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劇喵星人

    比如《陳情令》是根據墨香銅臭小說《魔道祖師》改編的古裝仙俠劇,該劇以五大家族為背景,講述了雲夢江氏故人之子魏無羨和姑蘇藍氏含光君藍忘機重遇,攜手探尋往年真相的故事。該劇有部分場景取景於黔南,於2019年6月27日在騰訊影片播出,劇中展現的傳統文化元素引發觀眾熱議,在跌宕起伏的劇情中,《陳情令》融入不少國風元素與傳統禮儀,兼具娛樂性和觀賞性,滿足了觀眾的審美需求和精神需求。

      在服化道等細節上,《陳情令》頗具匠心。劇中五大家族均有其代表紋飾及特定的服飾妝容,如代表姑蘇藍氏的捲雲紋,代表雲夢江氏的九瓣蓮花紋,代表蘭陵金氏的白牡丹紋,都是古代傳統紋飾。而藍氏家族佩戴的抹額,亦是自秦始皇時期就有的傳統,根據《中華古今注》中記載:“秦始皇巡狩至海濱,亦有海神來朝,皆戴抹額緋衫大口袴,以為軍容禮,至今不易其制。”以往影視劇中較為多見,比較典型的是在87版《紅樓夢》中,賈寶玉、王熙鳳等人便時常佩戴抹額。此外,劇中主要角色的名、字、號使用,也引發了觀眾積極的討論。例如,男主角魏嬰為名,字無羨,號夷陵老祖;另一男主名為藍湛,字忘機,號含光君。一開始,這讓很多沒有看過原著小說的觀眾有點懵,怎麼人物名字一直在變化?後面一查,原來是名、字、號的區別,也讓很多人大呼:看個劇還漲知識了。

      劇中重要道具之一是,主人公藍湛所使用的七絃琴忘機,又名古琴,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第二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隨著《陳情令》的熱播,能夠讓更多的年輕人瞭解並欣賞古琴藝術,有助於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其次,劇中還有其他傳統樂器的身影,魏無羨的長笛陳情(通體漆黑,綁有紅色穗子)、藍曦臣的玉蕭裂冰等,特有的古典音樂配合俠義的劇情,可謂相得益彰。再者就是劇中江氏家訓“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取自孔子《論語·憲問》“知其不可而為之”;張岱在《四書遇》解釋為:“不知不可為而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為而不為,賢人也;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聖人也。”作為劇中主人公,魏無羨一生秉承江氏家訓,從中能看出本劇想要表達的態度:無論結果與否,能與不能,只要有勇氣去挑戰自我,突破自我,這也是當代青少年所需要的精神和擔當。

      除《陳情令》之外,也有一些經典影視劇充分呈現了國風之美。如2015年熱播的電視劇《琅琊榜》,其對傳統文化細節的把握,充分展現了“精氣神”。比如,劇中地位不高的靜嬪首次出場,對地位不同的太皇太后、皇后、貴妃和長公主分別行了四種禮儀,生動反映出靜嬪知書達理、從容無爭的人物形象。又如,霓凰得知梅長蘇是自己過去的戀人後,兩人再次見面,不再抱拳行禮,而致以萬福,透過禮儀變化,轉換人物關係可謂拿捏到位。各種傳統文化元素恰似點睛之筆,給觀眾以美的享受,精神上的提升。

      還有張藝謀導演的《影》,電影並非一部全黑白的影像,而是選擇控制色彩,用物質的控制代替後期的褪色處理,所有的服裝、道具、場景儘量呈現黑白化,最終達到像中國水墨畫的感覺,但又不是純黑白色的效果。電影中的大部分實拍戲份都是在真正的陰雨天拍攝完成的,直接從物理上控制了色彩,拍完之後不用電腦把多餘的顏色褪掉。這樣一來,電影不僅是很富有武俠精神的武俠劇,更成為還原中國古代部分文化的載體。

      作為很多人童年回憶之一的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講述了一群小蝌蚪幾次找錯媽媽,在錯誤中糾正認識,最終認識了自我、找到母親的故事,生動地講述了蝌蚪變成青蛙的自然過程以及要全面認識事物的道理。《小蝌蚪找媽媽》重要的創新與突破就是讓中國獨有的“水墨畫”動起來。以水墨調和,產生深淺、濃淡、虛實的不同變化,水墨小雞的柔美可愛、小蝌蚪的靈動活潑,可愛的小鴨子、漂亮的金魚、穩重的烏龜、帥氣的白鵝、威嚴的螃蟹……所有這些,都以寫意的筆法一一畫出,形象高度概括又神采奕奕。把水墨畫以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展現出來,使國內外觀眾得到了一次新的欣賞中國傳統繪畫的機會,將中華文化帶出國門,走向世界。

      影視劇聚焦國風之美,用人們熟悉的中國元素感染觀眾,讓人們在娛樂中瞭解中華文化傳承千年的底蘊。優秀傳統文化用文化作品的形式呈現出來,不僅可以讓文化自信在心中紮根,還利於加深受眾的認識,讓傳統文化得以傳承。

  • 2 # 胡影評說

    近來的網路市場劇集普遍反響平平,反而是網綜話題多次登上熱搜,比如捧出了“壁畫美女”哈妮克孜的《國風美少年》。和一般歌舞類選秀節目相比,愛奇藝的這款最新綜藝視角獨特。

    聚焦國風,愛奇藝一貫先人一步的市場眼光這次依然精準。同為主打年輕市場的影片平臺,愛奇藝和他的競爭對手們一定深刻得記得去年中國網路視聽大會上B站CEO陳睿的分享——2012年-2017年5年中,國風興趣圈層覆蓋人數在B站的增長是20倍。這樣的規模和增速用“風靡”形容毫不為過。

    國風興趣圈層無疑是年輕的,對於文娛產業來說,年輕永遠是最大的市場。國風文化的潛力也許正孕育著視聽產業未來的巨大希望。

    民向官倡,國風正在醞釀風暴

    國風是什麼不難理解,難理解的是國風為何會在90後、00後這一代得到追捧。陳睿給出的解釋是:新一代的文化使用者由於從小享受優越的物質條件,接受過高質量教育,作為網生一代,他們對文化有新的需求。基於文化自信、道德自律和人文素養,讓他們更傾向於不拘一格地從傳統中汲取養分,發散興趣。

    這也回答了為什麼《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類題材的紀錄片能在B站一炮而紅。陌生的領域、現代和古典的碰撞顯然極易觸動年輕人活躍求新的神經。

    而只要對此稍有涉獵的年輕人都知道B站和網易雲音樂的“有一腿”關係——兩者用以吸引年輕人的國風歌曲如出一轍。年輕人強烈的社交屬性讓兩大平臺儘管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合作,也在社群歸屬感的推動下形成了牢固的受眾共享關係。網易雲音樂更是藉此連續打造幾屆線下古風音樂會“國風極樂夜”,並試圖透過聯動流行音樂人(樂華七子等)打破古風音樂邊界,擴大圈層規模。

    強大的圈層效應讓商業平臺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也引起了官方的注意。今年3月,首屆由共青團中央聯合B站發起、中央審批的中國華服日活動在古都西安盛大開展,吸引了大批國風愛好者線下參與。活動規模背後的推動者極其本身的影響力必將促使國風文化進一步破圈。

    事實上,早在愛奇藝的《國風美少年》之前,官方文化節目已經在著力推廣“國風”概念,《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節目無一不是將傳統文化融匯在國風潮流中才起到了廣泛的傳播效果。

    《國風美少年》《上新了故宮》《國家寶藏2》等文化類綜藝當下網臺聯動風生水起都彰顯著國風文化的無限活力。

    “+國風”或成影視新風口

    泛娛樂時代,一味元素不可能只作用於一類產品,網際網路時代的年輕人習慣並樂於看到破次元事件的發生。他們必然希望國風元素能被運用於音樂、舞蹈影片之外的其他視聽產品上。影視+國風成為新的可能。

    去年暑期檔,加入二次元、民樂元素的電影《閃光少女》在年輕人中吸粉無數就是極好的案例。雖然電影本身因營銷等方面的原因僅收穫了不到7000萬票房,但此後其中民樂、詩詞等國風元素卻為其帶來了難以想象的長尾效應,比如電影中的鬥樂及其模仿片段在B站點選量每每達到幾十萬、上百萬。

    去年到今年,行業大環境劇變,鸚鵡君以為,越是如此境遇,影視人越應該回過頭看看《閃光少女》。青春市場是永遠的常青樹,青春電影卻被公認越來越不好做,為什麼?會不會是因為我們一直都忽略了和看輕了現在年輕人的興趣點?那麼國風這個又受政策鼓勵、又有市場潛力的新型元素為何不嘗試一用?

    國風的含義其實十分廣泛,小到服裝、樂器、文物、古蹟,大到詩詞歌賦、地域文化、歷史精神,只要善於發現善於挖掘,每一個都可以成為亮點、奇點,關鍵是如何化用才能促進傳播。

    《國家寶藏》採用明星表演的形式再現歷史,創意、看點十足,爭取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很好地實現了經濟效益;最近在抖音大火“不省心大爺”對板肅長衫的顛覆性演繹讓“VK百男大秀”意外進入大眾視野。成功的傳播案例裡,國風無一不是透過突破性的創意作為介質才引起了年輕受眾的注意。

    說到底國風只是元素,而元素只有有機、有創意地融入劇情才能起到加分作用,否則反而可能適得其反,不僅無法突破圈層,還有可能引起圈內“反水”。

  • 3 # 霸龍影視

    你說的多少也存在一些因素,還有個我認為是比較接地氣吧,就像我們買手機,中國產手機系統本地化肯定比國際手機好了,還有個應該是華人喜歡看華人比較順眼哈。

  • 4 # 逃號港片

    還有就是另一部:湄公河行動

    該片根據真實“10·5中國船員金三角遇害事件”(湄公河慘案)改編

    2011年10月5日清晨,兩艘中國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流域遇襲,船上13名中國船員全部遇難,並在船上發現90萬粒毒品。這宗槍殺十三名中國船員的血腥冤案,掀起了悲劇的序幕。面對矛頭指向中國運毒、顛倒是非的輿論,為了還遇難同胞一個清白,中國決定派出緝毒精英,組成此次案件的特別行動小組,以高剛(張涵予飾)為隊長,潛入金三角查明真相,竭力揪出案件的幕後黑手。然而緝拿真兇的過程並非他們想得那麼簡單,事件的進展撲朔迷離,通往真相的道路更是險象環生

  • 5 # 捕風說影

    是因為國風影視帶給人希望和憧憬,所以受人民歡迎嗎?

    在受歡迎的同時,卻也接受人們的議論,正如中國產動漫的崛起,如《大魚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白蛇緣起》實實在在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在動漫這個領域有了立足之地,正因看到了希望,所以人們才會鞭策,憧憬有更好,更高的成就。

  • 6 # 阿靚燈很亮

    國風,大國之風。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沉澱賜予了中國特有的文化色彩。國風的崛起代表著人們開始關注到民族的歷史文化發展。從近幾年看國風題材的迎來了一個春天,《甄嬛傳》《大魚海棠》《國風美少年》等等一部部帶有國風題材的影視從電視劇到電影再到綜藝被搬上熒屏,文化之路找到了一個新的展示視窗。這些影視中不單單是依靠歷史背景作為支撐,展現出劇情的跌宕起伏或是催人淚下。更多的是體現出劇情背後的中華傳統美德,以通俗易懂的劇情來轉達思想。孝敬父母、尊師敬長、團結友愛、立志勤學、自強不息、謙虛禮貌、誠實守信、嚴己寬人、人貴有恥、見義勇為、整潔健身、求索攻堅、勤勞節儉、見利思義、敬業盡責、清正廉潔、愛國愛民、天下為公等。眾多的國外影視中國風元素也越來越濃重例如《功夫熊貓》。這也意味著國風影視給人們帶來的衝擊力已經不只只是新鮮感了,更多的是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時代在進步追尋文化的腳步也在繼續,看到我們的創作者在努力嘗試把新的東西融入傳統,在不打破國風之美的前提下,讓年輕人感受到我們這份創新很是難得。

  • 7 # 本名傑2049

    首先,我很好奇題主為什麼會有如此一問!作為千秋萬代的華人,與生俱來擁有著對國風的審美觀,國風早已深深的融入了華人的精神裡,成為每一個華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在華人的土地上,吃著華人的糧食,享受著華人的教育栽培,奮鬥在華人的社會里,甚至是死亡,也將埋在這片另人敬仰的國土下……華人由衷地喜愛國風是自然也是必然的!

    前些年,一小部分年青華人哈韓、啥日、歐美派,奇裝異服、譁眾取寵,其中大多數都是由於思想不成熟,懷著好奇或者嚐鮮的心態引起關注、標新立異,但隨著時間流逝,思想成熟,最終一定會被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融入中華國風。

    最後說國風類的影視,相信絕大多數的華人都會明白,它不僅僅是能帶給人希望和憧憬,更多的是烙印在心底的親切感與歷史文化的厚重感以及大國復興的民族自豪感!這些年來,隨著國家的強盛,經濟以及科技的進步,相關影視創作及製作水平也有了質的飛躍,比如,國風類影視就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非常多的優秀作品,堪稱國際水準,並且取得了相當不錯的口碑及市場成績,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 8 # 冬粥劇影

    大家好,我是冬洲劇影。近來的網路市場劇集普遍反響平平,反而是網綜話題多次登上熱搜,比如捧出了“壁畫美女”哈妮克孜的《國風美少年》。和一般歌舞類選秀節目相比,愛奇藝的這款最新綜藝視角獨特。那麼,是因為國風影視帶給人希望和憧憬,所以受人民歡迎嗎?

    聚焦國風,愛奇藝一貫先人一步的市場眼光這次依然精準。同為主打年輕市場的影片平臺,愛奇藝和他的競爭對手們一定深刻得記得中國網路視聽大會上B站CEO陳睿的分享--2012-2017年5年中,國風興趣層圈覆蓋人數在B站的增長是20倍。這樣的規模和增速用“風靡”形容也不為過。國風興趣圈層無疑是年輕的,對於文娛產業來說,年輕永遠是最大的市場。國風文化的潛力也許正孕育著視聽產業未來的巨大希望。

    國風正在醞釀風暴

    國風是什麼不難理解,難理解的是國風為何會在90後、00後這一代得到追捧。陳睿給出的解釋是:新一代的文化使用者由於從小享受優越的物質條件,接受過高質量教育,作為網生一代,他們對文化有新的需求。基於文化自信、道德自律和人文素養,讓他們更傾向於不拘一格地從傳統中汲取養分,發散興趣。

    這也回答了為什麼《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類題材的紀錄片能在B站一炮而紅。陌生的領域、現代和古典的碰撞顯然極易觸動年輕人活躍求新的神經。在年輕人的認知裡,國風是多元的,他們可以為《我在故宮修文物》貢獻396萬的點選量,更可以為古風原創歌曲《權御天下》將點選量刷到546萬。諸如此類的熱門原創曲、原創古風舞蹈、民樂演奏等含有國風元素的影片在B站早已火到自成一派。

    而只要對此稍有涉獵的年輕人都知道B站和網易雲音樂“有一腿“關係--兩者用以吸引年輕人的國風歌曲如出一轍。年輕人強烈的社交屬性讓兩大平臺儘管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合作,也在社群歸屬感的推動下形成了牢固的受眾共享關係。網易雲音樂更是藉此連續打造幾屆線下古風音樂會“國風極樂夜“,並試圖透過聯動流行音樂人(樂華七子)打破古風音樂邊界,擴大圈層規模。

    強大的圈層效應讓商業平臺賺的同時也引起了官方的注意。今年3月,首屆有共青團中央聯合B站發起、中央審批的中國華服日活動在古都西安盛大開展,吸引了大批國風愛好者線下參與。活動規模背後的推動者及其本身的影響力必將促使國風文化進一步破圈。《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節目無一不是將傳統文化融匯在國風潮流中才起到了廣泛的傳播效果。《國風美少年》《上新了故宮》《國家寶藏2》等文化類綜藝當下網臺聯動風生水起都彰顯著國風文化的無限活力。

    “+國風”或成影視新風口

    透過熒屏故事,找到傳統文化與當下生活的“共情”,是許多新國風影視劇成功的關鍵。復旦大學學者龔金平將年輕人對這類作品的話題探索,解讀為“歷史題材影視劇如何引起當代觀眾的共鳴與熟悉感”。他以“爆款”《長安十二時辰》為例,這部“長安反恐故事”無論在細節鋪陳還是人物心理拿捏上,都在向青年審美、流行文化靠攏:比如,劇中各大望樓之間組成的龐大資訊網路,很容易被觀眾聯想到GPS定位系統,而被用於推理及人才選拔的大案牘術,簡直就是古代版大資料。除了這些“硬體”的推演類比,與年輕人心態的契合則更為重要,劇中主人公步履蹣跚,卻抱定決心不滅赤誠,堅持內心的抉擇,這樣的“燃系敘事“,很容易讓年輕人找到情感和價值觀的共鳴。

    “當下青年一代具有更強的文化自信與民族文化認同,他們不再把傳統文化視作純粹的審美個體,或遙遠的文化想象符號。”在中國傳媒大學學者王茵看來,傳統文化正在成為許多年輕人生活中息息相關的“活”的事務,這種充滿主動性的審美文化心態,也在塑造影視作品的審美傾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嫦娥與后羿、天蓬元帥、百花仙子有什麼恩怨糾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