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
2 # 回憶還是要忘記
縱觀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從隋代到清朝的1300多年裡,共產生文狀元552名,武狀元182名,而能名垂青史者,不過文天祥、郭子儀(武狀元)、王維、柳公權等寥寥數人而已,其餘的則“泯然眾人矣”。而能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蟬聯第一,“連中三元”的,更是鳳毛麟角。“連中三元”是古代讀書人追求的最高目標,現在卻都淹沒在歷史的汪洋中,只能“不求聞達於諸侯”。
歷史上“連中三元”的狀元確切人數應是18位:一、唐代3名崔元翰(729-795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名鵬,字以行。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十七人。考官:禮部侍郎於邵。試題《》等。崔元翰是中國第一個“連中三元”的人,《》存其詩七首。武翊黃,字坤輿,官大理卿。府選為解頭,及第為狀頭,宏詞為敕頭,時號武氏三頭,生卒不詳。唐官方正史記錄其人其事甚少,吾在這裡為其扶位正名。張又新,字孔昭,工部侍郎張薦之子,深州陸澤(河北深縣)人,元和九年(814年)狀元及第。生卒不詳,流傳詩作17首,所撰《》一卷,是繼陸羽《》之後中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有資料記載唐後期宰相白敏中(白居易堂弟)也是“連中三元”的,此屬誤傳,白敏中雖然狀元及第,但鄉試時卻並非第一。二、宋代六名孫何(961-1004年),蔡州汝陽(今河南汝南)人,字漢公。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狀元。英年早逝。著有《》十餘篇,文集四十卷傳世。王曾(978-1038年),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字孝先,諡號文正。宋真宗鹹平五年(1002)壬寅科狀元。官至宰相,無較大政績,著有《》傳世。宋庠(996-1066年),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字公序,初名郊。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甲子科狀元。曾因彈劾范仲淹,被貶揚州。一生久居相位,終無建樹。楊寊(1014-1044年),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審賢。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壬午科狀元。中狀元后,授將作監丞,通判潁州,因母親病逝,未及赴任。喪事辦完不久,楊寊亦一病不起,日漸羸弱,終於撒手人寰,年僅三十歲。馮京(1021-1094年),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字當世。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己丑科狀元。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多次被貶,後為司馬光所看重。一生政績平平。王巖叟(約1043—1093),字彥霖,宋代大名清平(今臨清杜窪村)人。。《》載:“巖叟十八、鄉舉、省試、廷對皆第一。”性格耿直,剛正不阿,官至丞相。有人認為陳堯叟、彭汝礪兩位狀元郎亦曾“連中三元”,餘細心考證後,毅然把二者排除。三、遼代一名王棠(?-1094年),涿州新城(河北涿縣一帶)人,字號不詳。遼興宗重熙十五年(1046)丙戌科狀元。官拜南府宰相,後病逝於任上。在任期間,法度修明,較有政績。宋、遼官方很少記載此案,餘在此修訂補上。四、金朝一名孟宋獻,生卒年不詳。開封(今屬河南)人,字友之,號虛靜居士。遼世宗大定三年(1163)癸未科狀元。高中後不久,因母親病逝,哀傷過度,在服喪期間病逝於家。五、元代一名王崇哲,生卒年不詳。中山無極(今河北無極)人,字元舉。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即漢人、南人榜,考題較難)狀元。在歷史上無甚功勳。六、明代兩名黃觀(1361—1402),字瀾伯,又字尚賓,安徽省貴池縣清江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殿試策論中主張“屯兵塞上,且耕且守,來則拒之,去則防之,則可中國元擾,邊境元虞”,取殿試一甲第一名,至此六次考試(縣考、府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均獲第一名,時人稱“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後燕王朱棣“靖難”,攻破南京,正在長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的黃觀,得悉惠帝已死,自知大勢己去,投江自盡。黃觀在好多官方古本上連狀元的記載都沒有,餘認真查解,確係“連中三元”,特此增訂。商輅(1414-1486),浙江淳安人,字弘載,號素庵,諡號文毅。1435年鄉試第一,之後屢試不中,10年後會試第一,繼而殿試第一,為明英宗正統十年乙丑科狀元。嚴格地說商輅不能稱之為“連中三元”,而應該叫做“獨中三元”。他為人直言持正,剛正不阿,與于謙同朝為臣。官至吏部尚書,世人盛讚“一代賢相”。著有《》、《》、《》,以及所纂《》、《》等書。有人把明代狀元楊守勤劃入“連中三元”的行列裡,其實他在鄉試時只取得了第三名,所以不能入圍,特在這裡澄清。七、清代兩名錢棨(1734-1799年),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字振威,號湘舲。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狀元,同榜進士有陳萬青和汪學金等。一生建樹不多。陳繼昌(1791-1840年),廣西臨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號蓮史。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狀元。同榜進士有徐乃普和陳鑾等,官至江蘇巡撫。著有《》、《》。有書上說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狀元郎戴衢亨為“連中三元”者,此純屬誤傳。八、連中三元的武狀元歷史上僅有兩名王名世,字、號、生卒年均不詳,浙江永嘉英橋(今龍灣)人,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武舉順天鄉試解元,萬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武舉會元、狀元。因明崇禎四年前武舉沒有殿試,故會元即可稱狀元。王名世勉強可以算做“連中三元”。王玉壁(1617一1706年),字楚珩,浙江富陽人,十三歲開始向外祖父學習武藝。臂力過人,能開強弓,作左右射,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他二十歲,參加浙江鄉試,中武解元(第一名)。清順治八年(1651年)再應浙江鄉試武科,中解元。次年,進京會試,中會元;殿試欽點一甲一名武狀元。官至總兵,律己甚嚴,雙鐧終日不離身,治軍頗有成效。1706年無疾而終,享年89歲。附件一:(有些內容可能有問題)○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歷代狀元中,最為後世欽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寶四年(1256年)丙辰科狀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歷代狀元中,對中國政治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的,是清咸豐六年(1856年)丙辰科狀元翁同龠禾。他一生兩為帝師,在晚清帝、後兩黨之爭中為帝黨首領。甲午中日戰爭後,積極支援康有為變法主張,並密薦之於光緒皇帝,最終促成“戊戌變法”,使當時政局發生重大變化。○歷代狀元中,唯一由狀元而成為皇帝的,是西夏天慶十年(1203年)癸亥科狀元李遵頊。他是夏宗室齊王李彥宗之子, 於天慶十年(1203 年)參加西夏科舉考試,廷試得中第一,成為狀元。襲封齊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後於西夏皇建二年(1211年) 發動宮廷政變,廢夏襄宗自立,成為皇帝,是為夏神宗。○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最早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狀元,是唐建中二年(781年) 辛酉科狀元崔元翰。他先後考中京兆府解頭(解元) 、進士狀頭(狀元)、博學宏詞科敕頭、制科三等敕頭。○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歷代科舉考試中,考中“三元”人數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孫何、王曾、宋廣羊、楊真宀、馮京、王巖叟等6人。○歷代狀元中,官至宰相(含相當宰相的官職,如內閣首輔、大學士等)人數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廣、商輅等17 人。○歷代狀元中,詩、畫成就最高的,是唐開元十九年(731 年)辛未科狀元王維。他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傑出代表之一,其詩歌藝術被認為“自李(白)杜(甫)而下,當為第一”。其繪畫被推為“南宗繪畫之祖”,古代文人畫亦自他而始。○歷代狀元中,詞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甲戌科狀元張孝祥。其詞追蹤蘇軾,氣概凌雲,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色彩,與張元幹並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是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先行者。○歷代狀元中,書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戊子科狀元柳公權。他精於楷書,也擅長行草書,和唐代另一大書法家顏真卿並稱“顏柳”;歷史上還把他和唐代歐陽詢、顏真卿、元代趙孟兆頁合稱為中國“楷書四大家”。○ 歷代狀元中,史學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時後漢乾??二年(949年)己酉科狀元王溥。他在唐代蘇冕始創會要體的基礎上,據蘇冕所編唐九朝《》及楊紹復等續修之書,重加整理,撰成《》一百卷。後又據五代歷朝實錄撰成《》三十卷。不僅史料豐富翔實,而且正式建立了會要體分類編纂的體例方法,為後世所仿效。這一貢獻被《》稱為“厥功甚偉”。○歷代狀元中,著述最豐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辛未科狀元楊慎。他不僅工詩,而且能文、詞和曲,並重視民間文學,是頗有成就的文學家和著名學者。其平生著述達四百餘種,雖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種;現存詩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豐,明時推為第一○ 歷代狀元中,植物學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慶二十年(1817年)丁丑科狀元吳其氵睿。他一生歷任多省巡撫,所至注意各地豐瘠與民生的關係,依據耳聞目見,繪圖列說,並輯錄古籍中有關植物文獻,成《》二十二卷、《》三十八卷,?是中國19世紀一部重要的植物學專著。○歷代狀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紹熙四年 (1193 年)癸丑科狀元陳亮。他提倡注重事業功利有補國計民生的“事功之學”。提出“盈宇宙者無非物,日用之間無非事”的命題,和朱熹多次進行過義利、王霸關係的辯論。其學說獨具體系,為永康學派的創始人。同時又是著名的文學家。○歷代狀元中,最嗜飲茶並對中國茶道研究作出貢獻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年)甲午科狀元張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記》一卷,評論各種泉水煎茶之優劣,是繼陸羽《茶經》之後中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歷代狀元中,唯一出使過東歐國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戊辰科狀元洪鈞。他於光緒十三年(1887 年)奉命出使俄、德、荷、奧諸國,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資料撰著的《》,開創了利用西方著作、資料研究元史的新紀元。○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唯一被皇帝招為駙馬的,是唐會昌二年(842 年)壬戌科狀元鄭顥。他狀元及第後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被宰相白敏中作為駙馬人選推薦給唐宣宗,尚宣宗之女萬壽公主。○歷代狀元中,唯一在剛剛及第後即被皇帝下令處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 丁丑科南榜(或稱春榜)狀元陳安阝。因該科殿試錄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滿。明太祖朱元璋疑錄取有私,大為震怒,竟下令將主考官及陳安阝等人一併處死。○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清咸豐三年癸丑,1853年) 女科狀元傅善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少數民族文字參加科舉考試得中狀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 癸巳女真進士科(又稱策論進士)狀元徒單鎰,為女真族人。他參加科舉考試是用女真文字。○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 年)甲辰科狀元劉春霖。他狀元及第次年,即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慈禧太后即下詔停止科舉,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末科狀元。○歷代狀元人數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壬午科,至哀帝(907 年) 丁卯科,285年間,科舉考試幾乎每年一次,約產生狀元270人。在《》、《》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餘人。○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蘇省。從順治四年(1647年) 丁亥科武進籍狀元呂宮,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南通籍狀元張謇,247 年間,共產生狀元49 人。○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蘇州府,共有狀元24人。○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在較短時間內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縣,是南宋時期的永福縣(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年)辰科,七年之間,連續產生蕭國樑、鄭僑、黃定3名狀元。○歷史上產生兄弟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張式(兄) 、張正甫(弟)等兄弟狀元19 人。○歷史上產生父子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張去華(父)、張師德(子) 等父子狀元6 人。○歷代兄弟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 是唐鹹通十四年(873 年)癸巳科狀元孔糹燻(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丙申科狀元(弟)孔緘。兄弟二人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歷代父子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 是北宋開寶二年(969 年)已巳科狀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開寶五年(972 年) 壬申科狀元安守亮(子)。父子二個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歷代狀元中,最早開始從事實業活動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狀元張謇。他於及第後次年(1895 年)即從事實業活動,先後辦起數十個企業及大批社會事業,影響遍及全國,被譽為“中國之大教育家、大實業家”。○歷代武狀元中,唯一參加過兩科考試,先中探花後又考中狀元的,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庚辰武科狀元馬全。馬全初名為馬王泉,於乾隆十七年(1752 年)曾參加一次武科進士考試,並在殿試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後因在任職期間與同僚發生矛盾,被削奪官職。為洗刷恥辱,他更名為全,決意再次奪取功名,終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武科進士殿試中得中狀元。附件二:狀元是中國科舉制度中的最高榮譽,是在最後一關考試(唐朝時的省試,宋以後的殿試)中,得到進士第一名的名稱。狀元亦稱鼎元、殿元。歷史上第一個狀元為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的狀元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為清朝光緒三十年(1904年)狀元劉春霖,1300年來共計狀元504人(若包括遼朝18人、金朝15人、大西國(張獻忠)1人、太平天國14人,共計552人)。另外也指武舉中的第一名,稱為武狀元。狀元這名稱跟榜眼、探花一樣,其實都是社會上習慣使用的稱呼。在官方正式發放的「金榜」之上,只會稱之為「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和「一甲第三名」。中國歷史上很多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很多都是進士出身,卻不見得特別多是狀元。在理論上,狀元應是在殿試中考對策表現最出色的,但事實上很多時都並非如此。宋代以後,定殿試名次的權力在皇帝手上。但定出誰是狀元卻不一定全以考生作答的內容作準則。歷史上經常有因為考生的名字、外貌、籍貫等等因素改變金榜的排名。清朝的皇帝更習慣以試卷的書法定出高下,對策的內容反而成為了其次。以名取人明洪武十八年殿試前,朱元璋夢見宮中有一巨釘。閱卷時發現有貢士名為「丁顯」,正應夢境,於是授以狀元。明永樂二十二年殿試,原定狀元為孫日恭。明成祖以「日恭」並在一起為暴,不吉;點另一貢士「邢寬」為狀元,取意「刑寬」。清同治戊辰科殿試,原定狀元為江蘇人王國均。因王國均與「亡國君」同音,不吉,反被貶至三甲。清光緒三十一年最後一次殿試,原定第一名是廣東人朱汝珍。傳說慈禧因為廣東人特愛造反(太平天國洪秀全、戊戌政變康有為及梁啟超、革命黨人孫中山皆廣東人),加上慈禧對與珍妃同名的「珍」字不悅;而又適逢大旱,「春霖」、「肅寧」都是好意頭的字,於是以直隸肅寧人劉春霖為狀元,朱汝珍只得榜眼。
自科舉發端的唐622年至1904年最後一科,中國一共有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人。
狀元中達到三元及第者20人。其中文科16,唐3宋6金1元1明2清3。武科4,明清各2。
三元及第,是說科舉中的舉人鄉試、禮部貢士會試、殿試進士,都拔得第一名。
此外,秀才考試要進行縣府院三級11場,如果也是三個第一,則稱小三元。明代黃觀即是此等牛人,中得大小兩三元,號六元魁首。
然而,讀書考試很牛的,大約運氣耗盡,做官及名氣都不怎麼樣。這麼多三元牛人中也就宋代馮京、王巖叟兩位稍微有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