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
2 # 沉睡的天堂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講一講萬氏八龍的故事。萬履安先生泰,統宗,季諸先生父也,舉崇禎九年鄉試。後服道服,隱處不出,文行為天下楷模。有八子,事餘姚黃梨洲,各習一藝,務令精熟。梨洲嘗嘆“浙東門風之雄,莫過萬民矣。”八子名斯年,斯程,斯斯昌,斯選、斯大、斯備、斯同,即世所稱“萬民八龍”也。
這是一個傳奇的家族,是人文最為熾盛的明代開國世家。
祖籍安徽的寧波萬氏,是唯一以軍功起家的明代甬上望族,棄武從文之後,又在經學、史學、文學等領域笑傲學林。最為後世關注的當屬以布衣身份參與編修《明史》的萬斯同(1638年-1702年),一生功力萃《明史》。
寧波萬氏家族的歷史就是大明王朝歷史的縮影:從太祖起兵到靖難之役,從北征韃靼到南抗倭賊,從衛所之設到漕運之治,從宦官專權到東林黨爭,從南明偏安到義軍抗清,都能看到萬氏祖先和萬斯同父兄的身影。
被尊為寧波萬氏始祖的萬斌(1322年-1372年)是萬氏家族中第一位很有影響的人物,追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顯赫戰功,北征蒙古時戰死於阿魯渾河(今鄂爾渾河),尚武門風由此形成。萬斌的兒子萬鍾(1357年-1399年)襲父爵,防守寧波有功,被封為寧波衛僉事。此後,其子孫定居寧波,世襲指揮僉事。
萬鍾及其子萬武(1386年-1408年)、萬文(1397年-1418年)也先後為國捐軀,“或死沙場,或死絕徼,或死巨海浪中,俱不得裹片骨歸葬”,祖孫三代被後人稱為“四忠”。
萬氏一門之內,還有巾幗不讓鬚眉之舉,女眷——萬鍾、萬武和萬文的妻子三人,共同撫養萬文的遺腹子,萬武和萬文的妹妹萬義顓終身不嫁,也幫助撫養萬文遺腹子。
合族共同譜寫的“四忠三節一義”傳頌久遠,載入地方史冊,成為萬氏家族忠孝傳家的標誌和精神支柱,也贏得了崇高的聲望和地位。
有事則著武功,承平則顯儒術。
萬氏族人從來不是草莽武夫,在治兵習武的同時,又不同程度地涉獵詩文。萬全(1418年-1464年)曾編纂《萬氏宗譜》以明世系,並撰寫了家族史上最早的詩集《竹窩稿》。而在門風轉變的過程中,萬表(1498年-1556年)發揮了重要作用,是自萬斌後第二位很有影響的人物。1520年,萬表在武舉會試中上榜,成為萬氏家族史上第一位考取進士身份的武人。
萬表與天一閣主人範欽交誼很深,範欽《贈萬總兵民望》詩云:磊落雲臺彥,經年水國居。遺榮希賀監,多病似相如。客至嘗懸榻,家貧只著書。傳聞青海北,待爾駕長車。
萬表對當時日益盛行的陽明心學興趣濃厚,承繼浙東學術經世學風,著有《濟世良方》《經濟文錄》《玩鹿亭稿》等。他還把兒子萬達甫(1531年-1603年)領上科舉之路,使他對經史之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加快了萬氏門風從尚武轉向崇文的程序。清代浙東學者邵廷采在《思復堂文集》的《寧波萬氏世傳》中說:“萬氏之大,自鹿園始。”鹿園,就是萬表晚年的自號。
萬達甫之子萬邦孚(1544年-1628年)曾參加援朝抗倭之戰,著有《萬氏家訓》6卷及詩集《一枝軒草》等。
萬氏家族到了第十世萬泰(1598年-1657年)時,完成了棄武從文的轉變。萬泰成為第一位透過科舉考試獲取功名的萬氏文人,創作了眾多詩文集,且終身未涉足軍旅。他最主要的貢獻是養育了後來蜚聲清代浙東學林的“萬氏八龍”。
萬泰生卒橫跨明萬曆、清順治兩代。他有八個兒子:斯年、斯程、斯禎、斯昌、斯選、斯大、斯備、斯同,各有成就,他們極大地提升了萬氏家族的社會聲望及在學界的聲譽。“萬氏八龍”師從“浙東學派”的創始人和奠基者黃宗羲,各向先生學習一藝,務令精熟。梨洲先生曾經歎賞:浙東門風之雄,莫過萬氏矣。
浙東學派,指清初以黃宗羲、萬斯大、萬斯同、邵廷采、全祖望、章學誠、邵晉涵等為代表的研究經學兼史學的經史學派,學派“影響後來最大者”多在史學,故也稱“浙東史學派”。
八兄弟之中,萬斯大(1633年-1683年)、萬斯同尤為出色。萬斯大是萬泰第六子,以經學研究著稱,曾在寧波建立講經會,畢生致力於“三禮”和《春秋》研究,以治史方式治經,進行實證式研究,探求經文字義,著有《學春秋隨筆》《學禮質疑》等“萬氏經學五書”,堪稱浙東學派之骨幹人物。
名聲最高的是萬斯同。萬斯同年輕時喜歡古文及詩歌,與當時一些名士角逐於文壇。之後,他認為史學是國家需用之學,便由經入史,其學術地位因為史學成就而奠定。“班馬三椽筆,乾坤一布衣”,可以說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萬斯同17歲時拜入黃宗羲門下,從文業會、策論之會到甬上證人書院,學術思想歷經三次轉變,為之後上京修明史奠定了思想基礎。甬上證人書院成立第二年,31歲的萬斯同為了謀生,赴會稽(今紹興)為姜希轍的兒子教授經學。姜家藏書十分豐富,特別儲存了一套明朝歷代《實錄》,此外還有各代邸報以及各種野史、家乘,他在姜家博覽群書,逐漸形成自己的史學思想。
《明史》是歷代正史中繼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之後編寫得較好、學界評價較高的一部史籍。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因詔請黃宗羲修《明史》,被黃宗羲拒絕。朝中大臣便推舉萬斯同為博學鴻詞科,萬斯同也堅辭不就。以後,大學士徐元文出任修《明史》Quattroporte,又薦他入史局。黃宗羲認為修《明史》是事關忠奸評判和子孫後世的大業,有萬斯同參加,可以放心,便動員萬斯同赴京,並在贈別詩中以“四方身價歸明水,一代奸賢託布衣”相勉。
至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萬斯同去世時,已手定《明史稿》500卷。
萬斯同的靈柩運回寧波故里後,先暫時安置在白雲莊萬氏祖墓旁。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冬,築墓於奉化蓴湖鎮烏陽觀山南麓。
在寧波歷史上,白雲莊與天一閣地位相當,素有“城內天一閣,城外白雲莊”之說。
地處城西的白雲莊不僅是黃宗羲的講學處、浙東學派的發祥地,而且是浙東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萬斯同、萬斯大等人的故居,在學術界影響深廣。1934年甬人楊菊庭(貽誠)等訪得書院和故居舊址,集資恢復。自白雲莊重建以來,一直作為紀念萬氏先賢和黃宗羲講學處的建築群而存在。
白雲莊前庭後院,翠竹深深,碧草幽幽,更有小河在一旁靜靜流淌。在這裡,還能看到《鄞江送別圖》複製品,原件藏於寧波博物館,由秦秉年先生捐贈給天一閣博物館。畫作表現的是康熙十八年萬斯同、萬言叔侄北上預修明史,甬上文人依依送別的歷史場景,此畫也是浙東學派重要的文獻資料。長卷上的每個人物有名有姓,均為甬上文化名人。更難得的是,如今我們見到的萬斯同像,就出自此畫,這也是大歷史學家存留下來的唯一畫像。
回覆列表
浙江鄞[yín]縣(今浙江寧波鄞州區)的萬履安先生,即萬泰,泰是其名,履安是其字;先生晚號悔庵,乃清代浙東學派甬上支派的創始人。
清初,浙江的學術研究異常繁榮。以錢塘江為界,浙江的學術研究,分為浙東與浙西兩部分:
杭、嘉、湖地區是浙西學者的主要活動地區;其代表人物如桐鄉張履祥、呂留良,錢塘應撝謙,平湖陸隴其,嘉興朱彝尊等,都是著名學者。
浙東學術,主要以餘姚、鄞縣、紹興、蕭山等地為中心,其主要人物如黃宗羲、朱之瑜、邵廷采、邵晉涵、全祖望、章學誠、毛奇齡等,也都是著名學者。
浙東、浙西學術雖有地域之分,但是,二者同出明末劉宗周,皆以經世為目的。
浙西學術,主要表現為表彰朱熹的學說,尊朱以經世。
浙東學術,偏重於史學研究,治史以經世。
章學誠把這兩種不同的學術取向歸納為:
“浙西尚博雅,浙東貴專家(精專)”。
浙東學派繼承、發展了浙東學術史上的優良傳統,不守門戶之見,博納相容,貴專家之學,富創新精神,倡導“經世致用”,主張學術研究要為社會服務。其為“宋學”及明清學術中的顯學之一,對中國近現代學術及海外學術(尤其是日本和東南亞)影響很大。
萬履安先生生於明神宗(朱翊鈞)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卒於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享壽一甲子,橫跨兩朝代。
明思宗(朱由檢)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萬履安先生鄉試中舉。
萬履安先生從學於劉宗周。
劉宗周(公元1578年~公元1645年),字起東,別號念臺,漢族,明代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因講學于山陰蕺[jí]山,學者稱蕺山先生;為明代最後一位儒學大師,也是宋明理學(心學)的殿軍;其所開創的蕺山學派,在中國思想史特別是儒學史上影響巨大;清初大儒黃宗羲、陳確、張履祥等人,都是這一學派的傳人。
萬履安先生後來加入復社,並與餘姚黃宗羲、無錫顧杲[gǎo]、吳縣楊廷樞等匯聚講學於南京,以激揚名節自任。
其時,權臣阮大鋮復出擅權,萬履安先生曾參與署名《留都防亂公揭》,以驅逐阮大鋮,士林為之稱快。
萬履安先生後任戶部主事。
明亡,萬履安先生避亂至陝西榆林,身著道士衣冠;榆林遭遇戰火,先生遂迴歸故里。
清兵攻陷浙江之後,萬履安先生開始以詩記事,砥礪氣節。黃宗羲稱其詩為“詩史”。舊友、燕人梁以樟來訪,先生約同道者六七人,一起唱和,字裡行間,全都是故國悽楚之憂思。
清·沈德潛《明詩別裁集》有萬履安先生《留別董西來》,詩云:
客途相見即相親,總是淒涼夢裡人。
且喜何郎能似舅,不妨綺季未稱臣。
睢陽城上三生淚,無定河邊後死身。
惆悵天涯分手處,秋高一雁落江津。
可備一觀。
萬履安先生救援抗清義士尤為盡力。高鬥樞、李桐、黃宗炎等人繫獄,先生均盡全力以奇計救出。友人出獄後,亡於杭州,先生運送其柩歸葬。晚年遊粵東,乘船返歸時,有同年毛汧,染疾疫,將死,同船人將棄之不顧,先生獨自守護、調製藥物,毛汧得生,而先生得疾卒。
萬履安先生有姐妹5人,均嫁貧士,先生常接濟以財物,以義聲著稱。
萬履安先生長於文學,兼精史、善詩。
萬履安先生曾延請黃宗羲講學甬上,後安置於萬氏墓莊(今白雲莊)講學,後人稱其地為甬上證人書院。
先生著有《萬履安行卷》、《寒松齋集》、《明州唱和集》、《懷剡詩》等。
萬履安先生的文章學行,皆為天下模楷。
萬履安先生先生育有八子:
萬斯年、萬斯程、萬斯禎、萬斯昌(負才早歿)、萬斯選、萬斯大、萬斯備、萬斯同。
萬氏八子,各有成就,人稱“萬氏八龍”。
萬氏八子,皆師事餘姚黃梨洲(宗羲),八人各向梨洲先生學習一藝,其各所習,務必令其精煉嫻熟。
黃梨洲先生曾經歎賞,說是:
“浙東門風之雄,莫過萬氏矣!”
一、萬氏八龍,兄弟之中,又以萬季野(斯同)先生的名聲最高。
萬季野精史學,以布衣參與編修《明史》,前後十九年,不署銜,不受俸。《明史稿》五百卷,皆其手定。先生還著有《歷代史表》、《紀元匯考》、《儒林宗派》、《群書辯疑》、《石園詩文集》等。
崑山徐氏(即徐乾學,曾官清廷刑部尚書,)的《讀禮通考》,華亭王氏(即王鴻緒,官至清廷工部尚書)的《橫雲史稿》,雖然署名為徐氏、王氏,但是,這兩部大作,都是萬季野先生的著述,後被徐、王兩位尚書攘奪去了。
萬季野先生解經論史的著作,未經刊佈的,還有很多。
《郎潛紀聞三筆》的作者、清代浙江鄞縣人陳康祺,曾經在萬季野先生的裔孫萬後丞那裡見過先生未曾刊佈的著作。
萬後丞 (公元1814年~公元1871年)字乃鄰,號個亭、萼仙外史、小渭、垂釣者,浙江寧波鄞縣人,萬後賢之弟,詩才清逸,善畫,能寫竹,用筆分明;兼寫翎毛花卉,清雅可愛;後曾居甘溪廠堂。
二、萬斯選先生,字公擇,萬斯大之兄。
萬公擇先生沉潛理學,師法黃梨洲,並繼承蕺山劉宗周、陽明王守仁的餘緒。
萬公擇年六十卒,黃梨洲為之慟哭。黃梨洲有言:
“甬上從遊,能振蕺山之絕學,公擇一人耳。”
萬斯選先生潛心理學,先生認為,學者須親身體驗,踐之躬行,方為實學;先生主張,意為心之存主,理即在氣中,不分先後。
先生卒年六十。有《白雲集》。
三、萬斯大先生,字充宗,晚號跛翁,學者稱褐夫先生,萬斯同兄。
先生志操,以清介自持,精深《春秋》、《三禮》學問。融會諸家,不拘漢、宋。懷疑《周禮》非周公所作,而系後人偽託。
明代忠臣張忠節公(即張煌言)、父友陸符死,萬充宗先生都為他們制服葬之。
李杲堂先生鄴嗣曾經評價萬充宗先生說:
“說經無雙,名擅八龍,昔有慈明,今見充宗。”
先生一生,不應清朝科舉。
先生精通經學,他認為,諸經相聯,主張博中求專,力求新意;先生又以為,非通諸經則不能通一經,非悟傳注之失則不能通經,非以經釋經則無由悟傳注之失。
先生著有《學春秋隨筆》十卷,《學禮質疑》二卷,《儀禮商》三卷,《禮記偶箋》三卷,《周官辨非》二卷。
四、萬斯備先生,字允誠。
劉宗周殉難之後,其遺書全都是萬允誠先生幫他收藏的。
謝山全氏(祖望)曾稱讚萬允誠先生:
“蕺山之功臣。”
先生善隸、草書,精篆刻,工詩。有《深省堂詩集》。
五、萬斯年先生,字祖繩,號澹庵,萬泰長子。
先生少時,隨錢忠節公(即錢肅樂,字希聲,一字虞孫,號止亭,漢族,浙江鄞縣人,明末官員、抗清英雄。)學習,為高第。
很快,就遭逢喪亂。
當日,劍戟弧矢,遍於城市,先生讀書不輟。
為了躲避戰亂,先生多次遷徙,其間,傢俱全都丟棄淨盡,隨行的車輛,裝載的全都是書籍。
先生晚年,主持桃源書院。講學期間,先生根據從學者的資性天分,分別授以經典。因為能夠因材施教,所以,前來就學的人日益增加。
萬祖繩先生於三黨(或即齊、楚、浙三黨,明末官僚機構中因地緣關係結成的政治派系,是齊黨、楚黨、浙黨的合稱。)都有恩意。
錢忠節公死於海外,先生收集其文集,併為之立嗣。
六、萬斯程先生。
先生全力攻讀醫學。
當日,黃宗炎行刑時,萬斯程先生之父萬泰與高斗魁等策劃,暗中載了死囚,取代黃宗炎。那個時候,身背黃宗炎,在黑暗之中走了十里路的人,就是先生。
黃宗炎,浙江餘姚人,字晦木,一字立溪,學者稱鷓鴣先生。黃宗羲之弟。明季貢生。與兄黃宗羲、弟黃宗會均為劉宗周弟子,號稱“浙東三黃”。其學術大略與黃宗羲等。南明(安宗朱由崧)弘光朝亡後,徒步迎魯王,兄弟毀家紓難,起義兵,時稱“世忠營”。敗後,奔走四明諸山寨間,被清吏所捕,幾死。黃宗羲以計劫出之。後賣藝文自給,潛心學《易》。著有《周易象辭》、《尋門餘論》、《六書會通》、《二晦集》、《山棲集》。
七、萬斯禎先生,字正符。
先生的孝順友悌,全是出於天性。
先生精研《周易》,旁治《毛詩》、《春秋》,書法宗李北海,詩作有風人之致。
八、萬斯昌先生。
先生很有才氣,可惜不幸早歿。
萬氏一家,累世精通經義,砥礪節行,其家的學術、行事、品行、道義等的載記文字,散見於黃梨洲、李杲堂、全謝山、寒村諸集、以及郡邑各志中。
兩漢到清代,如此門材家法,百不一覯。
本文據清代浙江鄞縣人陳康祺《郎潛紀聞三筆》卷七《萬氏八龍》一節成章。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