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顏經典老歌音樂影片

    康熙德妃烏雅氏(即孝恭仁皇后) 烏雅氏隸滿洲正黃旗,是護軍參領威武之女。 並非出自名門望族的烏雅氏,比康熙小6歲,在康熙早期的后妃中是屬於比較年輕的一個。 因她能恪守宮中的禮節得到太皇太后、孝惠皇太后的器重,也贏得康熙的矚目。 康熙十七年烏雅氏因生育皇四子在一年後得到德嬪的封號,而在康熙二十年又因生育六阿哥胤祚而被晉封為德妃。

    德妃子嗣甚旺,在11年的時間(康熙十七年——二十七年)生育了三位阿哥、三位格格,雖然其中有一位阿哥、兩位格格夭折,但畢竟有兩位阿哥、一位格格長大******,比起一連生五個兒子都早殤的榮妃馬佳氏,德妃已經是相當幸運的了。 而且烏雅氏是那種從無奢望的女人,珍惜已經得到的是她的天性,面對年復一年、平淡無奇的嬪妃生活她也能過得有滋有味。 烏雅氏在後宮的最高封號就是“妃”。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偶感風寒的康熙在暢春園去世,悲痛萬分的德妃不知道皇帝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是否能找到滿意的繼承人,而她的淚水還未乾就被所發生的情況驚得目瞪口呆:步軍統領的隆科多“先護送雍親王回朝哭迎,身守闕下,諸王非傳令旨不得見”,十四日公佈康熙遺詔,其中有“雍親王皇四子胤?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

    在立儲問題上,德妃始終沒猜透老皇帝的心思,如果老皇帝真的有立胤?為君的口諭,還用得著負責京師警衛的九門提督隆科多如此忙乎嗎?先帝的遺命誰敢不遵,根本用不著隆科多“護送雍親王回朝哭迎,身守闕下”……在隆科多的武力支援下,胤?已經捷足先登……烏雅氏“夢中亦未思到”有朝一日會母以子貴、身為太后。 她不僅不願接受群臣的朝賀,還以康熙未曾安葬為由拒絕朝臣給太后上尊號。

    在宮中的女人只有當上了太后,才算真的熬出了頭,然而對於烏雅氏來說太后的稱號,竟是一種沉重的負擔。 太后烏雅氏最怕看到的“煮豆燃豆萁”一幕最終還是出現了:雍正元年四月初三在安葬康熙的靈柩後,雍正把胤?留在湯山軟禁了起來;此後十天(四月十三)雍正下令逮捕胤?家人雅圖、護衛孫奉、蘇伯、常明等人,雍正曾就胤?“在軍聞有吃酒行兇之事”審訊彼等,“回奏並無”,以致“上怒”,令將上述人“拿送刑部,永遠枷示”,對十四阿哥已經是“山雨未來風滿樓”;五月十三,太后千秋誕日,雍正把革貝子胤?“米祿”作為壽禮獻給母親,據說“上以貝子在軍惟以施威僭分為事以致宣告赫奕,官吏皆畏懼如此,其祿米永行停止”。

    這究竟是大義滅親,還是公報私仇……在十四阿哥面前還有什麼災難?難道他也到了欲為長安布衣而不可得的地步?雍和宮萬福閣(雍和宮原系雍正即位前的府邸)據親眼目睹康雍時期皇室內部權力之爭的宗室成員弘旺所撰寫的《皇清通志綱要》所載:四阿哥原名胤?,十四阿哥原名胤禎;在雍正即位後,十四阿哥才奉新君之命改名胤?。

    四阿哥胤?的“?”與十四阿胤禎的“禎”,不僅同音,而且字形也極為相似。 著名清史專家王鍾翰先生據此對雍正即位的合法性提出質疑,認為雍正不僅奪了十四阿哥的皇位,連他的名字胤禎也一起奪了。 而按照雍正所承認的他自己的即位是康熙臨終時“倉促之間,一言以定大計”,試想一個命似殘燈將盡的老人用含混不清的詞語來口述遺囑的場景,要想區別胤禎與胤?的確是力不從心,誰也無法排除四阿哥乘機捷足先登的可能。

    胤?在給十弟的信中所表露的“大勢已去,時不再來”,完全可以作為四阿哥搶先一步的佐證。 胤?本人對皇儲地位雖然並不那麼孜孜以求,但他卻是八阿哥、十四阿哥的支持者。 尤其需要一提的是,胤?在康熙的眾多兒子中最會經營,也最為富有,據給胤?掌管財務的秦道然披露,胤?家產中的現銀就不少於70萬兩,這筆財產就成為八阿哥、十四阿哥謀求儲位的經濟保障。 因而對於雍正來說,胤?同八阿哥、十四阿哥一樣危險,均屬於需要嚴格控制的人物,於是把他送到西寧隔離了起來。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三太后烏雅氏帶著困惑、憂慮離開了人世,既未能同日夜牽掛的十四阿哥訣別,也未能讓當上皇帝的兒子放棄骨肉相殘,令她的確死不瞑目……對於烏雅氏之死高陽先生在《乾隆韻事》中曾有如下一段虛構:太后先是絕食,宮女們怕受雍正責罰,千方百計勸太后進食,心地善良的太后也不願連累別人,遂開始喝點稀的,逐漸恢復體力,一天雍正去給太后請安,閒談之中太后突然站了起來猛地朝柱子去……她死在雍正面前……小說不是歷史,但雍正皇位的繼承是否合法以及雍正是否犯有“謀父”、“逼母”、“弒兄”、“屠弟”等就像揮之不去的陰影。

    為了駁斥社會上流傳的“謀父”、“逼母”、“弒兄”、“屠弟”之說,雍正把審訊鼓動反清的曾靜及其弟子張熙的口供編輯成《大義覺迷錄》發行,宣傳清朝得天下之正、頌揚雍正“聖德同天之大”。 這才是欲蓋彌彰,反而使得太后烏雅氏之死成為一個久久令後人議論的話題。 雍正的母親孝恭仁皇后在兒子即位才半年就去世,是不爭的事實;而雍正的兒子乾隆一即位就下令收回《大義覺迷錄》,也是不爭的事實。

  • 2 # 無欲則剛

    康熙德妃烏雅氏(即孝恭仁皇后)

    烏雅氏隸滿洲正黃旗,是護軍參領威武之女。

    並非出自名門望族的烏雅氏,比康熙小6歲,在康熙早期的后妃中是屬於比較年輕的一個。

    因她能恪守宮中的禮節得到太皇太后、孝惠皇太后的器重,也贏得康熙的矚目。

    康熙十七年烏雅氏因生育皇四子在一年後得到德嬪的封號,而在康熙二十年又因生育六阿哥胤祚而被晉封為德妃。

    德妃子嗣甚旺,在11年的時間(康熙十七年——二十七年)生育了三位阿哥、三位格格,雖然其中有一位阿哥、兩位格格夭折,但畢竟有兩位阿哥、一位格格長大******,比起一連生五個兒子都早殤的榮妃馬佳氏,德妃已經是相當幸運的了。

    而且烏雅氏是那種從無奢望的女人,珍惜已經得到的是她的天性,面對年復一年、平淡無奇的嬪妃生活她也能過得有滋有味。

    烏雅氏在後宮的最高封號就是“妃”。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偶感風寒的康熙在暢春園去世,悲痛萬分的德妃不知道皇帝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是否能找到滿意的繼承人,而她的淚水還未乾就被所發生的情況驚得目瞪口呆:步軍統領的隆科多“先護送雍親王回朝哭迎,身守闕下,諸王非傳令旨不得見”,十四日公佈康熙遺詔,其中有“雍親王皇四子胤?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

    在立儲問題上,德妃始終沒猜透老皇帝的心思,如果老皇帝真的有立胤?為君的口諭,還用得著負責京師警衛的九門提督隆科多如此忙乎嗎?先帝的遺命誰敢不遵,根本用不著隆科多“護送雍親王回朝哭迎,身守闕下”……在隆科多的武力支援下,胤?已經捷足先登……烏雅氏“夢中亦未思到”有朝一日會母以子貴、身為太后。

    她不僅不願接受群臣的朝賀,還以康熙未曾安葬為由拒絕朝臣給太后上尊號。

    在宮中的女人只有當上了太后,才算真的熬出了頭,然而對於烏雅氏來說太后的稱號,竟是一種沉重的負擔。

    太后烏雅氏最怕看到的“煮豆燃豆萁”一幕最終還是出現了:雍正元年四月初三在安葬康熙的靈柩後,雍正把胤?留在湯山軟禁了起來;此後十天(四月十三)雍正下令逮捕胤?家人雅圖、護衛孫奉、蘇伯、常明等人,雍正曾就胤?“在軍聞有吃酒行兇之事”審訊彼等,“回奏並無”,以致“上怒”,令將上述人“拿送刑部,永遠枷示”,對十四阿哥已經是“山雨未來風滿樓”;五月十三,太后千秋誕日,雍正把革貝子胤?“米祿”作為壽禮獻給母親,據說“上以貝子在軍惟以施威僭分為事以致宣告赫奕,官吏皆畏懼如此,其祿米永行停止”。

    這究竟是大義滅親,還是公報私仇……在十四阿哥面前還有什麼災難?難道他也到了欲為長安布衣而不可得的地步?雍和宮萬福閣(雍和宮原系雍正即位前的府邸)據親眼目睹康雍時期皇室內部權力之爭的宗室成員弘旺所撰寫的《皇清通志綱要》所載:四阿哥原名胤?,十四阿哥原名胤禎;在雍正即位後,十四阿哥才奉新君之命改名胤?。

    四阿哥胤?的“?”與十四阿胤禎的“禎”,不僅同音,而且字形也極為相似。

    著名清史專家王鍾翰先生據此對雍正即位的合法性提出質疑,認為雍正不僅奪了十四阿哥的皇位,連他的名字胤禎也一起奪了。

    而按照雍正所承認的他自己的即位是康熙臨終時“倉促之間,一言以定大計”,試想一個命似殘燈將盡的老人用含混不清的詞語來口述遺囑的場景,要想區別胤禎與胤?的確是力不從心,誰也無法排除四阿哥乘機捷足先登的可能。

    胤?在給十弟的信中所表露的“大勢已去,時不再來”,完全可以作為四阿哥搶先一步的佐證。

    胤?本人對皇儲地位雖然並不那麼孜孜以求,但他卻是八阿哥、十四阿哥的支持者。

    尤其需要一提的是,胤?在康熙的眾多兒子中最會經營,也最為富有,據給胤?掌管財務的秦道然披露,胤?家產中的現銀就不少於70萬兩,這筆財產就成為八阿哥、十四阿哥謀求儲位的經濟保障。

    因而對於雍正來說,胤?同八阿哥、十四阿哥一樣危險,均屬於需要嚴格控制的人物,於是把他送到西寧隔離了起來。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三太后烏雅氏帶著困惑、憂慮離開了人世,既未能同日夜牽掛的十四阿哥訣別,也未能讓當上皇帝的兒子放棄骨肉相殘,令她的確死不瞑目……對於烏雅氏之死高陽先生在《乾隆韻事》中曾有如下一段虛構:太后先是絕食,宮女們怕受雍正責罰,千方百計勸太后進食,心地善良的太后也不願連累別人,遂開始喝點稀的,逐漸恢復體力,一天雍正去給太后請安,閒談之中太后突然站了起來猛地朝柱子去……她死在雍正面前……小說不是歷史,但雍正皇位的繼承是否合法以及雍正是否犯有“謀父”、“逼母”、“弒兄”、“屠弟”等就像揮之不去的陰影。

    為了駁斥社會上流傳的“謀父”、“逼母”、“弒兄”、“屠弟”之說,雍正把審訊鼓動反清的曾靜及其弟子張熙的口供編輯成《大義覺迷錄》發行,宣傳清朝得天下之正、頌揚雍正“聖德同天之大”。

    這才是欲蓋彌彰,反而使得太后烏雅氏之死成為一個久久令後人議論的話題。

    雍正的母親孝恭仁皇后在兒子即位才半年就去世,是不爭的事實;而雍正的兒子乾隆一即位就下令收回《大義覺迷錄》,也是不爭的事實。

  • 3 # 往事如煙

    康熙德妃烏雅氏(即孝恭仁皇后)

    烏雅氏隸滿洲正黃旗,是護軍參領威武之女。

    並非出自名門望族的烏雅氏,比康熙小6歲,在康熙早期的后妃中是屬於比較年輕的一個。

    因她能恪守宮中的禮節得到太皇太后、孝惠皇太后的器重,也贏得康熙的矚目。

    康熙十七年烏雅氏因生育皇四子在一年後得到德嬪的封號,而在康熙二十年又因生育六阿哥胤祚而被晉封為德妃。

    德妃子嗣甚旺,在11年的時間(康熙十七年——二十七年)生育了三位阿哥、三位格格,雖然其中有一位阿哥、兩位格格夭折,但畢竟有兩位阿哥、一位格格長大******,比起一連生五個兒子都早殤的榮妃馬佳氏,德妃已經是相當幸運的了。

    而且烏雅氏是那種從無奢望的女人,珍惜已經得到的是她的天性,面對年復一年、平淡無奇的嬪妃生活她也能過得有滋有味。

    烏雅氏在後宮的最高封號就是“妃”。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偶感風寒的康熙在暢春園去世,悲痛萬分的德妃不知道皇帝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是否能找到滿意的繼承人,而她的淚水還未乾就被所發生的情況驚得目瞪口呆:步軍統領的隆科多“先護送雍親王回朝哭迎,身守闕下,諸王非傳令旨不得見”,十四日公佈康熙遺詔,其中有“雍親王皇四子胤?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

    在立儲問題上,德妃始終沒猜透老皇帝的心思,如果老皇帝真的有立胤?為君的口諭,還用得著負責京師警衛的九門提督隆科多如此忙乎嗎?先帝的遺命誰敢不遵,根本用不著隆科多“護送雍親王回朝哭迎,身守闕下”……在隆科多的武力支援下,胤?已經捷足先登……烏雅氏“夢中亦未思到”有朝一日會母以子貴、身為太后。

    她不僅不願接受群臣的朝賀,還以康熙未曾安葬為由拒絕朝臣給太后上尊號。

    在宮中的女人只有當上了太后,才算真的熬出了頭,然而對於烏雅氏來說太后的稱號,竟是一種沉重的負擔。

    太后烏雅氏最怕看到的“煮豆燃豆萁”一幕最終還是出現了:雍正元年四月初三在安葬康熙的靈柩後,雍正把胤?留在湯山軟禁了起來;此後十天(四月十三)雍正下令逮捕胤?家人雅圖、護衛孫奉、蘇伯、常明等人,雍正曾就胤?“在軍聞有吃酒行兇之事”審訊彼等,“回奏並無”,以致“上怒”,令將上述人“拿送刑部,永遠枷示”,對十四阿哥已經是“山雨未來風滿樓”;五月十三,太后千秋誕日,雍正把革貝子胤?“米祿”作為壽禮獻給母親,據說“上以貝子在軍惟以施威僭分為事以致宣告赫奕,官吏皆畏懼如此,其祿米永行停止”。

    這究竟是大義滅親,還是公報私仇……在十四阿哥面前還有什麼災難?難道他也到了欲為長安布衣而不可得的地步?雍和宮萬福閣(雍和宮原系雍正即位前的府邸)據親眼目睹康雍時期皇室內部權力之爭的宗室成員弘旺所撰寫的《皇清通志綱要》所載:四阿哥原名胤?,十四阿哥原名胤禎;在雍正即位後,十四阿哥才奉新君之命改名胤?。

    四阿哥胤?的“?”與十四阿胤禎的“禎”,不僅同音,而且字形也極為相似。

    著名清史專家王鍾翰先生據此對雍正即位的合法性提出質疑,認為雍正不僅奪了十四阿哥的皇位,連他的名字胤禎也一起奪了。

    而按照雍正所承認的他自己的即位是康熙臨終時“倉促之間,一言以定大計”,試想一個命似殘燈將盡的老人用含混不清的詞語來口述遺囑的場景,要想區別胤禎與胤?的確是力不從心,誰也無法排除四阿哥乘機捷足先登的可能。

    胤?在給十弟的信中所表露的“大勢已去,時不再來”,完全可以作為四阿哥搶先一步的佐證。

    胤?本人對皇儲地位雖然並不那麼孜孜以求,但他卻是八阿哥、十四阿哥的支持者。

    尤其需要一提的是,胤?在康熙的眾多兒子中最會經營,也最為富有,據給胤?掌管財務的秦道然披露,胤?家產中的現銀就不少於70萬兩,這筆財產就成為八阿哥、十四阿哥謀求儲位的經濟保障。

    因而對於雍正來說,胤?同八阿哥、十四阿哥一樣危險,均屬於需要嚴格控制的人物,於是把他送到西寧隔離了起來。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三太后烏雅氏帶著困惑、憂慮離開了人世,既未能同日夜牽掛的十四阿哥訣別,也未能讓當上皇帝的兒子放棄骨肉相殘,令她的確死不瞑目……對於烏雅氏之死高陽先生在《乾隆韻事》中曾有如下一段虛構:太后先是絕食,宮女們怕受雍正責罰,千方百計勸太后進食,心地善良的太后也不願連累別人,遂開始喝點稀的,逐漸恢復體力,一天雍正去給太后請安,閒談之中太后突然站了起來猛地朝柱子去……她死在雍正面前……小說不是歷史,但雍正皇位的繼承是否合法以及雍正是否犯有“謀父”、“逼母”、“弒兄”、“屠弟”等就像揮之不去的陰影。

    為了駁斥社會上流傳的“謀父”、“逼母”、“弒兄”、“屠弟”之說,雍正把審訊鼓動反清的曾靜及其弟子張熙的口供編輯成《大義覺迷錄》發行,宣傳清朝得天下之正、頌揚雍正“聖德同天之大”。

    這才是欲蓋彌彰,反而使得太后烏雅氏之死成為一個久久令後人議論的話題。

    雍正的母親孝恭仁皇后在兒子即位才半年就去世,是不爭的事實;而雍正的兒子乾隆一即位就下令收回《大義覺迷錄》,也是不爭的事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種的玉蘭三年了都沒開花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