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on136650961

    眾所周知的端午吃粽子紀念屈原,吃臘八粥的由來說法之一就是為了紀念釋迦牟尼。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還有廣東人喜歡吃的雲吞,是為了紀念盤古。雲吞在北方也叫餛飩,據記載:“混沌是天地未出現時的景象,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混沌中開天闢地。後來人依據混沌的神話,天形如卵,地如卵黃,完全為天所包圍之說,造出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像,故於冬至日食之。”餛飩二字,原為三點水旁,後因用作食物之名,祭祀祖先,就改成食字旁。

    吃“年糕”,為了紀念伍子胥東坡肉,又稱紅燒肉,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蘇軾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黃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帶決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圍困徐州,水位竟高達二丈八尺。蘇軾以身卒之,親荷畚插,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築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無不歡欣鼓舞,他們為感謝這位領導有方,與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後親自指點家人制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他為“回贈肉”。此後,“回贈肉”就在徐州一帶流傳,併成徐州傳統名菜。這在《徐州文史資料》、《徐州風物誌》、《徐州古今名饌》中都有記述。

    還有涮羊肉,紀念忽必烈等等

  • 2 # 陽光燦爛的日子136520954

    東坡肉

    以蘇東坡的名字命名的東坡肉,是紀念蘇東坡(蘇軾),他是中國北宋時期的著名詩人,他對詩文、書法有很深 的造詣。“東坡肉”起先是蘇東坡在黃州製作的,那時他曾將燒肉之法寫在《食豬肉》一詩中:“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當時他還沒取菜名,在他到杭州做太守的時候才被人們叫東坡肉“東坡肉”是以蘇東坡的名字命名的菜餚。蘇東坡是中國北宋時期的著名詩人,他對詩文、書法有很深的造詣,對烹調菜餚亦很有研究。他自己會烹製菜餚,並十分擅長燒肉,在他的許多名詩中都有關於飲食方面的內容,如《食豬肉》、《老饕賦》、《丁公默送蝤蛑》、《豆粥》、《羹》等詩,都反映出他對飲食烹調的濃厚興趣。 “東坡肉”起先是蘇東坡在黃州製作的,那時他曾將燒肉之法寫在《食豬肉》一詩中:“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但此菜當時並無名稱,到他在杭州上任太守期間被人們取其名為菜名,後來此菜流傳開來,併成為中外聞名的傳統佳餚,一直盛名不衰。

  • 3 # 可洛加冰

    年糕在歷代和各民族的飲食風俗中, 有不少都和名人有關。比如吃“年糕”就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公元前514年,吳王讓伍子胥督建王城。 吳王之子夫差繼位後聽信讒言,殺了伍子胥。

    子胥臨死前對部下說:我死後若 國家有難,民眾沒糧吃,就到城門牆下挖地三尺, 可找到吃的東西 。後來越國進攻吳國,城中軍民斷糧, 伍子胥的部下就帶領軍民在象門城下挖地, 果然挖出許多可以充飢的“城磚”, 原來“城磚”是糯米粉壓成的,這是伍子胥生前設下的“積糧防急”之計, 吳國軍民就靠這些城磚渡過了難關。此後每逢過年, 吳國百姓都要壓制類似“城磚”的年糕,紀念伍子胥。

    “涮羊肉

    “涮羊肉”是名特風味。 但能流傳下來卻和忽必烈有關。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率軍征途中, 想吃草原美味“清燉羊肉”。隨軍廚師馬上宰羊剔肉, 不料敵情突發,做“燉羊肉”來不及了, 廚師忙將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鍋裡一攪和就撈出來,放點調料送了上去。 忽必烈飢不擇食,吃罷迎敵並獲全勝, 還朝後命廚師如法炮製,並建議放了許多佐料,群臣吃後讚口不絕。 忽必烈賜名“涮羊肉”

    金華火腿

    是宋代名將宗澤發明的。 宗澤是主戰派,因打仗連連得勝,百姓抬著肥豬慰問, 一時豬肉多得吃不了,宗澤就命人將豬腿割下,醃製起來。 由於醃製的豬腿又溼又重,行軍攜帶不便, 所以常常把它們匆匆曬上幾個太陽,掛在風中涼幹,日子一久, 腿肉紅得如火,大家都叫它“火腿”。

  • 4 # 果果愛分享

    山西及陝北一帶清明寒食吃冷飯的習俗,如當地較為盛行的涼粉,涼皮,麵皮,粉皮,碗禿子等。據說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時重要的大臣,曾割自己的肉給晉文公吃,晉文公回國以後想要介子推上朝領賞,介子推不願意躲在了綿山,晉文公放火燒山想要逼介子推出來,不料,介子推和母親寧願抱樹被燒身亡也不出來。後來綿山被改為介山,寒食節也被規定只不能放火,只能吃冷食。在漢代的古詩當中有“輕煙散入五侯家”,即是在寒食時節,吃熱飯是一種特權。

  • 5 # 珍視映畫

    以下節日未特定說明皆按農曆(又稱夏曆、陰曆)來算:

    1、正月初一 春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種名稱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節(元宵節)

    4、二月初二 春龍節 又叫龍抬頭 青龍節

    5、二月十五 花朝節

    6、清明節的前一天 寒食節

    7、三月初三 上巳節 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

    8、春分後十五日 清明節(現定陽曆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誕日,又有牛節之稱過了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 端午節

    11、夏至節

    12、六月六 曬伏節“六月六,曬紅綠。” “姑姑節”“六月六,請姑姑”,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

    13、七月七日, 習稱七夕、七月七、乞巧節

    14、七月十五日 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

    15、七月三十 地藏節

    16、八月十五日 中秋節

    17、九月九日 重陽節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19、十月十五日 下元節

    20、十一月二十二日 冬至

    21、十二月八日 臘八節

    22、臘月二十三日 祭灶節,祀灶日,俗稱“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

    23、臘月的最後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 還有幾位聖賢的誕辰日:

    關帝誕:六月廿四 至聖先師孔子誕:八月二十七 蒼頡至聖先師誕 :三月廿八 魯班公誕:六月十三日(五月初七) 伏羲誕辰:五月十三日(傳說中龍的生日) 炎帝神農誕:四月二十六日 黃帝誕辰:二月初二 諸葛孔明誕辰:七月二十三日 孟子誕辰:四月初二 岳飛誕辰:二月十五 老子誕辰:二月十五日 釋迦佛陀誕辰:四月初八 屈原誕辰:正月二十一 六祖慧能誕辰:二月初八 附1: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臘月二十九 小除夕 正月初二 祭財神 正月初三 燒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 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七 人日/攤煎餅/吃七寶羹 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 正月初八 穀日/順星 眾星下界之日 也稱“祭星”、“接星” 正月初十 石頭生日 “石不動”“十不動” 老鼠嫁女 附2:其它節日: “半年節” 有六月十五日的、六月十四的、六月六的、六月五日的、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說! 觀音誕: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觀音菩薩的信仰已經超出了佛教的範圍,他是一種文化,是一種願望! 每年的農曆三月廿三日為媽祖的誕辰日! 七月初一日,俗稱開息門 填倉節: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祭祀節日,在農曆正月二十五日。又叫添倉節、天倉節,是祭祀倉神的節日。

  • 6 # 貓七姑娘夢想種榴蓮

    粽籺,是籺的一種,俗稱“粽子”,又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粽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亦傳播甚遠。日本、越南以及華人聚居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歷史發展粽籺是一種粽葉包裹糯米蒸煮食品,起自南方古百越俚人時代,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曆史。[1] 自古至今,每年農曆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粽的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北韓、日本及東南亞諸國。2012年粽子入選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形態樣式綜述粽(7張)因地區不同,由材料以至粽葉,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連“裹”的形狀,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於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其中比較著名的粽子有: 北京粽子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北京粽子個頭較大,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市場上供應的大多數是糯米粽。在農村中,仍然習慣吃大黃米粽。黏韌而清香,別具風味,北京粽子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也採用果脯為餡。赤豆蜜棗粽子(3張)國內的粽子,以江南嘉興出產的最為有名。嘉興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譽。史書記載嘉興粽子的種類和做法:“竹葉粽”:“取竹葉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艾香粽”:“糯米淘淨,夾棗、慄、綠豆,以艾葉浸米裹,入鍋煮。”“甜茶粽”:“取真武山優質甜茶取汁用來製作粽子,其粽子色澤金黃油亮,入口潤滑細嫩,柔軟”粘稠,齒頰留香,回味甘甜,去膩消食,營養豐富”“臘肉香腸粽”:“臘肉香腸包的小粽,入口就有過年團圓的氣息。”“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軟,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蓮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松仁粽”:“去皮包小粽”。“火腿粽”:“入火腿塊包粽,火腿要金華者,精肥適均。又,肉丁包粽亦可。”“蛋黃粽”:“中間一個蛋黃,蛋黃必須採用上好雞蛋,入口甜鹹而不反感。”國內南方粽南方粽鹹甜口味都有,但大都以鹹的為主,較廣為人知的有下列四種:品種名稱

    簡 介圖示

    廣東粽

    廣東粽的配料分甜鹹兩種,甜的以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乾貝、冬菇、綠豆、叉燒等。肇慶裹蒸粽是用蓮葉用,一張蓮葉對摺,裡面再襯三四張粽葉,重量亦大,包出來四四方方,甜者以蓮蓉、豆沙、棗泥、慄蓉做甜餡,鹹者以蓮子、百合、栗子、綠豆、冬菇、豬肉、火腿、香腸、蝦米、蛋黃、乾貝、叉燒肉、燒鵝等做餡,有「粽子王」之稱,體大有如茶樓的點心荷葉飯。

    浙江湖州粽米質香軟,分鹹甜二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以肥瘦肉各一片入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入餡。上方加一塊豬板油,蒸熟後豬油融入豆沙,以「五芳齋」最為出名。鹹粽即鮮肉粽,因金華火腿面聲名大噪,且是享譽大江南北的點心小吃。湖州粽的餡料:鹹的有鮮肉、火腿、鹹蛋黃、香菇、栗子、八寶。雞肉餡等。

    四川椒鹽豆粽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麵、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後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焦裡嫩,頗具風味。

    閩南粽閩南粽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黏、軟、滑的特色,冰透後加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滷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泉山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後,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2]

    北方粽北方粽以甜味為主,特別喜好甜而不喜鹹。北方粽子各地都一樣以甜粽為口味,代表地區為北京,北京的粽子可分四種:第一種是純糯米制成無味的白粽子,蒸熟以後沾糖吃;第二種是小米粽,就是沾糖吃的紅豆粽、紅棗粽;第三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四種則為豆沙粽,餡心用豆沙,比較少見。[3] 國外除了華人吃粽子外,世界上還有許多民族也有類似的食品。

  • 7 # 黃朝曦

    以人名菜,並不是新鮮花樣,名人提升了美食的知名度,美食則附庸了名人的風雅,可謂雙贏。

    麻婆豆腐:此菜大約在清代同治初年(1874年以後),由成都市北郊萬福橋一家名為“陳興盛飯鋪”的小飯店老闆娘陳劉氏所創。因為陳劉氏臉上有麻點,人稱陳麻婆,她發明的燒豆腐就被稱為“陳麻婆豆腐”。

    宮保雞丁:關於宮保雞丁的來歷, 一般認為由清朝官員丁寶(人稱“丁宮保”)楨所創,丁寶楨是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人。

    宋嫂魚羹:起源於南宋的一種漢族名菜,距今已有800 多年的歷史。據(宋)周密著的《武林舊事》記載:淳熙六年(公元1171 年)3 月15 日,宋高宗趙構登御舟閒遊西湖,命內侍買湖中龜魚放生,宣喚中有一賣魚羹的婦人叫宋五嫂,自稱是東京(今開封)人,隨駕到此,在西湖邊以賣魚羹為生。高宗吃了她做的魚羹,十分讚賞,並念其年老,賜於金銀絹匹。

    太白鴨: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唐玄宗之詔入京供職翰林,文武百官都敬重他。當時李白雖然想為朝廷出力,但在政治上並未受到重用,相反由於楊貴妃、楊國忠、高力士等人,在唐皇面前對其進行讒言攻陷,而逐漸被疏遠。李白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曾設法接近唐玄宗,他竟然想起了年輕時在囚川曾經常吃過的美味鴨子,就用肥鴨,加上百年陳釀花雕、枸杞子、三七和調味料等蒸制後,獻給玄宗。

    東坡肘子:相傳,有一次蘇東坡的妻子王弗在家燉肘子時因一時疏忽,肘子焦黃粘鍋,她連忙加進各種配料再細細烹煮,以掩飾焦味。不料這麼一來微黃的肘子味道出乎意料的好,頓時樂壞了蘇東坡。蘇東坡不僅自己反覆炮製,並留下了記錄,還向親朋好友大力推廣,於是,“東坡肘子”也就得以傳世。

    文山肉丁:相傳在南宋末年,文天祥率兵抵抗元軍入侵,打到了江西老家,受到父老鄉親的夾道歡迎。為表達謝意,文天祥舉行家宴,親自下廚為眾鄉親做飯。其中一道肉丁菜餚最受大家喜愛,只因文天祥號“文山”,所以後來江西人便把這道美味佳餚稱做“文山肉丁”了。自此,“文山肉丁”便流傳於世。

    王致和臭豆腐:一年炎夏清晨,王致和正要挑擔外出賣豆腐。不料一位親戚闖進家門,說要娶媳婦,請他去幫幾天忙,隨後便將王致和拉走。離家數日後回家,王致和推開屋門就聞到沖天奇臭。待他打開蒙豆腐的包布一看,雪白的豆腐生了一層綠毛。王致和自幼以勤儉為本,他不甘心地抓起一把豆腐就送到嘴裡,竟然有股香味。王致和喜出望外,除去豆腐上的綠毛,又將豆腐切成小塊,挑著擔子便賣起“臭豆腐”來了。就這樣,王致和的豆腐買賣越做越大,而且白豆腐、臭豆腐兼營,並在京南衛北漸漸出了名。臭豆腐由此也成了飯桌上的美味珍饈。

    曹操雞:相傳在三國時期,廬州(今安徽合肥一帶)地處吳國和魏國交界,是兵家必爭之地。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統一北方後,從都城洛陽率領83萬大軍南下征伐孫吳。行至廬州時,他帶領士兵日夜進行操練。曹操因統率千軍萬馬,南征北戰過度疲勞,他的頭痛病再度發作,臥床不起。行軍膳房廚師遵照醫囑,選用當地仔雞配 以中藥、好酒,精心烹製成食療“藥膳雞”。曹操開始時還沒有吃,品嚐一下,感到味道不錯,就一連吃了不少,他不知不覺地感到頭痛病輕多了。為了儘快將病治好,指揮軍隊打勝仗,曹操令廚師們每頓都做這種雞給他吃,他接連吃了數天,身體漸漸康復,數日後便下床了,重新指揮他的千軍萬馬。從此以後,不論部隊開到哪裡,只要有條件,曹操都要吃這種“藥膳雞”。

    五柳魚:以唐代詩人杜甫命名。

    貴妃雞翅:相傳,楊貴妃平生最喜食兩樣東西。這第一種是荔枝,第二種就是雞翅。楊玉環被封為貴妃後,曾一度失寵,京劇藝術家據此演義《貴妃醉酒》這齣戲、該劇主要是表現楊玉環在宮內備受寵幸,偶爾尼疏,在百花亭獨飲,不覺沉醉而哀怨自傷。後來,有四師受到這些事情的啟發,創制了“貴妃雞翅”一菜。此案是用葡萄酒切雞翅團呈玫瑰色,具有貴妃醉酒之色韻,巨翅善飛,飛與妃音喻,故得名。

    昭君鴨:傳說出生在楚地的王昭君出塞後不習慣麵食,於是廚師就將粉條和油麵筋泡合在一起,用鴨湯煮,甚合昭君之意。後來人們便用粉條、麵筋與肥鴨烹調成菜稱之為“昭君鴨”,一直流傳至今。

    西施舌:春秋時,越王勾踐藉助美女西施之力,行使美人計滅了吳國,大局既定,越王正想接西施回國,越王的王后怕西施回國會受寵,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便叫人綁一巨石於西施背上,沉她於江底。西施死後化為這貝殼類“沙蛤”,期待有人找到她,她便吐出丁香小舌,盡訴冤情。

    雲林鵝:元代大畫家倪瓚(號雲林子)所著的《清閟閣全集》和《雲林堂飲食制度集》中都記載有燒鵝的方法。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對倪瓚所述之法極為推崇,並冠以雲林鵝雅稱,從此雲林鵝聲名遠播,為世人所熟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平軍與湘軍哪個更殘暴?湘軍和太平軍在當時有何聯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