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無論是軍事層面還是政治層面,基本無懈可擊。或者說,我們中任何一個人,在她的位子,不會比他做的好,那些說他蠢,說他婦人之仁的人,用把問題看的太簡單了。

    有人說他不該分封,應該稱帝,問題是,他敢不分封嗎?劉邦後來不也被迫選擇分封?

    項羽帶著大家打獵,最後獵物打下來了,他想獨吞,這不是找死嗎?其他分封的諸侯都是有地盤,有軍隊的實力大佬,你分不分封,他們都是諸侯王,不會因為你的任命改變什麼,好多大佬拿著任命書不能上人的,因為那塊地盤被人佔了,你現在想分一塊?

    他跟劉邦一樣,都是想先分封,穩住他們,然後各個擊破,再稱帝,只是他失敗了,劉邦削蕃成功了。

    說他應該做關中王,佔領原秦國領土,然後出關平定天下,諸侯們難道不知道項羽想幹嘛?所以讓他坑殺二十萬秦軍,又在關中洗劫,這樣項羽統治關中的基礎就失去了,他佔領關中,那原楚國的地盤呢?分給別人?不可能吧?自己管理?鞭長莫及吧?

    說他應該在鴻門宴殺了劉邦,不該婦人之仁,問題是,在當時,劉邦勢力最小,連地盤都沒有,他能想到最後會是劉邦得天下?殺了劉邦有用嗎?殺了劉邦其他諸侯會不會因此反抗項羽?

    即使是後來楚漢相爭的策略上,也不存在什麼大的問題,包括殺義帝。

  • 2 # 驕然

    在史記裡面,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要遠勝於劉邦,並且把項羽還在劉邦的前面,司馬遷作為漢朝人,卻沒有把當朝的劉氏家族排在前面,自己也深受迫害,但也正因如此,我們一直把史記作為正史,原因就在這裡,說明司馬遷敢說實話,可以說,在司馬遷的眼裡,項羽就是英雄,而劉邦卻稱不上。

    一直到現在,我們也沒有把項羽當成反面教材,而是把項羽當成雖敗猶榮的英雄,項羽雖然是一個悲劇性的人,但他勇猛頑強,講信譽,他在鴻門宴上講信譽,沒有使用小人的計策殺掉劉邦,他在滎陽鴻溝劃界上講信用,主動撤離,反倒被背信棄義的劉邦反撲,導致烏江自刎,這些都表現出項羽是一個很講義氣的人。

    但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項羽雖然是英雄,但他不是政治家,缺少政治頭腦,僅僅依靠講信譽,是帶不了兵的,他在鴻門宴上放掉劉邦,這本身就不是政治家的所為,所以,如果讓我給項羽一個綜合性的評價,那就是,項羽是軍事上的天才,是政治上的敗將。

    2017年12月4日

  • 3 # 大仙侃談

    1、政治角度,項羽本身也是一個戰略家,從小就生長的將軍世家,所以對宮廷政治接觸也比劉邦早,收到的薰陶以及自身學識方面的強大也是無可厚非的,從項羽連連打勝仗,攻入咸陽城就可以理解,但是就是由於生在了貴族世家,所以身邊人對項羽也呵護有加,本身骨子裡就有一種桀驁不馴,不願意幹不恥之事的性格,正是因為這種性格也使得後面與劉邦的抗衡佔據下風,不像劉邦一樣本身就是一個草莽之徒,地痞流氓,沒有任何道義,氣節而言。

    2、軍事角度,第一點已經談到本身就是生長的將軍世家,所以從小包攬兵法,並且跟著父親叔叔去戰營薰陶,而且身邊能人賢士居多,自己也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風範,驍勇善戰。

    總結來說,不管軍事還是政治項羽都是高人一等的人才,只是貴族氣結導致後來的潰敗。

  • 4 # 手機使用者中國布衣

    謝邀,項羽在政治上是白痴,軍事上莽撞。項羽在政治上不懂體恤百姓,一味坑殺降卒,遇堅城難攻攻下就屠城,大失民心,殘暴的項羽怎能奪天下呢。項羽殘暴是有名的,但他又有婦人之仁的一面,鴻門筵上該殘忍時都又有婦人之仁。項羽只所以能在秦未楚漢戰爭中出彩,真是靠冷兵器時期項羽的勇猛無敵,但最終壇花一現,逃脫不了身體壯如牛,大腦白痴不懂政治,不會用人上。

  • 5 # 冷清先生

    項羽,下相人,24歲起兵,他的叔父叫項梁,爺爺叫項燕,被秦將王翦所攻殺。項氏世代為將,封於項,所以姓項氏。

    項羽是貴族出身,所以他的人生起點很高。由於項氏世代為將,他們這個家族精通軍事,對政治不太精通,這是家族職業的侷限性決定的。《史記項羽本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大意。”

    由於項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加上項氏家族世代武將,這就決定了項羽政治上很不成熟。項羽起兵後,經常犯的錯誤,就是屠城和殺浮。這看起來是軍事行動,其實政治行為。屠城和殺浮,固然可以減少敵人的抵抗,但是這樣不仁慈和不人道的殺戮,讓項羽在政治上丟分很多,部分的喪失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而項羽從起兵開始,不斷地屠城和殺戮,坑殺秦卒二十萬,達到了登峰造極,入咸陽又屠殺,更是讓秦地的人民痛恨項羽,堅決的跟著對手劉邦走了。

    項羽政治幼稚的其中一個表現,就是居然分封了十八個異姓諸侯王,而沒有分封一個項氏同姓王。這和項羽不好好讀書有很大的關係,項羽沒有認識到周王朝的分封制,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分封制已經不適合秦末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秦的郡縣制,會逐步取代分封制,作為全新的郡縣制,和沒落的分封制,將在中國社會長期存在,並且相互制約。而,項羽政治幼稚,即便要分封異姓王,為了制約異姓王,也應該大量分封同姓王,讓同姓王屏藩自己而制衡異姓王。很遺憾,項伯呀、項莊呀等等項氏,項羽一個也沒有分封。

    政治不成熟和幼稚的另外一個表現,就是項羽不能夠很好的使用人才,也不能夠認真地聽取謀士的意見。項羽手下人才濟濟,亞父范增、韓信、陳平、項伯、等等,項羽都不能很好的利用他們,沒有讓他們人盡其才。韓信、陳平都跑到劉邦那裡去了,范增給氣走了死了。項羽,派人殺死義帝,也是政治上的一大失誤,把自己至於不仁不義的地步,讓劉邦找到了對抗項羽的政治把柄。

    從軍事角度來說,項羽受到家族的薰陶,從小就具備很強的軍事素養,但是項羽不認真學習兵法,又造成項羽對軍事理論只懂了個大概,沒有全面深入的吃透軍事理論精髓。但是,項羽有兩樣特長,第一是膽子大,第二是力氣大。膽子大,往往讓項羽在軍事上能取得先手,力氣大在戰鬥中讓項羽威震敵膽。這一點,從項羽剛起兵時誅殺會稽太守,併力斬幾十人,一舉起義成功而體現出來。

    項羽的軍事才能和膽大,鉅鹿之戰時也得到體現。章邯軍圍攻鉅鹿,章邯命王離、涉間進攻鉅鹿,章邯帥主力築甬道,給王離輸送糧草。當時的形勢,趙國軍隊被圍在鉅鹿城,而諸侯軍有十幾路援軍,合計總兵力也在三十萬以上;而章邯軍總兵力也有三十多萬,王離帥十萬人圍攻鉅鹿趙軍,章邯帥二十多萬,築甬道給王離輸送給養,二是阻擋十幾路諸侯援軍。必須說明的是,秦長城軍團早已潰散,進攻鉅鹿的秦軍就是章邯軍團,王離是章邯的部下。雙方實力相當,而章邯軍的戰術是典型的:“圍城阻援”,而十幾路諸侯援軍心思各異,誰都不敢當出頭鳥。

    鉅鹿之戰,項羽的膽量起到關鍵作用,其次才是用兵謀略。鉅鹿之戰,雙方陷於僵局,王離圍攻鉅鹿、趙軍拼死固守;章邯阻擋諸侯軍,諸侯軍不敢進攻。但是,時間一長,王離一旦攻破鉅鹿,形勢就會逆轉,天平就會向章邯、王離傾斜。而項羽畢竟讀過兵法,他看到了這個僵局的不利因素,就是要爭取主動打破僵局。而要打破雙方對峙的僵局,一是需要軍隊要有士氣,將帥有勇氣,二是尋找合適的突破口破敵。項羽破釜沉舟只帶三日糧,是一個巨大的軍事冒險,兵法的原理是置之死地而後生。軍事突破口,就是王離和章邯之間的甬道,項羽軍隊抱著必死的決心,對甬道發起了九次衝鋒,最終大破甬道秦軍,三十萬秦軍被一分為二,鉅鹿趙軍殺出來,十幾路諸侯軍一擁而上,十萬王離軍被殲滅,殺蘇角俘虜王離,二十萬章邯軍退走。

    項羽的軍事才能,從彭城之戰也體現出來。彭城之戰前後的楚漢軍事態勢,也反應出項羽在軍事戰術上勇猛有餘,而在軍事戰略上稍有不足。彭城之戰發生的誘因是齊王反叛,項羽將主力調往齊地平叛齊王,而造成項羽的根據地彭城空虛。這說明一個問題,項羽在軍事戰略上整體謀劃的能力不足,項羽總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嚴重缺乏戰略層面的安排謀劃。劉邦糾集五路諸侯,合計兵馬五十六萬。當然了,司馬遷刻意貶低劉邦,劉邦軍隊實際到位的頂多26萬,另三十萬在韓信手裡,根本就沒有到位。劉邦敗了以後,到了滎陽,韓信才帶兵前來和劉邦匯合。

    彭城之戰體現出項羽戰役指揮的能力非常強,項羽在知道劉邦攻陷彭城後,一方面暫停進攻齊王,立即調集三萬楚軍騎兵,騎兵的機動性強,騎兵在平原上打步兵,那就兩字“屠殺”。史記裡,項羽趕到彭城附近時,停頓了一下,等待漢軍從彭城出來。從這一點來說,項羽的兵法沒有白學。騎兵攻城,那是以短擊長,所以項羽故意停了一下,人數眾多而剛攻佔彭城的漢軍,有點得意忘形了,就出城來試圖圍殲項羽。這一下正中項羽下懷呀,三萬騎兵快速衝擊步兵,那就是一場大屠殺。殺十萬漢軍,有十多漢軍退進睢水,又死了很多,屍體把小小的睢水堵塞了。

    彭城之戰,從戰術層面來說,項羽打的很漂亮,劉邦的家屬除孝惠外,其餘人等都被楚軍俘虜了,當然也有司馬遷刻意誇大的成分。但是,彭城之戰的勝利,沒有變成戰略層面的勝利,並沒有奠定項羽的戰略勝利,也沒有奠定劉邦的戰略失敗。為什麼會這樣,項羽缺乏戰略頭腦,沒有整體的戰略規劃,依然是沒有戰略重點的軍事行動。劉邦敗退到滎陽後,韓信和劉邦匯合,而受到巨大打擊的漢軍,依然應該是項羽的主要打擊物件,項羽應該繼續整合軍力,乘劉邦沒有恢復元氣,一鼓作氣圍攻滎陽。

    但是,項羽並沒有這樣做,這就給了劉邦喘息的時機,加上蕭何經營的關中根據地,源源不斷的給劉邦輸送兵源給養,在以後的兩年裡,項羽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加上政治幼稚,背叛項羽的諸侯王也越來越多,軍隊越打越少而劉邦卻越打越多,最後項羽垓下被圍,十萬楚軍士氣低落,最終項羽失敗。項羽垓下突圍後在東城,被灌嬰手下的五員將校所殺,身被五裂。“亦將剩勇追窮寇,莫要沽名學霸王。”

  • 6 # 冷兵器研究所

    冷君從項羽的幾個重要階段說一下。

    起兵階段:

    項籍,名籍,字羽。在古時一般以字來稱呼他人,故一般都喚為項羽。他於楚幽王六年(前二三二),生於下相縣。項羽跟隨項梁來到江東的時候,大概已經成年。項羽早年,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對於項羽這樣半途而廢很憤怒,但項羽解釋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授項羽兵法,項羽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可以看出項羽對於自己有足夠高的自信,對於知識的選擇也很理性,對於前人的兵書不肯生搬硬套,而僅僅是略知其意。

    項羽在江東時已經是才氣過人,吳中子弟都很忌憚項羽。吳楚在先秦時代都是以勇武著稱,在《漢書》中記載“吳、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由此可以看出項羽自身的勇武。而使項梁真正覺得這個侄子不平常的,是在始皇帝第五次出巡時路過吳縣,項梁與項羽一同去觀瞻。項羽看到始皇帝繁盛的車馬只是冷冷的說道;“彼可取而代也。”在一旁的項梁大驚失色,連忙用手掩住項羽的嘴;“不要妄言,有滅族之禍”。這時的項羽已經是身高八尺有餘(大約在一米八五到一米九左右),力能扛鼎。項梁在此之後對項羽另眼相看,認為項羽確非等閒之輩。因為項梁也並不是等閒之輩,他在楚國滅亡之後時刻在準備著反抗反秦。項梁在江東威望極高,史書記載“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當有大的徭役及出現喪事都讓項梁主持。而項梁也在暗地裡用“兵法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從這兩點來看,秦朝對於江東的統治還是有不足之處,在社會的底層,秦朝確實沒有做到真正扼殺豪族勢力。因此項梁這種豪族可以私下裡用軍隊的紀律訓練賓客和子弟。從這一點來看,項梁在準備上是領先當時起義的六國遺族很多,而這項工作將在後面的戰事中獲得充足的回報。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掀起於大澤鄉的起義風暴席捲全國時,吳郡郡守是殷通。作為地方官面對這場大起義,他卻有另外的想法。他召見項梁,對項梁說;“現在整個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殷通的想法是反叛帝國,在這亂世中成就一番事業。聽到這個話。項梁計上心頭對殷通說;“現在桓楚逃亡在外,別人都不知道他的去除,只有項籍知道。”殷通迅速對項梁說;“請迅速將項羽找來,讓他去找回桓楚。”於是,項梁命令自己的僕從去找項羽,並特意囑咐讓他帶劍前來。在進入郡府項梁對項羽吩咐,看他的眼色行事,一舉擊殺殷通。項羽來到郡府,在問答之間,項梁看出殷通毫無戒備,就向項羽使眼色。項羽迅速拔出劍斬殺殷通。在成功斬殺郡守後,項梁一手拿著殷通的頭顱,一手拿著印綬,命令郡中官吏服從自己的命令。由於事起突然,郡府中官吏亂成一團,這時項羽又果斷出手,斬殺不聽號令的數十百人,安定了局勢。項梁與項羽以極少的代價而獲得了完整的一個郡,對於項氏集團來說意義重大。項梁在這之後,並沒有匆忙出兵而是對自己的根據地進行整頓建設,選拔精兵八千。

    可見,項羽個人能力非常強,而且他有個很好的老師——項梁。

    在秦末亂世之中可,以項氏集團所領導的精銳嫡系楚軍,往往能在極其不利的條件下,取得優秀的戰果。這一點絕對要歸功於項梁在秦朝時,就秘密組織族人門客進行軍事訓練的優於常人的戰略眼光。六國遺族眾多,可真正反抗秦朝統治的卻並不多,而能在暗中積蓄力、量準備軍事鬥爭的更是隻有項梁。而且,項梁當初在奪取吳郡政權之後,也沒有如陳勝吳廣這樣的“暴發戶”,急於稱王稱霸,而是暗自整頓軍隊,籌組政權。在最後渡江階段,他也是精選八千子弟兵。秦末亂世中這樣做的起義者,翻遍史書,僅找到項梁這一人而已。

    接下來是著名的鉅鹿之戰:

    項羽對部下說;”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併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在這段話中,項羽首先對天下的局勢進行分析,然後對自己的情況進行闡述,最後將矛頭指向宋義,歷數宋義避戰,不恤士卒,辜負國君重託,並對宋義的方案進行徹底否定,最後直接對宋義進行問罪。項羽在第二天早上進入宋義大營,一舉斬殺宋義,然後出營以副將的名義對楚軍說;”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時下面的將領都被項羽的舉動給鎮住了連忙說;”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意思是大王都是你們家立的,現在誅殺叛逆,名正言順。項羽迅速命令騎兵追殺宋義的兒子於道中。楚王無可奈何只有預設現實,封項羽為上將軍,統領楚軍。

    項羽在掌握軍權之後,迅Superb遣英布和蒲將軍率兩萬軍隊渡過黃河,截斷王離軍與章邯軍的聯絡。楚軍勢如猛虎,銳不可當,秦軍的甬道很被楚軍截斷。秦軍多次發起反攻都以失敗告終,王離軍糧草斷絕,軍中乏食。這時項羽決定全軍渡河。以英布和蒲將軍作為阻援軍團拖住章邯主力。項羽親自帶兵渡過漳水與王離軍團進行決戰。項羽命令全軍戰士持三日糧,然後沉船,破釜甑,燒廬舍。以示必死之心。當時,楚軍在項羽的帶領下所向披靡,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一日之內與王離軍九戰,楚軍九勝,秦軍連營壘也被楚軍攻破。秦軍大將王離被俘虜,蘇角戰死,涉間被圍拒不降楚,自焚而死。在一旁觀戰的諸侯軍看到楚軍的驍勇,看到秦軍的落魄,無不人人惴恐,於是也迅速過河乘勝追擊秦軍。這一戰,王離的北部軍團全軍覆沒。戰鬥結束後項羽召見諸侯將,他們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統領諸侯。

    這一戰,史書的記載很簡單。對於楚軍和秦軍的參戰人數也未有記載。一般史料認為,秦軍人數在二十萬上下。但筆者對於這個數字持懷疑態度。秦軍的參戰主力為王離的北方軍團。如前文所記載,北方軍團在關中時就補充給了章邯一部分,在濮陽之戰又補充給了章邯一部分。而且這二十萬的數字是始皇帝時期的數字,當時秦軍經過多日征戰,兵力肯定會有不同程度的削弱。所以估計秦軍人數約在十萬到十五萬之間。

    另一方面,楚軍的人數則約在十萬上下。楚軍此次出兵為傾國之戰。在項梁時代,軍隊人數都保持在10萬以上。雖然經歷了定陶之敗。但隨即又重新整軍,這次又加上了呂臣的軍隊。所以楚軍的人數並不低,而諸侯軍隊也有數萬人。這樣,兩軍實際上在鉅鹿決戰中的兵力實際上是相差無幾的。而秦軍這時已經在鉅鹿城下苦戰多日,楚軍以逸擊勞,毫無疑問是有優勢的。這一戰,秦軍失敗的根本原因其實是章邯對形勢的估計不足。章邯軍一直在棘原,並沒有刻意去攻擊解圍的諸侯軍隊。在楚軍切斷兩軍連線時,章邯軍也沒有能迅速能擊敗楚軍攔截,及時救援王離軍。導致王離軍以久戰之兵與楚軍決戰。楚軍此次的勝利也是得益於項羽的果斷,驍勇。項羽在英布截斷秦軍之後,迅速渡河發起總攻,能如此迅速的把握戰機確實是軍事天才。楚軍的戰鬥力同樣是此次勝利的基礎。這一戰楚軍士卒以一當十,在正面戰場上完勝秦軍。

    可以看到此戰體現出了項羽極強的軍事政治能力,西楚霸王不是浪得虛名,更不是一些人所認為的匹夫之勇。

    不過項羽的最大問題是遇到了劉邦,雖然劉邦的個人能力也很強,但距離項羽還有很大距離。可劉邦有一個遠超項羽的能力——用人!

    劉邦曾有過這樣的自我評價: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對蕭何的評價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對韓信的評價: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劉邦、韓信、張良、蕭何這四個人單對單都不是項羽的對手。但當這四個人組合在一起,就是項羽不可戰勝的對手了。

    項羽可以一次又一次的在戰場上擊敗漢軍,但最後,還是敗在了這四個人的組合之下。

  • 7 # 蝸牛篆圈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詩讚: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一位卓越的義軍領袖,英名蓋世的軍事統帥,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幾乎沒有之一,其作戰勇猛,歷史上無人能與之相比,他一生七十餘戰,鉅鹿之戰、彭城之戰等,幾乎百戰百勝,就算韓信大軍在垓下包圍了項羽,都不敢輕舉妄動,只能用四面楚歌的辦法瓦解楚軍的鬥志,唯此一敗即以自刎了卻。

    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周恩來總理評價項羽:“具併吞八荒之心,叱吒風雲之氣;勇冠萬夫,智超凡俗;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敵邦聞之而震魄,婦孺思之而寒膽;百世之下,猶懍懍有生氣。”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是楚霸王項羽在進行必死戰鬥的前夕所作的絕命詞。作這首詩時,項羽已經被包圍在垓下糧盡援絕,他自知敗局已定;作詩之後,他率部突圍,終因兵力單薄,自刎於烏江。不是不能、不想、不願、是不肯過江東。“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時勢造英雄,時也命也。

    政治上實在不想對一位千古英豪、蓋世英雄作以評價。

  • 8 # 楊朱學派

    項羽的軍事才能是100分,政治才能是30分。

    在《史記》中,本紀書帝王,世家記諸侯。依此規則,項羽是諸侯,當錄入世家,但太史公卻破格,將項羽提升為帝王的本紀。另一個被破格是聖人孔子。

    項羽對歷史有何影響,使他能夠獲得與聖人孔子相同的待遇?

    項羽身長八尺有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秦始皇遊會稽之時,項羽與叔父項梁觀之,項羽曰:“彼可取而代之。”叔父趕緊掩其口曰:“毋妄言,滅族之罪!”項羽正是項燕之子,似乎命中註定他要完成父親、叔父和楚人的遺志。

    弱天下之民——收天下之兵於咸陽,鑄十二金人。

    項羽消滅了秦王朝的主力部隊,推翻了罪惡滔天的秦朝。雖然經過焚書坑儒,由於秦朝只有15年,華夏文明遭受空前浩劫,但沒有滅絕。如:年過九旬的博士伏生還能背誦出28篇《尚書》。使我們知道,先秦儒家,已經有了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的法治思想(而法家則提倡立法為君,君主必須牢牢鉗制刑罰,以奴役人民,戰時用其死,安平盡其力)。

    正因如此,司馬遷才給了項羽與孔子等同的待遇——破格書之。

    在中華名將之林,項羽神勇,千古無二。縱觀秦末戰爭,項羽無疑是第一名將,其次章邯,其次韓信。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更是把西楚霸王描寫的栩栩如生: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率九百閭左於大澤鄉首義,舉起伐無道、誅暴秦的大旗。天下群雄紛紛響應。是年九月,項羽乃隨叔父項梁收吳中精兵八千起事。東陽人陳嬰率兩萬義軍,歸附項梁軍——我倚名族,秦必亡矣。不久,黥布、蒲將軍之義軍亦歸之。楚軍達六七萬人,駐軍下邳。

    項梁起事之後,陳勝率領的義軍也勢如破竹,迅速發展到幾十萬人。周文曾事春申君,精通兵法。陳王與周文將軍印,使其率兵車數千乘,卒數十萬西進伐秦。秦令章邯為將,在修築驪山的刑徒和奴隸中,精選二十萬人迎戰,大敗楚軍,周文戰死。

    陳王使人賜田藏令尹印,為上將軍,軍滎陽。田臧使李歸守滎陽,自引精兵西進,與秦軍戰於敖倉,田臧身死軍破。章邯進兵滎陽,拔之,李歸戰死。

    至此,陳勝派出的兩路伐秦大軍皆覆沒。章邯也把秦國二十萬烏合之眾錘鍊成精銳之師。

    陳王遣鄧說將兵據郯,伍徐將兵守許。章邯率軍擊許,伍許兵敗走陳;擊郯,鄧說兵敗走陳。

    章邯繼續進兵,擊陳,上柱國房君戰死。章邯又進兵擊陳西張賀軍,此役生死攸關。陳勝親自督戰,楚軍大敗,張賀戰死。陳勝敗走,其御莊賈殺陳王以降秦。

    陳王故人將軍呂臣攻陳拔之,殺莊賈,復陳之張楚。

    陳勝戰死,是反秦戰爭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陳勝死後,各路義軍群龍無首,秦嘉背陳王而立景駒。項梁進兵擊秦嘉,秦嘉死而兵降。

    項梁採用了范增的建議,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王,依舊稱楚懷王,以號令雄。但事實上項梁才是各路義軍真正的領袖,自號武信君。之後,項梁率領的楚軍主力被章邯擊敗,項梁戰死。

    項梁戰死,是反秦戰爭中遭受的第二次重大挫折。形勢逆轉,各路義軍似乎要被章邯逐個消滅。

    章邯引秦軍北上攻趙,大敗趙軍,趙王走入鉅鹿城。各路救趙的義軍駐紮在鉅鹿城外,不敢與秦軍交戰。秦將王離(王翦之孫)率二十餘萬戍邊秦軍馳援章邯,合圍鉅鹿。章邯如虎增翼,諸路義軍形勢危急。鉅鹿之戰,將決定整個反秦戰爭勝負。

    此時,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軍,范增為末將。率領五萬楚軍馳援鉅鹿。項羽欲戰,宋義不聽。項羽斬宋義頭。懷王立項羽為上將軍。

    項羽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小勝秦軍。趙國上將軍陳餘請兵,夾擊秦軍。項羽於是率全部楚軍渡河,持三日之糧食,燒廬舍,破釜沉舟。以示必死之心。

    楚軍與秦軍激戰,九戰九捷。絕其甬道,大破秦軍,殺秦將蘇角,虜秦名將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焚而死。王離麾下精銳全軍覆滅。

    當是時,楚兵冠諸侯,十餘路救趙義軍,皆作壁上觀,莫敢縱兵。楚軍將士皆以一當十。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入轅門,諸將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諸侯皆屬焉,項羽於是為諸侯上將軍,號令天下義軍。

    項羽駐軍漳南,章邯駐軍棘原,未戰,秦軍數卻。二世責備章邯,章邯大恐。陳餘修書一封,勸降章邯,章邯猶豫不決,欲約未果。項羽使蒲將軍與秦軍戰,破之。章邯率敗軍渡於水,項羽擊之,再破秦軍。

    章邯只得歸降項羽。項羽乃立章邯為雍王,置楚軍中。秦降卒竊言:諸侯虜吾而東也,秦必盡誅父母妻子。項羽聞之,召蒲將軍、黥布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於是,楚軍夜擊秦降卒,坑二十餘萬於新安城南。

    鉅鹿之戰,項羽消滅了秦王朝的主力部隊

    在項羽與秦國主力部隊作戰時,劉邦趁虛而入,佔據咸陽。項羽入關後,劉邦將咸陽移交給項羽。項羽引兵屠咸陽,殺秦王子嬰。燒秦宮室,大火三月不滅。盡誅秦始皇嬴政子孫,收其寶貨美女而東歸。

    項羽於是大封諸侯,自號西楚霸王,統轄九郡,都彭城。封劉邦為漢王,王巴、蜀、漢中。三分秦地,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田榮數負項梁,又不肯出兵從楚擊秦,故不予封。

    後世對項羽褒貶不一,但對西楚霸王之勇是沒有質疑的。在鉅鹿之戰前,項羽已是戰功赫赫,令秦軍聞風喪膽:

    陳勝戰死後,章邯入楚地。此時,項梁命項羽攻打襄城,秦軍堅守不下,攻克城池後,項羽盡坑秦軍。秦軍攻齊地,項羽與齊田榮、司馬龍且救東阿,大破秦軍。解齊國之圍後,項梁又命劉邦、項羽二人攻城陽,屠之。繼而西略攻雍丘,大破秦軍,斬三川郡守李由(李斯最後的血脈斷絕)。

    在楚漢戰爭中,項羽依然是百戰百勝:

    漢二年,項羽平定齊地田榮叛亂。皆坑田榮降卒。劉邦乘項羽主力入齊平叛之際,率五路諸侯五十餘萬大軍伐楚。項羽留下諸將及楚軍主力定齊。親自率三萬精兵回師,大敗漢軍於彭城。漢軍敗走泗水,被斬殺十餘萬。又敗走睢水,遭到楚軍截擊,又斬殺十餘萬,睢水為之不流。漢王陷入三層包圍,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漢王得脫。

    此戰中,韓信已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指揮漢軍主力,又有其他四路諸侯配合。項羽率三萬楚軍,把幾十萬漢軍殺的潰不成軍,劉邦險些被俘。楚軍與漢軍戰鬥力懸殊之大,令人震驚。彭城之戰後,韓信與劉邦分兵,北伐燕趙。

    在此後的滎陽之戰和成皋之戰中,漢軍皆全軍覆沒,劉邦隻身逃走。

    項羽麾下的楚軍當數中國歷史上戰鬥力最強的軍隊(沒有之一);而劉邦麾下的漢軍則是戰鬥力最差的軍隊之一。

    如此叱吒風雲的西楚霸王最終功敗垂成,自刎於烏江。後世對其評價大相徑庭。

    杜牧如是評價項羽: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王安石的觀點則恰恰相反: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李清照則雲: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毛澤東指出三個錯誤致使項羽戰敗: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走劉邦;機械遵守鴻溝協定;以及建都徐州。

    除了上述觀點外,對於項羽失敗原因的分析,後人總結了以下幾點:

    1、不知人,不善用人。

    2、分封不公。

    3、不聽范增之言,在鴻門宴中沒有殺掉劉邦。

    4、沒有在關中(函谷關以西)定都稱王。

    5、屠城殺已降。

    6、火燒咸陽,殺秦王子嬰。

    7、放逐弒殺義帝。

    8、楚漢爭霸失敗後,沒有聽烏江亭長之言,過江東重新整兵。而是自刎而死,成全了劉邦。

    鄙人就在這八個方面作一一解析:

    首先在知人善用方面。陳平如是評價:“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鄙人基本贊同陳平的觀點,一方面,項羽對下屬恭敬愛人,楚人多歸之。這是項羽的優點。另一方面,項羽不善於發現傑出人才,沒做到知人,信人。作為常人,這並非缺點。但若爭霸天下,則是致命不足。陳平、韓信等不少傑出人才,原本都是項羽麾下。因才能無法施展,才背楚歸漢。

    其次是在屠城殺降方面。眾口一詞,稱項羽不義,失去民心。其實不盡然。應區別對待:一是秦朝滅亡前,對於秦軍降兵的坑殺。二是項羽成為西楚霸王后,對於諸侯軍民的屠殺。

    在秦滅六國的戰役中,無一不是屠城,殺降,楚國、趙國、南韓、魏國,秦軍所過者,無不殘滅。對於暴虐、邪惡和反人類的秦國和秦軍。項羽坑屠之,既是為楚國雪恥,也能大大提高在楚國將士,以及六國中的威望。若爭霸天下,坑殺屠戮秦軍越多,越能提高項羽威望,越得民心,此乃項羽英名之舉。

    但秦朝滅亡後,項羽對於諸侯叛軍的屠戮,則大錯特錯。最典型的就是坑殺田榮降卒: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齊地被一分為三:封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濟北王。因田榮數次背叛項梁,又沒救趙擊秦,故不封。田榮大怒,在齊地謀反,攻齊王田都,田都奔楚。田榮又誅膠東王田市於即墨,殺濟北王田安。陳餘又聯合田榮,在趙地謀反,陳餘、田榮合兵攻張耳,張耳敗走歸漢。陳餘重新迎趙歇為趙王。項羽聞齊、趙反叛,大怒。出兵齊地平叛。戰於城陽,田榮大敗,走至平原,平原之民殺之。項羽燒齊城郭室屋,盡坑田榮降卒,虜其老弱婦孺。

    田榮在齊地謀反,不得民心。項羽平叛本是正義之舉,但坑殺降卒,至齊北海,所過多殘滅。齊人原本盼望項羽這位救星,但卻盼來了一個災星。

    至此,項羽在齊地徹底失信於民。齊人相聚而叛之。田橫收攏昔日殘兵敗將,繼續抵抗楚軍。

    項羽用武力在齊地平叛,結果是消滅一支叛軍,又出現兩支。二十萬楚軍主力被牽制在齊地。使楚軍在戰略上陷入被動。

    項羽攻城,只要敵軍抵抗,必然坑俘屠城。只有一次例外——外黃。項羽攻下外黃後,令十五歲以上男子聚城東,欲坑之。外黃令舍人往說項羽:大王至外黃,又皆坑之,百姓豈有歸心?項羽赦免當坑者。外黃以東至睢陽聞之,皆歸降項王。

    若項王知人善用,用人不疑問。且同外黃一樣,善待戰俘,不擾百姓。必定天下歸心。

    再者,就是殺秦王子嬰,火燒咸陽。對此,同坑殺秦軍戰俘類似。項羽父親和叔父,皆被秦軍所殺。當年楚懷王入秦自後,被拘禁至死。秦軍攻陷郢都後,亦是燒殺搶掠。項羽殺秦王子嬰,火燒咸陽,是為楚人復仇,亦是為趙、魏、燕、韓等國雪恥。項羽越是殺秦王,燒秦宮,威望就越高,就越得民心。

    還有分封不公之說。鄙人也不贊同。項羽分封是論功行賞的。他的諸多兄弟皆沒有封王。凡率軍救趙,共擊秦軍者,皆有不同的封賞。最典型的是田榮,十幾路諸侯救援鉅鹿,而田榮大軍卻遠在千里之外。項羽不封田榮為王,公平合理。

    鄙人覺得分封唯一不妥的,就是趙王歇。陳勝首義後,各地諸侯紛紛起義,在趙地,趙歇被擁立為趙王。項羽應當尊重趙人的決定,依舊封趙歇為王。

    項羽的分封雖不能完全說公平合理,起碼是相對合理。尤其是對劉邦,封為漢王。統治漢中、巴、蜀。這更說明了項羽分封之公道。

    放逐弒殺義帝。這是項羽最愚蠢和失敗之舉。義帝畢竟是名義上各路諸侯的共主。劉邦就是以此為藉口,率領諸侯討伐項羽。霸王此舉無疑是在告訴世人,劉邦是正義的,自己是不義的。

    所有人都認為,項羽應該在函谷關以西定都稱王。而鄙人的觀點卻恰恰相反。項羽一生最英名的決定之一,就是沒有在關中稱王。關中是秦國故地,項羽在反秦戰爭中,對秦軍降兵坑殺,攻克城池後屠城。又殺秦王子嬰,火燒咸陽。在函谷關以西,黔首視其為惡魔;在山東六國,萬民視其為救世主。項羽可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稱王定都,唯獨不能在秦地。

    對項羽之敗,地球人都一致認為,最直接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對此鄙人不敢苟同。劉邦先入咸陽,俘虜秦王子嬰,並約法三章。在反秦戰爭中有大功,項羽若殺劉邦,必將失信與諸侯,失信是天下。是極為愚蠢的舉動。劉邦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唯一能打敗西楚霸王的,只有他自己。

    此外,還有一個不太重要的因素,就是項羽過於輕視劉邦。最完美的分封,是將封劉邦於漢中,而將巴、蜀封給自己的心腹蒲將軍。不但封賞了功臣,還遏制和削弱的劉邦。

    對於項羽自刎烏江,鄙人以為是他一生最英名的決定之一。因為他已經失信於天下,失信於萬民。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綜上所述,鄙人完全不贊同杜牧和毛澤東的觀點。而是比較贊同王安石以及司馬遷的觀點: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 ’,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豈不謬哉!”

    試想,假如項羽能知人善用,用人不疑。不殺諸侯降兵,不戮百姓。必定被萬民擁戴。尊重義帝為天子,攜天子以令諸侯。孰能與之爭?

    即使讓歷史重來,項羽也未必能改寫歷史,因為他太年輕了。

    項羽言秦始皇:彼可取而代之時,只有22歲;在鉅鹿之戰中,破釜沉舟,大破秦軍時,只有25歲;自稱西楚霸王,分封諸侯時,只有27歲;烏江自刎時,只有31歲。年少必定氣盛,血氣方剛,慮事不周。才會莽撞,無城府(最典型的是出賣曹無傷),以致犯下種種大錯。

    假設項羽再年長十歲,就會沉穩很多,考慮事情會更加周全、縝密。鄙人所言之知人善用,不肆意殺降等等,才可能做到。故項羽唯一的錯,就是太年輕、太莽撞、太無城府!

    某些秦朝和法家粉絲對項羽潑糞,稱焚書坑儒只是焚燬了民

    間藏書。項羽焚燬了秦國宮室的藏書,包括;六國史書、詩書及百家言。此言大謬:

    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禁燬詩書及百家言,史書非秦記者盡毀。致使司馬遷編著的《史記》中,六國史料匱乏。於是在《陳杞世家》和《管蔡世家》中,內容極其簡略。而六國世家年代錯亂嚴重。但《秦本紀》不但內容詳盡,還沒有一處錯亂。為何?在《史記·蕭相國列傳》中可以找到答案:

    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金帛財物,蕭何獨先入收秦律、令、圖、書藏之。項王與諸侯燒咸陽而去,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

    可見,《史記》中的《秦本紀》,就是司馬遷抄錄自秦史,而秦史就是蕭何所收,漢室所藏。正因如此,《秦本紀》才會準確而詳盡。漢文帝時,遣晁錯拜訪年過九旬的秦朝博士伏生。伏生背誦出二十八篇《尚書》。更說明秦朝宮室並未有詩書及百家言。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盡毀之。

    故使華夏文明遭受空前浩劫的,是秦始皇和法家,與西楚霸王沒有絲毫干係。捏造事實,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是誹謗罪,可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項羽豈可詆譭,全仗項羽之力,使義軍獲得了鉅鹿之戰的勝利。從而扭轉了整個戰局。否則,秦國若再延續數十年,中華文明將徹底滅絕。

    項羽絕非千古罪人,而是犯了錯誤的蓋世英雄!

  • 9 # 蝸牛篆圈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詩讚: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一位卓越的義軍領袖,英名蓋世的軍事統帥,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幾乎沒有之一,其作戰勇猛,歷史上無人能與之相比,他一生七十餘戰,鉅鹿之戰、彭城之戰等,幾乎百戰百勝,就算韓信大軍在垓下包圍了項羽,都不敢輕舉妄動,只能用四面楚歌的辦法瓦解楚軍的鬥志,唯此一敗即以自刎了卻。

    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周恩來總理評價項羽:“具併吞八荒之心,叱吒風雲之氣;勇冠萬夫,智超凡俗;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敵邦聞之而震魄,婦孺思之而寒膽;百世之下,猶懍懍有生氣。”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是楚霸王項羽在進行必死戰鬥的前夕所作的絕命詞。作這首詩時,項羽已經被包圍在垓下糧盡援絕,他自知敗局已定;作詩之後,他率部突圍,終因兵力單薄,自刎於烏江。不是不能、不想、不願、是不肯過江東。“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時勢造英雄,時也命也。

    政治上實在不想對一位千古英豪、蓋世英雄作以評價。

  • 10 # 楊朱學派

    項羽的軍事才能是100分,政治才能是30分。

    在《史記》中,本紀書帝王,世家記諸侯。依此規則,項羽是諸侯,當錄入世家,但太史公卻破格,將項羽提升為帝王的本紀。另一個被破格是聖人孔子。

    項羽對歷史有何影響,使他能夠獲得與聖人孔子相同的待遇?

    項羽身長八尺有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秦始皇遊會稽之時,項羽與叔父項梁觀之,項羽曰:“彼可取而代之。”叔父趕緊掩其口曰:“毋妄言,滅族之罪!”項羽正是項燕之子,似乎命中註定他要完成父親、叔父和楚人的遺志。

    弱天下之民——收天下之兵於咸陽,鑄十二金人。

    項羽消滅了秦王朝的主力部隊,推翻了罪惡滔天的秦朝。雖然經過焚書坑儒,由於秦朝只有15年,華夏文明遭受空前浩劫,但沒有滅絕。如:年過九旬的博士伏生還能背誦出28篇《尚書》。使我們知道,先秦儒家,已經有了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的法治思想(而法家則提倡立法為君,君主必須牢牢鉗制刑罰,以奴役人民,戰時用其死,安平盡其力)。

    正因如此,司馬遷才給了項羽與孔子等同的待遇——破格書之。

    在中華名將之林,項羽神勇,千古無二。縱觀秦末戰爭,項羽無疑是第一名將,其次章邯,其次韓信。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更是把西楚霸王描寫的栩栩如生: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率九百閭左於大澤鄉首義,舉起伐無道、誅暴秦的大旗。天下群雄紛紛響應。是年九月,項羽乃隨叔父項梁收吳中精兵八千起事。東陽人陳嬰率兩萬義軍,歸附項梁軍——我倚名族,秦必亡矣。不久,黥布、蒲將軍之義軍亦歸之。楚軍達六七萬人,駐軍下邳。

    項梁起事之後,陳勝率領的義軍也勢如破竹,迅速發展到幾十萬人。周文曾事春申君,精通兵法。陳王與周文將軍印,使其率兵車數千乘,卒數十萬西進伐秦。秦令章邯為將,在修築驪山的刑徒和奴隸中,精選二十萬人迎戰,大敗楚軍,周文戰死。

    陳王使人賜田藏令尹印,為上將軍,軍滎陽。田臧使李歸守滎陽,自引精兵西進,與秦軍戰於敖倉,田臧身死軍破。章邯進兵滎陽,拔之,李歸戰死。

    至此,陳勝派出的兩路伐秦大軍皆覆沒。章邯也把秦國二十萬烏合之眾錘鍊成精銳之師。

    陳王遣鄧說將兵據郯,伍徐將兵守許。章邯率軍擊許,伍許兵敗走陳;擊郯,鄧說兵敗走陳。

    章邯繼續進兵,擊陳,上柱國房君戰死。章邯又進兵擊陳西張賀軍,此役生死攸關。陳勝親自督戰,楚軍大敗,張賀戰死。陳勝敗走,其御莊賈殺陳王以降秦。

    陳王故人將軍呂臣攻陳拔之,殺莊賈,復陳之張楚。

    陳勝戰死,是反秦戰爭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陳勝死後,各路義軍群龍無首,秦嘉背陳王而立景駒。項梁進兵擊秦嘉,秦嘉死而兵降。

    項梁採用了范增的建議,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王,依舊稱楚懷王,以號令雄。但事實上項梁才是各路義軍真正的領袖,自號武信君。之後,項梁率領的楚軍主力被章邯擊敗,項梁戰死。

    項梁戰死,是反秦戰爭中遭受的第二次重大挫折。形勢逆轉,各路義軍似乎要被章邯逐個消滅。

    章邯引秦軍北上攻趙,大敗趙軍,趙王走入鉅鹿城。各路救趙的義軍駐紮在鉅鹿城外,不敢與秦軍交戰。秦將王離(王翦之孫)率二十餘萬戍邊秦軍馳援章邯,合圍鉅鹿。章邯如虎增翼,諸路義軍形勢危急。鉅鹿之戰,將決定整個反秦戰爭勝負。

    此時,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軍,范增為末將。率領五萬楚軍馳援鉅鹿。項羽欲戰,宋義不聽。項羽斬宋義頭。懷王立項羽為上將軍。

    項羽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小勝秦軍。趙國上將軍陳餘請兵,夾擊秦軍。項羽於是率全部楚軍渡河,持三日之糧食,燒廬舍,破釜沉舟。以示必死之心。

    楚軍與秦軍激戰,九戰九捷。絕其甬道,大破秦軍,殺秦將蘇角,虜秦名將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焚而死。王離麾下精銳全軍覆滅。

    當是時,楚兵冠諸侯,十餘路救趙義軍,皆作壁上觀,莫敢縱兵。楚軍將士皆以一當十。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入轅門,諸將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諸侯皆屬焉,項羽於是為諸侯上將軍,號令天下義軍。

    項羽駐軍漳南,章邯駐軍棘原,未戰,秦軍數卻。二世責備章邯,章邯大恐。陳餘修書一封,勸降章邯,章邯猶豫不決,欲約未果。項羽使蒲將軍與秦軍戰,破之。章邯率敗軍渡於水,項羽擊之,再破秦軍。

    章邯只得歸降項羽。項羽乃立章邯為雍王,置楚軍中。秦降卒竊言:諸侯虜吾而東也,秦必盡誅父母妻子。項羽聞之,召蒲將軍、黥布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於是,楚軍夜擊秦降卒,坑二十餘萬於新安城南。

    鉅鹿之戰,項羽消滅了秦王朝的主力部隊

    在項羽與秦國主力部隊作戰時,劉邦趁虛而入,佔據咸陽。項羽入關後,劉邦將咸陽移交給項羽。項羽引兵屠咸陽,殺秦王子嬰。燒秦宮室,大火三月不滅。盡誅秦始皇嬴政子孫,收其寶貨美女而東歸。

    項羽於是大封諸侯,自號西楚霸王,統轄九郡,都彭城。封劉邦為漢王,王巴、蜀、漢中。三分秦地,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田榮數負項梁,又不肯出兵從楚擊秦,故不予封。

    後世對項羽褒貶不一,但對西楚霸王之勇是沒有質疑的。在鉅鹿之戰前,項羽已是戰功赫赫,令秦軍聞風喪膽:

    陳勝戰死後,章邯入楚地。此時,項梁命項羽攻打襄城,秦軍堅守不下,攻克城池後,項羽盡坑秦軍。秦軍攻齊地,項羽與齊田榮、司馬龍且救東阿,大破秦軍。解齊國之圍後,項梁又命劉邦、項羽二人攻城陽,屠之。繼而西略攻雍丘,大破秦軍,斬三川郡守李由(李斯最後的血脈斷絕)。

    在楚漢戰爭中,項羽依然是百戰百勝:

    漢二年,項羽平定齊地田榮叛亂。皆坑田榮降卒。劉邦乘項羽主力入齊平叛之際,率五路諸侯五十餘萬大軍伐楚。項羽留下諸將及楚軍主力定齊。親自率三萬精兵回師,大敗漢軍於彭城。漢軍敗走泗水,被斬殺十餘萬。又敗走睢水,遭到楚軍截擊,又斬殺十餘萬,睢水為之不流。漢王陷入三層包圍,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漢王得脫。

    此戰中,韓信已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指揮漢軍主力,又有其他四路諸侯配合。項羽率三萬楚軍,把幾十萬漢軍殺的潰不成軍,劉邦險些被俘。楚軍與漢軍戰鬥力懸殊之大,令人震驚。彭城之戰後,韓信與劉邦分兵,北伐燕趙。

    在此後的滎陽之戰和成皋之戰中,漢軍皆全軍覆沒,劉邦隻身逃走。

    項羽麾下的楚軍當數中國歷史上戰鬥力最強的軍隊(沒有之一);而劉邦麾下的漢軍則是戰鬥力最差的軍隊之一。

    如此叱吒風雲的西楚霸王最終功敗垂成,自刎於烏江。後世對其評價大相徑庭。

    杜牧如是評價項羽: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王安石的觀點則恰恰相反: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李清照則雲: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毛澤東指出三個錯誤致使項羽戰敗: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走劉邦;機械遵守鴻溝協定;以及建都徐州。

    除了上述觀點外,對於項羽失敗原因的分析,後人總結了以下幾點:

    1、不知人,不善用人。

    2、分封不公。

    3、不聽范增之言,在鴻門宴中沒有殺掉劉邦。

    4、沒有在關中(函谷關以西)定都稱王。

    5、屠城殺已降。

    6、火燒咸陽,殺秦王子嬰。

    7、放逐弒殺義帝。

    8、楚漢爭霸失敗後,沒有聽烏江亭長之言,過江東重新整兵。而是自刎而死,成全了劉邦。

    鄙人就在這八個方面作一一解析:

    首先在知人善用方面。陳平如是評價:“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鄙人基本贊同陳平的觀點,一方面,項羽對下屬恭敬愛人,楚人多歸之。這是項羽的優點。另一方面,項羽不善於發現傑出人才,沒做到知人,信人。作為常人,這並非缺點。但若爭霸天下,則是致命不足。陳平、韓信等不少傑出人才,原本都是項羽麾下。因才能無法施展,才背楚歸漢。

    其次是在屠城殺降方面。眾口一詞,稱項羽不義,失去民心。其實不盡然。應區別對待:一是秦朝滅亡前,對於秦軍降兵的坑殺。二是項羽成為西楚霸王后,對於諸侯軍民的屠殺。

    在秦滅六國的戰役中,無一不是屠城,殺降,楚國、趙國、南韓、魏國,秦軍所過者,無不殘滅。對於暴虐、邪惡和反人類的秦國和秦軍。項羽坑屠之,既是為楚國雪恥,也能大大提高在楚國將士,以及六國中的威望。若爭霸天下,坑殺屠戮秦軍越多,越能提高項羽威望,越得民心,此乃項羽英名之舉。

    但秦朝滅亡後,項羽對於諸侯叛軍的屠戮,則大錯特錯。最典型的就是坑殺田榮降卒: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齊地被一分為三:封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濟北王。因田榮數次背叛項梁,又沒救趙擊秦,故不封。田榮大怒,在齊地謀反,攻齊王田都,田都奔楚。田榮又誅膠東王田市於即墨,殺濟北王田安。陳餘又聯合田榮,在趙地謀反,陳餘、田榮合兵攻張耳,張耳敗走歸漢。陳餘重新迎趙歇為趙王。項羽聞齊、趙反叛,大怒。出兵齊地平叛。戰於城陽,田榮大敗,走至平原,平原之民殺之。項羽燒齊城郭室屋,盡坑田榮降卒,虜其老弱婦孺。

    田榮在齊地謀反,不得民心。項羽平叛本是正義之舉,但坑殺降卒,至齊北海,所過多殘滅。齊人原本盼望項羽這位救星,但卻盼來了一個災星。

    至此,項羽在齊地徹底失信於民。齊人相聚而叛之。田橫收攏昔日殘兵敗將,繼續抵抗楚軍。

    項羽用武力在齊地平叛,結果是消滅一支叛軍,又出現兩支。二十萬楚軍主力被牽制在齊地。使楚軍在戰略上陷入被動。

    項羽攻城,只要敵軍抵抗,必然坑俘屠城。只有一次例外——外黃。項羽攻下外黃後,令十五歲以上男子聚城東,欲坑之。外黃令舍人往說項羽:大王至外黃,又皆坑之,百姓豈有歸心?項羽赦免當坑者。外黃以東至睢陽聞之,皆歸降項王。

    若項王知人善用,用人不疑問。且同外黃一樣,善待戰俘,不擾百姓。必定天下歸心。

    再者,就是殺秦王子嬰,火燒咸陽。對此,同坑殺秦軍戰俘類似。項羽父親和叔父,皆被秦軍所殺。當年楚懷王入秦自後,被拘禁至死。秦軍攻陷郢都後,亦是燒殺搶掠。項羽殺秦王子嬰,火燒咸陽,是為楚人復仇,亦是為趙、魏、燕、韓等國雪恥。項羽越是殺秦王,燒秦宮,威望就越高,就越得民心。

    還有分封不公之說。鄙人也不贊同。項羽分封是論功行賞的。他的諸多兄弟皆沒有封王。凡率軍救趙,共擊秦軍者,皆有不同的封賞。最典型的是田榮,十幾路諸侯救援鉅鹿,而田榮大軍卻遠在千里之外。項羽不封田榮為王,公平合理。

    鄙人覺得分封唯一不妥的,就是趙王歇。陳勝首義後,各地諸侯紛紛起義,在趙地,趙歇被擁立為趙王。項羽應當尊重趙人的決定,依舊封趙歇為王。

    項羽的分封雖不能完全說公平合理,起碼是相對合理。尤其是對劉邦,封為漢王。統治漢中、巴、蜀。這更說明了項羽分封之公道。

    放逐弒殺義帝。這是項羽最愚蠢和失敗之舉。義帝畢竟是名義上各路諸侯的共主。劉邦就是以此為藉口,率領諸侯討伐項羽。霸王此舉無疑是在告訴世人,劉邦是正義的,自己是不義的。

    所有人都認為,項羽應該在函谷關以西定都稱王。而鄙人的觀點卻恰恰相反。項羽一生最英名的決定之一,就是沒有在關中稱王。關中是秦國故地,項羽在反秦戰爭中,對秦軍降兵坑殺,攻克城池後屠城。又殺秦王子嬰,火燒咸陽。在函谷關以西,黔首視其為惡魔;在山東六國,萬民視其為救世主。項羽可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稱王定都,唯獨不能在秦地。

    對項羽之敗,地球人都一致認為,最直接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對此鄙人不敢苟同。劉邦先入咸陽,俘虜秦王子嬰,並約法三章。在反秦戰爭中有大功,項羽若殺劉邦,必將失信與諸侯,失信是天下。是極為愚蠢的舉動。劉邦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唯一能打敗西楚霸王的,只有他自己。

    此外,還有一個不太重要的因素,就是項羽過於輕視劉邦。最完美的分封,是將封劉邦於漢中,而將巴、蜀封給自己的心腹蒲將軍。不但封賞了功臣,還遏制和削弱的劉邦。

    對於項羽自刎烏江,鄙人以為是他一生最英名的決定之一。因為他已經失信於天下,失信於萬民。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綜上所述,鄙人完全不贊同杜牧和毛澤東的觀點。而是比較贊同王安石以及司馬遷的觀點: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 ’,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豈不謬哉!”

    試想,假如項羽能知人善用,用人不疑。不殺諸侯降兵,不戮百姓。必定被萬民擁戴。尊重義帝為天子,攜天子以令諸侯。孰能與之爭?

    即使讓歷史重來,項羽也未必能改寫歷史,因為他太年輕了。

    項羽言秦始皇:彼可取而代之時,只有22歲;在鉅鹿之戰中,破釜沉舟,大破秦軍時,只有25歲;自稱西楚霸王,分封諸侯時,只有27歲;烏江自刎時,只有31歲。年少必定氣盛,血氣方剛,慮事不周。才會莽撞,無城府(最典型的是出賣曹無傷),以致犯下種種大錯。

    假設項羽再年長十歲,就會沉穩很多,考慮事情會更加周全、縝密。鄙人所言之知人善用,不肆意殺降等等,才可能做到。故項羽唯一的錯,就是太年輕、太莽撞、太無城府!

    某些秦朝和法家粉絲對項羽潑糞,稱焚書坑儒只是焚燬了民

    間藏書。項羽焚燬了秦國宮室的藏書,包括;六國史書、詩書及百家言。此言大謬:

    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禁燬詩書及百家言,史書非秦記者盡毀。致使司馬遷編著的《史記》中,六國史料匱乏。於是在《陳杞世家》和《管蔡世家》中,內容極其簡略。而六國世家年代錯亂嚴重。但《秦本紀》不但內容詳盡,還沒有一處錯亂。為何?在《史記·蕭相國列傳》中可以找到答案:

    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金帛財物,蕭何獨先入收秦律、令、圖、書藏之。項王與諸侯燒咸陽而去,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

    可見,《史記》中的《秦本紀》,就是司馬遷抄錄自秦史,而秦史就是蕭何所收,漢室所藏。正因如此,《秦本紀》才會準確而詳盡。漢文帝時,遣晁錯拜訪年過九旬的秦朝博士伏生。伏生背誦出二十八篇《尚書》。更說明秦朝宮室並未有詩書及百家言。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盡毀之。

    故使華夏文明遭受空前浩劫的,是秦始皇和法家,與西楚霸王沒有絲毫干係。捏造事實,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是誹謗罪,可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項羽豈可詆譭,全仗項羽之力,使義軍獲得了鉅鹿之戰的勝利。從而扭轉了整個戰局。否則,秦國若再延續數十年,中華文明將徹底滅絕。

    項羽絕非千古罪人,而是犯了錯誤的蓋世英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在職場上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