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愛讀書的毛荷西

    (圖)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人一生下來,到底是性惡,還是 13:37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說,人之初,性本惡。

    王陽明說,人之初,無善惡。

    其實,還有一個觀點。

    那就是——

    人之初,有善惡。

    1.

    人之初的善惡問題,

    其實是一個哲學範疇的問題。

    那麼,

    不同的智慧,

    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我們先說說王陽明的“四字教”。

    一陣子,

    大家一股腦地去研究曾國藩,

    《曾國藩家書》脫銷了;

    又一陣子,

    大家一股腦地去研究王陽明,

    結果“心學”來潮了。

    好在《人民的名義》一熱播,

    許多人把心學一扔,

    頭也不回地去研究《萬曆十五年》了。

    冷靜點也好,

    正好咱們也來說說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同歸於寂”

    王陽明。

    有人給聖人下了一個定義,

    立德立功立言。

    但總覺得,

    不如莊子說得好。

    《逍遙遊》裡莊子是這樣說的:

    聖人無名,至人無己,神人無功。

    (圖)莊子,董書林(繪)

    我覺得還可以再加上一句,

    真人無德。

    為了避免歧義,

    還是解釋一下吧。

    老子在《德經》中說,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所以這樣看來,

    立德、立言的說法,

    不一定能作為聖人的標準。

    那麼對於王陽明來說呢,

    他同所有的普通人一樣,

    開始時候也是一個凡人。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

    5歲之後才會說話。

    可以說,

    王陽明算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人,

    他科舉考了幾次才中第。

    本來,

    王陽明對於國家江山社稷

    有著一些獨特的見解,

    也準備為國家大幹一場。

    不過,

    同以往許多的忠臣一樣,

    他的人生,

    也必遭到奸臣的迫害才算完整。

    如同岳飛遭遇秦檜,

    王陽明也遇到了劉瑾。

    其實許多時候

    我們如何判斷一個好人壞人呢?

    這個不太好說。

    不過我們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小人,

    是有明確標準的。

    因為,

    小人黨而不群嘛。

    凡是拉幫結派、營私結黨的就是小人。

    那麼劉瑾就是這樣一個人。

    雖然有人妄圖以“劉瑾改革”

    來為劉瑾重新定位,

    但這改變不了此人蠅營狗苟的事實。

    那麼王陽明就是在這種情形下被貶的。

    當時,

    王陽明因為為被劉瑾陷害的幾個人

    上疏論救,

    而觸怒劉瑾。

    結果被杖四十,

    謫貶至貴州龍場當龍場驛棧驛丞。

    那麼王陽明的一生馬上就要改變了。

    首先說,

    遭貶是痛苦的,

    王陽明開始懷疑人生了。

    許多事情他真的有些搞不懂了。

    他不明白,

    自己一腔熱血,

    一心報國,

    沒有任何私心,

    為何卻落得如此下場呢?

    而大太監劉瑾飛揚跋扈

    卻得到朝廷重用,

    還能到哪去說理呢?

    就在去貴州龍場途中,

    他又遭到了劉瑾的追殺。

    偽造跳水自盡才躲過一劫。

    後來,

    他到了龍場。

    就在這裡,

    他開始格竹悟道。

    格竹悟道的初衷是什麼呢?

    其實是想證明格物致知”這個道理。

    因為他以前學的就是理學。

    可是格了三天三夜,

    累了個臭死,

    也沒格出啥道來。

    於是,

    他明白了,

    原來這“格物”不一定都“致知”。

    自此之後,

    他的心學才有了萌芽。

    那麼他的心學又是什麼呢?

    簡單說,

    就是四字教。

    第一句,

    無善無噁心之體。

    他說人生下來沒有善惡之分。

    乍一想好像有道理,

    但事實上他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東西。

    第二句,

    有善有惡意之動。

    這句話是說,

    人的善惡形成在於自己的意念控制。

    其實這跟“苟不教性乃遷”意思相近。

    那麼王陽明的這個心學,

    過分誇大了“心”的作用,

    也就是“意念”的作用。

    人之初無善無惡,

    這個前提本身就有問題。

    那佛教的“業”是哪來的呢?

    哪裡還有什麼前世今生啊。

    還有,

    控制人後來是善是惡的“意念”

    是誰控制的啊?

    沒有一個與生俱來的善惡,

    根本就沒有了善惡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了。

    所以說,

    人之初,有善惡。

    2.

    善惡從哪裡來的呢?

    當然是前生帶來的。

    這就是佛教常說的前世因,

    才有的今世果。

    於是,

    我們就此得出了一個

    大家接受起來有些困難的結論。

    那就是,

    人一生下來,

    身上早就打好了

    “好人”和“壞人”的標籤。

    這個結論聽起來的確非常悲觀。

    這就跟《悲慘世界》裡

    那個法官“賊的兒子一定是賊”

    的“謬論”有些相似。

    只不過,

    《悲慘世界》說的是遺傳,

    而咱們這裡說的是“因果”。

    (圖)王陽明文集

    隨著這個結論,

    咱們繼續往下說。

    因為有些人天生就是好人,

    而有些人天生就是壞人。

    於是,

    好人跟壞人是非常難以相處的。

    我們是不是發現,

    有時候越是壞人,

    你越是想跟他搞好關係,

    為什麼呀?

    因為大家都懼怕小人呢。

    可是,

    你卻發現,

    你基本上不能跟壞人搞好關係。

    這就是正邪不兩立的結果。

    說到這裡,

    就又說到能量的問題了。

    壞人與生俱來是帶著負能量,

    好人與生俱來帶著正能量。

    好人其實是想跟壞人搞好關係,

    但是根本就搞不好。

    但是壞人呢,

    從來沒有一個壞人想跟好人搞好關係。

    為什麼是這樣呢?

    咱們舉一個例子。

    就比如說,

    一缸大米里,

    進了一粒老鼠屎。

    老鼠屎會變成大米嗎?

    絕對不可能;

    但是,

    大米會變成老鼠屎嗎?

    當然可能。

    因為,

    如果沒有任何干預的話,

    老鼠屎會慢慢地傳染,

    讓這一缸大米都發黴,

    最終變成跟它一樣的老鼠屎。

    這就是負能量的威力。

    所以說呢,

    一個世界,

    必須每天都要有人來執行

    “懲惡揚善”的任務。

    就像那個米缸裡的老鼠屎,

    一定要有人經常去清理,

    才能保證其他的大米不變質。

    可是,

    當米缸裡的老鼠屎太多了怎麼辦呢?

    要想保證大米不變質已經不可能了。

    於是,

    有人又想出了一個“隱惡揚善”辦法。

    這個辦法可以稱之為薛之謙的貓”。

    3.

    說著王陽明,

    怎麼扯到薛之謙了呢。

    其實呀,

    這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

    必然會有一個“無解”的階段。

    什麼無解呢?

    什麼都會無解。

    就像萬曆十五年一樣,

    “各種各樣”的秩序,

    都到了一種無解的地步。

    無解的症狀是什麼?

    就是亢奮。

    社會上各種亢奮都會出現。

    但亢奮的是表象,

    人們的內心呢?

    是浮躁、狂躁、暴躁。

    總之各種各樣的“躁”。

    在這種時候,

    人們都在隨波逐流,

    一切的道德標準呢、價值觀呢,

    都似乎被忽略了。

    人們各種各樣得不在乎。

    這種現象,

    可以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詩來表達: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圖)魯迅

    到底是人死了,

    靈魂還活著呢?

    還是靈魂死了,

    人還活著呢?

    這種現象有些類似於

    量子學的“薛定諤的貓”。

    由於這個概念過於專業,

    咱們不妨用一個新的詞彙替代,

    就暫且稱之為“薛之謙的貓”。

    因為最近薛之謙又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關於他的那些負面新聞,

    人們很想知道真相,

    可這個真相可能就是無解。

    因為沒有人能告訴大家真相到底是什麼,

    這就是這個事件的真相。

    於是,

    認為這些負面新聞子虛烏有的,

    則薛之謙的形象就不會塌縮;

    認為這些新聞是真實的,

    那麼薛之謙的形象就塌縮了。

    形象,

    介於塌縮與非塌縮之間;

    道德,

    也介於塌縮與非塌縮之間,

    這就是目前的“薛之謙的貓”現象。

    聯想到最近的產婦跳樓事件、

    郭敬明李楓事件等等,

    善與惡交織並存,

    各種處於塌縮與非塌縮之間的存在。

    這時候,

    我們依然想起來王陽明。

    因為他早在幾百年前就給了我們答案。

    王陽明龍場悟道,

    悟出了一個什麼道理呢?

    那就是善惡並存之理。

    在許多時候,

    你無法將惡消除的時候,

    怎麼辦呢?

    那就想辦法與之共處吧。

    於是,

    被歷史選擇性遺忘的一個事件,

    一直都存在著。

    那就是王陽明對劉瑾的妥協。

    (圖)電視劇《王陽明》中的劉瑾,張衛(飾)

    王陽明是1506年開始被貶,

    1508年首次提出“知行合一”學說。

    這段時間主要是潛心研究,

    蟄伏學術,收徒講學。

    直到1510年劉瑾死了,

    王陽明才又重新開始仕途生涯。

    這樣看來,

    許多時候我們需要像王陽明學習

    “讓子彈先飛一會”的智慧。

    不能達濟天下的話,

    獨善自身也是一種韜晦之策。

  • 2 # 心智玩家

    這個問題的終極答案,必須匯入中華傳統文化的物理學、生理學的背景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完整的世界是個重疊結構的世界,是由兩個性質完全不同世界重疊而成的。甲骨文天字就是重疊結構世界的象形。

    那麼,人體自然也是重疊,由兩個完全不同的人體重疊而成。

    左邊的甲骨文人字,是外在肉體的象形,右邊的甲骨文身字,是內在人體的象形。

    人類的善惡,就從這裡產生了。

    外在肉體的智慧,主要負責肉體的生存,ta是自私、利己的,所以,被認為惡性

    內在人體的智慧,則是具有高度智慧的,被認為是善性的源頭

  • 3 # 老禮兒民俗

    我不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人本性是趨利的動物性!

    這個問題我曾經想過很久,我們每一個人應該都是在孔子的“人之初,性本善”這樣的思想中長大,但成年後,有了自己的思想,看著身邊發生的事,看著熟人、陌生人的各種日常摩擦,我開始質疑“人之初,真的性本善嗎”?

    如果人本性是善,那為什麼在小孩子們爭奪食物、玩具的時候,媽媽要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搶別人的東西,這是不對的。

    如果人本性是善,那為什麼還有各種文化傳統美德、寓言故事、社會制度去教育、約束我們什麼是對,什麼是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有人說是因為後天受到環境人為的影響,既然每個人本性都是善了,怎麼還會有不好的影響?

    那人性是荀子所認為的“人之性惡”嗎?

    我覺得與其說“惡”,不如說更像是“動物的本能性”。

    人之初,尚混沌,不知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只是要吃,要喝的本能需求促使我們看見吃的要奪過來吃,看見喜歡的要搶過來據為己有,這是人求生的本能。在這種求生本能的促使下人的行為是趨利避害的,所以有可能做出“善”行為,也有可能做出“惡”行為,所以才需要傳統美德、寓言故事、社會制度去約束這種“動物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楊先生拿出60年前爺爺留的“傳家寶存單”,為何看到金額髮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