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門不帶刀

    大明朝由盛轉折的轉折點:有的人的說法是土木堡之變,有的人的說法是奪門之變,有的人的說法是萬曆三大徵。但是個人認為明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是奪門之變

    我們先說一下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皇帝明英宗,朱祁鎮都被俘虜了,號稱50萬的大明精銳全軍覆沒。被瓦剌大軍打到了家門口。要不是于謙因為壽命堅決抵抗,弄不好大明就亡國了。從這一點上來看,似乎土木堡這邊確實是大明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但實際情況是:當時號稱50萬的大明軍,實際數量只有20多萬。而且都是京城附近計程車兵。真正的邊軍精銳並沒有全部參與到這場戰鬥中。而京都內的指揮機構,官僚機構都是編制完整的。明朝雖然受到了一定損失,但並沒有傷筋動骨。

    所以如果說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那是有點片面的。

    我們再說一下奪門之變。

    用一句話來概括:奪門之變的本質就是明英宗的復辟。那一個皇帝的腹壁是不是就會導致一個王朝由盛轉衰呢?

    那我們就詳細的把奪門之變的前因後果給說一下:

    奪門之變的背景: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被俘虜了,國不可一日無君,留守在北京的權力機構就面臨著兩種選擇:

    一種是:讓明英宗兩歲的兒子朱見深當皇帝。

    一種是:讓朱見深做太子,讓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做攝政王

    經過種種權衡之後,在於謙的倡議之下,在孫太后的同意之下,大明朝選擇了第2種方案。讓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做攝政王。讓見深做太子。

    但沒想到的是,這個方案發布了20天之後,朱祁鈺宣佈自己做皇帝,但太子還是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而被俘虜的明英宗被尊稱為太上皇。

    一年之後,明英宗被瓦剌軍放回,明朝政府現在很尷尬:一個太上皇,一個皇帝怎麼辦?

    當時的皇帝,明代宗朱祁鈺就將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軟禁在了南宮,這一軟禁就是7年。

    奪門之變發生的過程:

    景泰8年的時候,明代宗朱祁鈺病重,明英宗趁機復辟了。史稱奪門之變。復辟之後的民英宗朱祁鎮廢掉了他弟弟朱祁鈺的皇帝位,三個月後朱祁鈺病死。

    如果我們單純從這幾件事上來看,似乎土木堡之變也構不成大明朝由盛轉衰。

    但這裡面有一個細節我們需要提到:那就是景泰三年的時候,明代宗朱祁鈺廢掉了朱見深的太子位,換上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濟。而在這個事件中,作為擎天保駕之臣的民族英雄于謙,一直是在沉默。

    所以當明英宗復辟之後第1件事,就是殺了于謙。于謙之死,對於大明朝的損失是巨大的。因為這一個人是大明朝當時的精氣神,是在他的堅持之下,大明朝才沒有遷都,堅持抵抗瓦剌軍的侵略的。

    于謙對大明朝是有大功的,如果他不在朱見深太子位被廢了這件事上處於沉默的曖昧,那他必不會死。而他不死的話,明英宗也不會清洗原先景泰朝的老臣。更不會寒了天下臣民的心.

    精氣神的作用!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就是精氣神,戰國時期的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前是窮困潦倒的,但在糾糾老秦共赴國難的精氣神支撐之下,秦國抵抗住了六國,並最終一統天下。一個國家除了物質基礎之外,軍民是否精氣神,是一個國家是否強盛的主要標誌

    明朝的精氣神兒就是從於謙之死後開始消失的。所以奪門之變才是大明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 2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明朝的興衰不在於某個轉折點,而在於一堆堆事。

    每個事件都不足以扭轉一個王朝的運勢,但是一堆一堆的事情疊加在一起,黨爭、異族、天災、起義等等,最終王朝會走向他們共同驅使的那個終點。

    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都是這一堆堆事情中的一件,只不過它們的影響很大,類似的還有如萬曆怠政等等。

    算起來,奪門之變可以說是土木堡之變的餘震。

    宣德皇帝撒手人寰以後,留下了年僅9歲的正統皇帝,他是明朝開局形勢最好的皇帝,接手了全盛的龐大帝國,年紀幼時有祖母垂簾聽政,有三楊處理政務,等他長大了,祖母和三楊先後逝去,簡直完美。

    可惜完美建立在正統皇帝本人有足夠能力的情況下,但他顯然並不具備一位明軍應有的素養,這也就算了,他還有明君的心。一位貪生怕死的昏君是不會想到親征的,打死他都不會,唯有那些把自己當明君的昏君,才會做著大軍出征、摧枯拉朽的美夢。

    正是因此,當瓦剌入侵的訊息傳來,二十來歲的正統皇帝躍躍欲試,滿心想著效仿父親,御駕親征,蕩平草原。

    在正統皇帝之前,每一任明朝皇帝都見過戰火,只有建文皇帝是失敗者,正統皇帝在出發前絕對不會認為自己會成為失敗者,但由於他的一番騷操作,他成功超越了伯祖父建文皇帝,將數十萬明軍和一班文武重臣全部葬送在了土木堡,是為土木堡之變,自己還恬不知恥地成了叫門天子。

    另一邊,明朝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北京城內人心惶惶,于謙等人挺身而出,扶郕王朱祁鈺繼位,把正統皇帝尊為太上皇,變相廢了他的皇位。于謙等人積極組織北京保衛戰,萬幸的是,這場戰爭打贏了,明朝避免了盛世傾覆的危機。

    經過如此重大的軍力打擊,明朝的國防政策全變了,以前積極進攻的方針已經無力維持,明朝的北境真正固定在了長城沿線,天子在守過一次國門後,很可能要面臨第二次、第三次。

    重點是,造成這一切的前天子又被人接回來了,現任天子朱祁鈺很不爽,但沒辦法,他沒有揹負殺兄罵名的準備,所以他只是把正統皇帝囚禁在了南宮。

    朱祁鈺的心軟最終造成,當他病重之時,正統皇帝在徐有貞等人的接應下,發動了奪門之變,正統皇帝搖身一變,成了天順皇帝,朱祁鈺被廢為郕王,而後病逝。

  • 3 # 庭州行者

    明朝由盛轉衰,並不是從某一具體事件開始,而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至於土木堡之變,不過是這個過程最終的具體體現,因此在土木堡之變前,明朝就已經由盛轉衰。

    明朝是個早衰的王朝,其真正的繁榮階段在洪武中期到永樂中期。洪武前期,明朝尚面臨著諸多內憂外患,主要任務是掃清這些危險因素,因此明朝所謂“盛”的開始時明朝洪武中期。而到了永樂中後期,由於朱棣的大規模北征,南征以及大航海,加上遷都北京需要修繕大運河,導致民生凋敝,社會疲敝,經濟蕭條,“盛”最終結束。如果究其原因,則是明朝制度設計的不合理,如半農半兵的惡軍戶衛所制度,嚴格的戶籍制度和制度上的重農抑商,打擊貿易。

    但就土木之變和奪門之變相比較,顯然奪門之變對於明朝的影響要比土木堡之變更為深刻。土木堡之變,是明朝五十年積弊的最終結果,使得明朝損失了無數的良臣和軍隊。然而,仔細看會發現,土木堡之變中雖然朝廷骨幹被誅殺殆盡,但這些人的年齡普遍偏大,即使在此戰中僥倖存活,不久之後也會被以于謙為代表的中年一代所替換;而京城的防務,後續若能有稍微正常的皇帝,重整起來也不是很困難。因此,土木堡之變對明朝實際的影響並不如所表現出的那般大。反而,蒙古人抓去了廢物皇帝朱祁鎮,將明朝最大的毒瘤暫時移走,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朱祁鎮的繼任者朱祁鈺,雖說不是什麼千古一帝,絕世明君,但好歹是個能夠收拾爛攤子的君主,定位為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並不為過。但朱祁鈺在生病之時,卻發生了奪門之變,被朱祁鎮給復辟了。朱祁鎮的復辟,讓明朝徹底失去了喘息的機會,從此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在這個廢物的帶領下,忠良如於謙被處死,河套地區被蒙古不斷蠶食,荊襄一帶的流民問題產生並不斷嚴重,而朱祁鎮對這一切,毫無辦法。

    朱祁鎮從他父親手中接下的,是一個生產逐漸恢復的王朝,但他走後,給自己兒子留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破爛王朝。可見,明朝第一位廢物皇帝,朱祁鎮當時無愧。

  • 4 # 世界史圖鑑
    大明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其實並不是某一個特定的歷史事件,而是其長期國政發展下的必然結果。一次次的事變也只不過是在這一整體時間內的某一特定的點。但是這都不足以造成明朝衰落的轉折點。

    自然,在明朝中期發生的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對於大明的整個國政方針以及歷史走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也使明朝在前期為數不多的能夠壓制北方蒙古部落入侵的根基力量損耗過多,此後對北方一直採取防守的國策。而京城之內又由於于謙的死,使得明朝的整個文人品性發生了改變,之後很難出現既能治國又品性極佳的人。包括張居正在內,個人的私生活也無法與于謙相比。

    那我們先來看一看,總被明粉們譽為大明興衰轉折點的這兩場事變的基本過程。

    土木堡之變是皇帝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當時朱祁鎮號稱50萬大軍北伐結果在土木堡全軍覆沒,自己被俘,明朝精銳損失殆盡,若非於謙堅守城池堅決抵抗,恐怕大明亡國就要提前數百年。從表面上來看,土木堡確實是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但是實際情況是號稱50萬的明軍實際數量並沒有那麼多,充其量只有20萬,而且都是防守京城附近計程車兵,真正的精銳還在各地。

    這場戰爭並非是明朝及全國之力舉行的一次北伐。

    所以明朝的根基力量依然在,而且這20萬軍隊全軍覆沒包括被擊潰打散,而非被人全部斬首。所以在編制上20萬軍隊全軍覆沒,但並非20萬人全部死亡。這場土木堡之變,雖然慘敗,但是明朝的中央力量依然存在,完整的官僚制度以及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鎮守京城。再加上明朝的長城防線並未攻破,蒙古部落也先也不敢長驅直入逗留太多,始終害怕長城一線的明朝將士斷其退路,反而導致蒙古軍隊的全軍覆沒。

    這場事變並未給明朝造成根基力量的損害。但是陡然間20萬精銳,被全面擊潰,皇帝被俘使得明朝的整個制度體系出現了混亂,但是由於有于謙的存在,明朝很快找到了主心骨。土木堡之變以後蒙古也先部落,並沒有在明朝邊境以及京城處得半點便宜。這便是明朝的實力,單從軍隊的損失方面而言,土木堡經常被譽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但是從國家的根本實力上來講明朝並未傷及國本。

    第二個事變就是奪門之變使明英宗復辟的事件。

    奪門之變事實上是土木堡之變的延續,在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被俘,國不可一日無君,守在北京權力機構核心的弟弟,朱祁鈺繼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景泰帝。當然,其實除了明英宗的這個弟弟之外,當時明英宗已經將他的兒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但當時只有兩歲。中央在多方權衡之後,並沒有立明英宗的兒子,那個只有兩歲的朱見深當皇帝,而是選擇讓明英宗的弟弟攝政王朱祁鈺稱帝。畢竟在非常時刻兩歲的皇帝並不能給整個朝局帶來什麼穩定作用,反而會出現混亂。

    但這時太子朱見深依然是明英宗的兒子,並且也依然是太子,只是被俘虜的明英宗尊為太上皇。一年之後明英宗被瓦剌放回明朝政府也很尷尬,兩個皇帝之間的關係,究竟該如何處置?對於朱祁鈺而言,他並不想讓哥哥回來。但當他哥哥回來的時候,自己也並沒有什麼辦法,只得將哥哥軟禁在南宮長達七年。在景泰第八年的時候,明代宗朱祁鈺病重明英宗復辟。這便是奪門之變,復辟之後明英宗朱祁鎮廢掉了弟弟,朱祁鈺的皇位三個月後朱祁鈺病死。

    這只是皇權爭鬥的一個基本過程,對於明朝的根基也並沒有損傷。

    所以從根本實力的角度而言,明朝並未因為這兩個事件的發生而走向衰落。但是國家戰略確實因此而做出改變,由積極的主動出擊變為消極防禦。但是這一消極防禦,彷彿又並非因為這兩個事件而誘發的。在前期對北方遊牧蒙古部落的大規模征服以後,明朝選擇了秦朝漢朝隋朝和唐朝,都曾做過的事情,在初步取得軍事勝利之後選擇修築長城。

    這是中原文明長達幾千年的基本戰略,而非明朝因為這兩大事變而出現的更改,即便沒有土木堡之變,沒有奪門之變,明朝對北方的軍事壓力依然會選擇駐守長城,而不再主動出擊,這是客觀事實。其實明朝的衰落是各種因素疊加的結果,其中大部分的因素都是來自於明朝的黨爭。黨爭誘發了明朝的諸多問題。而本質又是背後的各個利益集團相互傾詐,攻擊的結果。

    正是因為黨爭使得明朝,這個國家的精氣神發生了變化。黨爭的激烈不可調和背後的利益集團利用國家的中央權力相互傾詐才是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這兩場事變恰恰是黨爭的開始,而明朝黨爭的孕育在之前就已經出現了。

  • 5 # 玄坤文史

    一個王朝由盛轉衰絕不是因為某一起事件造成的,而是一系列的事件造成的,就比如唐朝由盛轉衰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前後持續了七年零三個月,這個話題放到明朝時期也一樣,不能簡單的將明朝由盛轉衰歸結於土木堡之變,或是奪門之變,如果非要說,土木堡之變讓大明的國力衰退了,而奪門之變則毀了明朝的精神。

    大明王朝疆域圖

    土木堡之變,朱祁鎮在亡國邊緣瘋狂試探

    朱瞻基選人實在是有問題,他給朱祁鎮留下了楊士奇、楊榮、楊溥輔佐沒啥問題,但是偏偏又給朱祁鎮留下了一個閹人王振,據說王振是自己閹了進宮當宦官的,他很擅長察言觀色,所以朱瞻基非常喜歡他,後來朱瞻基死了,朱祁鎮登基后王振被任命為司禮監掌印太監。

    最開始朱祁鎮有張氏管著,朝政有三楊輔佐,有人制約著王振,朱祁鎮也還沒有跑偏,後來三楊死了,太后老了,朱祁鎮又十分的寵幸王振,王振開始把朱祁鎮帶偏了,朱祁鎮親政後,他非常想要搞出一番作為來,當時蒙古分裂出來的瓦剌逐漸崛起,屢次侵犯大明邊境,本來把能征善戰的將領派去征討就行了,王振挑唆後,朱祁鎮打算自己親征。

    明英宗朱祁鎮

    雖然五十萬大軍是臨時拼湊的,但是指揮得當要打贏瓦剌問題也不大,結果王振根本就不懂指揮打仗,一通瞎指揮,朱祁鎮也由著他,這就導致了明軍行軍路線多次變動,就在部隊行至土木堡時,士兵們四處尋找水源,瓦剌大軍殺到,明軍潰逃,朱祁鎮等人被瓦剌俘虜。

    訊息傳回朝中,舉國震動,很多大臣紛紛建議往南遷都,富足一些的人家,也開始拖家帶口的往南方逃跑,瓦剌大軍還在步步緊逼,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于謙、陳循這群大臣站了出來,他們果斷的拒絕了瓦剌以朱祁鎮要挾大明的條件,然後擁立朱祁鈺登基,先讓國家穩定了下來,于謙親自上陣率領22萬大明軍隊在北京抵抗瓦剌,瓦剌一路攻陷白羊口、紫荊關、居庸關等地,于謙等人是做好了城破人亡的準備了,結果最後居然把瓦剌給擊敗了,正是靠著于謙這群大臣力挽狂瀾,大明化解了這次危機。

    于謙

    奪門之變,于謙被害,誅殺的是人心

    朱祁鈺上臺之後,最開始也沒想過自己能在皇位上坐多久,瓦剌大軍都懟到北京城外了,說不定什麼時候北京城就攻破了,但是最後大明居然擊退了瓦剌,于謙代表大明和瓦剌和談,瓦剌也願意將朱祁鎮還回來,但是朱祁鈺可不樂意了,因為朱祁鎮回來了誰來接著當皇帝呢,朱祁鈺非常明確的表示自己不願意退位。

    後來朱祁鎮被大臣王直給接了回來,朱祁鈺直接把他囚禁在南宮之中,這一關就是七年,朱祁鈺還把太子朱見深(朱祁鎮的兒子)廢了,這引起了很多朝臣不滿,後來朱祁鈺病重了,石亨,徐有貞,楊善,王驥等大臣密謀發動政變,撞塌南宮宮牆,擁立朱祁鎮復位。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

    于謙,王直等大臣被逮捕,不久就以謀逆的罪名被處死了,雖然皇位是又重新回到了朱祁鎮這一支上,但是于謙這群功臣被處死,謀逆完全就是莫須有的罪名,很多大臣也在這次事變之中被罷官,而石亨,徐有貞因為幫助朱祁鎮復辟有功,深受朱祁鎮重用,他們在朱祁鎮一朝位高權重,朱祁鎮又是一個比較昏庸的皇帝,他復辟之後,朝中黨爭嚴重,政治也逐漸腐敗了。

    奪門之變後,隨著于謙等人被害死,朱祁鎮任人唯親,明朝的政治環境逐漸開始變得混亂,黨爭愈發的激烈了,官員們為了自身利益互相傾軋,排擠,明朝也開始逐漸的衰落了下去。

    奪門之變

    結語

    從土木堡之變到奪門之變,我們可以把這看做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土木堡之變是事情的起因,雖然于謙等人化解了危機,但是問題並沒有從根本得到解決,反而埋下了更大的隱患,奪門之變是事件結果,于謙等人被殺,朱祁鎮復辟,明朝政治開始往混亂,腐敗發展,這一整個過程促成了明朝由盛向衰的轉折。

  • 6 # 張傑談史

    這個說法當然不正確!

    因為,大明由盛轉衰,顯然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事件。這個命題把轉折點要麼是土木堡之變要麼是奪門之變,其實就犯了這個錯誤。

    土木堡之變的意義在於明朝將一直受制於來自於北方的威脅,而奪門之變的影響在於宦官集團的崛起和官僚集團的分化與重組。這兩者都是明朝由盛而衰的重要一面,也確實是影響到明朝滅亡的關鍵核心。所以抬一個批一個都不合適。

    但是這兩個事件都有明英宗參與,那麼說他是明朝由盛轉衰的關鍵人物,大概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克沁重機槍是不是有史以來殺人最多的武器?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