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鵬展照明
-
2 # xlhlhl
不會啊。這個原因我們可以從一個歷史細節可以看到,劉邦比項羽先入關中。一進咸陽,劉邦就去秦宮,蕭何去了三公衙門去把秦的所有政府檔案拿走了。蕭何這些謀士他們要的是建一個新的大一統王朝,而項羽希望回到春秋時代,所以,就算劉邦死了,蕭何他們會重新找一個合適的人當領袖,繼續走大一統之路,而且一定會找到,畢竟不是皇帝威儀誰不羨慕?能當皇帝為什麼要當諸侯?
-
3 # 此娛非彼娛
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那麼歷史可能會這樣……
首先先來分析一下當時的國家情況,亂,所以國家急需要統一。可是項羽當了王以後,並沒有要直接進行全國的大一統,而是選擇了稱王!這就足以證明項羽只是一個封建主義者,而不是一個熱衷統一稱霸的專制主義者,這一點和劉邦有著根本的區別。
劉邦從最初的反抗到真正的建立漢朝,走的路線都一直是大一統,從來都沒有想到過稱王稱霸,劉邦雖然在出身上不如貴族出身的項羽,可是眼光和格局比項羽大了太多,究其根本原因,可能是劉邦更願意去聽從意見,而項羽更多的則是選擇一言堂,哪怕是對他最尊敬的亞父范增都無法真正做到言聽計從。事實證明,做一個聽話的君主,遠比做一個不聽從建議的君主強太多了。
項羽的分封王,並且自稱為楚霸王的做法,肯定會為全國的混亂埋下隱患,他的做法不是順應秦朝的大一統潮流,而是歷史的後退,是想要把全國從新的代入春秋戰國的混亂,到了那個時候,全國亂戰,為了搶奪地盤勢必依然會繼續戰鬥,這是一種歷史的倒退。甚至於,歷史依舊是幾個國家在彼此把持,這就不是後來劉邦建立的漢族大一統了,而是民族的真正分裂,是一種極其倒退和罪過的做法。
最重要的是,項羽為人性格太過狠辣,做事情根本就不留餘地,屠殺秦國軍隊的時候,如果能夠把秦人和其餘六國進行分割,勢必會增強自身實力,完全沒有必要進行統一活埋,還有他屠殺整城人的做法,簡直堪稱儈子手。
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他也不可能達到劉邦的高度,就算是他獲得了劉邦的舊臣,獲得了張良,樊噲……也不會聽從這些人的建議,這一點從韓信身上就能夠得到體現。韓信原本就是劉邦的警衛,負責站崗放哨的,項羽從來都不聽從韓信意見,可劉邦聽從了韓信的建議,還敢於放權讓韓信去做,這才有了大一統的局面。
如果項羽殺了劉邦,最好的局面是項羽死的早一點,然後有範曾培養項羽的下一代,然後才能夠走向更好的結局,歷史上的範曾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者,只是碰到了一個不樂意聽大話的主子,白白浪費了一身才華。
-
4 # 看鑑
項羽劉邦之間的故事廣為流傳,一個是西楚霸王卻最終烏江自刎,一個是泗水亭長卻最後成為漢朝開國皇帝。那麼如果歷史改寫變為項羽殺了劉邦又會怎樣呢?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探討為什麼項羽非要自刎江邊,如果他跋涉過江捲土重來結果會不會有所不同呢?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追思楚霸王項羽的詩句(華清宮武則天)。在史記《項羽本紀》的記載中,項羽說自己之所以烏江自刎,是因為他兵敗有愧,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但如果他真的放下身段過江,結局就會不一樣嗎?
楚漢戰爭末期,項羽在垓[gāi]下遭遇十面埋伏,他帶領800多人浴血奮戰殺出重圍。在漢軍的一路追殺下,到達東城時只剩下28騎兵,身後卻是幾千漢軍,按理說這個時候項羽已經走投無路,但他卻沒有選擇自盡,反而帶領手下衝入敵陣,斬殺百餘人又將漢軍逼退。(帝國的興衰)銅牆鐵壁的包圍項羽都毅然突出,這一路奔逃也顯示出他其實早有退守之意。但在烏江邊上,眼看可以渡江逃回老家之時,他卻留下慷慨遺言自行了斷,這顯然不僅僅是傲氣使然,更為合理的解釋是什麼呢?
司馬遷在《東越列傳》中說得很清楚,秦末戰爭中閩[mǐn]越人聽從項羽號令共同伐秦。秦滅之後,由於項羽身為滅越的楚人後裔,對閩越人挾[xié]有私意,所以唯獨沒為閩越首領封王。(伐秦封王,帝國)楚漢爭霸一開始,閩越人就站到了劉邦一邊。項羽兵敗之時,閩越人已經佔領了長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區。兵將零落的項羽,即便逃過烏江也很難再打出一片天地。於是,項羽才做好了殺身成仁的準備。與其渡江苟且偷生,不如慷慨自刎,留下千年美名!
-
5 # 鐵馬冰河wu
楚漢爭霸的傳奇故事在中國可謂婦孺皆知、膾炙人口。秦王朝末年,秦二世胡亥重用奸佞禍亂朝綱,法律日益嚴苛、殘酷。加上之前秦始皇窮盡天下人力、物力為自己修建驪山大墓,還收繳天下兵器“銷鋒鏑,鑄金人”,在李斯的慫恿下焚書坑儒,百般侵漁、盤剝民眾,致使民不聊生。人民不堪暴政,紛紛揭竿而起。先有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緊接著天下擾動,潛伏民間的戰國劫餘舊貴族與底層人民爭相扯旗造反,誅殺地方官,響應陳勝、吳廣。
楚國舊貴族項梁、項羽叔侄和“村官”劉邦聞風率眾群起響應,興義兵,誅暴秦,給風雨飄搖的秦王朝以沉重的打擊。
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楚霸王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後人,與秦素有不共戴天的世仇。
公元前224年,秦軍大舉南下擊楚,楚王拜項燕為主將,率兵迎擊來犯之敵。秦將王翦足智多謀,他避開楚軍的鋒芒,採取堅守不戰的策略。項燕多次邀擊,秦軍只堅守不出。時日一久,楚軍疲憊乏食,加上主帥項燕發生戰略誤判,竟下令大軍撤軍回返。王翦見楚軍東返,馬上下令秦軍乘勢出擊,秦軍敢死隊出敵不意突襲楚軍,大砍大殺。楚軍猝不及防,被殺得大敗虧輸,項燕在軍前揮刀自刎。是役,秦軍佔領了楚國的大片土地。
因先祖死於秦將王翦之手,項家叔侄一貫視秦如寇仇 。如今看到天下大亂, 他二人也在吳中(今江蘇吳縣、宿遷)拉起一彪人馬,起兵反秦。叔侄二人殺會稽太守,組織起一支8000人的隊伍,號稱江東子弟兵,後逐漸發展成一支擁眾40餘萬的強大軍隊。
劉邦,彭城(徐州)沛縣人 。他是一介布衣出身 ,小時候也讀過一點書,但不是一個老老實實的讀書人。 青年時期,劉邦做了沛縣泗水亭長,大概相當於今天鄉里管治安的派出所所長之類的小吏,屬於秦朝最基層公務員。劉邦生性豁達大度,不喜務農,整日遊手好閒,偷雞摸狗,吃喝嫖賭樣樣精通,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酒色之徒。這樣一個“舅舅不疼,姥姥不喜”的浪蕩子,在常人眼裡是乏善可陳、難成大器的人物,後來卻偏偏陰錯陽差、以弱勝強,擊敗了威風八面、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建立起綿延400餘年的大漢帝國。
項羽自幼也不喜歡讀書,卻有天賜神力,痴迷“萬人敵”。意思是喜歡排兵佈陣、指揮千軍萬馬攻城拔寨,臨陣殺敵。項羽力能拔山舉鼎,氣蓋天下,有萬夫不當之勇。項家叔侄披堅執銳,親冒矢石,只用3年時間,就率5路諸侯大軍誅滅暴秦。項羽天生霸氣,眾人畏之如虎,皆以“霸王”稱之。項羽之勇,由此可見一斑。
楚霸王虎視天下,認為已無人可與之比肩,攻取咸陽 、取秦而代之只在早晚之間 。於是他放慢進攻步伐,大肆分封諸侯,政令大多出自項羽一人,群雄不敢仰視,唯其馬首是瞻。
命運之神似乎格外眷顧這位勇冠三軍、英氣逼人的年輕人,勝利的天枰已向這位幸運兒的頭頂傾斜。
然而,笑到最後的卻不是力壓群豪、百戰百勝的項羽,正應了那句老話“人算不如天算”。是所謂 “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撿了大便宜的漁翁不是別人,正是那屢戰屢敗、屢仆屢起、頑梗堅韌的混混亭長劉邦。
史料記載,項羽率楚軍與秦軍和各地割據勢力苦戰70餘次,無不所向披靡,擋者破,擊者服,每逢陣仗無不“踏敵屍骨唱凱旋”。然而身為貴族後裔的項羽自視甚高,性格剛愎自用,不聽善言,自恃勇力,以力服人,不善接納並使用賢才,導致身邊輔佐四散而去。項羽勇猛善戰,無人能敵,性格也豪放雄毅,頗具人性之美。 但勇冠三軍的項羽也有黑暗的一面。史載他殘酷嗜殺,所過無不灰飛煙滅。特別是秦楚鉅鹿惡戰之後,項羽坑殺20萬秦軍降卒,致天怒人怨,人心背離 。史載:項羽入關後“殘暴成性,燒殺搶掠,秦人大失所望,然懼怕項羽,不得不服”。
這時的項羽實力比劉邦強得多 。百戰百勝、鷹瞵虎視的項羽視劉邦猶如部曲,根本不放他在眼裡。
劉邦雖然玩世不恭,有流氓習氣和無賴作風,但他身上有項羽所不具備的品格:性格豁達、隱忍,知人善任,從諫如流,肚量大能容人,禮賢下士,能虛心聽取不同意見,從不固執武斷,有功即賞,善於籠絡人心、團結部曲。
其實,項羽氣勢最盛時,手下也是謀士如雲,猛將如雨。張良、韓信、英布、季布、彭越、司馬卯、魏王豹、韓王信、陳平、張耳等都跟過項羽。這些人都是時代的弄潮兒,皆非等閒之輩。然而性格偏狹、有勇無謀的項羽卻不重用和善待這些能人,致使這些英才最後大多投奔了劉邦。項羽心懷婦人之仁,他見士兵負傷能為之落淚,更能用嘴為士兵吸瘡療毒,卻不捨得給有功之人封官授賞。關鍵時刻更不聽謀士范增勸說,一意孤行,一錯再錯,猶猶豫豫,將眼看到手的勝利果實拱手送給了曾經的手下敗將劉邦。
劉邦斬白蛇起義時已是個48歲的半大老頭了,而這時項羽則是個雄姿英發的青年才俊。從人性魅力和軍事實力的角度看,劉邦遠不如項羽。假如項羽能招納天下賢才,能聽得進足智多謀的范增之勸諫,關鍵時刻心腸再狠一些,當斷則斷,絕不允許自己優柔寡斷,那麼天下一定姓項而非姓劉。
史家把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這幾年爆發的一系列戰爭稱作“楚漢爭霸”。由於劉邦的部隊率先攻進秦都咸陽,項羽妒火中燒,加上劉邦手下的司馬曹無雙向項羽密報,說劉邦準備在咸陽稱王,項羽聞言既驚且怒、遂起殺機。
在謀士范增的運籌下,項羽在咸陽郊外的鴻門擺下酒宴,邀請劉邦前來赴宴,好乘機結果了他。在這場殺機重重的酒宴上,范增多次暗示項羽,催促他按事先計劃除掉劉邦,無奈義氣深重的項羽首鼠兩端、不忍下此毒手。范增非常著急,連忙抽身離席把項羽的堂弟項莊找來,面授機宜,要他到宴會上去敬酒,以舞劍助樂為名,趁機刺殺劉邦。由於項羽的叔父項伯和劉邦部下的猛將樊噲的阻攔、救護,劉邦才得以脫身逃走,保全性命。見項羽縱虎歸山,范增勃然大怒,明斥項莊暗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記·項羽本紀》 "。
最終,歷史放棄了兵強馬壯、力拔山、氣蓋世、但不諳權謀、不懂籠絡人心且心懷婦人之仁的項羽 ,而是選擇了實力相對弱小且起於蓬蒿間、但多謀善斷、會招賢納士的草根劉邦。
持續五年之久的楚漢相爭落下帷幕, 項羽高開低走,本佔有絕對優勢的他因一系列決策失誤,在垓下被 劉邦麾下悍將韓信一舉擊敗,突圍後走投無路,陷入“四面楚歌”的絕境中,最後被迫自刎烏江。一代無敵霸主,瞬間化作南柯一夢。
元末才子施耐庵曾嘲歌一曲:九里山前作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順風吹動烏江水,好似虞姬別霸王。自幼不喜讀書、厭惡務農、很有流氓習氣、但情商極高、善於收攏人才的“屌絲”劉邦出人意料地逆襲心高氣傲的貴族項羽,成了君臨天下的漢高祖。一開始並不被人看好的他笑到最後,成功獲取天下。
楚漢爭霸,以漢勝楚敗而告終,西楚霸王、貴族子弟項羽的敗亡使得先秦時期贏者通吃的諸侯貴族們徹底退出歷史舞臺,那些世襲罔替、極為注重血統、講究源流正溯的貴族統治者們開始日薄西山。出身微賤的“布衣將相”們首次坐上了金鑾殿。這顛覆歷史的一幕,被史家視作千百年從未有過的大變局。
其實,項羽有好幾次機會除掉心腹之患劉邦,其中以“鴻門宴”為最佳時機。貴族特有的驕矜傲慢加上下不了狠手的性格弱點,使他幾次放死敵劉邦一條生路 。劉邦最終才得以打敗項羽,掃平諸侯 ,底定中國,開大漢400年基業長青。
毫無疑問,劉邦的品行 、思想境界、人格魅力、甚至文治武功都是不足道的,很多方面都不如英邁豪俊的項羽,卻偏偏能最終成事,坐穩皇位,可謂造化弄人。時勢造英雄,英雄也造時勢。劉邦成功的奧妙在於會用人。 他不善帶兵打仗,更不能臨陣殺敵,但麾下雲集了那麼多能人賢士,得人才者得天下,最後擊敗項羽,取得勝利。劉邦能屈能伸,幾起幾落,屢敗屢戰,從不言放棄,最後終得天下。
有道是自古英雄難敵梟雄,流氓無賴何以得天下?得英才者得天下!權謀之“術”,臉厚心黑,劉邦有而項羽無, 這正是自古屢屢上演的流氓戰勝英雄的制勝法寶。
項羽雖敗,然而失敗的英雄比勝利的無賴更引人同情與追思,他的青春激情,他的英雄豪氣,他的鐵漢柔情引“無數文人墨客競折腰”。他是一個失敗的英雄。關於他的死,唐宋時期有3位大詩人寫過傳誦千古的詩句: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王安石:有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戰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看來,人們對“人傑、鬼雄”、驍勇無敵的項羽之敗亡更多的是同情與惋惜,哀憐、仰慕、追思之態溢於言表。
假如當初在鴻門宴上他不猶猶豫豫,而是痛下殺手,幹掉劉邦,歷史將會以另一番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項羽和劉邦,孰優孰劣,還真是難下斷言。項羽建立的王朝是否比劉漢更加興盛,這些都是無法假設與回答的難題。 楚漢爭霸,英雄豪傑敗亡而流氓無賴稱帝發家,這樣的結局,看似偶然,其實必然。秦亡、楚滅、漢興,歷史的迴圈往復、治亂興衰,後人又能說什麼呢?
網路配圖
-
6 # 青年史學家
如果當初項羽殺了劉邦,歷史也不會改寫,因為歸根到底,項羽的東方政策沒有發生變化,適應不了新形勢的需要。
什麼是東方政策?這裡我們要講一講千年大計了,在山嶽時代,中國的都城一般是東西移動,以長安—洛陽為軸心,以關中和關東為主要的地理單元。五胡亂華,隋煬帝修大運河之後,則主要是以北京-南京為軸心,以江南和華北為主要地理單元。
也就是說魏晉南北朝之前,歷代中原王朝是否能夠延續,主要看其能否處理好其東方政策。比如商紂王滅淮夷,“淮夷滅,殷商傾”,被西周以可乘之機。比如武王設三監,結果發生三監之亂,周公二次東征,設成周八司,解讀東方危機。
歷史上的秦國是比較能妥善施行其東方政策的,比如事商、事周、和晉、和楚、和齊,《諫逐客書》任用東方六國之才。但荊軻、高漸離、張良刺秦之後,改變了其東方政策,開始以高壓態勢統治六國。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軌、法家思想、皇帝制度、郡縣制度、官僚制度。在柔性的統治措施上遠遠不夠,只有以雍為核心的五帝、山川祭祀,和巡狩、封禪。不能因六國之俗。所以徭役最遠的楚東國之項羽、劉邦起兵反秦。
但滅掉秦國之後,項羽自稱西楚霸王,還是恢復東周末年的天下體系,因為坑殺20萬秦國降卒,所以他不能有效的整合東方六國的矛盾和關中勢力。最終據秦之地、用秦之人和因秦之政的劉邦成功整合關中和關東力量,所以他才能屢次被項羽打敗,又屢次起來,最終消滅項羽。劉邦建立西漢之後,推行郡國並行制和道儒法合流,暫時維護穩定,最終文景二帝時期,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雄才大略,才算完成對東方的征服。
所以項羽殺了劉邦,也會有另外一個李邦、張邦起來。
回覆列表
個人覺得不會,殺了劉邦還會有下一個劉邦。畢竟項羽適合做霸主不適合做來開國之君。性格決定命運。殺了劉邦後天下走勢依然是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當然歷史是不能假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