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勾畫不出的柔情
-
2 # 未濟
有人會覺得孫權糊塗,心狠,但其實都是為了維護他自己的地位,維護東吳孫氏的絕對統治。
孫權立孫和為太子,但又封老四孫霸為魯王,給了他極高的待遇,幾乎和太子等同,讓大臣們以為這是兩宮並立,老四也有機會,於是大臣們開始站隊了。這就是孫權想要的制衡。自古以來,太子是最難當的,既是繼承人,又是皇帝潛在的威脅。太子太軟弱了,皇帝一聽信讒言,說廢就廢掉,太子過於強勢,那麼皇帝就有危機感了。所以,即使是太子,也要制衡他,這是孫權的帝王之術。想讓老四制衡太子。
但是這也使得老四有了奪嫡之心,不斷陷害太子。經過多年的鬥爭,吳國朝堂幾乎分成了兩派,互相傾軋,局面已經有些失控了,制衡過頭了,所以孫權必須有個了斷。
孫權確實想過改立老四為太子,但是這事被太子的人聽到了,太子就找到親信陸胤,讓他請陸遜幫忙說情,因為陸遜是陸胤的叔叔。陸遜上書孫權,說明嫡庶之分,請求面見孫權。孫權一看,這宮中的事怎麼洩露了?陸遜怎麼能知道?於是孫權寫信責備陸遜,陸遜最終憤懣而卒。一代名將也因兩宮爭位而隕落。
這個時候孫權就不得不出手了,因為孫家的地位已經受到了其他世家大族的威脅。顧氏,朱氏,陸氏支援太子,要是太子繼位,那麼東吳就會被這幾個大家族把控。而魯王則獲得了很多朝臣的支援,魯王獲勝,那麼孫權就被架空了。孫權為了自己和孫氏的未來,決定兩個都不立,廢了太子,賜死了魯王。
孫權趁機清洗了支援兩方的勢力,使得東吳實力大損,但卻保證了他帝位穩固,孫氏獨大的局面。
孫權殺子是出於收拾殘局,長遠考慮,魯王活著就是有危機的。孫權從一開始想制衡,到最後差點失控,不得不來一波清洗,終是為自己和孫氏利益考慮,卻是坑了吳國,使得實力大減。 -
3 # 聊坐南書房
孫權殺子,也是為了平息兒子之間儲位之爭的飲鴆止渴,雖然暫時平息了爭儲的事情,但卻因為二宮之爭造成的後果,對東吳政權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也直接導致東吳開始走下坡路了。沒有選擇餘地的孫權,無奈之下選擇剛剛七歲的孫亮為太子。等到孫亮繼位後,東吳出現了君主未成年,沒有肱股之臣的局面,以致政令不通,權臣當道,最終發生權臣廢帝的事情。
孫權的昏庸,直接引發了二宮之爭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認為,東吳發生的二宮之爭的直接原因,就是由於孫權的昏庸,以致“嫡庶不分”使得宮闈混亂,縱容了其四子孫霸爭儲的行為,以致最後難以收場。
孫權一共有七個兒子,長子孫登、次子孫慮、三子孫和、四子孫霸、五子孫奮、六子孫休、七子孫亮。在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封孫權為吳王,拜孫權長子孫登為中郎將,封萬戶侯,據記載,孫登對曹丕的封賞拒絕接受,看來是根本沒有承認曹丕為皇帝的。當年,孫權立孫登為太子。
吳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孫權正式稱帝,以孫登為皇太子。我們說,如果孫登不死,東吳也就不會發生二宮之爭的事了。可惜的是,赤烏四年(公元241年),年僅三十三歲的孫登病死了。史書記載孫登“居心所存,足為茂美之德,”,他的去世,讓孫權失去了一個很好的接班人。
已經六十歲的孫權,在經歷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打擊後,需要在幾個兒子中再選立一個太子。由於次子孫慮早亡,年齡最大的就是三子孫和了。在赤烏五年(公元242年),孫權立十九歲的孫和為太子。史書記載孫和“好文學,善騎射,承師涉學,精識聰明,尊敬師傅,愛好人物”。這麼看來,孫和也是一個不錯的太子人選。
孫權在立孫和為太子不久,又封四子孫霸為魯王,可能是為了安撫孫霸沒有被立為太子那顆受傷的的心,孫權對孫霸非常寵愛。其實這也無可厚非,父親疼愛兒子也很正常。但是孫權給孫霸的待遇和太子孫和幾乎沒有區別,這樣一來,就逐漸滋長了孫霸的傲氣,甚至不將哥哥放在眼裡,形成了“和、霸不睦”局面。
孫霸仗著父親孫權的寵愛,處處與太子孫和作對,在朝中也要與孫和分庭抗禮。時間一久,大臣們也不知道孫權到底是怎麼想的,有些人就認為孫權極有可能會改立太子。於是朝中大臣也分成兩派,一派支援太子孫和;另一派支援魯王孫霸。支援孫霸的人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由孫霸取代孫和的太子之位。所以,不但孫和、孫霸兩兄弟在鬥,大臣們也分成兩派在鬥。
對於這種情況,孫權並沒有站出來明確鞏固孫和的太子地位,而是簡單的要求兩個兒子不要再結交大臣、賓客,專心學習。權力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孫權如此簡單處理,怎麼能消除兩兄弟的權力之爭呢?兩兄弟之爭不但沒有消除,反而更加助長了孫霸的僥倖心理,認為自己還是有機會的。而孫和卻極度擔心自己的地位不保。
在兩兄弟的進一步爭鬥中,朝中大臣之間的爭鬥也變的更加激烈。甚至出現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人支援太子;而驃騎將軍步鷙、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人支援魯王孫霸的情形。在二宮之爭的幾年間,這兩派也互相傾軋,導致朝政混亂不堪。
在這種情況下,孫權也覺得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了,他曾說:“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將有袁氏之敗,為天下笑。”這說明孫權對這件事的認識還是很清楚的。如果不解決就將蹈袁紹父子的覆轍。孫權雖然考慮到這個問題,但卻沒有想出好的辦法解決,而是得過且過的拖。
這時候,一幫女人的出現,讓事情發展的更加不可控制。孫權的女兒中全公主魯育是支援孫霸的;而魯育的姐姐朱公主卻支援孫和。另外還有一幫孫家的親戚也摻和進來了。由於孫和被立為太子,孫權就有立孫和的母親王夫人為皇后的打算。但是全公主不喜歡王夫人,也不希望孫和將來成為接班人,於是她就想辦法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有一次孫權生病了,太子孫和到太廟去祭祀,因為離孫權的一個妃子叔父家比較近,就被邀請到家中坐坐。全公主就對這件事大做文章,向孫權打小報告說,太子不到太廟祭祀,專門結交外戚,不僅不孝,而且有圖謀不軌的打算。全公主還對孫權說,太子孫和的母親王夫人“見上疾,有喜色”,意思說,王夫人聽說孫權病了很高興,希望孫權早死,他兒子好趕緊繼位。
孫權聽了全公主的讒言,大為震怒,王夫人為此嚇得不久也憂懼而死。太子太傅吾糜為了維護太子的地位,向孫權建議將孫霸派到夏口駐守,遠離朝廷。這本是非常合理的建議,但卻惹得孫權大怒,將吾糜下獄,以致死在獄中。丞相陸遜也因為主張太子正統地位需要穩固,魯王是屬臣應該有別,也惹得孫權不高興,多次派人責罵陸遜,陸遜在憂憤中去世,也使東吳失去了一位社稷之臣。
孫權對維護太子的一幫大臣進行打擊、清洗,導致東吳損失了一大批治國能臣。而孫權對太子孫和也越來越討厭,竟然將他幽禁。許多為太子求情的大臣被孫權杖責,有的甚至被滿門抄斬。這樣一鬧,孫權對魯王孫霸也好感全無了,對二子結黨非常痛恨。
吳赤烏十三年(公元250年)八月,孫權下令廢掉孫和的太子之位,降為彰王。孫霸因為有圖謀害死太子孫和的計劃,被孫權賜死。自此,東吳的“二宮之爭”以雙方的兩敗俱傷而結束。
二宮之爭給東吳帶來的後果孫權在廢除孫和的太子之位後,赤烏十三年(250年)十月,立自己最小的兒子孫亮為太子。神鳳元年(252年),孫權病逝,臨終前孫權徵召大將軍諸葛恪為太子太傅,會稽太守滕胤為太常,共同輔佐太子。隨後,十歲的孫亮登基。太平二年(257年),十五歲的孫亮正式親政。
託孤大臣諸葛恪,也沒有逃脫歷史上託孤大臣幾乎沒有好下場的怪圈,為了阻止諸葛恪專權,孫亮聯合孫峻,用計將諸葛恪殺死,並滅了三族。但事情並不是孫亮所設想的那樣,除掉了諸葛恪,又來了孫峻、孫綝兄弟。孫峻死後,朝中大權全部落在孫綝手中。
孫亮為了除掉孫綝,聯合姐姐全公主、太常全尚、將軍劉承等人策劃殺掉孫綝,可惜訊息被孫亮的妃子洩露,因為這個女人是孫綝的外甥女。孫綝連夜帶兵緝拿了全尚,幷包圍了皇宮。孫綝召集大臣宣佈:“少帝荒病昏亂,不可以處大位,承宗廟,以告先帝廢之,諸君若有不同者,下異議。”大臣們那裡敢不同意,只能說:“唯將軍令”。只有尚書桓彝不願意再詔書上簽字,被孫綝當場處死。
孫亮被廢后,貶為會稽王,不久在前往封地途中自殺,也有人說是被孫綝毒死的。孫綝又擁立了孫權的第六個兒子孫休繼位。孫休不久就設計殺掉了專權霸道的孫綝,看來這孫休還是有一定的手腕的。也是在孫休在位期間,東吳稍微穩定了一點,但也沒有什麼建樹。
永安七年(264年),孫休去世。大臣們考慮到孫休的兒子太小,擁立了原來被廢的太子孫和的兒子孫皓繼位。也為東吳迎來了一位荒淫、殘暴的皇帝,成為了東吳的亡國之君。
也難怪《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將東吳滅亡的責任歸結到孫權的身上,正是在他老年昏庸時所犯的錯誤下,為東吳後來的衰落,埋下了根源。
回覆列表
有人說,丞相星落五丈原的那一刻,三國實際上就已經結束了,無數曾經的能臣猛將紛紛隕落,代之以一批其他的名字依舊馳騁疆場。這個時代就是後三國時代,實際上這個時代也發生過許多著名的大事件。二宮之爭也就是東吳的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為爭奪太子之位的明爭暗鬥,因為孫權給兩人的待遇相同,使得孫霸起了爭奪太子之心。這場爭鬥從242年開始,250年結束,長達8年之久,而且延續到了朝臣身上,引起孫權不滿,最終以孫和被廢,魯王被殺,幼子孫亮被立為太子而結束。一般認為孫權年老昏聵。給予太子與魯王同等待遇,引發這場內鬥,然而這件事情如果深入分析,卻遠遠沒有這麼簡單。
一、東吳勢力中江東大族獨大,太子孫和卻很親近江東大族前太子孫登是孫權長子,為人謙虛有禮,孫權對這個長子也很看重,給他配備的團隊堪稱人才濟濟,有諸葛恪,陳表,顧譚,張休等等。孫登對這些臣僚待之以禮,平常騎馬出門從不踐踏農田,而且對待孫權和生母都很孝順。孫權帶兵出征合肥時,便放心的任命孫登留守建業,顯然是將孫登當作繼承人培養。不過孫登沒有福分,年僅33歲便病重去世,而他臨死前上表請求將三弟孫和立為太子。因為老二也早就死了,所以孫和就成了最年長的皇子。符合嫡長子繼承製,面對精心培養的兒子死前的心願,孫權沒有不答應的道理,因此孫和順理成章被封為太子,然而這時的東吳形勢已經不同以往。
東吳的統治集團主要為三部分,第一是以孫靜、孫輔等人為代表的孫氏宗親,第二是以周瑜、魯肅、呂蒙(生於汝南)、諸葛瑾為代表的淮南集團,最後則是朱、陸、顧、張等江東大姓。但在此時,孫韶、孫桓等孫家後起之秀紛紛去世,孫家宗親力量大為削弱,而哪怕是活得最長的諸葛瑾也在241年,也就是二宮之爭的前夕去世。也就是說此時江東士族的力量已經基本把控朝政,陸遜出鎮武昌,掌管荊州。作為依靠江東門閥建立起來的政權,世家大族為東吳提供兵員和糧草,使得孫權對江東大族不得不倚重的同時,又深為忌憚。
赤壁之戰前夕,曹操率大軍飲馬長江,諸臣無不勸速孫權投降,只有魯肅等人提出異議,世家大族的態度由此便可見一斑。即便曹魏統治江東,依舊需要倚重他們的力量,怎麼打牌也不會出局,而在這種局面下,孫權必然要想辦法削弱江東大姓的力量。而偏偏太子孫和又與江東大族走得很近,關係親密,於是乎一場虎毒食子的陰謀緩緩拉開了序幕。
二、孫權令孫霸與孫和相爭,以兩個兒子為代價,重創江東大族孫權對孫和與孫霸一視同仁,待遇相同,這要是放在尋常人家自然是好事,可是在帝王家可就不是什麼好事了。孫權又不是真傻,他難道不知道尊卑有別?孫霸自以為得到了孫權的暗示,明裡暗裡與孫和開始較勁。恰好這個節骨眼上又發生了一件事情,孫權生病,命令孫和到宗廟祭祀,因為孫和的妻子,也就是太子妃的叔叔住宅靠近太廟,孫和在被邀請之下便去他家坐了坐,向來與孫和之母王夫人有仇的公主孫魯班便對孫權咬耳朵:“我看見孫和沒有去宗廟, 反而到了太子妃叔叔家中密議,而且王夫人面有喜色。”孫權以為孫和圖謀不軌,震怒之下將其疏遠。
孫霸頓時高興了起來,孫和不受寵愛, 那不就輪到我了麼?隨即公開與孫和叫板,而朝臣也因此分裂為兩派。陸遜、吾粲、顧譚、諸葛恪等支援太子,步騭、呂岱、全琮等支援魯王。引起孫權不滿。孫權先是將吾粲下獄誅殺,派使者責問陸遜,陸遜隨後鬱鬱而終了。顧譚本來因為軍功和全琮一家有仇,也被藉機陷害流放到了交州,不久死去。而以江東大族為代表的太子黨遭到了重大打擊,孫和也在250年被廢掉.既然孫和被廢,孫霸是不是就能成功上位了呢?結果孫霸的下場比孫和還要慘,直接被賜死,一干黨羽也被誅殺。最後的勝利者是孫權寵愛的潘皇后所生幼子孫亮,真可謂天上掉餡餅。
孫亮很聰明,有一個次他想吃浸著蜂蜜的梅子,便命身邊的黃門(宦官)去拿。黃門恰好和看守府庫的庫吏有仇,更將老鼠屎放入蜂蜜中意圖陷害庫吏。但是孫亮命人將老鼠屎切開,發現裡面是乾燥的,因此判定是黃門臨時放入,蓄意誣陷庫吏,與曹衝八歲稱象有一拼。因此自然得到孫權喜愛,而且他的母親潘皇后也很受孫權寵愛。孫權為孫亮選定的輔政大臣為諸葛恪、滕胤和孫峻,不難發現這正是孫氏宗親和淮南集團為主。也就是說孫權不惜以害死兒子為代價,重創了江東大族的同時,扶持了最喜愛的幼子孫亮即位。
結束語孫權故意扶植孫霸與太子孫和對抗,藉機壓倒了世家大族的同時,又扶持了心愛的幼子即位,一石二鳥。這份權謀不惜以犧牲兩個兒子為代價,當真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梟雄氣度可見一斑。雖然數度攻打合肥均以失敗告終,只能固守江東體現出孫權的軍事才能的確是稍遜一籌,但是他的權謀手段,政治手腕在這場二宮之爭中體現的實在是太深沉了
怪不得連曹操都說“生子當如孫仲謀”,想必曹操也自認為政治手腕與權謀手段可能是比不過孫權吧。曹操在面臨兩個兒子的爭鬥時,他想要扶持的兒子曹植就沒能成功上位,當然這是多因素的。但也足可看出,孫權對於權術的把握的確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儘管後世譴責孫權在道義上有所缺失,但是做為一個政治家,這也許是孫權能夠立身於群雄倍出的三國時代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