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會行走的書櫃

    清朝的王爵傳承是每一代要降一級的,比如親王到第二代繼承時就降為郡王,而鐵帽子王就是後代繼承不降職,後者是賞賜在王爵以下的爵位可以後代繼承

  • 2 # 數碼蜀黍

    世襲罔替等同於鐵帽子王。清朝封爵位,如果沒有說世襲,這個爵位就只有這個人,他的後代是不繼承的,如果說了世襲,後代中一人可以承襲,但得降一級,如果再加上罔替,繼承的那個人就不用降。另外需要說明的是鐵帽子王只代表兩種王:親王和郡王,貝勒是不算王裡面的(這裡的貝勒和清初的8大貝勒不是一樣的)。

  • 3 # Maksim888

    清朝爵位最高為和碩親王,然後是多羅郡王,然後是貝勒,貝子等等。正常的話,爵位在傳承過程中,每一輩降一個爵位,比如父親是親王,其子只能承襲郡王,父親是郡王則承襲貝勒,依次類推。為了表彰建國有功的宗室,設立了世襲罔替爵位,就是傳爵不降,親王永世親王,郡王永世郡王,這種王爵俗稱“鐵帽子王”。然而伴君如伴虎,清朝有削去世襲罔替爵位的歷史。

  • 4 # 安興小技術員

    清初“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自乾隆時期才有,是後世之人對他們的尊稱,而非入關之時即已具備。八王之得以入世襲罔替之列,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曲折歷史。

    努爾哈赤時期,視八旗為私產,以嫡出子孫如代善、皇太極、多爾袞、嶽託、豪格等分領各旗,其弟舒爾哈齊之子阿敏、濟爾哈朗也先後領有一旗,稱為大貝勒、和碩貝勒、旗主貝勒等。貝勒即“王”的意思,當時,封爵制度尚未定型,貝勒稱呼、待遇也尚不明確和統一。

    1636年皇太極登極稱帝,建國號大清,開始正式頒行封爵制度。這年四月,皇太極下旨分敘諸兄弟子侄軍功,冊封大貝勒代善為和碩禮親王,貝勒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墨爾根戴青貝勒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額爾克楚虎爾貝勒多鐸為和碩豫親王,貝勒豪格為和碩肅親王,嶽託為和碩成親王(後坐事降為貝勒,崇德四年去世,追封克勤郡王),阿濟格為多羅武英郡王,杜度為多羅安平貝勒,阿巴泰為多羅饒餘貝勒。(《清太宗實錄》卷二十八,天聰十年四月丁酉)這次分封有親王、郡王7人,貝勒2人。另外,代善第三子薩哈廉原為貝勒,此前一直臥病,當時未能封王。就在皇太極分封諸王后一個月有餘,薩哈廉病逝,皇太極前往祭奠,“入哭者四,悲慟不已”,隨後追封他為穎親王。此次分封基本奠定了後來所謂“八大鐵帽子王”的基礎。

    順治元年(1644)十月,順治帝登基,冊封多爾袞、濟爾哈朗輔政叔王,復豪格親王爵位,冊封先前坐事降級為郡王的阿濟格和多鐸為親王,封嶽託之子、多羅貝勒羅洛宏為多羅衍禧郡王,封皇太極第五子碩塞為多羅承澤郡王。這次分封中新增加的是碩塞,順治八年又以軍功被晉封親王。碩塞死後,其爵位由子博果鐸承襲,改稱莊親王。

    即使有了這兩次正式封爵,但清朝也仍未明確這些宗室爵位可以世襲罔替,以後各王爺貝勒的爵位或黜或降或改,其級別、名稱還多有變更。所以,清初諸王的爵位在傳承過程中,變動不居,沒有制度化。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借為睿親王多爾袞平反之機會,乾隆皇帝恢復諸王最初封號,並將爵位世襲罔替的制度明確頒行。

    乾隆此次恢復清初諸王爵位名號的原則,一是凡有爵位名稱變遷者,以各王去世時的爵位名號為準;二是後世子孫偶有錯誤以致降爵者,仍恢復原來爵位;三是凡生前犯謀逆一類的嚴重錯誤而被削爵、降爵、處死者,或後人因嚴重錯誤被削爵、黜宗室者,不再恢復。

    也就是說在乾隆之前,各“鐵帽子王”的爵位或降或削,並沒有同時存在過。直到乾隆帝給他們釐清世系,恢復爵位名號,清初八大宗室王爵世襲罔替之制終於明確,“八大鐵帽子王” 的俗稱也才終於形成。[2]

    基本情況

    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四種形式十二等爵,其中輔國將軍以上還分世襲罔替和世襲遞降兩類。一般情況下,因為功封王爵者多屬世襲罔替,也就是俗話說的“鐵帽子王”。因為恩封爵位者則多屬世襲遞降,但在遞降到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便不再遞降。獲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的宗室並不能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惟有12大“鐵帽子王”因為其祖先功勳卓著,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但其後世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1]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朝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和碩禮親王代善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

    和碩豫親王多鐸

    和碩肅親王豪格

    鐵帽子可以世襲罔替,但戴鐵帽子的人可以隨時更換,其實一點都不“鐵”

    清朝對宗室諸王的管理非常嚴格,即使是鐵帽子王也有錯必懲,動輒獲咎,親王、郡王的名號猶如鐵帽子可以世襲罔替,但戴鐵帽子的人可以隨時更換,其實一點都不“鐵”。

    禮親王代善死後,其王爵初由兒子滿達海承襲,滿達海也是英勇善戰,功勳卓著,但順治十六年,在他死七年後被追論,原因是清算多爾袞時,滿達海佔有多爾袞家財物,被嚴厲追論,其墓碑被推倒,爵位降為貝勒,親王之封被削奪,轉給代善的另外一個孫子傑書。嘉慶二十一年(1816),禮親王昭槤因為凌辱大臣,又在府內對下人濫用刑罰,結果被削爵,圈禁近一年。崇德八年(1643),嶽託的兒子、襲爵的羅洛宏因為嗜酒妄議,及在皇帝宸妃喪期內搞絲竹娛樂活動,被削爵。康熙二十一年(1682),嶽託後裔、平郡王訥爾蘇因為毆斃、毆傷無罪之人也被削爵,爵位轉給他人。[2]

    所享特權

    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的王爵,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特權主要有3項:

    “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

    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恭親王奕訢

    醇親王奕譞

    慶親王奕劻

    首封人物

    清朝初年

    六位和碩親王

    和碩禮親王: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一,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嶽託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於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濟爾哈朗是清太祖的侄子(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六子),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5人被奪爵。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因作戰智勇雙全,賜號“墨爾根代青”(聰明的統帥),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與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出獵時死於喀剌城(今河北省盧龍縣),年僅39歲。乾隆四十三年追諡其為睿忠親王,配享太廟。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多鐸是睿親王多爾袞同胞幼弟,崇德元年封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領軍隊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因天花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

    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後因皇太極死後的皇位之爭與多爾袞不和,順治元年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原封諡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和碩莊親王(原稱和碩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碩塞是皇太極第五子,曾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莊親王。莊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被奪爵。

    兩位多羅郡王

    多羅克勤郡王:嶽託,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自幼隨父祖征戰,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但性格狂妄傲慢,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崇德三年,嶽託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被奪爵。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的父親為代善第三子薩哈璘,薩哈璘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三子。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3人被奪爵。

    清中後期

    中後期所恩封的四位鐵帽子王:

    和碩怡親王:胤祥,康熙帝十三子,胤祥是聖祖玄燁第十三子。雍親王胤禛即位後,即封其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去世。乾隆年間,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怡親王世爵共傳8世,9王。

    和碩恭親王:奕訢,道光帝六子,奕訢為道光第六子,咸豐即位後即封其為恭親王。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得到了奕訢的大力支援配合。兩宮垂簾聽政任命他為議政王,後賜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同治七年以後遭忌不再參與朝政。光緒二十四年奕訢病逝。恭親王世爵共傳3世,2王。

    和碩醇親王:奕譞,道光帝七子,奕譞是道光第七子,咸豐年被封為醇郡王,其福晉是慈禧胞妹葉赫那拉氏。同治十一年晉封為醇親王。同治死後無嗣,其子載湉(葉赫那拉氏之子)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光緒十六年奕譞過世,其子載灃襲爵。

    和碩慶親王:奕劻,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六子綿性長子,奕劻是乾隆十七子永璘的嫡孫,也是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光緒十年,被封慶郡王。慈禧60大壽時封為親王,慈禧死後載灃掌政,為緩和親貴之爭賜其王爵世襲。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1]

    歷史意義

    鐵帽子王是好是壞,需要將其置於中國歷史和清朝歷史的具體環境中去分析。

    首先,這一制度徹底結束裂土分封制度,可有效維護大一統政治。

    《清文獻通考》將宗室爵位之封列入“封建”條目,意味著將其類比為中國傳統歷史上的分封制度。周代以來,分封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綿延不絕,但受封者封藩就國,往往擁兵自重,形成對抗中央的勢力,更多是扮演一個造成割據戰亂的消極因素。

    與以往相比,清朝的封爵制度對諸王的約束顯得簡約而嚴厲。宗室諸王有封號而無封地,亦無屬國,只能在京城王府居住,不得隨意離開,他們不能到地方任職,無法干預地方政務,更不能掌握軍隊。宗室王公的所有俸祿待遇、王府官員、護衛等全部納入國家統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規定給予。而且,清代宗室封爵,除非有特旨可以世襲罔替者,一般其爵位都只能逐代遞減,待遇逐漸降低,使國家財政負擔不致過重,也徹底消除了宗室諸王形成尾大不掉勢力的各種潛在因素。

    其次,就清代本身歷史而言,世襲罔替的宗室分封制度,是樹立中央權威、消除旗主政治的結果。

    清初宗室諸王對中央的威脅不在於裂土分封,割據一方,而在於對八旗各旗當作私產加以控制,各擁旗眾,可與中央分庭抗禮。

    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隨著部眾日繁,努爾哈赤將投附和征服的女真人逐漸整編成旗。隨著諸子侄、孫子長大成人,努爾哈赤像分家產一樣將八旗分給諸子孫。當時後金所有軍國政務全由努爾哈赤與八旗旗主討論決定。努爾哈赤之所以這樣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擔心死後諸子相爭,同室操戈,兄弟屠戮,希望用這種家產均分、八王共治的格局來維持政治平衡,防止個人專權。

    然而,這種格局使後來繼位的皇太極受到很大掣肘,不但每天上朝處理政務時要與其他三大貝勒一起“南面而坐”,而且要先給幾位兄長施禮。皇太極曾抱怨自己“不過一黃旗貝勒而已”。更嚴重的是,幾大貝勒各擁本旗重兵,相互間矛盾日漸尖銳,使新興的滿洲力量時常面臨分裂危機。

    由此,從皇太極繼位到多爾袞攝政,再到順治皇帝親政,清初皇帝集權政治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就是提高皇室在八旗中的地位,削弱、阻斷宗室旗主們的勢力。不僅如此,清朝中央還極力弱化宗室旗主與各旗部眾的關係,借鑑明朝的內閣、六部等官僚制度治理國家,取代八旗旗主政治。八旗管理被納入到國家的官僚體制中,八旗不再是宗室旗主私產,宗室諸王的利益也用封爵制度規範下來。所以,仔細梳理會發現,乾隆時期確認的八大鐵帽子王,代善、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豪格、嶽託六人本身就是當初的旗主貝勒,至於後來分封的莊親王碩塞是皇太極之子,帝室後裔,而薩哈廉、勒克德渾一系,也是皇室的忠實追隨者。

    總之,清朝對宗室管理之規範與嚴格大大超過以往朝代。然而,這種封爵制度畢竟是以保證滿洲宗室貴族世襲特權為目的的,其落後性不言而喻,隨著革命爆發,民國肇建,清代的鐵帽子王便永遠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 5 # 國家人文歷史

    “鐵帽子王”還有“世襲罔替”都是中國古代清朝時期的王爵分封的最高待遇。“世襲罔替”就是說封了這個爵位的人子子孫孫都會繼承這個王爵,並不會降等,如果王爺犯法的話,也只會判決王燁本人,但是不會削掉爵位,爵位由旁支來繼承。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這種爵位會被稱作為“鐵帽子王”。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弄明白清朝的封爵系統是怎麼回事。

    清代的宗室爵位制度主要是仿照了明朝,不過有一點比較特殊,那就是皇帝風的爵位不會世襲,後代繼承爵位的時候要降等,即便是皇子也是如此,而且皇子還不一定都是親王,很有可能只是郡王、貝勒或者鎮國公。打個比方,第一代是親王,那麼第二代就是郡王,之後就是貝勒,在下一代就會是鎮國公或者是輔國公,之後就不會再降了,後代也會世襲罔替最後這個爵位。所以有這樣一個不會降爵,還要世襲罔替的爵位,可以說是無上的榮耀。此外,清朝的時候有兩套系統,一個是宗室爵位,一個是蒙古爵位。其中,蒙古的王爺並不實行爵位降襲的制度,這也是清朝世代都為了籠絡蒙古貴族的原因。清朝“鐵帽子王”多擔任滿蒙八旗都統之類的職務,有時還可擔任侍郎、巡撫、提督、將軍、軍機處大臣等實職,但是在為人行事上稍有不慎即可獲咎。

    清朝從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到咸豐帝的兩個兒子(同治帝和憫郡王),共有皇子127位,冊封或追封為親王、郡王的有59位,其中生前實封王爵的有46位(包括登基為帝的雍親王、寶親王、嘉親王、智親王,即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在這些親王、郡王中,只有12位享有世襲罔替的待遇。其中以清初開國勳業而享受世襲罔替的“功封”鐵帽子王共有八位。乾隆、同治、光緒三朝,又有四位親王因種種原因被賜予世襲罔替待遇,稱為“特封”。清朝從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到咸豐帝的兩個兒子(同治帝和憫郡王),共有皇子127位,只有12位享有世襲罔替的待遇。其中以清初開國勳業而享受世襲罔替的“功封”鐵帽子王共有八位。乾隆、同治、光緒三朝,又有四位親王因種種原因被賜予世襲罔替待遇,稱為“特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ES 2018# VIVO和LG都將在CES上推出屏下指紋識別的手機,你更看好哪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