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當朝大學士

    雍正皇帝在暢春園即位之後,並沒有直接對參與“九子奪嫡”的其他王爺動手。

    其實雍正皇帝雖然待人有欠寬和,且略顯刻薄,但並不是一位暴君。

    作為“九子奪嫡”中雍正的主要對手的皇八子胤禩,雍正登基之後仍舊委以重任。

    直到皇八子胤禩阻撓新政,觸怒雍正,才被抄家圈禁。

    八爺黨一干人等都受到了牽連,其中包括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

    皇九子胤禟因為始終與胤禩穿著一條褲子,並且心腸歹毒,時常施展陰謀詭計,為難雍正。而且其本身門客眾多,是八爺黨的小金庫。

    雍正對待胤禟也是十分狠毒的。將其圈禁之後,身上還要揹負鐵鏈,加以械鎖。雍正將其改名為愛新覺羅·賽斯黑(愛新覺羅·狗),並且將他的兒子們也都改了名。

    雍正口諭:“除下賤飲食,一切筆、墨、床、帳、書、字、便冰一塊,湯一盞,亦不得給予。”

    此時正值酷暑天,賽斯黑被關押在保定,時常因為枷鎖拘束、口乾舌燥而昏厥,折騰了三個月便氣絕而亡。

    對賽斯黑的懲罰是空前的,甚至超過對阿其那(胤禩)的懲罰力度。

    賽斯黑下獄,雍正卻對其同胞兄弟胤祺十分友好。

    允祺為康熙第五子,序齒僅次於雍正。

    之所以沒有受到牽連,是因為允祺並沒有直接參與“九子奪嫡”。

    沒有對雍正帝形成政治阻礙的他,從小被太皇太后養育,遠離政治鬥爭的他心性甚善,為人敦厚,沒有什麼歪腦筋。

    康熙復立太子之時,被冊封為親王的只有三人:皇三子胤祉(和碩誠親王)、皇四子胤禛(和碩雍親王)、皇五子胤祺(和碩恆親王)。

    雍正即位之後,他率先支援,這與自己的同胞弟弟胤禟形成了鮮明對比。

    允禟下獄之後,雍正為其改名,這件事情也是由允祉、允祺去辦的。

    或許有人會說,自己的親弟弟下獄了,哥哥居然做了雍正的狗腿,真令人不齒。

    這裡筆者想問的是,難道允禟不因該被下獄嘛?難道真的要讓允祺跟雍正對著幹,然後將康熙與宜妃的這條血脈徹底中斷嗎?

    “識時務者為俊傑”,康熙廢太子之後,人人有爭儲的權力,這是自然。但既然大位已定,允祺聽命於新帝,這不是合情合理嘛?

    因為允祺人品敦厚,辦事可靠,同樣也獲得了雍正的賞識。

    1732年7月10日,清雍正十年閏五月十九日,允祺病逝,時年五十四歲,雍正特意安排以親王禮下葬。

    雍正帝為其立碑,並親自稱讚其“秉性和平”。

    這樣一位兄弟,雍正為什麼要懲罰他呢?

    結束語:允祺的一生,貫穿著雍正帝評價的四個字“秉性和平”。康熙在位時其表現良好,是一位好兒子,雍正即位後他又是一位好臣子。這樣的人,善終是合情合理的。

    【文 / 楚南青史君】

  • 2 # 迎接大米的路上

    其一,允褀出生後被康熙送給蒙古太后撫養,當時康熙朝的政治形式,是降低蒙古外戚對大清的影響,所以允褀一開始就沒有了登頂帝位的機會,而且在九龍奪嫡時期並沒有參與其中;其二,允褀本身沒有什麼權利及影響力,對雍正統治並沒有什麼威脅;其三,與雍正當時的政治手段有關,而且一個皇帝的胸襟,也可以一些兄弟存在的。

  • 3 # 浮生若淺

    在康熙帝的眾多兒子中,有這樣一位皇子,能力也不俗,年紀各方面也與眾子不相上下,可是他在眾多清宮戲中,基本沒啥戲份,九子奪嫡他更是沒有參與。他,就是康熙帝第五子——胤祺。

    胤祺的生母是出鏡率很高的宜妃郭絡羅氏,親弟弟就是八爺黨忠實擁護者九阿哥胤禟,比起老媽和弟弟,胤祺的存在感實在不高,可他卻是康熙眾多兒子中,少數在雍正帝登基後仍得到善終之人。

    老五天性敦厚善良。胤祺早年是養在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及仁憲皇太后身邊,以至於到九歲時都還不會漢文。也正因為如此,也養成了老五敦厚溫善的個性。即便後來回到了生母身邊,但基本的個性基調已經奠定了。

    老五孝順且未曾參與奪嫡。胤祺的孝順是有口皆碑,無論是對皇太后,還是對康熙帝,都是孝順有道,更是得到康熙帝的稱讚。更難得的是,擁有這樣品性的胤祺,或是早早看透爭權奪勢,淡泊名利,對皇位沒有爭奪之心,更別提拉幫結派,勾心鬥角。

    謹守本分。無論是什麼樣的境況,胤祺一直都是謹守本分,在雍正帝登基後,他也曾有個僭越託大的心思,說起賢王,跟老八比起來,其實胤祺更當得起這個賢字。

    綜上各方面原因,即便他的生母宜妃和胤禟都是雍正帝所惡之人,但一個安守本分、從未對雍正帝造成威脅的賢王,加上他與宜妃、老九的感情也不是太親近(情況和雍正與德妃關係有點類似),雍正帝自然會善待他,不至於落得苛待兄弟的惡名。

  • 4 # 小島知風

    雍正登基後對待昔日的競爭對手,參與爭奪皇位的這幾位兄弟都是非常嚴酷,尤其是對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最為殘酷,但令人奇怪的是雍正對老九胤禟的同母親哥哥胤祺卻非常不錯,而且還經常誇獎胤祺,這確實是讓人費解,下面就來說一說雍正為何會對胤祺如此這麼不錯。

    胤祺沒有參與爭奪皇位,他為人忠厚善良,與雍正兄弟感情深厚,且還沒有野心不熟悉漢文化

    胤祺是康熙四大妃中最為得寵的宜妃之子,他與老九胤禟都是宜妃所生。不過胤祺與生母宜妃和弟弟胤禟性格卻不大相同。

    宜妃為人性格有些張揚跋扈,胤禟性格慷慨豪邁,而胤祺卻和母親弟弟完全不同,他的性格沉穩厚道,為人忠厚善良,是康熙諸子中人品最佳的兒子。

    這主要在於胤祺自出生之後就並非是有宜妃撫養長大,胤祺出生後最初和他的四哥胤禛也就是雍正一同被交由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孝懿仁皇后在雍正11歲、胤祺9歲時去世,她去世之後雍正則被康熙交由太子胤礽撫養,而胤祺則被康熙的嫡母仁憲太后博爾濟吉特氏撫養。

    所以說胤祺童年時代由於與雍正一同被扶養在孝懿仁皇后寢宮之中兄弟之間感情還算很不錯。

    孝懿仁皇后死後胤祺是被仁憲太后所撫養,這位仁憲太后對胤祺後來成年的性格品行影響很大。

    仁憲太后博爾濟吉特氏,也就是順治的孝惠章皇后,她是順治老媽孝莊文皇后的同族孫女。順治生前曾冊立兩位皇后以及追諡了一位皇后,順治第一任皇后就是孝莊的堂侄女也是仁憲太后的堂姑母博爾濟吉特氏。這位博爾濟吉特氏性格十分不讓人喜歡,奢侈張揚,且還不會來事,因此被順治廢除,史稱世祖廢后。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就是後來被康熙尊為仁憲太后的博爾濟吉特氏了。

    孝惠章皇后13歲時在世祖廢后被廢一年之後,孝莊為了繼續保持博爾濟吉特家族的尊貴地位,又讓順治繼續和博爾濟吉特家組聯姻,替他選擇了自己的同族孫女輩的她入宮冊立為皇后。

    順治冊立孝惠章皇后之後其實也並不滿意,因為他並不喜歡孝惠章皇后,只是迫於母親孝莊的壓力才冊立她為皇后,順治內心更喜愛的是董鄂妃,所以順治一直想找理由廢掉孝惠章皇后改立董鄂妃為皇后。

    在這種情況下,孝惠章皇后最終站到了最後,沒有順治廢除,主要就在於她性格善良溫和,且為人十分大度寬容,不是善於計較之人。孝惠章皇后品行沒得挑剔,心地又是十分善良,順治想廢后都沒有理由,她對董鄂妃也是禮敬有加,連董鄂妃都不忍順治廢除她的皇后之位,外加順治老媽孝莊力挺孝惠章皇后,所以順治始終沒有辦法廢后。

    順治最終只能在董鄂妃去世後將其追諡為皇后,這就是順治生前冊立的兩位皇后以及追諡的一位皇后,順治的另外一位皇后就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而孝康章皇后的名號是康熙繼位之後才追諡的名號。

    康熙即位時,其祖母孝莊還在世,生母孝康章皇后也在世,嫡母孝惠章皇后也在世,所以康熙繼位之初尊祖母孝莊為太皇太后,生母為慈和太后,嫡母為仁憲太后,是雙太后兩宮並立的局面。

    康熙二年(1663年)孝康章皇后去世後,此時清朝皇宮才是由孝莊太皇太后和仁憲太后共同管治後宮。康熙當初冊立太子胤礽時就是透過一年對太皇太后和太后做思想工作兩人同意才冊立的胤礽為太子。

    康熙對嫡母仁憲太后是十分孝順,這也是仁憲太后好人有好報的好結果,因此來說仁憲太后的人品非常不錯為人還善良厚道,且心態寬和,所以自幼在她身邊長大的胤祺也得到了嫡祖母的影響,長大之後為人善良隨和,心態寬和,據史料記載,胤祺為人非常隨和,對待宮女太監都沒有絲毫皇子架勢,還能經常接濟貧苦百姓,是康熙諸子中最為善良厚道的人。

    除了心性善良之外,胤祺在祖母仁憲太后的影響下對政治和權力都是抱著隨緣的心態,沒有報著得失之間的心態,政治野心並不高也使得胤祺並未參與康熙諸子爭奪皇位之中。

    除了沒有政治野心,胤祺由於自幼在仁憲太后身邊長大,仁憲太后對漢文化並不是十分熟悉,她只通曉蒙古文化和滿族文化,所以胤祺也和仁憲太后一樣對漢文化知之甚少。

    據《清史稿》記載胤祺在9歲時還不會寫漢字,不能流暢的閱讀儒家經典。而清朝入關之後自順治始就一直是推崇漢學文化,利用漢學儒家經典治國,尤其是康熙倍加推崇儒家的仁君治國之思想,所以不精通漢文化的缺點也讓胤祺失去了繼承資格,儘管康熙十分喜愛胤祺,但是他也不能將大位傳於胤祺,因此胤祺也自知自己沒有資格繼承皇位從而也不去參與皇位之爭。

    所以說胤祺在康熙時期不爭不搶,對皇位威脅並不大,外加人還寬厚溫和,善良淳厚,以及幼年與雍正共同被養育在孝懿仁皇后宮中的感情,因此雍正繼位之後對待胤祺十分親厚。

    胤祺寬厚善良在眾兄弟中威望還是很高,雖然雍正對他親厚,但最後還是噁心了一把

    胤祺因為性格寬厚善良,謙恭謹慎還深得父親康熙喜愛,康熙曾經說過胤祺為人心性在其諸子之中最為善良且為人敦厚。所以胤祺也是康熙在世時諸子中被封親王爵位的三子之一,康熙在世時僅冊封過老三胤祉為誠親王,老四雍正為雍親王,老五胤祺為恆親王三個親王爵位。

    胤祉是因為其為人博學多才,文武雙全得到康熙喜愛;雍正則是善於揣摩康熙心思,投康熙之所好而得喜愛;胤祺就是因為其不錯的人品和良好的品行得到了康熙喜愛。

    當初康熙一廢太子時,老八胤禩曾經牽扯其中,被康熙圈禁起來,當時與胤禩關係極好的老九胤禟和老十四胤禵懷揣毒藥勸諫父親康熙為胤禩求情,康熙震怒,當場扇了胤禟一耳光,後來胤禵又為胤禩和胤禟出頭頂撞了康熙,更使得康熙大為震怒,拔刀欲當場砍殺胤禵。

    在電視劇中這段情節被刻畫成了是雍正出面拿手硬擋抓了康熙的刀,其實在真正的歷史上挺身而出抱住康熙替胤禵擋刀的並不是胤禵的同母哥哥雍正,而是生性善良寬厚的老五胤祺。

    胤祺跪著抱住康熙大腿,一面大哭為胤禟和胤禵求情,一面拉著父親康熙的手示意父親有火衝自己發,拿刀往自己身上砍。康熙為此非常感動。

    當時的這一場景讓康熙感動的確切的說是三個兒子,一個是胤祺一個是胤祺的親弟弟胤禟另外一個就是他想砍殺的逆子胤禵。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歷史上事後康熙查明詛咒鎮魘和想收買刺客刺殺胤礽的人是大阿哥胤禔,所以康熙將胤禩放了出來。

    在一廢太子時,康熙諸子都表現出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和手足相殘想競爭皇位的態度,因此事後康熙心情十分不好,此時看到胤禟和胤禵能為了兄弟胤禩不顧自己震怒,堅持要與胤禩共進退這種患難兄弟情義十分感動,胤祺為了兄弟不顧父親震怒,抱著父親想以身代替兩個弟弟接受自己的懲罰,這不更是難得的兄弟情義,康熙十分欣慰和感動。

    所以這件事後康熙就冊封了此前已是貝勒爵位的胤祺為恆親王,冊封之前沒有爵位的胤禟和胤禵為貝子。

    也是從這件事之後胤祺在康熙諸子之中威望瞬間提升,在眾兄弟中包括雍正在內,都對胤祺這般袒護兄弟,重視兄弟情義的人極為欽佩,因此胤祺在眾兄弟中威望極高也是使得雍正對他比較親厚的原因。

    不過雍正雖然繼位後對胤祺極為親厚,但是在最後還是噁心了胤祺一把,不過確切的說雍正想噁心的並不是胤祺,而是胤祺的親弟弟胤禟和母親宜妃。

    胤祺的弟弟胤禟是雍正的政敵弟弟胤禩的忠實追隨者,而胤祺的母親宜妃也因此支援胤禩繼位,當雍正繼位之後很出胤禟和宜妃意料之外,胤禟對雍正繼位表現出不肯臣服,宜妃則是唆使康熙的後宮與雍正作對。

    按照清宮規矩皇帝去世後,生前的嬪妃如果生育有兒子且兒子已經成年,就要由兒子接出宮外奉養。沒兒子的或者兒子未成年的則由現任皇帝在寧壽宮中奉養其終老。

    康熙去世後,宜妃按照規矩搬到了胤祺的恆親王府居住,還按照清宮規矩,已經出宮的先皇太妃逢年過節都要入宮去向皇帝請安。而宜妃正是在出宮之後聯絡唆使老三胤祉生母榮妃、老大胤禔生母和老八胤禩的養母惠妃等幾位先皇太妃集體不入宮向雍正請安,實際上就是她們都不認可雍正繼位,因此雍正對於這些皇太妃們極為不滿,尤其是對挑頭的宜妃最為反感和厭惡。

    因此當雍正在雍正四年(1726年)將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定罪之後冠以惡名“阿其那”和“塞思黑”,雍正就派了胤祺去給囚禁在保定的老九胤禟宣旨,讓胤祺持聖旨將胤禟革除宗籍,改名為“塞思黑”。

    雍正這一招可謂是盡顯他的殘酷,他故意讓胤禟的親哥哥胤祺給其給惡名,讓胤禟和宜妃母子眼睜睜看著哥哥給弟弟改惡名,大兒子給小兒子改惡名,雍正此舉就是為了噁心胤禟和宜妃母子。

    雍正的安排老實寬厚的胤祺肯定不敢拒絕,而且他也明白此時更不能拒絕雍正,所以他按照雍正的旨意去給親弟弟胤禟改惡名為“塞思黑”。

    胤祺的親弟弟胤禟和母親宜妃雖然和雍正結怨很深,但胤祺為人忠厚善良,對母親和弟弟與雍正的恩怨幾乎從不參與,兼之他本身與雍正關係還算不錯,而且在奉旨給胤禟改惡名這件事中也徹底表現出了對雍正繼位的臣服,因此雍正並沒有因為胤禟母子而遷怒於胤祺,在給胤禟改惡名之事後反而更加對胤祺親厚禮敬。

    寫在最後

    雍正對胤祺的評價非常高,他曾經評價五弟胤祺為“秉性平和,持躬謙謹,有樂善好施之風”。在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去世時,享年54歲。胤祺去世後雍正親自為其撰寫祭文,還為他立碑勒銘,並給他上諡號為“溫”。這也非常符合胤祺生前溫和寬厚的性格。

    因此來說胤祺自幼與雍正結下了深厚的兄弟感情,外加在嫡祖母仁憲太后的影響下性格溫和且沒有太高的政治野心,不參與皇位之爭,所以胤祺即便母親和弟弟與雍正結怨極深也沒有受到牽連。

    在康熙晚年慘烈的皇位之爭中,胤祺能保持獨善其身,沒有參與其中,在雍正繼位之後胤祺又能以平和心態對待雍正,這都是受到了他的嫡祖母仁憲太后的影響。胤祺是康熙諸子之中結局比較不錯的了。

  • 5 # 史海泛舟擺渡人

    雍正皇帝繼位之後,參與九子奪嫡的皇子都遭到了雍正皇帝的報復,八阿哥和九阿哥被雍正皇帝幽禁而死,其他幾個阿哥也都被雍正皇帝圈禁。然而在雍正皇帝繼位之後,有一位年長的皇子卻倖存下來,這個皇子就是九阿哥胤禟的親哥哥五阿哥胤祺。

    與世無爭的胤祺

    胤祺是康熙皇帝的第五子,因為生母宜妃受到康熙皇帝的寵愛,康熙皇帝去世前,胤祺就已經晉升親王的爵位。按理說以胤祺的年齡和身份,完全可以參與九子奪嫡的鬥爭。然而胤祺的性格與世無爭,他只安安穩穩的做一個親王,並沒有像其他皇子一樣參與皇位競爭。

    康熙皇帝一直很喜歡胤祺,他曾經評價胤祺為人善良,是皇子中最忠厚的人。康熙皇帝晚年病重的時候,胤祺主動請求幫助處理政務,康熙皇帝只認為胤祺孝順,並沒有懷疑胤祺有奪嫡之心。胤祺與世無爭的性格,不僅讓康熙皇帝十分的放心,也讓其他皇子十分的滿意,不管是八爺黨還是四爺黨都跟胤祺保持著和平的關係。

    胤祺和雍正的關係

    康熙皇帝去世前,胤祺曾經多次跟雍正皇帝一起陪侍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常常稱讚胤祺寬容孝順。不過在處理國家大事的問題上,康熙皇帝更喜歡派遣雍正皇帝去處理。畢竟治國需要的是雷霆手段,胤祺寬仁的性格能夠做一個好人,卻不一定能夠做一個好皇帝。

    因為胤祺是一個老好人,雍正皇帝和胤祺一直沒有發生過任何矛盾。雍正皇帝繼位之後,對雍正皇帝有威脅的皇子都被圈禁起來,唯獨胤祺一直保持著親王的名爵。不過雍正皇帝也沒有重用胤祺,胤祺一直到去世都只是一個空爵親王。

    胤禟和宜妃對胤祺的影響

    雖然胤祺和胤禟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但是胤祺和胤禟的關係非常一般。胤祺從小被皇太后養大,胤禟從小被宜妃養大,因此宜妃早年的時候更偏向於胤禟。不過在雍正皇帝繼位後,胤禟遭到了雍正皇帝的打擊,被雍正皇帝圈禁而死。

    胤祺的母親宜妃也受到牽連,始終沒有獲得太妃的封號。(宜妃和雍正的生母不和)由於宜妃沒有獲得太妃的封號,雍正皇帝繼位後不久,宜妃便被安排到了胤祺府上居住。胤祺在雍正十年去世後,宜妃也在第二年去世。

    總結

    總的來說,胤禟和雍正皇帝的矛盾,宜妃和雍正母親的矛盾,都沒有影響到胤祺的地位。胤祺能夠在雍正一朝得以保全,受到雍正皇帝的優待,主要是因為胤祺與世無爭的性格。假如胤祺像其他皇子一樣競爭皇位,雍正皇帝肯定會把胤祺打擊的體無完膚。

  • 6 # 青燈問史

    康熙生育35個兒子存活24個,並非人人都具備奪嫡的資格和條件,依照年齡劃分,十四爺胤禵之後的皇子基本就不具備奪嫡條件了,因為他們年齡尚小,沒有功績和實力,參與不了奪嫡之戰。

    那麼十四皇子胤禵之前,都是哪些人呢?

    1.皇長子胤褆。康熙11年,惠妃那拉氏所生。

    2.皇太子胤礽。康熙13年,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

    3.皇三子胤祉。康熙16年,榮妃馬佳氏所生。

    4.皇四子胤禛。康熙17年,德妃烏雅氏所生。

    5.皇五子胤祺。康熙18年,宜妃郭絡羅氏所生。

    6.皇六子胤祚。康熙19年,德妃烏雅氏所生,早殤。

    7.皇七子胤祐。康熙19年,成妃戴佳氏所生。

    8.皇八子胤禩。康熙20年,良妃衛氏所生。

    9.皇九子胤禟。康熙22年,宜妃郭絡羅氏所生。

    10.皇十子胤䄉。康熙22年,溫僖貴妃鈕鈷祿氏所生。

    11.皇十一子胤禌。康熙24年,宜妃郭絡羅氏所生,早殤。

    12.皇十二子胤裪。康熙24年,定妃萬流哈氏所生。

    13.皇十三子胤祥。康熙25年,敬敏皇貴妃章佳氏所生。

    14.皇十四子胤禵。康熙27年,德妃烏雅氏所生。

    在這十四個人當中,除去早殤的六阿哥胤祚和十一阿哥胤禌早殤外,還剩下12位阿哥。但是,所謂“九王奪嫡”,就是說只有九位皇子參加了奪嫡鬥爭,那就是:

    老大胤褆、老二胤礽、老三胤祉、老四胤禛、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䄉、十三爺胤祥和十四爺胤禵。

    那麼還有3位是誰呢?為什麼沒有參與奪嫡?

    剩下的這三位,一個是老五胤祺,一個是老七胤祐,還有一個是老十二胤裪。

    老五胤祺(雍正登基後改為允祺),和老九胤禟是親兄弟,其母親宜妃郭絡羅氏在康熙時代非常得寵,而胤祺本人只比雍正小1歲,在九王奪嫡的時期本來也是十分有實力的。

    康熙在位的時候十分喜歡胤祺,每次出巡經常帶上他和幾位阿哥隨行,康熙遠征漠北葛爾丹的時候,胤祺統領正黃旗大營,獨當一面,極為風光。

    是什麼原因讓他喪失了奪嫡的資格呢?

    因為一次出戰,胤祺不小心把自己的臉劃破了,破相了的皇子在康熙那裡基本就算失分了,失去資格了。康熙四十七年胤祺因為胤礽被廢,有過一段短暫的拘禁,但是釋放後,和雍正一起被封為親王,是為和碩恆親王。

    胤祺本來長相十分俊美,破相可能是他不能參與奪嫡的直接原因,因為康熙不會接受一個破相者做儲君。史書記載,胤祺為人平和,善良淳厚,大概屬於單純理性的哪一類人,對政治的興趣不大,加之在戰爭中破相後,就遠離了奪嫡的是非。

    雍正登基之後,對於奪嫡的政敵和兄弟,打擊是相當厲害的,但是對於閒散的兄弟,只要沒有非分之想,老老實實做個閒人,聽從雍正的指揮和安排,卻基本都是得以善終。允祺於雍正十年病故,雍正稱其“秉性和平”,其子女也沒有受到政治波及。

    順便說說老七胤祐,因為一生下來的時候腳出了病故,走路一瘸一拐,是個跛子,所以沒參與奪嫡,雍正也是基本善待之。

    老十二胤裪,其母入宮很早,但是地位太低,康熙五十七年才封為嬪,極不得寵。胤裪出生的時候沒有資格撫養,是由蘇麻喇姑代為撫養長大的。在雍正時期,允裪雖然受過雍正的整,但是很輕微,比起和雍正奪嫡的兄弟來,算是很幸運的了。

  • 7 # 剛日讀史

    允祺又叫胤祺,是康熙的第五子,雍正帝異母弟。

    胤祺的母親的康熙皇帝的宜妃,宜妃在宮中的地位很高,非常受康熙皇帝的寵愛。

    在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中,張國立演的康熙每次私訪,帶的妃子就是這個鄧婕演的宜妃。

    宜妃除了生皇五子胤祺之外,還生了皇九子胤禟。 胤祺十分孝順康熙帝,康熙帝也對這個兒子比較疼愛。

    康熙帝曾將避暑山莊的一座府邸賜給胤祺,也就是後世人口中的“老五爺府”。

    按說他的地位來看的話,如果要爭奪皇位,也是有幾分希望的。

    可是他好像對皇位不感興趣,一直沒有參與到九子奪嫡之中來。

    胤祺在很小的時候就被抱養給了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這位太后平生鄙視漢人,抵制漢文化,規定允祺不話學漢文化,所以他的知識和眼界、胸懷都不如其他兄弟。

    博爾濟吉特氏又是個與世無爭的人,胤祺被養在她的身邊,性子也受到博爾濟吉特氏的影響。

    當時康熙對允祺的評價是“心性甚善,為人淳厚”,他最大的特點就是為人忠厚老實,安分守己。

    康熙三十五年,允祺隨康熙出征葛爾丹,奉命守衛大營,表現中規中矩。

    康熙三十七年三月,被封為“多羅貝勒”。康熙四十七年十月正式冊封為和碩恆親王。

    康熙五十六年,太后病重,胤祺勸慰康熙:

    “臣自幼蒙皇太后祖母養育。皇父聖體違和,一應事物臣可料理。”康熙:“我在,爾何克代理耶!朕務期躬盡典禮耳。”

    康熙五十八年孝惠博爾濟吉特氏兩週年忌,允祺代康熙致祭行禮。

    清史中關於胤祺他的記載很少,但他小時候長得很漂亮,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稱讚他“男生女相”,可以想見應該是長得比較俊美的。

    有人說他以前在領兵打仗時,臉部被敵人的箭射中,後來雖然治好了,但額頭留下一個大傷疤,被破了相。所以康熙再怎麼喜歡他,也不考慮立他為儲君。

    這個記載的資料一直沒找到,不敢妄定真偽。

    在康熙的24個兒子中,有9個是對皇位感興趣的,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俄、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九子奪嫡:

    史稱“九子奪嫡”。最後的勝利者是四阿哥胤禛。

    胤禛登上皇位後,對他的幾個競爭對手瘋狂打壓報復,允褆、胤礽、允祉、胤俄都被幽禁到死,胤禩、胤禟更是雍正的眼中釘、肉中刺,分別被賜名“阿其那”、 “塞思黑”,意為豬狗,並被削籍逮捕囚禁。

    允禩在幽禁期間,受盡折磨而死,允禟以“腹疾卒於幽所”,傳說是被毒死的。(生在皇室,是幸亦是不幸)

    沒有參與奪嫡的幾個皇子結局都不錯。

    十三阿哥胤祥是雍正死黨,自不必說;五阿哥允祺因為置身事外,一直過得逍遙自在,他於雍正十年閏五月去世,年五十四歲,賜祭葬如典禮,諡曰溫,身後妻兒也沒有受到清算。

    成雍正:

    允祺身在皇家,能明哲保身,不問世事,也算是難得的了。

    參考資料: 《清史稿》卷八,本紀八 《清椑類鈔》第一冊

  • 8 # 曾經故事

    這個問題不難回答,研究允祺這人的人生路徑,就會發現,和他的所作所為,有非常大的關係:

    1,允祺雖說是允禟的親兄弟,但從小都在孝莊身邊兒養著。老人養大的孩子,性格大多敦厚。相反,允禟跟他不是一起長大的,而且異常聰明好動,喜歡發明創造(比如戰車),哥倆兒玩不到一起,以至於長大以後也站了不同隊伍。

    2,允祺性格踏踏實實,同時於儲位無害。史書記載,他直到九歲時,都還不會漢文。我們都知道,太子允礽可是個通曉滿漢蒙文的學霸,而按照康熙教育儲君的標準評判,允祺不可能成為太子競爭者。無爭,也就不遭人恨。

    3,允祺不僅沒有像弟弟允禟一樣站在八阿哥黨裡,還跟允禛(也就是雍正)處的很好: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得了一場大病,臥床不起,就是三阿哥、四阿哥、五阿哥服侍的。雍正之所以能夠繼位,一個大原因還是九子奪嫡時他很孝順,那麼我想允禟與他有共同之處。

    4,除了以上三點,史書留下的五阿哥還挺正直的:康熙五十一年,朝中發生了一件貪汙案,主犯是依附於太子的託合齊父子。而負責辦理這件案子的人,其中就包含了允禛、允祺。

    那麼總結一下吧,允祺得到善待的原因是:1,性格老實。2,沒參與奪嫡。3,跟雍正很合拍。

  • 9 # 勇戰王聊歷史

    因為,允祺不是雍正奪嫡的對手。

    我們先來說說,為什麼康熙晚年,會出現“九子奪嫡”的事。

    在中國古代,傳統的漢族政權一直實行的“嫡長子繼承製”。就是說,皇后生的長子,為皇位第一繼承人。皇后沒有兒子,就從皇貴妃中選長子。皇貴妃也沒有兒子,就從庶妃的兒子中選“長子”。

    而清朝(後金)不一樣。

    努爾哈赤其實也曾想立長子褚英為太子,可是,褚英毛病太多,最後被排除出繼位人選。努爾哈赤就讓八大和碩貝勒決定“汗位”人選。

    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努爾哈赤第八子)受推舉襲承汗位。後來,皇太極猝死,滿洲貴族會議推舉6歲的福臨(皇太極的第九子)繼位。

    而玄燁當皇帝以後,之所以在他21歲時就要立1歲的“嫡長子”胤礽為皇帝,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結束“爭皇位”惹出的混亂,減少內部皇子之間紛爭。

    第二,當時,正值“三藩叛亂”,吳三桂已經打下半壁江山,清朝岌岌可危。康熙怕自己在混亂中突然“陣亡”,沒有人來繼承大統,朝政必然陷入混亂。

    第三,也是對皇后赫舍里氏的懷念,和對赫舍里氏家族功績的肯定。在康熙早年,皇后赫舍里氏的三叔索額圖曾協助康熙擒鰲拜。而且,在“平定三藩之亂”的過程中,索額圖也在不斷地出謀劃策。

    不過,過早的立太子,實在是欠妥當。而且,滿清之前也沒有“嫡長子繼位”這一說。於是,其他皇子年長之後,肯定會“挖胤礽牆角”。“無情最是帝王家”,為了皇位,親情又算個什麼?最終,胤礽這個太子,一當就是37年,期間兩度被廢,最後再圈禁中度過晚年。

    五阿哥允祺也是有奪嫡的實力的,可是後來“破相”了。

    五阿哥允祺也很受寵,康熙三十五年,17歲的允祺就能率領正黃旗大營隨康熙出征葛爾丹。在康熙三十七年三月,五爺胤祺和四爺胤禛、八爺胤禩一起晉封為“貝勒”。太子復立時(康熙四十八年三月),五爺胤祺、三爺胤祉、四爺胤禛同時被封賜親王。而且,康熙對允祺的評價也很不錯,說他"心性甚善,為人淳厚"。

    但是,允祺從小養在孝惠章皇后宮中。孝惠章皇后是一位“秉性淳樸,顧又乏長才”的蒙古女子,允祺在他的養育下,九歲還不會漢文。在才學上,實在是沒法跟其他皇子比。

    而且,在一次征戰中,胤祺的臉不慎被箭劃傷,嚴重破相,形象大受影響。再加上他本人淳厚隨和,在太子二次被廢以後,他就不參與奪嫡的事。

    他不參與奪嫡,也就不是八爺黨,當然不是胤禛的死敵。所以,胤禛登基以後,他沒有收到牽連。

  • 10 # 秦桑之

    歷史上並非有真正的“九子奪嫡”,而是幾個勢力集團之間的爭鬥,最大的就是以胤禩為首的政治集團,其勢力之大可見一斑,胤禩是康熙第八子,為人精明強幹,善於拉攏人心,所以很多皇子都是他的黨羽,包括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四子胤褆以及一些重要官員!康熙五十七年,康熙令十四子胤褆遠征西北,封大將軍,而且一概物品全是親王的排場,這讓胤禩集團十分開心,以為十四弟就是以後的皇太子!但是到了康熙六十一年,臨終前的康熙把皇位傳給了皇四子胤禛,這讓胤禩集團十分失望,但他們的勢力仍然存在而且十分有影響力!這一點讓雍正十分擔心,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統治,他決定先施行拉攏的政策,把弟弟都封了各種官職,還以奔喪為由把遠在西北的弟弟允褆(雍正登基後,把兄弟名字中的胤改為允)召回京城,時刻保持在自己的視線中!其實就是把胤禩集團的皇子們全部囚禁了!等到雍正的帝位逐漸穩固,就開始了剷除階段!在雍正二年,雍正向全體臣工頒佈《朋黨論》,同時對允禩大加指責,為進一步剷除大造輿論。雍正四年,允禩被逐出宗室,允禟被降為民王,改名“塞思黑”,之後被拘禁,鬱鬱而終,允褆因是和雍正同母而生,所以沒有嚴厲處置,最後病故!用了將近四年,雍正終於消滅了最大的威脅,而胤祺雖然在很多場合都曾經參與過,但是他的為人忠厚善良,而且並沒有參與奪嫡,在雍正看來,對他的皇位並沒有威脅,還有一點就是胤祺並不十分通曉漢語,他一直被養在太皇太后的宮中,直到八歲才開始學習漢語,這一點不管是康熙還是雍正都覺得沒有具備統治漢民族的條件,所以他即使參與了很多重要的事件,但並不構成威脅,所以雍正沒有為難他!

  • 11 # 紅雨說歷史

    雍正的皇位可以說從“腥風血雨”中“摸爬滾打”出來的,越不容易得到的東西越會去珍惜,所以雍正登基以後得失心迫使他對曾經的競爭對手進行了處理。康熙末被圈禁的大阿哥胤禔和廢太子胤礽他都派人嚴密監視。三阿哥胤祉因為和太子關係密切被罰去守陵,十四阿哥胤禵因為質疑雍正皇位的正當性同樣被趕去守陵。十阿哥因為手書“雍正新君”被告密遭到了抄家幽禁。九阿哥胤禟被鐵鏈從西北綁回,折磨致死,八阿哥胤禩關起來不到一年就死在牢中。九子奪嫡中只有十三阿哥胤祥一直得到雍正的信任,可惜身兼多職最後積勞成疾累死了。

    五阿哥胤祺最為老九胤禟的哥哥卻有著不同於弟弟的待遇,不僅沒有懲罰一直保持親王爵位,還被雍正讚揚謙遜樂善。五阿哥胤祺的情況我們從三方面來看:

    第一,其實五阿哥其實不算是雍正的競爭對手,因為他並沒有參與奪嫡,為人低調,所以最後才有著不錯的結局。五阿哥胤祺性格不爭,雖然他說康熙年間被封的三位親王之一,但是一直保持著自己的謙遜。

    第二,五阿哥胤祺的性格和他的生長環境關係密切。他的雖然和九阿哥胤禟是一個母親,但是他卻是由順治的第二任皇后博爾濟其特氏撫養長大,這位皇后來自孝莊太后的老家和孝莊有著一定血緣關係。作為順治的第二任皇后,她是有孝莊做主嫁給順治的,但是當時順治和母親孝莊太后關係不和,一方面因為孝莊和多爾袞的傳言,另一方面順治皇帝喜歡董鄂妃,想要立後遭到了孝莊太后的反對。經歷過這些事情都博爾濟其特氏一直不願看到紛爭,有一顆謙和的心,在她撫養下長大的胤祺也受她的影響很大。

    第三,胤祺在九子奪嫡時期才華不突出,沒有黨羽派別。胤祺和其他阿哥不同的地方在於博爾濟其特氏撫養長大。來自大草原的太后不懂漢語,更不用說經史子集,所以打小的胤祺就沒有像其他阿哥一樣博學多才更多的是對太后奶奶的陪伴。五阿哥胤祺在十歲的時候才剛剛開始接觸漢文化,大多數時間對太后的陪伴也少了和其他阿哥,臣子接觸的機會,所以反而給他贏得了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

    所以五阿哥胤祺自身性格不爭,沒有結黨,沒有爭儲,用心完成雍正交代的事情,自然不會被雍正打壓。

  • 12 # 雍親王府

    五阿哥胤祺,康熙皇帝非常喜愛的皇子。

    胤祺,生母是宜妃郭絡羅氏,與“九子奪嫡”中“八爺黨集團”的核心骨幹九阿哥胤禟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

    他們的生母宜妃,在康熙朝時期是非常得寵的后妃,有史料記載康熙皇帝對其是“眷顧最深”,要不然在《康熙微服私訪記》中,也不會選擇設定宜妃這一角色來始終陪伴康熙左右。儘管影視作品的劇情是假的,但是康熙對於宜妃極為寵愛的這份感情是真的。

    實際上,宜妃在康熙朝前中期的時候,非常罕見的在沒有誕育皇子的情況下,就被冊封為嬪。而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皇帝正式冊封了“四妃”,宜妃按照“惠宜德榮”的順序,地位僅次於大阿哥胤禔的生母惠妃那拉氏,要高於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以及三阿哥胤祉的生母榮妃馬佳氏的。這就使得宜妃在康熙朝的後宮之中,具有較高的級別和地位。

    不過儘管宜妃非常得寵,其出身與地位也是非常的高貴,可是宜妃所生的五阿哥胤祺,也依然還是被抱走交由其他人撫養長大。

    當然,這與雍正因為其生母地位低賤交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不同,抱走胤祺並不是因為宜妃的品階不夠,不能撫養,而是胤祺在當時太受寵愛了,不僅是康熙皇帝本人非常的喜歡,就連康熙皇帝的嫡母,也就是順治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也非常的喜歡這位康熙皇帝的皇子。

    所以,胤祺從小由康熙的嫡、也就是他的嫡祖母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撫養長大的,毫無疑問,這對於胤祺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殊榮。

    康熙皇子中,僅有的三位親王之一。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皇帝在“一廢皇太子”後,見到了皇子們為了爭奪太子之位已然到了“無君無父無兄無弟”、“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境地,再加上康熙皇帝本人對於太子胤礽的生母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的感念,最終還是決定復立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與此同時,鑑於此前太子胤礽的拙劣表現,康熙皇帝透過晉封其他皇子的方式,以限制胤礽手中的權力。於是他將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晉封為親王,七阿哥胤佑和十阿哥胤䄉晉封為郡王,九阿哥胤禟、十二阿哥胤祹、十四阿哥胤禎(即後來的“允禵”)晉封為貝子。

    這其中,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成為了康熙朝時期,所有的康熙皇子中,僅有的三位被封為親王爵位的人。

    然而不得不所得是,三人中又只有胤祺的這個親王爵位與“一廢皇太子”事件無關,他完完全全是靠著自己的功績取得的,可以說是最“實至名歸”的。

    先來說說三阿哥胤祉以及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他們為什麼會被康熙晉封為親王爵位。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在熱河以“太子不善,所行不孝”第一次將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廢黜。在這之後,大阿哥胤禔和八阿哥胤禩為首的一眾皇子及其朝中的支持者們,不斷打壓太子黨集團,並且繼續對已經“摔倒”的胤礽又“踏上了一隻腳”,大阿哥胤禔更是想要直接將胤礽至於死地。

    胤褆以及胤禩等人這樣的行為引得了三阿哥胤祉的巨大不滿。他本人就與太子胤礽關係非常交好,畢竟胤礽出生後他的生母赫舍里氏皇后隨即去世,胤礽在這之後是由胤祉的生母榮妃馬佳氏撫養長大的,再加上胤祉一向行事正直,於是他決定幫助太子胤礽挽回局面。

    最終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發現了大阿哥胤禔使用“魘鎮”詛咒太子胤礽的直接證據,而也正是這件所謂的“魘鎮之物”成為了康熙皇帝日後寬恕胤礽此前的罪過,重新復立為胤礽皇太子的重要依據,就這樣,胤祉算是幫了康熙大忙。在此期間,胤祉更是經常性的陪伴自己的這位哥哥胤礽,幫助、勸諫其主動向康熙皇帝進行懺悔與認錯。

    可以說,胤祉毫無疑問是康熙能夠“名正言順”的復立胤礽的皇太子之位的重要功臣,這也成為了康熙將其晉封為親王的重要理由。

    相對應的是,雍正在“一廢皇太子”期間的表現則頗為耐人尋味。

    起初他也是支援扳倒太子胤礽的,但是一直沒有付諸行動,反而是見到康熙又想要復立胤礽的想法後,主動表示了支援。與此同時,當康熙皇帝準備懲治胤禔、胤禩等胤礽的反對者時,雍正又站出來極力為他們進行辯解,進而贏得了康熙皇帝的好感。於是康熙皇帝鑑於雍正在這一階段的表現是非常“識大體、顧大局”,所以才將其進行了晉封。

    前文中也說到了五阿哥胤祺在“九子奪嫡”中,自始至終他都保持了中立,為何也會在此時被封為親王呢?原因就在於其戰功。

    從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三次御駕親征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並且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除掉了他一生中最為強大也是最為危險的敵人。

    而在這三次大清王朝與蒙古準噶爾部的大戰中,五阿哥胤祺均參與其中,以各種方式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特別是是在康熙皇帝第二次親征噶爾丹期間,胤祺更是受命親領正黃旗大營參與了正面戰鬥,其勇武的膽識氣魄與卓越的作戰指揮才能也在此期間得以充分展現,令康熙皇帝對其是刮目相看。

    五阿哥胤祺本就具有戰功,又是孝惠章皇后撫養長大,有著極高的後宮聲望和地位,可在這樣的情況,胤祺依舊在“一廢皇太子”之後選擇了沉默與中立,更讓康熙皇帝對其的心性和人品讚譽有加,所以將其冊封為親王,以示恩寵。同時這在一定程度上,康熙晉封胤祺也是做給所有皇子們來看的,希望他們能夠像胤祺一樣,不要過分的覬覦皇位,即便是甘為人臣,同樣也能得到封賞。

    五阿哥胤祺沒有參與“九子奪嫡”,除了心性的原因,實際上他還有兩項“硬傷”。

    胤祺是出了名的“老好人”,這一點從他死後的諡號“溫”就可以看得出,他是一個性格極盡溫順、平和之人。

    康熙皇帝就曾評價他是:

    “心性甚善,為人敦厚。”

    雍正皇帝更是稱讚他為:

    “秉性和平,持躬謙謹,頗具樂善之風。”

    當然,胤祺這樣的性格特點,一方面是他本身的性格使然,另一方面,就是收到撫養他的孝惠章皇后的影響了。

    孝惠章皇后自幼就嫁給了順治皇帝,坐上了後宮之主的位置,但是她並不受順治皇帝喜愛,如果不是孝莊太后極力維護,順治皇帝早就將其廢黜了。這樣一系列的遭遇使得孝惠章皇后本身就是為人隨和、處事低調,而這也極大的影響了胤祺的性格成長。

    儘管作為一國之君,不能沒有“仁慈”,但卻也不能過分的“仁慈”,顯然,五阿哥胤祺便非常不幸的屬於了後者。而他也非常有自知之明的認識到自己並不具備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能力與心境,於是對於“九子奪嫡”,他選擇了敬而遠之。

    除了性格的原因外,胤祺無法染指皇位還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硬傷”。

    其一,就是其“漢化”程度非常低,如果用對於傳統漢族經典文化的掌握作為標準來評價,早期的他就是個“半文盲”般的存在。

    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於孝惠章皇后的撫養和教育。

    孝惠章皇后從小生活在蒙古草原,之後就嫁給了順治皇帝,久居深宮之中,所以她只懂得滿文和蒙文,並不懂得漢文,更不懂漢族傳統經典的文化。況且,當時的蒙古貴族,對於漢族傳統文化普遍是非常的排斥,不僅僅是孝惠章皇后,包括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孝莊太后,也在一段時間內非常的抵制漢族傳統文化與儒家經典。

    在這樣環境下,直至九歲的時候,五阿哥胤祺才開始正式接觸學習漢語、漢字以及漢族文化,相較於從四五歲開始就被安排學習漢族傳統文化的其他康熙皇子,可謂是起步晚、起點低、基礎差、師資力量還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就這樣,胤祺對於漢文化的學習一直是處於被耽誤的局面,使得康熙在每次考核皇子們的功課的時候,都是讓胤祺讀寫滿文文章以緩解場面上的“尷尬”。

    試想一下,一位漢文化根基薄弱,甚至看不懂漢文奏章,不懂得以史為鑑、引經據典的皇子,能夠繼承皇位麼?所以,這便成為了五阿哥胤祺的第一個“硬傷”所在。

    其二,就是相傳其在與征討噶爾丹的戰鬥中,面部受過傷。

    看過《延禧攻略》的朋友都知道,四阿哥等人故意設計了一場意外,讓五阿哥腿部患疾,無法同正常人一樣行走,為的讓乾隆非常喜歡的五阿哥永琪失去奪位的資格。由此可見,外部形象對於封建王朝的帝王和皇子是何其重要的存在。

    然而,胤祺卻是非常不幸的“破了相”。在其此前隨同康熙皇帝征討噶爾丹的“昭莫多之戰”之中,他率部與敵軍纏鬥,雖然其領兵取得了戰鬥的勝利,但是在其面部留下了一道非常明顯的傷疤,而這也直接影響到了胤祺的外貌形象。

    這道傷疤也無疑成為了胤祺第二個“硬傷”的所在。

    所以,由此看來,不管是從硬體條件上的缺陷,還是自己心性的使然,都使得五阿哥胤祺沒有參與到“九子奪嫡”的程序中。

    雍正皇帝登基,五阿哥胤祺以善終收場。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皇帝登上了皇位。

    而雍正登基之後,第一個為雍正怒火所波及的便是五阿哥胤祺的生母宜妃郭絡羅氏。

    由於宜妃本就與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的關係非常冷漠,在加上其子九阿哥胤禟是雍正重要的“奪嫡”對手,於是雍正是“新仇舊恨”一起算,在康熙靈柩剛剛下葬之際,就開始對於宜妃郭絡羅氏發難,對其進行了百般的訓斥和羞辱後,將其趕出宮去。以至於終雍正一朝,宜妃不僅沒有獲得任何封號,就連其死後,雍正還不許其葬入康熙皇帝的景陵之中,直到雍正去世乾隆皇帝登基,宜妃才得以被安葬。

    另外一個受到雍正殘酷打擊的便是五阿哥胤祺同父同母的親弟弟,九阿哥胤禟了。

    前文中也說了,他是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的重要支持者,也是“八爺黨集團”的重要智囊和“財神爺”,雍正對其的憤恨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雍正繼位後,先是將其發配到西北,隨後在打擊八阿哥胤禩的同時,也將其圈禁起來進行了殘酷的折磨,最終於雍正四年(1726年),胤禟被削宗奪爵、圈禁致死,就連名字也被改為了“塞思黑”,直到五十多年的後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才被重新恢復了身份。

    可是作為宜妃郭絡羅氏所生的皇子,九阿哥胤禟的親哥哥,五阿哥胤祺非但沒有遭到雍正的任何懲治,反而繼續保留了親王的爵位以及待遇,同時還經常性的被雍正委以署理皇族內部事務以及宗廟祭祀的差事,對其無論是態度上,還是行為表現上,都是極盡尊重。

    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去世,雍正皇帝以極高的規格將其安葬,並且贈諡號為“溫”,兩年後的雍正十二年(1734年),雍正又為其立碑刻銘,以示祭奠。

    可以說五阿哥胤祺享受到的這份尊重與殊榮,是其生母宜妃郭絡羅氏以及其弟九阿哥胤禟所完全不能比擬的,畢竟在雍正看來,“九子奪嫡”期間,眾多康熙皇帝的成年皇子以及朝中絕大多數的官員都捲入其中,在這樣的情況下, 五阿哥胤祺依然能夠頂住“誘惑”,拒絕別人的拉攏,擺正自己的位置,這就是絕對的“好人”。

    而這份不爭的精神與寬和的心境,最終也贏得雍正皇帝對其的尊重,於是五阿哥胤祺能夠以善終收場,並保全了家族世襲的爵位名號,使其後代也能盡享恩澤。

  • 13 # 實說歷史

    雍正的皇位可以說從“腥風血雨”中“摸爬滾打”出來的,越不容易得到的東西越會去珍惜,所以雍正登基以後得失心迫使他對曾經的競爭對手進行了處理。

    大阿哥胤禔和廢太子胤礽他都派人嚴密監視;三阿哥胤祉因為和太子關係密切被罰去守陵;十四阿哥胤禵因為質疑雍正皇位的正當性,同樣被趕去守陵;十阿哥因為手書“雍正新君”被告密遭到了抄家幽禁;九阿哥胤禟被鐵鏈從西北綁回,折磨致死;八阿哥胤禩關起來不到一年就死在牢中。

    九子奪嫡中大部分阿哥都被“迫害”,那麼雍正登基後為何卻獨善待允禟親兄五阿哥允祺?

    1、性格謙遜平和,對雍正構不成威脅

    五阿哥胤祺的生母宜妃,在康熙朝時期是非常得寵的后妃,而在《康熙微服私訪記》中,也設定宜妃這一角色來始終陪伴康熙左右,並且康熙對於宜妃極為寵愛的這份感情也是真的。+

    胤祺母親出身與地位非常的高貴,也間接導致了胤祺在當時那個非常關注出身的年代裡備受寵愛,不僅是康熙皇帝本人非常的喜歡,就連康熙皇帝的嫡母,也就是順治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也非常的喜歡這位康熙皇帝的皇子。所以從小五阿哥胤祺便被孝惠章皇后接去扶養。

    孝惠章太后和孝莊有著一定血緣關係。

    作為順治的第二任皇后,她是由孝莊做主嫁給順治的,但是當時順治和母親孝莊太后關係不和,一方面因為孝莊和多爾袞的傳言,另一方面順治皇帝喜歡董鄂妃,想要立後遭到了孝莊太后的反對。

    經歷過這些事情都博爾濟其特氏一直不願參與紛爭,因此擁有一顆謙和的心,在她撫養下長大的胤祺也受她的影響很大,也間接形成了胤祺謙遜平和的性格.

    2、身有“硬傷”,奪嫡無望

    來自大草原的太后不懂漢語,更不用說經史子集,所以打小的胤祺就沒有像其他阿哥一樣博學多才,更多的是對太后奶奶的陪伴,同時這位太后平生鄙視漢人,抵制漢文化,規定允祺不話學漢文化,所以他的知識和眼界、胸懷都不如其他兄弟。

    就這樣,胤祺對於漢文化的學習一直是處於被耽誤的局面,使得康熙在每次考核皇子們的功課的時候,都是讓胤祺讀寫滿文文章以緩解場面上的“尷尬”。

    試想一下,一位漢文化根基薄弱,甚至看不懂漢文奏章,不懂得以史為鑑、引經據典的皇子,能夠繼承皇位麼?

    所以,這便成為了五阿哥胤祺的一個“硬傷”所在。

    3、心態中立平和,與世無爭。

    康熙皇帝曾三次御駕親征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並且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除掉了他一生中認為最為強大,也是最為危險的敵人。

    而在這三次大清王朝與蒙古準噶爾部的大戰中,五阿哥胤祺均參與其中,以各種方式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特別是是在康熙皇帝第二次親征噶爾丹期間,胤祺更是受命親領正黃旗大營參與了正面戰鬥,其勇武的膽識氣魄與卓越的作戰指揮才能也在此期間得以充分展現,令康熙皇帝對其是刮目相看。

    同時五阿哥胤祺本就具有戰功,又是孝惠章皇后撫養長大,有著極高的後宮聲望和地位,可在這樣的情況,胤祺依舊在“一廢皇太子”之後選擇了沉默與中立,不參與皇位爭奪之爭,讓其他的皇子對其產生了深深地好感。

    允祺身在皇家,能明哲保身,不問世事,也算難得。而這份不爭的精神與寬和的心境,也是雍正在登基後除掉所有奪嫡對手,卻獨善待五阿哥允祺的原因吧!最終五阿哥胤祺以善終收場,並保全了家族世襲的爵位名號,使其後代也能盡享恩澤。

  • 14 # 丫丫說史

    雍正登基後除掉所有奪嫡對手,為何卻善待允禟親兄五阿哥允祺?其實雍正不是唯獨善待五阿哥允祺,而是對於雍正登基後沒有威脅的皇子,雍正都算是比較好的待遇對待的。雍正除掉的奪嫡對手基本上都是手握權力,想要當皇帝奪皇位的皇子。

    那麼當時的九子奪嫡都有哪九子呢?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愛新覺羅·胤礽、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祉、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禛、八阿哥愛新覺羅·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愛新覺羅·胤䄉、十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祥、十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禵,從九子奪嫡的阿哥名單中可以看出,五阿哥、六阿哥、七阿哥是沒有參與奪嫡的,所以雍正登基後自然也不會難為這些人了。只是對和參與奪嫡的走的近的進行了簡單的處罰。

    那麼五阿哥為什麼沒有參與奪嫡呢?五阿哥據說長相很好,而且也是康熙比較喜歡的兒子,據說康熙外出私訪,及出戰打仗都會帶著五阿哥。而且在康熙所有的兒子中,康熙只封了三個兒子當親王,就是三阿哥、四阿哥、五阿哥。這其中只有五阿哥是憑著自己的真實本領當上親王的,他有赫赫戰功,也對下邊的人很好,讓所有人都尊重他。所以就是這樣,最後他才沒有參與奪嫡,因為他的性格太溫和了,成大事者,必須要“穩”“準”“狠”,五阿哥打仗是可以的,但是對於治理國家,他卻不擅長。

  • 15 # 豪哥讀史

    史書記載,允祺的生母是宜妃郭絡羅氏,他有一個同父同母的兄弟,就是皇九子允禟。眾所周知,允禟是“八阿哥黨”的骨幹成員,自始至終都十分支援八阿哥允禩,因此成了雍正的眼中釘,後來被活活折磨而死。但是,允祺作為允禟的親哥哥,卻沒有受到政治打壓,甚至還得到了雍正的善待。

    其實,論出身和個人能力,允祺不比其他皇子差,他的生母宜妃很受康熙皇帝寵愛,而且自幼被交給孝懿仁皇后和仁憲皇太后撫養,地位尊貴程度高於同為孝懿仁皇后撫養長大的雍正。對於允祺,康熙皇帝也十分欣賞,康熙三十七年第一次冊封皇子時就封他為貝勒,康熙四十八年更是授予他“恆親王”的爵位,允祺也是當時僅有的3位皇子親王之一。

    康熙晚年身體不太好,一些比較重要的禮儀、祭祀活動,基本上都交給幾位成年皇子代辦,其中就包括允祺。按理說,以允祺的實力和地位,完全可以向皇儲的位置發起衝擊,和其他兄弟們好好較量一番。

    但是,允祺卻沒有參與“九子奪嫡”,這和他的性格有很大關係。康熙皇帝曾說,允祺“心性甚善,為人敦厚”,可見他是一個比較隨和厚道的人,不喜歡參與政治鬥爭,也不會拉幫結派,更是對權力寶座沒有興趣。

    正因如此,雍正登基後,對曾經參與過爭奪儲位的兄弟們進行了瘋狂打壓報復,連他的新兄弟允禵都被軟禁起來。然而,雍正沒有對允祺下手,還保留了他的親王爵位,當他死後,雍正皇帝還下令為允祺立碑,無論是生前死後都給了他不錯的待遇。

    當然,允祺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他的生母宜妃曾經公開頂撞雍正,他的弟弟允禟曾是雍正的政治對手。在這種情況下,允祺也就失去了雍正的信任,因此新君登基後,他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重用,只能在家裡做一個逍遙王爺。相比之下,允裪、允祿、允禮等人都擔任了一些重要職務,直到乾隆朝依舊身居高位。

  • 16 # 伯虎42

    雍正十年(1732年)閏五月二十這一天,正在京師西郊圓明園內一邊避暑一邊處理政務的雍正帝接連收到兩個告哀奏報:他的三哥、已革誠親王允祉因病於閏五月十九在幽禁地景山永安亭去世,年五十六;而允祉去世的同一天,他的五弟、恆親王允祺也在朝陽門內燒酒胡同中的恆親王府薨逝,年五十三。一天之內失去了兩個兄弟、連收兩份“訃告”後的雍正帝內心是怎麼想的,這就是後人們所不知道的了。

    但是從雍正帝此後對兩個兄弟身後之事的安排上,還是可以猜測出他心中的真實情緒,和對三哥、五弟的不同看法:允祉去世後,雍正帝並沒有恢復他的親王王爵,而僅僅“以郡王禮安葬”,同時不讓允祉的第三子(嫡長子)、已革誠親王世子弘晟襲爵(即使是降等襲爵都不可以;連遭打擊的弘晟在父親去世後不到兩個月就鬱鬱而終,年僅三十五歲),而是以允祉側室所生的第七子弘璟承襲允祉爵位。但雍正帝並沒有按照“降等承襲”原則,讓弘璟襲爵“誠郡王”,也沒有以允祉“郡王禮安葬”的原則,讓弘璟降襲“和碩貝勒”,而是再降一級,使得弘璟最終只得到了“固山貝子”的爵位。此後允祉的大宗後裔只能以弘璟的“固山貝子”作為始封爵位,三降後以“不入八分輔國公”世襲,待遇差強人意。

    而和三哥允祉同年同月同日去世的五弟允祺,雍正帝很是大方地讓宗人府會同內務府給允祺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典儀,加賜“陀羅尼經被”,又額外賜銀五千兩治喪,給五弟賜予諡號“溫”,稱“恆溫親王”。允祺的恆親王王爵則由其次子弘晊承襲,並且不必降等,依舊襲“恆親王”爵位(允祺的長子弘昇因事削恆親王世子,後來也恢復品級,去世後追封貝勒)。日後允祺的大宗後裔在三降爵位後一度以奉恩鎮國公世襲(至於最後降到了不入八分輔國公,那是因為大宗有過繼和轉移,同時過繼子和母家產生了矛盾,被朝廷勒令歸宗,這才使得爵位被降等)。

    誠親王允祉在雍正帝繼位後遭到打擊報復、致使生前被奪爵幽禁,身後又被削減待遇,這都是由於當年“九子奪嫡”時和雍正帝爭奪儲位所造成的恩怨。願賭服輸,允祉奪嫡失敗,有這樣的際遇也沒什麼好說的。可恆親王允祺在康熙帝諸子中排行也在前列,同時又是“九子奪嫡”時雍正帝最大的政敵、“八爺黨”中重要成員、皇九子(貝子)允禟的同母兄,按道理說也會被雍正帝打擊乃至迫害,以消除隱患才是。但允祺卻一輩子平平安安,生活穩定,無論是在康熙末年傾軋激烈“九子奪嫡”時,還是雍正帝繼位後對政敵大肆打擊報復時,他都沒有受到波及和牽連,悠遊平靜的過著自己的日子。

    作為康熙帝排行居前的兒子之一,自身也頗具實力和影響力,為何恆親王允祺能夠在“奪嫡”的險惡風波中置身事外,又能得到雍正帝始終如一地善待,最後善終於家(在康熙末年奪嫡發生時,康熙帝已經成年的皇子中,允祺算是結局最好的皇子),這就要從五十三年前的康熙十八年(1680年)說起了。

    康熙十八年(1680年)十二月,康熙帝第十三子降生,其生母是康熙帝寵妃:宜妃郭絡羅氏(當時為宜嬪),康熙帝為其賜名為“胤祺”。由於康熙帝早年所生諸子中,多有夭折而未序齒者,所以實際排行為第十三子的胤祺在平安度過嬰幼兒期後被序齒為皇五子。

    胤祺的生母宜妃郭絡羅氏極受康熙帝寵愛,先後為康熙帝誕育了胤祺、胤禟(皇九子)、胤禌(皇十一子、早夭)三個皇子,及固倫恪靖公主(皇六女)一個女兒,在康熙帝的妃嬪中,她誕育的子女數量僅次於榮妃馬佳氏(皇三子胤祉生母)。而康熙帝諸妃中,宜妃位份排行第二,只在惠妃那拉氏(康熙帝皇長子胤禔生母)之下,榮妃馬佳氏及雍正帝生母德妃烏雅氏(孝恭仁皇后)都不及她在後宮中的地位。

    胤祺出生後,因為生母位份較低(郭絡羅氏時為宜嬪),所以康熙帝將他交給皇貴妃佟佳氏(即孝懿仁皇后)撫養,而皇貴妃之前也曾撫育了康熙帝第四子胤禛(日後的雍正帝),所以幼年時的胤祺是和比自己大三歲的四哥胤禛一起生活在養母佟佳氏的承乾宮中,彼此朝夕相伴、感情融洽,和其他異母兄弟相比,關係更加親近(這層關係,也是多年以後,已經登基承繼大統的雍正帝善待五弟允祺的原因之一;當然,不是全部原因)。

    而胤祺的同母弟胤禟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八月出生時,其生母郭絡羅氏已經晉封為宜妃,可以單獨撫育兒子,所以胤禟是由宜妃親自撫育成人,和一直生活在皇貴妃寢宮承乾宮的同母兄胤祺之間的接觸較少,關係也比較疏遠。因此,胤祺和胤禟這同母兄弟之間的感情還比不上胤祺和異母兄胤禛的感情深(同樣的道理,被皇貴妃撫育成人的胤禛和由生母(德妃烏雅氏)撫育長大的同母弟胤禵之間,也是關係疏遠,最終還因為奪嫡之事成為你死我活的政敵。)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初九,胤祺的養母皇貴妃佟佳氏病危,康熙帝為了使佟佳氏不留下遺憾,於是在當天下達詔令,正式冊封佟佳氏為皇后。翌日,心中再沒有遺憾的佟佳氏崩逝於承乾宮,悲痛不已康熙帝追諡其為“孝懿皇后”,這是康熙帝第三位,也是最後一位正位中宮的皇后(雍正帝生母烏雅氏在康熙帝生前並沒有成為皇后,而是在康熙帝駕崩、雍正帝繼位後才被尊為皇太后,薨逝後追尊為“孝恭仁皇后”),此後三十多年,康熙帝后宮內再也沒有冊立過中宮皇后。

    撫育自己九年的養母病逝後,胤祺並沒有就此失去來自長輩的關愛,除了皇父康熙帝的時刻關注及生母宜妃郭絡羅氏的看顧外,胤祺的嫡祖母、康熙帝的嫡母仁憲皇太后(即順治帝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對於這個孫兒也是特別的疼惜,寵愛非常,孝懿皇后薨逝後,仁憲皇太后便吩咐康熙帝將胤祺直接送到自己的寢宮慈仁宮內,由自己親自撫育胤祺。

    之前孝懿皇后(即皇貴妃佟佳氏)在世時,就經常帶著年幼的胤祺到仁憲皇太后宮中問安並陪伴皇太后,所以皇太后早就對胤祺有好感,十分喜歡這個孫兒,這就為將來胤祺能夠被祖母親自撫育留下了伏筆。

    從孝懿皇后薨逝這一年算起,時間倒退三十五年,順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十三歲的蒙古科爾沁部鎮國公綽爾濟之女阿拉坦其其格在入宮一個月後正式行冊封禮,被順治帝立為皇后,這就是順治帝的第二任皇后,也即日後的仁憲皇太后(孝惠章皇后)。

    阿拉坦其其格入宮後,雖然有皇后之尊,卻從未得到過順治帝的寵愛,順治帝對這個表侄女皇后從來都是不聞不問,冷淡之極(順治帝生母孝莊皇太后是阿拉坦其其格的姑祖母,綽爾濟的姑媽)。順治帝對皇后處處挑剔,甚至說她侍奉皇太后禮節疏闕,有違孝道,幾乎在順治十五年(1658年)廢黜其皇后之位,幸好因孝莊皇太后的強烈反對才沒有最終實施。直到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駕崩後,阿拉坦其其格才躲過了和堂姑(即順治帝第一任皇后、孝莊皇太后侄女)一樣被廢的命運,被即位的皇三子玄燁(即康熙帝)尊奉為仁憲皇太后,成為第二位當上皇太后的清朝科爾沁部后妃(第一位即孝莊皇太后)。

    仁憲皇太后年輕時不受丈夫順治帝寵愛,朝不保夕,皇后之位不過只是虛應故事而已,但在順治帝駕崩以後卻苦盡甘來,被名義上的兒子康熙帝尊崇恩養了數十年,享盡人間富貴榮華。而仁憲皇太后也是中華歷史上,在後位(包括皇后、皇太后等尊位)時間最久的後宮主位(長達六十四年)。

    因為和順治帝關係冷淡,得不到寵愛,所以仁憲皇太后一輩子沒有親生兒女,但這並不表示她對後輩沒有慈愛之心,相反,在她成為皇太后之後,對康熙帝諸子,也就是自己的孫輩們很是鍾愛,多次向康熙帝顯露了想要親自撫育一個孫子的心意。

    為了安撫嫡母未能有親生子女的遺憾,同時也是為了盡到孝心,康熙帝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六月將剛滿半歲的第四子(不是日後的皇四子胤禛,而是未序齒的第四個兒子,榮妃馬佳氏所生)交給仁憲皇太后撫養,以撫慰其親近孫兒之心。當時仁憲皇太后不過才三十二歲,正當盛年,得到康熙帝安排護送到慈仁宮的小孫子後興奮不已,親自給這個孫子起名為“賽音察渾”,一方面提醒康熙帝不忘蒙古草原上的親族(科爾沁部),一方面期盼孫子可以像蒙古有名的勇士——土謝圖部賽音汗察渾多爾濟一樣勇武強壯。賽音察渾也是康熙帝諸子中(包括序齒的和早夭未序齒的)唯一一個具有蒙古名字的皇子。

    可惜天不假年,承繼了皇太后慈愛期盼之心的賽音察渾年壽不永,只在這個世上呆了不到三年,就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正月因病夭亡,虛歲三歲。這使得仁憲皇太后痛心不已,多日茶飯不思,精神萎靡,真正體會到了失去親生骨肉的痛苦。

    此後,為了不使皇太后過於傷心和勞神,康熙帝暫時中止了繼續送皇子給皇太后撫養的做法,而是讓諸妃帶著自己的兒子(或者養子)定時到慈仁宮給皇太后請安並侍奉,讓皇太后可以舒心享受天倫之樂。而在許多前來請安問好的皇孫之中,皇太后最喜歡的,還是皇貴妃佟桂氏的養子、皇五子胤祺。

    所以,幼年時的胤祺在隨同養母參拜嫡祖母時,經常會被留下來(皇貴妃主動決定)和祖母一起住幾天,陪伴祖母,而康熙帝得知這個情況後也很支援皇貴妃的做法,胤祺自此相對於其他兄弟更能得到祖母的鐘愛和青睞。不過有得必有失,仁憲皇太后如此喜愛胤祺,在給了他遠超兄弟們的待遇同時,也讓他失去了一些原本應該得到的東西,這對於胤祺來說到底是得還是失,從胤祺以後得人生際遇來說,還真的不好定論。

    仁憲皇太后出身科爾沁草原,十三歲才入宮成為皇后,所以少年時代並沒有接觸過中原的漢文化和漢家的風俗習慣,造成了她自身的學識和文化素質不高(通俗的說就是文盲,這也是順治帝不喜歡他的原因之一)。同時,不管是出於偏見、還是出於眼界和格局原因,仁憲皇太后一生都很抵制漢文化、漢家制度,平日裡堅決不允許有漢家的禮儀文字習俗出現在眼前(看不到聽不到的就算了)。而對於最喜歡的孫兒胤祺,皇太后沒有例外,依舊持相同的態度,只命他學習弓馬騎射以及滿文、蒙古文,不允許他學習漢文及儒家典籍。

    康熙帝和皇貴妃得知此事後,為了讓皇太后寬心、安享晚年,所以不得不“放棄”了一個兒子,讓胤祺按照祖母的意思不再學習漢家禮儀文化知識,而僅僅只研習滿文、蒙古文,讓他以這種“主動棄學”的方式,代替自己給皇太后盡到孝心。

    因此,從進學讀書時開始,胤祺就和其他兄弟拉開了距離,漢文化知識薄弱、看不懂漢家諸子的經典書籍,不懂得歷史典故、文學和哲學思想一塌糊塗,也就是和祖母皇太后一樣的“文盲”。而當時清朝入關後的統治已經穩固,康熙帝本人的漢家文化學識和文學素質非常高,朝廷治理國家也是大力推崇以儒學經典為治國之策,康熙帝諸皇子中,除胤祺之外,其他人的漢家文學素養和對儒家經典的研習水平都很出色,所以自幼在學識上就有明顯欠缺,與兄弟們相比個人文化素質較低、眼界先天不足的胤祺,就失去了成為一個文武全才、素質突出皇子的機會(假設)。

    但像之前所說的那樣,這件事的得失真的是不好定論,幾十年後,當胤祺的兄弟們為了儲位而彼此傾軋、相互勾心鬥角的時候,胤祺卻因為先天的劣勢而主動(或者被動)地退出了“九子奪嫡”這場大爭,多年後雍正帝在奪嫡獲勝、最終繼承大統,對於競爭性遠遠不夠、同時對自己沒有威脅的五弟胤祺,當然沒有什麼“秋後算賬”之心,而是善待、厚養以顯示自己的手足之情了。

    當胤祺的養母孝懿皇后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薨逝後,仁憲皇太后主動要求由自己親自撫育他,並讓康熙帝將胤祺送到慈仁宮中,此後胤祺就和祖母在一起生活了。

    胤祺來到慈仁宮的當年,康熙帝為奉養嫡母仁憲皇太后而新修的寧壽宮落成,於是仁憲皇太后攜胤祺一起搬到新居。在祖母的撫育下,胤祺度過了青少年時期,而祖母平和寬厚、處世恬淡、與世無爭的性格也影響到了他,胤祺自幼養成了平和謙遜、遇事不爭的性格,對長輩和兄弟都一視同仁,注重親情,以孝友為先。他的這種溫和性格使得康熙帝很是欣賞,雖然因為學識和素質原因不能對他委以更大更重要的差事,但是平日裡的隨扈出巡、祭祀主典事宜,康熙帝都有意識地安排胤祺去操辦,胤祺也是老老實實地按照皇父吩咐做事,兢兢業業,不爭不搶。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親征漠北討伐噶爾丹時,十六歲的胤祺奉命一同出征,掌管正黃旗大營,並在決定性的“昭莫多之戰”中奮勇作戰,立下了大功,康熙帝戰後論功行賞,胤祺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和四哥胤禛、七弟胤祐、八弟胤禩一起被封為“多羅貝勒”。在之前的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閏三月,康熙帝給胤祺正式舉行了大婚典禮,迎娶了嫡福晉,從這一年起,胤祺便不再和祖母一同居住在寧壽宮,而是分府出宮,搬到了朝陽門內燒酒胡同中的府邸居住了。

    在後世的野史和民間傳說中,胤祺在出徵噶爾丹時,於“昭莫多之戰”中身先士卒、衝鋒在前,立下了不小的戰功,這也是康熙帝欣賞他的原因之所在。但胤祺在戰鬥中不慎被敵軍傷了面部,留下了非常明顯的傷痕,因此,胤祺在缺少文化知識的硬傷之外,又增添了外貌破相、不符合“人君穆穆之尊”的要求,這是他將來主動退出了“九子奪嫡”爭鬥的主要原因之一。不過這件事只是野史和傳說,史書上沒有記載。

    因為有文化素質不高以及容貌破相這兩個劣勢,所以在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中,排行第五的胤祺出乎意料地沒有參與到皇子們的相互爭鬥中去,即使自己的同母弟胤禟全身心地投入協助八哥胤禩謀取儲位,胤祺也沒有過多地和胤禟有接觸,只是保持著禮儀上的往來而已,前後持續了十多年的康熙朝奪嫡鬥爭,自始至終也沒有出現過胤祺的的身影。而這種大異於其他心機深沉的兄弟、對於爭權奪利毫無興趣的態度,使得康熙帝乃至於奪嫡鬥爭中的四哥胤禛(還有其他兄弟)對胤祺讚許不已,兄弟們都沒有將胤祺作為自己爭奪儲位時的威脅,這是胤祺的幸運,也是他的福氣。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一廢太子然後又復立胤礽為太子的康熙帝同時冊立年長的三個皇子為親王,其中皇三子胤祉為誠親王,皇四子胤禛為雍親王,皇五子胤祺為恆親王,這也是在康熙帝生前就得封親王爵位的三位皇子。而胤祉是因為編書有功,先後主持編纂了《律歷淵源》、《古今圖書整合》兩部文獻鉅著,受到了康熙帝高度讚譽;胤禛則是因為兢兢業業為康熙帝辦差,同時在一廢太子之事中堅定立場,維護皇室穩定而得到了康熙帝青睞;這是他們兩人得以封親王的主要原因(也有排行居長的因素,康熙帝以封年長皇子為親王來牽制復立後的皇太子胤礽)。但是胤祺在之前從來沒有什麼特別的功勞和成就(昭莫多之戰的戰功可以算一個,但不是重要因素),他能夠被封王,完全是因為他自始至終的謙遜、低調、平穩、溫和的品行和性格,康熙帝在生前多次讚譽胤祺“心性甚善,為人敦厚”,是個老實厚道人。也正因為胤祺的“老實厚道”,所以才被康熙帝晉封為親王,以他作為榜樣,讓那些削減了腦袋爭奪權力、彼此攻訐的兒子們好好看看,老實人不爭不搶、忠孝友悌,一樣可以得到豐厚的回報和福運。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再度廢黜皇太子胤礽,而在辦理胤礽黨羽託合齊的“父子貪贓不法案”中,胤祺和兄弟們(胤祉、胤禛、胤祐)參與對案件的審訊和處理,並有著重要的功勞,所以在結案後被康熙帝賜銀五千兩,並冊立他的長子弘昇為恆親王世子以示表彰。

    在康熙帝晚年,胤祺位高而權不重,被康熙帝授命辦理一些隆重但不怎麼緊要的差事,如祭祀皇陵、主持拜祭去世的重臣、送迎出徵大軍等。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初,撫育了胤祺整個少年時期的祖母仁憲皇太后病危,胤祺五內俱焚、急忙赴寧壽宮侍疾於祖母榻前,連日不眠不休。之後,他對身患疾病但同樣心急如焚趕來探視的康熙帝泣奏:“臣自幼蒙皇太后祖母養育,今皇父聖體違和,寧壽宮一應事物,臣可料理,皇父安心。”康熙帝雖然讚許胤祺的孝心,但是儒家禮法之下,還是不能讓兒子代替自己侍奉嫡母病情,以免讓外人議論,於是回覆胤祺說:“我尚在,汝何可代理?朕務期躬盡典禮,以盡孝道耳,汝可隨侍在此,聽候差使也。”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初六,仁憲皇太后駕崩,年七十七,悲痛欲絕的胤祺隨皇父康熙帝一起,恪盡孝道,穿重孝居住在蒼震門內,為祖母致哀,並時時至寧壽宮奠酒致祭,盡了孫兒的孝心。

    之後幾年,作為康熙帝諸子中年齒較長者,胤祺多次被皇父委派賜祭、謁陵等禮儀隆重且無關軍國大事的差事,如給已故大學士李光地賜祭並贈茶酒,給病故的宗室鎮國國公吞珠賜鞍馬、白銀;迎陣亡的西安將軍額倫特靈柩回京等純禮儀性事務,同時,胤祺還和兄弟們輪流擔任年節四時(清明、中元、冬至、歲暮)至東陵行祭禮的任務。總體來說差事不少,但是沒什麼特別重要的,這也是康熙帝考慮到胤祺文化素質不高,怕他處理不了更復雜的政務,所以才如此安排的原因。

    康熙六十一年(17222年)十一月初,康熙帝在暢春園居住時患病,無法親自履行冬至之日(即十一月初九)到南郊天壇齋戒祭天的責任,所以委派皇四子雍親王胤禛代替自己去天壇齋所虔誠齋戒,主持隨後的祭天儀式以及後續一系列典禮。同樣,皇五子恆親王胤祺也被康熙帝委派代替自己前往遵化東陵,行冬至祭陵大禮。

    康熙六十一年(17222年)十一月十三凌晨,康熙帝的病情突然開始惡化,自覺大限已到的他立即命人前往天壇,急召皇四子胤禛前來暢春園,同時派出使者以“六百里加急”的方式前往東陵召還皇五子胤祺。而在京的其他皇子,以皇三子胤祉為首(皇長子胤禔已被圈禁、皇次子廢太子胤礽也被廢黜軟禁,不能前來),全部被召喚到康熙帝的寢宮侍疾,其中胤祉、胤祐(皇七子)、胤禩、胤禟、胤䄉、胤裪(皇十二子)、胤祥及步軍統領兼理藩院尚書隆科多在寢宮內侍候;胤禑(皇十五子)、胤祿(皇十六子)、胤禮(皇十七子)、胤禕(皇二十子)在寢宮外的暖閣候旨,更小的幾個皇子則由各自生母或乳母帶著在自己的居所等候旨意。

    當天巳時(約上午十點),皇四子胤禛從天壇緊急趕到暢春園,而皇五子胤祺因為路途實在遙遠,此時雖然已經接到急報、在往回趕路途中,但暫時還未到達。就在胤祺馬不停蹄緊急往回趕的時候,康熙六十一年(17222年)十一月十三戌時(大約晚上八點),康熙帝在命隆科多對諸皇子留下了“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輿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佈告中外,鹹使聞知。”的遺詔後,在暢春園駕崩,年六十九歲。

    就這樣,胤祺的四哥胤禛奉皇父康熙帝遺詔,於暢春園承襲大統,成為清朝第三代皇帝(入關後),即清世宗雍正帝。當胤祺趕回暢春園時,他的皇父康熙帝已經駕崩,而四哥胤禛也成為了新的皇帝。

    雍正帝正式繼位後,出於避諱的目的,下詔讓自己所有的兄弟都將名字中的“胤”改為“允”,所以胤祺也改名為“允祺”。

    雍正帝在“九子奪嫡”的爭鬥中中獲勝,成為新的天下至尊後,立即展開了對往日政敵們的打擊,其中在奪嫡時對他威脅最大的八爺黨成員、九弟允禟在雍正元年(1723年)初被髮配西寧軍前效力,十弟允䄉奪爵拘禁,同母的十四弟允禵則被趕到景陵(康熙帝陵寢)守陵。雖然最大的政敵八弟允禩起初被授予“總理王大臣”,封爵“廉親王”,但這不過是雍正帝欲擒故縱的手段,意在穩住對方,待皇權穩固、大權在握後再收拾他。

    而當年曾經為了爭寵得罪過自己生母德妃烏雅氏的宜妃郭絡羅氏(即允祺、允禟生母),雍正帝毫不客氣地在即位後不久就展開了報復,故意在晉封康熙帝諸妃嬪時選擇性將宜妃排除在外,當時位份較高的康熙帝遺孀中,除了宜妃以外,都得到了“皇貴太妃、皇太妃”的頭銜,只有宜妃什麼名號也沒有,只是“皇考宜妃”而已,這讓曾經的康熙帝寵妃、宜妃郭絡羅氏丟盡了臉面。

    不過,雖然雍正帝對和自己爭位的諸兄弟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打擊和迫害,但是對那些沒有威脅、低調平和、謙遜敦厚的兄弟們則多加賞賜和厚待,以顯示自己的‘恩澤’,其中五弟恆親王允祺因為一貫以來的低調、溫和、老實厚道而得到雍正帝的尊重和厚待,非但沒有因為他是宜妃的兒子、允禟的兄長而找他的麻煩,相反還委以重任,讓他以宗室尊長的身份主持每年的四時祭陵、監管皇室工程、負責管理宗學等事務(都是禮儀隆重的場面差事),這和被雍正帝打擊迫害的允禩、允禟、允䄉、允禵等兄弟形成了鮮明對比。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已經穩固了皇權的雍正帝對當年奪嫡的對手們實施了最後的懲罰:允禩、允禟被削去一切官爵、奪黃帶子、宗人府除名,禁錮終身;允䄉、允禵則奪爵拘禁。然後,雍正帝命允禩、允禟改名。不知出於什麼目的,主持給他們改名之事的,居然是恆親王允祺,也許,這是雍正帝在考驗五弟對自己的忠心,再也許,雍正帝這麼做是噁心一把允禟(及宜妃郭絡羅氏),讓他的親哥哥給他改名以示羞辱。

    允祺收到雍正帝的諭旨後,為了表示對皇兄的徹底臣服,同時也是和弟弟撇清關係(很無奈,但沒辦法,兄弟中總得保一個),老老實實地按照雍正帝的意思給弟弟改了名字,叫“塞思黑”(不是流傳很廣的“狗”的意思,而是“討厭、厭煩”的含義)。另一邊,在雍正帝的逼迫下,允禩也改名為“阿其那”(並不是“豬”的意思,而是“可恨”的含義)。

    在雍正帝的殘酷打擊下,允禩、允禟被各自圈禁在監所,備受折磨,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允禟病逝於保定監所,九月,允禩在京師宗人府監所內去世,短短兩個月內,雍正帝就將當年奪嫡的最大對手徹底清除,不留遺患。

    對於臣服於自己,並且低調內斂、謙遜溫和的五弟允祺,雍正帝還是表示出了相當寬厚大度的態度,不因他是允禟的親兄而區別對待,而是給予了極高的禮遇。同時,出於尊重允祺的目的,雍正帝早在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就安排其生母宜妃郭絡羅氏出宮到允祺的恆親王府居住,這樣也好安撫允祺,不讓他以為自己會不念親情、株連母子兄弟(宜妃在恆親王府居住了十多年,於雍正十一年(1733年)壽終正寢,這個時候,她的大兒子允祺已經去世一年多了)。

    處理了允禟之後,雍正帝依舊對允祺尊崇重用,待遇優厚,讓他負責主持“熟門熟路”的祭陵、監工、督學等隆重且清貴的事務。允祺也很識相知趣,老老實實辦差,安安穩穩生活,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的不做,一如既往地保持謙恭內斂的行事風格,將雍正帝交待的差事盡心盡力完成,多次獲得了雍正帝的褒獎。

    之後雍正帝發起的廢黜三哥誠親王允祉、罷免圈禁總理事務大臣隆科多、賜死川陝總督年羹堯等等政治清算中,允祺都輕輕鬆鬆地以旁觀者的姿態度過險惡的風波,絲毫沒有受到波及。

    雍正十年(1732年)閏五月十九,恆親王允祺和自己的三哥允祉在同一天去世,年五十三歲。但和允祉被廢爵、圈禁、降低身後待遇、子孫爵祿減等這些情況相比,允祺一生都是平平安安地度過,身後哀榮備至,雍正帝為其舉行了隆重葬禮,賜諡號“溫”,稱‘恆溫親王’,同時親筆題詞給他,褒揚五弟“秉性和平、持躬謙謹、頗具樂善之風”,並特旨讓其子弘晊原等承襲“恆親王”爵位,不必降等。這樣的人生結局和身後尊崇,對不結黨、不爭儲、獨善其身、與世無爭、謙遜恬淡了一輩子的允祺來說,不啻為最好讚譽和褒獎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後宮甄嬛傳》中,哪位嬪妃對皇帝用情最深,不求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