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院之觀

    恭親王奕訢是晚清政治極其重要的一個人物,他的一生都對晚清產生了重大影響。

    奕訢的一生可以明確地區分為幾個階段。

    皇位爭奪的失意者

    奕訢,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所生。

    在皇四子奕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死於1840年之後,當時九歲的皇四子奕詝和奕訢一起由孝靜成皇后撫養。

    奕訢和奕詝從此一起長大,年齡相仿,彼此之間的關係比其他兄弟姐妹更加親密。

    六歲開始,奕訢開始接受和奕詝同樣的教育。顯然,當時道光尚未選出皇位繼承人,但他無疑會在奕訢和奕詝兩人中挑選其一。

    為此,道光對兩人都悉心培養,為他們安排了著名的老師,奕詝師從杜受田,奕訢則師從卓秉恬,兩人都是當時大儒。

    此外,兩位皇子還有其他老師,教授他們滿文、蒙古文和軍事、武器方面的知識,在求學時期,兩人受到的待遇基本是一樣的。

    這就帶來個問題,到底誰來繼承皇位,道光皇帝將如何選擇。

    流傳最廣的故事有兩個。

    一個是說在一次狩獵時,兩位皇子表現截然不同,奕訢歡呼雀躍,獲得大量獵物;奕詝卻表現得很猶豫,不願有所動作。

    道光事後詢問奕詝,奕詝解釋說,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許多獵物都有身孕,上天有好生之德,他不想毀掉新的生命,擾亂自然的和諧。

    據說,這是他老師杜受田的授意。

    另一次,是在道光病重時候,他把兩位皇子召到床邊,再一次測試,問他們當了皇帝后會怎麼做。

    奕訢不由自主就他將要採取的政策講了一番漂亮話,奕詝卻只是匍匐在父親床邊哭泣。

    道光由此認為,第六子聰明,第四子孝順,對於君主而言,孝道比聰明更重要。

    於是指定奕詝為繼承人。

    1850年,道光駕崩,奕詝即位,成為咸豐皇帝,按照道光的遺囑,奕訢被封為恭親王,而咸豐的其他兄弟們被封為次一等的郡王。

    1852年,奕訢擁有了自己的恭親王府,此後,他相繼擔任了一些重要職位。在1853年太平天國發動北伐時,他署理領侍衛內大臣,參與京城巡防事宜,然後奉命在軍機大臣上行走,1854年任領班軍機大臣、八旗都統與皇族宗正。恭親王似乎不負其父所望,成為了一名堅強的攝政者。

    但是,他與咸豐皇帝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劍拔弩張。無疑,咸豐總是妒忌恭親王的才幹,以及道光對他的喜愛。

    不過,只要道光的遺囑仍未從大家的記憶中褪去,只要孝靜成皇太后還活著,咸豐沒有多少辦法動搖奕訢在宮中的地位。但是,咸豐皇帝肯定遲早會找到辦法來削弱恭親王在宮廷中的勢力。

    機會很快到來了。孝靜成皇太后在1855年8月突然去世,咸豐任命恭親王負責安排皇太后的喪禮。他抓住這個時機,嚴厲斥責恭親王在料理皇太后喪事和遵守喪禮方面的所謂過失。

    1855年9月2日,咸豐革去恭親王所有官職,下令讓他回到上書房讀書。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明星

    與此同時,清朝正經歷著持續不斷的內憂外患。國內,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朝廷;國外,西方列強加緊活動,要求在華南開埠,因為他們不滿於鴉片戰爭後於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的執行狀況。

    在此危急關頭,咸豐重新想起了奕訢,他需要熟悉洋務的奕訢的服務,他開始重新考慮如何對待他的這位弟弟。

    畢竟,奕訢從來沒有對咸豐的帝位產生過威脅,咸豐也不能不顧及他們曾一起長大的事實。

    咸豐承認他沒有明確的理由懷疑恭親王對皇帝的忠誠與服從。1857年6月,他重新起用奕訢為大內侍衛的都統,至於理由,是恭王在上書房操行優異。

    在接下來的歲月裡,咸豐皇帝需要依賴恭親王之處明顯增多,尤其是在1858年至1860年,清軍先後在華南和華北敗於英法聯軍之手以後。恭親王在此時佔有的優勢,不僅由於他身為親王的地位,還由於他熟悉洋務,並且是個保守派的代表。

    例如,1858年的下半年,在奕訢的岳父桂良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之後,奕訢給咸豐上了一道密疏,其中指出:“竊臣聞逆夷要求各款,多出情理之外。其尤關厲害者,莫如江岸通商一節。”他在此疏中還堅持說:“倘逆夷執意要求,不能以理喻,則不得不早籌戰備。”

    此疏似乎說動了咸豐皇帝,因為在1859年5月,他加授奕訢為統領京城軍隊的內大臣,恢復了恭親王對於京城軍事的指揮權。

    英法聯軍在1860年第二次進軍北京,使恭親王站到了政治舞臺的中心。他被任命為與英法談判的欽差大臣,當咸豐皇帝於1860年6月逃往熱河時,他在北京打理這個失敗的政府,“鬼子六”的綽號,就是在這一時期所得。他的光榮與權力全部恢復了,恭親王走到了一生中具有決定性的轉折點。

    辛酉政變的救星

    在1860年11月和議達成、聯軍撤出北京之後,奕訢、桂良、文祥等人反覆給在熱河的咸豐上疏,建議他今早回京,因為京城內已經恢復了法律和秩序。

    但這時咸豐的身體已經一天不如一天,再也經不起路上的折騰,直到1861年8月22日,咸豐撒手人寰,他再也沒回過北京。

    咸豐去世前,也對自己身後事做了安排,他任命了肅順等八位大臣輔佐年幼的皇長子載淳,就是“顧命八大臣”。

    而載淳的生母懿貴妃,對權力非常熱衷,肅順等人一手把持政權,懿貴妃雖然被尊為慈禧皇太后,卻被排斥在決策層之外。

    慈禧的如意算盤,是想效仿武則天,垂簾聽政,但清朝祖制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先例,權臣肅順更加不可能與慈禧合作。

    要想推翻肅順,慈禧必須尋求援助,京城的奕訢就成了她的第一選擇。

    奕訢和肅順一樣,都沒有篡位的野心,都有對權力的渴望。而奕訢和肅順又向來不合,肅順在咸豐面前大紅大紫,壓倒了恭親王的風頭,他們已明爭暗鬥了許久。

    現在,有慈禧協助,奕訢就有了扳倒肅順的可能。

    咸豐的梓宮終要回京,新皇帝也要在北京登基,恭親王及其在京的追隨者們已經定下了一個恰當的計劃,他們在等待發動政變的最佳時機。

    1861年11月1日,兩宮皇太后和小皇帝先於肅順抵達京城,她們立刻與奕訢會面,商定了方案。第二天,兩宮皇太后以小皇帝的名義下旨,逮捕了肅順及其同黨。

    11月8日,就下達了對肅順等的判決,他們被指控謀逆,肅順被處死,載垣、端華賜自盡,其他人各有處分,顧命八大臣被一網打盡,這就是辛酉政變。

    大功告成後,清朝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它不僅有了一位新皇帝,還有了一位新領袖,即恭親王,他得到了慈安和慈禧兩位皇太后的支援。

    權力爭鬥的失敗者

    奕訢在辛酉政變後得到了京城幾乎各個派別的支援,儘管看上去他似乎是中國的實際統治者,但他的權力從來都不是穩穩在握的。

    當恭親王擔任強人的角色時,他對自己領導其追隨者和整個國家的能力過於自信了。他沒有看到,即使在他處於權力巔峰時,反對派仍然具有組織能力。奕訢天真地一位,他道光皇帝第六子和同治皇帝叔叔的地位,可以確保他長久掌握政治領導權。

    這種極度的自信驅使他輕率地作出政治決策,對兩宮皇太后倨傲自大,對保守派滿不在乎,這顯然不是慈禧和慈安當初希望看到的結果。

    在這種情況下,1861年之後的短短四年裡,恭親王的反對派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圍,積蓄了強大的力量。

    1865年4月2日,慈禧終於對奕訢採取了行動,她借奕訢召對時違反禮儀為名,頒佈了早已準備好的上諭,指責奕訢對皇帝和太后無禮,任人唯親,有謀逆傾向等一系列罪名。

    慈禧這份上諭,是以進為退。因為奕訢是宗室的代表,他身邊也有一個強大的勢力集團,他們無法坐視慈禧隨便處理奕訢,如果不加以勸阻,慈禧會變得一手遮天,保護奕訢就是保護宗室的利益。

    慈禧也做出了妥協,僅僅革除了奕訢議政王的封號,仍然恢復了奕訢其他權力。事實上,慈禧大獲全勝,奕訢受到極大羞辱,在政治上從此成為弱者,再也不具備跟慈禧分庭抗禮的能力。

    在同治皇帝親政不久就迅速駕崩和慈安太后在1881年4月突然去世後,慈禧便成了光緒皇帝的唯一攝政者,她的權力已經至高無上。

    這時,精疲力竭的奕訢早已失去了從前作為“中興鬥士”的激情,他在作出政治決策時,比過去更加遲疑而搖擺。

    奕訢日益減弱的政治影響也削弱了他在洋務中的作用,總理衙門既不能正常地推行自己的政策,也無法將西方人的意見傳達給軍機處。恭親王成為雙方共同的攻擊目標,巨大的壓力使他的領導能力遭到進一步的懷疑。

    於是,藉著1885年中法戰爭中清軍在越南的慘敗,慈禧更換了軍機處所有人員,史稱甲申易樞。

    置身於政治之外的重要政治人物

    此事帶來的結果是,奕訢失去了所有的公職,只保留了爵位,並被迫永遠退出政壇。他失去了所有自信,從那時起,他退隱到個人生活之中,吟詩作賦,沉思默想。

    他不再關心政治,因為他在政治上破產了,而政治也捨棄了他。

    即使以後光緒在甲午戰爭後還要求他重回政治舞臺,奕訢也已經力不從心,他已年老病衰,在政治上和身體上都無法達到要求。

    奕訢在1898年5月29日去世,享年65歲。

    奕訢是個個性堅強的人物,是個有權勢的宗室王爺,他畢生為了清朝的生存而進行政治鬥爭。儘管他在後期缺乏活力,但他的去世對清朝仍然是破壞性的打擊,這擾亂了慈禧和光緒之間微妙的平衡,沒有他的介入,這兩人出現分歧之時,就直接演變為衝突,而缺少了足夠有威望的調停人。

    同時,奕訢去世後,西方列強在清朝缺少了一位值得信任的大臣,而列強的侵略性又惹怒了慈禧,對列強更加憎惡和恐懼,奕訢去世兩年後,義和團運動爆發,給清朝帶來了恥辱性的結果。

    從這些方面來看,幾起幾落的奕訢即使不再掌權,他的死給清朝帶來的損失也非常重大。

  • 2 # 二辻四畫生

    恭親王奕訢是清朝道光帝的六皇子,由於他善於和洋人外交談判,興洋務辦教育,思想較為開放,所以被咸豐帝的八位顧命大臣所忌,特別是當頭的肅順,忌恭親王強勢,所以說他“裡通外國”,這也和他被稱為“鬼子六”有關。

    道光帝共九個兒子,立儲時前三個兒子已夭折,按規矩該由第四子奕詝繼承大寶,但六皇子奕訢聰敏,道光帝也很喜歡他,當然也喜歡奕訢的生母孝靜貴妃,所以有段時間一直拿不定這主意該立哪個兒子。不過最後歷史告訴我們,道光帝還是立了四子奕詝,也就是咸豐帝。至於為何沒有立奕訢,野史說是道光帝帶著幾個兒子去承德圍獵時,四子奕詝聽了老師杜受田的話,不殺生,美其名曰不忍傷害生靈,這樣一來道光帝很高興,認為“此真帝者之言!”

    負責簽署條約倍受侮辱

    太平天國起義後,英法美等帝國列強不滿足《南京條約》籤的好處了,開始提出修改條約,迫使清朝開放更多的口岸、允許西方傳教士傳教、鴉片貿易合法化等等。之後列強進逼天津,清朝派桂良和英法簽訂了《天津條約》。此時任都統的奕訢堅決反對簽署的開放長江口岸等條約,並提出備戰以防。

    不久後列強再次進逼天津,並加快向北京進攻。咸豐帝慫了,帶著人以“北狩”的名義跑到了熱河,然後讓奕訢留京議和。於是,奕訢在京代表清朝和英法俄簽署了《北京條約》。本來這事跟俄國沒啥關係,可是它卻以來調停清朝和英法僵持為藉口,奪取了烏蘇里江以東的大片清朝國土。

    之後奕訢上書給熱河的咸豐帝請罪,在圓明園被焚掠的前提下還增添了不少賠款等。咸豐帝則說他是在萬難之下,實屬不易,免究其罪。曾經要揚言備戰的年輕王爺,如今卻忍氣吞聲的簽下了喪權辱國的條約,讓他受到了極大的刺激,立志走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自強的道路。

    辛酉政變位極人臣

    後來因為奕訢設立了總理衙門,並任總理事務大臣,專辦同外國交涉事務,由此無形中出現了兩個權力中心——咸豐帝和恭親王。奕訢憑藉著外交大權,逐漸經管通商、關稅等事務,把握了清廷的財稅大權。

    正在這時慈禧也就是當時的皇貴妃葉赫那拉氏也冒頭了,開始干預國家大事,並和咸豐帝的近臣肅順起了衝突。等咸豐帝死後,慈禧的兒子繼承皇位,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而掌握外交大權的奕訢則被排斥在八大臣之外。同時,肅順等八大臣還處處壓制慈禧的勢力,所以奕訢和慈禧聯手,開始針對肅順集團,因這一年是辛酉年,所以被稱為“辛酉政變”。

    肅順集團被一網打盡,奕訢起到了關鍵作用。因此這次宮廷政變後,奕訢被任命為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和總管內務府大臣,以議政王的身份位極人臣。

    興辦洋務功不可沒

    在奕訢的主持下,不僅開始和其他國家建立外交,並且還主持開辦了近代教育,引進了西方技術,開辦近代企業,興建近代軍事工業。

    奕訢提出學習製造與學習西方科學結合起來,認為前者乃權宜之策,後者則是長遠之計。自1861年起,奕訢在南方開放城市物色教員,來京教育貴族少年學習外語。當時官宦之家都以學習外語和知識可恥,極少有人會學習這些,所以才會出現奕訢親自落實的情況。

    甲申遭謫

    光緒十年,法國侵佔高棉並向越南進兵,直接構成對清朝的威脅。奕訢主張避戰求和,向法妥協,當時這個主張得到了曾國藩等地方重臣的支援。但與此同時,以醇親王奕譞為首的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則主張與法開戰。

    而此時的慈禧則下旨斥責奕訢委蛇保榮,罷免奕訢的一切職務。慈禧之所以這麼幹脆的對奕訢下手,還是因為權力。當年兩人因為權力走在一起後,慈禧以太后身份“垂簾聽政”,奕訢則以議政王身份“輔政”,所以兩人形成了權力矛盾。早在同治四年和同治十二年,奕訢就曾兩次遭到罷黜。只是當時由於大多數王公貴族和督撫的反對,所以沒成。

    光緒二十年,閒賦在家十年之久的奕訢,因為甲午戰敗再次被大臣舉薦出山。但此時的奕訢年紀大了,也沒了那個衝勁。二來慈禧勢力太大,他也鬥不過,所以他的態度開始變得模稜兩可,凡事委蛇因循,使得朝野上下對其失望透頂。

    光緒二十四年,康有為發動戊戌運動,而奕訢這次則站在了慈禧的陣營中,對立憲主張極力反對。不過還沒等到光緒帝發起百日維新,奕訢就因病去世了,終年67歲。

    可以說,恭親王奕訢被稱為“鬼子六”,也並不是什麼貶義,反而是因為他是一個頗有清譽的賢王。如果沒有慈禧搗亂,或者說能被選作皇帝,也許清朝的歷史走向就會發生極大的轉變。可惜的是,在慈禧這樣一個將才乾和手段都用在權力鬥爭中的女流手中,短暫的同治中興成為過去,百日維新也轉瞬即逝。

  • 3 # 歷史漫談君

    愛新覺羅· 奕訢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恭親王,人稱“鬼子六”,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生於1832年,死於1898年。道光皇帝的第六個兒子,他的哥哥就是其同父異母的咸豐皇帝,兩人相差一歲多。他歷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

    奕訢的仕途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一生大起大落。那麼恭親王奕訢經歷了怎樣的榮辱一生?為什麼人送外號“鬼子六”?

    道光年間,與皇位失之交臂

    道光皇帝共有九個兒子,老大、老二、老三都早早病逝,老五過給了道光的弟弟醇親王當兒子。道光皇帝準備立太子時,老七,老八,老九都年齡尚小,就只剩下老四奕詝(zhǔ)和老六奕訢。老四奕詝的母親孝全成皇后是道光皇帝的寵妃,不過在奕詝十歲時就去世了,奕詝於是由老六奕訢的母親靜貴妃撫養,因此,奕詝和奕訢從小在一起,都是靜貴妃帶大,如同胞兄弟。

    道光皇帝對於到底立奕詝還是奕訢為太子而左右為難。在他看來,奕詝、奕訢各有所長。奕詝雖然沒有突出的才能,但為人忠孝仁厚,誠實穩重。而奕聰明伶俐,精明強幹,文武全才,才能遠在他哥哥之上,確實是塊當皇帝的料,道光皇帝對他也非常賞識。

    在大家看來,老六奕訢肯定是不二人選。但是人家老四有兩個優勢,一是活著的嫡長子,二是有個好老師,叫杜受田。老杜深知老四奕詝的才能遠遠不及老六奕訢,要想成功,必須智取。他曾經告訴奕詝,成功的秘訣在於“仁孝”之心。

    一天,道光皇帝想借鑑前輩們的經驗,到南苑狩獵,藉機對奕詝、奕訢進行考驗,來確定繼承人。當大家都忙於狩獵時,老實忠厚的老四奕詝一箭不發,道光皇帝很是奇怪,叫人把奕詝叫跟前來:“奕詝,今天圍獵,你的表現令朕失望,為何?” 記住了杜老師的教誨,奕詝不慌不忙地,說:“父皇休怒,現正值春季,鳥獸孳育,兒臣不忍傷生而違背天意,兒願世間萬物,以幹天和,請皇阿瑪諒解恕罪。”

    本來被寄予厚望的老六這下深受打擊,他曾寫了一首詩,字裡行間都流露出懷才不遇, 失落哀怨的心情。

    曙色分林表,迷離隱遠村。

    泉流溪口合,烏語陌頭喧。

    石勒碑何在,荊卿墓尚存。

    當年曾駐蹕,今日淚雙痕。

    咸豐年間,二起二落

    咸豐繼位後,奕訢一開始並不被他的哥哥重用,總擔任一些不痛不癢的職務,如十五善射大臣,閱兵大臣等,直到咸豐三年,才被特命“軍機大臣上行走”,也就是“軍機大臣”,這是一項重大決定,也表明咸豐對奕訢的信任,按清朝祖制,親王是不可以任軍機大臣的。

    奕訢擔任軍機大臣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協助咸豐皇帝處理了幾件大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徹底擊垮太平軍北伐部隊,受到咸豐嘉獎。然而好景不長,兩個人很快就鬧掰了,奕訢被咸豐皇撤了軍機大臣的職務。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是因為家事,咸豐五年(1855年),奕訢的生母靜太妃病重,他請求咸豐晉封皇太后,咸豐沒有明確表明態度,只是“哦哦”了兩聲,聰明過頭的奕訢以為皇帝同意了,立即傳旨冊封,這下激怒了皇帝。第二天,奕訢便被他皇帝哥哥以辦理皇太后喪儀“疏略”的罪名攆出軍機處,並一擼到底。從這一天起,可憐的奕訢又回到了無所事事的閒散王爺狀態。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大沽炮臺,天津淪陷。很快英法聯軍來到北京城下,無能的咸豐嚇壞了,人家哪涼快待哪去,帶著他的妃嬪、皇子以及親信大臣跑到熱河行宮(承德)去了,跑得比誰都快,到死都不敢回來。

    臨行前,咸豐想起了自己的弟弟老六,命他擔任議和大臣去和英法談判。面對危難不敢去應對,卻留下自己的弟弟去和洋人打交道,這皇帝哥哥也真是讓人無語!

    老六奕訢確實有能力,在有限的權力下(因為咸豐還是不怎麼放心老六,並沒有給他很大的許可權),加之當時局面異常嚴峻,奕訢憑藉良好的溝通能力,與英、法簽訂《中英北京條約》與《中法北京條約》,挽救了清王朝的命運。他主持的議和以及進行的大量善後事宜贏得了西方國家的好感,也讓老六奕訢迅速成長,為他以後外交活動奠定了基礎。

    同治年間,大顯身手

    咸豐十一年(1861),咸豐皇帝在承德病死,根據遺囑,由大兒子載淳繼位,即同治皇帝。任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額駙景壽,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為顧命大臣,輔佐年僅六歲的小皇帝,主持政務。

    奕訢依然沒被重用,排除在顧命大臣之外,心裡自然憋屈。載淳的生母那拉氏不是一般的女流之輩,野心勃勃,權力慾望很重。於是,奕訢與慈禧,慈安兩宮太后聯合發動政變,成功奪取了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的權力。

    從此,慈禧、慈安兩太后開始垂簾聽政,但實際上,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權力。奕訢因為協助發動政變取得成功,也迎來了自己的春天。他被封為議政王,再次任軍機大臣,不久奕訢創立總理衙門,並擔任總理大臣,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在這期間,也算英雄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奕訢為了穩定政局採取了一系列政策,突出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重組軍機處並設立總理衙門,總理衙門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選拔有才能的人擔任要職,使晚清政局出現新氣象。

    二、重用曾國藩,特命他為兩江總督並節制四省軍務,鎮壓了太平天國,消除了內患。

    三、搞洋務運動,以自強、求富為口號,重用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沈葆楨等人辦洋務。

    奕訢發展洋務運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這些人對洋鬼子的東西十分厭惡,認為他崇洋媚外,因為他排行老六,人又鬼機靈,所以背後給他起了個外號,叫“鬼子六”。

    在鬼子六奕訢的不懈努力下,洋務運動還是轟轟烈烈地搞起來了。幾年後,一批大型近代化軍事工業出現,如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金陵製造局等,大量西方技術引進了中國。

    短短几年中,清朝就已經具備了鑄鐵、鍊鋼以及機器生產各種軍工產品的能力,開辦了一批軍事學校: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南洋水師學堂、江南陸軍學堂、福州船政學堂等。

    洋務運動進行幾十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也開闊了華人的眼界。

    政變之後,恭親王奕訢被封為議政王,掌管軍機處和總理衙門,這兩個部門都是實權部門,加上奕訢名聲越來越大,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慈禧的心腹太監安德海又被奕訢等人處死,總理衙門對他更是恨之入骨。

    雖然,在政變中,慈禧和奕訢為了解除肅順等大臣手中的權力,成了盟友,但是現在奕訢可是大名鼎鼎、手握大權的議政王,慈禧暗下決心,除掉這個眼中釘。

    終於在同治4年的時候等到了機會。這一年3月,在慈禧的示意下,有一個叫蔡壽祺的御史,上奏彈劾奕訢,慈禧借用這個機會,突然發了一詔書,以"雖無實據,事出有因"的罪名,撤了奕訢的議政王的職務。

    一個月後,又找了個理由,下令讓奕訢"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毋庸複議政名目",也就是留在軍機處,但沒有什麼實權,掛個名而已。不再是議政王了,奕訢的地位大不如前,無法再與慈禧抗衡,也為日後被逐出軍機處埋了下伏筆。

    光緒年間,一出一進軍機處

    中法戰爭中,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對於戰與和遲遲拿不定主意,軍隊接連吃敗仗。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以"萎靡因循"的罪名,免去他的一切職務。

    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平壤戰役和黃海之戰的慘敗,使清朝再次面臨危機,文武百官都請求讓恭親王奕訢復出主持軍機,最後慈禧被迫無奈同意大臣們的請求。

    十年後,奕訢再次進入軍機處,擔任軍機大臣。但是,奕訢已垂垂老矣,精神萎靡,沒有了當年銳意進取的魄力,所以也沒有多大的作為。光緒二十四年(1898),六十七歲的奕訢病逝,結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慈禧也算有良心,念他對朝廷忠心耿耿,並做出突出貢獻,賜諡號“忠”,這是親王能得到的最高諡號。

    校書郎工作室,玖月秋

  • 4 # 毛筍56561098

    [奕訢](1832一1889)愛新覺羅氏。道光帝第六孑,母靜貴妃,咸豐帝異母弟。論治國才具,奕訢高於咸豐,論文才,咸豐強於奕訢。道光選儲君時卻左右為難,二子都喜之,選誰呢?但最後之變源於咸豐之師杜受田教導有方,故而終於影響到道光的決心。奕訢之師則是卓秉恬,教導奕訢治國方略。

    一日,宣宗召奕(言寧)奕訢二子親加垂詢。二人皆向師傅求教。卓秉恬教奕訢對道光.所詢之事均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杜受田則知咸豐之才學不如奕訢,如係條對時政,必定屈居下風;因教之以如聽道光自言老病不久人世,即當伏地流涕,以表孺慕,而不必自逞才智,咸豐如教行事,果得道光歡心。另狩獵南苑,諸皇子皆從,奕訢獲禽最多,咸豐未發一矢,問其故?對曰:"時方春,鳥獸孽肓,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大悅,曰:"此乃帝者之言。"遂立儲密定。又覺得虧待奕訢,在傳儲密詔中加了一句:"封奕訢為恭親王。"

    1853年,在軍機大臣上行走。1855年,母靜貴妃臨終不肯閉眼,欲封其為太后,奕訢因為擅自封其母為太后,(限於字數,詳情略),咸豐不悅,被罷去軍機大臣等一切職務,回家閉門讀書。1857年起復,授都統,1859年授內大臣。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陷北京,並焚毀萬國之園"圓明園"。逃往熱河承德避暑山莊的咸豐得知圓明園被焚,急痛攻心,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崩於避暑山莊。奕訢被迫與英、法、俄簽訂了屈辱的《北京條約》。咸豐屍骨末寒,慈禧內聯慈安,外結奕訢,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辛酉政變″一舉推翻文宗欽定的八顧命大臣(怡親王載桓、鄭親王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杜文正公之子)、焦佑贏),奪取政權後,二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封奕訢為議政王,首席軍機大臣,食親王雙俸。1864年滅太平天國,君臣一致,勵精圖治,呈現短暫的"同光中興"。

    奕訢也是中國洋務運動的開拓者,提出"師夷制夷",意思是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如槍炮、工業技術,再將學到的東西對付西方列強,設立同文館,學習西方的言語、天文、地理、數學等強國強民舉措。他的洋務活動,受到得到地方張之洞、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實力派熱烈響應,並取得了一些成就。

    1865年,(同治四年),與慈禧太后有隙,被她猜忌,罷去議政王一切職務,旋復原職。1884年(光緒十年)中法戰爭時,被慈禧藉口"委靡因循,無所作為",罷職。中日甲午戰爭後,1894年,六十二歲的他又被啟用,但他稜角已磨平,沒有鋒芒了。1898年,臨終時,還屬呼朝庭上下遠離維新黨,奏請慈禧不能變法,不能亂了祖宗家法。

    奕訢是道光第六子,背後文武大臣稱其為恭老六,慈禧當面稱他老六。咸豐帝時,他的敵對面,如顧命八大臣稱其為"鬼子六",何因?因為奕訢在任何方面都高出他們一籌,辦事果斷、思路敏捷、才具出眾。如辛酉政變前,肅順千萬百計阻斷奕訢跟慈禧的聯絡,不讓他參與進來,他們知道,一旦奕訢站在慈禧一面,他們必敗無疑。慈禧知道,沒有奕訢在外接應,難除肅順等八人。因此將安德海責杖,趕回京中,與奕訢取得聯絡,並制定政變的周密計劃。

    奕訢的敵對面對他有又恨又懼,所以罵他"鬼子六"

  • 5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恭親王奕訢號稱鬼子六,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個兒子。不過在道光活著的兒子裡面,卻能夠排行老二,因為大哥、二哥、三哥都去世了,五哥過繼給了醇親王,只有四阿哥奕詝排在奕訢前面。

    奕訢號稱是道光皇帝所有兒子當中,最聰明機靈一個。所以在爭奪皇位的過程中,奕訢以壓倒性的優勢,幾乎完勝四哥奕詝。可是在最後關頭,因為一次打獵,使得奕訢與皇位失之交臂。

    01打獵過程中,咸豐皇帝盡顯偽裝本色。

    咸豐皇帝能夠登基,那可不是偶然因素。道光皇帝50歲之前,只有一個兒子,據說被他一腳踢死了。人到中年不得已,擔心江山無人繼承,從此以後道光皇帝就瘋狂吃藥,拼命生兒子。

    所以說咸豐皇帝奕詝和恭親王奕訢,都是道光皇帝50歲以後所生的兒子。奕詝雖然年長,可是處處都比不上奕訢。

    在讀書方面,奕訢聰慧過人,精通滿漢蒙三種語言,而且對西方文化非常感興趣。在武功方面,奕訢弓馬騎射樣樣精通,完全就是文武雙全的人才!而奕詝在各方面都顯得比較均衡,沒有太突出的地方,跟弟弟奕訢比起來,就更加遜色了。

    可是奕詝有一個地方是奕訢比不上的,那就是偽裝能力。他知道自己憑硬功夫是比不過弟弟奕訢的,所以只能在軟實力上下功夫。

    文宗門六歲入學,受田朝夕納誨,必以正道,歷十餘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長且賢,欲付大業,猶未決。會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訢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受田輔導之力也。---《清史稿》

    比如說奕詝比較孝順,這件事就沒辦法有一個衡量標準。再比如說奕詝比較仁慈,這件事還是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總之奕訢善於做有標準答案的題目,而奕詝善於做開放性答案的題目。

    在一次春闈打獵中,奕訢打了很多獵物,而奕詝卻一隻獵物都沒有打。道光皇帝不禁就問了:奕詝你咋的了?咋一隻都打不到呢?醬油可不是這麼打的啊!

    奕詝小心翼翼地跟道光皇帝說:我看到那些動物都懷著小寶寶,現在是春天,正是萬物繁衍後代的時候,不宜殺生。

    道光皇帝聽了以後,長長地吸了一口氣,這小子還真不賴,連春天是繁衍的季節都知道。重點不是這裡,重點是奕詝有老師教了,這麼說一定會得到道光的欣賞。因此奕訢像個傻大個一樣,打了那麼多獵物反而失去了道光的寵愛。

    02奕訢幫助慈禧太后,奪取了大清的政權。

    就這麼著,聰明的奕訢反而落選了,那個會偽裝的奕詝成功晉升為咸豐皇帝。真可謂是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所以說到底誰更加聰明呢?顯然偽裝者奕詝是更加聰明一個,只不過他平時比較喜歡藏著掖著罷了。

    奕詝上臺以後,對自己的所有兄弟,採取打壓政策,不讓他們參與到朝政的管理當中來。雖然奪嫡之路比較順利,可是奕詝的防備之心還是有的。

    可咸豐皇帝對奕訢的態度卻不一樣,他打破了皇子不得干政的制度,讓奕訢多次參與到朝政管理中來。不過總是在關鍵時刻救場用,用完再防著。

    咸豐二年四月,分府,命仍在內廷行走。三年九月,洪秀全兵逼畿南,以王署領侍衛內大臣辦理巡防,命仍佩白虹刀。十月,命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四年,迭授都統、右宗正、宗令。五年四月,以畿輔肅清,予優敘。七月,孝靜成皇后崩,上責王禮儀疏略,罷軍機大臣、宗令、都統,仍在內廷行走,上書房讀書。七年五月,復授都統。九年四月,授內大臣。---《清史稿》

    所以說咸豐皇帝從始至終都沒有相信過奕訢,奕訢也是無可奈何,只能逆來順受。直到咸豐皇帝駕崩以後,奕訢的機會才再次到來。

    當時咸豐皇帝設立了顧命八大臣輔佐同治皇帝,這八位裡面沒有一位是咸豐皇帝的親兄弟,奕訢當然也不在其中。

    這把奕訢給氣慘了,所以他便倒向了慈禧太后,幫助兩宮皇太后,捉拿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

    慈禧太后掌權以後,奕訢終於可以正式參與到朝政管理中來,一直都是慈禧非常倚重的大臣,多次幫助慈禧渡過難關,可是他會一直這麼一帆風順下去嗎?

    03用完就扔的帝王之術,在慈禧這兒照樣可行。

    慈禧太后的政治手段實在是太高,她為了奪取權力,先拉攏了奕訢。等到恭親王奕訢幫助她奪取了政權以後,她在逐漸削弱奕訢的實權。

    奕訢是一個實幹家,他知道西方比大清強大的地方在哪裡。所以他掌握大權以後,開始重用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組織他們興辦洋務。

    從西方那邊學習先進的技術,引進先進的人才,以此達到拉近大清和西方之間距離的目的。可是奕訢並不是完人,他在執政期間的政策也有失敗的地方。比如說一味地遷就洋人,割讓大清國的利益給洋人。

    這些也就成了後來彈劾他的人,詬病奕訢的重要根據。慈禧太后本來是放權給奕訢去做事,可是逐漸看到奕訢的聲威太大,心裡也逐漸生起了不滿。

    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王請奔赴,兩太后召見,諭以贊襄政務王大臣載垣、端華、肅順等擅政狀。穆宗侍兩太后奉文宗喪還京師,譴黜載垣等,授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命王爵世襲,食親王雙俸,並免召對叩拜、奏事書名。王堅辭世襲,尋命兼宗令、領神機營。同治元年,上就傅,兩太后命王弘德殿行走,稽察課程。---《清史稿》

    所以在一幫大臣的彈劾之下,慈禧太后終於把奕訢給撤了。從此奕訢就在家裡養養鳥了,後來慈禧看他老實了一些,又逐漸把他拉回來繼續參與朝政。

    不過在同治皇帝去世以後,光緒登基不久,慈禧太后再次將奕訢革職。慈安太后去世後,奕訢長期失去了執政的資格。

    一直到了甲午海戰失敗以後,慈禧太后才想起了還有一位恭親王在家裡沒有啟用。這才把奕訢給請出來。從上次被免職到這次重新出山,奕訢已經在家閒置了十幾年時間,所以上來以後,也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帝王之術實在是一種可怕的東西,奕訢這樣的人才,在慈禧太后的掌控下,幾乎成了沒有任何方向感的玩偶。

    總結:若是奕訢一直執政,可能會扭轉局面。

    清朝末年的滿清政府,簡直已經到了一坨屎的地步,完全成了西方列強宰割的物件。只要是個列強,慈禧太后就趕到害怕。

    哪怕人家只有幾百人的隊伍,手裡只要端著槍,慈禧太后就會讓李鴻章去簽約。籤什麼約?當然是不平等的賣國條約。

    甚至有一次在越南,左宗棠打贏了法國軍隊,李鴻章居然在京城還跟法國簽了一份不平等條約,難道是簽約簽上癮了嗎?

    奕訢執政的時候,極力推進洋務運動,這是非常值得認可的政治覺悟。如果繼續實行下去的話,至少會比日本提前二十年進入現代化水平。

    所以說,若是奕訢取代慈禧執政的話,滿清的局面,或許就不是後來那個德行了。至少奕訢不會帶著光緒皇帝滿天下逃跑。因為他知道,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參考資料:《清史稿》

  • 6 # 方城闕

    說起清朝,特別是清朝晚期,人們就心生厭煩。奴顏婢膝,喪權辱國;寧予外邦,不予家奴,是晚清留給人們的原始印象。

    於是在晚清時期,經常和眾列強打交道的恭親王奕訢,被人們譭譽參半。贊他的人,說他是晚清政府的股肱之臣,優秀的外交家;毀他的人,說他是喪權辱國的代表,賜予他“鬼子六”的惡號,以示對他的的輕蔑之意。

    何謂“鬼子”,鬼子是清朝人們對外華人的一種鄙稱。尤其是哪些藍眼睛,高鼻樑的白種人,由於他們喜歡戴藍色、黃色、紅色的髮套,只跪拜上帝和上帝的使者(神父),妄自尊大的滿清皇帝和大臣們一看,他們的模樣、裝扮像我們十八層地獄裡的鬼一樣,便謔稱他們為鬼子,由此鬼子便成了洋人的代名詞。

    實話說,還是清朝閉關鎖國,對世界形勢一摸黑,自負的認為自己是上朝天國,而將其它國家認為是蠻夷小國。而且這幫洋人蠻橫無理,攆又攆不走,打又打不過,只能從心底裡鄙視他們,稱他們為鬼子,獲得一時的心裡滿足。

    恭親王奕訢,是道光帝的第六子。當時道光屬意的繼承人是四子奕詝與六子奕訢,奕詝的生母是已故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奕訢的生母是靜貴妃。

    道光在位時,說來也怪。其命中專克皇后,先後有孝穆成、孝慎成、孝全成三位皇后去世,仍至道光心中十分悽苦,索性不在立後,便冊封靜貴妃為皇貴妃,攝六宮之事。

    道光原有九子,前三個都因病早夭。所以在皇位繼承上,他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之間始終猶豫不決。

    四子奕詝仁愛孝順,但小時因生天花,臉上留下許多白麻子,而且還因為少時騎馬跌落,成了跛子;而六子奕訢天生聰慧,且善長舞槍弄刀,道光曾將自己心愛的寶刀“白虹刀”賜給奕訢,做為褒獎。

    而且兩子從小皆拜名師為師,受到了嚴格的教育,通曉滿蒙漢三種語言文字,文章教義難分高下。

    道光在猶豫中對立儲之事一拖再拖,直到道光二十六年,已六十五歲的道光才透過秘密立儲的方式,立四子奕詝為太子,封六子奕訢為恭親王,奕訢至此與皇位失之交臂。

    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駕崩,四子奕詝繼位,即咸豐帝。

    因與六弟奕訢有立儲之爭,原本感情很好的兄弟倆,漸生嫌隙。在咸豐繼位後的頭幾年,奕訢一直被冷遇,直到咸豐三年九月,太平軍北伐,兵鋒直指直隸,逼近天津,京城戒嚴。咸豐才迫不得已,任命奕訢為署理領侍衛內臣,參與京城巡防事宜。

    不久對漢臣一直懷有戒心的咸豐,打破皇子不得干預政務的祖制,破格提拔奕訢為軍機處行走。大敵當前,還是自己的弟弟可靠。

    咸豐五年,奕訢的母親,同時也是咸豐少時的養母,靜太妃病重。咸豐少時與皇太妃感情深厚,奕訢奏請封其母為孝靜皇太后,咸豐尚沒有明確答覆,奕訢便擅自對外宣佈其母的封號,惹惱了咸豐。

    靜太妃去世,喪事辦完後,咸豐將奕訢所兼職務一律革除,回上書房讀書,以示懲戒。君臣關係也好,兄弟之情也罷,又跌到冰點。至到一年多後,心思很重的咸豐才補授奕訢為鑲紅旗蒙古都統,同時兼管鑲紅旗新舊營房整修事務。

    1857年底,英法聯軍在廣州發難,攻入廣州城,虜走兩廣總督葉名琛。尚受冷遇的奕訢主動上奏,主張不可一味向英法求和,力主做好與英法開戰的準備。

    轉年,英法聯軍從白河口侵入,攻陷大沽炮臺,區區一千七百餘人的聯軍,一路無阻的兵臨天津城下,清政府被迫與英、法、美、俄簽下《天津條約》。

    1860年,英法進攻北京,咸豐逃亡承德,委託奕訢為議和大臣,與英法談判。臨危受命的奕訢,原本還想透過以戰迫和的思路解決此次危機,但急不可待的英法聯軍直接將炮口對向了紫荊城,在大炮和刺刀的威逼下,奕訢與英、法分別簽訂了《北京條約》。

    透過此次談判,奕訢領教了英法列強的武力,由此開始在對外關係上“媚和”,不復往日的氣概。而列強們則對奕訢識實務,擅長處理善後事務的能力十分欣賞,稱他為清朝一堆糊塗蛋中難得的外交人才。

    與此同時,奕訢與一幫主和派們,上奏咸豐,建議開設總理衙門,總管各國事務關係,協調通商口岸之事。並且還向咸豐建言:

    “太平天國和捻軍是本朝的心腹之患,英、俄是肢體之患,應以滅內患為先,然後對付俄國和英國。”

    一年後,在承德躲避不回的咸豐病亡,幼子載淳繼位,並遺詔肅順等8人為輔政大臣,而將奕訢排除在外。心有不憤的奕訢在寡嫂慈禧的聯絡下,協助她發動辛酉政變。隨著肅順等人的人頭落地,兩宮皇太后的垂簾聽政,奕訢被任命為議政王,兼軍機處領班大臣,掌管總理衙門,一時權勢熏天。奕訢在主掌朝政期間,透過總理衙門,在對外關係上,一味的順從列強們日愈見漲的無理要求,以求得列強們的“和好”相處,並借師助剿太平天國;對內則求強、求富,全力支援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所倡導的洋務運動,積蓄財力殘酷鎮壓太平天國,捻軍起義。奕訢由此獲得了列強們和清朝內部漢族大臣的歡心與擁戴,一時間風頭無二,被人們稱為“六賢王”。

    就在奕訢風頭正勁之時,權欲漸強的慈禧由妒生忌。她抓住奕訢任用英華人李泰國、郝德為清朝海關稅務司署理以及聘用英國海軍上校阿思本為清朝海軍指揮等重大外交失誤,於1865年,下御旨免去奕訢議政王封號,並所兼各種職務,最終在眾大臣的求請下,只保留他內廷行走,管理總理衙門的權力,奕訢風光不在。

    幾年後同治大婚,奕訢因襄辦有功,奉懿旨加恩親王世襲罔替,似有復甦的跡象。但不久因與十重臣當面勸諫同治不要修建圓明園,而遭到同治的怒斥,並被革去了親王世襲罔替,降為郡王,仍為軍機處行走。後在兩宮太后的干預下,方才恢復了原有的封號。

    同治親政不久,旋即去世。年幼無知的光緒被扶上位,朝政大權皆被慈禧所把持,奕訢處於一種閒棋冷子的狀況。沒幾年,中法戰爭爆發,奕訢所在的軍機處,因慈禧大權獨攬,有名無實,故在戰爭初期應對失據,朝中為此一片譁然。慈禧藉口奕訢“委靡因循”,免去了他所兼的一切職務,奕訢成了慈禧的背鍋俠,心中憤滿不已,整天沉湎於聽戲、把玩各種物件的無為狀態。

    十年後,滿清政府日漸式微,慈禧年歲已高,精神不濟。於是奕訢再次被起用,統管總理衙門,並會辦軍務,總理海軍,內廷行走,東山再起。

    可此時清朝腐敗無能,搖搖欲墮,奕訢也無力迴天,大清江河日下。

    光緒親政後,採納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主張,實行維新變法。而奕訢另有所謀,提出興辦教育、修築鐵路、振興工商、改革武科等主張,試圖以過去實行洋務運動的辦法來抵制現在的君主立憲制,並藉此修改變法的路徑。為此他倚仗慈禧的支援,千方百計的來阻撓光緒的變法,處處制肘,層層設障。

    1898年,為腐朽不堪的清朝,勞心勞力的奕訢壽終正寢,享年66歲,諡號“忠”,加恩進賢良祠,併入皇家太廟,可謂是衰榮備至。

    透過恭親王奕訢的一生,可以看到晚清下滑,滅亡的軌跡。其早年在清朝皇室之中也算有為之人,面對英法的入侵,主張以戰迫和,不可向列強一味的求和;英法攻聯軍入北京時,臨危受命與列強周旋,挽大清危局,獲得了人們的稱讚。辛酉政變後,奕訢大權在握,但卻雄心不在,只求與列強相安無事。幾經沉浮,重新出山之後,面對列強的進一步壓迫,奕訢束手無策,毫無作為。光緒維新變法之時,奕訢從最初洋務運動的支持者,到現在反對變法的頑固派,無不折射出清朝統治者高層,面對世界的恢宏鉅變,抱殘守缺,思想僵化,只會割地賠款,而不去追尋事物的本源,洗心革面,變法圖強,最終落入被列強所蠶食,被民眾所拋棄的衰敗軌跡,一落再落,直至滅亡。

  • 7 # 這個歷史很正

    恭親王奕訢前半生極盡殊榮,為何後半生卻慘遭慈禧打壓,以至一生庸碌無為。

    恭親奕訢外號“鬼子六”是因為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而“鬼子六”這個外號說的是奕訢這個人十分聰明善變。

    那麼這裡分兩部分來說說奕訢的一生。

    前半生,道光皇帝還在世時。

    道光皇帝在位30年,由於皇長子早死,所以在立儲上頗為搖擺不定。當時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作為皇位最有力的繼承人。皇四子奕詝以仁孝著稱,皇六子奕訢則以天資才氣著稱。最終皇四子以其年長於奕訢成為皇位繼承人,但是在道光將皇位傳給奕詝時,卻在傳位密詔中將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足以見道光帝對皇六子的偏愛。

    從奕訢的宮廷教師就可看出道光帝對他的寵愛。道光皇帝給他安排了兩個老師,一個是翁心存(翁同龢之父),一個是賈楨。而且這個賈楨時科甲進士出身比皇四子奕詝的老師杜受田還高。

    在這兩位的細心教導下,幾乎將奕訢培養成一個文武全才,這也使得道光皇帝更加喜愛和偏愛他了。

    所以在他的前半身一直都是順風順水,意氣風發。而且這個時期他還是一個洋務派,但是卻後面卻備受打壓成為了保守派,真是讓人唏噓不已。(這個將在下文分析)

    奕訢真正的巔峰是在幫助慈禧發動辛酉政變後。

    咸豐皇帝死後,他與慈禧聯手發動辛酉正政變,一舉將咸豐任命的八位顧命大臣“一網打盡”,從此權勢通天成為大清的議政王,風光無限,一切皇族的事務都由他處理,還兼任總理衙門的首席大臣,黨政大權盡入手中。

    相比於咸豐的庸碌無能,奕訢一直都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從北京政變、洋務運動到總理衙門的設立等一系列的事都可以看出奕訢不同於咸豐的決策和果斷。

    但是洋務派是激進派,這勢必會觸及龐大的保守派的利益,所以在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後,慈禧逐漸掌握後宮。得罪了保守派的同時失去了宮裡的支援,奕訢認慫了,之後被慈禧找了可笑之極的罪名,革除了奕訢所有的官職,只保留親王的頭銜,最終鬱郁不得志死於家中。

    洋務運動雖然持續了三十多年,但只有在奕訢掌權的二十餘年,洋務運動才得以真正的進行,這個期間,清朝的鋼鐵產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清王朝的軍備也得到非常大的提升,而且清朝的海軍當時是亞洲第一,世界第八。但是在奕訢下臺後,洋務運動失去了中央的支援,最終在地方上掙扎了十多年後以失敗告終。

    如果奕訢能夠當皇帝,也許能夠完成洋務運動,為清王朝續命。

    奕訢年輕時作為洋務派的代表,積極推進改革,然而十餘年的光陰磨滅了他的心智,終成保守派。晚年再啟用時也沒有年輕時改革的銳意進取了,甚至維新派都將這位洋務運動的前輩看成是維新變法的阻礙。命運當真是琢磨不透,無法理解,無法猜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秦始皇統一六國是殘暴,那美國的南北戰爭算不算殘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