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作為一個吃貨,夢想是吃遍所有好吃的東西,現在還沒有到處吃的能力,但是我要知道哪些地方有好吃的!這樣到了那個城市才不會餓肚子!
18
回覆列表
  • 1 # 芥末讀書

    洛陽:小街鍋貼

    鍋貼是北方、也是老洛陽的一道傳統小吃,大小飯館皆可供的普通大眾食品,洛陽的小街鍋貼數十年來經久不衰,因其地名小街,到頭來西工飯莊品味樓的名頭也被人漸漸淡忘了。等。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食刻飯點,品味樓門前的那一溜一、二十人的隊伍從未間斷,大師傅們從不用看錶,不緊不慢的重複過千百遍的程式,人稀的時候少開兩個鍋頭,人稠的時候全面拉開,然而一個等字煞是折磨人,胃裡的饞蟲不斷的湧動,排在前面的食客們滿心歡喜的端走一盤又一盤,恰恰是輪到自己了,一鍋剛好端完,那心思就甭提了,等沉甸甸的十寸盤盛滿了金色的鍋貼,饕餮心情油然而生。看。當然等的辛苦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穫,師傅們的技藝也同樣可以調動大家的味蕾。鍋貼做熟的過程是開放式的,隨著大小師傅們五指的熟練配合,三盤生鍋貼每四個一組被準確的碼放在圓形的平底鍋裡,這也是出鍋後總是有四個一組的鍋貼粘連在一起的緣故,師傅們抄起個小盆,抓了面,盛滿水後略微攪拌便嘩的一下均勻的澆在平底鍋裡,最後把住長嘴的油壺在生鍋貼的周遭澆上油,順手抄起大大的鍋蓋嚴絲合縫的封住了鍋面,整個程式如同行雲流水,酣暢淋漓,怎能不叫人歎服啊!找。雖然手裡沉甸甸的鍋貼即將到嘴了,可無論如何,找個地方下嘴是關緊事兒啊,這老百姓吃飯的地兒,沒有達官顯貴,沒有宴席大餐,更沒有吆五喝六,有打工的、有逛街的、有吃工間餐的,人們都是三三兩兩的拼桌而坐,互相找著對方桌上的醋,那個來拿你桌上的蒜,正如那句:我輕輕的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了,有邊吃邊聊的、有埋頭苦吃著,飯罷,臉上無一不閃爍著滿足的笑容,這是老百姓的滿足,這是老百姓的幸福。

    品。小街鍋貼雖不是大宴裡的硬菜,更不是什麼稀罕物事,恰恰是大眾食材、百姓口味,贏得了大家的擁躉,一兩五個鍋貼,韭菜大肉餡料,7、8分鐘的煎煮,外焦裡嫩,略有湯汁,配合食醋和些許辣椒,可以去掉油膩感,每個鍋貼第一口一半,沾汁後,酸香怡人,確實讓食客們大快朵頤。不知不覺中,實惠的鍋貼必讓食客五飽六撐,欲瘦身健美者必大呼“上當”了。 感。鍋貼的做法很簡單,但是背後所承載的大眾飲食文化卻沉澱在老百姓的心中,小街的街還是那個百米有餘的曲折市井,鍋貼也還是那個好吃易做的面角角,然而揮之不去的是傳統的製作技藝、大眾的家常口味和熙熙攘攘的市井喧鬧,雖沒有空調和風,也沒有觥籌交錯,但那份樸素、簡單卻深深的烙刻在古老城市的記憶深處。

  • 2 # 拾味紀
    Part 1 舌尖上的內蒙饕餮盛宴之一:極致誘惑欲罷不能的內蒙麵食文化!

    從小長在內蒙古,想起故鄉,那就像是一道色香味俱全而又上好的美味佳餚,誘惑著遠方的遊子不得不去品嚐……記得偶然的一次《非誠勿擾》上討論麵食文化,要求現場女嘉賓說出自己家鄉有名的麵食,才發現我們內蒙那麼多好吃的麵食大家竟然無一知曉。其實不止是麵食,還有好多,如內蒙的飲品、牛羊肉等,小編都會介紹到,先來看看內蒙的多樣麵食!

    中國的麵食文化博大精深,種類繁多,各類麵食君過招也難分高下,山西刀削麵、武漢熱乾麵、山東伊府麵、北京炸醬麵、四川擔擔麵力脫引而出成為“中國五大面食”。可是內蒙的很多面食真的非常好吃,內蒙的童鞋有沒有?那些極致誘惑讓人慾罷不能的內蒙麵食有些童鞋竟然一個都沒有吃過!今天小編就介紹幾種內蒙非常好吃的麵食,過來旅遊的朋友有機會嘗一嘗,絕對讓你過口不忘,垂涎三尺!

    莜麵-粗糧中的精華

    莜麵窩窩

    莜麵墩墩

    莜麵魚魚

    莜麵是塞北地區特有的麵食,我們當地就有一句諺語,內蒙有三寶,羊肉莜麵舊皮襖。莜麵收成以後,壓成面,用開水(一般是一半莜麵一半水)和好,做成莜麵窩窩,莜麵墩墩、莜麵魚魚等各種形狀,蒸熟後,可以配熱湯(一般是羊肉湯、熟土豆加其他調料配湯而成)或涼湯(熟土豆泥、黃瓜絲、水蘿蔔絲、尖椒絲、蔥絲、香菜和醬油等調料冷調)蘸著吃,味道真是美極了。在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肆虐的今天,一道既美味、又營養且極富地方特色的美食就這樣呈現了。莜麵中含有鈣、磷、鐵、核黃素等多種人體需要的營養元素,可以預防這些疾病。同時莜麵中含有亞油酸,對於人體新陳代謝具有明顯的功效。

    二莜麵-遺失的美好

    二莜麵是30%的莜麵和70%的高粱面混合而成的。莜麵雖然好吃順口,但是產量低;高粱產量比較高,但是高粱單獨做成食品很難下嚥。因此聰明人就想出了這個絕招,把兩種面混合起來,進行粗細搭配,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在講求營養、食不厭精的今天,二莜麵作為一種特定時代的食物已經漸漸淡出我們的視線,但它所承載的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形態和情感蘊涵卻不會消逝。有時,不期在哪個小小的農家飯館突然看到了二莜麵的身影,立刻會露出驚喜的神色,那種久違了的感覺就油然而生。

    稍麥-歷史悠久的傳統風味

    燒麥也叫“燒麥”、“燒賣”、“燒美”等,皮薄餡嫩,潔白晶瑩、形如折花、清香可口。是由羊肉、大量的大蔥、鮮姜混合成肉餡,配上薄入蟬翼的稍麥皮,成為了塞北地區的早餐,一屜稍麥出籠,鮮香四溢,趕緊倒好醋碟,慢夾、輕提、微蘸,醋的表面浮出幾個大小不一的油花,肉不膩不羶,再配上濃濃的黑磚茶來解油膩,可謂食中美餐,形美而味濃,早晨吃上一口稍麥,這也許就是那時最幸福的時光了!稍麥主要是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流傳,這是一道至今不衰的傳統風味美食。

    燙麵餃-極富特色的玻璃餃餃

    很多人對這個名稱不熟,其實就是蒸餃,很多人都喜歡吃燙麵蒸餃,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做法也簡單。做餡兒一般是豬肉、白菜,也有用胡蘿蔔、冬瓜一類的蔬菜。而小編的母親,則最喜歡用土豆來做餡兒,和麵時就放一些澱粉,出籠的燙麵餃皮兒都是透明的,而且非常有嚼頭,口感特別好,燙麵餃皮薄餡大,味道獨特。白麵要用現開的水和麵,面不能燙的太軟,蒸時沾一些澱粉以免粘鍋。

    燜面-看一眼就會愛上的麵食

    燜面也是小編最為念念不忘的內蒙麵食之一,想起燜面,總會想起家的味道,那種質樸之味永遠揮之不去。鐵鍋燜面,搭配排骨、豆角、土豆、西紅柿、青辣椒,精華全在一個“燜”字,燜面不是煮麵,是要靠少量的湯和大量的水蒸氣把面燜熟,再燜進扁豆湯的香氣,吃的時候再就上一頭大蒜,別提有多痛快了!燜面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最為常見,深受大家喜愛。馬蹄踏得夕陽碎,臥唱敖包待月明,這道美食總會讓人想起撲鼻而來而香氣,想起媽媽熟悉的飯味,也有著時光的味道,久久不能抹去……

    Part2 舌尖上的內蒙饕餮盛宴之二:口齒留香垂涎欲滴的內蒙紅食文化!

    作為內蒙古美食文化特色,不得不提內蒙古的紅食文化。蒙古族稱肉類食品為”烏蘭伊德“,即紅色肉食品的意思,主要以羊肉為主,牛肉次之,輔以部分駝肉和野味。菜品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崇尚豐滿,注重原料本味。吃羊肉的花樣多種多樣,第二部分小編主要以羊肉為代表來介紹內蒙古大草原的紅食文化。

    環境:內蒙古有遼闊而寬廣的天然草場,總面積位居中國五大草原之首,是中國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

    吃的:內蒙古草原生長有1000多種飼用植物,飼用價值高、適口性強的有100多種,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披鹼草、野燕麥等禾本和豆科牧草非常適於飼養牲畜。

    喝的:草原上的河水,基本都以泉水及雨水組成。所以幾乎沒有任何汙染,人都可以直接飲用,何況是羊群。

    屠宰方式:掏胸法。使用這種方法殺羊,羊死時因為痛苦小,受得驚嚇小,加之死亡速度快,所以羊的肌肉是舒展的,不會因害怕而收縮,放血也徹底,殘留的血腥味也小,保持了羊肉鮮嫩色美、營養美味回味無窮。

    烤全羊

    提起內蒙古最具特色的美食,就會讓人想起外焦裡嫩,皮脆肉滑,色澤金黃,鮮香異常,肥而不膩,穌脆香美的烤全羊。這是內蒙古一種傳統而獨具風味的宴客佳餚。烤全羊以前只供蒙古王爺享用,就是因為其加工工藝的特殊和講究,一般的牧民根本吃不到。據記載,這是成吉思汗最愛的一道宮廷名菜,現在這一傳統美食一般人都有機會品嚐了。

    現在烤全羊的方法越加成熟,工藝上也會融入一些秘方。烤全羊要選擇膘肥體壯的4 齒3歲綿羊作原料, 宰殺後用80℃的熱水澆燙羊的全身褪去羊毛,以鹼水洗淨全身羊皮;挖除內臟並洗淨。在腹腔和後腿、五叉等肉層較厚的部位,用刀割開小口,然後填進各種佐料醃漬入味,外皮塗抹適量酒、麻油。用鐵扦從羊尾向內別到腹部固定,再用鐵鏈鉤住羊的四肢,背部朝下放入爐內烘烤。

    烤全羊入爐之前,先用一種叫梭梭的木柴將爐膛燒紅,撤去燃料後,將全羊從烤爐的天窗吊入,並關閉天窗和爐門。將羊肉烤至半熟後,再開啟爐門, 用長柄勺舀上梭梭柴的火塊對羊身進行烤炙,直到羊全身烤成焦黃色為止。

    用這種慢火烤炙的全羊外皮焦脆,金紅油亮,而皮下的肉鮮嫩酥香,油而不膩。 烤好的全羊出爐後,倒掉腹腔和填入皮肉的佐料,將全羊以跪臥姿勢擺入直徑約1m 的大盤內,在羊脖子上系一條紅綢帶,先擺上桌讓客人欣賞,待客人過目讚美後,由專人在客人面前將烤全羊割成小塊。

    涮羊肉

    現如今涮羊肉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食品了,為什麼小編還會推薦呢?主要還是內蒙的羊肉實在是太好了。現在滿大街都是號稱內蒙的羊肉,實際上又有多少人可以吃到正正正宗的內蒙羊肉呢?內蒙古的涮羊肉,一是選料精,肉片薄。所用的羊,以閹割過的重25-30kg的公羊最佳,這種羊肉肥而不羶,肉質雪白鮮嫩。一隻羊剔選後,只有7.5kg左右的肉可以作為涮肉用。

    這些精選的羊肉經過技藝高超的技師切片,可以切出6寸長、1寸寬的40-50片肉片,片薄如紙,勻若漿、齊似線,美如花,堪稱一絕。試問你是否吃過這樣的羊肉片?二是調料精美、調配適當。主要調料包括芝麻醬、豆腐肉、韭菜花、辣椒醬、蝦油、米醋、蔥花、香菜末、蒜末等,更具個人喜好適量調配。火鍋湯是用口蘑、蝦仁、蔥白加工過的鮮湯,另外也有加了辣椒的紅湯。羊肉沸水稍涮,鮮美爽口!

    手把肉

    手把肉,也是一道傳統名菜,因為食用時以手把刀,用刀割肉,由此得名。做法就是把選好的羊捏斷大動脈將活羊殺死,讓羊血流聚在胸腔內,然後剝皮將整羊劈成若干塊,頭、下水、蹄不要,其餘原汁清煮,不加任何調味品。

    為什麼不加調味品呢?因為他們認為羊是吃著草原上的五香草長大,調味齊全,清煮的羊肉本就美味爽口。試想一邊拿著蒙古刀,割、挖、剔、片,把羊骨頭上的肉吃得乾乾淨淨,另外還能聽著悠揚的馬頭琴,是多麼的痛快!

    烤羊背

    這道美食是蒙古族人在非常隆重喜慶的場合才會製作的一道美食,主要獻給長輩和尊貴的客人,同時奉上美好的祝酒歌,祝福尊貴的客人吉祥如意,幸福美滿。其實按照蒙古族師傅的話來講,一頭羊的肉主要就集中在羊腿和羊背上,所以,烤羊背儼然算是一道大菜!

    烤羊背會選用牧場最肥美的白條羊背,用當歸等30餘種中草藥和天然調味品醃製24-36小時,醃好的羊背得以野杏木、桃木、李木、樺木等木炭為燃料,在特製烤爐中烘烤約2小時,這樣烤出的羊背原汁原味,充斥草原的百草香,毫無腥羶的味道,可謂色美肉香、外焦內嫩、幹酥不膩。正應了那句“六月鮮羊肉,神仙也想吃一口“。

    羊背子

    羊背子在內蒙古也算是上等食品,羊背子主要用於各種隆重場合,用途不同挑選的羊也不同。其做法和吃都比較講究,先將全羊由脊上第七 肋骨至尾部割下,再把四肢、頭、頸、肩胛分別割下, 一起放入鍋中燒煮,水滾開後取出,把煮好的全羊的 各部分放在一個大盤裡,四肢放在底部,羊背、胸脯放在其上,羊頭擺在最上面。端上桌,要把頭向著主要的客人。宴席開始要邊唱讚歌,邊敬酒祝辭。羊背子肉香味美,鮮嫩異常。

    如此多的內蒙羊肉特色美食,我想,當你有幸品嚐這些美食之後,一定會由衷的讚美,這些美食在誇張的外形下無不蘊含著蒙古人精巧、細膩而獨特的廚藝。是不是沒有嚐到就已經垂涎欲滴了?

    Part3 舌尖上的內蒙饕餮盛宴之三:芳香四溢唇齒留香的內蒙白食文化!

    蒙古族人民以白為尊,視為高貴吉祥。白食,意思就是純潔、崇高的食品,主要是以奶制飲料和奶製品為主,不僅歷史悠久,工藝獨特,品種豐富,口味和營養更是獨樹一幟。

    奶製品

    一、奶皮子

    奶皮子,顏色微黃,表面有密集麻點你的餅狀物,可以直接食用,也可放入奶茶、炒米中食用,營養價值非常高,是蒙古族人招待貴賓的佳品。奶皮子是鮮牛乳在加熱及翻沸過程中脂肪上浮而形成的。是提供必需脂肪酸和磷脂的良好來源,是營養價值非常高的乳製品。

    二、奶豆腐

    奶豆腐是傳統的蒙古族食品,可直接食用。其製作過程是:將原料乳靜置,分離稀奶油,剩餘的脫脂乳 (或半脫脂乳) 進行自然發酵,凝固、排出部分乳清, 然後將含有相當水分的漿狀乳酪放入鍋中急火加熱,邊加熱邊攪拌,使水分繼續蒸發,最後將酪蛋白攪拌成黏而細膩的狀態,裝模具成型。

    擔心脂肪攝入過量的朋友可有福了,奶豆腐可是補充人體優質蛋白的良好來源,奶豆腐中脂肪含量較低,蛋白質含量卻很高,必需氨基酸含量佔氨基酸總量的 36.10%~37.75%;奶豆腐中鈣、磷含量較高,微量元素的種類也較多,其中鐵、鋅、鈣、磷含量較豐富。

    三、乳酪

    乳酪可能是白食中大家比較熟知的了,它是多種牛奶營養成分的濃縮精華。乳酪可以分為以凝固型酸乳或加熱濃縮乳為原料的低發酵型乳酪和以攪拌發酵型酸乳為原料的高發酵型乳酪。

    乳酪的製作主要是酸奶經加熱、過濾除去乳清,然後在過濾後的酪蛋白中加入白糖攪拌,成型後日曬乾燥即為成品。乳酪的含鈣量是牛奶的 6~7 倍,蛋白質是牛奶的 8 倍。乳酪的乳糖含量非常低,非常適合乳糖不耐症人群食用。

    四、黃油

    黃油是牧民招待賓客的佳品,味道獨特純香,是奶食品之冠。差不多五六十斤酸奶才可以提煉兩斤左右的黃油。黃油具有增添熱力、延年益壽之功能。

    黃油的製作方法有多種:加熱熬化奶皮,上層即為黃油 (下層是乳清和奶渣);第二種方法為從稀奶油中提煉黃油;另一種方法為用木棒在全脂酸奶的酸奶桶中上下攪動,直至全脂酸奶中出現大小不等的脂肪球,撈取後再放入鍋中熬煮可得黃油。

    奶制飲料

    一、酸奶

    酸奶具有調節人體腸道微生物菌群平衡,抑制腸道內有害菌的產生,降低人體內膽固醇水平,提高人體的抵抗力,以及美容、潤膚、明目、固齒等作用。蒙古族傳統酸奶製作方法大致可分為靜置發酵和攪拌發酵。

    靜置發酵是指將擠出的鮮奶不經過加熱殺菌,直接裝入布袋中過濾,除去雜質後放入陶罐或聚乙烯容器中,然後靜置在室內或蒙古包內的陰涼處發酵,這種發酵原則上是自然發酵,不用加入菌株,發酵溫度 20 ℃左右,發酵時間為夏季 1~2 d, 秋季 3~4 d。

    攪拌發酵是在專用桶 (木製的或陶製 的) 中攪拌發酵製成的,主要在 6~9 月製造,在原料乳中加入發酵劑,邊攪拌邊發酵,發酵溫度為 25 ℃,發酵終點 pH 值通常是 3.6 左右,基本保持一 定的狀態。為了保溫,還要在桶的周圍包上布或者羊皮等。

    二、馬奶酒

    馬奶酒在牧人眼中其實是一種乳酸酒精發酵乳飲料,風味微酸,醇厚濃郁,爽口解渴,是一種珍貴的乳酸類清涼保健飲料。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製馬奶酒的季節。勤勞的蒙古族婦女將馬奶收貯於皮囊中,加以攪拌,數日後便乳脂分離,發酵成酒。隨著時代發展,馬奶酒的工藝日益精湛完善,不僅有簡單的發酵法,還出現了釀製烈性奶酒的蒸餾法。六蒸六釀後的奶酒方為上品。

    在中國,用馬奶酒治療疾病是蒙醫學中很早就採用的重要飲食療法之一。蒙醫典著中稱“馬奶酒味酸、甘、澀”,酸能開胃、助消化、祛溫、行氣;甘能健身補虛、疏通食道、治傷、接骨、解毒、增強五官功能;澀可治血熱、化淤血、消肥胖、祛腐生肌、 潤滑面板等。所以馬奶酒具有舒筋、活血、通絡、補 腎、驅寒、消食健胃、遣興壯神等功效。

    透過小編的詳細介紹,我想大家一定會對內蒙古的美食有一個非常深刻的瞭解,蠢蠢欲動,想要去內蒙古騎最快的馬、喝最烈的酒、看最美的風景!當然了,也一定少不了品嚐小編介紹的這些美食。小編深深的眷戀著自己的家鄉,也希望更多的人去了解,去感受,去品味,去尋找心中那最想放飛的自由!

  • 3 # 在路上長大

    這是我們小縣城的美食——灰鹼粑。

    可以當早餐和午餐吃,因為是鹼性食物有益於消化,記得小的時候家裡面隔斷時間就會做一些,但長大後喜歡吃它的人越來越少,會做的人越來越少後,就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做一點,但這真的很愛吃啊。

    吃法很簡單把它煮熟,放一點調味品和辣椒就是一頓美味的早餐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庸筆下的楊過和郭襄是一種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