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梧桐樹邊羽
-
2 # 秋水文瀾原創
格律詩的對仗有哪些基本要求?
格律詩四大要素,句式、平仄、用韻、對仗。
其中句式、平仄、用韻都有規定,也有規律,嚴格執行,熟能生巧即可,唯獨對仗,只是要求律詩的中兩聯要對仗,要求不等於必須,實際運用亦常見靈活使用,至於對得如何,全憑作者自己掌握,也沒有個標準可檢測,所以不好掌握。對仗要求看似寬,實則極有講究,要對得工整,對的靈動,實非易事。
什麼是對仗,對偶和對仗有什麼區別。
對偶是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相對應的或相近或相反意思的一種修辭方法。古代的駢體文和賦,現代的一些格言、短語為加強語氣,文體機構漂亮都用對偶句。對仗是格律詩詞和楹聯特有的除了具有對偶特點外還講究平仄交替、講究詞性詞相對的一種特殊的句式。凡是對仗的必定是對偶的,對偶的就不一定是對仗的。
一首好的格律詩,用活用好對仗至關重要,用好了,整首詩靈動傳神,特別是律詩,中兩聯對仗工整,詩整體就穩重,傳神,反之詩就顯呆板或晦澀。許多傳世名作往往是對仗用的極其工整巧妙。
(一)律詩對仗句的一般要求。
一、律詩每兩句為一聯,依次叫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其中的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這當然是一般而言的,在唐宋詩裡也有頷聯不對仗的,但這是特例,不等於通則。甚至還有頸聯不對仗的,更是鳳毛麟角,不能作為我們現在學寫詩的藉口。我們大多是詩詞愛好者,還沒到大師級別,就如書法,正楷還沒練好,就舞草書了,怎能寫好呢,故特例我們還是不學為好,老老實實按規矩辦。
二、對仗的兩句在對應位置上的詞語的詞性要相同。這個詞性相同,不僅僅是按詞分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介詞(虛詞)相對。
還要分清以上各類詞的結構,是並列結構,還是動賓結構(偏正結構),還是主謂結構,還是補語結構,或者是連綿詞等等。
下面試用杜甫《秋興八首》之一來分析作範。
玉露凋傷楓樹林,仄仄平平平仄平,
巫山巫峽氣蕭森。平平平仄仄平平。
江間波浪兼天湧,平平平仄平平仄,
塞上風雲接地陰。仄仄平平仄仄平,
叢菊兩開他日淚,平仄仄平平仄仄,
孤舟一系故園心。平平仄仄仄平平。
寒衣處處催刀尺,平平仄仄平平仄,
白帝城高急暮砧。仄仄平平仄仄平。
請看頷聯:
江間對塞上,都是名詞加方位詞結合的主謂結構名詞。
波浪對風雲,都是名詞加名詞結合的並列結構名詞。
兼和接,都是副詞做動詞用,在兩句裡都起動詞作用。
天湧對地陰,天地名詞對,湧和陰都是形容詞當動詞,組成主謂結構的形容詞,作整個句子的賓語。
這一聯對仗天衣無縫,非常巧妙。
再看頸聯。
叢菊對孤舟,都是量詞和名詞結合的偏正結構名詞。
兩開對一系,都是數量詞加動詞的偏正結構動詞。
他日對故園,都是形容詞加名詞的偏正形容詞。說明一下,他字在這裡是代詞,作形容詞用,不是名詞,用來修飾名詞日的。
最後的淚和心,都是人身體有關的名詞。整個頸聯對仗也是天衣無縫。
從杜甫這首詩可以看出,古人寫律詩的對仗句,對詞性和詞的結構掌握是十分精當的。所以判斷好詞性,相對工整,這也是寫好律詩的基本功。
另外,特別指出的是,古人對連綿詞在對仗裡的運用非常嚴格,初學者往往會不注意連綿詞的對仗。
譬如:王維《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輝。
寂寞對蒼茫都是雙聲連綿詞;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其絕句之七:
不是看花即索死,只恐花盡老相催。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葉商量細細開。
其中的容易和商量都是雙聲連綿詞;
蘇東坡的:席上代人贈別三首之二:
天上麒麟豈混塵,籠中翡翠不由身。
那知昨夜香閨裡,更有偷啼暗別人。
其中第一聯的麒麟和翡翠都是雙聲連綿詞。
這點是很重要的,假如你前一句用了連綿詞,你後面句不用連綿詞,基本上沒法對工整了。這是牽涉到一個對詞性的把握問題,要熟悉哪些是連綿詞,哪些是雙聲詞。抑或有些人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在此特強調下。
三、對仗句的兩句對應位置上的詞語讀音平仄要對立。同樣看上面杜甫的《秋興八首》之一,其中對仗句全部是平仄錯位的,所謂的平仄交替,當然這也是律詩的基本平仄要求。這裡也不多說了。
(二)律詩對仗的活用
律詩的中間兩聯,頷聯和頸聯要對仗,大家都知道,這是要求,然後首聯和尾聯可以不對仗,但並沒有規定說不可以用對仗句,借用法律用語就是,法無禁止即可行,所以,律詩的首聯和尾聯可以用對仗句。而且用好了,詩特別有味道。
一、首聯對仗
杜甫《九月藍田崔氏莊》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孟浩然《尋陳逸人故居》
人事一朝盡,荒蕪三徑休。
始聞漳浦臥,奄作岱宗遊。
池水猶含墨,風雲已落秋。
今宵泉壑裡,何處覓藏舟。
孟浩然《秦中感秋寄遠上人》
一丘常欲臥,三徑苦無資。
北上非吾願,東林懷我師。
黃金然桂盡,壯志逐年衰。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王維《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輝。
鶴巢松樹遍,人訪篳門稀。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
渡頭燈火起,處處採菱歸。
王維《送崔興宗》
已恨親皆遠,誰憐友復稀。
君王未西顧,遊宦盡東歸。
塞迥山河淨,天長雲數微。
方同菊花節,相待洛陽扉。
王維《漢江臨泛》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二、尾聯對仗
杜甫《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三、四聯全對仗
王維《送崔興宗》
已恨親皆遠,誰憐友復稀。
君王未西顧,遊宦盡東歸。
塞迥山河淨,天長雲數微。
方同菊花節,相待洛陽扉。
王維《故西河郡杜太守輓歌》
天上去西征,雲中護北平。
生擒白馬將,連破黒雕城。
忽見芻靈苦,徒聞竹使榮。
空留左氏傳,誰繼卜商名。
陸游《醉書》
半年愁病劇,一雨喜涼新。
稍與藥囊遠,初容酒盞親。
浩歌驚世俗,狂語任天真。
我亦輕餘子,君當恕罪人。
唐宋人律詩總的來看,首聯對仗的情況比較多,而尾聯對仗的則很少。這也足以證明,律詩的首聯和尾聯不要求對仗,但可以用對仗。按詩的內容需要和表達需要,靈活掌握。
-
3 # 如一凡夫
#格律詩的對仗# 對仗是格律詩的五個基本要素之一,主要用於律詩和排律中。雖然在律絕中沒有必須使用對仗的要求,但是,在古人的許多絕句作品中也都使用了對仗。對仗就是詩詞一聯中的出句與對句形成的對偶。對偶本是一種修辭手段,它以類排比,字面音節兩兩相對,用字數相等的句式、句法相似的語句表現相反或相關的意思就可以了。而格律詩中的對仗,除了要求形成對偶之外,還有自己的特定規則。
一、對仗的基本規則。對仗的基本規則主要包括句式、平仄、詞性、結構等。1.句式相同平仄相對。對仗是以聯為單位的。每兩句為一聯,每一聯構成對仗的出句和對句,它們的句式都是相同的,或五言、或七言。對仗的平仄相對是指對句與出句在相同位置上的字要平仄相對。即出句用平聲的位置,對句的相同位置要用仄聲;出句用仄聲的位置,對句相同位置用平聲。有兩種情況是可以例外的:一是首聯如果用了對仗,而首句又是平收,那麼最後一個字的平仄就不能相對,因為出句和對句的末一字都是平聲;二是如果符合"一三五不論"的可平可仄原則,出現的個別字平仄不相同的情況,則是允許的。但是,處在節奏點位置的字,必須平仄相對。2.詞性對應、結構一致。對仗對詞性和結構的要求是詞性對應、結構一致。對句與出句相同位置上的字,詞性和結構都是相同或者相近的,這樣就使之在詞性上相互對應,在語法結構上保持一致,也就是在詞性上要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而在結構上要單字對單字、雙字對雙字、片語對片語,主語對主語、謂語對謂語、賓語對賓語等。
二、對仗的特殊要求。格律詩的對仗除了要遵循上述的一些基本規則外,還有一些特殊要求,就是合掌和重字。1.合掌應避忌。合掌就是一聯內的兩句或兩聯之間太相似了。合掌有兩種型別,即聯內合掌和兩聯合掌。合掌是對仗中的大忌,所以在使用對仗時一定要注意避忌。一忌聯內合掌。聯內合掌是指一聯中的對句與出句在字面內容上造成了合掌,即上下聯用表示相同事物的同一詞表達了同一內容。通俗地說,就是上下聯重複地說了同一個意思,而對仗的對句與出句在字面內容上的要求是相關或相反,並不是相同。二忌兩聯合掌。兩聯之間造成合掌稱為兩聯合掌。兩聯合掌是指在一首詩中,相鄰兩聯的內容或結構相同。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內容相同的兩聯合掌,即兩聯說了同一個意思;二是結構相同的兩聯合掌,結構相同的合掌是指相鄰兩聯在結構上形成了相同的形態,相鄰兩聯造成的結構相同的合掌,從結構上看,後一聯完全就是前一聯的複製。2.重字有宜忌。對仗中的重字有忌有宜,要區別對待。對仗中的重字有兩種。一種是對句與出句重字。這是格律所不允許的,所以應予以避忌。在同一聯對仗中,對句與出句在同一位置上用了相同的字,稱為重字,也叫同字相對。同字相對,平仄必然不相對,這就違背了格律詩中對仗要平仄相對的要求,因此格律詩中的對仗是不允許對句與出句中出現重字的。另一種是句內重字。句內重字則是允許的,可以大膽使用。句內重字是指在對仗中的一個詩句內出現重字。因為它不涉及平仄相不相對的問題,也不違背對仗的基本要求,所以這種句內重字可以用。但是,使用這種句內重字,有一個條件,即在出句中出現了句內重字,在對句中也必須在相同位置上使用句內重字來與出句相對。這樣才能保證上下句在結構上的一致。這種重字用得好,用得巧,會收到特別好的效果。
-
4 # 崇陽37
對仗也稱對偶。對仗句是律詩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仗的規則有以下幾點。
1、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不對仗不能算律詩。首尾兩聯可對可不對。全對的是極少數,也可以看做是巧合。對仗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字面上詞性相對。即名詞對名詞、代詞對代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動詞對動詞、虛詞對虛詞;二是詞語的含義相對。如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之類。歷史上有人按事物的性質,把對仗分為若干小類:(1)天文類(如日月風雲);(2)地理類(如山水河江);(3)宮室類(如樓臺門戶)(4)時令類(如四季朝夕);(5)器物類(如刀劍杯盤);(6)衣飾類(如衣冠巾帶);(7)飲食類(如菜酒餐飯);(8)文具類(如筆墨紙硯);(9)鳥獸魚蟲類;(10)花草樹木類;(11)文史典故類;(12)形體、人倫類;(13)顏色、數目類;(14)方位、干支類。還有許多類別,實際上這都是一聯對仗中一個詞語的相對,不能概括全域性的對仗。
2、對偶的句型必須一致。句型也就是句子的結構。五、七言律詩的句型有很多種。五言律詩如:海釀 千鍾酒,山載 萬仭蔥。感時 花濺淚, 恨別 鳥驚心。這是二、三結構。白日 依山 盡,黃河 入海 流。明月 松間 照,清泉 石上 流。這是二、二、一結構。七言律詩如:無邊落木 蕭蕭 下,不盡長江 滾滾 來。伏波故道 風煙 在,翁仲遺墟 草樹 坪。這是四、二、一結構。險夷 不變 應 嘗膽,道義 爭擔 敢 息肩。昏鴉 三匝 迷 枯樹,回雁 兼程 溯 舊蹤。這是二、二、一二結構。對仗不管用哪一種句型,但每一聯的語言結構必須一致,否則就不成為對仗了。
3、對仗要避免合掌。合掌是一個比喻詞。一個人的雙手分開在左右兩邊,是對仗的樣子。如果兩隻手掌合在一起,就合二為一了。律詩的對仗句雖然要求詞性和事物兩兩相對,但各句必須有獨立的意思。如果一聯上下句雖然字面不同,但兩句意思一樣,就是合掌。這是對仗的禁忌之一。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兩句雖然字面不同,但意思都是描寫一處山林的幽靜,意思重疊、乏味。這就犯了合掌的毛病,要避免。
4、還有兩種對仗句式。一是倒裝對。由於受平仄或詞性的約束,故意把詞語顛倒過來。如王維《山居秋暝》:竹喧歸流女,蓮動下漁舟。這兩句順讀是:蓮動漁舟下,竹喧浣女歸。如果順讀,平仄式就完全變了。為了適合平仄調,所以,有意思地把詞序顛倒過來用。二是流水對。流水也是一個比喻句。是說上句的意思沒說完,像流水一樣,得流下去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意思。如杜甫的《聞軍官收河南河北》: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上句沒說穿峽到那裡去,下句才說出向洛陽去。
5、對仗句不能用同樣的字相對。律詩與詞不同,詞可以用同字相對,律詩是不允許的。
6、對仗句上句必須是仄聲腳,下句必須是平聲腳。
-
5 # 隹谷
先錄入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唐詩,王維的《山居秋暝》。以下將用這首詩舉例說明: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比較講究的律詩,一般在第二、三句,或第四 、五句嵌入一到兩副工整的對聯象上述詩中,第二、三兩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四、五兩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互相對仗成聯,是比較講究的律詩精品。
律詩對仗的基本要求律詩的對仗,也就是律詩中對聯的對仗,大致有以下要求:
1、相同位置的詞、片語成對;
2、詞性要相同,比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等;
3、詞義相同、相近、或相反,這裡的詞義主要是意境,不是說要表達同一種東西,那樣就成了“合掌”之病了。比如說“山”可以對“水”,但如果對“嶺”就合掌了;
4、平仄要相反,相同位置的詞要平仄相反,但不是絕對嚴格,有時要根據實際需要,確實有好的詞彙可以不拘平仄,比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但儘量不違反尾字“上仄下平”的要求。
-
6 # 老街味道
問題:格律詩的對仗有哪些基本要求?
前言格律詩的對仗是基本規則之一。以八句的律詩來說,有的詩四聯都對仗,有三聯對聯,標準是中間的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
有些特殊的格律詩,對仗會有特別的狀況:只有一聯對仗、完全不對仗,首聯對仗而中間聯不對仗的現象。
而每一聯的對仗中,也會有一些兒要求,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一、對聯的基本要求1、平仄相對,與平仄不拘
格律詩有四種句式,仄收兩種作為上聯,平收兩種作為下聯。形成兩種對仗。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框內平仄都可以,除此以外,上下聯要平仄相對。
另外,還有三仄尾、錦鯉翻波、救孤平、拗句救拗等對仗方式,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這篇文章《相信嗎?十分鐘讓您看懂格律詩怎麼救拗》,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2、結構相對
例如上聯是2221,下聯也是2221,可參看杜甫《秋興八首》頷聯: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頸聯兩句是2212: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杜甫很注意頷聯與頸聯的變化,結構特意避免雷同。
3、詞性相對與寬對的使用
1)工對與寬對
一般來說,對仗的詞性要相對,類別要相對,例如杜甫的工對: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但是格律詩中並不一定要“工對”,好的作品往往是善於使用“寬對”。
例如杜甫《秋興八首》另一首頷聯: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新主對昔時,完全是兩個不同的類別。
2)中心語與修飾語
另外對仗時,偏正片語的中心語相對重要,修飾語不必太工整。例如杜甫五律《寄賀蘭銛》中的頷聯:
相隨萬里日,總作白頭翁。萬里--日,白頭--翁。中心語都是名詞:日、翁,萬里和白頭都是修飾語並不是太工整,但是整個片語是對仗的:萬里日、白頭翁。
杜甫《曲江二首》的頷聯是著名的“借對”: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二、 四聯對仗的不同表現1、四聯皆對(宗楚客體)與三聯對仗
金庸的先祖查慎行在《初白庵詩評》中說杜甫的《登高》是四聯皆對的首創:
七律八句皆屬對,創自老杜。前四句寫景,何等魄力。其實四聯皆對的詩,南北朝時期就有了,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的”八句皆對“的《楚妃嘆》:
幽閨情脈脈,漏長宵寂寂。草螢飛夜戶,絲蟲繞秋壁。 薄笑夫為欣,微歡還成戚。金簪鬢下垂,玉箸衣前滴。蕭綱的詩還稱不上五律,南北朝·庾信這首”十句皆對“的《王昭君》除了一處失黏外,基本是五言排律了:
拭啼辭戚里,回顧望昭陽。鏡失菱花影,釵除卻月梁。圍腰無一尺,垂淚有千行。綠衫承馬汗,紅袖拂秋霜。別曲真多恨,哀弦須更張 。第七句”綠衫“與第六句”垂淚“失黏以外,就是一首五言排律,
初唐有一位詩人開始寫七言八句皆對的律詩,《奉和幸安樂公主山莊應制》:
玉樓銀榜枕嚴城,翠蓋紅旂列禁營。日映層巖圖畫色,風搖雜樹管絃聲。水邊重閣含飛動,雲裡孤峰類削成。幸睹八龍游閬苑,無勞萬里訪蓬瀛。作者是初唐宰相宗楚客,這種詩體被後人稱為宗楚客體。宗楚客能被後人所知,更重要的是他有一個孫女婿叫李白。
除了四聯皆對以外,還有前三聯對仗,或者後三聯對仗的律詩。例如杜甫的這首《恨別》前三聯對仗:
洛城一別四千裡,胡騎長驅五六年。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這裡就不舉例了。下面說說格律詩比較特別的對仗。
2、通篇不對仗
通篇不對仗的五律,最著名的是李白和孟浩然的作品。嚴羽在《滄浪詩話》中特別指出:
有律詩徹首尾不對者(盛唐諸公有此體,如孟浩然詩:“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軸轤爭利涉,來往接風潮。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標。”又“水國無邊際”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從字順,音韻鏗鏘,八句皆無對偶)《滄浪詩話》3、只有一聯對仗
黃鶴樓上半首古體、下半首律體,只有一聯對仗: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種半古半律的律詩,基本可以算是古體詩了。但是也有一些符合格律的詩,的確只有一聯對仗。
4、第一聯對仗的偷春體
還有一種,例如唐李白《送友人》第一聯對仗: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第二聯不對仗:此地一為別,孤篷萬里徵。
這種對仗的方式叫做偷春體,梅花之先春而開之意。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篷萬里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結束語對仗是格律詩的基本要素之一。注意靈活運用寬對。
在“ 四聯對仗的不同表現”中提到的2、3、4型別“律詩”都不是主流,建議還是以至少中間二聯對仗為標準。
其次,八句都對仗的五七律和四句都對仗的絕句,也都不是主流,容易讓讀者產生多於雕琢的感覺。駕馭不了的話,儘量避免。
-
7 # 桃之夭夭老牛
對仗是律詩的基本要求之一,主要是頷聯和頸聯要對仗。對仗的要求有三點,第一是平仄,就是句內平仄相間,句間平仄相對。七言主要看二四六三字,五言看二四兩個字。就是說二四六三個字要麼是平仄平,要麼是仄平仄,基本句式是:五律
第一種:(平起)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第二種:(仄起)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七律:
第一種:(平起)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種:(仄起)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裡要說明的是二四六必須按照律句要求,但一三五三個字則寬泛得多,所以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講法,但第五個字必須注意,要防止三平尾或者三仄尾,就是說句尾三個字不能同是平聲或者同是仄聲。
第二就是句間詞性要相同,就是上一句(出句)與下一句(對句)的詞性或片語結構必須一致。古人要求按照天文類、地理類、時令類、宮室類、器物類、衣飾類、飲食類、文具類、文學類、植物類、動物類、形體類、人事類、人倫類、代名類、方位類、數目類、顏色類、干支類、人名類、地名類、同義連用字類(如“格調”)、反義連用字類(如古今)、連綿字類、重疊字類、副詞類、連介詞類、助詞類。
現代寬泛一些只要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虛詞對虛詞就行了。
第三是全句的結構要相同。就是主謂、動賓、偏正等結構一聯內兩句必須一致。
還要說的有些特殊對。
如借音借義對
借音就是以諧音來取得對仗的對稱。比如“住山今十載,明日又遷居”,“十”本來正對應該對的是“千”,數字對數字,是吧?但是,他對上個“遷”,只用了“千”的音來對。這樣的對仗形式也很有趣,感覺上有點掩耳盜玲的味道,呵呵。再看老杜的一個句子“枸杞因吾有,雞棲奈爾何”,以“枸”來對“雞”。
借義如杜甫“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尋常”一般指“經常”“通常”的意思,但還有古代八尺為“尋”,倍尋為“常”,尋和常都是平常的長度的意思,這裡借長度的數量與七十的數字對。
扇面對就是一個領字領出四句兩兩相對,如毛澤東詞“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以及“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就是典型的扇面對。
回覆列表
格律詩的對仗有哪些基本要求?
格律詩分為律絕(四句)、律詩(八句)和排律(十句以上)。
律絕(四句)我們這裡先明確一點:絕句是不需要對仗的。因為絕句字數太少,如果太過賣弄形式,容易造成詩意的侷限,所以基本要求這個選項裡面,絕句是可以不對仗的。
當然你的才氣槓槓的,出口成章,字字珠璣,天然成對,那當然是好的,是值得景仰的。而絕句不設對仗的要求,實際上就是文體向內容屈服的放低要求。
再說一遍,有對仗的律絕是好詩,但不是必要條件。
詩人才華橫溢,願意對仗那是自己的事情。對仗的位置也不一定,可以前兩句對,也可以後兩句對。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前對,“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後對。也有四句都對仗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四句全對仗的比較少見,像王之渙這首不僅工整,還遞進,是五言律絕中的極品。
在論詩的時候,這首《登鸛雀樓》稱五絕之天下第一,沒有人不服氣的。
律詩(八句)格律詩中對仗相關規則和說法最多的就是四聯八句的律詩了。瞭解律詩的對仗,就基本上對格律詩的對仗都清楚了。排律也沒什麼意外。
律詩比絕句多了中間二聯,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中間二聯(頷聯、頸聯)是必須對仗的。
對仗是由駢文中對偶句發展而來,上官儀進行整理,上官婉兒和宮廷詩人一起把對仗寫進了格律詩的規則。
對仗是為格律詩中律詩、排律的基本規定。
在最早規則出來得時候,也就是最嚴格的時候,如果中二聯不對仗,就可以判定這只是一首古體詩,不能算近體格律詩。
後來可能是太嚴格打擊了創作的積極性,慢慢地就放鬆了對頷聯對仗的要求。也就是說只需要頸聯對仗就可以了,頷聯可以不對仗。但是頸聯對仗是鐵律,如果這一條還做不到,就直接排除到格律詩之外了。
而這種頷聯不對仗,只有頸聯對仗的詩,古人有一種特別的稱呼,叫做“蜂腰體”。就好像蜜蜂的腰一樣,在中間位置對仗,勒緊了,非常形象。但是就好比“折腰體”(失粘),這其實都是過嚴的格律要求對自由創作做出的無可奈何的讓步。
這也給我們創作格律詩作出了建議:以嚴的標準要求自己,但是實在做不到就不強求,保證頸聯必須對仗,至少達到律詩的基本要求。這個和我們對平仄格律的處理方法是一樣的,能合律,儘量合律,實在是合不了,就當寫的古體詩好了。
但是我們必須清楚這些對仗和格律知識,心中有把握地放寬,而不是不學規矩,漫無目的的亂射。
律詩中對仗句的平仄格式遵從格律詩整體的平仄關係,更多體現在字詞的對應關係。“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
在律詩格式中,除了“蜂腰對”,還有一種首聯就對仗了,頷聯不對仗,然後頸聯又對仗。就是首聯,頸聯對仗。這個就是把原本應該在頷聯的對仗移到前面去了,就好像春天偷偷地提早來了,古人又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作“偷春對”。如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對仗
此地一為別,孤篷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對仗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排律(十句以上)排律的對仗、平仄都遵從律詩規則。唯有一點不同就是排律很長,像“百韻”那麼就有一百聯。而排律和律詩是一樣的,除了首聯和尾聯,其他聯必須全部對仗。
那麼“百韻”排律就是有九十六聯都是要對仗的。雖然不一定有這麼長,但是比律詩多出來的聯都必須對仗。這不僅僅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很變態,即使對古人來說也很難。
所以排律少有寫得好的,大多寫著寫著,就不對仗,或者竄了韻(百韻也不容易),成為了古體詩。當然也有高手,杜甫就是,“詩聖”的名號絕非浪得虛名。
因為古人寫不好,今人基本不寫,對仗也和律詩一樣,我們這裡就不舉例了,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自行搜尋。
對仗的格式而對仗本身也有幾種類別,並非簡單地字詞堆砌。
從是否嚴謹來分工對與寬對。
律詩中的對仗從寬嚴角度來說分為兩種。“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非常工整,絲毫不亂,這個就叫“工對”。另外一種看上去沒那麼嚴謹,同樣看杜甫的詩:“澗道餘寒歷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仔細分析下來,確實對仗,但乍看上去又有些散,這種稱之為“寬對”。
從文法來分有“並肩對”、“流水對”。
“並肩對”簡單來說,出句、對句要麼都寫景,要麼都抒情,要麼都敘事,然後在格式上還對仗,上下兩句的重要性都一樣,沒有輕重之分。
“流水對”相對“並肩對”來說,注重的是聯中上下句的邏輯關係。不再是場景、敘事、抒情上肩並肩的對仗,而是整個內容要像流水一樣往下傾瀉,但在字詞上又要對仗。
從行文上來說,並肩對多用來寫景、鋪陳、描述,而流水對則更多地要來推進詩意,對作者的文筆功力要求更高。同時如果出現重複的流水對,節奏感、內容都是對比對仗,在詩歌的創作中是會出現臃腫修辭,給人冗長的感覺。
拿五絕第一來舉例: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第一聯就是並肩對,第二聯就是流水對。這樣就避免了四句的文法一致,同時由於對仗的節奏感不同(動詞位置不同),在吟誦的時候,音律也不顯得重複、呆板。對仗的節奏感,我們也要注意靈活多變,這是在內容之外,形式上更好聽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律詩的頷聯、頸聯的創作中,一般也是並肩對、流水對交替使用,讓我們的詩不但工整,還要不失生機。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宴梅道士山房 孟浩然
林臥愁春盡,開軒覽物華。
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開火,仙桃正落花。
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霞。
“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遇到了青鳥使,才能邀他入赤松家。這是流水對。後面的“丹灶初開火,仙桃正落花”,則是並肩對。
當律詩中的對仗是流水對的時候,像是巍巍高山中的一眼活泉,增添整首詩的靈動氣質,如行雲流水,鮮活生動。
以上就不止於格律詩對仗的基本規則,連如何分類、如何用好都一次性講清楚了。
具體的應用大家還是要多讀古詩,對照著看,就一目瞭然。
希望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