐怕他非但融化不了冰,能不能活著回家都很難說。

    但是,拋開這個故事誇張的描寫,我們也必須思考一下,王祥為啥會有這樣的故事?

    首先,王祥真的是一個很孝順的人。實際上,王祥還有個“孝感後母”的故事更有名,說是一次,王祥的後母朱氏曾經暗自想殺害他,恰好碰上王祥夜裡起床小解,只空砍得被子。不久,王祥回來後,知道朱氏想殺自己,便跪在她面前請求處死自己。朱氏見狀深受震撼,從此幡然悔悟,像對親生兒子那樣對他。

    如果王祥不是個孝子,就不會有“孝感後母”,為繼母“臥冰求鯉”的傳說。

    其實,王祥的孝子故事流傳甚廣,背後是儒家“以孝治天下”的意識形態所推動的。在儒家的倫理秩序中,孝的地位數一數二。在漢代的《孝經》中,“孝者所以事君也”,“事君不忠,非孝也”又將對皇帝的忠和孝聯絡了起來。

    在儒家的意識形態中,皇帝是天下人的父,對皇帝的忠誠就是盡孝。相應的,在家裡,一個人對父母孝順,對皇帝才能忠誠,對社會才能具有責任感。一個連父母都不愛的人,你還能指望他愛誰呢?所以,漢代的察舉制中有一個著名的科目叫作“舉孝廉”,就是選拔孝順父母,品行廉潔的人。

    王祥對儒家孝道的恪守,使他在琅琊郡收穫了很高的道德聲望,以至於有人請他出來做官。

    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建立魏國。王祥被徐州刺史呂虔看中,聘請他做了別駕,這相當於刺史的秘書,權力很大。王祥很快就把當地治理得井井有條,受到人民的歌頌。

    王祥的有口皆碑的政績,使他收穫了更高的聲望,從此一帆風順。到了魏末,他甚至做到了司空的高位。王祥為“琅邪王氏”奠定了道德聲望。因此,不管政權是否更替,皇帝是姓曹還是司馬,都得認“琅琊王氏”這塊招牌,只要這塊招牌不砸,它就是一股舉足輕重計程車族力量。

    除去為家族奠定了“道德聲望”之外,王祥還做出了一項貢獻,那就是為後世子孫留下了作為祖訓家風的一種高明的政治策略,它被後人概括為八個字:“與時推遷,平流進取。

    ”所謂“與時推遷”,就是順應時代的大勢,特別是要抓住改朝換代的機會,光大家族的門戶。所謂“平流進取”,就是做人、做事,要謙虛低調,遠離風險,避免無妄之災。

    這聽上去可能有點抽象,看看“琅琊王氏”的人是怎麼做的,你就明白了。

    先說王祥本人。話說,在王祥八十歲那年,已經加了九錫,距離篡位只差一步的晉王司馬昭去世,司馬炎繼承了王位。同年十二月,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了皇位,定國號為晉,改元泰始。

    面對改朝換代,王祥既沒有像某些曹魏遺老一樣,選擇給舊王朝殉葬,也沒有像某些大臣那樣,對司馬家族趨炎附勢。王祥不偏不倚,保持了中立。

    為啥王祥會這樣做?因為,王祥是道德模範,這個時候,他越是擺出中立的清高姿態,司馬炎就越是需要利用他的道德形象來為自己服務。

    在司馬炎想要利用他的聲望,封他為公爵的時候,王祥沒有拒絕。不過,王祥深知自己不是司馬氏的親信,並不能獲得真正的信任,所以一直低調從事,還請求退休,司馬炎開始不同意,但是,在王祥的一再請示下,終於批准了他。退休三年以後,王祥就去世了。王祥為後世子孫以身作則,留下了“與時推遷,平流進取”這樣行之有效的政治策略。這在忠烈人士看來,或許存在一些道德瑕疵,但這也和當時開始形成的門閥政治時代背景有關:士族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和道德聲望,無論是誰掌握最高權力,都要依靠士族的力量。

    王祥留下的策略,是在士族政治中維持家族長盛不衰的唯一法門。

    王祥之後的王氏子孫,憑藉著“與時推遷,平流進取”的法門將琅琊王氏的勢力進一步壯大。到了王導那裡,他藉助時代的機遇,讓“琅琊王氏”的權力達到了巔峰。

    “琅琊王氏”抓住了什麼時代機遇呢?

    這得從西晉時期著名的八王之亂說起。話說,在經歷了曹丕篡漢,自己又篡了魏之後,晉武帝司馬炎擔心自己建立的晉朝被其他士族給篡了,所以,他就復古學起了周天子,大封司馬氏子弟為諸侯王。

    其實,他也是沒辦法,從東漢開始,到他建立的西晉,士族政治已經形成了。所謂“士族”,就是擁有顯赫地位的名門望族。這些家族普遍具備兩個特徵:一是世代為官,二是擁有很高的道德聲望。他必須分封司馬氏的族人,用以抗衡其他士族。

    像三國時期的四世三公的袁紹、袁術,東吳的孫家,都是士族。曹操,雖然出身低一些,但從他開始,他們曹家也可以說是個士族。司馬家更不必說,也是一個大士族。

    在東漢時期,士族勢力雖然強大,但還不足以威脅皇權。但,到了魏晉時期,士族們的勢力已經壯大到威脅皇權的地步了。曹魏篡漢,司馬篡魏,本質上都是幾家大計程車族聯合起來,去擁立新的皇帝。

    司馬炎篡魏成功後,從士族政治的受益者,開始了對士族政治的恐懼。所以,他才搞起了分封制。

    顯然,司馬炎忘記了,當初西漢分封的各路劉姓王爺是怎麼作亂的。果然,在司馬炎去世以後,由於繼位的晉惠帝司馬衷智商不線上,朝政被野心勃勃的皇后賈南風把持。她聯合外地諸侯王,打擊政治對手,這鼓舞了諸侯王的野心,於是發生了八王之亂。

    諸侯王們互相殘殺,西晉亂了七年,導致了西晉皇權的衰落。

    雖然,八王之亂使得司馬皇室亂成了一鍋粥,但是,對於“琅邪王氏”卻是千載難逢的好機遇,他們“與時推遷”,從中撈到了不少的好處,將“琅琊王氏”的名望推向了歷史之巔。

    最終,八王之亂,被東海王司馬越終結。而後,“琅琊王氏”中一位叫王衍的人,他勸說獨攬朝政大權的司馬越,派琅邪王司馬睿去鎮守建業,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這個王衍你可能會感到陌生,但他的弟弟王敦和王導,我們在前面提到過,在歷史上很有名。而王導在私下裡和司馬睿的關係很好,就跟隨司馬睿到了江南,幫助司馬睿在這裡開闢了一片新天地。

    當時,司馬睿並沒有太大的政治實力,而且王導比他大九歲,擁有更為豐富的政治閱歷。因此,司馬睿在政事上就很儀仗王導的出謀劃策,甚至說是依賴。

    王導來到江南,也開始琢磨,如何在江南地區把司馬睿扶植起來,成為自己手中的王牌。

    從東漢時期起,江南這塊地方計程車族勢力就已經很強大了,司馬睿要想在江南站穩腳跟,就必須取得士族的支援。王導深諳此道,於是,他費盡心思,想出了一條妙計。

    當時,正逢傳統的三月三日“上巳節”,照例,建業城的官員和百姓都要出城去郊外踏青。王導覺得,這是一次為司馬睿“做廣告”的好機會。於是,他就與王敦商議,導演了一出“琅琊王招賢納士”的好戲。

    本來,江南的世家大族對這個新來的琅琊王不怎麼感冒,但他們在人群中觀望,他們看到王導、王敦這樣的人物也對司馬睿如此擁戴,頓時肅然起敬,紛紛路邊下拜。王導知道,為司馬睿增加“曝光”的目的達到了,接下來,就要趁熱打鐵,籠絡人心了。於是,他就代表司馬睿,逐個去拜訪江南士族,邀請他們出來做官。為此,王導甚至還學習了當時北方士大夫看不上的吳語(五胡亂華以前,中國不管是經濟還是文化上,都是北強南弱)。

    王導的努力,終於獲得了回報,江南大部分士族如顧榮、賀循、陸機都表態,願意出山,與司馬睿合作。就這樣,司馬睿成功在江南地區紮下根來,為其能成為永嘉之亂後,晉朝的接班人奠定了基礎。王導也在這場政治交易中收穫了很高的名望,被人們稱為“江左夷吾”。

    “江左”就是建業一帶,“夷吾”就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宰相管仲。司馬睿也將王導稱為“仲父”,這是當年齊桓公對管仲的稱呼。

    公元316年,匈奴貴族劉曜攻入長安,俘晉愍帝,西晉滅亡。公元317年,在晉朝宗室與“琅琊王氏”為首的南北大族擁戴下,司馬睿即位為晉王,年號建武。

    晉朝“衣冠南渡”,作為司馬睿的首功之臣,王導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東晉的首任丞相,王敦則拜大將軍,統領全國軍隊,鎮守武昌。

    面對司馬睿這樣的舉動,王導怎麼做的呢?

    王導沒有忘記祖先王祥為“琅琊王氏”後人們,留下的那八個字祖訓——“與時推遷,平流進取”,他仍然保持了謙虛低調的家族門風。王導誠惶誠恐地說:“我乃微末之人,怎能與太陽同輝!”

    其實,不管王導如何回答,這件事情都意味著,門閥政治的時代正式開始了。“王與馬共天下”,“琅琊王氏”的權勢名利到達了歷史巔峰。

    結語

    在東晉時期,士族政治開始轉向門閥政治,士族與皇權共治天下。今天,幾家大士族可以用力你司馬睿為皇帝,明天,他們也可以擁立另外一個人作皇帝。皇帝,對他們而言,不過是追求利益的招牌。士族,從皇帝治理國家的工具,已經演變成,反過來將皇帝變為工具的門閥。

    司馬睿去世後,司馬紹繼位,王敦又發動二次叛亂,企圖篡位。這樣一來,王敦不僅於司馬氏所不容,還得罪了很多士族。王導無奈之下,為保住“琅琊王氏”,只得表態與王敦劃清界限,大義滅親。

    雖然,在王敦的叛亂被平息後,王導進位太保,司徒之職依然如前,特許他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但王導知道,“王與馬共天下”的時代結束了,堅決推辭不接受。

    為什麼呢?

    因為,之前“王與馬共天下”的時代,司馬睿如此尊重,亦或是如此忌憚“琅琊王氏”,根本的原因是,士族的勢力太大了,已經成為了門閥。以“琅琊王氏”為例,不僅丞相王導在朝中權勢熏天,其兄長王敦,更是手握重兵,把控著東晉的軍權,更不必說王氏子孫中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官員,以及透過婚姻與“琅琊王氏”締結姻親的其他士族。

    現在,王敦死了,東晉的軍權旁落,沒有了軍權的加持,“琅琊王氏”的勢力銳減。說白了,東晉時期,不管是皇權也好,門閥也罷,是誰得了軍權,誰說了算。

    因此,士族操控軍權——“士族專兵”,是門閥政治的一個重要基礎。到了東晉後期,一支武裝力量打破了這種局面,這就是“北府兵”。

    “北府兵”是東晉名將謝玄建立的,目的是為了防備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南下。這支軍隊駐紮在京口,京口就是今天的江蘇鎮江。東晉時期,京口又稱“北府”,所以這支軍隊被稱為“北府兵”。

    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就是謝玄率領這支軍隊,以少勝多打贏的。

    東晉後期,士族門閥的子弟大多養尊處優,沉迷於藝術啊,玄學啊。慢慢的,軍權就旁落於平民子弟的手中,於是,劉裕登上了歷史舞臺。中國歷史,從劉宋開始,皇權政治開始迴歸,“琅琊王氏”為代表計程車族開始衰落,也就在所難免了。

    END

  • 5 # 你不懂的歷史小故事

    從皇帝的名字叫馬曜,可以大概判斷出來,週一圍飾演的歷史原型應該是劉裕。就是編劇太惡趣味了,竟然給這個角色姓蕭。

  • 6 # 秉燭讀春秋

    古裝電視劇《上陽賦》正在熱播,劇中的女主角王儇(xuan)由國際章(章子怡)扮演,劇情是根據架空小說《帝王業》改編而成。

    王儇是琅邪王王藺(lin)的女兒,王藺是朝中的丞相,王儇的舅舅是皇上,王儇從小住在宮中,被姥娘和舅舅所疼愛。

    王儇小的時候經常和表哥們玩,尤其和舅舅的三小子相處的融洽,長大後自然和三哥相愛了,二人山盟海誓,一個非她不娶,一個非他不嫁。

    就在王儇憧憬美好生活的時候,他的父親王藺,為了琅邪王氏權勢和地位,橫刀奪愛,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一個,由底層小兵奮鬥成長起來的將軍——豫章王蕭綦(qi)。

    王儇成了父親權利的犧牲品,違心嫁給了蕭綦。可想而知,兩個並不相愛的年輕人,內心是多麼樣的痛苦。

    隨著時間的發展,隨著權力的爭鬥,王儇和蕭綦走得越來越近,像電影《李雙雙》男女主人公一樣,先婚後愛,從疏遠到理解到相知相愛,最後攜起手來為國建功立業。

    由於《上陽賦》改編自架空小說,劇的人物是虛構的。

    不過在歷史上也能找到原型,比如豫章王蕭綦有可能是南北朝時,劉宋的開國皇帝劉裕。劉裕小名寄奴,從小是個苦孩子,長大後當了兵,一步步成為了將軍。由於劉裕功勳卓著,被東晉皇帝封為豫章郡公。

    劉裕的經歷和劇中的蕭綦極其相似,在歷史上,劉裕很愛他的髮妻。

    劇中有“王馬共天下”之說,“王馬共天下”是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對丞相王導說的一句話。

    西晉滅亡後,琅邪王司馬睿帶著朝中大臣王導,以及一些大臣,衣冠南渡到南京建立了東晉。

    王導的堂兄弟王敦,在建康(南京)一帶是豪門望族,王導就請哥哥王敦,共同幫助司馬睿在南方站穩了腳跟。

    司馬睿感激王氏兄弟,於是說了“王馬共天下”這句話,意思是說這天下是咱三個人的。

    話雖如此,司馬睿做了皇帝以後,為了遏制王氏兄弟的權勢,雙方明爭暗鬥不斷。講真司馬睿做了這個偏居一隅的皇帝也夠憋屈的,所幸王敦最後叛亂被司馬睿鎮壓了,王敦畏罪自殺。

    東晉的國祚並不長,也就104年,歷十一帝,到後來劉裕滅了東晉,建立了劉宋王朝,從此歷史進入了南北朝。

    王儇的父親王藺是琅邪王,當初東晉丞相王導也是琅邪豪門望族,是王導在西晉滅亡後,擁立司馬睿當了東晉的皇帝。

    司馬睿是司馬懿的曾孫,承襲父爵為琅邪王,封地就在今山東臨沂一帶。

    歷史上的琅邪國始建於西漢,當時封劉澤為琅邪王,一直綿延到了漢獻帝。東漢末年,漢獻帝劉協廢除琅邪國,琅邪王自然不存在了,立國150餘年的琅邪國就此消失了。

    到了西晉,晉武帝司馬炎復立琅邪國,國都在臨沂(今山東臨沂市區),最著名的琅邪王就是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

    王導隨司馬睿到了南京以後,琅邪國的後人在南方紮下了根,這些人都是衣冠南渡過去的琅邪王的後人。

    《上陽賦》中的王儇的父親,丞相王藺就是從北方人過去的琅邪王,他的原型其實就是王導。

    琅邪王氏和東晉的豪門望族謝家,構成了東晉王、謝兩大貴族。

    東晉滅亡後,歷史進入南北朝時代,王謝家族逐漸衰落,到了唐朝基本成了尋常百姓人家。

    唐朝詩人劉禹錫曾寫下這樣的感嘆: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意思是說:王、謝堂前的燕子,飛入了尋常百姓家了,王謝家族破落了。

  • 7 # 娛樂星說說

    熱播電視劇《上陽賦》在這部劇的朝代背景屬於架空,章子怡飾演的女主王儇在歷史上並沒有具體的原型,是虛構出來的角色。該劇講述了王儇與蕭綦因為一場權力的交易,成為了父親奪權的政治犧牲品,與寒門將軍蕭綦,先婚後愛共定天下的故事。王儇本該是一位青春活力的少女,可是因為她的父親為了自己的利益,把她嫁給了蕭綦,儘管生活在一個充滿權利與嫉妒的官中,但是為了在宮中生存下去,必須讓自己強大起來,搖身一變成心狠手辣、善於謀算的女主。王儇乃王氏血脈,自小在眾皇族的呵護疼愛下長大,本應是眾星捧月令人羨妒的命運,卻因生在了王家,無奈被捲進權勢爭霸,在15歲時命運突變,嫁給蕭綦,走上一條未知的路途。不過值得欣慰的是,蕭綦是個頂天立地殺伐果斷徵南定北的蓋世英雄, 且與王儇心心相映,惺惺相惜。爭霸十年坎坷路,王儇一直伴隨蕭綦左右,既是他的妻子,也是摯友,是蕭綦的後盾和力量。外戚與皇族之爭引發兵變,南方皇族起兵反叛。返京途中身陷暉州的王儇智計奪城,贏得了政治生涯的第一場勝利,從此和蕭綦並肩踏上帝王霸業的漫長征途,旌麾南指,馬踏天闕。然而夫族與家族、愛情與親情、昔日與今朝,逼迫王儇做出一次次殘酷的抉擇。一統江山以後,王儇與蕭綦有過幾年的安穩祥和的幸福家常,但因長久以來,傷病纏身,又受生育之累,憂思之苦,終至油盡燈枯,撒手人寰。

    西漢以來,士人主要透過察舉、徵辟出仕,導致很多地方豪強,門生故吏遍天下,到東漢後期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大家族,再加上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導致權力被豪門大族所壟斷,一度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門閥制度。劇中開始蕭綦封王,屢次提到寒門不能封王,即使封王了也依舊會被士族看不起。

    琅琊王氏、陳郡謝氏、蘭陵蕭氏等歷史上這些都是魏晉南北朝的門閥大族,相較於其餘兩氏蘭陵蕭氏起家比較要晚,劇中是以晉朝的沒落以及蕭氏的崛起為主線,時代背景應該是處在東晉與南朝更替的時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掌權,但是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內外大多由豪門世族把控,東晉朝局得以穩定,有賴於琅琊王氏王導主持朝政,故而人稱“王與馬,共天下”,所以劇中王藺的原型一部分是源自王導,另一部分源自褚淵,褚淵娶宋文帝之女南郡獻公主為妻,並且輔佐太子劉昱,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引薦後來的南齊高帝蕭道成,而蕭道成便是劇中蕭綦的原型,當然他沒有將女兒嫁給蕭道成,人也沒有王藺這麼不擇手段,歷史上讚譽還是破多的。

    劇中的主人翁蕭綦,他的原型便是後來建立南齊的齊高帝蕭道成,公元440年,彭城王劉義康被廢黜,父親蕭承之領兵駐防豫章,蕭道成便放棄學業隨軍南下。

    公元442年,竟陵蠻人慾謀不軌,宋文帝派遣蕭道成率領偏軍討伐沔北蠻部,所謂的蠻人應該就是指袁弘飾演的賀蘭。

    公元450年,索虜圍困汝南,朝廷派遣寧朔將軍臧質、安蠻司馬劉康祖前往援救,宋文帝讓蕭道成宣佈聖旨,並授權節度諸軍,應該就是寧朔軍的由來。古詩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謝,六朝望族琅琊王氏與陳郡謝氏之合稱,後成為顯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詞。晉永嘉之亂後,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族人,從北方南遷至金陵,後因王謝兩家之王導、謝安及其後繼者們於江左五朝的權傾朝野、文采風流、功業顯著[1]而彪炳於史冊,成就了後世家族無法企及的榮耀。為後人所嫉羨,故有“王謝”之合稱。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在東晉之前只是當時北方的二流氏族,王、謝家族於兩漢三國乃至西晉均不太顯目,當時,王謝家族當時所任的官職儘管不高,但由於掌握有人力和物力,任職的地點又是國家的中心膏腴之地,故為其家族的日後興起奠定了基礎。

  • 8 # 海上森林一隻貓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燕子是不入寒門的,這一句詩最能表達王家曾經的鼎盛,以及後來的衰敗,其實也是描述了門閥士族的興衰過程,所謂的簪纓之家,說的莫過於舊時的王謝了。

    門閥士族起源於西漢,興盛於東漢,頂峰在三國兩晉,持續衰落於南北朝,滅亡於唐末。這樣算起來,整個門閥士族在中國持續了近千年。

    而琅琊王氏,是長期生活於琅琊這一特定行政區域內的王姓望族,是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門望族。

    琅琊王氏發展於曹魏西晉,確立於東晉初年並達到最盛時期,史稱“王與馬,共天下”,延續至唐末五代,南朝以後走向衰弱。

    在七百年的時間裡,琅琊王氏在政治、倫理道德、朝章國典、文學藝術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二十四史》中記載,從東漢至明清1700多年間,琅琊王氏共培養出了以王吉、王導、王羲之等人為代表的92位宰相和600多位文人名仕。

    西漢時期

    這裡的王吉,正是這個士族的奠基者。他是西漢時期人,官至博士諫大夫,王吉之子王駿為御史大夫,王吉之孫王崇官至大司空,封扶平侯。王吉祖孫三代皆以賢稱著於史。

    魏晉時期

    魏晉時期,王家的一個典故是“臥冰求鯉”,這個是王吉第六代孫王祥的故事,孝子王祥因得到百姓的愛戴,年邁古稀的王祥仕魏晉,仕晉間先後擔任重要官職,為朝中三老,德高望重。

    東晉時期

    琅琊王氏家族的興盛時期是東晉,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許多家族都舉族遷居長江以南避亂,王氏家族也是衣冠南渡。 司馬睿在王氏家族的擁戴之下,於建康(今江蘇南京)建立東晉,中興了晉室。王氏家族在朝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地位名望之高其他家族根本無法取代。只有在淝水之戰中嶄露頭角的陳郡謝氏家族能與之平肩,並被後人合稱“王謝”。

    南北朝時期

    在整個南朝間,琅琊王氏家族明顯是聲望高於實力。“王謝”也成為了當代後世名門望族的代名詞。但是不乏文學名人,如齊梁時期的王儉就是一代儒學宗師,梁時的王融、王籍、王褒、王肅等是當時知名的詩人。王融便是永明體詩歌的幾位創作家之一。

    隋唐時期

    琅琊王氏子孫有數支遷居關中,出了四位宰相王方慶、王睿、王璵、王摶;出了一位皇后:唐順宗庒憲王皇后。

    其實隋唐以來,真正意義上的琅琊王氏家族已經不復存在,雖然琅琊王氏在唐朝有宰相四人,這幾位宰相要是與魏晉南北朝的琅琊王氏家族相對比,真是滄海一粟了。南朝四大盛門中在唐朝能持續繁盛的實際上只剩下蘭陵蕭氏了,其中沒落得最徹底的當是陳郡謝氏,在唐朝,陳郡謝氏竟無一人出任過宰相!

    至此,王姓一族再無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聲望與風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0後小夫妻自己摸索的產後恢復方法,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