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求之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崇德三年(1638年)出生在瀋陽故宮永福宮,生母為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年號順治,在位十八年。

    順治帝參照明制繼續進行社會改革。順治帝的改革對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併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

    他是一位刻苦學習的,勵精圖治的帝王。他非常喜愛漢文典籍,這對他影響極深。在研讀典籍中,他對孔子、朱元璋以及朱由檢懷著極大興趣。從這幾位人物的思想活動中,悟得了治國安民的道理,形成了他的治國思想。

    他重用汗官。在爭取漢人地主,提高漢官權力、重用漢官方面,福臨進行大膽的嘗試和努力。

    積極採取招撫政策。福臨在政治上積極推行寬鬆和招撫政策以緩和矛盾,對各地出現的反抗鬥爭他不主張一概堅決鎮壓。他親政的第二個月諭兵部說:“朕思各處土寇本皆吾民,或為飢寒所迫,或為貪酷官吏所驅,年來屢經撲剿,蕩平無期。皆因管兵將領縱令所部殺良冒功”,“真賊未必剿殺,良民先受荼毒,朕甚痛之”。

    重視蒙古、西藏的關係。福臨極為重視與蒙古、西藏等邊疆民族的聯絡。他深悉蒙古西藏篤信喇嘛教,“惟喇嘛之言是聽”,因而奉行自皇太極以來寵幸喇嘛的政策。

    努力澄清吏治。吸取明王朝滅亡教訓,澄清吏治,是福臨親政期間考慮最多、也最傷腦筋的問題。他有懲於崇禎帝的不幸遭遇,他認為朱由檢“勵精圖治,宵旰焦心”,“孜孜以康阜兆民為念”,是很想有一番作為的帝王,但因“有君無臣,孤立於上,將帥擁兵而不戰,文吏噂沓而營私”,終於造成“國勢莫支”,國破身亡的悲劇。他推行甄別之法,擢優汰劣,要求各地督撫對所屬官員“嚴加甄別,有德有才兼通文義者著保奏”,“不堪為民牧者立行參劾,不得姑留地方害民..不行糾參即為溺職,事發一併治罪”。他認為“知府乃吏民之本,若盡得其人,天下何患不治”,並認為全國百餘府中有三十府最為重要。為選好知府,他於十二年正月下令“在京各衙門滿漢堂官三品以上及在外督撫,各舉才行兼優堪任知府者一人,詳開履歷事蹟具奏,吏部再加察議,奏請定奪,以備前三十處知府之用”。

    順治皇帝親政後,在其母孝莊文皇后的幫助下,他整頓吏治,注重農業生產,提倡節約,減免苛捐雜稅,廣開言路,網羅人才,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他為鞏固清王朝統治作出了貢獻,初創了清王朝走向強盛的新局面。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礎。

    《清史稿》:順治之初,睿王攝政。入關定鼎,奄宅區夏。然兵事方殷,休養生息,未遑及之也。迨帝親總萬幾,勤政愛民,孜孜求治。清賦役以革橫徵,定律令以滌冤濫。蠲租貸賦,史不絕書。踐阼十有八年,登水火之民於衽席。雖景命不融,而丕基已鞏。至於彌留之際,省躬自責,佈告臣民。禹、湯罪己,不啻過之。書曰:“亶聰明作元后,元后為民父母。”其世祖之謂矣。

  • 2 # 叫我小美女

    我無法評價他,對他不瞭解。只知道他讓位給了康熙,自己做了和尚。我也是聽說,說實話,在古代我最討厭的一個朝代就是清朝,沒有原因就是討厭,尤其是髮型。

  • 3 # 論壇說事

    他小時候應該挺壯實的,身體沒見著有多不好。真正身體開始變糟糕是十四歲親政以後。因為沒有接受過漢文教育,所以熬夜苦學導致嘔血。還有就是喜歡吃水晶葡萄,吃太多把脾胃吃壞了(這是他親自說的……)。大約到順治十六年、十七年的時候,福臨的神經衰弱已經非常嚴重,睡覺的時候屋裡不能有別人。當時已經骨瘦如柴,他自己都覺得自己可能能活過三十,但是活不過四十。後來證明他這個估計還是太樂觀了……

    他身體不好應該主要是後天的原因。一是當年讀書使了太大勁兒累壞了,這個沒辦法,文化課有太多需要補的。二是順治在歷史上有勤政的名聲,處理公務累人累心。“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另外他還有豐富的愛好,工作之餘還要看書聽戲微服私訪打獵泡溫泉……這些加在一起是非常耗費精力的。還有就是他這個人的性格原因,大喜大悲至情至性,還有理想主義完美主義傾向。這種人當皇帝會很辛苦。尤其是四阿哥夭折之後,董鄂妃一直生病而且在後宮活得也很憋屈,順治再一次廢皇后的企圖也沒有得逞。前朝工作也不順利,他對自己作為皇帝的成績越發不自信,經常下罪己詔。糟糕的精神狀態對於身體的影響也非常大。所以他這個時候和和尚們走得越來越近,也是為了逃避這些煩惱,尋找難得的輕鬆與清淨。

  • 4 # 隰桑有阿

    順治帝名為愛新覺羅福臨,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生母是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一、繼位為帝

    公元一六三八年,愛新覺羅福臨出生,六年後,他父親皇太極駕崩。在母親和輔政親王多爾袞的支援下登基,成為清朝記錄下來的第三個皇帝,在入主中原後,也是清朝從地方政權變成國家政權的第一位皇帝。

    至於多爾袞為什麼要立福臨為帝,應該說有如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以退為進,攝政稱王。二是避免內訌,顧全大局。讓年幼的福臨為帝,既可以達到滿洲人內部的團結,也可以達到滿蒙的團結,就可以滅掉明朝。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就接受了濟爾哈朗的意見。

    順治在位七年後,輔政親王多爾袞離世了,一直被轄制的他得以提前掌握政權。為了加強他作為皇帝的權力,也是為了震懾朝野,他削除了多爾袞的封號以及抄家等諸多處罰,然後頒佈了一系列的新政,廢除舊制。

    二、臨朝施政

    儘管順治對漢族很有好感,也想有所作為,但是時機還有所欠缺。親政三年後,他感到時機成熟,準備下令改變只能用滿人做官的條例,開始任用漢官,在政治方面推行寬鬆的政策用來緩和滿漢之間的矛盾,即使朝臣反對,仍然堅定不移地執行著。不過,雖然順治重視漢族,但是這一切的前提還是建立在維護滿人之上的,所以滿漢之間的矛盾能夠軟化,卻不可能根除。

    除了滿漢之間的矛盾,吏部政治不清明的問題也一直困擾著這位年輕的皇帝,他下定決心整頓吏治。之後吏部的情況有所好轉,也為在他之後盛世的到來掃清了一些障礙。

    順治在政治方面有所建樹,可他對待後宮卻不像處理政事一樣果決。他曾經立了一位自己不喜歡的皇后,然後千辛萬苦把她廢除,後沒想到又因為形式所逼再立了一位,卻仍然不是自己喜歡的。在立後與廢后方面,順治跟她的母親造成了很大的矛盾,最後更是無法挽回兩人的決裂。

    三、出家之謎

    順治帝出家之謎在順治帝在位的晚期,因為政見與他的母親不和,但是又因為受到轄制無力改變現狀,心情苦悶之下開始親近佛教。據悉,他與佛教淵源很深,他的母親出自蒙古族,這個民族普遍對喇嘛教很崇拜,而他也是因為這樣才從小與和尚關係密切。在他無法達成自己的抱負時,這些和尚給了他不少心靈上的安慰。

    野史記載,其中有個和尚叫做溪森,順治自稱是他的弟子,後來他想要出家剃度就是找的這個和尚,溪森拗不過皇帝的堅持,不得不把他的頭髮剃成了光頭,這下可捅了馬蜂窩。皇帝的母親發怒了,找了溪森的師傅要把這個妖言惑眾的徒弟燒死。順治為了救和尚一命,最終還是放棄了出家。

    因為出家不成,而他最愛的兒子和妃子都去世了,順治帝鬱鬱寡歡,沒多久身體越來越差,在他執政的第十八年因為感染天花病死了。

    所以,現在有人問順治的情況,搞不清他到底是出家了還是死了的話,可以很肯定地說他當時已經死了。有史料記載,他得天花重病時,朝廷下令傳到民間不準炒豆,這其實就是一種忌諱,如果不是皇帝重病怎麼可能連炒豆都不行。還有一位皇帝身邊的大臣王熙留下了一本書,類似現今的自傳一樣的書籍,上面記載了皇帝臨終前讓他寫遺詔的經過。

    除了這些以外,那位與皇帝關係很好的溪森和尚,他的徒弟在他死後整理了一本書,書上記載了他給皇帝舉行法會,然後進行火浴的事情。再參考其他的歷史資料,就完全可以證明順治出家沒有成功,只是單純地死了。

    四、歷史評價

    順治親來政後,在其母孝莊文皇后的幫助下,整頓吏治,注重農業生產,提倡節約,減免苛捐雜稅,廣開言路,網羅人才,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他為鞏度固清王朝統治作出了貢獻,初創了清王朝走向強盛的新局面,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礎。

  • 5 # 副史

    順治是在中國歷史歷朝最有傳奇色彩的皇帝,他那幸運而又短暫的一生不得不讓我們認為他是一個非常有傳奇色彩的皇帝了。

    清世祖章皇帝愛新覺羅·福臨,6歲登基,是清代歷史上有名的少年天子。年號順治:順,意順利;治,意治理。就是順利治國,華夏一統的意思。少年福臨的命運,真如同他的名字一樣:“福”從天上降“臨”。為什麼這樣說呢?第一,大清皇位,從天而降,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夜亥刻,皇太極帶著“儲嗣未定”的遺憾猝死。皇太極在白天還處理政務,夜裡就離開人世。他死之前,沒有留下任何遺言,也沒有交代由誰繼位。由於事出突然,諸王貝勒也沒有一點準備。經過一段時間的忙亂和哀悼,一場激烈的皇位爭奪戰在皇宮崇政殿打響。那一天是八月十四日,也就是皇太極死後的第六天。努爾哈赤有遺詔,規定皇位的繼承要滿洲貴族來討論。當時主要有七個人的意見舉足輕重:四個親王,就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還有三位郡王,就是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和穎郡王阿達禮。當時,最有希望奪得大位的是肅親王豪格和睿親王多爾袞。豪格(1609~1648年)的有利條件主要是:第一,為皇太極長子,35歲(比多爾袞年長3歲),正值壯年;第二,人才出眾,史稱他“容貌不凡,有弓馬才”,“英毅,多智略”;第三,久經戰陣,屢獲軍功;第四,皇太極生前親掌的正黃、鑲黃和正藍三旗大臣擁護豪格繼位,尤其是兩黃旗貝勒大臣更是誓死效忠。多爾袞(1612~1650年)的有利條件主要是:第一,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之弟,時年32歲;第二,受到父親的鐘愛。史載,努爾哈赤曾留下遺言:九王子(多爾袞)當立而年幼,由代善攝位。而代善鑑於當時情勢,轉而擁立皇太極;第三,多爾袞兄弟為正白旗和鑲白旗的旗主貝勒,這兩個旗支援多爾袞;第四,有二位胞兄弟阿濟格和多鐸的支援,在上述七王中,多爾袞兄弟佔了三個席位;第五,多爾袞多次統軍出征,“倡謀出奇,攻城必克,野戰必勝”,屢立大功。八旗甲冑從實力對比看,豪格有正黃、鑲黃和正藍三旗的支援,多爾袞有正白、鑲白兩旗的支援。那麼,其餘三旗--代善父子掌管的正紅和鑲紅兩旗、濟爾哈朗掌管的鑲藍旗--的意見就至關重要。十四日黎明,兩黃旗大臣在大清門盟誓,擁護豪格繼承皇位,並部署兩黃旗巴牙喇(即護軍營,為禁軍中護衛皇帝的部隊)張弓挾矢,環衛崇政殿。圖爾格、遏必隆又傳令其牛錄下的護軍,備好甲冑弓矢,護衛大清門。議商皇位繼承人的貴族會議在崇政殿的東廡殿舉行,由年紀最長(61歲)、地位最高的禮親王代善主持。

    黃旗索尼和鄂拜首先倡言“立皇子”,多爾袞以其資歷不夠,令他們退下。索尼和鄂拜雖然退出,但兩黃旗巴牙喇包圍了宮殿。兩黃旗暫時佔了上風。但兩白旗並不示弱,豫郡王多鐸、英郡王阿濟格弟兄發言,力勸多爾袞即帝位。多爾袞見形勢緊張,正在猶豫。多鐸聲言:“你如果不答應,應當立我。我的名字在太祖遺詔!”多爾袞不同意立多鐸,說:“肅親王(豪格)的名字也在遺詔裡,不獨王(多鐸)也!”多鐸又說:“不立我,論長當立禮親王(代善)!”禮親王代善表示自己老了,提出豪格為“帝之長子,當承大統”。豪格覺得有兩黃、正藍和兩紅旗的支援,大局可定。於是,表示謙辭,說:“福少德薄,非所堪當!”他本來是假意謙讓,想讓眾人“堅請不已”,然後順勢登上皇帝寶座,這樣不是顯得既謙恭又眾望所歸嗎?但是,兩白旗並不相讓。他內心憤懣,隨即暫退。在爭執激烈的氣氛下,兩黃旗大臣佩劍向前說:“我們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對我們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兒子,我們寧可以死追隨先帝於地下!”這時,禮親王代善見形勢不對,以年老不預朝政而離席,英郡王阿濟格隨後以不立多爾袞而退出,豫郡王多鐸沉默不發一e言。這就出現“定議之策,未及歸一”的僵局。在這劍拔弩張、互不相讓的緊要關頭,表面憨厚而內心機敏的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一個折衷方案:讓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的福臨繼位。多爾袞權衡利弊:如果自己強行繼位,勢必引起兩白旗與兩黃旗的火併,其後果可能是兩敗俱傷;讓豪格登極,自己既不甘心,還怕遭到豪格報復;而讓年幼的福臨繼位,則可收到一石三鳥之利--打擊豪格,自己攝政,避免內訌。所以,多爾袞說:“我贊成由皇子繼位,皇子當中豪格提出他不繼位,那就請福臨繼位。

    福臨年紀小,鄭親王濟爾哈朗和我輔政。”豪格也不好反對。於是,6歲的福臨意外地坐上了大清國皇帝的寶座。這有點像天助神佑,但也並非找不出事理的根據來。正如一位哲人說過的,在權力爭奪的平行四邊形諸力中,兩條邊的兩個不同方向的分力,鬥爭的結果,既不是這條邊的力,也不是那條邊的力,而是對角線的力,就是兩個分力所產生的一個合力。福臨,幸運地成了這條權力鬥爭中的“對角線”。第二,遷鼎燕京,從天而降。清順治元年即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帶領農民軍下太原、佔大同,陷宣府、破居庸,掠昌平、焚皇陵。三月十九日黎明,李自成軍攻陷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瘋狂殺死、殺傷自己的妻女之後,在煤山(今景山)自縊而死,276年的大明皇朝滅亡。李自成攻佔北京城的軍報,傳到大清的都城盛京。多爾袞急召智囊范文程等決策。范文程分析了明崇禎帝死後軍事與政治的形勢,建議利用忠於明朝的官吏、縉紳、儒士、百姓對農民軍的不滿,興師入關,逐鹿中原。他起草宣諭官吏百姓的佈告說:我們的軍隊是為你們的皇帝報仇的,不是來殺你們的百姓的。現在我們要誅滅的,只有闖賊!官吏歸順我們,還是官復原職;百姓投奔我們,還讓你們重操舊業。我們的軍隊有嚴格的軍紀,肯定不會加害你們!於是,攝政睿親王多爾袞於四月初九日領大將軍印,統率八旗滿洲、蒙古、漢軍等共約14萬大軍,奔向山海關。這時,山海關聚結三大軍事集團:第一個是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所統領的明軍;第二個是李自成親自帶領討伐吳三桂的20萬大軍;第三個便是多爾袞所率領的清軍。他們代表三種政治勢力--大明、大順、大清。這三個軍事集團,反映了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從二十一日到二十三日,展開山海關大戰。吳三桂降清,與清軍聯合。經過激戰,李自成大敗。多爾袞取得山海關大捷後,以吳三桂軍為先導,率領八旗軍向北京進發。沿途官兵,獻城投降,奉表稱臣。李自成則於四月二十六日敗歸北京,四月三十日,匆匆稱帝,放火燒燬紫禁城一些宮殿,棄京西走。五月初二日,多爾袞率領清軍,從朝陽門進北京城。多爾袞進紫禁城,臨武英殿御政。多爾袞御政中的一件大事,就是定都的問題。睿親王多爾袞建議遷都北京,但英郡王阿濟格表示反對:“初得遼東,不行殺戮,故清人多為遼民所殺。今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諸王,以鎮燕都。而大兵則或還守瀋陽,或退保山海,可無後患。”多爾袞以太宗皇太極遺言回答了其胞兄:“先皇帝嘗言,若得北京,當即徙都,以圖進取。況今人心未定,不可棄而東還。”年方7歲的順治帝,自然採納多爾袞遷都的意見。同年十月初一日,順治帝因皇極殿(今太和殿)被李自成焚燬,便在皇極門(今太和門)張設御幄,頒詔天下,“定鼎燕京”,祖、父28年奮爭未能實現遷鼎燕京,7歲的福臨卻實現了。他在多爾袞的輔佐下,“入關定鼎,奄有區夏”。所以,福臨身後得到的廟號是“世祖”,而他的父親皇太極的廟號僅是“太宗”,這一切都來得太突然,甚至於令人來不及思索;這一切又來得太輕易了,讓人不能不懷疑這是“天福降臨”,還有尤其是他和他的愛妃的傳奇故事更是千古流傳,其實順治真正視為國色天香、紅粉知己的是董鄂妃。順治帝對董鄂妃可謂是一見鍾情,至死不渝。可以說明少年天子對董鄂妃的恩愛逾常,但是枕上春夢剛三年,貴妃撒手絕人寰。

    董鄂妃本來就體弱多病,生了一個男孩兒又百日而殤,這種打擊使得她一病不起,22歲就告別了深愛著她的少年天子。順治得知噩耗,痛不欲生,“尋死覓活,不顧一切,人們不得不晝夜看守著他,使他不得自殺”。順治帝輟朝五日,追諡其為端敬皇后。並在戶部資金極為短缺的情況下,在景山建水陸道場,大辦喪事。將宮中太監與宮女30人賜死,讓他們在陰間侍候自己的愛妃。同時令全國服喪,官員一月,百姓三日。順治帝讓學士撰擬祭文,“再呈稿,再不允”。後由張宸具稿,“皇上閱之,亦為墮淚”。以順治帝名義親制的董鄂妃《行狀》數千言,極盡才情,極致哀悼,歷數董鄂氏的嘉言懿行,潔品慧德,貴妃辭世留給少年天子無盡的哀思。4個多月之後,福臨就溘然離世,追隨愛妃而去。福臨戲劇性地登上了政治舞臺,並在這個舞臺上活動了18年。這18年,他做了8年傀儡,其間主要是攝政王多爾袞在發號施令;後10年才逐步實現乾綱獨斷,當上了主角。順治朝的18年,剃髮、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是其六大弊政;定鼎北京,保護皇宮;攻佔南京,統一中原;廢除三餉,興利除弊;親善蒙古,治理西藏;懲治貪官,整頓吏治;崇文興教,傾心漢化,則是其六大功績。歷史學家對這段歷史的評價可說是譭譽參半。福臨在人生的舞臺上活動的時間十分短促,24歲時就匆匆謝幕。福臨的人生,短暫卻絕不平淡,他的親情,他的愛情,甚至他的死,都讓人褒貶不一,一言難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冬天乾物燥,怎樣讓身體面板保持嫩滑?