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技之重

    目前來看,殲11系列和殲16戰鬥機的航電系統和機載武器的效能已經超過了蘇系戰機,只不過剩下機動性難以超越。

    殲11系列對標的應該是蘇27系列,殲16對標的應該是蘇30系列。在航電系統和機載武器的效能上超越蘇系戰機也沒有什麼可爭辯的,畢竟在國內電子工業高速發展的今天,已經掌握了氮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擁有獨立製造光刻機的能力。中國產戰機的航電系統也趕上了這趟車。而中國產霹靂-10和霹靂-15的效能也要比R-73和R-77強不少,雖說俄羅斯的新型機載導彈也在研發之中,但是至今還未裝備部隊。

    殲16對標的是蘇30SM1,殲11D對標得開就是蘇35了,殲11B,殲11BG對標的就是蘇27SM2,蘇27SM3。基本上,中國產殲11系列和殲16戰鬥機的航電系統已經完勝蘇27SM系列,蘇30SM1,蘇35了。畢竟蘇霍伊是蘇系長機的最初設計者,沒有誰比蘇霍伊更瞭解蘇系戰機的氣動特性,SF的殲11和殲16在氣動佈局上,趕不上蘇霍伊設計局也在情理之中。

    殲16與蘇30SM1的對比。裝備中國產效能強大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電子戰系統等等的殲16,在配合上150千米射程的霹靂-15和50千米射程的霹靂-10,其整體作戰實力躋身於中國產第二是毫無問題的。而蘇30SM1可以看成是蘇35的雙座版,也準備安裝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117S發動機,以及蘇35使用的航電系統。蘇30SM1的機載武器也應該是R-77和R-73。可以看到的是,殲16戰鬥機雷達效能,電子戰效能,機載武器都要比蘇30SM1強的。也就是說,在中遠距空戰時,殲16擊落蘇30SM1的機率要更高一些,畢竟殲16靠著探測距離遠,還具備電子戰能力的相控陣雷達配合霹靂-15空空導彈的戰力,可不是靠著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和R-77空空導彈的蘇30SM1能夠相比的。

    而在近距格鬥時,兩者都是雙座機,蘇30SM1依靠三翼面氣動佈局,還有117S向量發動機的加成,那格鬥能力可不是殲16能比的。而近距格鬥時,就看對方的格鬥彈效能和載機機動性以及飛行員的水平了。

    殲11D與蘇35的對比。殲11D基本上移植了殲16的航電系統,只不過更偏重於制空,而不是對地。也不必說太多了,殲11D就是殲16的單座版,在航電系統上可以壓制蘇35,但是近距格鬥時那就不行了。蘇35的機動性是有目共睹的,估計在亞音速機格鬥時,能夠壓制蘇35的戰機還不存在。就更別說,採用常規氣動佈局的殲11D了。

    殲11BG與蘇27SM3的對比。殲11BG換裝了有源相控陣雷達,至於其他的電子系統是否有變化不得而知。而蘇27SM3或許是裝了蘇35的航電,這樣的話,殲11BG就要落後了。

    由此可知,中國產殲11系列和殲16只有機動性遜色於蘇系戰機,在其他方面已經超越了。

  • 2 # 鷹鴿分析

    有關蘇-27家族的兩個發展譜系孰優孰劣的問題,這個只能用各有優劣來形容,因為這兩個譜系的發展總思路完全不同。

    蘇-27重型殲擊機作為上實際七八十年代蘇聯研發的一種效能優異的戰鬥機,其後續能在國內外家族化發展,主要和當時那段特殊的歷史背景有很直接的關聯性,正是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最終導致了蘇-27戰鬥機在中俄兩個大譜系中各自走上了一條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我們都知道,其實中國之所以最終能和蘇-27牽扯上淵源,主要還是蘇聯最終走向瞭解體,承盤了蘇聯絕大部分軍工產業尤其是航空工業的俄羅斯國內卻是百廢待興;原來蘇聯極力推薦出口給我們的米格-29也最終換成了蘇-27.

    在俄羅斯的發展道路上,由於國內經濟低迷、各行各業百廢待興,俄羅斯處於一個衰退的大背景之下,其中俄羅斯的航空工業亦是如此。隨著對於航空工業的投入大幅縮減,俄羅斯沒有能力再去研發傳承、發揚蘇聯時期航空工業的輝煌,只能用“吃老本”來形象的形容。因此基於蘇-27成熟的機體平臺,俄羅斯先後搞出了蘇-30、蘇-34以及蘇-35戰鬥機,逐步在航空工業領域發展出一條推崇“機動性”的向量發展道路,形成了俄系蘇-27家族的一大特色,從蘇-30第一次嘗試,到蘇-35成熟經驗四座,俄羅斯的蘇-27家族逐步壯大,自成一系。

    中國在獲得蘇-27之後,不僅僅是單純的購買成品,同時購買了授權生產;將俄羅斯授權的型號自己命名為殲-11,透過對殲-11的組裝摸索,中國在短短的幾年內就完全掌握了蘇-27的優異機體設計;而後立即針對蘇-27與身俱來的——落後航電系統,進行了中國產化,透過換裝中國產機載雷達、航電裝置、發動機以及中國產機載武器系統,最終在本世紀初期高出了中國蘇-27的第一個家族型號殲-11B戰鬥機,後續又拓展出了殲-11BH雙座型。

    中國和俄羅斯在蘇-27後續的發展中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沿用了蘇-27優異的氣動佈局設計。華人在使用過程中,對於蘇-27戰鬥機的航電裝置落後有著深刻的認識,因此中國開始使用國內技術填補這一短板,成就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隨後中國藉助殲-11優異的氣動佈局發展了第一款重型艦載機殲-15,而後又在殲-11B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蘇-27系列航電、機載武器系統處於頂尖水平的殲-16多用途戰鬥機,成就了蘇-27在中國發展的巔峰作品。殲-16使用了中國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有源相控陣機載雷達系統和武器系統,使其具備了“看得遠、打得準”的獨特資訊化作戰優勢,成為中國蘇-27家族中的代表作品。

    綜上所述,俄羅斯在蘇-27的後續發展中,走的是一條強調機動性的發展道路,使用向量發動機填補了航電領域的劣勢;中國的蘇-27家族則是在航電和機載武器系統領域不斷的逼近和趕上國際發展先進水平,儘管機動性受制於航發和國際同類機型比略有差距,但卻有著明顯的資訊化作戰優勢,比較符合國際主流強調資訊化作戰的發展思路。

    因此,中俄兩國在蘇-27系列戰鬥機的後續發展中,走的是兩條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走出來兩條各有特色的發展特色。

  • 3 # 五嶽掩赤城

    比蘇-27要強,但不如蘇-35,我們在航電方面有優勢,但是在飛控和結構方面遠沒有蘇霍伊那麼努力

    蘇霍伊的側衛系列可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家族,該型戰鬥機的子型號數量也是現役戰鬥機中最多的,僅大方面就有空優型的蘇-27和蘇-35、戰鬥轟炸型的蘇-30MKK和蘇-30SM、戰術轟炸型的蘇-34、艦載型的蘇-33。相比較下殲-11對應的是蘇-27,殲-16對應的蘇-30MKK,目前來看殲-11已經超越了蘇-27,但是遜於該系列最先進的蘇-35,殲-16強於蘇-30MKK,與該系列最新的蘇-30SM各表千秋。

    殲-11B(上)和殲-16(下)

    殲-11系列有三個型號,殲-11A則是俄羅斯授權組裝生產的蘇-27SMK,殲-11B是我們自行生產型號,殲-11D是中國之前計劃的深度改進型號,但現在看來該計劃已經放棄。可能有朋友好奇怎麼空了一個殲-11C,答案是殲-15艦載機的最初研發型號是定為殲-11C。相比較下,蘇-27序列下最先進型號是2007年的蘇-27SM2,他實際上是俄羅斯將買給我們的蘇-30MKK上的N001VE雷達系統以及RLPK-27VE火控系統等一系列航電系統移植到蘇-27SM上,可以打主動雷達制導的R-77導彈。當年我們技術還不行,也跟印度一樣出錢幫俄羅斯搞研發,並當小白鼠,只是後來俄羅斯還想這樣糊弄下去基於這一套系統作為殲-11B的標準,從而導致最後雙方談崩了。

    俄羅斯蘇-27SM2的座艙

    殲-11B強於蘇-27SM2是肯定的,本身就是我們對毛子不滿意還漫天要價才自己另起爐灶的。其主要將殲-10上的雷達和火控環境移植到殲-11上,1493雷達就是基於殲-10A的1473雷達放大,從而使用中國中國產的霹靂-12等導彈。需要注意的是,實際上從殲-11B第六批次開始,我們再次對其航電系統進行升級,使用PESA被動相控陣雷達,並對座艙等綜合航電系統再次進行調整,個人認為應該是將殲-10B或同一水平的研究成果轉化過來吧。

    殲-11B的座艙,將左右兩個顯示器向兩邊移,中間容納個更大顯示器,形成一平三下佈局,並且右下增加兩個小顯示器

    但是殲-11B甚至殲-11D面對蘇-27系列最新的蘇-35則要敗下陣來,蘇-35上的航電並不差,雪豹E雷達功率相當驚人,117S發動機推力更大而且帶TVC向量控制,但更重要的是蘇-35在飛控以及結構方面取得成果讓沈霍伊望塵莫及。蘇-27在設計之初是一個結構非常脆的戰機,前蘇聯在航空技術差美國一個量級情況下,只能進行極限減重以換取更好的機動效能。以至於蘇-27在裝滿9.5噸機內油箱情況下,存在結構風險,平時訓練時只加5.7噸這個“超載油箱模式”。並且蘇-27也是個帶有相當大隱患和問題的機型,他的氣動環境很複雜,公開的抬頭力矩過大一直是揮之不去的夢魘,造成多起墜機事故。而前蘇聯當時的材料技術和加工水平壓根不可能滿足極限減重後進行復雜機動過載的結構強度要求,蘇霍伊當時為了趕進度就在飛控上弄了個訓練模式遮蔽掉這些有隱患區域,以後再慢慢解決。

    然後沈霍伊就一腳踏進坑裡去了,跟中航飛控院聯合搞殲-8ACT學會數字電傳後就覺得已經掌握新技能了,殲-11B上透過逆向分析蘇-27SMK的飛控器輸出端訊號進行仿製並取得成功,然後在殲-11BS上開始自己的數字飛控道路(實際上,在殲-11B上沈飛就表示自己可以寫數字飛控,但空軍不放心堅持用“山寨”的模擬飛控),然後悲劇就發生了。腦內小劇場下,“咦?毛子咋個那麼笨哪?明明刪掉這些限制命令可以發揮更強的效能!”

    目前的終極側衛,蘇-35

    客觀上講,蘇-27系列的飛控問題與飛機結構強度、氣動隱患是深度的交織在一起,當年蘇霍伊是進行一點點的艱苦試驗,拿著人命堆出來的結果,蘇-27在試飛過程中一共墜毀了7架原型機,犧牲了4名試飛員。沈霍伊在沒有掌握這些浸滿鮮血的原始資料情況下,想要輕易解決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蘇霍伊公司在之後的二十多年裡,始終還在不遺餘力的研究克服蘇-27的氣動隱患和結構問題,為了解決氣動隱患,先後提出兩套解決方案,三翼面佈局的T-10SM方案,最終演變成蘇-30MKI和蘇-30SM,以及使用TVC向量發動機的T-10BM方案,也就是現在的蘇-35。而蘇霍伊對氣動結構方面的研究一直在努力,從蘇-27到蘇-35進行兩次幾乎推到重來的結構最佳化,到蘇-35時終於達到西方標準的5000+5000小時壽命標準(5000小時飛行壽命,延壽後還有5000小時),甚至西伯利亞恰普雷金航空研究院到現在還在對蘇-27系列進行靜力試驗,為老式蘇-27的延壽升級做準備。

    靜力試驗時將配重塊和液壓機長年累月的載入在飛機表面,模擬器飛行時受到的結構應力,檢查各部件的金屬疲勞情況,從而評估飛機壽命和強度,這方面沒有捷徑可以走。

    這恐怕才是我們放棄殲-11D,選擇引進蘇-35的原因,繼續自己摸索的話學費和時間成本太大,在中俄合作大背景下,與蘇霍伊和解直接引進其研究成果速度更快。目前國外軍事論壇的最新小道訊息是,阿穆爾共青城航空聯合體(KnAAPO)正在和某國談100架的蘇-35授權生產生意,KnAAPO提供部分元件。

    相比較下殲-16與蘇-30SM則是各有所長,蘇-30系列有個“雙城記”,共青城版出口中國的蘇-30MKK,伊爾庫茲克版出口印度的蘇-30MKI,殲-16和蘇-30SM分別是從蘇-30MKK和蘇-30MKI發展而來。兩者雖然都是戰鬥轟炸機,但是兩者側重點不一樣,蘇-30MKK是優先於轟炸,並有較強的空戰能力,而蘇-30MKI則是優先於空戰,並有較強的轟炸能力。蘇-30MKK的載油量和最大起飛重量更大,而蘇-30MKI機動效能更強。

    印度版的蘇-30MKI航電標準比較有印度特色的混亂,印度一向喜歡混搭,上面除了俄羅斯的航電裝置外,還有法國的、以色列的、義大利的以及印度自己的都有。俄羅斯自己搞的蘇-30SM把這些統一為俄羅斯航電,最新生產批次的蘇-30SM1還使用蘇-35S的雪豹E雷達和117S發動機。戰鬥效能更強,現在俄羅斯正向印度進行推銷作為印度蘇-30MKI的升級標準。而殲-16相比較下,他的航電標準是屬於第五代戰鬥機水平,接近於殲-20水平。使用主動相控陣雷達,逼格滿滿的一體式觸控式螢幕座艙顯示,航電水平來看,殲-16已經領先於蘇-30SM甚至蘇-35。

    殲-16的大觸控式螢幕

    基本上說,中國這幾年電子技術跨越式發展,已經把俄羅斯甩在身後,畢竟中國民用電子現在也相當強大,除了光刻機導致CPU還落後外,一些領域都已經觸及美國的敏感神經,要揮舞制裁大棒了。但是在航空技術方面,俄羅斯依舊令人尊敬,這麼多年的積澱可不是一時半會就被趕超的。

  • 4 #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當世最強側衛,當屬沈飛殲16。

    蘇27系列(北約代號:側衛)是前蘇聯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為抗衡美國F15而研製的一款雙發重型戰鬥機,也是前蘇聯戰鬥機研製的巔峰之作。

    雖然在研製過程非常坎坷,甚至一度推倒重來。但是浴火重生的蘇27憑藉升力體機身+帶邊條翼的後掠翼佈局,兼顧載荷航程效能和機動效能,成為與F15並肩的三代機之王。

    而對於蘇27這一款發展潛力巨大的平臺,蘇/俄也不遺餘力的透過引入新的技術對其不斷髮展,誕生了蘇30、蘇33以及蘇35等經典機型。

    蘇/俄對側衛持續不斷的改進在蘇35這個型號上可謂集大成,與之前的型號相比,蘇35的改進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

    1、增強機體結構,使得機體壽命達到6000小時,根治了蘇27家族的“軟骨病”‘;

    2、使用推力增加、飛-火-推一體帶向量功能的117S發動機,而且引入電傳飛控,大幅提高了機動效能,尤其是過失速機動效能;

    3、使用俄羅斯較為先進的航電系統,尤其是“獵豹”PESA雷達,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蘇27飽受詬病的落後航電系統。

    經過上述改進,脫胎換骨後的蘇35可謂是“終極側衛”,在全世界範圍內也是最好的三代半戰機之一,在俄羅斯五代機頻頻跳票的情況下,蘇35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是俄羅斯空天軍制空作戰的支柱。

    某種程度上,蘇57才是終極側衛,雖然戲謔之言,也可見蘇27對俄羅斯空天軍揮之不去的影響力。

    除了俄羅斯,世界上另一個傳統俄製戰機使用者---中國,也是側衛系列的擁躉。而且透過近30年的引進和自行生產,中國目前已經反超俄羅斯,擁有數量最多的側衛機隊。

    對於蘇27這樣的雙發重型戰機,中國空軍(還有海軍航空兵)非常喜歡,在引進之初就下定決心進行中國產化,從來料組裝性質的殲11,再到換裝中國產航電和發動機的殲11B,還有參考蘇33原型機+中國產航電的殲15,最後成就中國產側衛的終極型號---殲16。

    在某些軍迷的眼中,側衛的中國產化可謂是譭譽參半,而研製單位的“慎之又慎”更是讓很多軍迷奚落甚至嘲諷。但是筆者覺得,拋開情緒化的“山寨”之說,中國產側衛不僅在較短時間內撐起了中國空軍的脊樑,而且還提升了中國軍機研製水平。半吊子軍迷老是揪著外形不變的“山寨”,豈不知透過換裝中國產先進航電和武器系統,中國產側衛在綜合性能上已經超越了老師傅。

    這又陷入一個另軍迷撕逼無數的話題:殲16和蘇35到底誰更強?

    筆者的觀點,殲16和蘇35作為中、俄兩國分別拿出的“終極側衛”,兩者各有優劣。蘇35平臺效能更好,機體結構和機動性方面勝出;而殲16透過採用以一臺中國產AESA雷達為核心的先進航電系統,以及配套的中國產先進武器,在航電和武器方面更加出色。在綜合性能上,殲16超視距空戰和多用途能力更佳,而蘇35在近距格鬥方面略有優勢。考慮到我軍未來的作戰需求和世界空戰發展趨勢,綜合比較殲16略勝一籌。

    當然,筆者的這個結論肯定也會引起一些朋友如下的反駁:殲16如果真的強於蘇35,那麼為什麼中國還購買蘇35?

    對於這個問題,有讀者朋友願意替筆者解釋兩句嗎?

  • 5 # 李BoVen

    殲11是比較偏向於重型空優戰機,而且是仿製蘇27的我們就把它和蘇27及其改型比較一下;殲16的多功能能力對標的應該是蘇30和蘇34

    殲11肯定有些地方比不上蘇35,1結構強度,殲11還有軟骨病,這毛病到了蘇35上全是徹底解決了。

    2雷達,蘇35用的是"雪豹",殲11用的是中國產多普勒脈衝雷達,差不多吧

    3發動機,蘇35用的是向量發動機

    所以綜合來看,蘇35比殲11略勝一籌

    看殲16和蘇34,蘇30其實主要還是看航電,由於殲16的航電較為先進,所以還是殲16更勝一籌

  • 6 # ms11

    買蘇27蘇30的年代可久遠了,那時候還沒有先進的殲10殲11和梟龍,而且有殲10後就不買了。而且初期的殲10技術還不太成熟,真正技術成熟的是殲十b,即使殲10a不成熟,各方面也領先了蘇30。蘇27蘇30技術過於落後,當年蘇27直接淘汰,蘇30由於數量過多,依靠國內技術力量對其升級,勉強作為二線戰機服役,我們升級過的蘇30可不等於原版的蘇30,強大的多。梟龍雖然不是中國戰機,是為巴基斯坦研製的戰機,但也是依靠國內技術力量研製的,研製成功後,將技術轉移到巴基斯坦。梟龍,殲10殲11代表了中國最先進的三代機水平,蘇30mki代表了印度的最先進科技水平,倘若我們的梟龍不如蘇30mki,也就意味著611所和成飛的技術水平不如印度技術水平,不如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你認為這可能嗎?老闆的梟龍服役時間也很晚,巴基斯坦基本是在2010年之後生產的,生產成本也很高,而且生產的不多,後來轉為生產梟龍2,技術更為先進。至於最新版的梟龍3,生產成本奇高,超過了蘇35,生產成本僅次於殲10。生產成本的上升也帶來了技術性能的提升。既是老闆的梟龍,對蘇35的電子裝置也是碾壓的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巴特勒選秀僅30順位,當年前三順位是誰呢?目前發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