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範64442907
-
2 # 觀球事
現階段在中國玩足球,肯定虧錢,國企投資足球,反正不是自己的錢,成績好了領導高興,成績不好也沒有人問責;私企投資足球,就當做廣告了,當然,領導也不能虧待了他們,肯定在某些方面加以補償。
國企投資足球的代表,像上海上港,就是上海市屬國企,聽說這幾年總共投資了60億,今年賽季初目標是至少獲得一個冠軍,但是最後連一個冠軍也沒有得到,最後誰也沒有被問責下課,這60億簡直就是白扔,賽季總結時,董事長竟然還滿意。反觀私企俱樂部,就完全不一樣了,首先投入必須要有產出,雖然俱樂部不掙錢,但是投出去的錢,必須見到效果,如果沒有成果,那麼必須有人負責,就像今年恆大開了劉永灼,就是很好的例子。
其次,把俱樂部作為一個宣傳企業的平臺,起到廣告的作用,恆大每推出一個產品,就透過恆大隊的球衣加以宣傳,像恆大冰泉、恆大糧油等等。
最後,政府透過給地皮等形式,補償俱樂部,所以大多數私企投資足球的企業,都是地產公司,就不足為奇了。
-
3 # V國家一級抬槓運動員
你見過鬥地主三家都贏的情況嗎?跟這個一樣屬於悲傷的故事,球員特別是外援薪資高的離譜,中超絕大部分俱樂部都虧損的。
-
4 # star4113171536
中標球隊基本沒有盈利的,但可以把自己的品牌打出來,就像廣州恆大,拿了兩次亞冠之後,公司又在新三板上市,使世界認識了恆大。
-
5 # 冰點體育
中國俱樂部現在無論買外援還是本國球員相比轉會市場的估價都非常貴,尤其是本國球員的溢價極高。首先這是一個非常正常的情況,甚至是一個符合市場規律的情況,影響價格的是供需關係。
對於歐洲和南美外援來說,來中國踢球是要承擔極大的防線,包括因為聯賽影響力少所以可能面臨無法被國家隊徵召,包括去因為聯賽水平低造成技術受限的可能,總之所有球員來中國前可能會思量很多風險,這些風險都是球員來中國踢球的機會成本,這些一定會被加到價格上,這是無法避免的情況,也是一個必經流程。
內援價格高無非是好的內援太少,我估計現在遠沒有到內援身價的頂端,估計17年國家身價肯定會普遍過億。就因為有對外援人數的限制,內援成了一個球隊下限的保障,高價也是理所應當。就像卡達的礦泉水比油貴一樣,脫離消費市場去談價格就是耍流氓。只要有人願意買單這個事情就無非對錯,再重複一遍,影響價格的是供需關係,這些都是一個合乎市場規律的情況,所在市場不同,無法用歐洲的標準去要求中國市場,等真的中國和歐洲標準相近的時候,那說明中國足球真的崛起了,然而在那個之前必然要經歷長時間的不對等投資,這個跟中國其他產業的投資一樣,在大面上無論如何都無法迴避的問題,誰讓你進入的晚呢。你可能覺得有問題,但這就是商業。商人不傻。-你們真以為那些公司投這麼多錢傻嗎?不光不傻,而且聰明著呢。
足球在中國同樣有著廣泛的受眾,上世紀的火熱不表,2015年中超聯賽場均上座人數21800人,排全球第七,低於德甲、英超、印超、西甲、意甲、法甲,除了印超球隊只有3個月的超短賽程和極少的比賽場次不具參考價值外,剩餘聯賽均是足球強國,同樣按照中超現在的到場球迷增長速度,除了德甲和英超外,剩餘聯賽很大可能在兩年之均被超越。時至今日,影響球迷去球場看球的不是熱情,而是座位不夠,中超多數球隊的場均上座率均在80%上下,之所以沒有到100%是因為各地政府都有安全等方面的要求,都會有大量預留位置,包括但不限於:客場球迷和主場球迷的隔離看臺、疏散區的看臺和一些過大的球場乾脆直接限制最高人數,中超至少有一半的主場都是場場一票難求。
平安集團冠名中超的年冠名費只有1.5億元人民幣,對應的是累計9個月的賽程和240場比賽,其中主流真人秀和綜藝節目裡,《爸爸去哪兒3》5億,《奔跑吧兄弟》3.38億,《偶像來了》4億,《快樂大本營》3.5億。中超的1.5億毫無疑問是太便宜了。
2015賽季中超電視轉播超過4億,網路轉播人數也在2億以上,遠大於 CBA 的1.91億,覆蓋人數已為中國第一大體育賽事,最近三年增長超過兩倍,預計16年也能保證20%以上的高增長率。其中中超關鍵場次的收視率均在1%以上,最高接近2%。在亞冠賽場上中超球隊的收視率基本都在1%以上,15年亞冠決賽廣州恆大淘寶對阿爾阿赫利的比賽兩場收視率均在3%以上。
恆大運營俱樂部的5年來,累計投入超過18億人民幣,年均3.6億。2015賽季恆大中超聯賽聯賽比賽場均收視率達到1%,僅 CCTV 轉播的的12場恆大的亞冠比賽場均收視率就達到了1.55%,其中13年和15年兩年亞冠決賽的比賽,全媒體觀看人數均超過1億人,恆大如果在其他渠道五年投入18億人民幣,絕對無法換來相對應的曝光頻次。
所以如果把俱樂部投入的錢想成廣告費,這個事情就好理解多了。就現在買高價球員帶來的社會關注,價效比遠比其他渠道的投放廣告來的更快更好,在華夏幸福搞足球前有多少人聽說過這家公司?要知道現在華夏在足球上的投入其實並沒有高出在其他渠道的投放。
對於大公司來說,這個階段投資足球是一個性價比極高的生意,更何況現在中超俱樂部的增長情況,我相信多數俱樂部的虧損會明顯收窄,至少也是穩定現在這個階段。按照中超的體量很難去談在歐洲超過4000萬歐身價的球員,而且可能就中超現在的對抗難度再高差距也不會太明顯,所以中超未來外援身價估計也就穩定在2000到3000萬歐元之間,極少數3000萬歐元以上,但收入還在明顯增長,所以虧損幅度未來也不會再太大規模的擴大,很長時間裡一線俱樂部的虧損上限應該是能控制在3億人民幣以下,甚至更低。按照現在恆大的資料來看,假設不買3000萬歐以上的外援,恆大足球俱樂部甚至能夠盈利,即便買了虧損也能控制在1億人民幣以下,一億人民幣換幾億人次的曝光,這種好事去哪找?
同樣,除了廣告效應外,很多公司之所以投資俱樂部另外一個用途就是政治籌碼。
對於地方政府來說,我養著一家你的俱樂部,在地方內有大量受眾,這個前提下一定會有一些政策上的扶持,比如給你批塊地,一部分你建青訓基地,剩下一部分你就愛幹啥幹啥。中超很多地產背景的俱樂部都做過這件事,光那部分的錢就抵上了好幾年的投入。這也是為什麼有錢的省份俱樂部有錢的直接原因,因為政府有錢,而且政策的變現空間大。
商人是唯利是圖的,不要替他們瞎操心。
買球員和搞別的體育投資是不矛盾的。
你們光看到中超俱樂部大規模投資夠買球員,殊不知那些買球員最多的俱樂部也是青訓投入最大的俱樂部。不信去看看恆大、魯能這些足校去,硬體放在歐洲不算差的,教練也都是要麼國內最好,要麼世界最好,只是青訓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至少也要有10年以上,現在看不到結果是正常的,但不能否定這些俱樂部的投入。
同樣中超大規模的投資也給中小俱樂部指了一條明路,像綠城就是代表,沒錢買球員,也不想太大規模投資,怎麼辦?搞青訓啊,把主要精力放在青訓體系上,出來了好球員能留下就留下,留不下也可以賣給豪門賺筆錢維持運作。這點也是在歐洲極普遍的情況,歐洲很多聯賽中下游球隊都是青訓大戶,可能培養的頂級球員沒那麼多,但總是有些穩定的產品出來。
就拿很多人推崇的徐根Bora說,如果沒有資本的支援,他能夠做的起青訓?為什麼資本支援?還不是看在足球市場增長潛力大這個最大的前提下。放眼全世界都是如此,即便在南美,現在俱樂部做青訓的核心目的還是賣到歐洲賺錢。
說句不好聽的,不能賺錢傻逼才搞青訓,不信看看義大利本國聯賽不景氣以後國內青訓有多慘就知道了。
我覺得中國足球最理想的發展方向就是雙管齊下,一面政府只是鼓勵校園足球增加踢球基數,另外一面俱樂部和其他商業性質青訓做重點培養。
說回商業角度,我覺得中超俱樂部的收入結構對比歐洲也是很困難的,因為電視臺的獨特性質中超在轉播費上很難有太大的突破,即便影片網站加入也不會有像歐洲那些電視臺那麼強大的整體夠買能力,當然核心也是因為幾乎沒有海外受眾,我覺得這5年80億可能已經比較接近轉播費的頂端,還會有增長空間但是也有限,俱樂部要想在這筆收入上有質的突破幾乎不可能。
所以中超俱樂部肯定會摸索其他模式,現在能到可能性最大的就是挖掘廣告價值,具體怎麼操作只能說看俱樂部慢慢摸索。但這肯定不是對投資的阻礙,因為這本來就是一個面上賠錢也有人做的生意。
現今中國足球最大的頑疾在足協,但解決足協問題和投資足球本身就不是兩件矛盾的事情,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即便你解決足協的問題,沒有人願意投入照樣沒有發展前途。
——————END——————
-
6 # 逸飛嶺伯爵
中超各俱樂部搞足球是不盈利的。但是卻能帶來巨大的影響,提升品牌效應。我們拿恆大來說,2010年以前誰知道恆大?而現在有誰還不知道恆大?!
2009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許家印資產排名第86位。
2009年,恆大開始投資女排,恆大女排打到哪裡,就把恆大品牌帶到哪裡,恆大地產也創下樓市傳奇,銷售額及銷售面積分別比上年度增加了402.3%和396.5%。
2010年,許家印排名一躍升至富豪榜第11位。
2010年恆大開始投資足球,並於2011年奪得中超冠軍,當年的企業營收比2009年增加11倍。
2016年恆大地產銷售額達到3730億元,比2009年增加了11倍。
2017年,許家印資產達到2800億元,排名升至富豪榜第1位。
恆大投資足球八年時間,共投入大約40億元。即便這40億都虧了,又能如何?對於恆大來說,足球只是營銷手段,並不在乎是否盈利的。
-
7 # 莊子天涯
中超球隊基本上沒有盈利,一個賽季能虧少一點就已經不錯了。俱樂部的收入包括球衣的胸前廣告、球隊冠名、電視轉播版權(中超不知道有沒有這一項)、球員的轉會費等,但這些收入,抵不過球員的高工資(含比賽獎金),還沒有算其他的開支。總之,中超球隊是沒有盈利,因此,能玩得起足球的,都是那些有國企(或央企)背景的大企業,又或是那些做房地產的民營企業。一般的企業,真的玩不起中超啊!
-
8 # 足球憤青
一
中超球隊大部分都是虧損的,盈利的很少,因為球員價格虛高,加上中超球隊賺錢專案太少,盈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根據有關部門資料統計,2016賽季中超俱樂部總收入為70.82億元,而俱樂部總成本為110.14億元其中,虧損近40億元。
在總收入結構中,中超俱樂部商業贊助佔得64%,為最大比重,賽季收入佔14%,球員交易佔11%,門票比重則只有3%。
在去年的中超俱樂部中,賺錢的只有兩家,並且主要靠大量出售主力球員來換取的收入盈利。
二
如果問俱樂部賺到錢了嗎?肯定的說基本沒有。
但如果說投資人賺到錢了沒有,應該說還是不少的。
用現在的網際網路邏輯說,就是羊毛長在豬身上。足球俱樂部本身不賺錢,但足球俱樂部在中超聯賽中,對投資主體人的母公司有很好的廣告宣傳作用。藉助足球比賽中的宣傳,母公司可以取得大量的銷售增長收入。
這裡邊最明顯的是恆大,恆大從2010年收購廣藥隊開始,已連續投入足球8年,取得了8個冠軍,7箇中超冠軍和一箇中甲冠軍。
2016年,恆大已經躍升至“地產一哥”,中國恆大發布公告顯示,2016年全年累計實現合約銷售額3733.7億元,全年銷售面積4469萬平方米。 銷售額較2015年增長85.4%,超越萬科3648億元的成績。
恆大一位副Quattroporte在與足協領導彙報時說,恆大足球投資回報比例約1:15,也就是說,每投入1億,能賺回15個億。
用恆大董事長許加印的話說:誰能說我們往足球上白花錢,至少是讓全華人民都知道了恆大這個品牌,也提升了恆大品牌,這個收益是沒有辦法估算的。
三
而其它俱樂部,近年殺入的天津權健、河北華夏、江蘇蘇寧也是衝這一目的而進來的。
但不敢是什麼樣的投資結構,中國足球管理水平和模式都非常需要創新。歐洲有不少俱樂部經由各種各樣的豐富的收入渠道,能保證俱樂部的收支平衡,或有盈利,而在目前中超,顯然是無法做到的。
其它中小俱樂部的處境更是艱難,球員價格的虛高增加了他們的開支,有不少俱樂部的球員投入佔到了球隊投入的90%以上。
任何一個行業,不能實現盈利,從商業模式上看,都 是不可持續的,隨時有崩盤的危險,同時也是不健康的模式。
在走向盈利的道理上,中超俱樂部的管理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也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
9 # yullin
中超球隊大多數基本上不盈利,只有個別球隊盈利,比如說,恆大。
所以說,中國聯賽的職業化發展還有很長路要走的!
-
10 # 小言球事
在當前金元聯賽環境下,中超俱樂部還不具備盈利能力,絕大多數俱樂部都是虧損,有的還非常、非常虧。
球員轉會費,對於一些青訓相對較好的俱樂部來說,可能會增加點收入,但增長的那點收入難敵花在外援身上的費用。
年終分紅是收入的組成部分。2016賽季,各家中超球隊分紅約6000萬元,相對於球隊投入,這點錢真是杯水車薪。
門票收入對於豪門俱樂部或者球市相對“金牌”的地方還可以,但是收入也少得可憐,都難夠球隊發的獎金。
中超現階段仍處於燒錢階段,隨著足協調解費等政策出臺,會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想改變虧損的局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回覆列表
玩足球等於做廣告例如恆大一年廣告費幾十億還不如玩足球的作用大不玩足球以前誰知有個恆大權建泰達可想而知足球作用太大了而且上層領導還得到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