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亮月花郎
-
2 # 網暈者
都是寫詩惹的禍,你說萬馬齊喑,那麼你這匹馬也喑吧。唐代孟浩然好不容易見到了唐玄宗,他唸了自作的一首詩,其中一句“不才明主棄”,皇帝聽了沉下臉來,說,我未棄卿,卿自棄耳。遂終身不仕,五十幾歲鬱終於鄉野。所以,你想人家高興,首先得自己先展開笑臉,“Hi, I"m very glad to meet you.long live your majesty!” you would be a high officer at once.
-
3 # 安殊意
據說是寫字不好看,清朝科考非常注重卷面,字型漂亮往往能夠得到青睞。
龔自珍非常生氣,於是讓家裡面僕人全都練寫字出氣,一人一筆正楷,然後說,進士有什麼了不起,我們家一個僕人都能考上。
-
4 # 李vincent
恰好最近聽了一本關於龔自珍先生的書。
如果說做官那麼龔確實不得志
但如果寫書立傳那麼可以說很得志,不是一般的。
有清一朝,寫詩排前三。
你看康熙,乾隆都是數萬首詩,沒有一首能趕得上龔的《子亥雜詩》,
一句壓全清。
就這樣,就夠了。
-
5 # 遼陽郭同建
那是因為他一生憂國憂民。龔自珍(1792~1841)在世。又名鞏祚,浙訌仁和人(今杭州),他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封建社會急劇解體,資本主義列強加緊侵略中國的時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異常堅銳。龔自珍雖然出身於三代仕宦之家。但他救民於水火,富國強兵的思想,在青少年時期就逐步養成。
在政治上,他反對君主專制。明確指出必須改革舊的官僚體制,裁汰那些昏庸腐敗,不務國政的貪官汙吏,施行任人唯賢反對論資排輩。在經濟上他認為造成社會貧富差距過大的根本原因,在於貧富不均。並提出了改革方案。主張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按宗族的大小來授田。這對限制豪強地主的土地兼並,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他鼓勵人們擴大耕地面積,要求減輕農民的賦稅。除此之外,他還提出了一些其它的革新主張。如他提出改革文風,反對婦女纏足,廢除那些繁雜的跪拜禮節。他的變法主張對中國近代思想界產生了積極影響。誠如梁啟超所說(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確與有功焉)。
此外龔自珍還十分注意加強邊疆建設。寫下了箸名的《西域置行省議》。提出開發西北的主張。他認為新疆歷來是中國領土,不能令其蕪,政府應組織移民開墾獎勵生產。他還建議政府將京師,省市,閒雜人員西遷。與其為內地無業之民,孰若為西遷有產之民。以耕以牧長其子孫。他的這種主張,既有利發展生產,鞏固國防。也有益於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文化交流。的確是一種富國強兵的好辦法。
他不但關注經濟民生,對於沙俄在中國北方的侵略行徑,也給與了密切觀注。在他寫的《平定羅剎方案》中,記錄了沙俄侵華的史實,時刻提醒人們警惕。他還奉皇帝的御命寫了《安撫綏遠疏》,直陳自己的安邊定國思想。
那時,正值鴉片戰爭前夂。以英國為首的資夲主義烈強,在中國猖狂的販賣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深重的災難。對此龔自珍寫下如下詩句。
鬼燈隊隊散秋螢,落魄參軍淚脹熒。
何不專城花縣去,春眠寒時未曾醒。
從詩中可見,當時吸食鴉片很普遍,
很多人沉膩其中,醉生夢死,看不到鴉片的危害。龔自珍,林則徐,魏源等愛華人士,看到這種現象非常躭憂。他們認識到,吸食鴉片不但害人,而且使大量白銀行流向外洋,如不加禁止,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徜之銀)(林則徐語)。在這種情況下,道光帝不得不授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禁菸備戰,龔自珍聽說後,專門寫書信鼓勵林則徐,希望他堅持鬥爭,加強戰,備,克敵制勝。並附詩一首,詩曰。
故人橫海拜將軍,側立南天未蕆勳。
我有陽苻三百字,蠟丸難寄惜雄文。
可見英雄惜英雄,他們的革命友誼有多深厚。
類似的愛國愛民的詩歌還有很多。如(一)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二)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
詩近白話,就不解釋了。
-
6 # 春風解語
引言:歷史上總有些人才華橫溢,但是總是得不到重用,比如有江南才子美譽的唐伯虎,因為“約定門生”案,他一生鬱郁不得志。有時候才華也是需要平臺的,在古代如果沒有一位能發現千里馬的伯樂,很可能這匹好馬也成為了駑駕。
一、龔自珍的一生他出身良好,在二十歲之前,就沒有幹別的,是一個努力學習知識文化的好學生。從小就被他母親親自教育,在良好家庭教育的影響下,他也是一個熱愛學習的好青年。
從八歲起,他就研究經史子集,看到這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還是爬樹掏鳥窩的狀態,看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從小就有了。“珍以弱冠能之,則其才之絕異,與其性情之沈逸,居可知矣”(《懷人館詞序》)。短短的幾句話,把龔自珍的學習狀態表現了出來。
從二十到二十八歲這八年裡,可能他一生的不得志就已經有了基調,首先考試就不順利,像極了認真學習,但是成績始終不好的孩子。龔自珍19歲,應順天鄉試,由監生中副榜第28名。後來他在浙江鄉試中舉,第二年應會試落選,嘉慶二十五年(1820)開始入仕,為內閣中書。
龔自珍的考試生涯極其坎坷,他從嘉慶二十四年會試落選後,參加了五次會試,屢戰屢敗,這也是一個牛人,可以堅持這無數次的打擊而不退縮。道光九年(1829),第六次會試,始中進士,時年38歲。在沒有中進士這段時間,他一直做著基層工作人員內閣中書。
他中了進士也並沒有得到更好的發展,道光十五年(1835),遷宗人府主事。改為禮部主事祠祭司行走。兩年後,又補主客司主事,這些官職都是很低微的,清水衙門不說,還沒有升遷的可能,40的時候,他終於看透了官場黑暗,遂辭官南歸(道光十九年,1839)。50歲,暴卒于丹陽雲陽書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龔自珍終其一生都是不得志的,到死也是官職卑微。
其實他的出身真的不差,但是不錯的出身並沒有給他的仕途加分,反倒一直在官場上鬱郁到底。
二、沒有同盟,沒有上司賞識的仕途,註定是一場悲劇都說千里馬一定有一位伯樂,龔自珍才華橫溢,但是並沒有遇到欣賞他的人,甚至在他參加殿試時,被主持殿試的大學士曹振鏞以“楷法不中程”,把他從優等生裡剔除出去,把龔自珍置於三甲第十九名,不入翰林,仍為內閣中書。
龔自珍的才華是毋庸置疑的,他在殿試對策中仿效王安石的上書格式,撰寫了《御試安邊撫遠疏》,奏疏文辭優美,引經據典,議論了新疆平定準格爾叛亂後的善後治理,他從多方面論述了改革方針,洋洋灑灑的文章,直陳無隱,閱卷的人皆是吃驚不已。
這樣的才華因為“楷法不中程”而不得重用,實在是可惜得很,也許龔自珍的不得志,真是沒有一個可以給他機會的平臺,也沒有一個可以發現他才華的伯樂,畢竟當時的中國已經到了風雨飄搖之時,朝廷裡的腐敗以及內憂外患的影響,誰還能想到要去提拔一個有志的青年。
殿試裡的失意讓龔自珍的一生都處在失意之中,他性格耿直,屢屢揭露時弊,觸動時忌,因而不斷受到利益集團的排擠和打擊。
三、他的性格過於耿直,在需要圓滑的官場,他的尖銳是得不到認同的龔自珍的不得志,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狀態並不適合於官場,龔自珍在大家都隨波逐流的情況下,還想保證自己的清醒,這是一件多麼難做的事情。
他經常在辦事的過程中,並不聽上司的安排,屢次忤其長官,當然你給長官不好看,老大也不會讓你過得舒坦,老大身邊又有很多擁護者,在這樣的情況下,龔自珍只能被孤立起來,所以這樣的境地下,他想出頭做一枝獨秀之花,顯然是不可能的,得不到長官的認可,他的上升之途就被堵死。
道光十九年,受不了官場腐敗的龔自珍終於決定辭官南歸,同年九月又自杭州北上接還眷屬。在這種官場不得志的情況下,他百感交集的寫下了《己亥雜詩》315首,在內憂外患的末代,一個敢於直言,面對弊政的“直腸子”,下場一定不會太好,就連他的突然暴斃,都是一個謎,到現在都為後世猜測不已。
龔自珍的“雜文”透露出嬉笑怒罵的個人特色,他打破清中葉以來詩壇的模山範水的沉寂局面,把眼光放得更加長遠,他很少描述自然景物,而是對社會形勢,發抒感慨,縱橫議論。這樣一個經常議論朝政,不為上司和同事所喜歡的人,註定不會得到賞識。
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他的才華得不到賞識龔自珍的才華無可質疑,他寫出:“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樣的才華在清中晚期時,實在是難得。
在中國沉悶的大地上,只有狂雷炸響般的巨大力量才可以使中國大地生髮出蓬勃的生機,然而社會政局毫無生氣終究是一種悲哀,我勸上天一定要抖擻精神,不要拘泥一切形式,降下人才來。
龔自珍的時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他想為國家分憂,奈何時代的侷限性把他困在了樊籠。他滿懷經世之志、治國之略,但是仕途的確不順,讓他的一切抱負化為泡影。
他在這樣的境地下,並不想結交權貴,而是經常叫家人準備豐盛的酒席,卻不待一個客人,經常一個人自娛自樂,沒有朋黨支援的官場,他怎麼可以做到青雲直上?
他恃才傲物,他的好友魏源曾勸他:“吾與足下相愛,不啻骨肉,長恨足下有不擇言之病。夫促膝之談與廣廷異,良友之謅與酬酢異。若不擇而施,則於明哲保身恐有悖,不但德性之疵而已,此須痛懲創,不然結習非一日可改也。” 他在待人接物上的缺陷,使他得罪了人而不自知,如果他生在盛世遇到明君,他的耿直勸諫可能會受到重用,就像唐太宗之於魏徵,當然龔自珍是得不到這樣的待遇的,因為他生長的時代本身就是風雨飄搖。
龔自珍才華橫溢,卻不受重用,仕途失意,一是當時的社會環境導致了他的懷才不遇,二是他自身的性格過於耿直,在一個腐敗的官場,他這樣的性格,很難找到同盟。
-
7 # 暖歷史
龔自珍不得志,大概可以從倆個角度說。其一,他沒有做到高官,沒有做到高官一個是他個人的個性所致,是個人主動選擇的結果,另外一部分就是他才高被妒,上層官僚集團排擠他。因為他沒有做到高官,也未得皇帝本人的青睞,所以他的志向沒有實現,他的呼籲大清“自改革”的疾呼沒有得到呼應,這個主要是統治者的責任,他只能感慨生未逢時。
下面大概論述一下:
出身:龔自珍的條件按說還是不錯的,出身名門,受教名師。龔自珍的家庭是書香名門。他的老師也是他的外祖父是大大有名的段玉裁。他的另外一個老師是王引之。這倆個老師都是皖派首領戴震的弟子,所以龔自珍可以算是戴震的再傳弟子。這個是龔自珍學術的淵源,也是他成為大家的基礎。他的祖父龔禔身,官至內閣中書軍機處行走。他的父親龔麗正,官至江南蘇松太兵備道, 署江蘇按察使。
仕途:龔自珍的仕途不順利,三十八歲才中進士。因為他的科舉文章不容於當時的首輔曹振鏞,所以被以楷書不佳的原因,只中第九十五名,殿試也僅得三甲第十九名。只得了個同進士出身。無法入翰林。
他當了八年的內閣中書,之後因為在五年一次的“京察”中名列一等。被“奉旨記名”調入禮部的同時,就被選做湖北同知。當時他因為屢屢上書,指斥時弊,提倡改革,已經被被同僚視為“ 痼疾”。所以如果以個人的功名前途考慮,謀求外放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可是他居然主動放棄了機會,寧願繼續留在禮部做一個小小的六品京官。
我理解他之所以要留在京師,最大的可能是他還沒有放棄實現自己政治理念的機會,還對皇帝抱有一番幻想。和他本人的政治抱負有關。
可是讓人感覺有些奇怪的是,二年以後,也就是他四十八的時候,他有個叔父代理禮部尚書,按慣例要向皇帝請示要不要自己的侄子龔自珍迴避。結果得旨令龔自珍按例迴避。結果他就“退休”回家了。
之後趕上林則徐被道光任命為禁菸欽差大臣,龔自珍寫了一篇《送欽差大臣林公序》。除了獻策,還有意充任林則徐的幕僚,結果被林則徐婉拒了。
環境:龔自珍所處的政治和官場環境,是他不得志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龔自珍以提倡“自改革”清朝當時腐朽現狀著稱,不容於世,不容於官場是必然的。我們不用舉太多的論據,只要看一下道光朝的首輔曹振鏞的為官之道就可知道,曹振鏞的為官之道是什麼呢?“唯多磕頭,少說話而已。”在這樣的官場環境下,龔自珍有多大的抱負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總上,龔自珍不得志就很容易理解了。
回覆列表
龔自珍先生的鬱郁不得志正如他在《己亥雜詩》中所云:“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一般,詩作之中蘊含著抑鬱無奈。當然,詩句之所述更是龔自珍先生寓情於景、託物言志的深刻表現。
近現代學者柳亞子曾經對其詩文評價道:“三百年來第一流”,“自古詩人多薄命,悲情血淚惟自知”,在我看來,運用此話予以封建社會的整個詩界都恰到好處,龔自珍先生自然也囊括其中,他的“不得志”不僅僅只是乏於自身,更多的還有放眼於詩人對於自身所處時代的悲哀。其一:屢試不第,大器小成
提起龔先生的“不得志”,絕大多數人首先便會對其仕途不暢進行特寫,但其實龔先生在進入仕途之前的考試過程中,亦頗為多舛。屢試不第、名落孫山的重重打擊,險些使其與仕途失之交臂。
龔自珍出生於世代為官的宦官家庭,其祖父龔禔身曾於乾隆年間考中進士,其父龔麗正曾於嘉慶元年高中進士,如此書香門第和宦官世家出生的龔自珍,與祖父和父親相比起來,他的仕途卻極不暢達。
屢試不第的龔自珍於公元1810年始應順天鄉試,直到公元1818年(28歲)龔自珍才中舉人。自公元1819年開始,龔自珍又接連遭到了人生命運中的又一波折:經歷過六次會試的龔自珍才中進士。
其二:才也縱橫,淚也縱橫(仕途的悲哀)
龔自珍對於時代的存在感,如果沒有再加了解的話,恐怕世人皆會給其貼上“詩人”的標籤,但其實,龔自珍還是清朝中後期的官員。談論起龔先生的仕途官道,正如他自己所言,也只不過是:“才也縱橫,淚也縱橫”罷了。同封建社會多數頗具抱負的有志之士一樣,龔先生的半生仕途真的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鬱郁不得志)。
公元1829年,即道光六年。龔自珍終於在六次會試後終中進士。但因其於殿試上自撰撰《御試安邊撫遠疏》,又大膽提出系列改革主張,如此直言不諱、膽大貶政迎來了主試官的排斥,以其“楷法不中程”排擠出翰林。
公元1839年,時任內閣中書的龔自珍於數十年之間屢屢褒貶時弊,一度觸犯權貴利益,因此遭到了時局中人的排擠打壓,經多次貶謫罷黜後,龔自珍最終選擇了辭官離京。
其三: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時代的悲哀)
除了上述兩點,龔自珍先生的“不得志”還體現於自己面對所處時代的無奈和悲哀。其一句“萬馬齊喑究可哀”大聲呼喊出了對於清朝沒落、時代黑暗的心聲,但一個人的覺醒和力量放在何時何地都絕不能夠代表整個中華民族。龔先生同“虎門銷煙”的林則徐、“睜眼看世界”的魏源以及晚清力求改革維新的有志之士一樣,他們所能做的只是用自己對時代的吶喊喚醒族人對時代的覺醒,但放眼於那個萬馬齊喑、洪流湧動的時代,他們的吶喊似乎顯得愈發蒼白無力和無濟於事。
自公元1840年中國踏入近代以來,天朝上國、自給自足的自滿模式被隨之而來的時代颶風撕的粉碎。
喪權辱國、拱讓主權的民族現狀不得不讓無數志士前仆後繼地獻身改革。龔自珍自身力主改革維新,但當一個身材佝僂的老人面對封建舊制、列強侵略伸出他那一雙顫巍巍的雙手之時,竟然顯得那麼無助和空虛。“譏切時政,謀求革新”的口號,龔自珍用盡了畢生心力,大聲呼喊了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