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野老人

    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但難得做到

    “以史為鑑,可知明得失。”意思是說以歷史為鏡子,可以看清社會興衰更替的得與失。這句話好理解,但難得做到。

    中國封建社會有四大毒瘤,即宦官之禍、外戚篡權,女人亂政,軍閥亂國。

    中國封建社會的興衰更替都與這四大毒瘤有關,但這四大毒瘤都一直繁殖在中國封建社會土壤裡,無法清除,這是什麼原因呢?每一個朝代的君王都在警惕這四大毒瘤的危害,但就是無法避免,這是因為中國封建社會這塊土壤是滋生這四大毒瘤的溫床,其土壤不清除,其病菌就得不到根治。

    宦官之禍,始作甬者是秦朝的趙高。趙高利用秦始皇的喜好,騙得秦始皇的信任,然後乘秦始皇病死在巡視途中,篡改秦始皇的遺詔,廢太子扶蘇,立次子胡亥為王。然後又採取矇蔽、欺騙的手法掌握秦朝實際大權,將胡亥逼死。這個宦官亡國的教訓是慘痛的,但以後的歷朝歷代吸取這個教訓沒有?以後的歷朝歷代不但沒有吸取這一慘痛教訓,而且宦官之禍逾演逾烈,而且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三次由宦官引起的大災難,之所以說是大災難,一是持續時間之長,二是造成災難之慘,三是造成明知宦官有害,卻還是不得不依靠宦官執政的怪現象。

    中國封建社會第一次宦官之禍產生於東漢。東漢宦官之禍從第四任皇帝劉肇(和帝)開始,一直到第十三帝劉辮東漢滅亡,這是時間之長。二是東漢的滅亡也與宦官之禍分不開,何進、袁紹之流奈何不了宦官,於是把軍閥董卓召進京城,企圖借董卓之手鏟除宦官,結果請神容易送神難,先是宦官殺了何進,後是袁紹殺了宦官,最後是董卓廢了少帝劉辮,立其弟劉協為獻帝,趕走了袁袁紹,殺了丁原,最後是血洗京城洛陽,遷都長安。三是皇帝與宦官成了孿生兄弟,宦官成了皇帝執政的靠山,每一任新皇帝上臺都利用宦官驅逐外戚,然後又由新的外戚專權,然後又是新皇帝利用宦官驅走老外戚,就這樣惡性迴圈,延息著東漢的壽命。

    中國第二次宦官之禍發生在唐朝。唐朝宦官之禍始於唐玄宗時期的高力士,唐朝的滅亡也如東漢如出一轍。

    宰相崔胤為了剷除宦官之禍,讓朱溫奉旨進京,朱溫先是矯旨殺了崔胤,後又清除了所有宦官,如袁紹一般,不論老幼,不論是否有罪,一律實行屠殺,為時一百四十九年漫長的第二次宦官之禍結束,朱溫後來又如董卓一般殺了昭宗李曄,立李曄的兒子李柷為帝,是為哀帝。

    難道宰相崔胤不知道東漢大將軍何進請董卓進京城的歷史教訓嗎?他肯定是知道的的!只是迫不得已了,宦官之禍不得不除,只想到眼前的宦官之禍,沒有想到朱溫進京之禍,由此我只能說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但是真的很難做到。

    東漢的宦官還能在皇帝的掌控下,受皇帝操縱和利用。而唐帝的宦官是掌控皇帝,皇帝的廢、立與生、死都在宦官的掌控之下,具體內容,這裡就不贅述了。

    第三次宦官之禍發生在明朝,比唐朝更慘烈,大家可以去看史書,此處也不作贅述。

    外戚專權也是封建社會的一大毒瘤。始作甬者是西漢初期的呂皇后,對於西漢一朝,之於外戚專權是談虎色變。周勃、陳平之流剷除呂后勢力後,立劉恆為帝,就是以呂后為鑑,看重的是劉恆的外戚沒有什麼大的政治背景。漢武帝為了防止外戚專權,立劉弗陵為帝,便將其母處死,就是防止外戚專權。不想到後期還是讓外戚奪了政權,讓外戚王莽廢了漢朝,建立了新王朝。

    東漢光武帝立國後,是十分警惕外戚篡權。光武帝廢郭聖通,立陰麗華為皇后,原因之一就是防外戚專權。之後的莊帝皇后,章帝的皇太后,時刻警惕外戚專權。不想從章帝的兒子劉肇(和帝)開始,便讓外戚竇氏篡了權。

    你能說對於外戚篡權沒有警惕性嗎?相反從光武帝開始就十分警惕外戚篡權,但到了他的曾孫輩,他就管不了了!劉肇即位才十歲,十歲的孩子懂什麼呢?政權自然是由其母親竇氏打理。竇氏一個女人有能力掌控大局嗎?自然是沒有能力掌控大局的!那麼竇氏不能掌控大局,自然會尋找能依靠的力量!誰是可依靠的力量,自然是孃家的親人,包括父親、兄弟,這是必然的。再加上封建社會的規矩,皇后只能在皇宮裡活動,對於皇宮之外的事與人,她也缺乏瞭解,所以,她也只有依靠孃家的人,別無選擇。所以說,外戚篡位,這些封建社會的毒瘤是中國封建社會這塊土壤下必然的產物。

    隋文帝楊堅就是利用陰謀篡得北周江山的。

    楊堅之父楊忠跟隨北周文帝宇文泰起義關西,因功賜姓普六茹氏,官至柱國、大司空,封隋國公。死後追贈太保,諡號桓。楊堅承襲父爵。他有“身在帝王邊,如同伴虎眠”之感。齊王宇文憲曾對武帝宇文邕說:“普六茹堅(隋文帝楊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恐非人下,請早除之。”本來宇文邕對楊堅早存疑心,聽宇文憲這一說法,疑心更重。但是否立即剪除楊堅還猶豫不定,於是便問計於錢伯下大夫來和,來和也說楊堅不凡,但暗中想給自己留條後路。便謊稱:"楊堅這人是可靠的,如果皇上讓他做將軍,帶兵攻打陳國,那就沒有攻不下的城防。"為楊堅避免了一場殺身之禍。宇文邕還是放心不下,暗裡又派人請相士趙昭偷偷為楊堅看相。趙昭與楊堅友善,當著宇文邕之面佯裝觀察楊堅臉龐,然後毫不在意地說:"皇上,請不必多慮,楊堅的相貌極其平常,無大富大資可言,最多不過是個大將軍罷了。"又使楊堅度過了一次險關。這時,內史王軌又勸諫宇文邕說:"楊堅貌有反相"。言下之意是要及早除掉楊堅。因為宇文邕對相士趙昭的結論相信無疑了,便不悅地說:"要是真的天命所定,那有什麼辦法啊?"使楊堅再次化險為夷。宇文邕死後,其子宇文贇即位。楊堅的長女楊麗華被封為皇后,楊堅又晉升為柱國大將軍、大司馬。宇文贇對楊堅的疑心更大,他曾直言不諱地對楊皇后說過:"我一定要消滅你們全家"。並命內侍在皇宮埋伏殺手,再三叮囑說:“只要楊堅有一點無禮聲色,即殺之!”然後他把楊堅召進皇宮,議論政事。楊堅幾經化險為夷,心中早有準備,不管宇文贇怎樣激,怎樣蠻,怎樣講,楊堅都神色自若,宇文贇無殺機可乘。最後,楊堅想出了"兩全"之策,透過內史上大夫鄭譯向宇文贇透露出自己久有出藩之意。這正合宇文贇的心意,當即任命他為亳州總管。這樣宇文贇放心了,楊堅也安心了。楊堅將任亳州總管時,龐晃勸他就此起兵,建立帝王之業,楊堅握著龐晃的手說:“時機還不成熟啊。”至此,楊堅取周自代的願望溢於言表。宇文贇是皇家世襲之君,不問朝政,沉溺酒色,滿朝文臣武將敢怒而不敢言。宇文贇不但不聽忠臣勸告,反而覺得這皇帝當得太不稱心如意。他終於想出了一個逍遙自在的法招,將皇帝讓給年僅6歲的兒子。自稱天元皇帝,住在後宮,終日與嬪妃宮女們吃喝玩樂,荒淫無度的生活,使他年僅22歲就喪命了。北周對隋文帝的防範歷經三代。自宇文邕、宇文贇到宇文闡,最後不得不禪讓給楊堅。所以說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但真的很難。前車之覆,後車難鑑。隋文帝讓宇文闡禪讓又似乎是從曹丕那裡學來的,明明是要搶人家的江山,又覺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順,便逼迫人家禪讓,好像是甘心情願的。堯讓舜是自覺自願的,而曹丕是借禪讓之名搶人家漢獻帝的江山。為了讓漢獻帝禪讓裝得像,又要逼迫漢獻帝禪讓三次,自己才接受,裝著自己不接受禪讓好像很對不起漢獻帝似的,自己接受禪讓又委曲了自己。統治者就這麼虛偽,對於這一點,楊堅學得很到家,當然歷史上學得很到家的不止楊堅一個,還有很多。

    北宋趙匡胤竊取後周政權,更讓周世宗柴榮防不勝防。周世宗死前,為了防止外戚篡權,煞費苦心地做了一番安排,把禁軍最高首領殿前都點檢張永德免除軍職,張永德是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的女婿,由趙匡胤代替,卻不曾想到,趙匡胤這個軍閥於960年在陳橋驛發動兵變,不動刀槍地奪了後周政權。而趙匡胤奪去後周政權,與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又極其相似,都是從人家孤兒寡母中奪權,只是隋文帝楊堅是從自己的外甥手裡奪取。

    女人亂政也是封建社會的一大毒瘤,特別是一個王朝的晚期,這是常見病。到了晚期,積症難返,這時的皇帝也沒有建國初期那些君主奮發有為的才幹,大多又是自暴自棄,便沉溺於酒色之中。而受寵的女人便又乘機邀寵獻媚,便使不作為的昏君耽於酒色,不理朝政,於是國將不國,西漢的漢成帝便是這樣一個人物。

    漢成帝登基後,尊其母王政君為皇太后,晉升舅舅王風為司馬兼大將軍,王氏族人中七人封侯,權傾天下。

    朝政有了王氏家族料理,成帝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先是寵幸許皇后,後是寵幸班婕妤,不久,淫樂無度的漢成帝便迷上了趙飛燕、趙合德姐妹倆。

    趙飛燕、趙合德姐妹倆為了控制漢成帝,變著法子取寵漢成帝,將漢成帝弄得魂不守舍,以致將趙合德的懷抱比喻“溫柔鄉”,以此而感嘆:“朕情願死於溫柔鄉,也不願如漢武帝一般渴求長生不死。”由於漢成帝長期困擾在“溫柔鄉”,最後油幹燈熄,於公元前7年,暴斃於趙合德懷中。趙飛燕、趙合德姐妹倆儘管漢成帝長達十多年經年累月的寵幸,也沒有為漢成帝生下一兒半女。漢成帝偷著與宮女曹氏生下的兒子也被趙合德弄死了,曹氏也被趙合德逼迫自殺。許美人由於漢成帝秘密寵幸,也為漢成帝生下一個兒子,漢成帝擔心惹惱趙氏姐妹,竟讓人將孩子裝在大筐子裡帶到趙合德處,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兒子。漢成帝在生不但沒有為自己留下一兒半女,由於寵幸趙氏姐妹,致使民不聊生,紛紛起義,王朝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自此之後的歷朝歷代,由於女人亂政誤國的事屢見不鮮,人們並沒有以“前車之覆,後車之鑑”。

    如西晉皇帝司馬炎曾於登基之初開創了讓人傳頌的“太康盛世”,但到後期卻沉迷於聲色犬馬,以致毀了前期的英明。

    司馬炎統治後期,為了滿足自己的淫慾,下旨命令全國所有的女子不許婚配,以便自己選擇宮女,加上消滅東吳時得來的宮女,他的後宮竟然住了一萬名宮女。由於宮女太多,連自己也不知道應到哪個嬪妃那兒過夜,於是出現了“羊車臨幸”的荒唐事——他每天乘坐羊車在宮中巡遊,羊車停在哪個妃子門前,他就在哪個妃子那兒過夜。由此,一些嬪妃就開竅了,便在門前灑鹽水,把竹葉插在門縫上,以致引誘拉車的羊兒停下來,讓這樣的法子得到司馬炎的寵幸。

    290年,由於長期縱慾過度,生活腐化,司馬炎病亡,年僅五十四歲。之後是兒子司馬衷繼位,之後是八王之亂,便毀了西晉。西晉,建國僅幾十年的時間。

    英明蓋世的唐玄宗也沒有做到以此為鑑,最後將盛唐毀在楊貴妃這個女人手裡。

    沉迷女色會亂政誤國,像唐玄宗這種英明蓋世的君王不可能不知道,但卻難做到“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這是為什麼?一方面與唐玄宗本人有關,因為唐玄宗寵幸的女人死了,唐玄宗一時失去了精神寄託,但本質的原因是封建社會這塊土壤造成的,有了這樣的土壤,必然會產生這樣的毒瘤。

    軍閥亂國這也是封建社會無法割除的毒瘤。

    董卓進京,東漢解體,軍閥各據一方,曹操經多年征戰統一北方,曹操吸取東漢滅亡的教訓,強幹弱枝,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最後還是被司馬氏將政權奪了去。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後,又吸取曹魏的教訓,反其道而行之,強枝弱幹,一口氣分封了27個地方諸侯王,企望以此鞏固司馬氏中央集權。殊不知司馬炎一死,繼位的兒子司馬衷掌控不了天下,被皇后賈南風操縱,不久導致“八王之亂”,毀了西晉。古語說“前車之覆,後車之鑑”,西晉本想吸取曹魏的教訓,卻弄成了“前車之鑑,後車之覆”。

    西晉之後,中國封建社會亂成一鍋粥,都是軍閥惹的禍,應了《沙家浜》中胡傳魁的一句唱詞:“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便是草頭王”。在中原地區,先是劉淵利用匈奴的力量於308年正式稱帝,國號為漢。310年病逝,太子劉和繼位。不久,劉淵的第四個兒子劉聰殺了劉和,登基稱帝。311年,劉聰派大軍攻打洛陽,俘虜了晉懷帝司馬熾,同時縱兵燒掠、殺王公土民三萬人,史稱“永嘉之亂”。之後西晉朝遷都長安,維持了五年岌岌可危的統治。316年,漢軍攻佔了長安城,殺了晉愍帝,徹底滅了西晉王朝。318年劉聰病亡,其子劉粲登基稱帝。劉粲不理朝政,沉迷酒色,劉粲寵幸的妃子靳氏之父靳準,逐漸掌握了朝政,看準機會,策動政變,先是殺了劉粲,接著又處斬了平陽匈奴劉氏的所有親戚,自封為大將軍和漢天王,向東晉稱臣,靳準後來被部下靳明殺害,靳明後投降劉曜。

    劉曜得知劉粲被殺,也於318年自立為帝,並將國號改為趙,史稱“前趙”。後劉曜的“前趙”政權被石勒滅亡,石勒於319年於鄴城建立趙國,史稱“後趙”。石勒於333年病逝,其政權演變也如前趙一般。石勒臨死之前,叮囑太子石弘與侄子石虎要融洽相處,切勿像晉朝司馬氏兄弟那樣自相殘殺。然後,石勒喪事一過,石虎便起兵殺死了石弘,奪了帝位。349年石虎去世,皇后劉氏聯合吏部尚書張豹謀害了本該繼位的燕王石斌,然後擁立自己的兒子石世為帝。石虎的另一個兒子石遵聽說石世發動政變,奪了石斌的帝位,便與冉閔聯合殺回鄴城,殺了皇后劉氏以及張豹和新皇帝石世。石遵自立為帝,封冉閔為輔國大將軍,統領軍馬。沛王石衝聽說石遵做了皇帝,便帶兵殺往鄴城,被冉閔打敗。冉閔多次立有大功,石遵籠絡冉閔說,將來讓他繼承帝位,後來石遵失言,將兒子石衍立為太子,冉閔心生怨恨,便暗地裡積蓄力量,這樣引起了石遵的警覺。石遵準備處死冉閔,計劃暴露,冉閔提前動手殺了石遵,後立石鑑為帝。因為冉閔是漢人,石氏家族都是羯人,羯人不滿冉閔掌權,於是冉閔利用漢人仇視羯人的怨恨,釋出“殺胡令”,僅幾天時間,就有數萬胡人被殺。350年冉閔將石虎之孫全部斬殺,盡滅石氏,在鄴城登基稱帝,國號大魏,史稱“冉魏”。

    從劉淵的漢國到劉曜的前趙,再到石勒的後趙,政權更迭,如出一轍,都是武力決定權力,“忍看朋輩成新鬼,城頭變幻大王旗”。從深層次看,國家的衰落實際上是文化的衰落,漢國的建立者劉淵生活在漢人圈裡,多少還接受了一點漢族的先進文化,而劉淵之後的繼承者們只懂得殺戮,根本不懂治理國家,甚至無心治理國家,特別是後來的“後趙”,石勒是個文盲,石勒因知道建立政權的艱辛,還有幾分治理國家的努力。石勒之後的子孫就如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只尋求利用武力奪權,他們奪得政權後不是想好好治理國家,造福於百姓,而只是為了自己的享樂。

    唐朝之後的藩鎮割據也是如此,都是軍閥亂了國家,毀了江山社稷。

    對於西晉之後的五胡十六國,東晉、南北朝,唐之後的五代十國,這兩個黑暗、混亂的歷史時期,談不上“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因為這些掌權者都是軍閥,他們只懂武力決定權力,他們甚至對於“馬上打天下”都不懂,他們只能憑武力大肆殺伐,肆意荼毒生靈,我們今天回顧歷史,給我們沉痛的警醒是,國家需要有強大的國力,還更需要有強大的文化底蘊!國家既要加強國防建設,更不能忽視文化建設!

  • 2 # 知足常樂273298521

    這句話的意思是歷史的經驗,應該總結,不管成功或失敗都可以借鑑,時間可以證明一切。

    曾經的歷史,會給人以總結和啟笛,比如貪汙,腐敗,一個國家的興衰,首當其中的就是國家的風氣與治理,曾經的何申,把國庫的銀兩偷為己有,還有貪贓枉法得的贓款,百官買官的錢全進了他的腰包,因曾救過皇帝的命,他被皇帝容忍,留在身邊,直到小皇帝登基,才把他送與監獄,搬倒了一個何申,富了jIq慶。

    不管是在哪個年代,歷史總會重演,但經驗更應總結,多少人在金錢的利慾下不能自拔,比如疫苗事件,其影響力是巨大的,孩子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注射了假疫苗,當得知這個問題時,家長們震驚了,怒吼了,我們的心肝寶貝,在經受著這種待遇,而你們確無視孩子們的生命,這不是幾個錢的事,而是孩子們的生命受到危脅,曾經的奶粉事件讓大家驚訝,孩子們的生長髮育直接受到侵害,食品安全和疫苗安全這是關係民生的頭等大事,更關係到下一代的成長,對於這次事件所牽連的人,已引起公憤,他比任何偷摸,各類案件還歷害,我們的孩子,那是家的希望,國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和未來,沒有效果的疫苗會不會產生不良後果呢?這應該是全民關心的話題。

    歷史不應重演,食品藥品安全應該擺在前面,用頭等大事來抓,它直接關係到人的身體健康,讓社會健康穩定發展,才是重中之重。

  • 3 # 武丁仗劍決雲霓

    一,這句話出自《舊唐書:魏徵傳》,“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把這句話換成白話就是,用銅鏡經常照看自己,可以清楚衣帽(形象)是否端正;把歷史當做一面鏡子,經常回顧,可以明白國家興亡盛衰的原因;把別人當成鏡子,經常對照檢查,可以知道自己的對錯。

    二,知道了怎麼辦?當然是吸取教訓,同時也總結經驗。一部中國歷史,就是朝代興替史,雖然有規律可尋,但卻無成例可循,因為衰亡的原因各不相同。當政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於所忽之中,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

    三,秦鑑於周天子亡於諸侯,變封建而為郡縣,以為兵革不用,皇位可以世守,繼續沿用嚴刑峻法,結果亡於暴政。漢戒秦之孤立無援,大封同姓王(諸侯國),結果引發七國之亂。唐患隋煬之暴謔,故濫施仁政,重用外蕃,結果亡於藩鎮。宋見方鎮易制其君,盡釋武將兵權,結果子孫卒困於敵國。明亡於朝堂黨爭。清亡于思想禁錮。

    我的看法是,既要吸取歷史教訓,又不能教條套用、照貓畫虎,要與時俱進,抓住所處時代的主要矛盾。

  • 4 # mulin30311368

    武丁網友說的在理,此語出自魏徵。意思是借鑑歷史經驗,接受歷史教訓。鑑,銅鏡。把歷史當成一面鏡子,時時照照自己,看自己有沒有犯歷史上曾經有人犯過的錯誤。這是我們對待歷史的一種正確的態度,也是我們學習和研究歷史的意義所在。當然,如果過度實用主義也可能導致用今人的視覺解讀歷史,很可能曲解歷史。所以有人調侃,歷史就是一個任人打扮小姑娘。所以,學習歷史首先到尊重歷史,實事求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避免對歷史做一些主觀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解讀。

  • 5 # 周曉軍29

    記得老師講過,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要多學習多思考,每日三省吾身,學習他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善於從歷史的角度總結經驗教訓,明辨是非,為自己的人生注滿正能量。今天我們常講的“照鏡子”、“洗個澡”,就是從這兒來的。這是學習的最高境界,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 6 # 辰龍80428631

    個人理解為歷史是經驗、是鏡子,特別是政治家、軍事家,時刻都在以史為鑑,總結經驗,哪步棋該走哪步棋不該走,因為他們主宰著國家的命運,國家的繁榮昌盛、和平穩定都在他們的一念之間。

    說白了我們無論什麼職業、高貴貧賤無形中都在史為鑑的,小到普通百姓。

    比如小時候最愛聽老人講故事,哪莊的誰誰不孝順父母了,他父母是如何如何嬌慣的;最後講故事的老人會來個總結:這就是例子,孩子得好好教育,不能嬌慣,如果嬌慣的話,會毀了孩子的一生也會令我們老來寒心。

    所以我們人類一直都在以史為鑑,優良的一面我們一直會傳承下去,歷史的錯誤我們在借鑑,儘量避免重蹈覆轍

  • 7 # 質躍

    若說被一塊石頭絆倒一次屬於正常;那麼,被一塊石頭絆倒兩次,就是笨蛋;連一次也沒被絆倒可謂聰明;

    一隻狐狸對著一隻嘴中叼著肉的烏鴉說,“喂美麗的烏鴉呀,你的羽毛太美麗了跳起舞姿太亮眼了,你的歌聲太醉人了,請接受我對你的崇拜您能為我唱一曲嗎,”

    辛辛苦苦覓得的糧食就這樣白白丟了,烏鴉很鬱悶,唱著憂傷的歌兒回去了,一路上它遇到了二妹,遇到了山雞,就把這事講述給了二妹和山雞,二妹不妨就暫叫它二烏鴉吧,二烏鴉銘記此事,山雞也總結了道理,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後來,山雞有事沒事就對著鏡子梳呀正呀舞呀的,發明了山雞舞鏡。

    一天,二烏鴉叼著美食恰好也遇到了狐狸。狐狸道:“美麗的鳥呀,你的羽毛真是太漂亮了,你的歌聲太好聽了,請接受我對你的膜拜,請你為我暫唱一曲吧!”

    二烏鴉道:“大騙子呀,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你騙不了我了,呸,我才不給你唱歌呢。”說完,拍拍翅膀笑著飛回去了。

    “啪嗒”一聲,從二烏鴉嘴中滑落的美食掉到地上,狐狸迅速的跑過去叼起也跑去了。

    二烏鴉一路咿呀呀高興的唱著回來了,見了大姐情不自禁的就說,“嗨,今天我也遇著狐狸了,我可沒有像你這麼笨的哇,我罵了一頓狐狸,根本也不給它唱歌,哼哼。”

    大烏鴉道:“妹子長見識就好,你老早就出去採購今天的中午的食物呢?”

    二烏鴉傻眼了。

    狐狸跑到一棵枝繁葉茂的樹下,美美的一頓,趁著陰涼就要睡一覺,正酣睡呢,突然,被一聲尖銳刺耳的叫聲吵醒,仰頭望望樹梢,喔,原來是一隻那麼小的傢伙嗓門卻那麼大。眼珠骨碌碌轉了三圈,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對著樹梢頭鳴叫的鳴蟬道:“美麗的天使呀,你薄薄的羽翼像仙女的霓裳,你的歌聲婉轉動聽,太崇拜你了,請您下來吧,請接受我對你的膜拜!”

    鳴蟬停下歌唱對著狐狸道:“大騙子呀,你那幾個小伎倆騙不了我啊,剛剛你騙烏鴉時我在那臨近樹枝頭都看見了,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同樣的錯誤不可以犯兩次呀。”說完,就又唱起來了。

    狐狸心裡想到,“聰明的小傢伙啊,看來我得換個地方了。”想著就掃興的離開了。

    剛走不遠,就又遇到叼著更大肉塊的一隻烏鴉,狐狸心裡美滋滋的,不由得流著口水心想“又可以飽餐一頓了嘍。”

    狐狸道:“親愛的朋友啊,你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久聞你的大名,你是最美的鳥啊,你的歌聲太好聽了,請您接受我的膜拜,為我歌一曲吧!”

    這烏鴉立定枝頭,低頭靜靜的看著狐狸,心裡琢磨著:“這狐狸好像從來沒見過呀,怎麼認識我?但是又那麼禮貌的喊我朋友,待我把肉先放一放,且有禮節的回它一句看。”小腦袋晃盪晃盪轉了三圈一定睛,就看到身旁的一個三股樹叉,這烏鴉就拍拍翅膀把肉掛在了三股樹叉上,然後立定枝頭對狐狸道:“嗨,朋友,何時與我相認,怎麼就聽說我唱歌?”

    狐狸倏地愣了愣,又道:“咋不認得,前不久就兩美麗的烏鴉嘴中叼著肉為我唱了,嘴中叼著肉唱歌才好聽啊!”

    這烏鴉心裡就暗暗想道:“附近經常出沒的烏鴉不就我三姊妹嗎,我是三烏鴉,其它兩烏鴉,莫非,莫非,我大姐二姐都被這斯騙了,”正想到這不覺拍了拍翅膀嘆出了聲:“咿呀呀喔……哎呀!”

    “:哇喔,看你咿呀呀喔的嗓音多美啊,如果嘴中叼著肉再唱那就更好了!”狐狸仰頭道。

    三烏鴉頂著小腦袋的頭晃盪晃盪又轉三圈,暗暗思忖道:“說來也巧,俺正有便意,那,何不如此,就給它來個天糞,天上掉餡餅,給它個免費午餐,餵它個飽。”想到這,低頭對著狐狸又道:

    “喂,我忠實的朋友,太喜歡你了,我想為你唱一歌,叼著肉,跳著舞,淋漓暢快的為你免費唱一曲,但是你必須虔誠地跪倒在地上,雙手抱頭,仰面朝上,支稜著耳朵,恭耳傾聽,閉上雙眼,張開口歡呼著。這樣對我是鼓舞讚美,這樣呀我就唱的更起勁更好了。”

    狐狸聽到此,心裡暗暗笑道,“傻鳥上套了,哈哈,不就是這些要求嗎,當然可以了,”烏鴉信以為真的隨即就匍匐在地,抱著頭,豎著耳朵,緊緊閉著雙眼,把那長長的尖嘴張的大大的,大有時刻等待著烏鴉叼起肉一開口就落到嘴中的架勢,口中嗚嗚啦啦的歡呼著,然後應聲道:“完全可以,太好了,善良愛心美麗的烏鴉啊,開始吧,開始叼起肉唱吧,我已經準備好洗耳恭聽啦!”

    烏鴉低頭看準狐狸張著的大嘴,翹起尾巴,撅起屁股,一股勁,只聽:“撲啦啦噗嗤嗤…..噗嗤嗤”

    頓時,狐狸感覺到滿嘴鼻的被塞上了粘不拉稀的什麼東西,嗅一嗅,騷臭腥氣,舔一舔,頭昏腦漲,差點燻暈倒,正要睜一睜眼,卻又聽一聲“撲啦啦”把個雙眼都迷糊了。

    狐狸嘴中咕噥著,“這一頓免費的好屎尿啊,好汙的鳥!啊嗚嗚,牢記恥辱,牢記歷史,吃一塹長一智,以此為鑑,以後,以後再也不幹如此蠢事了……”

    這麼咕噥著,那粘不拉稀的鳥屎只順著咽喉往下嗆,“噗嗤”嗆出噴嚏,忍著眼痠目漲口臭,灰溜溜地橫竄亂撞的一溜煙跑去了……

    三烏鴉,點了點頭,扭了扭屁股,搖了搖尾巴,咿呀呀的笑了一頓,拍拍翅膀叼起肉也飛去了。

  • 8 # 亮月半

    以史明鑑,可以知得失。從歷史哪方面鑑,各朝代興亡。從每一朝代興知得,從亡知失。從帝之賢明與否,臣賢明與否。以民為重,以社稷次之,以君為輕。為治世之道。以水為民,舟為君,為國。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為興衰治世之理。

    從良臣賢將治務,佞臣致亂,生禍為鑑。從朝堂為民而政務,從奢華靡亂不思政為患。從內治務,倡民生樂業為興國之鑑。從荒淫無道,私結黨羽,國裂民亂為鑑。

    從文化上借鑑,重文化重人才。從經濟貨幣上借鑑,調控經濟。發展生產,提高技術,軍事上,從一切國家興上鑑得,從一切國家亡上鑑失。

  • 9 # 體育雜譚

    這句話是太有名了。原話是唐太宗對太宗對梁國公房玄齡說的: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這話固然不錯,然而明白的人不多,做到的更少。要不李世民的子孫後代,還有以後的朝代更替又是為何。

    以史為鑑,本來是至理名言,然而人類尤其是統治者很難戰勝人性中的貪婪和慾望。權力金錢,地位名利,又有多少人可以看淡。尤其人身在巔峰,更是容易利令智昏,得意忘形,我是誰,我如何能重蹈覆轍。明君還好點,其他的根本就不用說了,沒有一點用,有用的的就是如何借鑑如何及時行樂!

    作為我們普通人而言,就是想想過去,看看他人,為自己的決定做個判斷。人總是願意相信自己,也應該相信自己,儘管歷史無數次的證明我們其實未必強多少,但不過我總還要試試吧!由此歷史也不是完全的重複,人們都在試圖戰勝歷史中不斷前進,留下了遺憾,收穫了明天!

  • 10 # 讀史坊

    這句話出自《舊唐書魏徵傳》,完整的句子是: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因為歷史上那些興亡勝敗的例子可以告訴後人,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治國如此,打仗也是一樣。

    舉一個十六國時期的例子。十六國時期後趙的開國皇帝石勒,是一個從奴隸逆襲成皇帝的極端例子。石勒認字不多,但他喜歡聽歷史,經常讓下屬給他講歷史故事,尤其是《漢書》。石勒從中學習前人的經驗,吸取歷史上的教訓。

    有一次,他聽到酈食其勸漢高祖劉邦,把六國的後代立為王侯,漢高祖馬上準備著手實施。聽到這裡,石勒打斷講故事的人,吃驚地說,這等於是自取滅亡,劉邦這麼做怎麼最終還得到天下呢?後來,當他聽到留侯張良出場,成功勸阻漢高祖放棄這個念頭時,石勒又說,幸虧有這個人啊,不然劉邦就危險了。

    石勒能從劉邦的一個決策看到他的成功與否,這不僅是他的預測能力,更是他多次聽歷史,從歷史的經驗中吸取的教訓。

    歷代皇帝都很注重前朝歷史,因為前朝的覆滅對於他們本朝的教訓是深刻的。如果不吸取教訓,很可能會重蹈覆轍。不識字的朱元璋也是這方面的高手,他以元的滅亡為教訓,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總之,以史為鑑,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你會看得更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洪慶休賽期忙著交易高詩巖,為什麼遲遲不給郭艾倫續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