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櫻落人殤
-
2 # 小半名劉
最厲害的是培養門生,魏廷官員,大部分皆出自司馬氏門下。
所以,魏國明知養虎為患也沒有辦法只能啟用司馬懿。
-
3 # 官破曉
個人見解,不惜賜教:司馬懿的朝堂鬥爭和疆場謀略分不開,二者缺一不可,從他年少時一直到掌握魏國大權就可以看出。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舉他為計掾。時曹操正任司空,聽到他的名聲後,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司馬懿見漢朝國運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藉口自己有風痺病,身體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間去刺探訊息,司馬懿躺在那裡,一動不動,像真染上風痺一般。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為丞相以後,使用強制手段闢司馬懿為文學掾。曹操對使者說,“若覆盤桓,便收之”。司馬懿畏懼,只得就職。曹操讓他與太子往來遊處,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曹操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很忌諱。因此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干預我們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馬懿關係很好,總是迴護他,而得以無事,於是司馬懿勤於職守,廢寢忘食,遂使曹操安心。(當時曹操手下的門閥官僚擁漢者尚多,為曹操所忌,司馬懿在此關鍵問題上可能早就表示支援曹操,逐漸被接受重用。)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被封魏王太子。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司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時司馬懿“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司馬懿與陳群、吳質、朱鑠並稱“四友”。
此後,司馬懿更是常謀國事,多出奇策。不久,司馬懿轉為丞相軍司馬,建議屯田解決糧食問題,得到曹操的採納。他指出荊州刺史胡修粗暴,南鄉太守傅方驕奢,都不應駐守邊防,曹操未予重視。同年六月,劉備繼取漢中後,派孟達、劉封攻佔漢中郡東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勢力有所擴充套件。七月,孫權欲攻合肥,魏軍大部調動淮南防備吳軍。鎮守荊州的關羽,乘此機會率主力北攻荊襄。圍魏將曹仁,水淹于禁七軍,斬龐德。胡、傅二人果然乘機降蜀。一時間關羽聲勢“威震華夏”,因漢獻帝在許縣,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脅,為避關羽鋒芒,一度準備遷都黃河以北。司馬懿和曹椽蔣濟及時勸阻說:“于禁被水軍所淹,不是戰守上的失誤,對於國家的大局並沒有大損失,為此而遷都,即是向敵人示弱,又會使淮河漢水一帶人心不穩;劉備、孫權外親內疏,現在關羽坐大,孫權必定更不高興,把這事告之孫權,使他牽制關羽,則樊城之圍自解。”曹操從其計,孫權果然派呂蒙襲取公安,關羽被其俘殺。此戰利用孫、劉爭奪荊州的矛盾,充分運用外交謀略,坐收漁利,不僅挫敗關羽的強大攻勢,解除了樊城之圍,而且也使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兩面鉗擊中原的計劃無法實現。更重要的是破壞孫、劉聯盟,改變了當時的戰略格局,掌握了主動權。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懼,司馬懿管理喪葬諸事,內外肅然。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馬懿受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黃初元年(220年)十一月,曹丕登皇帝位,史稱魏文帝。登基後,任命司馬懿為尚書,不久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黃初二年(221年),免去督軍官職,升任侍中、尚書右僕射。黃初三年(222年)和黃初五年(224年),曹丕兩次伐吳,都以司馬懿鎮守許昌,並改封司馬懿為向鄉侯。黃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駕崩,享年四十歲。臨終時,令司馬懿與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徵東大將軍曹休為輔政大臣。孫權得知魏文帝去世後,於八月出兵攻魏。命諸葛瑾、張霸兵分兩路進攻襄陽,親自率軍進攻江夏郡。司馬懿擊退了孫權,又擊敗諸葛瑾,並斬殺張霸,斬首千餘級。十二月,升任驃騎將軍。之後,司馬懿斬擒孟達,抵擋諸葛亮北伐,平定遼東都可以看出其疆場謀略。後來,魏明帝去世。時為公元239年(景初三年)正月。齊王曹芳年僅八歲,司馬懿乃與大將軍曹爽一起接受遺詔輔佐少主。齊王即位,司馬懿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和曹爽各統精兵三千人,共執朝政。曹爽欲排擠司馬懿,想讓尚書奏事先透過自己,以便專權,向天子進言,改任司馬懿為大司馬。朝臣們認為以前大司馬,有好多都死在任上,不吉,於是任命司馬懿為沒有實權的太傅,像蕭何那樣,入殿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吳帝孫權分兵四路攻魏:衛將軍全琮率軍數萬出淮南,威北將軍諸葛恪攻六安,前將軍朱然攻樊城,大將軍諸葛瑾攻祖中。五月,吳將全琮入侵芍陂,朱然、孫倫圍攻樊城,諸葛瑾、步騭侵掠柤中,司馬懿自請出兵往討。朝臣認為,敵兵遠來攻堅,當待其自破,司馬懿則說:“邊城受敵人侵擾而大臣安坐廟堂,會使疆場騷動不安,眾心疑惑,這是社稷的大憂患。”正始四年(243年)九月,司馬懿率軍出征。軍隊到達舒城,諸葛恪果然焚燒積聚,棄城而走。司馬懿又巡視淮北屯田區,提拔農家子弟鄧艾主持屯田。正始五年(244年)春,大將軍曹爽欲立威名,不聽太傅司馬懿勸止,力主伐蜀,魏帝從之。結果為蜀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王平所敗,魏軍被阻於興勢,後方也軍糧供應不上,牛馬騾驢大量死亡,蜀涪縣及費禕援軍亦相繼到達。曹爽見不能勝,被迫聽從司馬懿的勸告,於五月率大軍退還。遭蜀軍截擊,魏軍苦戰,始得退回,失散、傷亡甚眾。曹爽的行為不但違背了顧命大臣應有的本分,也使魏國國力衰退,不少有志之士頗感不安,希望司馬太傅主持公道。幷州刺史孫禮就去和司馬懿抱怨,司馬懿安慰他說:“且止,忍不可忍。”正始八年(247年),曹爽用心腹何晏、鄧颺、丁謐之謀,把郭太后遷到永寧宮,一時曹爽兄弟“專擅朝政,兄弟並掌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時人為之謠曰:“何、鄧、丁,亂京城”。五月,司馬懿偽裝生病,不問政事。司馬懿表面裝病,實際上也在暗中佈置,準備消滅曹爽勢力。不久,司馬懿以謀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颺、畢軌、李勝、桓範等,並滅三族;但對曹爽門下的二流人物,司馬懿特別寬大處理,如魯芝,辛敞,王沈等人,後來還有人成為晉朝新貴。同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馬懿為丞相,增繁昌、鄢陵、新汲、父城為其封邑,前後其計縣,食邑二萬戶,特許奏事不名。司馬懿固辭丞相之職不受。十二月,詔命加九錫之禮,朝會不拜,司馬懿又固辭九錫。嘉平二年(250年)春,曹芳命司馬懿在洛陽立廟。司馬懿久病,不任朝請,每遇大事,天子親自到他府中去徵詢意見。
從年少時裝病,韜光養晦,等曹操到了丞相之位,掌握了局勢,再出來一番作為,最後成為曹氏四世託孤眾臣,可見其政治軍事的才能,最後,在五丈原熬死諸葛亮,在魏國扳倒曹爽,從此無人與之匹敵。可以說,司馬懿的疆場謀略與朝堂鬥爭不可分割。
-
4 # 腦洞大開的歷史
我的答案可能讓各位感到意外:司馬懿最擅長的其實是後勤。如果你要反駁,聽我把理由說完先:
第一,司馬懿的第一份工作就與後勤有關,而且一干就是7年,為他晚年對陣諸葛亮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學”畢業後,司馬懿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省裡做小公務員,職務是上計掾(yuàn)。具體做什麼呢?主要是做報表和寫材料,向上級彙報。在這個職位上,他主要和資料打交道,對“大資料”特別敏感和在行。後來與蜀軍在五丈原對峙,諸葛亮搞起了屯田,做出與魏軍打持久戰的架勢。開始,司馬懿還有些緊張,但掐指一算就笑了。為什麼?長期的數字思維告訴他,五丈原這個地方太小,再怎麼種糧食,也不夠10萬蜀軍吃多久。也就是說,諸葛亮撐不了多久,就會退兵。果然,3個月後,諸葛亮因糧食不足,急出病來,直接死掉了。
第二,司馬懿具有豐富的後勤工作實踐經驗。早在曹操時期,司馬懿就建議搞軍事屯田。後來,司馬懿曾在上邦、京兆、天水、淮北等西北和東南地區主持並督工後勤工作,包括治鐵、修渠、築城等,不僅使魏國的西部戰區糧食充足,甚至還有多餘的糧食供給關中地區。史書還記載了他在東南屯田的效果:“自壽春到京師,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
第三,曹丕主要把司馬懿當後勤部長使用。曹丕接班後,司馬懿從家臣走向官宦,逐步得到提拔重用。但是,曹丕對這個“老師”的定位很清楚——後勤大臣。曹丕幾次御駕親征,司馬懿都沒有跟隨,而是留鎮後方。曹丕曾對司馬懿講過這樣一句話:“吾深以後事為念,故以委卿。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
回覆列表
我個人感覺應該是政治鬥爭更略勝一籌。
有關司馬懿的印象,大多還是來自於《三國演義》。也就是那個在西城下被諸葛亮嚇得倉皇而逃,在祁山時遭送女服羞辱的那個司馬懿。因為在《三國演義》裡對司馬懿的處理不過是來襯托諸葛亮的智慧和計謀的。於是司馬懿便被蒙上了一層與周瑜一樣的無奈,不過司馬懿的命要比周瑜好的多,儘管司馬懿長諸葛亮兩歲,但是積勞成疾的諸葛亮卻沒有活過司馬懿,在北伐中病死五丈原。
其實在《三國演義》裡,我們處處都能感覺到諸葛亮的智慧。但是在戰爭的權衡和利益的得失方面,作為司馬懿代表的魏國卻絲毫沒有落於下風,反而在祁山多次阻擊了諸葛亮一統漢室的夙願,令其出師未捷身先死,讓人深感遺憾。但反來想想,也不得不佩服司馬懿在戰爭中的示弱。暫時的示弱未必是壞事,戰爭是國之大事,國之大事,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不是逞一時之快的。司馬懿顯然在這方面要高明的多,也務實得多。
撇開羅貫中筆下的司馬懿,再看看《晉書》中的記載,我們卻見到另外一個令人可怕的以政治和軍事發家的晉國的奠基者和劊子手。
司馬懿是非常幸運的,他遇到了那個時代兩個震鑠古今的人。一個使司馬懿走上了政治舞臺,並一發而不可收拾。一個充分挖掘出了司馬懿軍事才能,使其成為一個傑出的軍事家。
前一個是曹操,後一個就是諸葛亮。
前者的出現在於曹操招賢納士、籠絡人心。司馬懿對於曹操其實是既鄙視又忌憚的。鄙視在於曹操的身世和行為,忌憚的是曹操喜怒無常的性格。其實,對於司馬懿來說,曹操的性格和發跡的過程,在後來他是多麼相似的繼承了。而且繼承的比曹操更陰險,更殘忍。
曹操對於司馬懿還是懷有戒心的,這種戒心不是一般的曹操對他人的戒心,而是一種對未來的戒心,曹操曾聽人說司馬懿極具傳說色彩的 “狼顧”,也就是你在後面叫他,他不用轉身,頭便可一百八十度迴旋,面部對著後面的人。據說這種“狼顧”之相的人陰險而奸詐。曹操曾在司馬懿走後,喚作:“仲達,一等”,司馬懿便顯“狼顧”之相。令曹操大驚,便想殺掉他。
但是司馬懿依附於曹丕,曹丕多次從中周旋,加上司馬懿超強的政治頭腦,曹操一時也無計可施。畢竟人家沒有什麼過錯,而且工作做得也很到位,曹操一貫以籠絡人心為根本,也不想因小失大。恰恰是司馬懿抓住了曹操性格上的這個弱點,在曹操在世的時候也沒有出現什麼紕漏,反而在曹操身上學到了不少的東西。
在曹丕奪權的過程中,又出力非凡,成了曹丕最信任的人。這使司馬家族在曹氏政權的地位開始上升,並取得了鞏固。這不得不說司馬懿的智慧,使其在危險的漩渦中活了下來,並且活的很滋潤,兩次成為曹氏家族的託孤重臣。
諸葛亮對於司馬懿來說是檢驗和提高自己軍事才能的最好的對手,正是這種和諸葛亮長期的戰爭磨練使司馬懿的臨戰指揮能力步入到了一個軍事家的地位。
雖然《晉書》和《資治通鑑》在一些戰爭的勝負上描寫不盡相同,但是無論是諸葛亮勝還是司馬懿勝,最後獲益的還是司馬懿。那就是實戰能力的提高和在戰爭中軍事資本的積累。其實在諸葛亮之後,司馬懿已經鮮有對手了。
正是這兩個人,使司馬懿在政治的詭譎多變和戰爭的生死存亡中變得遊刃有餘。從而也直接導致了在以後曹馬的權利相爭中,司馬懿大獲全勝,一下子鞏固了司馬家族在整個曹氏政權中獨一無二的地位。
但是無論是作為政治家的司馬懿,還是作為軍事家的司馬懿。他在計謀、殺戮和殘忍等方面都完完全全的繼承了他的前輩曹操。
我們習慣了三國演義中那個示弱的司馬懿,但是這個示弱背後的司馬懿卻也幹了幾件使人意想不到和令人髮指的事情。
首先,就是曹孫聯盟,大家都知道的就是孫劉聯盟。孫劉聯盟的破壞其實就是來自於司馬懿的計謀,他利於東吳對劉備在荊州問題上的不滿,促使東吳反戈。
接著就是那些令人髮指的事情,在《晉書》中記載在征伐遼東時:既入城,立兩標以別新舊焉。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
這種近乎於屠城的行為是令人髮指的。這或許是司馬懿在長期曹氏政權的壓抑下的一種變態行為。或者是受曹操的影響。曹操曾多次進行屠城,像徐州、雍城、彭城、鄴城、柳城等等大小不下十次。雖然也有父親曹嵩死在徐州那樣的藉口,但是大多還是一種無端的發洩和莫名的行為。而司馬懿的在遼東的屠城,估計也正是這種心理。雖然在道德層面上這種行為都是深受譴責的,但是在那個年代權利和軍事資本才是說話的唯一方式。
在政治鬥爭中的殘忍顯然是司馬懿更勝曹操一籌。嗜殺似乎也成了司馬懿一種特性,在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對曹爽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揚、畢軌、李勝、桓範等,並滅三族。有的說誅殺三百餘人,有的說誅殺兩千餘人。不過晉書上未見記載。總之司馬懿似乎有誅殺三族的習慣,在嘉平三年王凌起兵被洩露,仰鴆而死。司馬懿收其餘黨,皆夷三族。接二連三的事件都是令人不寒而慄。
這些無非也就是反映了在那個極其動盪的年代,無論是戰爭中的屠城還是政治鬥爭中的殺戮都呈現了歷史殘忍的一面,和那些每天都刀口舔血的人們變態的心理和嗜殺的習慣。用殺戮來拯救和平衡內心的恐懼和驚悸,這或許成為了習慣。如果不是這樣他們內在的恐懼會一點點的吞噬掉他們的生命。他們每天都活在一種驚疑和驚懼之中。
曹操和華佗那個開顱治頭疼的故事,以及曹操借夢殺人的自編自導自演都說明了這些。而司馬懿同樣也是對任何人都堤防和懷疑的一個人,他的狡詐背後是用更多的殘忍來註釋的。
在曹操初次徵召司馬懿時,司馬懿便裝病逃過了一次徵召。在曹馬權利的爭奪中,司馬懿同樣演繹了一出裝病的好戲,從而使曹爽徹底的失去了對司馬懿的防範。
政治和戰爭就是為了生存,不擇手段,不擇目的去滅掉對方,保全自己。
這也或許是在那個亂世為了達到保全,為了生存,不得已的行為吧。作為司馬懿和他的兒子們,用血腥和屠戮為司馬炎的稱帝打下了基礎,為那個亂世腥紅的天空暫時性的風輕雲淡做了最後一個殘忍的註腳。
或許是人生無常,天道有還吧。僅僅是幾年之後,司馬炎的繼承人便把晉朝陷入了飄搖之中,那個被稱為白痴皇帝的司馬衷終於讓司馬懿的在天之靈看到了,司馬氏的智慧在他那裡基本上用盡了,只能留下這麼一個白痴的西晉之主,讓戰亂繼續肆虐著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