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angchengzhia

    同樣不可以。蜀漢失去荊州,已經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資本。伐吳是錯誤,伐魏更加錯誤。伐吳還有理由,以爭取奪回荊州,伐魏怎麼伐,更是無路可循。

    劉備的正確選擇只能是按兵不動,等待時機,伺機奪回荊州,或者象諸葛亮那樣襲取隴右,以窺伺關中,但那都是後來的事情了。當務之急是先鞏固政權,培養接班人,自己多當幾年皇帝,享享福。貿然出擊打哪兒都是錯的,初中生去打大學生,有勝算嗎?

  • 2 # 大毛愛歷史

    你好,我來說說我的觀點

    劉備如果不伐吳,能與曹魏抗衡嗎?我認為,短時間內不能。

    首先,第一點,地理位置,劉備佔據蜀地,蜀地也就是現在的四川重慶一帶,雖然從軍事角度來說是易守難攻,但對自己來說也是大大受限,這裡生產力雖然可以自給自足,但也有限,而且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更是捉襟見肘,而曹魏不一樣,天下九州得其六,更是佔據中原,生產力更是大大高於蜀國。

    第二點,蜀國在劉備死後,人才凋零,五虎將接連去世,後主劉禪無能,蜀國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第三點,軍事力量差距,其中魏華人口約有54萬戶,440萬人;蜀國大約24萬戶,150萬人;吳國大約47萬戶,300萬人。在這樣的人口數量下魏國軍隊數量在30萬左右,最高達到50萬,蜀國軍隊在10~15萬左右,吳國軍隊也在20~30萬左右,吳蜀聯盟如果不破裂,吳國佔據長江天險,蜀國也佔據蜀道天險,自保沒問題。但如果聯盟破裂,蜀國生產力受限,又丟了荊州,長線發展的話更不是魏國的對手。諸葛亮早已看到這一點,所以六出祁山伐魏,最後以失敗告終,蜀國自此走向沒落。

  • 3 # 小編虎哥

    如果劉備聽取了諸葛亮的建議,不挑起蜀漢和東吳的這場大戰,蜀漢實力不會衰落到谷底。這一戰蜀漢損失了的不僅僅是兵力,劉備病逝還有上將張飛和不可多得的謀士馬良,這都影響著蜀漢的走向。劉備不死可以威懾群臣,功高功高震主的現象也不會出現,國內一個聲音和兩個聲音完全不是一個概念的。

    從當時歷史來分析的話,即便是劉備不替關羽報仇,劉備也不具備統一的條件,因為那個時候劉備的聲望極高,但是自身的軍事實力差一點,當時如果要統一天下需要荊州,但是劉備已經失去了荊州,所以劉備已經缺乏掉了地利。再者來說統一的條件是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具備了,但是人卻一個又一個失去了,關羽被殺,後來張飛還沒出徵就被部下殺害,可以說就是為了伐吳,劉備手下損失了好幾員大將,雖然說也有其他的將領,但是失去的幾乎都是整個蜀國的中流砥柱,他們死了對於劉備集團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不管是從統治集團來說還是整個士兵集團來說都是備受打擊。

    劉備基本上已經選擇了伐吳的決心。在曹操死時,他派了使者去弔唁,想要和曹丕修好。可是,他沒有想到的是,虎父犬子,曹操生下了個無能的曹丕當繼承人。曹丕在心裡十分厭惡劉備,下命令,劉備的使者敢入境的話就地斬首。這使得劉備修好曹魏的外交策略沒有成功。也就是這件事,和後來的夷陵之戰中曹丕的表現,讓劉備對諸葛亮說出了君才勝曹丕十倍的斷語。

    劉備雖然打贏了漢中之戰,但漢中的人口和資源已經被曹操挪走,所以漢中的勝利雖然意義重大,使蜀漢得到了戰略要地漢中,但獲得的戰利品卻有限,加上此戰歷時持久,消耗巨大,這也是失去荊州後,劉備沒有第一時間發兵東吳的原因。而因為失去荊州還有上將,喪失了一條重要的出兵線路,其攻勢也大降,這個我們可以從諸葛亮北伐的艱難看出端倪。因此個人認為蜀漢要想戰勝曹魏難度極大,除非曹魏政權不穩,國內發生變故,加上東吳能全力支援,共同發兵,才有可能實現。

  • 4 # 設計師講歷史

    講到三國大家雖然很清楚,但是戰爭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首先我們講到戰爭就要分析主要的幾個問題,魏國是當時最大的國家,所以並不是一個一戰就能亡國的,最後拼的還是綜合國力的對比!

    戰爭主要有五個主要的問題,需要一一對比!

    1. 先說領土,知道抗日戰爭就知道,戰略縱深的重要性是在所有對比中首當其衝的,依靠戰略縱深打了八年的抗戰日本,就算沒有美國日本也是遲早被拖垮陷入泥潭的。當時魏國的領土包括了十個州,國土面積2320000平方公里,長江以北都是魏國所有。而且當時的屬於中原地帶。蜀國的國土面積1006000平方公里,與魏國相差一倍,三國中是最小的。這樣你就應該明白領土的重要性了!

    2. 再說人口,根據史書記載三國滅亡時的人口資料:魏國當時共66萬戶443萬人,蜀國共28萬戶,94萬人,這樣一對比你就比較清楚了,人口數量相當於五個蜀國。這些人口中士兵官吏的比例是蜀國94萬人中,有10.2萬計程車兵,按照這個比例魏國起碼有40萬計程車兵。又拿抗日戰爭對比,日本的人口和兵力是無法全面佔領中國的,這樣說你就比較清楚了,就算蜀國一路打勝再分兵把守城池,按這個人口蜀國國內的勞動力是嚴重不足的,後勤壓力非常大!

    3. 剛剛說到後勤,沒錯這個就是經濟的問題,魏國是當時土地最肥沃的中原地帶。而蜀國大部分地區在當時的環境下是很多無人區的荒野地帶的,七擒孟獲中大概就可以瞭解到了,而且他的人口素質更低,勞動力水平和產出肯定不能跟中原和江南的吳比的!這就關係到打戰的簡單來說就是吃的問題,而且交通不便運輸困難,三國中就是因為後勤導致大部分原因而退回去的大家就能明白了!

    4. 還有就是軍隊的問題,在當時三國的軍隊都是雖然都是年年爭戰,戰鬥經驗豐富。但是蜀國的軍隊對於劉備來說是外地軍隊,戰鬥力其實遠遠比不上魏吳兩國,光身體素質就沒辦法比!魏國推行軍屯制度,積極組建隸屬國家的軍隊,戰鬥力是很強的!

    5. 最後一個就是人才,這個問題相信大家看過三國就知道,趙雲老後蜀國基本沒有拿的出手的名將,而魏國呢光夏侯一族就人才眾多了別的就不說了!

  • 5 # 魯江散人

    如果劉備起傾國之兵攻魏,短時間可能會勝幾場,但改變不了大局,更不要說滅了曹魏。實際上蜀國失去荊州已經失去了問鼎中原的機會了,以巴蜀之地想要爭奪天下,歷史上只有漢高祖劉邦成功過,但此一時彼一時,劉邦面對的是秦末被農民起義攪成一鍋粥的亂局和一個好像天生就是給他當踏腳石的項羽。而劉備面臨的卻是發展多年,人才濟濟,有半壁江山的曹魏。

    首先從土地人口來說,劉備只有一個巴蜀之地和漢中,而曹魏統一了北方,地盤是劉備不能比的,打仗靠的是實力,是綜合國力的對拼,而當時的蜀漢人口只有94萬,士兵有十萬之多,曹魏人口430多萬,兵力有四十多萬,吳華人口220萬左右,可見三國當中蜀漢要弱很多。蜀國本來就不富卻養著十萬之兵,百姓負擔沉重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根本經受不起長期的戰爭。短期內可以勝幾場,一旦曹魏緩過氣來別說打,就是守上一段日子,劉備軍也會不戰而亂,堅持不了多久。

    諸葛亮隆中對時對劉備說待天下有變時,令荊州出兵皖洛,劉備出秦川兩路夾擊曹魏的戰略遠景,可隨著荊州的丟失,這個計劃完全泡湯了。劉備知道僅靠現在的地盤統一無望了。劉備很不甘心,但以他的實力想擊敗曹魏不可能成功,這時他想到了取相對弱些的東吳,兼併東吳才能和曹魏爭天下。如果和曹魏開戰想要滅了曹魏比登天還難,一旦兩軍拼的你死我傷就會便宜了東吳。所以劉備借報仇的機會選擇了起兵攻吳。劉備也知道不出兵,早晚蜀漢也會亡,這點諸葛亮也是知道的,所以後來不停的北閥,想以攻為守,如果荊州不失,碰到天下有變,曹魏和東吳內亂,蜀漢還是有機會的。

    毛主席說過槍桿子裡出政權。江山是打出來的,而打仗除了有優秀的將領還要有充足的錢糧和源源不斷的兵源。曹魏無論是兵源還是錢糧都是蜀漢無法比的,蜀漢甚至比東吳都要差好多。對一個一心統一天下的梟雄來說,壯志不能酬,越等下去機會越渺茫,明知不可能是曹魏的對手,只有選擇攻吳。而如果他選擇用傾國之兵去打曹魏,也許能勝幾場,但最終會敗,根本沒有機會。

  • 6 # 使用者李森

    第一、討伐曹魏出師有名,名正言順。

    曹操新死,曹操之子曹丕就廢漢獻帝自立為大魏國皇帝。劉備隨後也大漢宗派漢中王進位大漢皇帝。此時出兵討伐私廢大漢皇帝篡權立魏的曹丕,是匡撫漢室,鞏固大漢江山的舉措,討伐逆賊,名正言順則出師有名。此舉極容易曹魏統治下的百姓支援。

    第二,出兵時機有利。古人云,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曹丕初登皇位,國內一切尚未就續。趁此時突然出兵,必然打得曹丕卒不及防。正如趙雲上諫曰“國賊而曹操,非孫權也。今曹丕篡漢,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討凶逆,則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若舍魏而伐昊,兵勢一交,豈能驟解?”先伐吳不伐魏,必是養虎為患,同時也徹底打破了吳蜀聯盟的基礎,使蜀漢處於兩面樹敵的境地。

    第三,首先攻打曹魏可起到一石二鳥的作用,一可重創曹魏,為以後討伐打下基礎,二可震攝東吳,使其不可輕舉妄動,為以後的重啟聯盟談判留有餘地。此戰劉備完全不必親自掛師出征。前線全權交諸葛亮指揮,劉備坐鎮後方,保證前方供需既可。東吳因為理虧,必不能輕舉妄動。

    所以劉備不先伐吳,而先起兵伐魏,打敗曹魏是可能的。但是要徹底滅掉曹魏是不可能的,因為蜀漢的整個國力對曹魏的長期作戰是很難支撐的。

  • 7 # 威言曉史

    大漢王朝立國四百餘年,歷經二十九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如今不少人都對漢王朝沒能延續而感到遺憾,那我們不禁要問,如果劉備沒有夷陵之敗,或者他壓根沒有討伐東吳,而是暫時隱忍選擇北伐曹魏,歷史是否會改變?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分析劉備這個人,然後再看看當時天下局勢。

    白手起家,有帝王之資

    劉備自稱其為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在已立國百年的大漢王朝,像劉備這樣皇室後裔不勝列舉,如荊州刺史劉表、益州牧劉焉都系漢王朝的血脈。

    然而,劉備雖然有很高的出身,但他這一脈已經沒落如平民,既無名氣又無資本的劉備只能靠自己白手起家,他先是投身鎮壓黃巾起義的行列,後又依附於地方諸侯參與討伐董卓的隊伍,漸漸地,劉備以匡扶漢室的名義也拉起了一支屬於自己的隊伍,只因其敗多勝少,輾轉在徐州陶謙、許昌曹操、河北袁紹、荊州劉表處棲身。

    赤壁之戰後,曹操北撤、劉備崛起,按照諸葛亮的謀劃,劉備以仁義示人,結盟江東,襲取了荊州九郡,不但得到了富庶的地盤,還收降了如黃忠、魏延等大將,進而順利入主西川,奪取漢中,天下三分之勢形成。

    從劉備成就帝業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其所具備的四大優勢:1、漢皇后裔,大義名分;2、堅韌不拔,屢敗屢戰;3、謙恭仁義,民心所向;4、善於用人,將相來附。

    這些優勢都是成就帝業的資本,若從劉備其人來看,他完全具備統一天下,恢復漢室的能力,只可惜夷陵之戰提前結束了這一切。如果劉備暫時隱忍,非但不討伐東吳,還北上伐魏,成敗幾何呢?

    “天時”眷顧,魏武已逝

    公元220年,一代梟雄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襲王爵、廢漢帝,改立魏國。劉備於公元221年稱帝,依然號稱“漢”皇帝。這個時候的劉備終於等到了北伐的最好時機,比起雄才偉略的曹操,曹丕的統治能力相去甚遠。

    為何筆者如此判斷,根據《三國志》中曹丕伐吳的記載,公元224年曹丕親臨廣陵,大閱水軍,東吳沿江設疑城,曹丕竟然感嘆其有能人,遂撤軍;公元225年,曹丕領10萬人馬再幸廣陵,卻因天氣寒冷、河面結冰而決定撤退,結果被東吳500敢死隊截獲了他的副車和羽蓋。

    由此可知,曹丕其人遠無軍略,臨戰畏縮,為求虛名而勞師費餉,絕無劉備一樣的堅韌品質。而且我們都知道,曹丕的壽命不長,只能熬到公元226年,屆時,曹魏又由幼主繼位,國勢不穩。

    “地利”不佳,人口稀微

    劉備之所以氣急敗壞地討伐東吳,不僅是因為關羽的死亡,更多的還是因為戰略要地荊州的丟失。荊州地廣而民豐,又居於長江上游,向東可窺視東吳,向北又可以威脅河洛,如此要地丟失,劉備豈能不氣急敗壞。

    根據目前一組比較可信的資料,三國時,曹魏的人口約為440萬,孫吳的人口約為220萬,劉漢的人口約為94萬。之所以,實力大致相當的吳國和蜀華人口差距如此之大,就是因為荊州全部被吳國奪走,使得吳國土地和兵源都大為增加。

    劉備這個時候北伐,只能靠這94萬人口,按照男女自然生育的比例,蜀國的男性可能只有46萬上下,再減除幼童和老人的數量,劉備的兵源人口只有15萬左右,但要知道,這15萬人還要負責生產、行政,實際能被動員的人馬也就7-8萬人。

    也就是說,劉備必須用7-8萬人對抗曹魏的28-30萬人馬。單從這組資料的計算來看,劉備北伐成功的機率就很小。

    “人和”易手,名將凋零

    劉備稱帝的時間是公元221年,他若北伐,時間也應該在222年之內,這一時期,劉備勢力衰減的很快,他麾下能獨當一面的大將基本凋零殆盡。

    關羽在公元219年被東吳襲殺,黃忠於公元220年病死,張飛於公元221年被部下所殺,馬超將在222年壽終正寢,至於趙雲,歷史上的他是勇將,但不是帥才,而魏延的忠誠度仍然需要推敲。

    這麼一看,劉備若是在公元222年北伐,他能帶出去的只有趙雲和魏延,同時魏國雖然也大量名將死亡,但魏國地大物博、人口充實,後起之秀很多,反觀蜀國,諸葛亮之後除了姜維竟然沒有一個後起之秀。

    而且曹魏經營北方多年,政通人和,“匡扶漢室”的大義名分未必有號召力,故而劉備的仁義和大義只在諸侯割據時有效,三國鼎立時無效。

    可見蜀華人才凋敝,劉備的勝算依然很小。

    “態度”微妙,或成大患

    劉備稱帝的時候,三國鼎足之勢已成,曹魏強而吳蜀弱,假若劉備隱忍不發,繼續示好於東吳,劉備可能會得到東吳不干預的承諾,從而開始北伐。可是我們很難保證東吳的態度有利於蜀。

    1.東吳經過荊州一戰,一定與劉備存有芥蒂,他們不願意看到劉備北伐成功,因為如果劉備成功,必定要報荊州之仇。故而,劉備北伐的時候,東吳一定兩面討好,曹魏勝則臣服於魏,劉備若勝則必定偷襲其後方,逼迫劉備回援。

    2.如果兩國冰釋前嫌,聯手伐魏,魏國一定會分兵抵禦,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劉備北伐的壓力,但東吳強於水戰,不善陸戰,《三國志》記載孫權曾兵敗於合肥,可見其難以對曹魏形成真正的壓力,典型的自衛有餘,反擊不足,所以劉備的壓力依然是最大的。

  • 8 # sunjin6278

    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對蜀漢來說,東吳真是欺人太甚了。本來劉備漢中之戰趕走了曹操,獨佔了漢中,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也是矛頭直對曹魏,曹丕代漢,討伐曹魏天經地義,但孫權為了私心,卻從背後捅刀子,媚好曹魏,不但趁機奪取了荊州,還擒殺了關羽,這口氣有誰能忍?更不用說荊州是實施隆中對策的重要戰略地,又是兵馬錢糧的供應地了,荊州丟失,關羽被斬,放誰也難嚥下這口氣,太TM欺負人了。因此劉備伐吳之戰是板上釘釘之事,在當時的情況下,劉備不可能心平氣和地去放眼大局,去起傾國之兵討伐曹魏。不過提問者既然提出瞭如此如果問題,那就讓我們看看劉備能不能伐曹魏成功。

    曹操死後,曹操留下的能征慣戰的大將還很多,出謀劃策的智謀之士也很多,曹丕欲代漢自立,自然要提高警惕,既防內亂又防外患,一百個有準備。劉備的蜀漢剛進行過漢中之戰,兵民疲憊,關羽又丟了荊州喪師失地,這樣蜀漢是沒法和曹魏的實力相提並論的。曹操雖有漢中之敗,但曹魏地大民多,物產豐富,曹魏軍力依然輾壓蜀漢。曹丕代漢自立,已得到了士族大家的認可,東漢末經過曹操穩定北方,民心穩定,已不再民心思漢。劉備軍事才能有限,當時的得力軍師龐統、法正等人已死,極缺少出謀劃策之士。蜀漢勞師遠征,人員錢糧供給,讓本就疲憊不堪的蜀漢,無疑雪上加霜。更何況當時孫權已結好曹魏,已站在了蜀漢的對立面,劉備伐曹魏,孫權必定進攻益州,如此劉備就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即使有諸葛亮在,蜀漢面臨的滅國之危,當難扭轉。

    因此劉備傾力討伐曹魏,依然是下下之策,當時能支撐劉備在短時間內用兵的物件,最理想的依然是討伐東吳。東吳毀盟敗約,聯曹魏,奪荊州,斬關羽,件件都讓蜀漢人恨得痛徹心扉,哀兵伐吳,如果能奪回荊州,報仇雪恨,那是當時蜀漢人最想要的。況且曹丕剛代漢自立,穩內防外,只想作壁上觀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非洲獵犬與非洲野狗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