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年前的今天,日本關東軍發動了侵佔東北三省軍事行動,東北軍統帥張學良下令不抵抗,不到五個月時間,東北全境淪陷。
隨後,國聯派遣由英華人李頓率領的調查團赴中國東北。
1933年2月24日,國聯大會以42票贊成,日本1票反對,通過了19國委員會關於接受《李頓調查團報告書》決議,重申不承認偽滿洲國。
日本於3月28日以抗議該報告書為由,宣佈退出國際聯盟,從此日本在國際上陷入空前的孤立。
隨著國際環境的日益惡化,日本軍部加緊擴軍備戰,面對未來與美國的戰爭,日本海軍想到用舉國之力建造“大和級戰列艦”,妄想用大炮鉅艦在太平洋戰場上與美國決一死戰。
大和號戰列艦和她的姊妹艦武藏,在軍迷和歷史愛好者眼中可謂是一個圖騰般的存在。圍繞著這一級“史上最大的戰列艦”,讚譽和詆譭的言論都是非常多的。
日本人親手建造了這兩艘戰列艦,而他們在戰後對這兩艘船有很矛盾的心理。
一方面,日本人很為大和號自豪,現在去日本還可以去吳市參觀那裡的“戰艦大和博物館”,博物館附近,當年建造大和號的船塢還留著,上面有現在日本人的題字——“戰艦大和誕生之地”,言辭中的驕傲之情不難想見。
可是另一方面,戰後日本人也對“該不該建造大和號戰列艦”進行了反思,在民間的輿論中,戰艦大和被譽為“昭和三大馬鹿(蠢貨)”之首,那言外之意就是“不該造這艘戰列艦”。
日本人對戰艦大和的矛盾心理在影視作品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阿基米德大戰》中的大和號 圖源網路
2005年,日本拍了一部《男人的大和》,那部電影聚焦的是大和號戰列艦的最後一戰。
而2019年,日本電影《阿基米德大戰》針對“該不該造大和號戰列艦”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具體的內容我就不劇透了,電影裡一個觀點提的很有意思——“大和號必須死,日本才能活”。
那麼,真的是這樣麼?
01
造價昂貴的戰艦大和
大和級戰列艦在整個戰列艦史上都算得上空前絕後的鉅艦。
20世紀30年代,日本國會中公開的每艘大和級戰列艦的造價是9800萬日元,而實際上每一艘大和級戰列艦的造價超過了1.7億日元(有說法實際費用為1億2898萬3091日元)。
要注意當時的日元跟現在可不是一個概念,這1.7億日元放到21世紀,這筆錢接近3000億日元,也就是25億美元左右,相當於10個球星內馬爾的轉會費用,真的是一筆超乎想象的鉅款了。
有人說,大和號不是日本海軍的機密武器麼,為什麼要報備國會?難道不可以暗地裡偷偷建造,最後來個“震驚!美國慌了”的大殺器?
這是因為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已經具備了基本的現代國家理念,人們不再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皇雖然在名義上管轄著一切,但是任何的國家支出都來自於對平民財富的稅收,造軍艦當然也不例外。
所謂現代國家,“國家花的每一分錢都必須對國民有所交代”是一個深入人心的理念,每年的軍費預算就算是走形式,國會也必須審批才能透過。
▲舾裝中的大和號戰列艦 圖源網路
不過大和這樣的戰艦畢竟要在效能上碾壓英美鬼畜,所以絕對不能讓外華人從造價上推斷出日本在造什麼,不然這樣的國之重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了。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人在造價上做手腳是必然的。呈現國會的預算上,一艘大和級戰列艦的造價是9800萬日元,這筆錢“看上去也就可以造一艘一般的戰艦”罷了。
實際上,日本海軍為每艘大和級戰列艦虛構了三艘驅逐艦和0.5艘潛艇,還提高了飛龍號航空母艦建造的報價和金剛號戰列艦的改造報價,這樣一來,大和號和武藏號戰列艦的實際造價就在賬上被平了。
對於當時深受軍國主義影響的日本民眾來說,看到自己的血汗錢被拿來發展了海軍,自然也是沒意見的,至於造什麼軍艦,反正大日本海軍天下無敵就對了。
▲電影《阿基米德大戰》截圖 圖源網路
我們剛才說過,每一艘大和級戰列艦實際的造價在1937年是1.3億日元,佔國民生產總值的0.29%,或者整個國家預算的3%。
要知道整個1940年,全日本民間住宅總投資也不過1.38億日元,道路建設費用是1.35億日元。兩艘大和級戰列艦加起來的造價,相當於全日本一年不蓋房子不修路的成本。
實際上,在日本海軍的計劃中,大和級戰列艦至少要建造四艘,這樣的吞金巨獸對於當時並不富裕的日本,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負擔。
02
大和級戰列艦是否毫無必要?
兩艘大和級戰列艦建成服役之後長期充當聯合艦隊旗艦,在後方無所事事,最後被美軍航空兵炸沉。
而且不僅後世批評大和,在決定建造大和之前,日本海軍內部就有很強烈的聲音反對建造這樣的鉅艦,比如山本五十六、大西瀧治郎,他們都是主張“未來的海戰都是要用飛機去打的”。
大西瀧治郎的態度更加強烈,說“把造大和的材料給我,我能造幾千架飛機,把美國的軍艦都給炸沉”。為這事兒他還想找海軍軍令部當面陳詞,但被攔住了——“天皇也是要排場的啊,大和戰艦就是天皇陛下的排場。”
▲1943年,裕仁天皇“御臨幸”戰艦武藏,兩艘大和級戰艦的確是給足了日本海軍面子 圖源網路
似乎山本五十六和大西瀧治郎有先見之明。但是我們忽略了一點,那就是“站在後來者的角度去指責前人是容易的”,而任何歷史事件的當事人都不具備預測未來的能力。
決定建造大和級戰列艦是20世紀30年代的事情,那會兒整個世界上,大炮鉅艦主義是海軍絕對的主流,縱然有一些人看到了航空兵潛在的能力,但這些“洞察”是基於一些演習,而不是任何實戰的經驗。
接受新的事物總是需要一個過程,而20世紀30年代的海軍軍人們又都是從小目睹著幾次艦隊大決戰成長起來的,想讓海軍主流接受“航空主兵”的概念,在飛機還什麼都沒做的情況下確實太難了。
不惟日本海軍,整個世界的海軍,那會兒都這樣。
對日本海軍來說,情況可能更嚴峻一些。這是由兩個因素造成的。首先是日本海軍的傳統。
這個傳統可不是說說而已,自打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海軍歷次海戰的勝利都是建立在軍艦的大炮之上,對於他們而言,並不知道除了“大炮鉅艦”之外任何獲取勝利的可能。
日本人的性格凡事認真,但很容易走極端,換句話說,他們很容易把過去一些成功的經驗總結出來,並固化成一些教條主義的東西。也不能說“這些過去的經驗”是不對的,但是一旦把這些東西固定成教條,去指導將來不確定的未來,那就會導致深重的災難。
▲反映對馬海戰的油畫作品。這場海戰的大勝使得日本海軍思維愈發的固步自封了 圖源網路
對於日本海軍來說,他們從經驗中提取的教條就是《海戰要務令》,這個要務令並沒有給航空兵和航空母艦留出太多的空間,大日本海軍的主力只能是戰列艦,不能是別的——這件事情也不是沒人提出質疑,但是思維的慣性十分可怕,說起來這樣思維的惰性也是人性的弱點。
既然有現成的指導,我為什麼還要挑戰權威啊。所以,我們站在後世的角度來講能看得出大和級不合時宜,但在當時主流的意見中,大和級戰列艦必須造。
其次,比“精神傳統”更重要的是日本的經濟實力。
日本海軍很清楚,憑藉自己的國力想和假想敵美國比拼戰艦數量非常不現實,那就只能在質量上取勝,憑藉著幾艘超級戰列艦扭轉乾坤。
當時的日本是第三海軍強國,但其綜合國力比之於英美差的很遠。對於英美來說,戰艦之外再造幾艘航空母艦雖然也要花費巨大,但還不至於傷筋動骨。
但對於日本而言,自己並沒有足夠的資本同時建造超級戰列艦和足夠多的航空母艦,這就是個二選一的選擇題,不存在“我都要”的可能。我們帶入當事人的視角,既然日本海軍過去的成功都是靠著大炮鉅艦,那有什麼理由在這個重大決策上改弦更張呢?
所以站在當時日本海軍決策層的角度來看,大和級戰列艦是必須要去造的。雖然在後世看來,“兩艘大和級戰列艦的花費足夠造四艘翔鶴級航空母艦了”。
▲“戰艦大和博物館”內的1:10大和號模型 圖源網路
問題是,就算把大和級戰列艦的資源都拿來造航母,能造的出來麼,造出來能有戰鬥力麼?
造船這件事情不是說有錢有材料就能造的(更何況日本這些東西都缺),總得有場地吧。
當時全日本能造大軍艦的船塢都是有數的,如果這兩艘大和級戰列艦改建成四艘翔鶴級航空母艦,那麼能找得到四個大的船塢容納這些航母麼?
別忘了,當時其他海軍的主力戰列艦也在進行現代化改造,也要佔用船塢資源。當真“航空主兵”造航母去的話,日本的船塢是不夠用的,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翔鶴號航空母艦的設計者在艦體前留影,這麼巨大的航空母艦也是要佔大船塢的 圖源網路
除了船塢之外,還有熟練工人呢,日本真能找到更多的熟練工人造航母?真能找到更多的熟練工人造更多的飛機?就算有了航母有了飛機,那麼,日本真的能找到更多的精英飛行員?這些問題哪一個不比船塢更難解決?
日本到了二戰末期,其實也是有航母的,也不缺飛機,但他們沒有合格的飛行員了,於是許多的飛機只能去神風,那些個航母也就只能在港口裡挨炸。
▲戰爭末期被炸沉在軍港裡的天城號航空母艦,光有航母沒有後續的跟進,就是這樣的下場 圖源網路
說白了,真要航空主兵,意味著整個海軍的深層架構進行變革。這絕不僅僅是“造什麼船”這麼簡單的事情。所謂的改革,組織和思維的革新是最難的,縱觀歷史,從來如此。
所以,大和也只能是這樣的大和,在當時,沒有任何別的選擇。
03
大和號真的毀了日本嗎?
電影《阿基米德大戰》當中,反對建造大和號的觀點是這樣的,“如果這樣的戰艦真的建成了,日本就要同美國開戰,到時候日本就萬劫不復了。所以,不論如何,都必須阻止這樣的戰艦建造計劃”。
真是這樣麼?
我們應該知道的一點事實是,日本海軍很早就把美國當假想敵了。多少年以來,日本海軍就是這樣子向議會要軍費,雖然他們當中有不少人也知道,真要同美國打起來,日本無論如何都不是對手,“這是連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
▲正在沉沒的大和號戰列艦 圖源《阿基米德大戰》
但在許多情況下,謊言說著說著自己就信了,於是昭和時代以來,日本屢次在國際上製造事端,更是慢慢地蛻變成了一個軍國主義國家,政府不能控制軍隊了,軍隊當中的中下級軍官更是屢屢“下克上”,先搞出個大新聞再說。
這樣子,日本軍隊是越來越狂妄,而國家在國際上愈發孤立,這才是日本滑向萬劫不復深淵的根本原因。
就算沒有大和號戰列艦,山本海軍大將不也計劃著用航空母艦偷襲珍珠港麼?歷史中的山本對於日本的國運並不無辜,但是他也清楚,面對一場怎麼看都贏不了的戰爭,第一次偷襲就取得決定性戰果是他唯一的選擇。
換句話說,只要日本是那種軍國主義體制,有沒有大和號,結果其實沒什麼區別。
▲聽到“玉音放送”痛哭不易,長跪不起的日本民眾 圖源網路
咱們華人對吳越爭霸的故事不陌生。吳王夫差是怎麼滅亡的呢?有人說是勾踐臥薪嚐膽,有人說是美人計,等等等等。但是《國語》中記載了一段魏文侯君臣的對話,很有意思,這段對話不難,全文摘錄於此。
“吳之所以亡者何也?”
對曰,“百戰百勝。”
文侯曰:“百戰百勝,國之福也,吳之所以亡者何也?”
對曰:“百戰則民疲,百勝則主驕。以驕主,馭疲民,未有不亡者也。”
這段話可以原封不動地移植到昭和年間的日本身上,都不用改動一個字。要不怎麼說,太陽底下無新事呢。
所以,軍國日本的滅亡,有沒有大和號其實都一樣,有些事情是早就註定的,不是一艘船能夠左右。
04
大和必須死,日本才能活
電影《男人的大和號》當中,有一個鏡頭給我印象很深刻。
當時船上的官兵接到了出擊命令,也知道這是一次必死的任務,有人就覺得“這樣去死很不值”,在船上還爆發了小小的騷亂。一名軍官面對這樣的疑慮,這麼給大家的赴死去找理由——為了日本的新生,你們要做赴死的先驅,這不是你們的夙願麼?
▲ 圖源《阿基米德大戰》
類似的話在《阿基米德大戰》中也有出現。大和號的設計師(以平賀讓為原型)坦白地說,他也知道日本跟美國打仗必敗無疑,所以,他要讓大和號替日本去死,這樣才能迎來國家的新生。
真是這樣的麼?當時的人果真有這麼高的覺悟?恐怕未必是這樣的。
但確實,大和沉沒,日本戰敗之後,的確這個國家迎來了新生。這樣的新生,是建立在徹底戰敗,無條件投降的基礎上的。面對祖國的戰敗,有的人走不出來,但更多的人“擁抱戰敗”,這才有了戰後那個讓人刮目相看的日本。
所以,說“大和必須死,日本才能活”,也不能說錯。但這裡的大和,指的不僅僅是一艘戰列艦。
1945年4月7日,戰艦大和攜帶著單程燃料向沖繩方向做決死突擊,途中被美國艦載機的飽和攻擊擊沉。
十年前,我看到過旅日華人俞天任先生寫的文章,提到戰艦大和的沉沒,他說了一些讓我至今印象深刻的話——
“大和號戰列艦是日本海軍的象徵,更是東亞人民苦難的象徵。沒人說得清戰艦厚厚的鋼板,有多少是靠著東北老百姓賣兒女的錢湊出來的,也沒人說得清戰艦高聳的桅杆上的雷達天線,有多少是來自日本娼妓的賣身錢.......如今,這些都沒了,沉在了太平洋的底下。”
只有這些都徹底沒了,一個國家才能迎來新生吧。當時的人未必有意識,但的確,大和之死才是日本新生的開始,只是,這個代價太過於沉重了。
89年前的今天,日本關東軍發動了侵佔東北三省軍事行動,東北軍統帥張學良下令不抵抗,不到五個月時間,東北全境淪陷。
隨後,國聯派遣由英華人李頓率領的調查團赴中國東北。
1933年2月24日,國聯大會以42票贊成,日本1票反對,通過了19國委員會關於接受《李頓調查團報告書》決議,重申不承認偽滿洲國。
日本於3月28日以抗議該報告書為由,宣佈退出國際聯盟,從此日本在國際上陷入空前的孤立。
隨著國際環境的日益惡化,日本軍部加緊擴軍備戰,面對未來與美國的戰爭,日本海軍想到用舉國之力建造“大和級戰列艦”,妄想用大炮鉅艦在太平洋戰場上與美國決一死戰。
大和號戰列艦和她的姊妹艦武藏,在軍迷和歷史愛好者眼中可謂是一個圖騰般的存在。圍繞著這一級“史上最大的戰列艦”,讚譽和詆譭的言論都是非常多的。
日本人親手建造了這兩艘戰列艦,而他們在戰後對這兩艘船有很矛盾的心理。
一方面,日本人很為大和號自豪,現在去日本還可以去吳市參觀那裡的“戰艦大和博物館”,博物館附近,當年建造大和號的船塢還留著,上面有現在日本人的題字——“戰艦大和誕生之地”,言辭中的驕傲之情不難想見。
可是另一方面,戰後日本人也對“該不該建造大和號戰列艦”進行了反思,在民間的輿論中,戰艦大和被譽為“昭和三大馬鹿(蠢貨)”之首,那言外之意就是“不該造這艘戰列艦”。
日本人對戰艦大和的矛盾心理在影視作品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阿基米德大戰》中的大和號 圖源網路
2005年,日本拍了一部《男人的大和》,那部電影聚焦的是大和號戰列艦的最後一戰。
而2019年,日本電影《阿基米德大戰》針對“該不該造大和號戰列艦”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具體的內容我就不劇透了,電影裡一個觀點提的很有意思——“大和號必須死,日本才能活”。
那麼,真的是這樣麼?
01
造價昂貴的戰艦大和
大和級戰列艦在整個戰列艦史上都算得上空前絕後的鉅艦。
20世紀30年代,日本國會中公開的每艘大和級戰列艦的造價是9800萬日元,而實際上每一艘大和級戰列艦的造價超過了1.7億日元(有說法實際費用為1億2898萬3091日元)。
要注意當時的日元跟現在可不是一個概念,這1.7億日元放到21世紀,這筆錢接近3000億日元,也就是25億美元左右,相當於10個球星內馬爾的轉會費用,真的是一筆超乎想象的鉅款了。
有人說,大和號不是日本海軍的機密武器麼,為什麼要報備國會?難道不可以暗地裡偷偷建造,最後來個“震驚!美國慌了”的大殺器?
這是因為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已經具備了基本的現代國家理念,人們不再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皇雖然在名義上管轄著一切,但是任何的國家支出都來自於對平民財富的稅收,造軍艦當然也不例外。
所謂現代國家,“國家花的每一分錢都必須對國民有所交代”是一個深入人心的理念,每年的軍費預算就算是走形式,國會也必須審批才能透過。
▲舾裝中的大和號戰列艦 圖源網路
不過大和這樣的戰艦畢竟要在效能上碾壓英美鬼畜,所以絕對不能讓外華人從造價上推斷出日本在造什麼,不然這樣的國之重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了。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人在造價上做手腳是必然的。呈現國會的預算上,一艘大和級戰列艦的造價是9800萬日元,這筆錢“看上去也就可以造一艘一般的戰艦”罷了。
實際上,日本海軍為每艘大和級戰列艦虛構了三艘驅逐艦和0.5艘潛艇,還提高了飛龍號航空母艦建造的報價和金剛號戰列艦的改造報價,這樣一來,大和號和武藏號戰列艦的實際造價就在賬上被平了。
對於當時深受軍國主義影響的日本民眾來說,看到自己的血汗錢被拿來發展了海軍,自然也是沒意見的,至於造什麼軍艦,反正大日本海軍天下無敵就對了。
▲電影《阿基米德大戰》截圖 圖源網路
我們剛才說過,每一艘大和級戰列艦實際的造價在1937年是1.3億日元,佔國民生產總值的0.29%,或者整個國家預算的3%。
要知道整個1940年,全日本民間住宅總投資也不過1.38億日元,道路建設費用是1.35億日元。兩艘大和級戰列艦加起來的造價,相當於全日本一年不蓋房子不修路的成本。
實際上,在日本海軍的計劃中,大和級戰列艦至少要建造四艘,這樣的吞金巨獸對於當時並不富裕的日本,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負擔。
02
大和級戰列艦是否毫無必要?
兩艘大和級戰列艦建成服役之後長期充當聯合艦隊旗艦,在後方無所事事,最後被美軍航空兵炸沉。
而且不僅後世批評大和,在決定建造大和之前,日本海軍內部就有很強烈的聲音反對建造這樣的鉅艦,比如山本五十六、大西瀧治郎,他們都是主張“未來的海戰都是要用飛機去打的”。
大西瀧治郎的態度更加強烈,說“把造大和的材料給我,我能造幾千架飛機,把美國的軍艦都給炸沉”。為這事兒他還想找海軍軍令部當面陳詞,但被攔住了——“天皇也是要排場的啊,大和戰艦就是天皇陛下的排場。”
▲1943年,裕仁天皇“御臨幸”戰艦武藏,兩艘大和級戰艦的確是給足了日本海軍面子 圖源網路
似乎山本五十六和大西瀧治郎有先見之明。但是我們忽略了一點,那就是“站在後來者的角度去指責前人是容易的”,而任何歷史事件的當事人都不具備預測未來的能力。
決定建造大和級戰列艦是20世紀30年代的事情,那會兒整個世界上,大炮鉅艦主義是海軍絕對的主流,縱然有一些人看到了航空兵潛在的能力,但這些“洞察”是基於一些演習,而不是任何實戰的經驗。
接受新的事物總是需要一個過程,而20世紀30年代的海軍軍人們又都是從小目睹著幾次艦隊大決戰成長起來的,想讓海軍主流接受“航空主兵”的概念,在飛機還什麼都沒做的情況下確實太難了。
不惟日本海軍,整個世界的海軍,那會兒都這樣。
對日本海軍來說,情況可能更嚴峻一些。這是由兩個因素造成的。首先是日本海軍的傳統。
這個傳統可不是說說而已,自打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海軍歷次海戰的勝利都是建立在軍艦的大炮之上,對於他們而言,並不知道除了“大炮鉅艦”之外任何獲取勝利的可能。
日本人的性格凡事認真,但很容易走極端,換句話說,他們很容易把過去一些成功的經驗總結出來,並固化成一些教條主義的東西。也不能說“這些過去的經驗”是不對的,但是一旦把這些東西固定成教條,去指導將來不確定的未來,那就會導致深重的災難。
▲反映對馬海戰的油畫作品。這場海戰的大勝使得日本海軍思維愈發的固步自封了 圖源網路
對於日本海軍來說,他們從經驗中提取的教條就是《海戰要務令》,這個要務令並沒有給航空兵和航空母艦留出太多的空間,大日本海軍的主力只能是戰列艦,不能是別的——這件事情也不是沒人提出質疑,但是思維的慣性十分可怕,說起來這樣思維的惰性也是人性的弱點。
既然有現成的指導,我為什麼還要挑戰權威啊。所以,我們站在後世的角度來講能看得出大和級不合時宜,但在當時主流的意見中,大和級戰列艦必須造。
其次,比“精神傳統”更重要的是日本的經濟實力。
日本海軍很清楚,憑藉自己的國力想和假想敵美國比拼戰艦數量非常不現實,那就只能在質量上取勝,憑藉著幾艘超級戰列艦扭轉乾坤。
當時的日本是第三海軍強國,但其綜合國力比之於英美差的很遠。對於英美來說,戰艦之外再造幾艘航空母艦雖然也要花費巨大,但還不至於傷筋動骨。
但對於日本而言,自己並沒有足夠的資本同時建造超級戰列艦和足夠多的航空母艦,這就是個二選一的選擇題,不存在“我都要”的可能。我們帶入當事人的視角,既然日本海軍過去的成功都是靠著大炮鉅艦,那有什麼理由在這個重大決策上改弦更張呢?
所以站在當時日本海軍決策層的角度來看,大和級戰列艦是必須要去造的。雖然在後世看來,“兩艘大和級戰列艦的花費足夠造四艘翔鶴級航空母艦了”。
▲“戰艦大和博物館”內的1:10大和號模型 圖源網路
問題是,就算把大和級戰列艦的資源都拿來造航母,能造的出來麼,造出來能有戰鬥力麼?
造船這件事情不是說有錢有材料就能造的(更何況日本這些東西都缺),總得有場地吧。
當時全日本能造大軍艦的船塢都是有數的,如果這兩艘大和級戰列艦改建成四艘翔鶴級航空母艦,那麼能找得到四個大的船塢容納這些航母麼?
別忘了,當時其他海軍的主力戰列艦也在進行現代化改造,也要佔用船塢資源。當真“航空主兵”造航母去的話,日本的船塢是不夠用的,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翔鶴號航空母艦的設計者在艦體前留影,這麼巨大的航空母艦也是要佔大船塢的 圖源網路
除了船塢之外,還有熟練工人呢,日本真能找到更多的熟練工人造航母?真能找到更多的熟練工人造更多的飛機?就算有了航母有了飛機,那麼,日本真的能找到更多的精英飛行員?這些問題哪一個不比船塢更難解決?
日本到了二戰末期,其實也是有航母的,也不缺飛機,但他們沒有合格的飛行員了,於是許多的飛機只能去神風,那些個航母也就只能在港口裡挨炸。
▲戰爭末期被炸沉在軍港裡的天城號航空母艦,光有航母沒有後續的跟進,就是這樣的下場 圖源網路
說白了,真要航空主兵,意味著整個海軍的深層架構進行變革。這絕不僅僅是“造什麼船”這麼簡單的事情。所謂的改革,組織和思維的革新是最難的,縱觀歷史,從來如此。
所以,大和也只能是這樣的大和,在當時,沒有任何別的選擇。
03
大和號真的毀了日本嗎?
電影《阿基米德大戰》當中,反對建造大和號的觀點是這樣的,“如果這樣的戰艦真的建成了,日本就要同美國開戰,到時候日本就萬劫不復了。所以,不論如何,都必須阻止這樣的戰艦建造計劃”。
真是這樣麼?
我們應該知道的一點事實是,日本海軍很早就把美國當假想敵了。多少年以來,日本海軍就是這樣子向議會要軍費,雖然他們當中有不少人也知道,真要同美國打起來,日本無論如何都不是對手,“這是連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
▲正在沉沒的大和號戰列艦 圖源《阿基米德大戰》
但在許多情況下,謊言說著說著自己就信了,於是昭和時代以來,日本屢次在國際上製造事端,更是慢慢地蛻變成了一個軍國主義國家,政府不能控制軍隊了,軍隊當中的中下級軍官更是屢屢“下克上”,先搞出個大新聞再說。
這樣子,日本軍隊是越來越狂妄,而國家在國際上愈發孤立,這才是日本滑向萬劫不復深淵的根本原因。
就算沒有大和號戰列艦,山本海軍大將不也計劃著用航空母艦偷襲珍珠港麼?歷史中的山本對於日本的國運並不無辜,但是他也清楚,面對一場怎麼看都贏不了的戰爭,第一次偷襲就取得決定性戰果是他唯一的選擇。
換句話說,只要日本是那種軍國主義體制,有沒有大和號,結果其實沒什麼區別。
▲聽到“玉音放送”痛哭不易,長跪不起的日本民眾 圖源網路
咱們華人對吳越爭霸的故事不陌生。吳王夫差是怎麼滅亡的呢?有人說是勾踐臥薪嚐膽,有人說是美人計,等等等等。但是《國語》中記載了一段魏文侯君臣的對話,很有意思,這段對話不難,全文摘錄於此。
“吳之所以亡者何也?”
對曰,“百戰百勝。”
文侯曰:“百戰百勝,國之福也,吳之所以亡者何也?”
對曰:“百戰則民疲,百勝則主驕。以驕主,馭疲民,未有不亡者也。”
這段話可以原封不動地移植到昭和年間的日本身上,都不用改動一個字。要不怎麼說,太陽底下無新事呢。
所以,軍國日本的滅亡,有沒有大和號其實都一樣,有些事情是早就註定的,不是一艘船能夠左右。
04
大和必須死,日本才能活
電影《男人的大和號》當中,有一個鏡頭給我印象很深刻。
當時船上的官兵接到了出擊命令,也知道這是一次必死的任務,有人就覺得“這樣去死很不值”,在船上還爆發了小小的騷亂。一名軍官面對這樣的疑慮,這麼給大家的赴死去找理由——為了日本的新生,你們要做赴死的先驅,這不是你們的夙願麼?
▲ 圖源《阿基米德大戰》
類似的話在《阿基米德大戰》中也有出現。大和號的設計師(以平賀讓為原型)坦白地說,他也知道日本跟美國打仗必敗無疑,所以,他要讓大和號替日本去死,這樣才能迎來國家的新生。
真是這樣的麼?當時的人果真有這麼高的覺悟?恐怕未必是這樣的。
但確實,大和沉沒,日本戰敗之後,的確這個國家迎來了新生。這樣的新生,是建立在徹底戰敗,無條件投降的基礎上的。面對祖國的戰敗,有的人走不出來,但更多的人“擁抱戰敗”,這才有了戰後那個讓人刮目相看的日本。
所以,說“大和必須死,日本才能活”,也不能說錯。但這裡的大和,指的不僅僅是一艘戰列艦。
▲ 圖源《阿基米德大戰》
1945年4月7日,戰艦大和攜帶著單程燃料向沖繩方向做決死突擊,途中被美國艦載機的飽和攻擊擊沉。
十年前,我看到過旅日華人俞天任先生寫的文章,提到戰艦大和的沉沒,他說了一些讓我至今印象深刻的話——
“大和號戰列艦是日本海軍的象徵,更是東亞人民苦難的象徵。沒人說得清戰艦厚厚的鋼板,有多少是靠著東北老百姓賣兒女的錢湊出來的,也沒人說得清戰艦高聳的桅杆上的雷達天線,有多少是來自日本娼妓的賣身錢.......如今,這些都沒了,沉在了太平洋的底下。”
只有這些都徹底沒了,一個國家才能迎來新生吧。當時的人未必有意識,但的確,大和之死才是日本新生的開始,只是,這個代價太過於沉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